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有人说,确实跟林家一家无关。

但马氏要的不是这个结果,她就是一口咬定是林家放的火,理由是,他们家最近只得罪了林家,除了他家没别人。

那些被殃及的人家没心思看两家吵嘴,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家的利益,因此,几家人商量了一会儿,便一齐找里正,请他主持公道,麦子是因为宋家被烧的,他们得要一个说法。

孙里正是一脸为难,他板着脸,打着手势,大声说道:”都别吵吵,好好听我说话。”

他这一吼,宋老七夫妻俩也不得不停下。

孙里正看着宋老七,问道:“你说一说事情的经过,怎么起的火,是谁的火,有什么人证物证?”

宋老七和马氏面面相觑,他们哪有人证物证?

两人磨蹭了一会儿,正要胡乱攀咬一番。

这时就听到有人大喊:“二狗昏倒到在麦地里,手里还拿着火折子。”

众人先是哗然,接着又是不解,这孩子怎么会放火放到自己地里了。

宋老七和马氏先是大吃一惊,接着急忙否认:“不可能,不可能。”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大家一齐朝麦地里走去。

宋二狗倒在另一半被没烧毁的麦地里,睡得正香。他的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火折子。

第三十四章 说法

大家先是看着宋二狗,接着嗡哄一声炸开了。

“原来,林老实家的麦地真的是他烧的!”

“不是早有人看见了吗?除了他还有谁?”

“他烧了林家的不奇怪,怎么烧到自己家了。”

“这有什么奇怪的,他烧完了,困了睡着了,手里拿着火折子,天干物燥的,太阳一晒就自己烧着了呗。”

“这么一说,倒也说得通。活该。”

“可不活该吗?”

众人小声议论着,幸灾乐祸地看着宋老七。

宋老七夫妻先是懵了,他们醒悟过来后,就赶紧否认:“不可能是我家二狗干的,他就是调皮拿着火折子玩而已。”

林桐月冷笑着接道:“对对,他就是拿着火折子玩,也点着火了玩,还想烧我家的麦子玩。”

宋老七恶狠狠地瞪了桐月一眼,不过,这种时候,他没功夫跟一个小丫头争嘴,他走过去,又是踢又是拧的,想把宋二狗叫醒。马氏也上前去叫宋二狗,二人合力终于把人叫醒了。

宋二狗模模糊糊地醒了过来,双眼呆滞,像被摄去了魂魄似的。

宋老七和马氏一左一右,大声审问他,明面上说是审问,其实是句句在为他开脱。

然而林桐月一家已经等不及了。

她不跟这家人废话,径直走到孙里正面前说道:“里正大伯,事情的真相您也看到了,是非曲直不用我们说您也清楚。今天,我不说别的,我只说一件事:麦子的收成是咱们庄稼人的性命,这关系到全家老少一年的口粮,也关系到朝廷的赋税,而他宋二狗就因为一点私怨就敢拿全村人的性命开刀,今天运气好,大伙发现得及时,风又不大,可是万一他是夜里放火呢?万一来不及扑灭呢?到时咱们全村乡亲吃什么喝什么,朝廷的赋税怎么办?大丰之年,交不上赋税,我不信上头不责怪里正叔叔您。再万一,这次咱们饶过了宋二狗,有的人觉得这事不是大事心存侥幸,以后谁家有点小恩小怨,动辄就放火烧麦子烧稻子毁庄稼,这还让人怎么活?村里是不是乱套了。所以,今天必须给宋二狗一个教训,省得有人有样学样。”

林桐月这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让人反驳不得。

众人深以为然。一向怕事的白氏也出来声援自己闺女。

“孙大哥,我家桐月说得没错,你得给我们一个交代。”

林老实也结结巴巴地道:“我闺女说得对,没见过这么伤天害理的。”

那些因着宋家受了损失的也随声附和。只不过是,他们的态度没有林桐月激烈罢了。

林桐月觉得火还不大,又添了一把火,他看着那几家受损失的人说道:“我知道你们怕人报复,其实谁不怕。可是怕又有用吗?你们以为各扫门前雪就能脱干净了吗?刚才明明有两个孩子看见宋二狗烧我家的麦地了,你们怕被报复不敢说,结果呢,结果自己家无辜受损了。这次再不给他教训,谁知道下次会怎么样?”

林桐月话还没说完,宋老七一家三口早就忍不住了。

这一会儿功夫,宋二狗的脑子终于勉强清醒了过来。这一家三口临时商量了个蹩脚的借口,反正一径推脱,死不认账。

宋老七和马氏异口同声地抵赖道:“不管你们咋说,反正不是我家二狗干的,男孩家哪个不喜欢炮啊火啊的,别啥事都往我家推。”

林桐月本想把证据再摆出来一下,可是她同时又想到,这种人存心抵赖,证据再多,他们也不承认。她何必费那个口舌。

因此,她懒得再去争辩,只是拉着父母和姐姐一起看向孙里正:“孙伯伯,您看怎么办吧。我们相信您。你老人家就是咱们全村人的青天。”

孙里正也是两头为难,宋家是大族,他不能往深了得罪,但同时,他也清楚,宋二狗的行为确实犯了众怒,今日不给大伙一些些交代是说不过去的。而这个交代,必须在宋老七的承受范围之内。他得跟宋家人私下里商量好再做决定。

他用十分威严的目光环视一圈众人,慢吞吞地说道:“二狗的做法确实不对,老七你带回家,好好管教。”

宋老七表面很恭顺:“是是,孙大哥说的是。我回去好好揍他一顿。”

孙里正接着又道:“——不过嘛,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闹太僵了不好。这赔偿嘛,就意思意思就行了。”

马氏一听说要赔偿,尖着嗓子嚷道:“凭啥要我家赔?我一个麦粒也不赔,要麦子没有,要命一条!”

宋二狗鼓着眼睛,挺着肚子粗声粗气地叫嚷:“对对,要命一条。”

宋老七和旁边的宋家的人双手抱胸,拿眼觑着孙里正不说话,端看他怎么解决。

孙里正看了看宋家人,话锋稍稍一偏:“好了好了,这种时候,跟老天爷争时,别耽误了庄稼,都回去干活吧,赔偿的事等麦收后再说。”

马氏听到还要赔偿,正要再闹,宋老七却悄悄拉了拉她的衣袖,马氏会意,便不再闹了。

宋老七道:“好,我听里正的,麦收后再说。大家都快去收麦子吧。听说明儿个还有雨呢。人家里正家的麦子都已经打出来了。”是打出来了,孙里正家的地是全村是肥沃的,麦子熟得也最早,他们宋家还派劳力去帮忙了呢。

孙里正点点头:“嗯,听说明儿个有雨,大伙都当心些,别让麦子沤地里了。”

说完,清咳一声,背着双手就往回走去。

“都散了吧,我也回去扬场。”

林桐月看到里正和宋老七一唱一和,哪能不知道两人的打算,无非是想拖呗。他们想得美。

她也不再废话,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孙里正,杏月不知道妹妹干啥,见她跟着自己也跟上。白氏和林老实是不甘心也在后面跟着。

孙里正皱着眉头,停住脚步问道:“桐月是吧,你这丫头跟着我干啥?”

林桐月板着脸回答:“我家的麦子烧了,我要个说法。”

孙里正忍着怒气:“我不是有说法了吗?你还想怎么着?”

桐月道:“那个说法太远了,我家现在就揭不开锅了,我家的麦子都熟了,割了打了就能收进家里,请问他家的麦子几时给我家?我都吃了几个月的杂粮,我就是想吃白面。”

荷月不知什么时候也挤了进来,拽着姐姐的袖子奶声奶气道:“我也要吃面面。”

孙里正不理会,继续大步朝前走,桐月还在后面跟着。

其他人有去干活的,也有同一方向一起同行的,其中,因为宋家受了火灾不甘心的,也跟着看桐月能争出个什么结果。

孙里正被桐月惹火了,走了几步,他霍然停下脚步,语气严厉地说道:“你这孩子太不像话了,该训的我也训了,该说的我也说了,你不想干活,跟着我干啥?难道你要找我要麦子?”

桐月眼睛一亮,顺着杆子往上爬:“里正伯伯,您是个大好人,竟然要先给宋家垫上麦子,那就再好不过了。”说到这里,她不等孙里正接话,便振臂一呼,高声说道:“你们看里正多好,他说了要先给宋家垫上,以后宋家收了麦子再还他。咱们别辜负了里正的好意,赶快去他家拿麦子吧。你们谁家方便借我一个簸箕或是麻袋也行。”

孙里正:“…”

众人:“…”

林老实和白氏一时也呆住了,进退两难。这个方法出人意料,但他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很好的法子。里正垫上宋家的麦子,宋家不敢不还。再说,他还不还,也不干他们的事。反正他们拿到了赔偿。不过,这样做等于得罪了里正。俗话说,不怕官就怕管。这着实令人为难。

林桐月似乎看穿了爹娘的心思,趁着借东西时,飞快地在白氏耳边说了一句话:“咱们以前小心翼翼地谁也不敢得罪,结果呢?咱家出事了谁帮了谁管了。宋家那么横,里正怎么着他们了?”

说完,她又狠狠地道:“你们怕就别跟来,我去,反正我不想挨饿!”

她话音一落,荷月第一个响应:“去去,要面面。”说罢,她迈着小短腿噔噔地跑里正家的麦场上跑去。桐月随后跟上,杏月和她都借到了簸箕和麻袋。一路上,桐月逢人就夸孙里正处事清明公正,还好心给他们垫上麦子。听的人无不一脸惊诧。不多一会儿,差不多全村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了。路过,杨家的麦地时,她还特意喊住杨东子,让他别忘了告诉学里的先生,他们村有个好里正。

两人一路大张旗鼓地奔到麦场上,拿了簸箕和麻袋开始往里装麦子。

孙家的人先是呆住了,孙里正的老伴问清原委后,拉着脸想阻拦,但桐月和荷月才不听他们的,两人装作看不见,仍耷拉着眼皮子欢天喜地往里面麦子。

林老实和白氏缩手缩脚地站在一旁,有一搭没一搭地跟里正夫妻俩东拉西扯。

左一句:“…孙大哥孙大嫂,我家孩儿是饿怕了。我家桐月比二狗子还小几岁呢,狗憎猫嫌的年龄还没过呢。”

右一句:“…要不,这就算借你家的,等宋家给了我们再还。”

这个主意是林老实想出来的,孩子去就让她去,大人就装作拦不住的样子。这样,既得了赔偿,又没跟里正撕破脸。

孙里正一口气憋在肚里,咽也不是,发也不是。

他干脆赌气道:“都来装,都来装,全拉走拉倒。”

那几家因宋家牵连的人家,本来还在犹豫,但此时他们看到桐月姐妹三人竟真的拉下脸去装里正家的麦子,几家大人彼此对视一眼,不多时,他们几家的孩子也加入了去装麦子的队伍。

孙里正夫妻俩这口闷气更盛了。

宋家人更是目瞪口呆,他们想说些什么,但被林桐月一嘴堵了回去:“你家给不上,难不成还阻拦里正伯伯垫上?又不是你家的麦子,你瞎逼逼什么。”

林桐月让杏月估量了一下自家的损失,按量索取,没占便宜也没吃亏。

一家人抬着、扛着麦子,迎着村民们各种各样的目光,回了家。

他们没敢耽搁,把东西放下,又赶紧返回地里割麦子。

经过一天的劳作,四个人终于把村东头的麦子割完,拉回打麦场,接着又去割村西头的那片地。

林家顺利割完了麦子,林桐月累得几乎脱了一层皮,面孔晒得又黑又黄。她刚刚喘口气,上次来的那个货郎又来他们村了。这次,他带来了白氏和杏月想知道的消息,是关于桐月那个从未谋面的四妹的事。

第三十五章 童养媳

麦收过后,上次的那个货郎又来了。他那熟悉的波浪鼓声一响起,村里的孩子们便先围了上来。

货郎说,可以用麦子换,这让孩子们愈发高兴。因为这些日子,他们一直在捡麦子,虽然收获不多,但也可以换点零嘴和小玩意儿。

因为农忙,大伙有些日子没有赶集,要买的东西十分地多,货郎比往常忙碌多了。他手脚利落,口齿伶俐,一边给人拿东西,一边跟跟大妈大婶们讨价还价,还得应付变化无常的孩子们。

白氏和杏月早早地来了,她们只是站在旁边看着,想等人少了再上前搭话。

桐月也在一边看着荷月跟别的孩子玩耍,一边等着货郎带来的消息。

好容易等人少了些,白氏赶紧端上一碗早已备好的凉茶递上去,货郎笑了笑,道了声谢,一口气把凉茶灌下去,才抹抹嘴开口说话,不过,他没有直接说明情况,而是先试探:“嫂子,你要打听的那个女孩子是你家什么人?”

白氏颇有些难为情地答道:“是、是我闺女。”

货郎听罢,眼中闪过一丝同情和怜悯,他沉默着,似乎在斟酌词句。

杏月被他的沉默搅得很不安,紧张地问道:“大哥,我四妹她是不是…”

货郎连忙摆手:“不,不是不是。没那么惨,情况就是…反正,童养媳嘛,没几个过得好的。”

白氏倒也有心理准备,她问道:“没事,你就说说吧。”

货郎呼了口气,也不再斟酌字句,像竹筒倒豆子似的,把自己打听到的消息全都告诉了两人:“那个贺家村的贺二柱人倒说不上多坏,但也说不上多好,他婆娘在外面也不算个恶人。”

白氏点点头,这些她都知道,当初把四闺女送走时,她也稍稍打听了一些,确实这家人不怎么坏,就是儿子多,家在山里面,人多地少,儿子不好娶媳妇,才想买个童养媳妇。

货郎接着话锋一转:“不过呢,他们家对童养媳妇并不咋地,我听贺家村的嫂子婶子说,那孩子过得很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洗全家人的衣裳,还要打扫院子,喂猪喂鸡,煮饭打柴,晚上还要做针线,一天到晚不得片刻清闲,稍一懈怠就挨打挨骂,身上新伤添旧伤。也有好心人劝过她婆婆,那妇人却说,童养媳都是这样的啊,谁不是这么熬过来的。我当年还不是童养媳呢,不照样被婆婆磋磨,我对她还算好的呢。毕竟这是家务事,旁人也不好多说。”

货郎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白氏的神情。

林桐月也在观察母亲的神色。

只见白氏麻木的脸上确实多了一丝悲伤,不过,就连那悲伤也是麻木的。

倒是杏月,眼圈发红,一脸地义愤填膺,她哽咽着恳求白氏:“娘,你听,四妹过得好苦,现在奶不管咱家了,爹也变得好说话了,我和三妹也大了,咱们去把她接回家好不好?”

白氏看也没看杏月,只是沉重地叹了口气:“怎么接?都是人家的人了呀。哪能说回就回。”

杏月不甘心地叫道:“娘…”

白氏仍是叹气:“女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你四妹就是命苦。”

货郎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说。

他只是顺着白氏的话安慰了几句:“嫂子也别太伤心,熬个几年就熬过去了。”他毕竟还要做生意,不能久留,跟白氏母女俩说完这句话就要告辞离开到别村去。

他刚要挑起担子离开,桐月就拉着荷月追了上去:“大哥,你等一等。”货郎停下脚步看着桐月。

桐月飞快地塞给货郎十文钱,说道:“这十文钱,你拿五文给我四妹,剩下五文,你折成吃食给她吃。让她好生保重,我们…过段时间去看她。”

货郎点点头,爽快答应。

他走了几步,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似地,回头提醒桐月:“对了,你们要去的话,最后叫家里身强力壮的兄弟去,也好让那家人收敛收敛。”

桐月语气平静地答道:“我家没有兄弟。”

货郎一脸歉意:“啊,我不知道。”

桐月笑笑:“没事。姐妹照样让他们家收敛。”

货郎也笑了笑,转身挑着担子离开了。

桐月站在原地发怔,她在想四妹的事。她是与她素未谋面,自然也谈不上感情。可是她的身份既然是她的姐姐,就是有一份天然的责任在。而且,听到她的遭遇,她也是心有戚戚。不管怎样,她都要尽力帮她一把。至于怎么帮,她一时还没想好。

来到古代这么久,桐月多少也了解到这里的一些规矩,说是规矩,毋宁说是陋习。像她四妹这样的童养媳,不是想接就能接回家的。首先得经过婆家同意,其次还要考虑以后四妹以后的前途和名声,她名义上曾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以后嫁人肯定会受影响。还有一种可能是,她本人已经接受了女人必须从一而终的思想,自己未必愿意回家。她不知道四妹面临的是什么情况,只有见到她本人后才知道。

桐月想了一会,转身回去。杏月恳求白氏无效,转而来和桐月诉苦。

四妹梅月是杏月带大的,她对她感情非同一般,杏月抽泣着倾诉:“三妹,你可能忘了四妹有多乖,小小年纪就帮我干活,你俩年纪相差不大,有时抢东西打架,别看她比你小,却都知道让着你。平常不哭不闹,不争不抢的,长得也好看,脸圆圆的。一想到她如今在受苦,我的心就像油煎着一样,恨不得飞到贺家村把她接回家来。”

桐月虽然能理解杏月的心情,但并没有产生跟她一样的情绪,她一边安慰杏月一边询问当时的细节,诸如梅月是怎么送走的,家里对她婆家多少钱多少东西等等。

杏月擦擦眼泪,说道:“也没收多少东西,不过是那年,大伯母害喜,大家都说又是个儿子,奶奶把她当成宝一样供着,大伯母整天作妖,一会想吃鸡一会想吃肉的,刚好,年成也不好,家里青黄不接,贺家给了一些野物,几斗麦子就把人领走了。”

说到这里,杏月看了桐月一眼,迟疑一会儿又问道:“你真不记得那年的事了?其实,奶和爹在商量咱们仨究竟送谁去。爹觉得大姐出嫁了,家里没人干活,刚好我能顶上,就把我略过去了。然后就是你,爹和奶都想把你送过去,可是你…贺家的人看了嫌你瘦,最后换成了四妹。”

桐月摸摸自己的瘦脸,不禁暗暗苦笑。她的长相跟前世有几分相似,都是瘦长版的瓜子脸,显瘦又精致,她曾被不少人羡慕过。但是在这里,她这张脸并不符合主流审美,应该说不符合乡村的审美。这里的人特别是长辈喜欢银盘大脸,至少也是圆脸,尖脸瘦脸代表着福薄。原来,她是因为这个可笑的原因逃过一劫,否则当童养媳的就是她。

桐月赶紧把自己发散的思绪拉回来,重回现实。她没有杏月这么强烈的感情,不过,平静正好有助于她的思考。

她便和杏月商量:“你也别哭了,感慨万千,不如行动一点,咱们看看怎么帮帮四妹。”

杏月果然止住了哭,可她仍是一筹莫展:“我们能做啥呢?娘不吐口,咱们又当不了家做不了主,他们不想接四妹回家,咱们有啥法子?我们只能抽空去看看四妹,给她带点吃的穿的。可是贺家村离这里好远,咱俩怎么去呢?”

桐月再次安慰杏月:“先别急,咱们一步步来。”

是的,她确实需要一步步来。

经过了前面的那一连串事件,再加上麦收的辛苦以及宋家之事,桐月对于种田生活的恶感已经达到顶峰。

无论如何,她都要逃离这个充满着愚昧和苦难的地方,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城。其实进城也未必多好,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比这里好。要想进城,她得有离开的资本。下一步,她想把生意做到县城,多攒点钱,然后再去看看四妹。

第三十六章 去县城

林桐月想把生意做到县城里,她早有此打算,可一直因为这样那样的事耽搁,现在,她决定重新考虑这个想法,排除万难也要去。

这天,吃过晚饭后,林桐月就提出了这个想法。

她的话音一落,立即遭到全家人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