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走的时候脸圆了,眼睛也亮了,有的时候心里的那个结打开了,要比补药还管用。

等到她回家她会发现家里多了一对庶出的小叔和小姑,还有一个千娇百媚的老姨娘。

为了惩罚媳妇的鲁莽和不守规矩,公孙太太命公孙守把外室接回了家,公孙良从此不再是公孙家大房的独生子。

出了正月,吴宪任命的小道消息传来了,据说是要留京,留到哪里,是升还是降得继续听消息。

原本在正月里忙着四处应酬的吴宪干脆不出去了,闭门读书,显示自己的淡定。

吴承祖收拾自己的情绪,也在坐堂先生老进士王先生的辅导下开始闭门读书,等待春闱,这一年是他第一次下场。

坚持留在扬州读书的吴承平来了封信,说先生说他功底不够扎实,要留他在书院读书,不止今年的春闱不让他参加,三届之内不准他下场。

刘氏收了信之后,跟吴宪简单商量了一下,吴宪亲自执笔回了封信,问了吴承平的身体如何之类的,又捎去了几百两的银票,准了他暂不下场。

这些对于吴怡来讲都是背景资料,对她也对女孩们影响最大的是——女先生来了,安亲王妃亲自在正月里遣出宫的宫女里挑的供奉也来了。

女先生一共三个,姓黄叫黄娘子的主教书画,据说她也是书香门弟出身,只是命不好守了寡,又不想改嫁,仗着一身才学在富贵人家教女眷书画维生。

姓梁的梁娘子主教琴棋,出身也是好的,只是家里败落了,夫家退了亲,她削发立志不嫁又被劝了回来,改了自梳,父母去逝之后嫂嫂跟弟妹容不得她,她也只得教女眷维生。

姓孟的孟娘子出身就差一些了,不过也是苏杭有名的绣娘,因为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了,不能在绣庄做了,就出来教大户人家的女眷。

这三个人跟一个造型师挑的造型一样,都是一身素衣,不施脂粉,面目严峻,望之并不可亲,然而实际上教起她们来,态度却是好的,她们知道女孩子们并不指望考状元,只希望有拿得出手的才艺即可。

按照女孩子们各自的水准,因材施教,倒也算一团和气,当然,吴怡是重点照顾对象。

嬷嬷们也像是一个造型师造出来的似的,都是料子极好但样式一般的衣裳,头发梳的光光的,浑身上下首饰不多但个个精致,嘴角都带着尺子量出来的微笑,

五个女孩子,四个嬷嬷,吴怡分到了一个叫阿福的福嬷嬷,她原来的教养嬷嬷花嬷嬷被调到了采买处,看来福嬷嬷是要长驻了,吴柔分到了叫阿寿的寿嬷嬷,她原来就没有教养嬷嬷,寿嬷嬷也是长驻,余下的两个嬷嬷一个叫阿禄,一个叫阿喜都说是老家有侄子有产业,有人奉养,呆两年就走,两人一起教余下的三个女孩。

吴怡一听这名字就觉得是临时取的,后来一打听果然如此,嬷嬷们出了宫,并不想让人知道她们原本的名姓,这些嬷嬷最大的也不过三十岁,最年轻的才二十七岁,在宫里渡过了韶华出来了倒有一半没有了家,只能在大户人家做供奉。

刘氏还没等请钦天监帮着算长子的婚期,京里就开始传太后身体不好的消息,消息一传来普通百姓倒无所谓,当官家开收敛了,要做与圣上同忧状,去青楼楚馆纳小妾的也少了不少,免得被人在皇上跟前上眼药,说是皇上正在为母病忧思你却忙着嫖*娼、纳妾,嫖*娼这种平时睁一眼闭一眼的事,有可能成为要命的大事。

刘氏也叹了口气,得了,来年再看看娶不娶儿媳妇吧,虽然按制是百日内禁嫁娶,可是还有一年不得饮宴跟着呢,他们这样的人家怎么可能把儿媳妇悄悄抬进来就算礼成呢?他们家肯欧阳家也不肯啊,于是议婚期的事暂停。

老太后年龄也不小了,快六十的人了,虽然按照现代的观点不算老,在古代已经是老的不行了,也是长寿之人。

当年太后不过是宫女出身,承了幸有了孕生了皇长子也就是当今圣上封昭仪,转过年又生安亲王,一步一步的熬到封了妃,谁知道还没在妃的位置上坐热乎呢,先皇病死了,中宫无子,活下来的皇子中最长的圣上,就在前首辅刘大人这样的官员推上了皇位。

太后也就成了圣母皇太后,圣上还未亲政母后皇太后就过逝了,她头上的圣母皇太后也就没人提了,只尊称皇太后。

皇太后这些年盼的就是中宫有子,总算盼来了嫡孙,嫡孙还封了太子,她老人家了了心事之后,身体就渐渐不行了,现在大齐朝上上下下都在等第二个靴子落下的声音。

到了三月,那个靴子落了下来,皇太后薨逝——洪宣帝临朝泣宣遗诰,无非是说丧事从简,希望葬入先帝陵寝与先帝合葬。

洪宣帝辍朝五日仍悲伤无法起身,又辍朝两日,在皇后的劝说下这才身着素服上朝。

太后的谥号也定了下来,孝诚恭肃温惠天圣皇太后。

在京命妇等均着品装大服进宫,百姓守制百日,官员守制三个月不得嫁娶,一年不得饮宴,春闱也被罢了,但是听说来年会开恩科,已经进京的举子,都在京里租了房子住了下来。

对于吴怡这样的闺中少女来讲,最大的变化是要穿素色衣服,家中一切过鲜艳的装饰通通变成了素色,但这都是枝节了,刘氏和宋氏服侍着老太太哭了三天灵,老太太回来就病了,刘氏和宋氏衣不解带的侍侯着,听说已经有人家的老太太因为受不了哭灵之苦而去逝的。

吴怡虽然跟老太太没有太深的感情,还是很担心,面有忧色,福嬷嬷对她说:“亲长也好,子女也好,都各有各的缘法,缘来而聚,缘去而散,我看你跟老太太的缘份还没散呢,不用太担心了。”

吴怡念叨着这几句话,古人的智慧真的不能小看,他们跟现代人相比缺乏的不过是高科技带来的享受,却因为生活的磨难和生活节奏的相对缓慢,在哲学上不知道比浮燥的现代人为赋新诗的强说愁,高深多少。

过了几日老太太果然大好了,吴怡命厨房熬了莲子粥,亲自端了过去,却看见了在一旁替刘氏端汤给老太太的吴柔,在老太太这事上,吴柔比吴怡反应快多了,她立刻意识到这是表现自己讨好刘氏和老太太的机会。

寿嬷嬷虽然严厉,却不好阻拦身为孙女的她尽孝,于是她亲自熬了酸笋鸡皮汤来,却是交给了刘氏,刘氏看了她一眼,只盛了一小碗,命她端着大碗,刘氏亲自喂老太太喝汤。

吴柔见吴怡来了,立刻交汤交给了丫环拿着,向吴怡施了礼,吴怡还了一礼,吴柔很快找借口走了,她已经意识到了不要抢嫡女的风头,尤其不要在刘氏面前抢。

果然,府里只传吴怡孝顺,亲自端莲子粥给老太太,吴柔熬的酸笋鸡皮汤连提都没人提。

刘氏在那天晚上找了寿嬷嬷,寿嬷嬷回来的时候看吴柔的眼神都变了。

寿嬷嬷本来就是敬事房专门负责教导新入宫宫女的女官,因为当年她亲自教导的宫女如今有人混出了脸面不想让她继续在宫里呆了,这才出的宫,于是拿出了一身的本事教导吴柔。

吴柔这个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虽是庶女却也是大家小姐,寿嬷嬷在没有得到刘氏的暗示之前,是不敢用教导宫女的那一套来对付她的,现在自然是拿出了浑身的本事,把她当成宫女教育。

光是磕头吴柔就整整练了一个月,端茶练了三个月,上课时连笔都拿不起来,可是吴柔不敢跟姐妹们说她受的待遇,因为别人也有教养嬷嬷,只有她的使劲虐待她,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让别人知道了吴柔知道自己的处境只会更遭,没有人会替她这个庶女出头。

所以就算是膝盖胳膊都青了,她也只是拿衣服掩了,平日还是一张骄傲的笑脸。

刘氏看了却暗暗心惊,她原本以为吴柔小小年纪不到十天就要四处哭诉,向她讨饶,刘氏也只想让吴柔吃一点苦头,可是见她小小年纪就这么能忍,这么能装,连刘氏也不得不对她认真对待了,寿嬷嬷的教养也更严厉了。

不但肉体虐待,更加上了精神虐待,每当吴柔端着茶盘一动不动的练站姿的时候,寿嬷嬷总是坐在小板凳上给她讲庶女的故事。

某某大人家的庶女因为生的花容月貌,存了不安份的心思勾引贵人,结果夜里被一闷棍打昏了,卖到外地给人做妾,没两年就被大妇折磨死了;某某家的庶女日夜劳作,关在屋子里绣活,就这样也讨不了嫡母的欢心,被许配给了性格孤拐的瘸子为妻,那瘸子怕貌美的庶女不安份,整日打骂不说还每日把她锁在家里,连门都不许出。

吴柔咬着牙听着,豆大的汗珠顺着额角往下淌,胳膊早已经没感觉了,眼泪却不肯流下来。

“庶女们也有当了贵人的,我朝官员都不爱送女进宫为妃,怕当外戚,可也有想要攀龙附凤的,于是就送庶女,庶女们进了宫也有混的好的,可是一辈子要受娘家辖制,为什么呢?亲姨娘在人家手里,没有了亲爹的支持在宫里寸步难行,凡是做为后的都忌惮这样的女子,宁可抬举宫女也不愿意她们受抬举,我朝立朝以来,能混出头的庶女凤毛麟角,死在宫里的却不知道有多少。”

“我看你这么漂亮,你的嫡母又对你这么好,以后怕是要为妃吧?等你大了,圣上正值盛年,想是不错的,就算是做了太妃,也是荣华富贵一生。”

圣上都三十多了,等吴柔长大了就四十多了…在嬷嬷眼里这是在咒吴柔,吴柔想的却是等我有一天一步登了天,我先杀了你这老乞婆!

吴柔受的折磨吴家的女孩子们都知道,没有不透风的墙,吴柔再会装,她住的小院子也不是铁桶一个,有幸灾乐祸的,有看好戏的,也有吴雅这样真心为她着急的。

那一日她们学完了琴,吴雅拉住了吴柔的手,“妹妹,听我一句,你服软吧!”

吴柔一愣,她只顾着装,却忘记了她现在不过八岁,八岁的小女孩那么有毅力去装,大人们看见不忌惮才怪。

于是——她晕了。

一念之间

吴柔晕倒了,这让女孩子们都吓了一跳,就连离吴柔最近的吴雅都分辩不出自己妹妹是真晕还是假晕,一愣之下差点让吴柔直接摔倒在地上,幸亏秀儿反应快,直接扑倒在地上给吴柔当了肉垫。

吴雅愣愣地抱着吴柔,她现在才发现吴柔瘦的只剩一把骨头,吴怡也愣住了,她自然听说了吴柔身上发生的事,可是由于这件事情的主谋是她的母亲刘氏,吴怡还没想好要不要帮吴柔,同时她也佩服吴柔的有毅力,竟然若无其事的装了这么久。

“来人!快把七姑娘抱到屋里,快去报给太太知道!”吴怡指挥着乱成一团的丫环们。

报信的丫头跑到刘氏的正屋时,刘氏正在小声跟吴宪讨论着事情,“我听姐姐说你的事已经定下来了,十有八九是去通政司。”

“嗯,老太爷跟我也是这么说的。”

通政司是专门负责臣民人等密封中诉之件的,可以说是要害中的要害部门,就连各省督抚每年都要准备份量极重的冰敬、炭敬给通政司的官员,要知道密折虽然不可以擅自扣压,但是压在手里几天甚至是几个月,让地方官员有时间做出反应却是可以的,相反的却是一有弹赅你的官员民间奏折就立刻呈送御前,那怕你官声再好,再得圣上信任,时间久了都会失了圣心。

“圣上对老爷还是信任的啊。”刘氏说道,与其说是对吴宪这个人的信任,不如说皇帝在表达着对于安亲王一系、以雷侯府和吴老太爷、刘前首辅为代表的世家老臣一系的信任。

自从冯皇后怀孕一直到册立太子至今,这些人表达出来的对皇帝和太子的忠诚,终于打动了皇帝。

“圣上如此信任于我,我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圣恩。”吴宪的书生意气发作,在刘氏面前也冒出了官腔,逗得刘氏以袖掩口笑了起来。

就在夫妻共同展望美好未来时,小丫头来报,七姑娘吴柔晕倒了。

刘氏站了起来,“我过去看看,七丫头一向身子不好,最近夜冷日暖不要生病了才好。”

“你啊,就是操不完的心。”吴宪对刘氏表达出来的对庶女的关心很满意,“拿我的帖子,去请济仁堂的大夫来,不拘哪个,谁在请谁。”

济仁堂是京中有名的医馆,平素非是有交情的官宦人家,是请不出他们的坐堂大夫出诊的,但是吴宪说了不拘哪个,意思就是暗示他们病的不是老太太、吴宪自己、刘氏这些重量级人物,没办法,京中各种消息传得太快,现在又是吴宪任命已经定还未下达的重要时刻,不能传出他或者他的长辈妻子身体不好的传言。

刘氏自是知道他的心思,抿嘴笑了一下,向吴宪福了一福,带着丫头们走了。

刘氏乘了软轿到了女孩们上课的花园碧水阁时,吴柔已经被抬到了内室床上,意识却未清醒,姑娘们也都在,没有一个人在这种时候走掉的,吴柔就算失宠也是她们的妹妹,她们表现的凉薄只会丢自己的分。

吴雅坐在床边抱着吴柔无声地流泪,吴怡站在屋子中间指挥着乱成一团的丫环们,搬开桌椅,搬来屏风,表情平静镇定,三姑娘吴莲表情有些慌乱,但总体还算镇定,六姑娘吴佳眼神淡淡的脸上却露出了适当的担忧,看来教养嬷嬷没白请,女孩子们身上的气度都有变化。

看见刘氏来了,吴家的姑娘们都起身施礼,丫环们都跪到在地,“给太太请安。”

“都起来吧,都在这屋子里呆着像什么话,丫环们干完了活就都出去,莲丫头你胆子小身体也不好,也回去吧。”

“是。”丫环们和吴莲都下去了,刘氏却看也不看她们,迳直走向床前。

吴柔眼睛闭着,眼睫毛却在微颤,看得出来是醒了,可是不愿意睁眼,刘氏坐在床边伸手摸摸她的头,“嗯…有些发热,看来是受了风寒。”

外面有丫环进来通报,“大夫来了。”

刘氏站起身,带着姑娘和留在屋里的丫环们避到了屏风后,只余下寿嬷嬷接待大夫,像是吴家这样的人家,就算是有头脸的丫环都是等闲不见外人的。

济仁堂这样的医馆,自是没少跟官宦人家打交道,看见吴宪的帖子,又仔细问了来请大夫的家人,听到说我们老爷说不拘哪个,哪位大夫在堂请哪个就什么都明白了。

吴家老太爷跟老太太年龄都大了,自是没少跟济仁堂打过交道,他们也知道吴家的底细,若是重要人物比如吴老太爷吴老太太、吴宪、吴鸣夫妻跟嫡出的子女病了,必定要请医太最好年资最久的薛大夫,或者最擅妇科儿科的孟大夫,若是下人病了他们也不会请济仁堂的大夫,想来是吴家的妾或者庶出子女中谁病了。

医馆的大夫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让各项都有涉猎的于老大夫去,大户人家免不了阴私事,于老大夫活了大半辈子,嘴是极严的,医术也是过关的。

于老大夫被直接请进二门请到后花园的碧水阁,此处一看就不是住的地方,极开阔的屋宇,院子里遍值奇花异草,进得屋来只看见外室整齐地摆着八个桌子,其中五张桌子上摆着琴,最上面的高台上也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也有琴,看来是让女孩子们学才艺的地方。

领路的婆子把他引到一个雕花门前,就不再进去了,迎面来了个年约三十穿着墨绿杭绸比甲却做姑娘打扮的女子,“跟我进来吧。”

于大夫看见屋子里也摆着桌椅,但都被搬开了,靠墙的床上撂着淡青色的床帐,旁边摆着一个苏绣四君子的屏风,在屏风后隐隐透出人影,于老大夫知道里面的必然是太太姑娘之类的,赶紧移开了眼。

于老大夫坐到海棠形楠木束腰圆凳上,“请姑娘伸手。”

寿嬷嬷把吴柔的手拿出床帐外,于老大夫一看细致白嫩,手腕上还戴着赤金的八宝镯,看来是个姑娘了,看手的形状年龄不大,也就八九岁的样子,他将手搭在吴柔腕上号脉,眉头很快皱了起来。

“姑娘是忧思劳累过度,又外感了风寒故有此症。”一个小小的姑娘,怎么会忧思劳累过度呢?这脉相竟不像是个小姑娘的,说是一个历尽折磨的中年人的也是有人信的。

“请大夫开药吧。”寿嬷嬷说道。

于老大夫没有多言,提笔斟酌着写了药方,交给寿嬷嬷,寿嬷嬷递到了屏风后,于老大夫听见一个极文雅的声音说:“此方甚好,就照此方熬药吧,多谢大夫了。”

于老大夫站了起来,向屏风施了一礼,“此药只能治病,还是要多方开解这位姑娘才是。”医者父母心,于老大夫还是有些不忍,忍不住说道。

“大夫说得是。”屏风里的声音说道,“寿嬷嬷,封十两银子给大夫,替我送大夫。”

吴家自己有药房,方子里的药又都是常见的,很快配齐了药熬好了送过来,吴柔喝了药之后总算是醒了。

她看见刘氏立刻哭了,“太太…太太饶了我吧…太太发发慈悲吧,我再也不敢了,我知道错了。”

吴怡看见她当着众人的面求饶,立刻警惕起来,可是屋子里除了刘氏和她,只有庶女们和寿嬷嬷还有几个各人心腹的丫头,庶女们眼皮都没有撩一下,丫环们表现也很镇定。

“你没错,是我错了。”刘氏用帕子抹掉吴柔脸上的眼泪,“我不应该把你宠的不知本份。”

“太太,太太求求您,原谅我吧!”吴柔还在求饶,吴雅不忍地闭上了眼,将脸扭向一边,吴怡走了两步走到吴雅跟前,握住了吴雅的手,这才知道吴雅的手心里全是冷汗,庶女们的表情也有了松动。

吴怡这才明白刘氏把除了胆小的三姑娘之外的庶女都留下的目的,她是要杀鸡儆猴

“七姑娘既然已经醒了,寿嬷嬷,你就扶她回房吧,此处终究不是静养之地。”

“是。”寿嬷嬷伸手去拉吴柔,吴柔却吓得坐了起来,一直向后缩,寿嬷嬷皱了皱眉,“请姑娘不要为难奴婢。”

吴柔抬头求助似的将目光投入刘氏,可是刘氏表情淡然温和依旧,像是一尊普渡众生的佛。

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打动刘氏的吴柔颤抖着将手伸给了寿嬷嬷,寿嬷嬷召来秀儿替她穿上绣花鞋,吴柔下床走了两步却膝盖一软,倒在地上。

寿嬷嬷干脆弯腰抱起了她,吴柔的裙角飘向一旁,亵裤掩不住的一截脚腕上露出一片指厚的红痕。

吴怡不由得倒抽了口凉气,她没有想到吴柔竟然受过了体罚。

刘氏表情却依旧平淡,“原来七姑娘是发了桃花癣了,难怪这样发热,可见刚才的大夫不好,我那里有配好的药粉,等下拿去给七姑娘擦,七姑娘病好之前就不要出屋了。”

这是将吴柔囚禁起来了,刘氏是当家主母,就算是此时指鹿为马,也没有一个人敢反驳,“太太果然心慈。”寿嬷嬷说道。

“只要尽心伺侯姑娘就是了,我自不会亏待你们。”

刘氏看见脸色吓得发白的吴怡,有些后悔把亲生的女儿也留在这里,她上前拉了吴怡的手,“跟我回去吧。”这世上的争斗是残酷的,太过娇养只会害了女儿,刘氏想要让女儿长见识,却也不想让女儿看见自己冷酷的一面。

“太太,七妹会好的吧。”吴怡抬头看向刘氏,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满是期盼,无论是她来自现代的灵魂还是身为刘氏女儿的肉体,都不希望吴柔死,她终究不是狠心人。

“会好的。”刘氏说道,原本对吴柔起的三分杀心,灭了下来,做为母亲可以无比心狠,却也会为了儿女心思柔软的像水,吴怡干干净净的眼神,抚慰了刘氏心中那个凶猛的母兽。

吴怡挨打

吴柔的生病对于吴家来讲,只不过是丢进水里的一颗小石子,并泛起多大的涟漪,吴宪得到的通政司左通政史的任命才是最值得庆贺的事。

虽然正值国丧不得饮宴,吴家还是备了茶果招待前来贺喜的亲朋。

安亲王和安亲王妃都来了,吴老太爷和吴宪亲自在外书房招待安亲王,刘氏在自己的正院招待自己的姐姐安亲王妃。

“我这些日子就怕你再跟妹夫赴一任外任,想着就算是降级留京也是好的,没想到不但没降级,还留了京,真的是菩萨保佑。”时序已经进入四月,京中的人已经换了薄薄的春衫,安亲王妃因为有重孝而不能穿艳色,白色的立领中衣配了雪青色绣了银凤纹的绉绸褙子,白色绣银凤纹的百褶裙,头上只戴了银平纹链坠素白珍珠抹额,侧戴一个素银点翠凤钗,华贵庄重。

“要多谢姐夫从中周旋才是。”刘氏自是知道能在通政司这样要害的部门任职,第一个要谢的是安亲王。

“也是妹夫平日做事谨慎,深体圣心才能够成事,我家王爷都不敢主动提及妹夫,只是在圣上问妹夫为人之时,实话实说罢了,实在不敢居功,是圣上自己定的让妹夫去通政司。”

自从太后去了,因为有了嫡女去了心病的圣上,经常拉着安亲王一起感怀太后,兄弟之间的感情又好了一层,安亲王妃说话做事却更加谨慎了,此时虽然只是姐妹俩个在内室,却不敢说错一句话。

“圣上的大恩我们夫妻自然是该肝脑涂地报偿,姐夫的情我也是要领的。”刘氏笑道。

她们姐妹俩个在屋里说话,被安亲王妃领来贺喜的永祥极无聊的在外面吃果子,没过一会儿吴承业跟吴怡都来了,吴承业跟永祥有点过节,其实就是因为吴承业经常笑永祥做小女孩打扮罢了,两个人都是老儿子,自然被娇宠的一身娇气,互不相让。

吴承业见永祥在,立刻绕着他走了一圈,永祥也是在孝期,穿的是一身的素白,头上戴着银丝冠,露出两个白玉似的耳朵,“你若是姑娘,你怎么不穿裙子?你若是小子,怎么有耳洞。”

永祥一摸自己的耳朵,衣服是可以换,从小就扎成的耳洞可是一时半会儿不会长死的,此时他还不知道从小扎成的耳洞,别说一时半会儿,一辈子都长不死,只把母亲哄他的话当了真。

他一皱鼻子,像是闻到了什么难闻的味儿,“哪里来的野猴子,一身的臭味!”

“臭味也是男儿味,比女孩子家的脂粉味强。”吴承业立刻反唇相讥。

“四哥哥,你莫不是嫌我有脂粉味?我今早没擦粉啊。”吴怡一看情形不对赶紧打岔,就算是亲表兄弟,论起来也是君臣有别,更不用说永祥来者是客了。

“我没说你啊。”吴承业还没反应过来。

“这屋子里除了我还有谁有胭粉味?你难道在说太太跟太太屋子里的姐姐们?”长辈房里的阿猫阿狗也要敬三分,他们一贯是叫太太屋子里有头脸的丫环们姐姐的。

吴承业不说话了。

永祥却笑了,他乐于看吴承业吃瘪的样子,他这个时候才注意到吴怡,吴怡梳了双环髻,因为有国孝在身,未用艳色发饰,而是用银珠串素了,余下的做流苏装,齐眉留着顺着眉形的极自然的薄刘海,豆绿的中衣月白的褙子,虽然有别于去年腊月时见她的花团锦簇,却显得清纯可爱。

“你妹子都比你懂事。”他又开始拿起龙子凤孙的架式来了。

“哼,改日你划出道来,我们到后花园比试一下,让你知道知道小爷的厉害。”吴承业可不管那些身份地位什么的,在他眼里豪侠才是真英雄,就连自己的父亲也沾了官字而显得俗。

“你真当自己是江湖草莽不成?你能这样粗鲁我可是不成的。”永祥冷笑道。

“哼…果然是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今草泽见奇雄!”

吴怡一听见他说这句话就有点晕,她本能的意识到情形不对,虽然外表看起来吴承业是她的兄长,可是在吴怡心里可爱的吴承业一直是她调皮的因为看了武侠小说而一直想当大侠的小弟弟。

安亲王妃因有孝在身不便久呆,刘氏正好送她出去,从里屋出来正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就听见吴承业的豪言壮语,脸色立刻就变了,但很快恢复了镇定。

送走了安亲王和安亲王妃之后,她瞪了一眼吴承业,“来人,把四爷给我关回他屋子里!没我的话谁也不许放他出来!”

完了!吴承业肯定惹了什么大祸,好像还跟那句让她觉得不对的话有关,这话本身就犯禁,什么叫衣冠无义侠?谁是衣冠?他们这些人可不都是衣冠吗?更不用说吴承业小小年纪不可能自己“原创”出这样的句子了。

吴怡想要偷偷去问问吴承业,他那句话是从哪儿看来的,可是吴承业已经被关进正屋耳房,守门的是秦普家的,吴怡没敢靠近,只得走了,吴承祖陪着吴宪在前院待客,吴怡偷偷把这事告诉了吴承宗。

“他说的是哪句话?”吴承宗皱了皱眉。

“我记得不大清,只是太太听了这句话脸色都变了,好像是衣冠什么什么,草泽什么什么…”

“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今草泽见奇雄…”吴承宗的文化水平果然很高,吴怡特意语焉不详的一说,他立刻就懂了,“这几日老四整天念叨着的就是这句话…谁想竟当着永祥的面说出来了。”

“这话我听着不对,难道特别犯禁?”

“你别管了,这回不但老四要糟糕,我跟大哥都跑不了。”吴承宗说道,“你千万别管了。”

因为是国丧,谁也不敢大肆玩乐,交情深些的喝了些茶水就走,交情浅些的只是送了厚礼,刚过午时客人就送走的差不多了。

刘氏派人请了吴宪来,又叫人带了吴承业来,吴承祖、吴承宗、吴怡列席,就连刚说话的九姑娘也被奶娘抱了来。

“孽畜!还不与我跪下!”吴承业还是一头雾水,先是被人关了,又是被人极郑重的带到正屋正堂,连自己的父亲吴宪也在坐,母亲刘氏面沉似水,他一进屋就让他跪下。

吴承祖和吴承宗互视一眼也跪下来了,都怪老四不谨慎,这次一顿打是跑不了的。

吴怡还在纠结要不要求情呢,刘氏的眼神已经向她扫过来了,“你们俩个也给我跪下。”

两个?吴怡跪了下来,甚至连九妹也被奶娘抱着跪下了,九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但也意识到情形不对,哭也不敢哭地任奶娘抱着。

“夫人,你这是…”吴宪疑惑地问刘氏。

刘氏却站了起来,也跪了下去,“请老爷恕妾身管教失职之罪。”

“夫人,你为何如此啊?”吴宪蒙了。

“请老爷恕罪。”

“我不怪你就是了,夫人快快请起。”见刘氏一身素衣,未施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吴宪心中一紧,却不知道是什么事把刘氏气成这样,“你们几个孽障,究竟犯了何罪惹得你母亲如此,还不快快招来!”

“儿子(女儿)实在不知。”吴家兄妹赶紧磕头。

刘氏站了起来,却只在吴宪旁边站定,“敢问四爷,你今日和永祥吵架时所说的名句,典出哪部典藉?”

吴承业一听脸就白了,他平时最爱看水浒,可以说是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今日与永祥吵架,竟然脱口而出了…

“不知母亲问的是哪一句?”

“还敢嘴硬!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今草泽见奇雄,这话我怎么听着这么耳生,还请四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