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降低了,也就是说整个国家的元气也能减少一些消耗,最重要的是,在士绅多的地方,土地兼并多了,自然会有人往土地兼并少的地方走,边镇即使再不堪,再危险,若是多多开发,那些军将们意识到田地越多,挣得越多,只怕也会想着法子弄点流民过来开荒种植,这样一来能消耗腹地的流民数量,还能开发更多的田地,当边境烽火起来的时候,征兵想来也会更加的容易,战争也能更容易获胜,这也是一个循环。

而内地若是种地的人少了,那么地租想来也会便宜好些,毕竟那些士绅们即使再兼并土地,却也不会自己去种地,光守着土地有什么用?土地有人种植才能产生利益不是,所以为了巩固自己名下土地的那些佃户,有见识的,或者是有点长远眼光的人都会采用降低租子,施恩的方式来稳固民心,如此一来也是变相的减轻了底层百姓的负担,这还是一个循环。

最后一个循环那是这明末的气候,明朝的灭亡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处在小冰河时期,天气异常,不是太冷就是太热,大水,大旱,加上蝗虫,鼠疫,接二连三的折腾,这才折腾的百姓没有了生机,朝廷耗尽了元气,国家流干了血液,可是这王大宝带来的种子,多半都是对于抗旱抗灾有一定的防御性的植物,这样的植物即使真的遇上了那样的不堪气候,也能有一定的收成,即使只是一点点,那也比颗粒无收要好的多,最起码能保证一些人有一口粥喝,如此一来,又能解决多少问题?真的是不能想了。

若是再加上从现在开始,一年复一年,不断地从蒙古等地方引进牛羊马,让百姓有更多的肉食,对于百姓身体抵抗力的提高起的作用,还有因为有了饱饭吃之后,百姓各家按照以前的习惯,在家中蓄养鸡鸭的习惯可能对于一些蝗灾造成的影响来看,很可能即使遇上这样的灾难,灾难可能造成的影响也绝对是会大幅度的下降的,毕竟鸡鸭这样的小东西,对于蝗虫什么的,那简直就是克星一样的存在,而牛羊马,鸡鸭粪便那又都是养护土地,增加产量,甚至是增加河湖中渔获的最佳饲料,如此一来,整个天下可食用的动植物又能增加多少?

只要是粮食储备够了,只要是百姓身体素质上去了,那么兵灾,天灾又有多少威力?

王大宝感觉自己这一路的推算下来,这简简单单的高产作物几样,就足够能改变这个国家很多很多了,不说别的,只要将国内的内乱延迟上十年,那是什么概念?那就是国家会有更多的元气和蒙古和满清对抗,将这些威胁在最危险的时候支撑过去,如此一来,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变数,或许最终还是会亡国,可是也可能就此支撑到这个国家重新出现生机,开始变革。

未来很不容易预测,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这个国家大地主,大官商太多,贪污*太多,这也是一个硬伤,若说那些所谓的张献忠之流祸害了整个大明,是将大明送入地狱的主要推手,那么在王大宝看来,最起码他们有一件事儿做的是很有意义的,那就是将所有罪恶滔天,躺在民脂民膏上作威作福的宗室,士绅们给清理干净了一大片。这是重新洗牌的节奏,是让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节奏。

大明负担重,最重的一部分可不就是那庞大的宗室人员数量嘛,不就是那些一天天喊着不可与民争利,手下却不断的挖国家墙脚,不断的积攒财富的士绅们嘛,这些人可不就是该死?

当然从国家整体的稳定性上来说这样血腥的,粗暴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那个啥了些,有点不和谐,更不用说这样最后最倒霉,最吃亏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所以王大宝本人是不赞成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他的想法是,若是可以,高产作物作为引子,吸引更多的人到边镇来,然后温水煮青蛙一样,将边镇的粮食产量增加上去,进一步的扩大地盘,稳固边镇安全,而粮食产量上去,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那么就再一步扩大,中原地区开启小规模工厂作坊,将中下层的百姓们再吸引一部分从土地上脱离,进入这些小作坊进行做工挣钱,甚至是小饲养业发展,让一些家庭养殖场初步建立起来,如此一来,不单能增加收入,而且还能造成土地耕种人员减少,用这样的大环境来促使大地主们意识到土地可赚取的利益减小,放弃一部分土地,转而进入商业,工业进行利润赚取,与此同时,因为土地荒芜的危机,让地租降低,这样几方面下手,就能让更多的底层百姓收入增加,负担减轻。

如此同时税赋也能进一步增加,封建王朝对于读书人真的是很优待的,他们只要到了举人,名下土地就能免税,可也只是土地免税,店铺之类的商业活动却没有在免税的行列,虽然这税赋很低,只有三十税一,可是要是这商业发达了呢?积少成多,也能增加不少吧,就是士绅们逃税容易些,可总也有逃不过去的一部分,总也有遇上对头,清理税赋的时候,如此一来,百姓们虽然税赋依然重,可是有了这商业税收的收入,一步步增加税赋的事儿就能缓一缓了,百姓的负担自然也不会一下子太重了,只要让百姓有了喘一口气的时候,等他们银钱多了,那么税赋问题自然也就不再成为逼死人的问题了。

有了这么一个缓和的机会,自然整体上发展就会越发的缓和起来,或许在百姓中也会有孩子们读书上进,进土地免税行列的,或许会有发家致富,不在乎交税的,国家也就有了慢慢恢复元气的机会,若是有一天这土地税赋慢慢的消减到了最终不再是国家税赋大头的时候,那么也许,这个国家的注意力会逐渐放到别的行业上,商业,或是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或者是盐业等等。将税赋放到更能产生利益的地方,这个国家才有可能彻底转型,成为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活跃式经济。也许到时候,这些士绅们会不再看重土地,或者那些在市舶司较量的海商和士绅们能较量出一个合理的海关税收等等。

只要时间够,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这也是王大宝能想到的最合理,最希望出现的变革,而这一切如今只是开始,是第一步,为此他也许会在这个时代,这个位面加大心血,加大投入,这和他原本定下的,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朝代,进行扶持和改变有一点不一样,可是他却不能不这么做,因为他也是个汉人,虽然他自己都不知道经历过好几次胡人入住天下后的现代汉人血脉中纯种汉人的血脉还有多少,可是最起码他的民族那一栏上写的就是汉人,总要为汉人做一点事儿,他也不想看到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人间惨事发生。

满清的皇帝确实可以算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皇室之中最好学的一个,一百二十遍不是什么人都能定下的规矩,可是却也是人类文明的倒退,奴才这两个字,给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带来的作用实在是太大太大,从资本萌芽期一下子又回到了奴隶制当中,能不发生还是不要发生的好。

也因为这样,所以他对于这个位面的推算,整个的操作都显得有些小心翼翼,总是不断的权衡之后,才做出一个两个的决定,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毁了好容易建立起来的幼苗。

也是因为这个,所以他对于给卫所的孩子们认字这样的看重,他很清楚,一个识字的士兵,将来可能产生的作用是怎么样的,哪怕是一千个人当中有十个人看兵书,只有一个人当一个小将领,未来也有可能改变一场战争。

第88章

1615年的事情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像是王大宝的几个兄弟就是如此,也许他们一开始对于王大宝对这个位面用心经营,而不是尽快的用推动历史轨迹的方式赚取时空积分多少有些不愿意,一门心思想着什么唐宋,可是真用了心了,这感情自然也会上去,即使他们不认识那边的任何一个,即使那边的人也不知道他们,可是却依然开始全心全意的帮着王大宝做这些琐事儿,甚至连挣钱都放到了次要的地方。

会变成这样,一来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们,对于钱,已经不是那么热衷了,当他们有房有车,有了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追求的理想,似乎这钱慢慢的增加也不过是一堆数字,只是银行存款上的那一堆零,这么说有些矫情,可是事实却就是这样,每一个人开着自己喜欢的车子,房子买了,可却有不住过去,也没感觉满意不满意的问题,父母过得很不错,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最新型的电子产品他们用的从来都是最先进的,还有什么不满足?

即使他们不努力,如今每一个月固定穿越时空而来的东西,也足够给每一个人增加上三五万的收入,这还是最少的,他们比一般的金领都过得舒坦,有什么觉得还需要的?就是什么旅游?在有一个穿越时空的大萝卜吊着的时候,那旅游什么的都弱爆了,没什么兴趣。

如此一来,自然精神上的追求开始占据了上风,而激发他们这一追求的是王大宝带回来的一叠照片,那是王大宝趁着所有人不注意的时候,用数码相机拍下的明末边关卫所的照片,上面从一开始荒芜的简直就像是没有生机一样的土地,到后来瘦弱的人们那满脸丰收的喜悦。

没有任何的摄影技巧,只用了最最朴实的真实画面,就已经足够感染看到的每一个人。衣不遮体的百姓,面黄肌瘦,皮包骨头,还有那眼神,麻木,空洞,就是这样一个非洲难民营一样的画面,死死地揪住了几个男生的心。

那是他们的同胞,也是数百年前的祖先,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什么都不做。所以当时汤仁就说了那么一句难得很有气概的话:

“只要是个男人,都不会不伸手,老三,这事儿你做的对,即使我们穿越的时间再推后十年,这事儿也必须要干,不然我这心,这一辈子别想安稳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难得多了几分稳重,不像是往日有些跳脱,大大咧咧的样子,男人成熟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那么直接,一叠民不聊生的照片,一叠看到希望后的笑容,就能激起一个有血性男人的全部承担。

不单单是他,就是其他两个也皱着眉头狠狠的拍了拍王大宝的肩膀,叹了一口气说道:

“常言说的好,眼不见不净,还真是这样,咱们往日只是听说,没有直观的认识,那里能知道他们是这样的惨,老三,这事儿你做的对,也辛苦你了。”

“三哥,一个位面接着一个位面,我还总是羡慕你能到处看风土人情,如今看来,你看的都是惨状,倒是我有些小鸡肚肠了,说吧,怎么干,我总不能拖你的后腿。”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说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因为几个兄弟的支持,所以王大宝在那样一个偏远的地方,还能做出这样搅动大局的事儿来,与此同时,应各位兄弟的请求,这摄像机也被王大宝带了过去,时不时的拍一些当地的生活情况,风景给众人看,也算是提前让他们感受一下古代的气氛。

王大宝做的事儿虽然因为想要拯救,所以放满了速度,可是真的说起来,这稳妥改变比猛烈的袭击更有效果,因为他有一定的基础,在有基础的情况下,历史即使惯性依旧,却少了一些回归旧路的可能性,多了一份执着向着新方向发展的可能。

不过是又过了两年,终于王大宝又一次开启了新的位面,这一次是1515年,是明正德十年。

正德皇帝是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爹是个痴情人,或许是因为曾受到过万贵妃的压迫,他很清楚后宫所谓的阴私,是怎么样的害人,更因为他从小只靠着宫人接济,才能勉强存活,所以身体很是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很坚持所谓的一夫一妻,和妻子张皇后就这么守着正德皇帝一个儿子,幸福的生活,也因为没有其他兄弟的威胁,加上从小聪明,被大人捧着,宠着,所以正德皇帝的性子有些急躁,也有些固执己见,甚至有些异想天开。

同时他又是个不幸的孩子,继位的时候才十五岁,正是最叛逆的时候,眼见着父亲就这么没有了,他一下子感觉到了惶恐,想要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弥补自己心里的害怕,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懂他,反而是喋喋不休的劝谏,如此一来,倒是把他越发的推向了对岸。

从弘治十八年(1505年)即位后沉溺于女色,宠“八虎”,修豹房,曾因玩火乾清宫失火,置国政于不顾。他的所作所为伤透了不少人的心,只是却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孤单。于是愈发的放纵。

其实他也是很有才的一个皇帝,应州之役中他用“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为政期间荒淫无道,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只是他的这份才干却不是一个皇帝该有的,也不是臣子们想要看到的,可以说,若是他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将军,或许青史之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称赞为名将的言语,可惜他是皇帝,所以注定了被抨击不务正业。

正德年间其实也是明朝的一个转折期,国力衰微,士绅开始吞并土地,官商开始横行,贪污*层出不穷,文贵武贱也出现了苗头,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不至于朝廷亡乱,如果他能稍稍多用一点心,有孝宗的制节谨度,则为明君。

可历史不会给他机会,那些妄图把持朝政的人也不会给他机会,最终的结果就是,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崩驾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于此同时也给无数的野史留下了很多的悬疑,因为在这之前,朱厚照虽然没有儿子,身体却一直很好,莫名的却因为一次落水,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就突然丧身,让很多人怀疑的眼光放到了那些内阁首辅的身上,再加上这些人后来恭迎嘉靖的态度,让无数人对他们所谓的清正,作为的刚烈风骨产生的怀疑,或许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文人开始堕落了。

不管怎么样,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武宗虽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即使有什么荒唐事儿,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却都还算是不错,细细品味,总能感觉到那一些荒唐的建议中,调侃朝臣的意味,甚至有些还有些故意的痕迹。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从他这些手笔就能看出,这个皇帝,其实很有些手腕,不管怎么折腾,似乎这大势从来都捏在自己的手里,所谓的妇人之仁,更是从未看到过,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或许他太年轻,或许是太孤单,他总是用一个个的闹剧来让整个场面热闹起来,这样带着一种惯性,一种病态的思维掌控着这个帝国,这才是他最终英年早逝的真正缘由。

或许他也曾怀疑过那些文官,或许也知道这些人心里的打算,只是他或许真的对生命已经没有了留恋,在最后时刻,用最镇静的方式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孤独的离开了这个让他感觉无趣的世界。

王大宝是可怜这个皇帝的,看了太多太多野史,看了太多太多所谓的密档,他很清楚的感觉到,这个皇帝在父亲在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幸福,怎么样的快乐,怎么样的孝顺,可是当他猛地失去那被他当做永远不会倒塌的大山的时候,那种惶恐,那种孤独,那种茫然失措,又是那么的凄凉,那么的无助,那个时候的他,甚至还没有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上朝,这样的一个小皇帝,他能相信谁?能怎么办?或许那时候宦官当权就是这样特殊情况下无奈的选择了,更不用说在他的生活中,宦官,就像是亲人一样值得信赖,他的父亲就是靠着那些宦官宫女保住了命,等来了转机,他就是从小被这些人服侍着长大,总比那些朝臣更值得信赖。

王大宝叹息着,这就是从小身处深宫的悲哀。

第89章

很多人不喜欢明朝,认为这个朝代产生了太多奇葩的皇帝,可是我们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奇葩皇帝,或许对于皇帝这个职务不是太尽职,却好歹也算是做到了一点,那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先遗训从未违背。

另外从历朝历代对战草原民族的战绩上来讲,这个王朝也值得赞许,是少数几个在对外战争中,占有优势的国家,即使最后灭亡,也是灭亡在国内起义中,英宗年间虽有土木堡之败,却也有正德年间的战胜作为弥补,曾孙子很给他长脸,有没有!所以明朝也算是一个战斗力强的朝代了。

这样的朝代,王大宝觉得自己去拯救是绝对值得的,是他必不可少的责任,只是他对于政治实在是不热衷,也没有那么多的脑细胞去和这些政治人物周旋,所以他能做的就是直接走我们的特色战略,农村包围城市,从基数最大的百姓开始改变。

至于优先照顾边军?这倒是没那么必要了,别看正德有些不着调,可是既然他都能自己当将军打仗去了,那么怎么想都能知道,这朝廷里的人就是这在想苛刻也不成了,总不能自己找死吧,这明朝可没有不杀士大夫的说法,所以这一段时期,或许是明朝中后期里头,边军日子最好过的时候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那些兵将们对这个胡闹皇帝才那么的忠心,为他破灭了一个又一个不稳定因素,连宗室叛乱都没能给这个帝国造成什么大的损失。

王大宝很没心没肺的将正德可能是死于非命这个问题给直接抛到了脑后,反正他一来不是太医,二来不想当官,三来和嘉靖也没什么仇怨,所以朝廷的这些事儿和他有什么关系?

带着高产的种子开始在四下里走动,找了几个相对田地比较集中的平原地带,开始他的种植之旅,也不用多,一个地方置办上十来亩地,用不了多少银子,就凭着这四五处的地方,等到丰收的时候,那影响力,就足够让周边的人都跟着种植,而在后面就不用说了,这大片的土地种下了,未来传播到各处的时间还会长吗?

倒是这其他粮食反而可能涨价了,这也是他在几个位面穿越之后得来的结论,因为这些高产作物,总有那么开始的几年里,为了追求产量,追求饱腹和卖种子的利润,很多人家放弃种植别的,专门盯着这高产的东西,如此一来,原本种植的东西自然就少了很多,甚至有些极端的,连着水田都改成了旱地种植,让人大大的吃惊了一把,最终除了番薯,土豆,冬小麦之外,其他的粮食因为总量减少的缘故,价格直接上扬了将近一倍。

弄得穷苦人家吃米的机会越发的少了,到王大宝带去了高产的稻种才算是重新回到了原本的轨道上,即使这高产的稻种不是什么杂交到没有种子的那种万斤高产,可也是将近三千斤的数量,足够让米价下跌,也足够让所有人喜笑颜开。

人们常说谷贱伤农,可是在一条鞭法还没有实施的时候,这时候交纳税赋都是实物,如此一来上缴的自然也是地里的作物,那么即使粮食价格再低,最起码在高产的支撑下,这种地的人吃饭问题是绝对能解决的,只要有饭吃,还有什么过不去的?没有衣服穿?自己织布,或者直接以物换物就是了,唯一要买的或许就是盐,肉这样的东西,不过再便宜这米价也不可能不花钱不是,总能卖出去一点银子,那样的话,买盐应该还是够的,另外有了多多的米,那米糠自然也就能养鸡了,有了这鸡,自然也有了鸡蛋,如此一来,荤腥也能有了,所以王大宝对于谷贱伤农的事儿,看的很淡,就是一文钱一斤,这高产还缩短了种植时间的作物,就能让这些农人混上温饱甚至有余钱了。

真正吃亏的或许也就是那些粮商,还有那些往年靠着将公仓卖空换好处的贪官污吏了。反正农民总不会太吃亏,甚至因为这个高产,很可能让这些人家开始有人翻身。还有些因为自家田地种植的够吃了,或许还会退了租,不在当佃户,如此一来,王大宝想也许大户们看看产量,再看看那逐渐少起来的佃户,也会相应的减少租子,变相的将这个国家的土地利益又为百姓争取了几分。

真是殊途同归,他想到自己在卫所做的事儿,越发觉得这高产粮食影响国家不是一星半点。你想啊,要是这些士绅们将追求利益的眼光从土地上移开,那么是不是这土地兼并的事儿也会少一些?不兼并土地了,吃饱饭的人多了,粮食不用担心不够吃了,如此一来,将来农民起义的时间会不会往后推?

在一个,土地收入少了,那么什么来钱快?自然是海上贸易,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的士绅在偷偷的进行海上交易了,虽然还没有到后期什么假冒倭寇的地步,可是既然已经开始了,那么在利益的推动下,他们会不会加快?

而加快了进度之后,总有新兴的士绅阶层没能搭上船的,不像原本历史上那样,一点点渗透,随后大家裹成了一团,外人无法打破利益结盟,甚至连心照不宣都不可能有,如此一来,他们怎么肯罢休?争执之下,最能解决的方案是什么?自然是开放海岸,让船自由出海,大家都能挣钱,这才公平,而能出海了,那么市舶司还能少税赋?

你说不可能?禁海是祖宗规矩?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什么祖宗规矩不能破?就是真不能破,那些文人别的本事没有,这钻空子,找文字漏洞的本事总是有的,到时候还怕没戏?对此王大宝觉得,根本就不用担心这些,自有人去奋斗终身的。

而他要做的,就是加快这个进程而已,只要这个过程加快了,让他们没有反应的时间,那么一切就会在大势上顺着他的思路走了,至于怎么加快?这个很简单,一来是土地产出大大的超出所有人的预料,让土地利益减小,让粮食问题彻底不成问题,二来是加大海外利益的诱惑,让更多的人在短时间里都知道这上头的庞大利益,并且将一些人家偷偷摸摸干的海贸的事儿戳穿,让他们享受一下什么叫做羡慕妒忌恨,鼓舞人不甘心,不乐意,想要分一杯羹。

第一个已经在做了,第二个更简单,他开始大肆卖出那些精美的西洋物品就成。这个他的成本更低,简直就是太容易,太挣钱才对。

至于他往现代贩运的东西,在明朝他还缺这个?除了乱七八糟的古董,还有什么野味,野菜,中药材,就是纸都能卖个好价钱,纯手工的宣纸啊,还是各种产地不一样的独特品种,很多现代几乎绝迹,失传了工艺的纸张,能卖多少钱?弄上一本自己抄录的,这个时代常见的,所谓的工艺秘方,估计到现代都能直接拍卖出一二百万来。他还愁个啥?

王大宝新到一个位面,一开始总是忙乎,不过只要过上一年半载,立马又开始悠闲起来,这都几乎要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了,或许是他已经做熟悉了这一个流程的关系,这不是,正德年间,相对还算是太平盛世一般的光景下,王大宝不过是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放手了,那一片片相连的田地,满满的绿色,已经可是看到的收获,就是最大的证明。

至于什么恶霸,什么劣绅,别人或者会担心,会有被欺负的危险,可是王大宝顶着道士的身份,用道尊的名头,用上天赐予的借口,再加上自己治病的手段赢来的美名,已经足够应付头一年的危险了,没有谁会不顾及神明,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也没有谁会随意得罪一个医术精湛的大夫,在这个生病治病不是太靠谱的年代。

至于一年之后?那个时候,这些高产的种子已经遍布的极其广泛了,这样的情况下,用少量银钱就能买到的东西还值得人用些见不得人的手段?赔了名声可不是那么容易挽回的,士大夫人家,士绅人家,都不愿在自家祖地没有了好名声,让祖坟抹黑。

所以王大宝才能这么容易的在各个位面如此痛快和顺利,只是这一次遇上了不一样的事儿。

“这就是那个很神奇,说是天上来的神种?那你是神仙不?”

能告诉他这是哪家的小白不?明明看着二十多岁的样子,可是怎么问出来的话,这么秀逗?是不是神仙,人家能直接告诉你?还是你问了,人家一定要说实话?不怕让人拐了去卖了还给人数钱?还有,你能不凑那么近吗?两个大男人,这么近真的好吗?

第90章

这人是谁?也许有些想象力丰富的人已经感觉出来了,除了那个精神力旺盛,最喜欢热闹,没事儿还到处跑的正德还能是谁?虽然他没有说自己是皇帝,可是自报家门什么朱寿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好不,人家王大宝可是看过了这家伙生平才过来的,能不知道这个假名?

当然既然人家不那自己当皇帝,他也不会傻傻的高呼万岁什么的给自己添乱,索性装糊涂和这家伙瞎扯,你还别说,这瞎扯还是很有用的,最起码关系处的不错,在正德一门心思在这里观看高产作物收割,有心计算正确产量的一个月里,这两个居然成了不错的朋友,不用牵扯政治就能改变一个皇帝的思想,这对于王大宝来说绝对是个很有诱惑力的事儿,他琢磨来琢磨去,最终还是当了一回说书人,一会儿一个故事,一会儿一个游记说给这个最喜好游玩的皇帝听,从这些故事里让正德从正常百姓的角度去听,去感受那些民生百态,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可是看着这个被人认为最不着调的皇帝时不时闪过的神思,他就知道,好歹也算是让他多了几分见识,多了解了一些宫里,或者是外头不容易知道的事情。

比如这土地兼并的根子,是因为举人开始就不用交税,而如今这粮食要是高产了之后,即使兼并也不会在近期影响到百姓生计的事儿。

比如这海外那些西洋玩意在这边的价格和产地比,是个什么样的差价,以及这边的寻常东西卖到海外能挣的价格比例,这让这个从不缺钱的皇帝都感觉眼红,更不用说那些明显如今只有土人,没有国家,还盛产黄金的荒芜土地了,别说是皇帝,就是后头跟着的那些人,一个个也听得傻了眼,满眼都是贪婪的神色,就差没有流口水了。

王大宝知道这些人估计没法子保密,或许没多久,朝中有些权势的人就都能知道自己说的这些,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若是整个朝廷的大臣们都一心开疆拓土,抢黄金,抢土地去了,那这个国家还用愁武力不盛?为了更好的引他们上钩,王大宝甚至还拿出了自己手工绘制的世界地图,将那些产黄金,产香料的地方一个个都画了出来,给大家看,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他一个道士,不需要这么多钱,这就送给有缘人,若是这些东西最终都是由自己同胞得了,能让自己的同胞过得好,那也就值了。

多高尚的品格,这身份忽悠人真是太方便了。至于说他们不信?这个更没有可能,因为王大宝说了,这高产的种子就是他从这些地方弄来进行改良了之后变成的,这样一来,有了实证,你说他们能不信?

除了这些,王大宝还干了一件足可以让某个王爷世子掐死他的事儿,那就是在正德期期艾艾的像他讨教房事问题和子嗣问题的时候给与了相当有利的指点。

正德没有孩子,这个是他死后皇位旁落的最大原因,而为什么没有孩子?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这小子性子急,新纳了妃子,三五个月没有身孕,他立马就觉得人家不易生养,立马放弃了,重新再来过,这样一来,你说怀孕的几率能有多少?第二这小子喜好年纪小的,十三四岁刚进宫的那种青涩的小丫头,这样的丫头自己都没有发育好,怀孕几率又是多少?就是幸运的怀上了,那流产,一尸两命的几率也一并上去了,这样一来,能留下几个孩子?就是有了孩子,生了下来,多半也是早产,十有*活不过一两岁,可不就是和没有一样嘛。第三,这家伙喜欢玩,常常不在宫里,这样一来,有多少时间和后妃们相处?这有限的时间里,还你挣我夺,用点阴私手段什么的,你说还能有孩子?

知道了情况之后,王大宝给与了几个很直接的方案,第一,将侍寝的后妃全部定位在十七岁以上,没有流产过的,身体好的那些个,这样一来,母体身体健康绝对是能能保证了。第二就是让敬事房的太监将所有后妃的小日子给记清楚,按照他给的最利于怀孕的时间排日子,一个连着三天,让正德同学努力,第三,凡是怀孕的,直接送到太后那边去,让太后之类的长辈直接派人照顾,还要有专门负责的太医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按照王大宝的想头,如此一来,即使再不济,也不至于一个孩子都没有,毕竟人家正德的后宫其实也不是没有过孩子,只是没能站住了而已,所以人家正德的生育能力还是有的,不是不孕不育证,只要这个没病,那安排好了还怕没有儿子?人家宋仁宗,一天到晚生闺女,身体差的几乎天天吃药了不也有儿子?只是一样没有站住了,让旁支抢了位置而已,和正德那简直就是难兄难弟一样的存在,所以他感觉有了他的指点,这小子绝对能比宋仁宗幸运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在看完收获,正德同学带着他亲自起获的一些粮食,高高兴兴回到宫里,起了兴致要亲自种地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后宫接二连三的有了孩子的哭声,皇帝就是牛啊,后妃就是多啊,这才一年,居然就蹦出来了四个孩子,还是两男两女,还有五个目前怀孕中,你说说这效率是怎么样的高!

也许是有了孩子,当了爹,也许是种地让正德变相的磨了磨性子,再或者是王大宝的话,故事,游记起了作用,反正在那一次之后,正德皇帝出门的事儿似乎一下子少了起来。

按理说这样一来,那些大臣们该高兴了吧,该兴奋的放炮仗了吧,可这事儿也怪了,到了这个份上,那些大臣对于正德皇帝总喜欢微服私访的事儿似乎又不在意了,你说这正德和那些大臣是不是有点两个孩子闹脾气的架势?

其实吧,这事儿说起来人家大臣那是心灰之后又看到了别的希望了,以前他们一天到晚拦着正德有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正德没儿子啊,这没儿子就是没有继承人,你丫的都没儿子还瞎跑啥?赶紧生孩子去。你不急,咱们还着急呢,选旁支,也不是所有人都说的拢的,到时候吵架也挺费神的。顺顺当当的捧个皇子多好啊!

等正德有了儿子!大臣们那是真的松了一口气啊,总算是继承人有了,你爱跑就跑吧,咱们没把你教导好,还不能教导皇子去?两个呢,还有几个在肚子里当备胎,总有一个能让咱们教导成明君的,至于你,大家已经不抱希望了,该干嘛干嘛去吧。顺带朝中那么多的老家伙,一个个都开始防着别人了,嘿,你老小子好像和二皇子生母娘家那个谁谁谁有点关系啊!别以为我不知道,这长子可是我们这边的,还有那个谁谁谁,他家那个一表三千里的亲戚家的闺女也怀上了?这要是生个儿子,可就又多了个竞争的,要防好了。

领头的几个老头对上了,你说他们还有功夫对着正德唠叨?老头自己都差点打起来,哪还有那个精力,正巧,人家正德不出去玩了,就在宫里整了快土地,没事儿玩种田了,这样一来,老臣们彻底放手了,只要不随便出去溜达,其他的他们就权当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啊,这一段时间朝廷那是难得平静了下来,大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意思。

王大宝看着这样的朝廷,莫名感觉有点想笑,有点期待起未来的日子了,没有了那个刻薄寡恩,喜好道家,却又手段高超的嘉靖皇帝,他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可是最起码所谓的大礼仪之争是不会有了,最起码正德后宫的那些女子们不用担心被折磨死了。

正德皇帝的儿子,即使再不济,应该也不会没事儿就修道什么的,毕竟喜好道家的嘉靖那是家庭环境造成的,他亲爹就是半个道士,而正德?那就是个孙猴子,这样的爹影响下,能成什么样真是不好说。

而儿子多了,选择多了,想来最不济也能有个守成的本事,兄弟中斗争出来的皇帝,手段能缺?朝臣是绝对管的住的,性子也绝对不会弱,要是再继承几分正德武事上的天分,害怕倭寇打过来不出手?

所以啊,王大宝感觉,正德有了儿子,还是好几个儿子,那绝对是对于大明来说最好的事儿了,那才是正经的□□,太宗,宣宗,英宗的直系子孙,流传着英勇血脉的子孙。

有了这么一个影响,王大宝感觉似乎这时空积分一下子上涨了好大的一截,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果然还是从上层改变历史,最容易,也最合算啊,只是这样没架子,不用担心随时砍头的皇帝又能有几个呢!还是不能奢求啊!

第91章

明明是最想不引人注意的时候,王大宝引起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在最不想和朝政牵扯的时候,却和最大的皇帝牵扯颇深。而他以为会持续很久的位面扩展高产的作物的事儿,也因此加快了速度,因为皇帝的关注,自然也引起了无数大佬们的关注,这个时候的士绅大臣们虽然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利益,可是多半还保留着想要尽忠国事,想要得到百信爱戴,青史留名的想法的,这样的大臣对于能让百姓吃饱,能让国家粮食收入增加,翻番,甚至是储备也一并足用还是很有些期待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王大宝一个道士,不可能和他们争夺朝堂上的权利,又没有明显要带坏皇帝去玩道家学说的意思,他们也就乐的当好人,给王大宝的种田事业多开几个后门什么的,甚至心照不宣的觉得,若是能帮着王大宝把这事儿搞好了,那就是彻底断了王大宝和皇帝关系再一次加深的可能,在他们看来,有太监跟他们抢夺皇帝的注意力和宠信已经和讨厌了,自然是不想在多上一个势力加入的,这样一来,让他们自己代替皇帝,成为王大宝的后台,帮着办事儿,绝对是隔绝王大宝和皇帝之间联络的最有利的方式,还做的绝对的漂亮,说道任何地方去那都是他们大度,有涵养,有礼贤下士,辅助农事的好名头,怎么会不上心?

也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整个行政机构,从皇帝开始一直到下面最接近王大宝的县令什么的,所有的官员都一致开绿灯,甚至在他人手不够的时候,直接动用行政力量,将王大宝的高产种子用最大的速度扩散开来,导致这推广的速度一下子增加了几乎是五六倍。

种出来的每一个粮食都没有被人到嘴里,而是被政府部门,以及那些官宦人家,用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从那些农人手里全换了去,随即在无数的田地里开始种植,这样一来不过是经历了三次的种植时间,自然是让这些东西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了。

而王大宝是个怕麻烦的人,也不是个喜欢参合政治的人,所以即使他在各个官员隐隐的提示皇帝什么什么,有些不愿意让他继续和皇帝接触的情况下,他也很是顺从自然的默认了这样的说法,从不再次提起皇帝的事儿,甚至是在皇帝听了他的话之后,果然让后宫怀孕人数激增,高兴的想要来找他的时候,很是自觉的表示,自己只是个出家人,和皇室牵扯太深,容易影响自己修行,更表示他要追求的大道就是看遍民间疾苦,让百姓能感受上苍的恩惠。

这一番高大上的说辞让皇帝很是诧异,他和王大宝相处期间,能感觉的到,这王大宝是个很开朗风趣的人,还很是会讲故事,怎么一下子这样了?皇帝又不是傻子?相反他很聪明,能在任性的情况下还牢牢掌控者大臣,这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他的政治智慧有多少了,所以不过是一瞬间也就明白了王大宝表示出来这个意思后面的内容,必定是朝臣们做了什么。

他有心闹腾几下,可是转过头又想,这毕竟是个道士,而且王大宝确实自己也曾说过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在考虑到王大宝自己的意愿之后,索性也一并装了傻,只是给了厚厚的赏赐,并且帮着他修了个道观,赐了些道田就算是奖赏了,再不提去和他一起玩闹的事儿。

这样识趣的王大宝自然是获得了所有朝臣们的好感的,觉得这个道士很是上道,是个有眼色的,既然人家识趣,他们自然也不会针对王大宝做些什么不好的事儿,反倒是要跟着皇帝的脚步,也给这御赐的道观增加了一些道田,多添置了一些香油钱,让王大宝又大大的发了一笔。

也是因为这样,这些朝臣中的大佬们又对着下面的人吩咐了一声,以后凡是王大宝的事儿,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能帮就帮着些。这世道从来都是上头动动嘴,下头跑断腿,王大宝沾了大官的光,从此倒是又轻松了几分,连收购草药之类的事儿,都有大把的人帮着做事儿。好在他也不是光知道收好处不知道付出的,二话不说,向朝廷进献了一张晒盐的方子,这方子不但能提升现有的海盐的产量,还因为实用,能让海盐产地扩大好几个点,让户部那些为钱头疼的大人们一个个差点没有笑的咧坏了嘴巴。这会儿盐商可不是他们自家的,损害盐商的利益什么的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倒是这几个盐场一开,又能多上好几个官职,如此一来,朝廷中很多闲置的官员有了去处不说,还能安排出好些人情职位来,简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啊!户部,吏部大家一起乐呵。

至于王大宝给的地图?在盐场顺利办起来,看到了出盐的成绩,和王大宝说的只有多的,他们哪里还有不信的道理,想想那亮闪闪的金子在不远处招手,这一个个的心就热了起来,别说是文官了,就是那些已经有些痞赖的武官们也嗷嗷叫的开始操练自己的手下。

小崽子们,如今都能吃饱饭了,还不赶紧的给老子训练?训练好了,咱们才有可能去好地方挖金子发财去呢,什么?蒙古人?鞑子?这会儿还顾得上他们?赶紧的,想法子把他们收拾了,咱们好安安心心的去挖金子去。

什么兴趣不高?那怎么行,这可是影响到金子银子的大事儿,这样吃饱了不算,欠下的粮饷将军我也帮你们催,尽量都给要回来,再不成以后只要比得过别人,能参与到抢钱行动中,其中三成就是你们的,怎么样这样有兴趣了吧,走一趟说不得你们一个个都能成为小地主。

以前那些军将们克扣那是只有克扣吃空饷,才能算是他们固定的额外收入,可如今不一样了,只要饭食不值钱了,粮仓里的米粮足够他们养足额的兵员不说,还有那么多的挣钱机会,放过的才是傻子,既然这样,他们也不是不懂得什么叫做小财不舍大财不入的道理的,自然一个个也不会愿意做什么老抠了不是。

而那些士兵们更直接,只要听话就有饱饭吃,还能带回家,还能有机会挣钱,得赏银,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自然是干了,军户什么都没有就是有一条命,拼命才能过好日子这一点他们从小就懂。只是一直没有看到这好日子实现罢了,如今眼见着能有了,还能放过了?

所以啊,一个个那是从上到下都积极起来,而这一拼命,那么效果自然也是很显著的,首先,对着那些想要来打草谷的鞑子那是妥妥的不客气了,正好精力没处宣泄呢,正好那你们练兵,到了外头,隔着海,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的仗,先练习好了总是没错的。

而这一打意外又出来了,他们从来没有发现,其实这蒙古人似乎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好像打胜仗也是挺简单的,往日是一来一回的能有个三成到四成的胜率就不错了,可是如今怎么突然转过来了,他们成为了那又六成,七成胜率的一方了?是蒙古人弱了,还是他们强了?

这个且不去说他,关键是明朝有那么一个狗血一样的规矩,那就是拿着鞑子的头颅那是可以直接换银子的,一个十两,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这胜仗一打,鞑子的脑袋自然不少,这样一来,银子来的似乎也简单了起来,就是身体再不成的娃娃兵,两三个人凑一起合作,也能杀死一两个吧,这样一个个回家的时候,都是揣着银子回去的,可是把家人都乐坏了。翻身什么时候这么容易了?

还有那打仗之后那些战利品,什么盔甲那就不用想了,人家蒙古人不用这个,可是弓箭,马匹却是实实在在都是好货色,人家的特色产品,拳头军械,就算是大部分都要上缴,可是总也能留下一些不是,这带回去可就是大牲口了?

最最关键是,这蒙古人打仗,从来都是后面跟着一大群奴隶赶着牛羊当军粮的,这一仗打完,这牛羊缴获的也绝对不是什么小数,这个可是不用上缴的,就算是上头大官占了七成,那也能有三成是能分给那些兵丁的,特别是立了功的那些,如此一来,好些人家家中一下子就多了大牲口,家境立马上了一个档次。

还有那些战死的牛马羊,也成为了战后的好处,每人回家都分了好几斤,让前些时候还吃不饱饭的兵丁军户们也终于尝到了肉的味道,同时也知道了打仗,打胜仗的好处。

如此一个循环下来,抗击蒙古的热情那是一时间相当的高涨,就是朱元璋再世估计都没能看到这样热火朝天练兵的日子,果然只有利益才是最好的动力。

第92章

明明是最想不引人注意的时候,王大宝引起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在最不想和朝政牵扯的时候,却和最大的皇帝牵扯颇深。而他以为会持续很久的位面扩展高产的作物的事儿,也因此加快了速度,因为皇帝的关注,自然也引起了无数大佬们的关注,这个时候的士绅大臣们虽然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利益,可是多半还保留着想要尽忠国事,想要得到百信爱戴,青史留名的想法的,这样的大臣对于能让百姓吃饱,能让国家粮食收入增加,翻番,甚至是储备也一并足用还是很有些期待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王大宝一个道士,不可能和他们争夺朝堂上的权利,又没有明显要带坏皇帝去玩道家学说的意思,他们也就乐的当好人,给王大宝的种田事业多开几个后门什么的,甚至心照不宣的觉得,若是能帮着王大宝把这事儿搞好了,那就是彻底断了王大宝和皇帝关系再一次加深的可能,在他们看来,有太监跟他们抢夺皇帝的注意力和宠信已经和讨厌了,自然是不想在多上一个势力加入的,这样一来,让他们自己代替皇帝,成为王大宝的后台,帮着办事儿,绝对是隔绝王大宝和皇帝之间联络的最有利的方式,还做的绝对的漂亮,说道任何地方去那都是他们大度,有涵养,有礼贤下士,辅助农事的好名头,怎么会不上心?

也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整个行政机构,从皇帝开始一直到下面最接近王大宝的县令什么的,所有的官员都一致开绿灯,甚至在他人手不够的时候,直接动用行政力量,将王大宝的高产种子用最大的速度扩散开来,导致这推广的速度一下子增加了几乎是五六倍。

种出来的每一个粮食都没有被人到嘴里,而是被政府部门,以及那些官宦人家,用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从那些农人手里全换了去,随即在无数的田地里开始种植,这样一来不过是经历了三次的种植时间,自然是让这些东西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了。

而王大宝是个怕麻烦的人,也不是个喜欢参合政治的人,所以即使他在各个官员隐隐的提示皇帝什么什么,有些不愿意让他继续和皇帝接触的情况下,他也很是顺从自然的默认了这样的说法,从不再次提起皇帝的事儿,甚至是在皇帝听了他的话之后,果然让后宫怀孕人数激增,高兴的想要来找他的时候,很是自觉的表示,自己只是个出家人,和皇室牵扯太深,容易影响自己修行,更表示他要追求的大道就是看遍民间疾苦,让百姓能感受上苍的恩惠。

这一番高大上的说辞让皇帝很是诧异,他和王大宝相处期间,能感觉的到,这王大宝是个很开朗风趣的人,还很是会讲故事,怎么一下子这样了?皇帝又不是傻子?相反他很聪明,能在任性的情况下还牢牢掌控者大臣,这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他的政治智慧有多少了,所以不过是一瞬间也就明白了王大宝表示出来这个意思后面的内容,必定是朝臣们做了什么。

他有心闹腾几下,可是转过头又想,这毕竟是个道士,而且王大宝确实自己也曾说过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在考虑到王大宝自己的意愿之后,索性也一并装了傻,只是给了厚厚的赏赐,并且帮着他修了个道观,赐了些道田就算是奖赏了,再不提去和他一起玩闹的事儿。

这样识趣的王大宝自然是获得了所有朝臣们的好感的,觉得这个道士很是上道,是个有眼色的,既然人家识趣,他们自然也不会针对王大宝做些什么不好的事儿,反倒是要跟着皇帝的脚步,也给这御赐的道观增加了一些道田,多添置了一些香油钱,让王大宝又大大的发了一笔。

也是因为这样,这些朝臣中的大佬们又对着下面的人吩咐了一声,以后凡是王大宝的事儿,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能帮就帮着些。这世道从来都是上头动动嘴,下头跑断腿,王大宝沾了大官的光,从此倒是又轻松了几分,连收购草药之类的事儿,都有大把的人帮着做事儿。好在他也不是光知道收好处不知道付出的,二话不说,向朝廷进献了一张晒盐的方子,这方子不但能提升现有的海盐的产量,还因为实用,能让海盐产地扩大好几个点,让户部那些为钱头疼的大人们一个个差点没有笑的咧坏了嘴巴。这会儿盐商可不是他们自家的,损害盐商的利益什么的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倒是这几个盐场一开,又能多上好几个官职,如此一来,朝廷中很多闲置的官员有了去处不说,还能安排出好些人情职位来,简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啊!户部,吏部大家一起乐呵。

至于王大宝给的地图?在盐场顺利办起来,看到了出盐的成绩,和王大宝说的只有多的,他们哪里还有不信的道理,想想那亮闪闪的金子在不远处招手,这一个个的心就热了起来,别说是文官了,就是那些已经有些痞赖的武官们也嗷嗷叫的开始操练自己的手下。

小崽子们,如今都能吃饱饭了,还不赶紧的给老子训练?训练好了,咱们才有可能去好地方挖金子发财去呢,什么?蒙古人?鞑子?这会儿还顾得上他们?赶紧的,想法子把他们收拾了,咱们好安安心心的去挖金子去。

什么兴趣不高?那怎么行,这可是影响到金子银子的大事儿,这样吃饱了不算,欠下的粮饷将军我也帮你们催,尽量都给要回来,再不成以后只要比得过别人,能参与到抢钱行动中,其中三成就是你们的,怎么样这样有兴趣了吧,走一趟说不得你们一个个都能成为小地主。

以前那些军将们克扣那是只有克扣吃空饷,才能算是他们固定的额外收入,可如今不一样了,只要饭食不值钱了,粮仓里的米粮足够他们养足额的兵员不说,还有那么多的挣钱机会,放过的才是傻子,既然这样,他们也不是不懂得什么叫做小财不舍大财不入的道理的,自然一个个也不会愿意做什么老抠了不是。

而那些士兵们更直接,只要听话就有饱饭吃,还能带回家,还能有机会挣钱,得赏银,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自然是干了,军户什么都没有就是有一条命,拼命才能过好日子这一点他们从小就懂。只是一直没有看到这好日子实现罢了,如今眼见着能有了,还能放过了?

所以啊,一个个那是从上到下都积极起来,而这一拼命,那么效果自然也是很显著的,首先,对着那些想要来打草谷的鞑子那是妥妥的不客气了,正好精力没处宣泄呢,正好那你们练兵,到了外头,隔着海,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的仗,先练习好了总是没错的。

而这一打意外又出来了,他们从来没有发现,其实这蒙古人似乎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好像打胜仗也是挺简单的,往日是一来一回的能有个三成到四成的胜率就不错了,可是如今怎么突然转过来了,他们成为了那又六成,七成胜率的一方了?是蒙古人弱了,还是他们强了?

这个且不去说他,关键是明朝有那么一个狗血一样的规矩,那就是拿着鞑子的头颅那是可以直接换银子的,一个十两,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这胜仗一打,鞑子的脑袋自然不少,这样一来,银子来的似乎也简单了起来,就是身体再不成的娃娃兵,两三个人凑一起合作,也能杀死一两个吧,这样一个个回家的时候,都是揣着银子回去的,可是把家人都乐坏了。翻身什么时候这么容易了?

还有那打仗之后那些战利品,什么盔甲那就不用想了,人家蒙古人不用这个,可是弓箭,马匹却是实实在在都是好货色,人家的特色产品,拳头军械,就算是大部分都要上缴,可是总也能留下一些不是,这带回去可就是大牲口了?

最最关键是,这蒙古人打仗,从来都是后面跟着一大群奴隶赶着牛羊当军粮的,这一仗打完,这牛羊缴获的也绝对不是什么小数,这个可是不用上缴的,就算是上头大官占了七成,那也能有三成是能分给那些兵丁的,特别是立了功的那些,如此一来,好些人家家中一下子就多了大牲口,家境立马上了一个档次。

还有那些战死的牛马羊,也成为了战后的好处,每人回家都分了好几斤,让前些时候还吃不饱饭的兵丁军户们也终于尝到了肉的味道,同时也知道了打仗,打胜仗的好处。

如此一个循环下来,抗击蒙古的热情那是一时间相当的高涨,就是朱元璋再世估计都没能看到这样热火朝天练兵的日子,果然只有利益才是最好的动力。

第93章

不管是不是出错了建议,对于这四个人确实也到了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三十来岁,固然在这个时候不婚的人不少,就是单身汉做到四十的也有,可是他们却不是那种潇洒的人,父母亲情就是最大的牵绊。

王大宝也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彻底离开这个世界,而在另一个时空生活,原因也一样是如此,即使那里他可能过得更好,可是这里才是他长大的地方,是他的根。

初步定下这门一个解决的办法,好歹算是放下了一点的心事,王大宝忍不住又开始参详起自己要去的时空的问题了。

1415年,明成祖永乐十三年,这是个不错的时代,汉人重新夺回了统治权力,成为了这苍茫大地的主人,经过朱元璋变态一般的设立粮长可以进京的制度,还有严峻的对官员的惩罚方案,让这个国家已经开始恢复了元气,一点点展现着盛世的姿态。

这也是激昂的年代,因为这里有郑和,有下西洋的壮举,1415年,正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回来的年份,从永乐三年开始,整整十年,这个国家从上到下已经开拓了不小的眼界,已经对大海有了足够的认知,已经开拓出了足足二十一条珍贵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