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这个女儿极其疼爱,如此严厉教训,生平还是头回。

晞光双眸渐渐泛出泪光,贝齿紧紧咬了片刻唇瓣,道“爹爹,我真的不想做什么皇后我虽没见过皇帝的面,却也知他不是个好相与的人,倘我真入了宫,那么多双眼睛看着,爹和哥哥们往后必愈发艰难。我往后如何,无关紧要,我是不忍爹和哥哥们往后如履薄冰,战战慄慄”

想到父亲和兄长对自己的疼爱,晶莹泪珠从她面庞滚落而下。

二娘急忙过来,一边低声安慰,一边取帕为她拭泪。

晞光自己接过,低头胡乱抹了抹眼睛,抬头继续看着父亲,眸光中带着一丝倔强。

对着如此娇娇女儿,做父亲的,心一下便软了下来。

张铭长长叹了口气,摇头道“傻女儿,你当爹便忍心舍你只是皇命难违而已。你方才的建议,爹不是没有想过。看似顺应帝心,实则万万不可。爹若真以你祖父去世耽误国政为由,请陛下另立皇后,你以为陛下会应他若应了,必定被人诟病。故绝不会答应。非但如此,不定还反会疑我张家行欲擒故纵之法,以博世人同情。此法不通。好在不过一年而已,不如等你孝期满了,爹想想办法,看能否在晋王那里求个通融。晋王和你祖父同朝多年,你祖父为官如何,他再清楚不过了。若能得他相助,远胜爹自己开口,你懂吗”

晋王离京就藩甘州虽已两年,但皇帝对晋王的厚待,非但没有消减,反更胜从前。

去年年初,王妃诞下一女,皇帝闻讯,不但派太监崔银水远赴关外,带去诸多贺礼,还破格封那刚出世不久的小女娃为公主,号长宁,食邑万户,当时有朝臣以为僭越,上言劝阻。皇帝回复说,朕七岁起得太傅辅佐,便称一句相父也不为过。朕亲政后,太傅不愿居功,自甘远赴苦寒边地,为我大魏戍守疆土,你们谁能做到如今他中年得女,朕不过封她一个公主封号而已,也值得你们如此说道一众大臣,当时哑口无言。

“往后你就安心在家,再不要胡思乱想。一切有爹。”

张铭最后安慰女儿。

晞光自然也听说过晋王夫妇的一些事情,知他夫妇是表兄妹出身,夫妇二人,如同神仙眷侣,神往不已。出神了片刻,叹了口气“女儿明白了。方才是女儿说错了话,往后再不敢了。”

次年春,皇宫。

这日,崔银水奔到御书房中,喜笑颜开地奏报,说晋王夫妇带着长宁小公主,一行人已经行至京畿之地,再三两日便能抵京了。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那夜,那个十六岁的少年皇帝微服去往裴家,盘桓一夜,天明离去。

一切仿佛都还就在昨日,一转眼,三年竟已过去了。

很快,他就能再见到父母,还有如今已经两岁的妹妹。

不知父亲风采是否依旧母亲是否还是那么娇气,在父亲面前,动不动爱红了眼睛哭鼻子掉眼泪

还有妹妹,那个他早经由画师之手,已经想象过无数次可爱模样的妹妹。

十九岁的年轻皇帝,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那张平日于人前轻易不露喜怒的英俊面庞之上,溢满笑意,猛地投笔,从御案后起了身“快派人去迎”

他踱了两步“派礼部尚书,叫他亲自带人去迎”

“是”崔银水笑道,“礼尚大人正有此意,只是不敢擅自出京,方才正要问万岁的旨意,奴婢这就叫人传令下去。”

崔银水匆匆出去。

皇帝再无心思再批阅奏折,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朝着庭院,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忽然想到一事。

张家父女并不知道,他们去年家中书房里的那一番对话,当夜便被记在簿册之上,一字不漏地秘密送到了他的面前。

诚如张时雍孙女所言的那样,他当初立他孙女为后,乃是出于制衡考虑。

三年过去了,朝局早在他掌控之中。如今娶不娶,已是无关紧要。

娶了,以张家如今的情况,日后那女子便是生出太子,也绝无外戚擅权之忧。算是他合意的一个皇后人选。

若不想娶,改诏便是。也不愁寻不到合适的理由。

那个女子,如今也快出孝了。

就在数日之前,其父张铭果然呈上了一封奏报,罗列其女种种不足,称无才无德,不堪皇后之位,为天下之计,不敢虚占中宫,甘愿让贤。

张铭在呈上这封奏报之前,想必先已在父母那里打过招呼了。

他心知,父母这次回京,必是为了此事。

那个瞧不上皇后之位,不愿嫁他的张家孙女,他到底是娶,还是不娶

方才早朝之时,下了一场春日急雨,方才雨过天晴,御花园里,阳光明媚,草木凝露。

年轻的皇帝,目光落到窗外一朵被急雨给打折了的娇艳美人蕉上,凝神了半晌,两道英挺剑眉,不知不觉,微微地皱了起来。

第121章 番外之翊渊&晞光(二)

入春, 素叶城外覆盖了一个冬日的积雪,慢慢开始消融。这日午后, 裴右安从外回来, 不见女儿,猜她应在后花园里玩耍,正要寻去, 听到门外廊庑里传来呼唤“爹爹”的声音,抬眼,见女儿小小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迈腿跨过门槛,正朝自己奔来, 脸上露出笑容,急忙迎了上去, 将她一把抱了起来,见她鼻尖儿冒着细细的汗珠子,刘海也被汗水给黏在额头, 问了声同行的嘉芙, 说是方才一直在玩耍, 跑来跑去, 方出了一身热汗。

虽入春了,但天气还是冷的, 嘉芙带了女儿去洗头洗澡, 洗完了,换上干爽暖和的衣裳, 见女儿刘海也有些长了,有些盖着眼睛,正想叫府里那个会绞头发的嬷嬷过来,裴右安已抱着女儿,放她坐到梳妆台前的凳子上,拿了把小剪子,说自己替她剪,保证不会比那嬷嬷剪的差。

阿元满两周岁,虚三岁了,活脱脱就是嘉芙小时候的模样。奶白奶白的皮肤,眼睛圆溜溜,琼鼻樱唇,玉雪可爱。婴儿肥的小女孩儿,伸出来一只小手,五指短短肥肥,手背上还能点出几个下陷的小肉涡,却已经知道爱美了,见父亲要替自己剪刘海,便在镜子前乖乖坐着,一动不动。

裴右安一剪子下去,刘海有些歪了。阿元表示不满意。当爹的便修,越修越短,越修越短,最后可算剪齐平了,但原本漂漂亮亮的一排齐刘海,也被剪的只剩下了短短的一茬。

阿元的眼泪,渐渐在眼眶里打起了转。

当爹的本以为剪个齐平刘海只是小事,没想到剪成了这这样,见女儿泫然欲泣,懊悔不已。恰好嘉芙进来了,看到女儿的短刘海,咦了一声“怎绞的如此短”

阿元再也忍不住,“哇”一声哭了出来。

裴右安慌了手脚,急忙来哄女儿,越哄,阿元便哭的越伤心。

裴右安左哄又哄,最后想了起来,说过几天就能带她去京城了。

阿元早就知道这件事了。心心念念着再过些天,等冰雪融化,爹娘就要带她去个叫京城的地方,看望住在那里的哥哥。听到父亲这么说,才高兴了起来,但转念一想,头发被爹爹剪的这么丑,万一哥哥看见了不喜欢自己,忍不住又抽抽搭搭,再次掉起眼泪。

裴右安说她无论怎样,哥哥都会喜欢,又说去京城的路要走一两个月,等到了那里,头发就长了回来,阿元又会和以前一样漂亮可爱了。小姑娘这才终于破涕为笑,开始翘首日日等着出发的日子。

终日这日,一切安排妥当,裴右安和嘉芙带着阿元,踏上了返京的路途。

这是三年来,两人第一次返京。

这几年,身边虽有丈夫和小女儿伴着,但看到阿元,嘉芙常常不自觉地想起慈儿小时候的样子。犹记她和长子最后见面之时的情景,那时他还是个十六岁的少年。而今三年过去,他即将大婚了。

上路之后,一切顺利,这日行至京畿,停于驿馆歇脚之时,礼尚出城五十里地,奉命亲自来迎晋王夫妇。在驿馆里住了一夜,次日天黑之前,抵达京城,一家人落脚在了从前曾住了多年的那座宅邸之中。

当夜,皇帝便微服前来,父子、母子相见。

虽然已经隔了三年,当日那个十六岁的少年,如今也长成了青年,完全是成人的模样了,但他一开口,一声满含拳拳之情的熟悉的“爹爹,娘亲”,便立刻驱散了嘉芙此前心中因为时空隔离而致的所有忐忑,只剩下了欢欣和激动,眼圈一红,眼泪忍不住又掉了下来。

年轻皇帝笑着为她擦去眼泪,和一旁笑而不语的父亲对望了一眼。父子之间,默契满满。

“哥哥,我是阿元”

阿元虽然从出生后,就没见过哥哥的面,但却从父母的口中,早就将哥哥深深地记在脑海里,今夜终于见到了,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英俊的哥哥,见他替娘亲擦眼泪,跑过来紧紧抱住了他的腿,仰头冲着他笑。

皇帝笑容满面,将这小豆丁的妹妹抱了起来,将她高高地举过头顶,就仿佛自己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祖父之时被他举起那样,久久不放,仿佛唯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此刻心中对她的喜爱之情。

阿元乐的发疯,一个晚上,紧紧地缠着皇帝哥哥,皇帝哥哥也一直抱着她,家中全是她的笑声。

至夜深,嘉芙留他父子在书房叙话,自己好不容易,先哄了女儿去睡觉。

阿元躺在被窝里,还絮絮叨叨,嘴里全是哥哥长哥哥短,说哥哥明早要接她去他那里,兴奋不已,直到深夜困极,眼皮子实在撑不住了,这才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嘉芙带着阿元去睡觉,书房里剩下两父子。皇帝主动向父亲提及自己最近着手正在进行的几件国政大事,裴右安点头,微笑道“我知你胸中自有丘壑,我也无不放心之处,只是有一事”

他停顿了一下。

“父亲请讲。”皇帝立刻起身,恭敬地道。

裴右安叫他坐下“想必你也知道的,便是和那张家孙女有关。前些时日,我收到了张铭张大人的一封信,言下之意,对其女被立为皇后一事,隐露悲观。慈儿,张家孙女,不日便出孝期,当年所定之婚事,你如今有何打算”

“婚姻之事,全凭父母做主。不知父亲母亲,当下何意”

皇帝说出这话之时,神色平淡。

裴右安沉吟。

三年之前,在自己去意坚决之后,张时雍被卷入杨松一案,继而被迫称病致仕。

裴右安心知肚明,这是张时雍一时放不开权势地位,而年轻的皇帝,他雄心勃勃,如鹰隼初击长空,怎愿面前再有当年的“顾命大臣”对自己有所掣肘

君臣一旦步调不协,这样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

当时他并未出手干预,而是静观其变,待尘埃落定,出于弥补,亦是为了平衡,这才有了立张家孙女为后的想法。

他提出后,儿子当时一口便答应了下来,如今张家却流露出退却之意,裴右安一时定夺不下,这才问儿子的意思。

听他如此回答,便道“你年已十九,尚未大婚,如今便是不立张女,也要另择别家改立皇后。你的婚事,既是私家之事,亦是关乎国体的朝廷之事,宜稳不宜变。我若所想无误,张家应也并非真的不愿结下这门亲,而是对当年之事心有余悸罢了。我的意思,当初既已择定张女为后,天下皆知,如今你若无上心的别家女子,与其毁约,引朝臣议论,不如安抚张家,往后多加厚待。尽快将婚事办了,安天下臣民之心。”

他凝视着儿子英挺的面容,想到他不过三岁便和自己夫妇分离入宫,不分寒暑,日日读书,学习日后如何做这泱泱帝国的君王,到了七岁,别人家的孩子都还在父母膝下承欢,他便已经登基,个中辛苦,再无人比自己更清楚了,声音不自觉地柔和了起来“慈儿,为父当年择定张家孙女,事先也是有所知的。张家世代书香,门风严谨,孙女才貌双全,柔婉贞惠,和你甚是相配,若能娶了,日后必能与你相互扶持。”

“一切听凭父母大人做主。”

皇帝想起张家孙女从前在其父面前的私下所言,目光微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站了起来,恭敬地应道。

第二天的早上,阿元一睁开眼睛,便看到嘉芙的笑脸,说哥哥派来接她的人已经到了,这会儿就在外头等着,欢呼了一声,也不赖床了,一骨碌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了起来,急忙催着母亲给自己穿衣梳头,又大口大口地吃了早餐,最后被嘉芙牵着,欢天喜地去了前厅,看见那里站了一个身穿红衣的圆脸之人,看见自己,飞快跑了过来,躬身喊她小公主,向她行礼。

昨晚去睡觉之前,哥哥再三地向她道歉,说今早有事,没法亲自来接她,但会派一个叫崔伴儿的人来接,见这人笑眯眯的,看起来很是和善,便问道“你就是崔伴儿”

“哎哟,可不敢当。小公主喊我崔公公就是了”

崔银水如今也四十多了,胖头圆脸的,除了比年轻时发福了,看起来倒没老多少,如今早已是宫中第一大太监了。过来和阿元逗笑了几句,便朝嘉芙躬身道“王妃,如此奴婢便先引小公主进宫了。王妃放心,奴婢定会带好小公主。”

崔银水一向会照顾孩子,也没什么不放心的,嘉芙叮嘱女儿过去了不可胡闹,便松开了手,目送女儿在崔银水的陪伴之下,一蹦一跳地跑了出去。

皇帝哥哥退朝后,放下一切事情,带着妹妹去西苑豢养着珍禽异兽的天鹅房、孔雀房等处游玩,乐不思蜀,当晚没有回来,就睡在了宫中,第二天也是如此,直到第三天,新鲜感渐渐过去,开始想念父母,这才出宫回来。

没几天,朝臣就都知道了,张家孙女已出祖父孝期,礼部开始操办皇帝的大婚之事。而晋王夫妇此次回京,也正是为了此事。钦天监一番测算过后,将大婚之期,定在了三个月后的大吉某日。

几年之前,裴右安提出立张家孙女为后之时,嘉芙便暗中留意过那女孩儿,知她名叫晞光,从见过她面的刘九韶夫人那里打听得知,她不但貌美,才华出众,刘夫人还说,最为难能可贵,便是那女孩儿性子活泼,很是爱笑,有林下之风,却无半点矫揉之气,很是惹人喜爱。

刘夫人对她赞不绝口。

嘉芙当时一听,很是满意。

女子集美貌才华于一身,虽难得,却也并非不可得。

最合她心意的,是刘夫人所描述的那女孩儿的性子,感觉和儿子颇为互补。

儿子做了皇帝,娶妻也就成了立后,不再是他私人之事。尽管嘉芙私心里,也是盼着他能得一佳人,从此两心合一,天长地久,便如自己和他父亲那样。

但考虑到他的身份,亦是因了母子分离多年,出于对他本心的尊重,嘉芙从未在儿子面前提过半句这样的期许。

嘉芙只是盼着,那个将来能够和儿子比肩称后的,是个足够聪明的女孩儿。

嘉芙了解自己的儿子。

他的心太大了。大的甚至连她这个母亲,也不尽然了解。

而他的妻子,哪怕贵为皇后,号为“国母”,她的世界,也就只局限于后宫的那一方天地。

那方天地,太过窄小。

倘若那女孩儿不够聪明,只将那方天地和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儿子视为全部,天长日久,哪怕她再美貌,再有才华,怕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希望与失望的轮回交替里迷失双眼,继而失了本心。

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渐渐变成一文不值的鱼眼。

女人这样的悲剧,在后宫那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一代代地上演,屡见不鲜。

嘉芙期待着,张家的这个孙女,多年之后,依然能够保有刘夫人口中的“林下之风”和她那活泼爱笑的天性。

倘若如此,便是她的福气,亦是自己儿子的福气。

这日,嘉芙带了阿元,来到城西的长宁别苑。

这是慈儿给妹妹的一座园林,以阿元封号为名,从两年前获悉她出生之后,便开始在皇宫西苑旁选址修筑。数月之前,方全部完工,通太液池,占地广阔,内中亭台楼阁,奇花异草,美不胜收。

嘉芙到别苑住了一夜,次日,以赏花为名,派人将晞光接到了别苑。

前些时日,晞光从父亲口中得知退婚无望,不禁大失所望。

失望过后,事情既定了,如今也就只能等待大婚了。

晋王曾来访,过后,父亲对她说,晋王言,陛下乃是出于对其祖父的敬重之心,这才立她为后,晋王叫父亲放心。

虽不知真假,但有了晋王的这一句话,父亲也算是吃了颗定心丸。

从晋王来访过后,父亲比起从前,看起来似乎放松了不少。

接着,皇帝的举动,似乎也证明了晋王的话。

在祖父周年祭的时候,皇帝亲自撰了一篇祭文。两个孝满的哥哥,不但复官,也分别得了提拔。

这接二连三的抬举,落在旁人眼中,自然是皇帝对一个曾辅佐他多年的辅臣家族的恩赐,无不欣羡。

晞光这些时日,只能等待婚期,半步也不出门,也不应酬别人,直到这日,接到了晋王妃的邀请,不敢怠慢,这才出门,坐上来接的马车,到了别苑。

晋王妃看起来还很年轻,最多也就三十出头的样子。带她到了花园,一边赏花,一边随意和她闲谈,身边只跟了个蹦蹦跳跳的小公主,连仆妇也都远远跟随在后,气氛极其轻松。

晞光来之前,原本有些紧张。

毕竟,晋王对皇帝的影响力,满朝皆知。听说长宁小公主抵京后,出入皇宫如同自家花园,皇帝还放下朝事,亲自陪她去逛了几天的西苑。

但此刻,在见到了晋王妃和小公主后,晞光很快便放松了下来。

不但小公主活泼可爱,很快就和她熟了,晋王妃人也非常和气,没有半点架子。

她感觉的出来,王妃似乎颇为喜欢自己,心中便也油然生出了一种亲近之情。

王妃告诉了她很多关于皇帝的事情。

皇帝喜欢吃什么,喜欢读什么书,最后说道“晞光,皇帝陛下或许看起来很难接近,那是因为他从小就很孤独。所以你更不能怕他,也不要惮于在他面前展现你的本性。”

“我很喜欢你,我想皇帝陛下,当他知道你有多好之后,他也一定会喜欢的。”

晞光呆住了,定定地望着微笑看着自己的王妃,忽然想起了早几年间,也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一个传言。

据说,晋王就是先帝和当年那位“神女”的儿子,因身世曲折,寄养于和先帝情同兄弟的卫国公名下,而当今的皇帝,就是晋王的儿子。

这样的传言,也不知起于何时何人何地,因太过荒诞,传了一阵,渐渐也就烟消云散。

但是就在这一刻,晞光忽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她觉得自己,仿佛感应到了王妃对于她口中的那位“皇帝陛下”的超乎寻常的一种深切之爱。

一股暖流,渐渐地从她心底涌出。

她凝视着面前这位朝自己投来殷切希望目光的女子,慢慢地,用力点头“王妃放心,我会尽力。”

“姐姐我们去荡秋千我可喜欢荡秋千了”

小公主忽然拉住晞光的手,指着前面的一架秋千,高兴地嚷道。

晞光从小也喜欢荡秋千,胆子还大。从前,每年的女儿节,闺阁少女们聚在一起荡秋千的时候,总是她荡的又高又飘,年年拔得头筹。

她看向王妃。

王妃含笑“去吧,小心些。”

晞光点头,牵了小公主,朝着那架秋千而去。

她站上秋千,在用崇拜目光仰脸望着自己的小公主和渐渐被吸引了过来的丫头侍女们的拍手和欢呼声中,迎风越荡越高,越荡越高,仿佛回到了从前那种无忧无虑的豆蔻年华,露出了许久不曾有过的笑颜。

皇帝得知母亲和妹妹昨天到了别苑,要在那里小住数日,这个午后,出宫过来,想再陪陪母亲和妹妹,却被花园里飘来的笑声所吸引,寻了过来,见到的便是如此一幕。

远远地,他看到一个身穿绛衣的美丽少女,站在那架他命人特意给小公主搭建的秋千之上,紫藤如瀑,她皓腕如雪,轻盈如燕,迎风飘荡,广袖拂风,衣袂飘飘,笑靥盈盈,笑声随风入耳,无忧无虑,犹如降落人间的天外飞仙。

皇帝未再靠近,站在那里,默默望了许久。

晞光和小公主玩了许久,直到小公主累了,这才和丫头们一道,送她回去休息。

方才鬓发在荡秋千时被风吹的有些乱了,晞光理妆之时,发现鬓边的一朵珠花不见了,疑心方才荡秋千时掉落在了草丛之中,在丫头的陪伴之下,循了原路回来寻找。

寻了半晌,寻遍秋千架下每一寸草地,皆不见珠花踪影。

晞光无奈,只好放弃,正要离开,忽听身后一个男子声音传来“你要找的,可是此物”

晞光蓦然回头,看见一个英俊的年轻男子,竟不知从何处现身,竟就如此立在那里,两道目光投向自己。

他一手掌心之中,托了一物,那东西,恰就是自己遗落不见的珠花。

晞光吃了一惊,实在不知此地,怎会放陌生的年轻男子进来。立刻转身,疾步离开,忽然,身形顿住,慢慢地转身,再次看向那年轻男子。

他立在那里,身姿挺拔,目光笔直,眉目之间,不怒自威,周身隐隐散发着一种唯身居高位之人才有的威慑之力。

晋王妃的别苑后花园,出入如无人之境,这个天下,除了那人之外,还会有谁

晞光心跳突然加快,竟忘了要向他下跪叩拜,只僵立在那里,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他朝自己走来,最后停在了她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