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来,不说地方,仅仅是在上京,据慕扶兰所知,就已秘密处置了不下十数起的刺杀未遂事件。想靠近他,自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些刺杀,多是针对他的肱骨大臣。而关于他旧伤复发、命不久矣的谣言,自然也是这般扩散开来的。

“就在前几日,监司彻底拔除了上京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细作窝点。但我命不长久的谣言,已是传到了河西。那边平静了几年,现在北人又有异动,人心有些不定。我若不露面,仅靠政令,很难安定军心。河西极是重要,绝对不能有失,我要亲自去一趟,算御驾亲征吧。这边朝廷之事,我交代给刘安等人,由他们辅佐太子,你来监政,你意下如何?”

他说完,望着她。

慕扶兰抬起眼,和他对望,说:“我知道了。”

“还有太后那里,我亦会尽力。”她又道。

他一动不动,仿佛还在等着她继续说话。

午后的热风,从南窗吹入,打得帘子上的一绺水晶穗子瑟瑟作响,催得人心燥不已。

她却始终没再开口说什么别的话了。

他再立了片刻,仿佛醒悟了过来,忽地转过脸,带了些仓促地道了句“劳烦”。

慕扶兰望着前方那匆匆离去的背影,回头,望了眼身后那本医志,胸间一热,再也忍不住,唤道:“陛下!”

那男子已经跨出殿槛,一下子便停住了脚步,回头望着她。

慕扶兰慢慢地呼吸了一口气,在他目光注视之下,走了过去,道:“陛下去了那边,若是见到老族长,代我问候一声。”

“好。”他应。

“河西那边缺医少药,民众求医不便,待局面安定了,若是陛下允许,我可选派医者入驻,帮助播传医术。”

“好。”他再应。

“还有,陛下你要保重……”她顿了一顿。

“朝廷初立,不能长久离了陛下。”她说。

他的眼底掠过了一道难以觉察的黯色,沉默了片刻,面上露出微笑,慢慢地说出了第三个“好”字。

“我只露个脸而已。你放心。”

他的喉咙仿佛有些沙哑,朝她点了点头,收了目光,转身快步而去。

第90章 第 90 章

皇宫北的一座殿门之前,灯影晃动。阿猫将慕扶兰送出宫门之外。“皇后您回去吧, 太后这里, 我会看顾好的。”

慕扶兰吩咐太监安排好轮班值夜的人,有事随时去叫自己, 轻轻握了握阿猫的手,叮嘱她也去休息。

宫人在前头打着灯笼,暗红色的灯光,照亮了慕扶兰回往紫微宫的路。但再往前一些, 在她视线的尽头之处, 便是漆黑无垠的夜幕。夜幕已经将这皇宫白日日光下所有的朱甍碧瓦和玉楼金殿尽数吞没, 走在这阒寥得宛如幽冥之境的皇宫里,近旁头顶,那一尊尊蹲在屋脊阴影里的脊兽, 犹如黑暗的眼, 冷冷地俯视着从它们脚下穿行而过的众生。

慕扶兰加快脚步走了过去, 一入紫微宫,便紧紧闭门,仿佛如此,便将身后的一切,全都关在了身后。

月渐渐升顶,素白的月光,从窗中静静洒入她幼年曾住过的这间殿室里, 犹如梦中遥远的什么东西, 若隐若现, 勾着她去寻,待她上路,却又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永远都是那样可望而不及。

她从梦中醒来,涔涔的汗,只觉口渴得喉咙下一刻就要起火了。

她撩开帐子,从床上下了地,光脚踩在幽凉而光洁的地面之上,走过去拿起茶壶,亦不用杯,就着壶口喝了几口水。

清凉的水沿着她的口和喉流入她的身体。犹如一片干涸得几近龟裂的泥土得了甘露的滋润,她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在夜色中立了片刻,来到了起居殿。

她坐在自己惯常做事的那面南窗之前,没有燃灯,在夜色的温柔包裹中,仿佛一只无声无息的幽灵,静静地对着窗外透入的那片月影。

谢长庚已在三天前离开上京,去往河西御驾亲征了。

她也是在三天前,看完了太医院送来的关于他伤病治疗和用药的日志和记录——他的内伤,至今没有痊愈,眼看又要出京,为保证治疗和用药的最佳效果,她还另外要来了在这之前的几年里,来自军医记录下的他在行军打仗中的受伤治疗情况的全部记录。

这次他去河西,有太医同行,就在他离开的前夜,慕扶兰已将新的方子交待给了太医。

三天过去了,他现在人应该已经出了京畿。但不知为何,这三天里,慕扶兰却总觉得自己仿佛遗漏了什么东西。

直觉告诉她这东西很重要,她必须要想起来,但是无论她怎么想,就是想不出来,她到底遗漏了什么。

她定定地坐着,耳旁仿佛还回响着今晚去看谢母时,她闭目躺在那里发出的类似于唉声叹气的喘息之声。

她已越发糊涂,根本不知道谢长庚出京了。慕扶兰对这个老妇人,自然没什么感情可言,但她也不憎她。一条在这世上活一日便少一日的人命,一个称不上善,但也不算恶的寻常之人而已,就和她,以及她所知的许许多多人一样。尽到自己医者和代替她名义上的丈夫谢长庚尽孝的双重职责,便就够了。

她的眼前,不禁又浮现出了三天之前,谢长庚临行那夜,在从太后宫回来后通宵在御书房里处置最后一批政事的身影。

无声而凝重。与天明之后,那个在万众欢呼的荣耀和崇拜中出京的华丽背影相比,显得是如此的孤独和寂寥。

慕扶兰抬起眼,视线再次落到了那叠摞于案头的医志上。月光勾勒出一团带着晕光的轮廓。她看着,出着神,忽然,记忆的深处里,仿佛掠过了一道闪电般的光,那光模模糊糊,若远若近,她慢慢地闭了眼,一动不动,仿佛唯恐自己一动,这突然而至的感觉,便会离她而去,无影无踪。

就在某个电光火石的刹那,终于,她想了起来!

她倏然睁眼,点亮了桌上的灯火,一把抱来医志,找出其中一本,飞快地翻了起来。

她一页一页不停地翻,从扉页一直翻到了末页,翻完一遍,再翻一遍,手停了片刻,猛地起身匆匆而出。

四周静悄悄的。一个宫人靠着宫柱,低头正在偷偷打盹,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了个激灵,抬起头,看见皇后从起居殿中疾步而出,神色奇异,仿佛出了什么事情,吃了一惊,睡意顿时消失。

“立刻去把太医院院首请入宫中!”慕扶兰下令。

宫人应了一声,转身要去,又被叫住了。她入了寝殿,换了衣裳,自己匆匆出宫,乘车到了院首宅邸之外,命人唤门。

院首从睡梦中被惊醒,听闻皇后连夜到来,急忙出来相迎。

慕扶兰指着手中医志问:“过去三年间,陛下在外的所有受伤治疗记录,确定都在上头,没有遗漏?”

院首急忙跪地:“此事乃下官经手,事关陛下龙体,岂敢疏忽应对。下官可以人头保证,下官问过军医,过去三年里,陛下所有的伤情记录,全部在列,无一遗漏!”

慕扶兰定住了。

n bs她记得清清楚楚,当日谢长庚来复州让她过去,两人会面于江口,她问他为何突然要将皇位传给熙儿,当时他的回答,是说身体受伤,无法再有子嗣,而他需要一个太子。

但是这本医志之上,却寻不到半点与之相关的受伤记录。即便军医当时得了谢长庚的指令不予记录,但子嗣一事,何其重要,谢长庚绝不可能没有另外求医过。

药翁闲云野鹤,已经很久不曾露面了,先前她不放心,也曾派人四处打听,并无消息。除了寻找不便的药翁,论医术,当世有谁比她面前的这位太医院院首更能让人信任?

“院首,陛下从前真的没有叫你看过别的伤病?譬如隐疾?”

慕扶兰盯着院首,语气着重。

“事关重大,若有,你务必如实和我道来,不得有半点隐瞒!”

院首立刻摇头:“没有!”

他迟疑了下,又小心地问,“可是陛下那边出了什么事?”

慕扶兰沉吟了片刻,摇了摇头:“无事。”

回往皇宫的路上,她陷入了冥思。

看院首的回复,绝无隐瞒,那么当日,他对自己的那番说辞,最大的可能,就是说谎。

他为什么要如此骗自己,在两人分别三年之后?更叫人匪夷所思的是,他骗自己的目的,竟是为了把熙儿扶上太子的位子。

这完全不合常理。这一世的熙儿和他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分明知道。倘若不是有别的原因,哪怕他从前再喜欢这个孩子,一个登上了皇位的人,怎么可能做出这般荒唐的事?

从当日复州相见,到自己入上京,做了他的皇后之后,他的种种反常,一一在她脑海里浮现。

他对她说,他不会勉强她做任何不愿的事。

太子加冕礼的前夜,他召来重臣,说了那样一番话。

当日,他分明重伤,却还坚持完成了礼仪,为的,就是要向天下人昭显太子的天定。

甚至,就在不久之前,他竟然还做出了安排自己和袁汉鼎私下见面的荒唐之事。

他犹如变了一个人。

谢长庚,这个男人,即便是从前,在他苦苦求她和好之时,他也是难掩他心高气傲,锋芒毕露。

然而如今,他在她的面前,却仿佛剥去了他的逆鳞,磨平了他的棱角,他一直在讨好她,用他自以为最大的努力,小心地去讨好她。

她非木石,又岂会毫无知觉?

在他们复州相见之前,在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她所不知道的事?

慕扶兰的心里,突然跳出了一个念头。

她被自己的这个可怕的念头给惊住了,手心冒汗,一颗心砰砰地跳个不停,一回到宫中,甚至等不及天亮,又命人立刻去将梁团召来。

梁团如今官居都尉,统上京五军,掌皇都要卫,身负重任,谢长庚此次亲征,没有让他同行。

他匆匆入宫,拜见皇后。

“梁都尉,陛下入京前,你一直贴身跟随。我问你,去年陛下去复州见我之前,除他日常之事,他可曾有过反常之举?或是去过什么地方?”

梁团连夜被召入宫,听皇后问自己这种问题,有些莫名其妙。但见她端坐其位,神色凝重,亦是不敢托大,冥思苦想了片刻,便记起了当初曾令他印象极其深刻的那件事。

他说:“确有一事,臣至今不忘。便是琼阁事变,刘后被除之后,当夜,臣等皆狂喜,陛下却深夜不眠,出城去往护国寺。陛下当时将臣等留在山门之外,自己入寺,次日不见出来,臣不放心,进去寻他,在寺后塔林那里见到了陛下。记得陛下出来之时,也不知昨夜出了何事,虚弱不堪,似大病一场,好在很快恢复。”

“除那一次之外,臣不记得陛下再有反常之举。”

梁团说完,屏息等待,良久,听到对面终于传来一道低沉的声音:“你去吧。”

护国寺的那位长老,年初之时便已寂化而去。

但这一刻,也毋须再去见谁,问什么了。

她依然那样坐着,闭上了眼,脑海里,又浮现出那日午后,他来紫微宫和自己道别时的情景。

那个立在殿口,额头沁汗,黯然凝望着她的男人,他到底是谁?

远处,钟鼓楼的方向,传来了一阵隐隐约约的更漏之声。

她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窗前,眺望着视线北向那片无垠的夜空,许久,闭了闭目,转身朝外而去,对着宫人说道:“替我叫车马侍卫,出城,我要走趟远门。”

第91章 第 91 章

御驾北上的队伍出了京畿,数日之后, 这个傍晚, 行至鄜城附近。

鄜城是连通河西和上京的一个重要城池。过鄜城,再往前百里, 出西关,便意味着出了中土,真正踏上去往河西的关外之道。

一个随驾官员报,鄜城令知悉御驾行经此地, 早早备好驻跸之所, 此刻率了合城官员以及民众, 正跪迎于前方道旁,恭请陛下今夜入城过夜。

谢长庚坐于马背之上。他转过头,眺望着那城池所在的方向, 久久地望着, 仿佛出了神, 没有任何的反应。

随驾之人循着他的视线,亦是齐齐看了过去。

这是一个初秋的晴朗的傍晚,绯霞满天。前方那座准备迎接御驾的城池,已是目力能及。从这里看去,那城池的影,犹如一条匍匐于地平线上的长龙,在金色的夕照里, 向着东西蜿蜒延绵, 蔚为壮观。

众人随了皇帝一同扭脸眺望, 屏息等待。

良久,皇帝慢慢地转回了脸,说:“人马众多,不必扰民,叫他们都回吧。入夜就地扎营便是。”

眼见日落也没几多时辰了,这里到西关,还有百里之距,天黑之前,必是无法抵达,若继续前行,皇帝今夜便只能与士兵一道露宿野地了。

但他自己如此开口了,众人何敢反驳,齐声应是。

队伍继续前行,天黑之后,扎营在了道旁一处平坦的野地里。

深蓝色的夜空之下,军帐连绵,营火点点,待夜渐渐深了,篝火次第熄灭,白日行路的军士,此刻早已入了梦乡。

营地的中间,驻跸大帐之中,灯火依然亮着。谢长庚对面前的几名将领说道:“明早过关后,朕带一队人马,先行上路,你们领军在后,亦尽快赶到。”

大军出动,诸多掣肘,日行百里,几乎便是极限了,加上前些日一直在关内,沿途城池稠密,每过一地,便会如今日这般,有地方官员率民众于道旁迎驾,难免耽搁行程。皇帝从前是马上得的天下,逢战亲自迎敌,如今心系河西,既出西关,欲轻骑上路早些赶到,也是理所当然。

将领们各自领事之后,拜退而出。先前一直等在外的太监曹金入内,捧上方才煎好的药。

皇帝喝了。太监躬身道:“不早了,陛下也好安歇了。太医常说陛下要多休息,身体方能早日痊愈。”

“太医的话,想来也是皇后的意思了。”他看了眼皇帝手上那卷刚拿起的书,小声地道。

皇帝的手顿了一顿,慢慢地放下书卷。

太监面露喜色,立刻唤人入内,送水递巾。

御帐中的灯火熄了,谢长庚仰卧于榻。他闭着双目,眼前惟余夜的漆黑,然而在他的脑海里,却还是浮着傍晚行经路过的那座城池的影。

那城池的影,在夕阳的光里看起来影影绰绰的,恍若旧梦,然而他的心里清楚,这不是旧梦,这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曾经有一个女子,因为这座西出路上的城池,跌入了命运的深渊。

她在渊底,而拯救,在于她夫郎的一念。

然而那个男人,终究是负了她。

他不敢,亦是不忍想象,在那日复一日的等待之中,她是如何一寸寸地冷了心底的希望之火,直到彻底熄灭,化为灰烬。

在她决意结束生命的那一刻,她的心里,想的又是什么。

他知道,她恨他。但是她无论怎么恨他,都是应该的。不止她,就连他自己,亦是深深地痛恨。

那么美好的女子,他曾经求而不得,那个男人,他怎会忍心如此待她。

谢长庚的心,紧紧地收缩在了一起。他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亦仿佛开始隐隐抽痛。

这时,大帐之外,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之声。

“陛下!皇后来了!”曹金的声音,传入了他的耳中。

谢长庚猛地睁开眼睛。

眼前依旧夜的昏暗。起初他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是很快,这声音又重复了一遍。

谢长庚弹坐而起,连灯都来不及点,下地几步,一把扯开了帐门。

他看到帐前,立着一道披着斗篷的女子的纤细身影。她静静地立在月光之下,犹如披星踏月,来到了这里。见他现身,她抬起手,取下连帽,露出了一张皎若明月的面庞。

是她来了。真的是她。

她迈步,朝着他走来,走到了他的面前,对他点了点头,轻声说:“进去吧,我有话要问你。”

谢长庚已然呆住,彻底失了反应,只有一颗心,跳得几乎就要跃出胸膛,终于反应了过来,仓促地后退了一步,替她让开道,随即转身,来到案前替她燃灯。

他的手有些僵,不大听使唤,试了好几下,才终于点着了火。

灯火驱散了暗夜,大帐里变得明亮了起来。

谢长庚闭目,长长呼吸了一口气。

他睁眸,转过身,对着立在帐门口的她问:“何事?”

他声音低沉,恢复了他一贯的平静。

“你若是累了,先休息吧,”他望着她那张带着淡淡倦容的脸,“我叫人来服侍你吧……”

慕扶兰朝他走来,停在了他的面前。

“陛下,你当初为何要立熙儿做太子?”她看着他的眼,问道。

谢长庚仿佛一愣,迅速望了她一眼,含含糊糊地道:“先前不是和你说过了吗?你为何又问这个?”

“谢长庚,你在撒谎。你对我说你受了伤,但我看过你过去几年间的所有的伤情记录,寻不到相合之处。我还问过梁团,他说你曾去过护国寺,在那里过了一夜,当时你的举止,在他看来,极是怪异,他至今还印象深刻。”

“我想问你,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从前的那件事?”她一字一顿地问道。

周围的空气,仿佛突然间凝固住了。

谢长庚一动不动,亦是一语不发,面容渐渐变了颜色。

良久,他转过脸,避开了她的目光,低低地道:“你莫胡思乱想……”

慕扶兰望着他,眼角慢慢红了,半晌,她再次开口,嗓音有些颤抖。

她说:“谢长庚,我看得出来,你也很不好过。我本来以为,你既然知道了,我们何妨开诚布公,把话说清楚。这一辈子还很长,我不想你我这般彼此折磨,直到老死。我实在不知,你为何不肯承认?”

“我从上京追你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听你对我撒谎的。但是,你若真的不想提,或是真的只是我自己想多了,那便罢了。你当我方才什么都没说,我这就回去。”

她说完,转身要走。

谢长庚定定地望着她转头而去的背影,在她抬手就要掀开帐帘的时候,迈步追了上去,从后一把握住了她的手腕。

“是我错了。”

一道压抑至极的嘶哑嗓音,自她身后响起。

慕扶兰停步,转过头,对上了男人那一双晦暗的眼眸。

“你说得没错,我想起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