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纪三十一成皇帝永贞十二年》

作者有话要说:

☆、华容问道

荆州,华容城北雁荡谷。此地自古山水奇险,陡峭莫测。到了夜间,更是山峰迭影,流瀑声急,道路异常难行。

这夜无月,雁荡谷中狭长崎岖的山涧中,却有火把飘摇,微弱的光亮勉强照清了暗色下的一线天,三匹骏骑淌急流而过,踏上青苔遍生的山岭小道。

雁荡谷既名雁荡,自不时有断肠伤魂的大雁鸣啸荡彻空谷。夜里静寂,那凄厉雁鸣便愈发透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森寒。不过那驰马山间的三人倒是浑然无动的泰然,道途险峻,他们只管纵马急行,竟如履平地地敏捷。不一刻就到了山腰平坦处,黑沉的山林里倏然有灯火幽幽亮起,却是来自筑在高岩上的一间竹舍。树林外三马同时停伫,为首的一人翻身下马,扔下话道:“你们在外面等着。”

“是,将军。”跟在后面的两位侍从亦下了马,拉过将军的坐骑。

被称作将军的人一身墨蓝华服,山风吹得火把飘摇,闪烁不停的光影下,依稀可见其浓黑得异常的眉目,紧抿的唇角隐透桀骜阴沉。将军只身穿过树林,在竹舍前刚要敲门,门却自里而开,一个容色极是清秀的白衣少年站在门扉处,声音清澈如水:“殷将军来了,师父正在屋里等你。”

将军略微愕然:“华夫子知道我今夜会来?”

“是,”少年脱俗的神色间始终透着分冷淡,让身道,“将军请进。”

将军似对竹舍构造十分熟悉,拐入了里间书房,但见眼前唯亮着一盏灯,满屋子竹简堆积如山,那位银发男子慵懒躺在书案后的软榻上,绯色布袍映衬的面容皎美如玉,只是眉目间却含着极至的疲惫。

“夫子,殷桓又来叨扰了。”将军轻笑揖手。

“不敢,”华夫子缓缓开口,话语闲雅宛若空谷流风,“迟空,贵客既至,去煮茶来。”

门口少年应声而去。

华夫子摸索着坐起身,手按在书案上,极漂亮的墨瞳在烛光下似蒙了层雾泽,目光深沉而又空散,没有一丝的光彩。他对面前的人微微笑道:“殷将军向来非要紧事不会来雁荡谷。如今将军取得南蜀大胜,金台受封,荣宠无双,一回荆州就来我这深山密林,确实让我意外。”

“夫子有所不知,”殷桓心绪复杂,叹息道,“想南蜀之祸困扰朝廷多年,当年连郗峤之在世时也无可奈何,今日我费尽心力平定后,虽说也是金台受封,不过是仪式罢了,除了一个侯爵,我这次南蜀之战却是胜而无功,还不及一个前锋大将萧少卿。”

华夫子道:“将军不平?”

“那也不是,若当真加封我为大司马,夺我荆州兵权,让我回朝理政,还不如让我待在荆州来得痛快,”殷桓笑了笑,终于说明心中的忧虑,“只是这次去邺都发生了一些事,让我惶惶难安。”

“哦?何事?”

“一事,我门下谋士常孟在邺都被捉拿入狱。”

“常孟?就是殷将军上次提到的那个柔然人?”华夫子沉吟,“他什么时候死的?”

殷桓眼中掠过一缕寒光,淡淡道:“入狱当夜。”

华夫子笑道:“动作不慢,那将军目前应当无事了。”

殷桓苦笑:“可是朝廷内必然有人以此为把柄。”

“既谋非常道,自有非常事,将军在当初敢与柔然人接头,难道连这个准备也没有?朝廷如今不会动你,也不敢动你,你但可放心。”

殷桓却摇头道:“夫子不知,还有一事。随我多年的亲信、本留在宫中保护我妹妹和小皇子的禁军副统领苏汶如今被太后遣回了荆州。”

华夫子毫无动容,只道:“他做了什么事?”

“是我妹妹糊涂――”

“蓄谋太子?”华夫子见他话语为难,一笑打断他的话,“那太后也算是给极将军面子,她不过是想借苏汶提醒将军看清形势罢了。”

“什么形势?”

华夫子薄唇微抿:“勿行逆反,或可保命。”

或可保命?殷桓心中一凛,双眸深处锋芒涌起,紧盯着眼前人的脸庞。华夫子依然笑意清浅,眸色静柔。室中二人因方才八字的险恶默然良久,直到门外有脚步声响起,沉寂才被打破。

少年迟空奉上茶汤给华夫子:“师父,茶煮好了。”

“嗯,”华夫子端着茶杯微微吹了口气,闻着四溢的茶香,赞许道,“迟空煮茶的火候愈发到家了。”

迟空得意:“师父喜欢?”说着又将另一盏茶汤递给殷桓。殷桓此刻百感交杂,哪有心思喝茶,只随手接过,放在案上,迟空瞥了他一眼,寒着脸起身,自关了门守在外面。

见他出去,殷桓终于忍不住握拳捶案,困恼道:“太后多此疑心,我何曾想过逆反?”

“将军并不存反心,你知,我知,太后却不知,因将军妹妹在邺都这么一闹,太后再信任将军,怕也有戒心。执权者对臣下一旦生出戒心,那臣下唯有一条路可走,将军知道是什么么?”

“死,方得忠。”

“是这样,”华夫子喝着茶,悠然道,“将军舍得死?”

殷桓不语。华夫子微微抬眸,眼瞳竟准确地望向殷桓,却又并非是“看”着他。那双眼眸暗沉无底,空洞黑透,只有万物的倒影,却无一丝波澜。

华夫子笑了笑:“将军不说话,想必是不舍得。我当年双目瞎盲,潦倒穷困时,将军救我一命,我如今也自不能坐看将军失命。”他放下茶盏,修长柔韧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说道:“我有三策,将军或可听听。”

殷桓忙道:“夫子乃神仙之人,自懂命里之变,请说。”

“上策,辞爵去将,解甲归隐。不仅能护你命,更能护殷氏全族之命。”

殷桓望了他一眼,却是冷笑:“我殷氏随萧氏开国,本是功勋一族,其后败落,至我这一代更是落魄不堪,我呕心沥血,费尽心思,方得今日的成果,怎甘心说弃就弃!”

华夫子似早已料到他的反应,摇头叹了口气,仍是淡然道:“中策,将军拥荆州雄兵,傲视天下,不一定非要做人臣,邺都既怀疑你将反,你便当真取而代之、问得九鼎,也未尝不可。即日起举事,自荆州出兵,不能提反,以今上无能、昏君失道、后宫把政为名趁江州豫州没有防备时出兵东上,拔邺都,或毁萧氏国祚,或扶殷妃之子少宣登位。此一策,成,可万人之上,败,则全族倾覆。”

殷桓闻言一瞬窒息,脸色忽红忽白,胸中涛浪滚滚万千,即将破堤而出时,却又被一股莫名的柔力暗暗疏散。他站起身,在本就窄小的书房来回疾走几步,呼吸粗重,难以克制的紊乱。窗外夜空深暗广袤,他倚窗望了许久,闭目长叹道:“我本只想安守荆州,倚兵重、持要塞,以此为筹码,在他日扶得少宣继位,并未想――”

华夫子也阖目轻叹,这才慢慢道:“下策,将军回江陵整军戒备,固守荆州,以荆州二十五万雄兵,外仍称伏朝廷,内则固守一国,或可再安渡几年。但朝廷不会任将军坐大,势必会有拔刀相向的那一天,将军心中可要明白,尽早准备。”

殷桓默然,忽道:“我却不明白太后的心意,当今太子乃是郗皇后的儿子,太后难道就不担心将来有一日太子继位后……”

“太子,是沈太后亲手调教出来的孙子,若他将来有这样的魄力,太后只会为他骄傲。将军没看出来么,当年的事,太后其实早就后悔了,”华夫子言罢,又躺回竹榻,轻声道,“将军此刻想必主意已定,诸多棘手之事等在面前,在下不敢再多留。”

“夫子歇息。”殷桓被他提醒,也再没心思多待,当即辞别,领着随从直奔江陵军营。

他离去得心急如焚,却不知马蹄声刚出峡谷,便有一只白鸽穿破墨云山雾,落在竹舍前的篱笆上。

“师父,是师兄来信了!”迟空抱着鸽子跑入书房,轻快的脚步声夹杂着少年欢喜的呼喊,到这时方流露出一丝在他这个年龄该有的活泼。

“少卿的信?”华夫子也微笑起来,“想必是说北上路途的见闻。公主鸾驾到了哪里了?”

迟空跪到书案之侧,拿下鸽腿的细竹管,取出丝绢阅罢,笑道:“师兄他们已到豫州庐江郡。”

“庐江?”华夫子在心中默算,喃喃道,“就快了。”

“什么快了?”

“他们快到颖上了,”华夫子不愿在此话题上多停留,嘱咐迟空道,“给你师兄回信,将方才我和殷桓的谈话简要告知他。殷桓定然是取了下策,开始筹备诸事了。”

迟空磨墨写信,忽然冷冷说道:“依我看,殷桓必将死于非命。”

华夫子微微一愣,伸出手在虚空摸索着,迟空靠过去,华夫子揉着他的脑袋,笑道:“稚子童言,不许胡说。”

迟空不以为意地撇唇:“方才师父三策,上策大智,中策绝勇,下策虽目前看来最保险,将来却是徒手待毙的死路。”

华夫子静默一瞬,还是如常清淡的笑颜,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许这便是殷桓的命运,他逃不过罢。”

飞鸽携带信函传至萧少卿手上时,正逢公主舆驾至豫州颖上郡的行宫。

颖上郡接临东朝与北朝分划疆域的天险怒江,此处行宫虽不大,却尽得捭阖万象的浑然大气。萧少卿在宫门外忙着安排随驾人马,他的亲随侍卫恪成却靠过来挤眉弄眼,偷偷将搂在衣袖间的信鸽给他看,低声笑说:“华容来的信。”

萧少卿皱眉,对随驾礼官吩咐几句,与恪成走到僻静树荫下,迅速看罢华夫子的来信,一言不发揉碎绢书。

“何事?”恪成惊骇于他瞬间冰冷的脸色。

“老贼欲动了。”萧少卿淡淡道。

时值暮晚,江风甚烈,浪潮飞涨,谧沉乌云压上茫茫江水,将最后一抹迟暮残光无情地湮没于水天之际――萧少卿感受着长风袭卷的磅礴气势,仿佛在这一瞬,便已预见殷桓最终的命运。

只是当下却并非谋划这件事的时候,行宫各门已大开,留守在此的侍卫、宫人俱出来见驾。萧少卿疾步返回,等他们参拜过明妤鸾驾,便命诸人退回职守,又令护拥公主舆驾的仪仗当先行入行宫,因朝廷下旨特许明妤公主在东朝最后一郡颖上停留三日,是以侍从、侍女卸下了贵人们常用的行李,有条不紊地分派至各个宫殿,而随驾的五千侍卫被分三拨调派,环守行宫四周。等安置好北朝使臣们歇息的宫殿,萧少卿巡视行宫一圈回来,天色已然黑透。

正南宫门前下了马,恪成上前牵过他的坐骑,禀道:“汝南王刚刚到了行宫,已去芜华殿见公主,说今晚在此处用膳,请小王爷忙过后,也去说说话。”

“小叔叔倒是好热闹的性子。”萧少卿微笑,刚想入宫,却见官道上有快马急驰,来人身着月白锦袍,手执令箭疾过数道禁卫防哨,直奔行宫而来。

“祈千钦见过小王爷,我家主母可在此?”沈氏家仆祈千钦翻身下马,对萧少卿匆匆行过礼,问得甚是着急。

“在,”萧少卿没有多话,转身道,“随我来罢。”

“有劳小王爷。”

颖上宫芜华殿,此时灯火明照。明妤与萧子瑜坐在上首说话,舜华正领着侍女们整理宫殿,见祈千钦跟随萧少卿入殿,不由也是一怔:“千钦,你怎么突然来了颖上?”

“夫人,这是相爷的信,”祈千钦先递上一路携带的卷帛,而后才解释道,“公子离开了邺都,留书说北上见识中原的繁华,随身只带了祁连一人,相爷不放心,特让我北上寻觅。相爷猜测公子此行应该是与公主出嫁有关,不知公子有没有来见过夫人?”

“他自由散漫惯了,纵然都是北上,又怎肯与我在一起受拘束?”舜华蹙眉,想着那个放荡不羁的儿子,捏着信帛顿时是一阵头昏脑涨。

“哎呀,却是我糊涂了,”安坐上首的萧子瑜这才想起受人嘱托的事,重重一拍额头,对舜华笑道,“华姐姐也莫着急,我倒是见过沈伊,他和阿憬在一起。”

舜华意外:“阿憬?”

萧子瑜解释道:“公主舆驾走得不如我快,三日前我到达豫州后来颖上铁甲营巡视兵务,正遇到阿憬和沈伊那小子在渡头等船。沈伊请我传话,如果邺都有人来寻,便告知他和阿憬在一起,说如此就不会有人担心了。”

云氏商酬天下,沈伊既和云憬在一起,路上接应的人必然不少。舜华当真就此放心,对祈千钦道:“你一路赶来也累了,先下去歇着吧,今日入夜无法江渡,你明日一早过江,我这里有云氏玉令,你入了北朝找到任何一处云阁,执令应可问出沈伊的行踪。找到他也莫要多劝,他若喜欢周游天下,便随在他身侧吧。”

“是。”

舜华这才恢复往日的精明利落,见萧少卿已经回来,忙命侍女收拾案席准备膳食,又喊来宫人去书房叫夭绍。萧少卿却道:“不必他去,我去唤她。”

“也好,”舜华笑道,“方才刚收到小侯爷的来信,郡主此刻正在回信呢。若没写完也不要紧,我们等她一刻也无妨。”

“我知道。”

相比正殿的热闹,侧殿书房分外安静,夭绍在灯下伏案疾书,萧少卿推门而入,走至夭绍身边不声不响地站着。夭绍头也未抬,漫不经心道:“小王爷又有何指教?”

萧少卿并不作声,俯下身,双臂撑着书案,将夭绍圈在怀中,饶有兴致地看着她写信。

夭绍气息平稳,声色不动地继续落笔。

“好定力,”萧少卿微笑,“不过你的字却不见平日的力道,臂上伤还没痊愈?”

夭绍冷道:“湘东王府的暗器天下无敌,区区半月,怎能就此好全?”

“难道你还委屈不成?”萧少卿不由失笑,“无缘无故爬上别人府邸的墙头,传出去人家必然不信,原来东朝的郡主受的是这般的礼仪教导。”

夭绍横了他一眼,咬住唇,抑制恼意继续回信。偏偏萧少卿的声音却在她耳边阴魂不散:“广霁营洛将军的责罚是严厉了些,七郎入营七天受的这二十军棍还算轻的,想当年我也是这般受磨练过来的。你若撺掇他逃避军规,想必得不到什么好处。”

“洛将军虽铁面无私,但有些时候确实过于死板,我只是让七郎识时务而已,”说完,夭绍看了他一眼,摇摇头叹道,“想不到你也被洛将军罚过,原来天下还是有人敢欺负豫章郡王的。”

“天下敢欺我的人没几个,负我的人倒是不少,眼前就是,”萧少卿的手指有意无意碰触到夭绍右臂包裹厚重的地方,忽地重重一按,“上次伤的是这里么?”

“萧少卿!”夭绍倒吸凉气,又疼又怒,挥了左掌朝他胸口拍去。萧少卿手指如风,紧扣住她的手腕,清透的双眸映照烛火灼灼粲粲,逼视得夭绍一个激灵,只听他缓缓问道:“上次救你的人是谁?”

“原来是想追问这个?”夭绍笑起来,眨眨眼睛,“偏不说。”

“那就不说罢。”萧少卿盯着她看了一会儿,似满不在乎地松开手,站在一旁任她写完回信。等夭绍封了卷帛放入锦盒,他拉拉她的衣袖:“晚膳后我带你去个地方。”

夭绍想也不想,拒绝道:“我不要去。”

萧少卿点点头,也不勉强,嘴里慢悠悠道:“听说安风津在颖上宫东侧数里之外――”

“且慢!”夭绍心头一动,脱口唤出。

见萧少卿似笑非笑的表情,夭绍自食其言,压住羞恼的情绪,故作镇定自若道:“出去一趟……其实也没什么。”

“说得是。”

就此定下了约定,两人随明妤和萧子瑜用了晚膳后,很有默契地各自回了寝殿。夭绍换下宫裙,穿上暗紫长袍,戴了帷帽闪闪缩缩地探身出来,萧少卿在长廊的阴暗处一把握住她的手,将她领到东侧宫门。四周的防守巡逻是萧少卿一手布置的,自知道松懈处,两人溜出宫外,萧少卿促唇清啸,他的坐骑黑骊便从远处飞驰而来。夭绍皱起眉抱怨:“就一匹马?”

“你臂上有伤,不能使力,”萧少卿翻身上马,将手伸到夭绍面前,“上来吧。”

夭绍倒也未曾长久迟疑,打落萧少卿的手,自己提气跃身,坐于他身后。

萧少卿褪下身上的斗篷让她披着,又拉过她的双臂环在自己腰间,轻声道:“抱紧了。”说着一紧缰绳,黑骊急奔如风,夭绍身子在马背上颠伏不稳,只得收了收双臂,紧紧抱住了身前的人。

江风自耳畔忽忽吹过,隐约中,夭绍似闻得萧少卿低沉轻微的笑声,不由脸一红,刚要把手松开时,萧少卿却猛地落下一鞭,黑骊痛得嘶鸣,四蹄撒开更是烈若破风的迅疾,夭绍闭紧了眼,心中暗自恼火,手臂却再不敢松开半分。

夜色下的安风津幽静空旷,江风猎猎,纷涌的波浪不断拍打着江边黑石筑就的堤坝。堤坝之上,有苍青大石屹立高耸,月色悄悄隐在云层之后,清光朦胧洒落,依稀可见青石上密密麻麻的殷红字迹。

“到了,”萧少卿停了马,“要下来么?”

夭绍不语,在马背上僵坐片刻,还是翻身而下,走上堤坝,来到青石之前。

这样空寂的夜中,眼前一切再寻常不过,若无这块铭刻史实的青石,谁也想不到,此处在十三年前,曾有一场旷世大战,血流弥江,无尽悲壮。

江风吹起夭绍帷帽上的软纱,她伸手抚摸青石上那一笔笔用刀石刻下、凝着那场战争中无数人鲜血的字迹,神色黯然――这便是她的父亲谢攸当年记下的关于安风津一役的长诗铭志。她的手指每抚摸过一个字,便似触碰到那场战争的零光碎影,一字一字,一幕一幕,那杀气冲天、挥刃苍穹的厮杀,那败马鸣悲、征衣卷霜的壮烈,还有战后那满江飘浮的横橹死尸、碎羽断枪,好似也正随着青石上的字迹,在她指下慢慢还原。

那是自己承受不了的凄惨,北朝数十万将士几乎全军覆没,东朝亦是只剩下了残兵破甲。回首夕阳,尽是血色凝成的殷红。

夭绍长吸了一口气,抚摸到最后一字时,手指自青石上无力而落。

此刻,明月竟倏然飘出云层,银泽如霜,天地皆凉。

“他们也曾兄弟情重过,”萧少卿栓好黑马走过来,手指亦摸上青石,于刻着萧璋和郗峤之名字的地方,指尖重重一顿,怅然道,“安风津一战的惨烈,世人常提,当年身为此战副帅的父王却从不曾说起,有时喝醉,隐约只会提一句,即便是那一句,也是感叹万千,泪满衣襟。”

夭绍道:“那句话是什么?”

萧少卿轻阖双目,唇微启:“峤之,救吾命。”

夭绍一怔,饶是萧少卿的声音清淡到极至的平静,她却听得心神俱震。

“少卿。” 夭绍忍不住唤道。

“嗯?”萧少卿睁开眼,轻笑道,“你第一次这么叫我。”

夭绍微垂了垂头,帷帽的软纱在风中飘动,月光间或照上那秀美动人的娇色。她咬唇许久,才喃喃问道:“八年前你父王为何要……”

“你问我八年前的事?我又何尝不想知道,”萧少卿笑声微凉,目色渐渐暗淡,“你忘记了,八年前的事,我早都不记得了。”

夭绍这才从伤感和失落中回过神来,忙道:“对不起。”

“无碍,”萧少卿神色却是愈发冷淡,不耐烦地按了按额角,转身离开,“不早了,回行宫罢。”

八年前――八年前发生了什么,脑间一片空白,偶现的画面如浮光掠影,总是一逝既过。而一提八年前的事,一旦试图回忆八年前的事,他便头疼如斯,仿佛是血肉撕裂之痛,又仿佛是千针倾扎之苦,叫他神魂难安,心绪狂躁。

今夜,也是如此。

冷月孤照,江天夜色苍茫,萧少卿沿着岸边一路策马疾驰,凉风扑面,一点一滴地消散了他脑中骤起的痛楚和烦乱,腰间环绕的那双胳膊柔软纤细,那人静静地依在自己身后,安宁,温暖,甚至还带着几分难以言语的熟悉,萧少卿有些茫然,却又有些清明。

八年前,自己是该认识她的。

前方宫门在即,他却紧了紧缰绳,放缓马速。

“夭绍。”

“嗯。”

“方才我……”

“没关系,我知道你的头痛之症,”夭绍听他难得软下来的语气便知他要说什么,轻声道,“是我不好,不该在你面前提以前的事。”

萧少卿微微一笑,小心翼翼道:“八年前,你认识我么?”

夭绍愣了片刻:“不认识。听说八年前你一直与你父王住在江州,未曾到过邺都。怎么了?”

萧少卿只苦笑了声,不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