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母笑了一半就僵住,噎了半晌才道:“那个不是你的妈妈,你妈妈高高的,瘦瘦的,是……”

“算了,别为难孩子了!”方父突然开口打断。

许成泽一直摇头,憋着小嘴巴反驳“是妈妈”,“是妈妈”,还挣扎着要下地回家,方父忍不住说:“小泽还小,你和他念叨这些有什么用!”

闺女不争气,他很气愤:“一年到头都不看孩子一次,这个妈……”

方父想说认不认有什么区别,但他嘴巴张合了几回,到底没说出口,只使劲捶了一把身边的大树树干。

儿女都是债!

方母也长叹了一口气,两口子忙低声哄着外孙子,好不容易把孩子哄好,她想起自己来的目的,忙低声道:“小泽你听阿婆说。”

“要是你,”方母咬了咬牙,“你妈妈对你不好,打你,或者骂你,你就告诉阿公阿婆,知道不知道?”

“还有你爸,你爸打你骂你你也告诉阿婆,懂不懂?”

许成泽一脸困惑:“我爸爸妈妈不打我也不骂我。”他撅着小嘴,对这个说法极不满意。

方母忙说:“阿婆说的是如果,如果有,你就告诉阿公阿婆。”

现在他们两口子最害怕的,就是李沁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欺负继子。

许成泽还是不满意:“为什么呢?”

小男孩无法理解,为啥会说爸妈打自己,要不是外公外婆一直很疼他,他估计已经闹脾气走人了。

“你妈妈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是你弟弟妹妹,就要不疼你了。”方母嘱咐:“总之,你记住阿婆的话。”

她又反复叮咛说:“阿婆和你说的话,你不要告诉爸爸妈妈,知道不知道?”

“不然啊,以后怕是很难见到阿公阿婆了。”

这句是哄外孙子的,无论如何,两口子都得常见到孩子,一来怕孩子和外家生疏,二来怕孩子吃了亏无人出头。

这个要求让许成泽小朋友很苦恼,在他心里,爸爸妈妈当然要比外公外婆亲近太多了,但怎么说呢,方家老两口也是疼爱他的,他也不想以后见不到。

这也是机灵小子,他小脑瓜子一转,隔天就去找奶奶说话了,反正爸爸妈妈也听奶奶的,他先和奶奶说一下也成。

小豆丁口齿伶俐,转述了原话六七成。

陈瑛大怒,果然啊,这方家就没安好心,想挑拨她儿子的家庭关系!

好在她孙子机灵,昨天她想着家里有客人不好当众询问,打算今天问问小孙子,不想小泽已经主动说了。

陈瑛冷哼,她不能让这人影响她儿子好不容易得来的幸福生活。

“那小泽你说,爸爸妈妈有打你骂你吗?”她按捺下火气,笑盈盈问孙子。

“没有。”小男孩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他对这个说法也不喜欢,气鼓鼓道:“爸爸妈妈才不会打我。”

“对!”

陈瑛给予肯定,“你不用搭理你阿婆的话,要是她问,你照直说就行。”

安抚好孙子,陈瑛没有就此罢休,她当然不会去方家算账,但她却能将方父方母与小孙子适当隔开。

她回头就让两个儿子都搬回家属区住,李沁怀孕,家里两个保姆就跟去一个照顾。反正三个孙子都上学了,中午在学校吃。

周末回来大院吃饭团聚就行。

陈瑛夫妻俩工作都十分忙碌,也不能照顾孩子们太多,李沁说留在家里养胎,其实都是保姆照顾的,最多也就方便李家人过来看。

搬出去影响不大。

这样一来,就能最大限度防止方父方母私下找孩子说话,他们要去家属院也不是不行,只是外来人员即使级别再高,进去也是要登记的。

一来,方家两口子要脸面,也顾及许家意愿,不敢乱来;二来,即使他们真来了,许卫国李沁也会知道。

方父方母想见孩子也不是不行,周末来吧,到许家院子来。至于消食之类的活动则免了,就在许家人的眼皮子底下见面,看你还能说出什么挑拨话来。

陈瑛知道儿媳孙子都是好的,但孩子小,性情还不定,她不得不多做些防备。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第176章

姜宁知悉后, 暗赞陈瑛高明。

“你甭搭理她啊,安安心心养胎才是正经。”

“我当然知道,也就是些无关要紧的人而已,谁还会搁在心上呢。”

李沁摆摆手,又耍赖让她也搬回来家属区,“宁宁你搬回来呗,咱们做邻居多好哇!”

她现在整天闲在家里,还顾忌肚子两个娃, 不敢到处乱窜, 待在家里简直苦闷至极。

李沁是外科大夫, 大着肚子做手术其实不方便的。她怀孕前期本还能克服一下,但偏又孕吐得厉害,她也不是为难自己的人,从善如流就申请休假了。

工作的事,等把孩子生下再说吧。

怀双胞胎比单胎要辛苦,但李沁感觉还好, 毕竟三个来月的肚子还不明显, 她也就孕吐频繁点而已。

就是忒无聊了。

她一个性子活泼精力十足的人, 硬要拘着不许到处走动,真的挺痛苦的。

“宁宁你回来吧!”李沁可怜巴巴。

姜宁好笑:“成啊, 不过吧,大概得下半年才行。”

她早有此意。

安安下半年就上幼儿园了,姜宁琢磨着是时候就搬回家属区住的。

一来,部队幼儿园也在这, 接送儿子方便。二来,丈夫总是在丈母娘家里住着也不是事儿。

哪怕大家不在意。

到时候安安上幼儿园,她白天就把乐乐送回四合院,晚上接回来,这本来是一开始的计划,后来只是因为她突然怀孕才搁置了。

之前乐乐小,姜宁就不折腾了,现在闺女都一岁多了,是时候搬家了。

反正娘家和自家都不远,半小时车程都不需要,非常方便。

李沁也不笨,脑子一转就明白了,“嗯,是该这样的。”

她喜滋滋的,半年时间虽然有点久,不过能搬回来就很好,毕竟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住在家属区,除非许卫国职位有大变动。

这事说定,姜宁瞅着李沁有些羡慕:“哎呀我说你啊,折腾一回就有两孩子,命真好。”

同人不同命。

李沁得意洋洋:“那是,一般人没这本事!”

姜宁牙痒痒,难怪李婧爱揍她,太会气人了,“得了,咱先记账上了,回头再揍你。”

李沁斜睨了她一眼,摇头晃脑:“嘻嘻,你打不过我。”

姜宁:“……”哼!

*

耍完嘴皮子,就已经到了春节了,今年姜宁并没有回老家,因为严打并没有因为新年而停歇,赵向东还有任务。

收拾收拾,往老家寄了一大包东西,再轮流打过电话,让孩子们都给阿爷阿奶拜了年,这个年就在杨市过了。

这个年气氛非常不错,生活安心了不少的杨市居民喜笑颜开,鞭炮放了一挂又一挂,“噼里啪啦”的炸响声从年三十响到大年初一,街头巷尾都是红彤彤的鞭炮碎屑,喜气洋洋。

一家人除了苦逼加班的赵向东,都乐呵呵玩了好几天,市里市外的景点走了好几处,欢腾地过大年。

最高兴的要数孩子们了,有的玩不说,还红包收了不停。

来姜家拜年的人十分多,进进出出总是得给孩子们红包的,个个雄赳赳气昂昂,背了姜宁特地送的斜背小挎包,满满当当塞了红包。

最小的乐乐也非常高兴,这小妮子着一身红彤彤的衣裤,跟个小红包似的,小嗓门清脆,咯咯笑着,等她爸回家还特地把小挎包拿出来,给她爸好好展示一番自己的收获。

赵向东有点酸溜溜,他不在家,他的孩子们也能过得格外有滋有味。

姜宁取笑了他一番,被有点恼羞成怒的丈夫好生收拾一顿,过了一个身心异常和谐的新春佳节。

热热闹闹一直到了元宵,等美美地吃了汤圆,她就把儿子闺女的红包都拆了,然后给他们分别存进银行。

这是一直以来的做法,等孩子大一点,她还得适当教会他们理财,养成一个不错的金钱观念。

小本本安安的就给他自己收着,反正他有自己的房间了。这小子机灵,已经似懂非懂了,偶尔还会拉开抽屉瞅瞅,问他你有钱吗?他忙不迭点头。

乐乐的就先妈妈帮拿着吧,她忒小了点。

元宵过了,虽然年味未散尽,但日子已经重新上轨。

姜宁已经大四下学期了,她的实习单位是市纺织厂,如无意外,她毕业后分配工作也会在这里。

姜宁上大学本意是再次充实自己,并非为了铁饭碗,所以不管实习还是工作分配,反而掣肘了她。

不过这个问题也不大,市纺织厂是孙甜甜她爸的地盘,两家这关系也不来虚的,孙父利索给走了些关系,姜宁就挂名就成,无需上班。

至于孙甜甜,自家和未来夫家对她的唯一期盼,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下海什么的并不适合她也不需要她,孙父已经把路给闺女铺好了,她本人还是大学生,按部就班,就能到达一个不错的位置了。

姜宁不用急急忙忙赶上课,确实轻松了很多,然而自由度高了,要忙的事情也不少。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大事扎堆。

毕业是一个,另一个就是东郊新厂建成投产,除了这两者以外,还有一桩大事。

今年四月份,国家终于放开了私人企业,允许注册了,这对于广大下海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国营企业独大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私企走向正规化,它们终于拥有了国家承认的合法地位。

姜宁第一时间注册了服装公司,三个品牌都是主打,不分先后,公司取名“辉姿”。

除此之外,她还成立了七八家公司,食品公司,餐饮公司,广告公司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她的副业,除了三个品牌以外,姜宁这些年还零零散散投资了不少行业。

副业规模虽比服装公司差一大截,但她眼光准,也是相当赚钱的,这些年交给可信任有能力的人打理,发展得也不错。

兄妹三个合伙的家电百货也成立了公司,姜家兄弟俩创业第一炮的运输队毫无疑问就成了运输公司。

这运输公司发展至今,规模非常大。由于国内物资一直相对匮乏,这种南货北运,北货南调的行当利润极好,一点都不比姜红兵和许卫军的电器公司赚钱少。

姜建设的家具公司也成立了。

除此之外,兄弟两人和妹妹一样,也投资了不少副业,加起来足足注册了十几个公司。

几年耕耘,第一波丰收在今年上半年。

为此,姜家兄妹仨好好庆祝了一番,家里热热闹闹摆了席面,非常丰盛不过就一桌,外人就不请了。

大家都非常高兴,连姜宁这个不擅长喝酒的都干了两杯子,这酒度数不低,她晕陶陶的,最后还是被赵向东抱回屋里的。

两口子乘了酒兴亲热了一番,还别说,喝了酒的姜宁比平时热情多了,也更放得开,惹得赵向东兴起,胡天胡地闹了半宿才睡下。

次日姜宁就惨了,头疼还有点晕,宿醉不好受,偏腰酸腿软的,爬起床都费劲儿。

她索性就不起了,一觉睡到中午,反正自己酒量浅一家人都知道。

好在起不来的也不止她一个,她爸她妈还有哥哥们都是中午才起的。

姜母心里高兴,也干了两杯子,她揉着脑袋说下次肯定不喝了。

受罪!

一家人午饭喝粥,清清肠胃,你看看我,我瞅瞅你,不觉十分好笑。

四月,还有一件非常大的事,姜宁新厂建成,剪彩正式投产了。

第177章

剪彩当然选的是好日子, 时间定在当天下午,一来吉时,二来市里好些领导要来,得配合一下。

这是市里乃至省里都重视的项目,姜宁厂子是头一个建成的,领导们当然十分赏面,连市长都会来。

仪式方面,姜宁亲自定好流程, 后面的交给下面的人办就好, 不用她操心。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年头的仪式实在不合她心意, 她连这个也不用管。

饶是如此,姜宁连同姜家人还是早早到了。

最近半年家里人都忙,东郊也不近,说真的大家都没怎么过来看看这厂子呢,趁着机会还不得好好参观一下?

围墙高大,大门宽阔, 花坛里花木新植赏心悦目, 行政楼气势恢宏, 厂房车间一座接一座,就连食堂也极为宽敞, 窗明几净。

“我的乖乖,这厂子建得可真好。”

姜母惊叹连连,又十分自豪,她自然见识过不少国营大厂的, 就算有些规模能和闺女的厂子比,这环境也是比不上的。

簇新而干净,规划得十分好。

一家人看得兴致勃勃,赵向东趁大伙儿不注意,捏了捏姜宁的手,低声道:“我媳妇儿真能干!”

这么内敛的一个男人,此刻骄傲自豪尽溢言表。

姜宁含笑瞅了他一眼,压低声音回了一句:“我这不为了以后到处玩耍做准备么?”

赵向东想起那个退休后遍游祖国大好河山的约定,心情也激动。

夫妻默契相视一笑。

“咦,宁宁那边什么地方,人很多啊?”

姜宁顺着姜母指的地方一望,“妈,那是宿舍区,有宿舍楼和福利房呢。”

她笑道:“第一批搬过来的工人,都拥有分配福利房的资格,前几天起,他们就能搬进来了,这不,正热闹着呢。”

这个姜母听闺女说过:“那咱们过去瞧瞧!”

姜宁自然无所不应的,正好,丈夫有不少老战友在里头呢,顺便打个招呼。

*

“这房子啊,是咱们家的了。”

曹来喜喜滋滋的,一边让儿女赶紧扫地擦洗,一边吆喝丈夫和她把柜子抬到合适位置。

她分了一套两室一厅。

这并非因为她和姜宁的关系,这是按她的职位分的,她早就不是普通女工了。

普通工人分的是一个单间,厕所厨房类似筒子楼,公用的。他们会更乐意这样,因为这单间也不窄小,有二十平米出头,自己隔一下能改成一房一厅,虽然小点,但也非常不错了。

要是厕所厨房搁屋里,会占据不小的地方,这是姜宁经过民意调查才定的设计图。

斗米恩升米仇,这员工福利已经非常好了,再多就过了,姜宁很明白这点的。

至于普通工人往上的领导层,职位越高分的房子越宽敞。曹来喜挺幸运的,她踏实肯干又勤劳,以前就是个车间小领导了,后来新厂建设再度扩招人手,她还升了一级。

于是,就分了一套小户型的两房一厅。

这种小户型的两房一厅中,其实也是有细微差别的,有些阳台很大,有些局限于位置阳台就小了一半。

既然分谁都是分,这点小方便彭弘毅还是能给的,于是就分了一套大阳台给曹来喜。

曹来喜的丈夫是邵刚,彭弘毅几人和他是老战友呢。

“阳台啊,咱们得改一改,隔一间房出来,孩子们也够住了。”

曹来喜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改建以后成了三房,正好够住。阳台也不影响使用,要知道,她家的阳台是有些户型的两倍大。

她真的太高兴了,干满十年,这房子就是她家的了,在杨市有了根,算是吃了定心丸了。

邵刚上了半年学习班后,回部队就升了营长。他军事素质是过硬的,但怎么说呢,他对继续往上升也没有把握。

团级就是中层军官了,要越过这个分水岭谈何容易?

只是升不上的话,他三十来岁就得转业了,工作是有分配,但一般得回原籍。

来过一趟杨市再回小县城,落差肯定有的,不过要是没其他路子,也只能回去了。

但现在不同,曹来喜有房子有工作,脚跟是站稳了,到时候厚着脸皮拜托一下老战友们,把邵刚工作也安排在杨市就彻底安稳了。

邵刚也露出笑脸:“辛苦你了,回头咱们也得谢谢东子和嫂子,还有老彭几个。”

“不辛苦。”

曹来喜精神奕奕,“就上个班辛苦啥啊?不过谢人倒是要的,没有赵兄弟和姜家妹子,我们几个还在家属区待着呢!”

说的是陈桂花和郑翠娥几个,陈桂花没在罐头厂上班,也一起过来了。

说曹操,曹操到。

一道清亮女声笑着答道:“有啥好谢呢?这不是你们几个干的好吗?要是你们工作没做好,升职加薪肯定赶不上趟。”

邵家人回头一看,原来是赵向东和姜宁来了,姜宁笑着打趣:“我可不是啥徇私的人哈。”

“哎哟,赵兄弟和姜家妹子来了啊!”

曹来喜和邵刚又惊又喜,邵刚上前一步,先和赵向东互锤了肩膀,又笑着和姜宁打招呼:“嫂子!”

“快,快进来坐吧。”

曹来喜的标志性大嗓门一如往日,姜宁听了不禁微笑,前者风风火火去泡茶取瓜果饼干。

“哎呀,老邵才有假期,咱们刚收拾东西乱哄哄的。”曹来喜不好意思,连瓜果饼干都是小儿子吵着要买的,幸好这小子吵了。

“没事。”

姜宁当然不会介意这些:“曹大姐,你过来这边上班会不会很不方便?”

家属区本就交通不便,东郊更是连公交车也没有,姜宁安排车辆周六日送人回市区,但平时肯定得住厂里了。

换而言之,最好的情况,曹来喜也只能周末回家属区一趟。

姜宁安慰道:“市里很重视这边,东郊以后就是新工业区了,公交线路最迟一两年就会有的。”

曹来喜摆摆手,爽朗一笑:“这有什么?以前咱们家属区有不少在市里工作的,不也得周末才能回家吗?”

她说的工作,是部队安排的,毕竟家属区偏僻,周边工作岗位极少。

现在有工作有房子,曹来喜干劲十足,她大闺女今年都九岁了,在农家都当半个大人用了,给家里做个饭没问题,照顾弟弟也能胜任。

部队学校也属于军区范围,安全无虞,她一点不担心。

曹来喜问:“姜家妹子,你这么忙,咋有空过来呢?别给耽误了正经事。”

姜宁摆手:“剪彩下午呢,不着急。”

“那就在我家吃饭吧。”

“不了,”姜宁婉拒,笑道:“我爸妈哥嫂和一群孩子都来了,人太多。”

她又笑着补充:“咱们在食堂报名了,不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