赵向东那事儿凶猛得很, 碰上情绪激动时, 能折腾得她死去活来。

舒服是舒服了,但过程中也动魄惊心,感觉很难承受。

她有点后悔逗弄他了, 没想到他反应那么大,大概是因为值班两晚,他本来就想了。

“东哥,我……”

姜宁期期艾艾,赵向东已经扔下军衬,只穿一条长裤坐下来了。

他筋骨匀称,肌肉鼓起但不夸张,线条流畅十分性感,挨过来低声说:“咋啦?”

他声音已经有些哑。

姜宁也不知说什么好,毕竟她也不会拒绝丈夫求欢,想了想,她娇声道:“东哥,你轻点儿。”

“嗯。”

赵向东立即应了,可惜他的动作却截然相反,亲吻抚摸凶猛霸道,两三下就剥干净怀里的人,将人压在被子上。

他直起上半身,眯着眼盯着身下白莹莹嫩生生的身子,须臾,猛地俯下身,风暴立即汹涌袭来。

姜宁的逗弄果然效果极大,两人先就着被子狠狠折腾一回,稍歇了歇,又下地解锁了新姿势,赵向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腰力臂力,还有能力。

自作孽,不可活,姜宁感觉嗓子都哑了,扑在枕头上蹭了蹭溢出的泪花,睡过去前就一个想法,下回决不干这蠢事!

*

赵向东在床上坚决压服媳妇儿,一点没商量,但事儿结束后,他却格外细心体贴。

姜宁次日清醒后,没睁眼翻了个身,感觉身上很清爽,衣服也穿得妥妥了。

赖了好半响床,她慢蹭蹭坐起来,换了衣服下了地。

身上有些酸软,懒懒的,但完全不影响行动,起身活动一下感觉就好多了。

姜宁想起前世偶尔看的,说次日得卧床不起的,她不禁噗嗤一下,又不是被家暴。

拉开卧室门,大米粥加炒面条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她摸了摸小肚子,真饿。

和谐交流果然消耗体力。

“宁宁,快去刷牙洗脸,早饭要好了。”

赵向东耳聪目明,门微微一响就察觉了,他看了看表,媳妇儿要赶后勤车就不好太拖拉了。

他回头含笑看她,她瞪了他一眼。

“宁宁,店里不是买了折叠床吗?你中午就好好睡会。”

夫妻俩在餐桌前坐下,赵向东给媳妇儿舀了粥,又拿个碗给夹面条。

他仔细打量姜宁面色,见她面泛绯粉,精神很好,就是姿态有些慵懒。

赵向东其实很有分寸,再怎么样也不会超过媳妇儿的承受能力的,但每每看她懒懒的,总是会很心疼。

“哼!”

姜宁娇哼一声,不过瞅他黑眸难掩疼惜,心又软软的,她本来就没真生气,于是撒娇道:“你下回不许再这样了哈。”

“不然我就不搭理你了!”她睨着他,有人疼着宠着,就有心思傲娇起来了。

这样是哪样?

赵向东含笑看她,“好。”

每回鏖战过后,基本都会有差不多的对话出现,两口子依旧说得有滋有味,甜丝丝的。

亲亲热热吃完早饭,两口子就一起出门了。

姜宁是自己坐的后勤车,田斌和胡国川的宿舍已经隔好了,两人直接住下,加工场能延迟下班时间,店里仓库晚上也有人守着了。

下了后勤车,她自己走大路回去,原本田斌两人说要来接的,但她好说歹说拒绝了。

姜宁往返家属区总是很朴素的打扮,一点不招人眼,这一路上都是人来车往的主干道,城里确实比以前混乱了不少,但真没到这程度。

早上开了店,忙碌一番到中午,姜宁就打算去哥哥们那边看看。

这回田斌陪着她没拒绝。

姜家兄弟的两家新店开在新华路,虽是街尾,但人流也多,傍着这个杨市有名的高档商业街道之一新华路,价格高的货物也不愁销路。

很方正的两个门面,宽四米多,高也有快四米,深十一二米,紧紧挨在一起,是相邻的。

这两家店,姜建设和姜红兵打算以后营业额一起算,完事利润均分,但工商局方面,兄弟俩却一人登记一家,方便多雇点人也能挂上。

赵向东许卫国联系了好些战友,有六个人确定要来,另外好几个在犹豫,姜家兄弟表示多多益善。

目前已有两个老家距离较近的到了,一个叫张庆阳,三十出头;另一个叫管锋,和赵向东同年生。

两人已经上了两天班,姜宁悄悄问过哥哥们,姜红兵点头肯定,说是很勤劳能干的人,身手也极佳,人品如果他没看走眼,非常不错。

姜宁放了心,她介绍人帮哥哥们的忙,是既想让哥哥们危险系数减少,也让这些可爱的人有个不错的工作,可没打算好心办坏事的。

“大哥,二哥!”

进了店,她先喊了哥哥们一声,又和张庆阳管锋互相打过招呼,最后再一一唤了堂哥们。

没办法,这里的人她大部分都认识。五个堂哥有三个是她亲大伯家的,另两个是族里的,都是第一批跟姜红兵出车的人。张庆阳管锋则是她丈夫的战友,还上她家吃过一次饭。

田斌也和大家招呼一下,接着往张管二人方向走去,这两人他也认识,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说话。

张庆阳管锋神采奕奕,语气轻松,显然一份好工作,让他们看见了盼头,重现点燃了希冀。

“大哥二哥,这应该差不多了吧,大概过两天就能开张了。”

姜宁环视一圈,见墙上刮好了腻子,地面也平整整齐,墙上装好了货柜货架,中间也整整齐齐排好了半米高的货台子,再把货上了架,就能营业了。

她的哥哥们给两家店起了一个普通却十分恰切的名字,“南北货行”。

“是呀,估算后天就开张,所以这两天得连夜收拾好。”上货架这活听着简单,但实际操作琐碎,另外还得贴上实价标签。

“哥,这么大的两家店,四个人肯定看不过来吧?”

姜家兄弟有十四个雇工名额,但减去五个堂哥,以及张庆阳管锋两人,还有姜宁那边挂的孙弘毅三人,就剩四个名额。

于是,兄弟俩雇了四个售货员。

等出车以后,四个人看这么大的两家店肯定不够用的,估计一家就够呛了,毕竟货行不比小小的服装店,又拿又秤又算又收钱找零的,事儿极多。

而且,赵向东和许卫国介绍的战友还有四个在路上呢。

“没事,如果出车了,我和大哥打算把一间店先关一下,等爸妈嫂子来了再说。”

“至于东子卫国正来着的四个战友,”姜红兵擦了擦手,拍了拍妹子肩膀,笑道:“我打算下趟回来,就把挂靠的事情办妥了。”

“真的吗?”

姜宁大喜,兄妹挂靠是一起办的,那她这边的隐患也很快能解决了,“那太好了!”

她夸了夸哥哥们的办事效率,接着就要撸起袖子,给帮忙收拾一下。

姜宁虽人小力弱,但能干多少是多少,总比干站着好。

不过她袖子还没撸起,就被哥哥按住了,姜宁微诧抬头,姜红兵笑道:“宁宁,咱们看房子去。”

第61章

“我让人给介绍了附近的房子, 我和大哥看了看, 觉得有几处还行的, 正好和你去瞧瞧。”

姜红兵是个很擅长交际的人, 他本来在杨市就有人脉底子, 自从去年有了长远发展的心思后,更是重点关注这边。

人脉资源有了, 办事就利索很多,他想在西河坊附近买个房子, 没两天,这一片有意向出售的房产他大致了解了。

说是一片地区,但实际想卖房子的拢共就八.九户人。毕竟这年头没有商品房, 大部分城里人住得也不宽松,有条件卖房的人本来就不太多。

兄弟俩先让朋友领着看了一遍,把或简陋或狭窄, 或附近环境复杂等有不和谐因素的先剔除掉, 选出四处认为合格的, 才喊小妹一起去看。

姜宁一愣后, 大喜, 看房子不但是置业前的步骤, 还代表马上就要把爸妈接出来了, “好!大哥二哥我们快走吧。”

她喜滋滋的, 忙把刚才放下的小包包重新拎起来,套在手腕上,腾出手来一边挽着一个哥哥的手臂。

姜家兄弟看小妹这般急不可待, 不禁面露笑意,“好,那咱们走。”

实际他们也欢喜得很,毕竟也是想念家人了。

兄妹没走多远,出了往右拐,离开新华路,沿着马路走了十分钟左右,脚下一拐转入一个居民区。

这是个很不错的居民区,巷子很开阔平整,最重要的是,眼前一小片都是规整的四合院。

姜宁又惊又喜,“哥,咱们要看的房子是四合院吗?”

眼前这片四合院,房舍规模不大,多是两进院,虽档次不算拔尖,但很明显都是从前有些底子的人家聚居的。

青砖黛瓦,方正规整。一路走过来,见的都是屋宇式大门,大门顶上与两侧,绘着金线大点金和花卉的清式彩画,还偶尔还见镶嵌陶瓷的。

上个十年的那场革命,并没给这些房子带来大肆破坏,彩画虽有些褪色,却依旧古色古香。

姜宁满心欢喜,四合院住的不仅是房子,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上单门独户,有房有院,比楼房舒坦多了。

居住一座好的四合院,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后世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有多紧俏就不用多说了,有钱没权没门路,还未必能够得上呢。

姜红兵笑着瞅了她一眼,“是呀,不过这回只有一座。”

兄妹要看的四合院是位于第二排的第一座,两进的,跨进大门的一进院子有正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两间,还有倒座房,方方正正围了一个六七十平的院子。

青砖屋子很周正,房檐下是抄手游廊,一整条方方正正联通所有屋门。角落有个水井,口小肚子大,水质清澈,院子两边的厢房廊下各栽了一个高大的杏树,枝繁叶茂。

三间正房两边各有一个月亮门,绕过影壁就是进了后院,后院和前院格局相同,院子大小也差不多,角落也有个水井,还有个很小巧的花园子,就是没有杏树,换了两棵新栽的琵琶树。

“这院子的原主人是个做学问的,听说祖上还出过举人秀才,闹革命时一家子都被批.斗了,完事去了西南劳动改造。”

姜建设兄弟一边给妹子领路,一边介绍,“革命结束以后倒平反了,院子还了回来,可惜这家人没熬过来都死绝了,这院子就被个远房侄子继承。”

远方侄子就要把房子卖了,刚好被姜红兵赶上趟。

“这院子以前分配过六七家人住进来,好在破坏没多大,房主想卖个好价钱,还规整一下才出手。”

兄妹三人返回前院,姜红兵环视一圈,拍了拍身边老杏树的树干,笑道:“这宅子再略略修整一下,收拾收拾就能住人了。”

“对!”

姜宁非常满意,“咱们很快就能接爸妈和大嫂小杰过来了。”

姜父姜母健在,姜家兄弟感情也非常好,自然是不分家的,这么好的一个二进院子,一家子人住得绰绰有余还舒坦,活动空间也充足。

“嗯,有两个院子,也不怕咱爸咱妈不习惯。”

这个四合院,是四处房子最好的一处,姜家兄弟一眼就看中了,并属意其为姜家新宅,他俩打算一人出一半钱,完事记在姜父名下。

“宁宁,你喜欢四合院,我让人留意着,遇上合适的再和你说哈。”

一开始,姜红兵发现妹子对四合院有着超乎寻常的喜爱,琢磨着要不先把这院子给妹子好了,反正还有一处带院子的小洋楼也不错,适合安家。

但姜宁完全没这个意思,兄妹三个看见好房子,第一时间都惦记着爸妈。

于是这四合院就定下当姜家新宅,拍板后,姜红兵就惦记上了给妹子寻摸个上好四合院。

他指了指东边,“宁宁,这边过去没多远,还有一大片四合院,三进四进五进都有,听说以前是达官贵人住的地方。”

其实这一大片,都是杨市从前有名的富人区,就是东边档次更高而已。

“二哥多找几个人留意着,遇上有出手的就告诉你。”

“好!”

姜宁知道上好四合院可遇不可求,顶级那拨就算有人出手,也流不下来,实际上能找到脚下这座保存完好的二进院,也算运气不错了。

但哥哥一片心意,她很感动,晃了晃姜红兵的手臂,笑道:“二哥不着急,我也不是非买不可。”

或许等些时间,等兄妹三人实力更强,那时候再想买称心如意的四合院,就容易多了。

姜红兵揉了揉她的发顶,“行,有合适就买,不合适就不着急。”

末了,他又补充一句,“其实如果手头宽裕,适当置些房产也是好的,我看这价值只会涨不会降。”

姜宁眼前一亮,她哥果然有头脑有眼光,改革后人口流动限制逐渐减弱,四面八方的人往城里涌进来,杨市是一省经济中心,这房产地皮何止一般的涨,它简直就是飞速大涨!

她笑吟吟地附和,“哥你说得对,咱们多留意着,要是遇上不错的房铺,可以买下来囤着。”

这也不是白囤,用不上不是还能出租吗?

“嗯。”

姜红兵见自己随口一句,小妹就眼睛发亮,他不禁好笑。

既然看好了四合院,那兄妹三人就不再耽搁,接着去看其他三个地方。

一处是保存得不错的小洋楼,三层,有高高的围墙和一个近百平米的院子。

屋里是仿西式设计的,窗扇开得很大,窗帘子遮住了半扇墙壁,还有壁炉和回旋木梯,木梯是原木的,看着有些年月但很结实。

干净整洁,就是屋里比较空荡,基本没啥家具。

姜宁倒认为没家具更好,去买了好木头重新打一套,订做还更合心意。

她看着挺喜欢的,兄弟俩高兴,姜红兵笑道:“宁宁,这洋楼距离西河坊也就一里多地而已。”

他先往南边指了指,示意那边就是西河坊,随后又往西北方比了比,“那边就是后勤车停车的自由市场,大概还不到一里地,坐后勤车和买东西都方便。”

这小洋楼是第二好的房子,姜家兄弟本来就打算留着小妹的,这屋子不错,最关键一出去就是大马路,不管通往西河坊还是自由市场都行,安全系数挺高的。

姜宁方向感不强,左转右转的,其实已辨不大清具体位置了,一听大喜,哥哥们的心意,她自然不会拒绝的,高高兴兴就应下了。

“我换好了木材购买证明,改天给你一个,你去木料市场选了木料,再让木匠打家具就行。听说这杨市的木料市场,品种档次比咱林县高多了呢。”

眼下家具市场,公家暂时还是主流,城里人比农村人苦逼,买新家具不是说买就能买的,得凭证明还有票。

不过如果有门路,倒能像姜红兵说的那样操作。

他想了想,“要不,我直接给你弄好得了,反正四合院那边也得打家具。”小妹忙得不行,估计分身乏术。

姜红兵当然也忙,不过虱子多了不咬,照顾小妹他乐意且认为是自己本分,时间嘛,挤挤也就有了。

姜宁想了想,“要不,我和你一起去看看吧,看选哪个木料好。”

她心中一动,这时候的黄花梨紫檀木啥的,估计便宜得很,杨市省会可不比林县小地方,高档木料肯定有的。

“要不,那咱们干脆下午就去?”

既然姜宁要去看,肯定得腾时间出来了,择日不如撞日了,暂停营业半天,也算散散心休息一下,连轴转工作也累得很。

“成。”

兄妹都是爽快人,说干就干,不过去木料市场之前,三人去把剩下的两处房子也看了。

两处都是青砖黑瓦的民居小楼,一处三层,挺大的,一层足有近百个平米;另一处则是两层,小点一层约摸七八十平米,不过这处有个大院子,还种了颗枝繁叶茂的大枣树。

这两处房子不错,整洁结实,姜家兄弟虽然住四合院,但资金充裕也就一人一栋入手了。

接下来,姜宁先回去招呼田斌一声,兄妹三人就开车直奔木料市场。

第62章

姜宁来木料市场只是一时兴起的, 但来到以后她真是震惊了。

进了后面几个仓库, 其中一个是堆得满满的海南黄花梨, 还是足年份的野生老料, 密度高手感润, 黑色花纹流畅自然,气味延绵醇厚。

还有紫檀木, 正宗红酸枝,鸡翅木等等。

据工作人员介绍, 木料市场最受欢迎的松木一立方二十五元,他看着姜家兄妹似乎对黄花梨等更感兴趣,随后就跳过其他, 直接说贵的。

黄花梨一立方二百五十块,紫檀木一立方六百三,红酸枝三百, 鸡翅木也是两百八。

其实, 这个价格在姜宁看来极低极低, 简直是物超所值, 但对于时下老百姓来说, 仍然可望不可即, 毕竟不能吃不能穿的。

所以工作人员介绍完毕后, 不忘补充一句, “同志们,咱们这的木材,一立方木以上起卖。”

“行, 咱们知道了。”

姜红兵点点头,顺手给工作人员塞了一包牡丹烟,与喜笑颜开的对方寒暄几句,才低头问小妹,“宁宁,你说咱们买哪个合适?”

当然是紫檀黄花梨后面这几种啦,松木啥的就不要考虑了。

姜宁很兴奋地问:“二哥,你手上的购买证明能买多少木材呢?松木和紫檀都一样算的吗?”

“五十立方。”

换了这么多,是因为那人手上有这么多。不过姜红兵本来没打算都买完的,毕竟五十立方木材打家具,打出来非常非常多了,自家加上小妹家根本用不完。

他压低声音问:“咋啦宁宁?”

工作人员并没有凑上来,兄弟俩默契挨在一起站着,挡住小妹,三人悄声商量。

“大哥二哥,我觉得这好木材以后肯定大涨,要不咱们囤点吧?以后自家用也成。”

这何止是大涨,简直是暴涨,可惜是在公家买木材,那个证明这个手续一大堆,不是想囤就能囤的。

姜家兄弟琢磨半响,也颇为认同,姜红兵点点头,“我看行,那今天咱们就把五十立方都买了。”

“改天我再找找关系,看能不能再弄点购买证明。”

“成,二哥合适就弄,不合适就算了。”

能囤点当然好,但如果耗时耗力还未必有结果还是算了,毕竟兄弟俩都一大摊子事,姜宁末了不忘叮嘱一句。

听着小妹循循善诱,作为二哥的姜红兵好笑,他故作严肃点头,“宁宁说的是。”

既然定了主意,接着就是办购买手续了,询问了工作人员,不管松木还是紫檀,一立方购买证明还是买一立方木料,没有区别对待。

兄妹三人略略商量,决定购买二十五立方紫檀,其余二十五立方,则黄花梨红酸枝和鸡翅木都凑一些。

足足两万多块钱,震惊了那个领路的工作人员,甚至连主任都惊动了。

姜红兵笑着说,自己和七八个兄弟都是外地人,来杨市安家立户,买了房子,于是就凑在一起打家具。

虽然手续没纰漏,但该说的场面话还是得圆一下的,毕竟标新立异说自己拿回去囤,引人侧目没有必要。

这话还算合理,于是大家惊奇一下就过去了,重点放在今天做了笔大生意上面。

姜红兵约定明天来提货,他打算先去弄好过户手续,然后用兄弟俩名下那两栋小楼先囤着,反正那两房子本来就用不上。

弄好这茬,打家具收拾屋子密锣紧鼓进行中,同时货行也开张了,货物紧俏,生意如意料中一样火爆。

只是没几天,和孙鑫约定的休整时间就结束了,姜家兄弟领着张庆阳管锋等人,再次出门往南。

姜宁留守杨市,要忙碌的事情更多,她打理服装店加工场的同时,不忘分神照应哥哥们的货行,还得关注一下四合院小洋楼的修整情况,以及家具打造进度。

好在姜红兵请的匠人足够多,后面两项工作都利索完成。

由于紫檀木家具会随着使用时间日渐深色,所以是可以不上漆的,少了去味这道工序,等微整完成的屋子晾了晾,就能直接搬进去使用了。

等到大半个月后,姜家兄弟折返,一切都准备停当了。

兄妹三人兴高采烈给老家村委挂了个电话,告诉爸妈,明天出发回家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