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白胖小子的乳母看不下去了,狠狠的瞪了唐宓一眼,然后附到小胖子的耳边低语了几句。

白胖小子那张白胖白胖的脸先是涨红,接着又变白,最后化作不善,“好呀,你、你敢耍我!”

唐宓一脸无辜,忙摆了摆小手,“没有,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要耍你?”哼,谁让你一脸不怀好意的拦住本小娘子?不耍你耍谁?

“你不认识我?”白胖小子一副“鱼唇的凡人竟不认识本小爷”的模样,挺起肥嘟嘟的小肚子。

唐宓点头,“对呀,我今天是第一次进宫,也是第一次见到你,如何认得?”

白胖小子一听,深觉有理,很大度的点点头,“阿婆说过,不知者不罪,你既然不认得我,我就不跟你计较了。对了,我告诉你,我叫杨谏。”

杨谏?

唐宓那颗如同计算机的大脑飞快运转,很快就翻到了谱学那一块儿,“弘农杨氏?”唔,在京城的杨氏只有一支,莫非这小胖子跟宫里的杨太妃有亲?

杨谏的眼睛倏地亮了,表情中带着些许骄傲:“你也知道弘农杨氏?”

“当然。弘农杨氏乃数百年望族,凡是读过谱学的人都知道呢。”

唐宓不是故意吹捧小胖子,事实就是如此。

尤其是前朝的时候,杨氏出过两代皇后,风头一时无两。

“你还学习过谱系?”杨谏的思路彻底被唐宓打乱,根本忘了自己找唐宓的初衷,而是兴致勃勃的跟唐宓研究起谱系来。

悄悄躲在游廊的姜清恨得直捶廊柱,嘴里不住的骂着:“笨蛋,蠢材,真真是个废物!”

“大娘,杨小郎君性情耿直,面皮儿又薄,哪里顶得住唐氏女的舌灿莲花?”姜清的侍女小声的说道,“他、他一时忘了也有可能啊。”

姜清咬牙,从廊柱后绕了出来,走到杨谏和唐宓跟前,大大方方的说道:“咦,表兄与小三娘说什么呢?竟这般热闹?”

杨谏正跟唐宓讲述他们杨家的辉煌历史,忽见到姜清,顿时卡词儿了。

眨巴几下眼睛,猛然想起刚刚姜清拜托他的事,他的脸不禁又红了——明明阿清让他来教训王骠骑的孙女,结果他却跟人聊了起来,还聊得十分尽兴。

这、这似乎有些不太好吧?

杨谏迅速收敛了笑容,复又摆出熊孩子的嘴脸,生硬的对唐宓说:“听说你很聪明?是什么‘神童’?”

唐宓的目光在姜清和杨谏的身上转来转去,眼前的一幕已经很明朗了,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故意笑得天真烂漫,唐宓甜糯糯的说:“杨阿兄也很聪明啊,能背这么多的谱系呢。”

被人夸奖了,杨谏下意识的挺起小肚子,但很快又察觉不对劲,赶忙说道:“我、我当然很聪明。现在说的是你,你既然这么聪明,那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吧。”

嘴里说着“请教”,眼里却闪着坏笑。

唐宓心中警铃大振,小身体禁不住紧绷起来,一条腿微微后撤,一旦有什么不对劲,她就立刻闪人。

其实不止唐宓,赵福、阿姜等人也提高了警惕,尤其是赵福,知道杨谏是个什么性子。

贼娘的,这可是个“熊”性十足偏偏脑子不灵光的小郎君啊,天知道他会做出什么荒唐事来。

“你来看看,这是什么?”

杨谏从袖袋里小心翼翼的掏出一个东西,快速的伸到唐宓面前,还不等唐宓反应过来,他便摊开手掌,露出盘在掌心的一条翠色小蛇。

“啊~~~毒蛇,有、有毒蛇!”

李寿追到游廊,还不等赶到庭院,便听到了一记歇斯底里的尖叫声…

第055章 脑子是个好东西

甘露殿,静得落针可闻,唯有时不时的抽泣声在偌大的宫殿里回荡。

圣人无语的望着站在御案前的一溜熊孩子——

杨谏,三个小萝卜头里最大的,都快九岁的少年郎了,不说读书上进,居然还拿着蛇去吓妹妹们。

对于杨家的这个孩子,圣人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此刻,杨谏的大胖脸上写满疑惑和担忧,两个小熊掌心虚的藏在了身后,一看就是刚做了坏事担心被长辈惩罚的模样。

姜清,呃,她正低着头,小手不住的抹着眼泪。身上的衣裙沾了些灰尘,圣人估计,应该是刚才被蛇吓得晕倒在地时沾染上的。

对于妻子的这个娘家侄女儿,圣人也没什么可说的。

年纪不大,长得也文文静静、柔柔弱弱的,偏偏是个骄傲的性子。

除了世家,她眼里再难装下其它。就连宫里的皇子皇女,她都有些瞧不上眼。

说实话,若不是看在当年姜氏陪着他吃了不少苦的份儿上,圣人真想把姜清“送”回姜家。

唐宓,依然天真、乖巧的可爱笑脸,瞧她软软糯糯的小模样,活似刚刚出炉的糯米团子。白白的、软软的、香香的,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

此刻,唐宓的视线却落在了御案上的那一坨绿色上。

水汪汪的大眼里满是好奇,似乎很想伸手戳一戳那软软的小蛇。

圣人顺着她的视线看回来,啧,这不是闹出今天这场小乱子的罪魁祸首吗?

仿佛感觉到圣人的目光,蜷缩在案几上的小蛇努力盘起身体,极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呜呜,本蛇好冤枉啊,明明前一天还在舒适的窝里待着,此刻却被人硬生生的提溜出来,被这么多两脚兽围观,好可怕啊好可怕!

赵福悄无声息的走了进来,凑到圣人耳边低语,“是南边进贡的绿锦蛇,没毒,而且牙也被拔掉了。原在珍禽园养着,不知怎的,竟让杨小郎君得了去。”

赵福边说着,边朝几个孩子的方向看了看,又道:“今天约莫是杨小郎君头一天将蛇拿出来玩儿,县君没见过,这才——”被吓得惨叫一声,昏倒在地上。

圣人斜靠着凭几,手肘撑着腮,另一只手放在案几上,轻轻扣着桌面。

听完赵福的回禀,圣人轻声唤了声:“阿谏~~”

杨谏浑身的肥肉猛地一个哆嗦,急急的说:“圣人,我、我错了。我不该拿小绿蛇去吓人。但是我本来不是要吓唬——”

说着说着,杨谏有些委屈,他分明是想吓唬唐宓来着,不想却把姜清吓得又哭又喊又晕倒的。

直到这会儿他还没想明白呢,怎么年纪小的唐宓没事儿,年长些的姜清却吓成那副德行?

唐宓一听小胖子要说“实话”,赶忙截住他的话茬,诚恳的认错:“圣人,我也有错。杨家阿兄是想逗我开心,这才拿出小绿蛇,不想却吓到了姜家阿姊——”

她的话还没说完,姜清却似受了天大的委屈般,从小小的啜泣变成了呜呜痛哭。

她这么一哭,更加坐实了唐宓的错。

圣人微微蹙眉。他虽不在现场,但四周都有内侍、宫女。

当时是个什么情况,下头的人早已回禀清楚。

明明是杨谏想欺负唐宓,不料人家胖丫头年纪小胆子却大,没有被吓到,反而是一旁看戏的姜清吓得够呛。

唐宓之所以要认错,是孩子善良,担心杨谏会挨罚。

姜清却这般,分明就是想把过错全都按到唐宓的头上。

这孩子…品性有问题啊。

姜皇后也是脸色微变,先是小心翼翼的看了圣人一眼,随后才把责问的目光投到姜清身上。

姜清低着头,根本接收不到姑母的问责(或曰提醒),仍然哭得委屈无比。

唐宓却心头暗喜,故作愧疚的低下头,“圣人,都是我不好,把姜阿姊惹哭了。阿婆说,犯了错就该罚,要不——”您就把那个什么乡君的赏赐撤回吧,反正圣旨还没有出甘露殿呢。

圣人却摆摆手,“胖丫头,今天的事情朕都知道了,你是个好孩子。阿姨将你教得很好。”

姜皇后听了这话,有些坐立不安。圣人是不是另有所指?

她正想着要不要起来代姜清认错,圣人已经开口了,“阿谏,你可知错?”

杨谏以为自己甩锅成功,熟料圣人竟还要惩罚他,只得苦着一张大圆脸,“我、我知错!请圣人责罚!”

圣人点点头,这孩子虽然“熊”了点,但有一点很好,那就耿直,知错认错。虽然认了错下次不一定会改,但这种勇于承认的做法,圣人还是颇为喜欢的。

“这样吧,朕罚你打扫珍禽园一个月,抄写《孝经》百遍。”

看在杨太妃的面子上,圣人再一次的宽纵了杨谏。

杨谏却哭丧着脸,呜呜,他最讨厌抄书了!

心里的小人哇哇大哭,他还有恭敬的谢恩:“多谢圣人,我一定好好改过。”

圣人很满意,越过闷头痛哭的姜清,将目光落到唐宓的身上:“胖丫头,今天你也受惊了,朕再赐你一套文房四宝,回去后好生读书,可好?”

知道自己确实无法推辞常乐乡君的封赏,唐宓便将此事放下来,听了圣人的话,她粉雕玉琢的小脸上满是开心,“谢圣人恩典。”

说完,她又有些犹豫的看向那条小绿蛇,小声的问道:“圣人,这条小蛇很漂亮,您能赏给我吗?”

圣人有些愕然,“你、你不怕?”

这条绿锦蛇无毒,但还是有人会把它当做竹叶青。这样艳丽的绿蛇,胖丫头居然不害怕。

“它很好看,和我家小翠很搭配。”唐宓故意没说自己害不害怕的问题,而是将话题引向了自家的绿毛鹦鹉。

“小翠?就是你养的那只会骂人的鹦鹉?”圣人听十八郎说起过,不禁也来了兴致。

“回圣人的话,小翠不光会骂人,它还会背书、背诗呢。”提起家里的宠物,唐宓顿时变得眉飞色舞起来。

圣人兴致勃勃的问道:“哦?它还会背书?都会背什么书?什么诗?”

唐宓掰着小胖手指,“嗯,小翠会背《太公家教》、《三字经》,还会背《诗经》哩。”

“《三字经》?就是唐太府的遗作?”近两年来风靡整个京城文化圈的蒙学读物?

唐宓用力点头,“是啊是啊,《三字经》正是我阿翁编纂、我阿爹阿娘整理成书的。”

圣人微微颔首,“唐太府不愧是一代大儒,王怀瑾和唐氏也当得起唐氏传人的重任。好,好啊。王怀瑾和唐氏对蒙学有功,该赏~~”

于是,圣人大笔一挥,将王怀瑾从太仆寺调入崇文馆,从七品小官升至五品。唐氏妻凭夫贵,获得了同等级别的诰命。

至于唐宓同学,则捧着绿锦蛇,和李寿一起离开了太极宫。

“胖丫头,今天的事,你不必太过在意。姜清她——”李寿看得明白,今天的小蛇事件,纯属姜清闹腾出来的。

他想着,估计阿舅也清楚其中的关节,这才加赏了王怀瑾夫妇。

唐宓却笑得眉眼弯弯,猛地冒出一句:“十八哥哥,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姜清没有。

李寿楞了一下,旋即明白过来,大笑出声,“没错,没错,脑子是个好东西啊。”偏偏宫里有那么多不长脑子的人。

脑子确实是个好东西,姜清没有,王鼐似乎也没有,此刻他看着八百里急报,整个人陷入了沉思…

第056章 西北无战功

八月底,西北镀金团,哦不,是西北援军正式开拔。

王怀恩也跟随大军出征。

西北战事已经接近尾声,此次增援,更多的是为了巩固战局。

大军都明白,这只是官方的说法,事实上,增援西征,根本就是一场白赚功劳的镀金之旅。

所以,京中许多世家、勋贵乃至皇亲,都想把家里的纨绔子弟塞进增援的大军之中。

圣人也知道臣下的想法,他不是个小气的人,且现在正是他收拢人心的时候,在不动摇朝廷和皇家利益的基础上,他也乐得顺水推舟。

大笔一挥,圣人大方的将那些纨绔子弟全都加到了增援大军的名单中。

三万援军,竟是有十分之一的宦官子弟,啧啧,就这个比例,王怀瑾和唐氏都不看好所谓的西北援军。

“西北无战功!”

升任崇文馆的王怀瑾,专门负责图书管理,整日里在书海里打滚,他原本就文雅的气质愈发浓郁。

尤其是他受岳父的影响颇深,虽然只是一些游记、手札,但王怀瑾受益良多。

再加上唐元贞的刻意引导,王怀瑾越来越像魏晋名士。

只见他一身白色的宽袖长袍,头发披散着,慵懒的靠着凭几,中间摆着一壶茶,与妻子闲聊。

“无功也就罢了,怕只怕还会有过。”

唐元贞更加不看好那支由纨绔子弟组成的援军。

这些人是什么德行?整日里吃喝玩乐、斗鸡走狗,享乐的事儿,事事精通,而正经事却啥都不会。

跟那些人比起来,王怀恩都算上进好青年了。

这么一群乌合之众,且个个出身不俗,到了外头,还不定怎么肆无忌惮哩。

总管西北战事的蒋忠,亦是开国功臣。

只不过比王鼐那伙人年纪小些,是开国老将们中的小字辈儿。

圣人即位后,有意压制那些战功彪炳的老将,重点启用似蒋忠这样的中轻力量。

此次西征高昌,便是蒋忠第一次以主帅的身份统领大军。

蒋忠明白圣人的心思,战场上十分骁勇,不到几个月的功夫,便将高昌国打得七零八落,大军直逼王宫。

高昌国王递了投降书,蒋忠不敢再攻,将投降书送往京城,听由圣人裁决。

圣人要的是吞并高昌,扫平大梁通往西域的道路,而不是收纳一个附属国。

只是那时西北军已经连续作战几个月,需要休整,这才有了“援军”。

“蒋将军到底资历浅些,面对那些同袍的子侄,甚至宗室的子弟,未必能拿出大总管的气势来压制。”

王怀瑾轻啜了一口茶,淡淡的分析道。

“是啊,所以我才说,西北不去也罢。”

唐元贞捻起一枚蜜饯丢进嘴里,细细的咀嚼着。

她早就看出此次增援西征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这才任由王怀瑾拿着西征名额当筹码。

惩罚王令佩和小万氏并不是目的,唐元贞要的是一个姿态。

她要让王家所有人知道,在安国公府,真正的继承人是王怀瑾。

王怀恩不过是个旁支庶子,就算有万氏的庇护和宠爱,也无法在安国公府兴风作浪。

果然,唐元贞砸了、闹了、还指使人把王鼐的宠妾打了,却连什么惩罚都没有,王家某些对王怀恩还抱有幻想的人,纷纷改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