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似懂非懂的点头。

张明干活倒是很不错,在他的安排之下,七月初正式确定,苏家屯的母猪再一次成功的配上了种。

这好消息让苏家屯的社员们再次高兴起来。

一个个的也不嫌弃大热天的猪圈臭,都跑去猪圈围观怀了孕的母猪。

等苏卫华回来的,就看着队里人都往猪圈跑,连他爷奶都跑去了,说要接好运回来。

苏卫华:“……”

苏叶见他回来了,故意说了句英文欢迎他。

苏卫华惊讶,“叶姐,你学英文了?”

苏叶道,“这算啥啊,咱队里孩子好多都会呢,咋样,姐是不是很厉害?对了,你学的咋样?”

苏卫华:“……我口语不好。”

苏叶教育道,“这可不行,我们老师说了,不会开口说的英文,那是哑巴英文。知道教我们的老师是谁吗?大学教授,教的都是大学老师!”

她拍了拍苏卫华的肩膀,“姐有空教你。”

苏卫华抿了抿嘴,“那我不如直接去和你们老师学呢。”

苏叶:“……”这小弟可真不会来事儿!

因为母猪怀上的事儿,苏卫华回家的事儿倒是显得微不足道了,家里人都没咋重视,反而都在谈论今年队里可真是越发有盼头了。

七月份公社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公社果然就像之前通知过的一样,在全公社搞了一个联考。

全公社的学校学生都考同样的试卷,给他们分了个名次出来。

苏家屯虽然没参加,但是收到了公社发过来的被表扬的名单。

考的最好的当然还是公社小学,公社小学的带班老师还被公社发了奖状。得了第一名的孩子,还被奖励了两块钱。

这消息传到苏家屯的时候,还引起热闹。

当初队里宣传这事儿,鼓励孩子去学校上复习班的时候,虽然和他们说过公社的这个安排,但是他们当时也就听听,感触没这么真实。

现在公社表扬的文件都下来了,而且还给人家第一名孩子奖励两块钱。顿时让有孩子在上学的家长们都心动了。

钱不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荣誉啊。

这要是自家娃被公社点名表扬了,那他们以后走出去了,多有面子啊。

当然,两块钱也不算少,都能抵报名费了。

相当于孩子只要念书好,基本上不用花钱,还能得表扬。

他们这还在感慨呢,苏青玉就在队里宣传了,虽然咱队里的孩子赶不上这次联考,但是咱也是要考试的。等八月份也要考试,考得好的,学校也给每个年级第一名奖励两块钱。

这下子可让队里家长们坐不住了,等孩子们放学回来了,指着他们的脑袋就教育,必须好好学!

大队学校的孩子们:“……”

作者有话要说:么么哒,十点见。

☆、第 96 章

这事儿苏青玉还真不是说说。不管啥时候, 教育第一位。

现在榨油厂几个月下来了, 账里的钱是越来越多了, 除了去别的公社收豆子的钱之外, 都还剩下许多呢。

虽然暂时还不能大动,但是发发奖学金啥的, 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她还特意和学校的老师们也承诺了。

这次考的好的班级,老师也有奖励。不止奖励奖金,还能给老师们放假休息几天。特别是知青同志,给他们放假几天,让他们回城里和家里人团聚几天。

这可让知青们高兴坏了。

好些人都好久没回去了。以前过年虽然有放假的时候,但是队里一般也很少批条子让他们回家。觉得来来回回的影响不好。那会儿队里知青多, 他们有些人都几年没轮上回家的机会了。来苏家屯之后, 平时工作忙,他们也不好意思请假。

这次有机会回去,一个个的欣喜的不得了。

带班的老师们一合计,干脆每天多加了一节复习课。然后一起合计怎么才能把那些脑子不大聪明的孩子也教聪明点。

一个个的互相出谋划策的, 十分积极。还找老教授们请教咋教书。

看着和这个学习氛围,连老教授们都觉得有趣极了。

陈教授道,“这苏家屯可真好。以前都没见过哪个学校这么重视学习, 那会儿全都靠自觉。”

她丈夫吴教授道, “还是这里的人好啊。我现在都不急着回去了, 在这里度过余生也不错。”

其他人都感慨的笑了笑。

以前在农场的时候,还会盼着哪一天能够回家,回到曾经的岗位去。

现在倒是也没那么期盼了。

反正在哪里, 不都是教育学生吗?

只是想着以前的那些老同志们,心里还是有些唏嘘。

不止学校老师们花费心思,各家各户的家长也很重视。

自从队里有了机械没那么忙碌之后,学校里面每周一次的家长会可不少。不知不觉的,他们都已经开始把叮嘱孩子写作业这事儿当成了一件重要事儿了。

来苏卫国这个当大队长的也不例外,回家第一件事儿就是检查孩子学习。

“你们爸我可是大队长,你们要是考不好,我多没脸面啊。”

苏卫国严肃的教育孩子。“特别是狗蛋。你是男娃,你责任重大!”

苏狗蛋抗议道,“我有大名了,别总是喊我的小名字。我叫苏明磊,我青玉姑给我取的大名,光明磊落!”

苏卫国:“……甭管叫啥名字,反正你要学习。”

苏狗蛋道,“爸,你说我,你连我的题都不会做呢。”

苏卫国顿时憋红了脸,“你个小兔崽子。那不是我从来没见过吗,谁让你们老师出那么怪的题目的。”

苏狗蛋道,“我们沈老师说了,聪明人都会做这题目的。”

家里人顿时都笑了起来。苏卫民道,“哥,不是我说你,也该好好学了,没准我啥时候就赶上你了。”

苏卫国道,“我这不是工作忙吗?”

苏奶奶不给面子,“借口,青玉不比你忙?你瞅瞅她现在也每天上课呢。”

苏卫国:“……我也学,忙完我就找书看。”

晚上苏卫国回到家里,就看见自家媳妇趴在小桌子上写写画画的。“干啥呢?”他背着手凑过去看。发现自家媳妇竟然在写记录。

要知道,他媳妇可是没念过书的。

刘巧巧头也没抬,“别打扰我,我在做记录呢,今天我又从我们张场长那学着点东西了。我得记录好。”

“你啥时候学会写字了?”

“早就在学了,学校每天都开班,我空了就去上课啊。”刘巧巧自信道。

苏卫国:“你学几年级了?”

“我不学那些,我学实用的,就学识字和算数就成了。哎呀,你别打扰我了,我这待会儿忘了。”

说着也不理他了。

苏卫国:“……”

一晚上,苏卫国都没咋睡好。他突然发现,这全家人里面,自己竟然开始慢慢的落后了。

以前除了卫华,他就是最有文化的,现在别说卫民和叶子了,就连他文盲媳妇都开始嫌弃他了。

第二天一早,他就提出要去上学了。

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表扬,只有陈爱兰说了一句,“是该追求上进的。”

苏青玉也笑了笑。

她也没劝卫国学习过,毕竟都把人扶上大队长的位置了,她不可能一直扶着苏卫国,要他自己学会成长,学会改变思想。

要不然他咋撑得起一个大队?

现在苏卫国自己能看清楚自己的状况,说明他又进步了,知道认识自己的不足了。

八月份中旬的联考,苏家屯的红旗公社附属学校还挺重视的,还特意拉了个横幅,让孩子们更很有仪式感。

加上中学的考试,整个联考的时间也就两天。

老师们多,所以批改试卷也快。

基本上才三天时间,就把各班的成绩都总结出来了。

这次考试成绩还算不错,比苏青玉想的要好。

毕竟这些孩子之前都是没怎么念书的,也就是重新复习而已。

这次考试,及格人数占大部分,其中八十分以上的占了百分之三十。九十分以上的,占了百分之十。

学校还专门搞了个颁奖仪式,给获奖的孩子们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得奖的孩子们个个笑的小脸开花的,骄傲的挺着小胸脯。

但是考的不怎么样的孩子却个个愁眉苦脸的。

老师一问咋了,就说担心回去挨打。

这些老师们还真怕孩子回去挨打,就和苏青玉说了这事儿。

苏青玉笑道,“没事儿,不会挨打的。他们心情好着呢。”

苏家屯的社员们心情确实好。

因为地里的庄稼长得好啊。

不,应该说是那大片的开荒出来的土地上的庄稼,真的比他们往年种的庄稼长得好。

而且因为没报计划,所以这第一茬庄稼,都是属于队里的。他们又能多分一些粮食了。

这种的还是黄豆呢,到时候分到手里了,都拿去榨油厂换油吃,年底又能换成钱。

一个个笑的牙不见眼的,见面就议论这事儿,倒还真把孩子考试这事儿扔一边了。

等孩子回来老老实实交代没考好了,也没多生气,反而还笑眯眯道,“没事儿,下次努力就成。今年咱家多吃油,把脑子好好养养。”

准备挨打的孩子:“……”

第二天,孩子们个个挽着袖子主动去田地里帮忙抢收了。嘴里念叨着感谢大丰收。

学校里也和之前苏青玉安排的一样,考的好的老师直接放假了回城里了。

差不多一半的知青都能回去。队里给开了证明,拖拉机手苏小山特意送他们去县城车站坐车回家。

苏青玉和苏卫国站在榨油厂门口,看着那些知青们坐上拖拉机离开的样子,和旁边的苏卫国道,“哥你看到没?”

“啥”苏卫国不解。

“咱们队里还是缺人才啊。他们一走,你看一下子少了多少知识分子啊。谁能保证,他们能一辈子待在这里呢。”

苏卫国一个激灵,心里庆幸,幸好队里建了学校,现在孩子们都在接受教育。队里的年轻人也在接受再教育。

要不然这些人一走,队里还真不行。

“妹儿,你说以前咱咋就不早点把这些人用起来呢,哎……”

苏青玉笑着道,“也不晚,以后咱队里学校开夜课,让年轻人每天学习机会更多。不止如此,我还要让队里年轻人都学会开拖拉机。都学个一技之长,不会要用人的时候,没人用。”

苏卫国这会儿已经觉得队里缺人才了,听到苏青玉要大力培养本地人才,自然全力支持,“行!”

对于知青们的离开,最没有感觉的就是苏家屯的社员们了。

因为今年大队压根就不缺劳动力。

除了队里本就有的机械之外,苏青玉还从机械厂也定了机器帮忙抢收。

几台收割机一起行动,地里收割的活压根就不是事儿。

几天的时间,就收割了一大片了。他们先把试验田的大豆和玉米给抢收了。

大伙儿高高兴兴的一称重。

苏大宝最后再一算账,发现这试验田的大豆平均亩产竟然一百零几公斤了。

这产量可不低啊。

要知道,之前他们也种过,亩产也就七十多公斤。

虽然这豆子还没晒,但是后期晒一晒,也肯定有九十多斤。

这可是足足多了二十公斤的差距啊。

大伙儿再一换算成油水,更不得了了。

二十斤豆子能换好几斤的油呢。省着吃能吃大半年了。

“这大城市的种子,就是不一样啊。”

“这要是以后都种这个,咱真是有吃不完的油了。”

队里社员们各个高兴的议论纷纷的。

大队干部们也高兴啊。

这可都是今年多出来的收成。另外还有玉米没算呢。

“今年这个秋收啊,咱队里粮仓都要塞满啦。”

作者有话要说:么么哒,明天见。今天没法写第三章啦。

啊啊,不好意思,我单位写错了。是公斤

☆、第 97 章

苏家屯大队的试验田, 连公社也很重视。

何书记还特别安排时间过来看他们抢收。本来还说安排队里民兵团同志过来帮忙的, 结果都收完了。现在苏家屯的人已经在收其他的粮食了。按着这个速度, 基本上能够全部收完。

再一看那亩产的数量, 高兴的合不拢嘴,“好啊, 这样好啊,这说明咱们这试验田成功了?”

苏青玉道,“我们还没和海城联系,不知道其他试验田的情况,但是咱们这确实比往年收的多了。”

“以前就是豆子亩产太低,这才没种多少。要是能够一直收这么多, 那可就好了。”何书记有些感慨。

他们搞基层工作的, 最看重的就是粮食。

只要老百姓不饿肚子,能吃饱喝足,那就是最大的成就了。

对苏家屯的这个试验田,何书记感到很满意, 就这个亩产,差不多也算是成功了,到时候上面也要知道这事儿的。

苏家屯和红旗公社又要露露脸了。“小苏, 这个豆子种子, 好找吗?咱县里目前是不是还没有。”

苏青玉笑道, “今年刚种植,估计得来年推广了。”

“推广就好,推广了咱们也种植一些。”

苏青玉听了, 心里一动,笑着问道,“何书记,您也觉得咱们多种植一些好?”

何书记理所当然道,“好东西嘛,那当然要多种植了。”

“对,您说的对。”苏青玉笑着看了看身边的大队干部们。

因为苏家屯的抢收工作做的太到位了,这倒是让公社不用操心了,看完之后,何书记又带队去其他大队看看机械使用情况。

等人一走,苏青玉就提议大伙儿一起开个会议了。

“各位,刚刚何书记的话咱们也听到了,何书记说种这东西好,要多种植。”

苏卫国他们点点头,表示自己听到了。

“公社都说好,都支持咱多种,我觉得也应该听从组织上的安排。”

其他人点点头,张主任道,“是该多种植这个,明年要是推广,咱县里肯定也会有种子了,到时候咱们多弄些回来。”

苏青玉没抿着嘴笑了一下,“不用等明年了,我提议,这次咱们再种植,旱地就多种油料。最好是划分一大片旱地,专门弄一个油料作物区。咱好好种,现在有经验了,肯定能够种的比之前要好。”

听到苏青玉这提议,大伙儿都一愣,看向她,觉得这提议有点玄乎。

苏卫国虽然一直支持苏青玉,可他到底也是个种地多年的老农民,在他心里,土地上面就要多种各种东西,才够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