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商府往事

除夕夜桑榆最后守岁到过了子时,季南山到大门口放了鞭炮。七七早睡了,怕在院子里放鞭动静大,再吵醒孩子。季南山什么时候睡的桑榆不知道,反正桑榆觉得还没怎么睡呢,季南山就招呼她让她起来了。

起来后才发现,虽然外面天还没亮,但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透出了灯光。听季南山说,村里的习俗就是拜早年,在太阳出来之前就拜完最好了。

要按这么说,他们起的不算早了,桑榆赶忙地收拾好自己,就要去煮饺子。到了堂屋发现季婆子已烧开水了,正在下饺子。桑榆赶忙地道:“娘,过年好啊。”

季婆子点了点头,从灶前走开了,桑榆过去接手下起饺子来。季婆子去了桑榆那屋,不一会儿笑眯眯地抱着小七七出来了。这几天还没见她这么笑呢,桑榆正纳闷,就见小七七在季婆子怀里边冲桑榆喊着“娘!”边两只小手互握来了个“拜拜”。

桑榆乐道:“呀,七七知道给娘拜年啦!给奶奶拜了没?”

小七七虽然话说不多,但大部分都能听懂了,闻言就点了点头。

季婆子看小七七那乖萌的样子,也笑了起来,忽然抛出一个大炸弹来:“年后让南山带你去看看大夫吧,七七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怀二娃?可别上次生孩子落下啥毛病,我还急着抱孙子呢!”

桑榆心想,家里如今又有点家底了,季婆子又要开始折腾了。这两年她也看透了,她这婆婆就是过惯了穷日子、没什么大追求、小富即安的那种人。现在家里生活一好起来,立刻不把心思放到艰苦奋斗上了,开始想着再添孙子了。

对这个事儿,桑榆心里也是有计划的。七七不是季南山的亲生闺女,可季南山就当她亲闺女一样疼。桑榆想着等三嫂小吃店上了正轨,起码李氏老面馆“老实”了,她就再要个娃。

想到季南山的人品、行事、秉性,桑榆觉得真是没话说。虽然他只是个庄稼汉子,可做得都是暖人心窝子的事儿,比七七那个亲爹强百倍。

自从商三少离开三叶镇,一年多来,桑榆根本没有想起过他,甚至就是小沈掌柜姐弟俩老在她跟前出现的时候,她也没联想到他身上去。包括那什么枣儿桂儿的事儿,桑榆完全就是当一个局外人来看的。

可今天从七七身上想到商三少,桑榆的心里忽然涌上了一股别样的滋味,似乎是有点逃避有点伤心。一段画面与信息不受控制地就在桑榆脑海中跳了出来。

那时的桑榆,性子软软的,单纯里透着点儿小娇憨。虽然十六岁了,但起先一直是个粗使丫鬟,做的是洒水扫地的粗活,一心往上奔的丫鬟们都没把她当对手,她自然也练不出什么手段;等到忽然被提拔到三少身边,又因为憨憨的秉性让人精似的少爷觉得挺有趣蛮稀罕,所以还算宠着顾着,也肯稍微分那么点心为她打算打算。她这样的性子,导致她直到怀了娃近三个月、两次没来月事时自己才有所察觉,然后察觉后开始心神不宁起来,因为那时她已知道商三少将要议亲的事儿。

大户人家议亲、成亲都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十分慎重也十分繁琐,先不说那些要走的程序,单是前期的相互打听就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半年多的时间。尤其是涉及到两个城的话,耗时耗力就更甚了。不像嫁娶都在当地的,大户人家彼此走动中,互相间总有些了解。

三少正议亲的事儿,还是三少自己告诉桑榆的。说到这里,要提提商家的概况了。商家共有四子,没有女儿,只有一个商老夫人的娘家侄女从小养在商家,一直被下人叫做“表小姐”。

商家老大是商老夫人亲生,既嫡且长,按说是妥妥地家业继承人,可天意并非如此。这大少爷就是个天生读书的材料,四书五经念起来那是有兴趣的很,打个算盘却能要了小命。

要搁在现代,这大少爷还是个“考霸”,特别会考试的那种人,是平时在学馆中并非那种常得先生盛赞、头角峥嵘的学子,却逢临科场便如鱼得水、超常发挥,这是中了秀才中举人,不止中了举人,还入了朝中大员的眼,授了个小官儿,外放上任去了。

商老大的官虽不大却是个实缺,到任后一年多,又迎娶了当地大户的嫡长女为妻,听说官儿做的不错、政绩好看,妻子也贤淑能干,家宅安宁。有仕途光明大道可走,继承家业什么的,他是不可能了。

相较商老大的读书天赋和顺风顺水,商老二就差许多了。商老二在商家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娘亲是商三祖母身边的大丫鬟,商三他爹成亲前就被赐到屋里伺候了,就是一直没许怀孩子。等商三他娘嫁进来了,商二他娘的禁子令也解除了。于是无巧不成书地…商三他娘与商二他亲娘几乎是前后脚的怀上了!要说发现得早的,还是商二他娘!虽然大夫最后把脉后说的是几乎同时有孕,并未明显分出先后,可谁的瓜先落地可说不准。

庶子女虽然跟嫡子女根本不能比,但占个“长”字的话…膈应人啊。商三他娘当初受过膈应,虽然最后老天是眷顾她的,可那种感觉商三他娘相当得记忆深刻。

商家老大与老二只差一天,没错,一天!其实准确算一天都不到,商大半夜前生的,黎明没到那头也生了。连着添俩少爷,当时的商老夫人、商三的祖母是乐坏了,商三他爹也高兴,只有商大他娘为自己儿有点委屈,这喜庆这荣光,愣生生被那庶出的分了一部分去!而且满月酒一起办了,连宴三天;周岁宴一起办了,抓周一起抓了…

商三他娘就这么一路被膈应着,直到俩孩子渐渐大了。俩孩子自然也是一路被比较着长大的,商老二在读书上没什么天分,一路考秀才考到老大都去做官了也没考上…商三就比他老大老二小一岁,老大在家时,老二卯着劲向老大看齐,没跟上;老大离家立业了,老二也意识到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了,转而学做生意,没想到虽不至于像老大那般见了算盘就头疼,可当然也别想跟从小就往继承家业那学的商三少相比。商二老大不小了,读书不成,经商也不成,然后就…自暴自弃了。

商二开始啥也不学了,失去了人生目标,每日斗鸡走狗、游手好闲起来。商二他娘这些年一直低调、低调再低调,恨不得变成个隐形人,生了商二之后,更是推说身子落了伤、不能再伺候老爷了,又回了商老太太那屋里伺候。虽说生了儿子,可不骄不纵,亲自过问打理老太太饮食起居,十数年如一日。

因此商三他娘虽心里膈应她,老太太的面子要给,对她与商二也算不错。后来商二越发地不见出息,商三他娘心里更是安稳快意了,对商二比之前还要更好。

这次沈碧盈下嫁,阳关城里商家也是待定目标之一。由于商家老大入了仕途,商家比别的纯经商的家族更显出了优势。商三虽非长子,但也是嫡子,况且是家业继承人,也算合适。这里两家正私底下探听着、进行着,商家那里商二又出幺蛾子了。

没啥,二少爷听说三少爷都议上亲了,找他祖母哭诉去了,也要娶媳妇!弟弟成亲成到兄长头里,也的确不太好。二少爷跟他祖母哭诉这些年的努力与委屈,没有功劳就只说苦劳,说得他祖母也挺心疼的,他亲娘更是啪嗒啪嗒掉眼泪。等他祖母问他娘是个啥意思,他娘把泪一抹道:“老夫人别净听他的,一事无成还有理了!成亲这事儿,夫人定有考量了,想必等三少爷的事儿定下来,也会给老夫人回话的。到时候听夫人安排就是了,本来这就是该托老夫人与夫人做主的事儿,我见识短浅,就不跟着瞎操心了。”

商二一听这话不干了,嚷嚷起来:“现在连个信儿都没呢,到时要随便议一家怎么办?我大哥亲事好得很,我三弟的也好得很,我要是一般了,就是面上无光的事儿,要是随便了,我干脆不娶,我当和尚去!”

他这话一出口,自然被亲娘狠狠训斥了一番,骂他不知天高地厚,要记着自己的本分,不要胡思乱想什么的。商二本来闯祖母这来就是豁出去了,也没让他娘给吓唬住,就直道:“衢州府沈家为啥就愿下嫁了?他家说不定还有别的姐妹呢,祖母,好祖母,求你为孙儿打算打算吧!”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商老夫人仿佛被一语惊醒了,也不由地疑惑起来:是啊,衢州府大名赫赫的沈家之嫡长女,为何要下嫁?

商老夫人立刻上了心了,对商二他娘道:“秀屏,让夫人到我这儿一趟,我有话与她说。”

第九十章 :商府往事(下)

商夫人听了家婆的提醒,并未觉得意外,如实道:“娘说得有理,媳妇心里也有此疑惑,也着人打听了。只是这等大家族内幕消息,外人并无门路可探听出什么实在内容,只约摸听说是沈氏一族里近年来直系与旁支之间有点嫌隙,局面有点僵,生意也受了些影响。沈家老爷子年事已高,嫡子又刚接手生意,怕是有点乱。”

商老夫人道:“怕是乱得很了,沈家的这丫头也是个有主意的,才想着脱身出来。”

商夫人沉默,半晌才试探问道:“那依娘的看法,这门亲事还结不结?”

商老夫人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然要结。只是不妨试探一二,这事儿不是还没端台面上来说么,双方只是在初步试探接触,你就跟那边通气儿,说府里说亲的话,该是二少爷,但三少爷也适龄,不知那边属意哪个。”

商夫人一听这话不太乐意了,脸上也不由得带了点恼意,委婉提醒婆婆道:“娘,摆两个少爷予人家挑,这不是自降身份吗?再说了,沈氏女这也算下嫁了,肯定是要配嫡子的啊。推老二出去,会不会惹恼了人家?”

商老夫人拧眉道:“这事儿端看什么人办,挑个伶俐人,只仿佛多嘴问那么一句,得了回话再往回圆一圆——只说‘想着也是,只是办事前还是问个清楚明白为好,还望多海涵’的话,不就成了吗?这还用人教?”

商夫人只得道:“媳妇只是恐怕问了也是不成的。不过娘既然坚持的话,那媳妇就着人这么办吧。”

商夫人预备着托词告辞了,商老夫人忽然又来了一句:“老三议亲了,老二的事儿你有准备没?”

商夫人见她提起了老二的亲事,拿不准是怎么回事,只得照实情答道:“老大有个同窗的妹子还待字闺中,十七岁了,容貌清秀、家世清白,祖上也算是书香门第,只是这几代没出什么人才,没落了下来。现那同窗已中了秀才,还要再考举人。我已跟老大说了,让他去那边提一提。老大说他曾对那同窗多番照料,感情很好,这事儿应该能*不离十,我这儿正等他信儿呢!”

商老夫人皱眉道:“年已十七那就是及笄两年了,为何不曾婚配?这你得仔细打听打听,莫要有什么隐疾之类。听你所说,这倒也是个清白人家,不过…老大那儿仕途顺遂,老三要继承家业,只有老二有些不成材,得要你多费心啊。你看,是否还有更好些的人选?”

商夫人听她这么说,便道:“那媳妇再打听打听,反正老三就算议成了亲,也不急着办酒。老二的事儿,我再着人多问问。”

商夫人从老太太屋里出来,刚穿过一道垂花门,就对身后跟着的心腹婆子一抬下巴,那婆子立刻心领神会地悄悄停下步子,转身去了别处。直到两盏茶后,才又回了商夫人这里回话。

“回夫人,奴婢打听清楚了。今儿个二少爷跑老太太那儿告状去了,闹着要说媳妇,还要说门跟咱大哥儿和三哥儿差不太多的亲事呢。啧啧。”那婆子回完话,不由自主地啧啧两声,表示鄙夷。

商夫人正喝着茶呢,她慢悠悠地把茶杯放下,微微一笑道:“哦,好。有志向。”说完也没表什么态,只对那婆子道:“把三哥儿给我叫来。”

商三从他娘那里回来,就发现桑榆正坐在绣凳上摸着肚子发愣。他刚想喊她,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闭上了嘴,眼里也闪过若有所思的神色。

等他重重咳了一声,把桑榆吓得从凳子上跳了起来,没拿手去拍胸口反而是捂向小腹的时候,他就什么都明白了。

桑榆心事重重地过来给他解下外衫,换了常服,捧来热茶,又找了个由头,将一屋子的丫头都赶了出去,然后慢慢蹭到他身前欲言又止。商三放下茶盏,挑了挑眉毛,又叹了口气,直接问道:“多长时间了?”

“两个多月吧应该,我也不是很保准。”桑榆下意识答完后,忽然才反应过来似的瞪大了眼,“少爷怎么知道的?!”

商三看她那傻样儿,气乐了:“你脸上写着呢。”

看桑榆在那儿别别扭扭地似乎真想找个镜子照照自己的脸,商三再叹口气道:“月事什么时候停的?”

桑榆红着脸伸出两根手指头,扭捏地回道:“两回没来了。”

商三直盯着她,沉默了。

桑榆看他表情不对,赶忙地解释起来:“对不起,对不起少爷,我也是刚刚才想到的…是我太笨了,对不起。”

桑榆越说声音越低。商三拉着她的手,让她也坐到一旁,才道:“两回没来,该是差不多三个月了…胎,就要坐稳了。”说完盯着桑榆的肚子,又默默地出起神来。

桑榆潜意识地觉得此时的气氛很紧张,她很不安,心神不宁的,不由得又把手放到了肚子上,过了一阵儿,还觉得心里扑腾地慌,把另一只手也放了上去。可还是觉得不安极了,最后,她红着脸小心翼翼地拉过正在出神的商三的一只大手来,用她的两只小手按着,轻轻地放到了小肚子那里。顿时,她觉得舒服多了,不由得面带微笑,闭上眼睛,也缓缓地长出了一口气。

商三听到动静,回过头来,就看到午后的阳光从窗棂偷偷探进来,照在一个一脸幸福满足的小女人脸上,她原本尖尖的瓜子脸儿圆润了一些,两颊还带着点肉肉的感觉,皮肤白嫩嫩地透着一抹红粉,睫毛黑长,像一排小小的刷子,乌发浓密而柔顺。

这是一个全身心信赖着他的娇憨小女子,现在还怀着他的孩子。而他刚才却在想着,是不是趁着未满三个月…

他的视线落在桑榆的小腹上,那里软软的,暖暖的,他的手在那里,虽然还感觉不到什么,可他的心分明地痛了。

一股负罪感涌了上来,商三心软了,他再一次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将桑榆拉过来坐在他腿上,沉默了一小会儿,开口道:“桑榆…少爷我要议亲了。”

然后,桑榆就被藏到了商氏木器行。

季婆子见桑榆煮着饺子,久久地愣神,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一开始也没管她,后来看饺子汤都沸出来了,才重重地咳了一声,桑榆被吓了一下,马上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添了点凉水进锅里去,然后用勺子搅了搅。

饺子汤升腾的热气渐渐地漫过来,将桑榆的头脸拢了进去,桑榆伸手挥散热气,揉了揉眼睛,才发现流下了眼泪。不知道是叫热气熏的,还是…今天可是大年初一,流泪多不吉利!桑榆收敛了心神,轻轻呼了口气,勉强自己回到过年的气氛里来。

放鞭炮,吃饺子,桑榆和七七又紧忙地换上了各自做的新衣裳。刚收拾利索,小草儿就拽着梨花嫂过来了,梨花嫂汇合了她,还要到坡下去汇合何秀枝,她们妯娌辈分一样,在村里要走动拜年的人家也一样,所以就一起出去。

桑榆几乎是茫茫然地跟着她们转了十几户人家,又茫茫然地跟何秀枝道了别,跟着梨花嫂回了坡上。对于梨花嫂与何秀枝来说,这个年简直是扬眉吐气的一个可喜可乐的年,以前多少看不起她们的人都对她们笑眯眯的,那些长辈们也没口子的夸赞她们,拜年还没拜下去,就有人赶着来扶,简直春风得意,不要太爽。

可也正是这样,相形之下,桑榆的状态就显出不对来了。本来她们几户在荷塘村辈分算是上游的,总共也就十一二户要去拜年的,在乡下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人家越是穷呢辈分就容易越大,因为家穷儿子到了年纪不一定就能顺利说上媳妇,这一代一代的都多耽误两年,慢慢地辈分就越来越大了。

本来何秀枝还想着拜完年跟着梨花嫂与桑榆到坡上来玩玩,可见桑榆样子不太对劲,与梨花嫂使了个眼色,便没跟着上去。

桑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觉得身子乏乏的,脑子乱乱的,心里也慌慌的。她左右安定不下心神来,自己也很是懊恼。懊恼之外,又另有一层担心。

毕竟她还有一个从未对人言过的大秘密——她只是一缕魂魄穿越而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桑榆。

身体的异样,引起了桑榆的警觉,这是怎么回事?她总感觉身体的一部分感觉,渐渐地不受她的控制了,这怎能不让她觉得心慌意乱?

待到了坡上,梨花嫂拉住桑榆的胳膊道:“走,去嫂子家吧,嫂子有话想跟你唠唠。”

桑榆觉得脑子昏沉沉的,怀里的七七也渐渐沉重起来,她怕摔着孩子,赶紧地把七七往梨花嫂怀里一塞,只来得及说了句“嫂子帮我看着七七”,就觉得天旋地转起来,立马人事不知。

第九十一章 :桑榆病了

桑榆病了。穿越到这里来之后,第一次生病了,还病得有点莫名其妙的。

她先前晕了后,梨花嫂吓了一跳,马上大声喊来了季婆子。幸亏当时桑榆家里人还不少,都是过来给季婆子拜年的,这时候都跟着出来了,马上上来两个力气大的媳妇,把桑榆抬回了厢房卧房里。剩下的事情都不用安排了,自有人下坡去叫季南山了,季婆子看顾着七七,其他没事儿的就赶紧地都告辞回家了。

梨花嫂当然留在了这里,她掐了把桑榆的人中,桑榆也没醒过来,这让她不由地忧心;又摸着桑榆额头烫,便先给她一遍遍地用冷毛巾敷着额头。

桑榆此刻正在要醒不醒、昏昏沉沉之中,她感觉自己身体特别的沉重,而意识又特别的轻,意识想要去主宰身体,可身体根本不听使唤。她着急,她使劲,她努力…越折腾越觉得疲劳起来。

而梨花嫂就发现桑榆呼吸忽然紧促起来,接着就开始冒汗,眼瞅着鼻翼两侧就冒满了小汗珠,擦了一层又一层,不一会儿发现脖子里也湿了,料想身上也湿了。

梨花嫂先是高兴起来,觉得桑榆这是发汗了,要退烧了。可这阵子汗出过了,桑榆反而眼皮闭得更紧了,之前还对梨花嫂的呼唤有些反应的,这时候就仿佛睡得更沉了一般,没动静了。

梨花嫂心里忽然一抖,就像被针迅速地刺了那么一下,然后鬼使神差地伸出手,抖抖索索地凑到了桑榆鼻子底下…幸好,虽然微弱些,还是有规律的呼吸的。

小草儿一直陪在桑榆身旁,只是不一会儿就跑出门外去往坡下张望,不长的时间里她跑了三回了,这次回来终于小声却带着振奋地道:“我干爹回来了!”

荷塘村虽然不大,季南山要去拜年的人家也不算多,却并不是居于一处的,几个送信儿的各跑了几家,才叫一个人撞上了,赶紧地叫他回来了。

季南山听说桑榆晕倒了,连忙跟那户人家说了一句“告辞”,立刻就甩开大步子往坡上家里跑啊,后头送信儿的累个臭死,在后面也追之不及,等越拉越远了,这送信儿忽然明白过味儿来了:我信儿都送到了,还跟着跑什么啊!真是的,都是季南山的表情太着急太吓人了,让他不由自主就跟着跑起来了!

季南山到了坡上,冲进家门,几大步又抢进卧房,奔到床边。先拿手翻开了桑榆的眼皮,全是白眼珠,季南山心下一沉,回身从炕橱里摸出了一个医药箱来,正是溪和先生临上京之前留下给他的。他翻出一套银针来,就要施针救治。

梨花嫂原本自他进门检视桑榆开始,就在旁边小声地说着桑榆怎么发作的,她这阵子又是怎么照顾的,桑榆先后又是怎么个情况。这话刚要说完,就看季南山要扎针了,她连忙阻了一下:“南山,你虽有名医教导,奈何学医时日尚浅,也没见你给人施过针,这可不是小事儿,扎错了可要人命啊!”

季南山稳了稳心神,回道:“嫂子,我不是要认穴施针,是要给她放血。桑榆深度昏迷了,必须先把她弄醒转,否则恐出大事儿。”

说完收敛心神,调整呼吸,手稳稳地落针在了桑榆人中之上。这针其实的确是施针了,接下来才是放血。季南山把桑榆的手指头拿起来,狠下心来从中指开始,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放血,边观察着桑榆的反应。桑榆始终没有反应,季南山的心微沉下去,额头与鼻尖上都冒出了汗,眼神却越发沉稳坚定,马上转去了床尾,把桑榆的袜筒一把拽了下来,挨个脚趾头地也放起血来。

天可怜见,当放血放完一只左脚的时候,桑榆终于痛呼了一声,身体都跟着颤了一颤,左脚也动了动,似乎想往回缩的样子,却只抖动了那么一下。

季南山这才抬袖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珠子,扑身到床头道:“桑榆,桑榆!我是南山,你能听见吗?赶紧睁开眼睛!”

桑榆听见了,她觉得身体正在慢慢恢复感觉,首先是觉得手脚上一阵儿的麻痛,然后听到了季南山的话,便费力地睁开了一丝儿眼皮,觉得眼前恍恍惚惚有个细细长长的东西,还在微微的摇晃着,像是一棵小细草儿一般。

她的头还是晕晕的,但这种晕与之前那种不大一样,之前的晕是连意识都昏昏沉沉的,现在的晕只是身体上的不舒适之感,意识上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

桑榆试着动了动手指,发现能动了,然后她就觉得人中那儿特别不舒服,那根小细草真碍眼啊,她伸手想去拔。季南山看到她的动作,才放下心来,一屁股坐到炕沿上,这时候才松了一口气,感觉全身的肌肉都有点酸了,刚才是太紧张了!

梨花嫂抓住了桑榆的手,对她道:“你刚醒,躺会儿歇歇,可别乱动啊,那儿扎着针呢。”然后又扭头问季南山道,“南山,那针能拔了么?”

季南山点了点头,然后重又深呼吸了一口气,眼神定了定,手稳了稳,把针拔了下来,重又收到了医药箱里。

小草儿凑到桑榆跟前来道:“干娘,你病得好吓人啊,好点了吗?你到底怎么啦?”桑榆觉得身体酸软无力,精神上也疲倦地很,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只好对小草儿虚弱地笑了笑道:“草儿别怕,干娘没事。”八个字说得气若游丝的,吓得梨花嫂赶紧制止了小草儿再问。

季南山倒来一杯温水,给桑榆垫高了枕头,喂她缓缓喝了。放下水后又给她把脉,然后拣了副静心安神的药材,拜托梨花嫂去给煎药了。

夜里七七就跟着季婆子睡了,季南山一直细心照顾着桑榆,不时看看她是否发热了,是否难受了。桑榆喝了安神汤后,在汤药的作用下睡了一小觉,醒了后觉得脑袋好受了许多,只是有点不敢睡了——她今天厥过去,真的差点醒不过来。

现在她已经知道季南山给她放血的事儿了,也意识到自己那是中度昏迷了,若不是季南山拿针给她剧烈刺激,让她的身体形成了防御反射,借机唤醒了她的话,万一深度昏迷了,那就不是闹着玩了。

桑榆心虚了,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病来得迅猛且蹊跷。要说桑榆遇到的最蹊跷的事儿,莫过于魂穿了,她现在不由地在考虑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难道是她的神魂终究不属于这具身体,然后今年又累惨了,就出问题了?

甚至她还有一个更离谱、更让她心慌意乱的猜测——难道原桑榆的神魂还没有消失?只沉眠在这具身体里了?要不怎么她偶尔会有一些过往的记忆突然出现,然后身体还会有一些因之而生的反应呢?

想到这里,桑榆心中忽然涌起了难以遏止的疼痛与不舍。她舍不得七七,舍不得季南山,甚至也舍不得小草儿、梨花嫂…舍不下她好容易熟悉并经营起来的小家。可这一切,又的确不是她的。桑榆的心矛盾极了,她有种偷了别人幸福、却又绝不想放手的感觉。

桑榆扭头看着季南山,季南山坐在木椅上,就着油灯,正认真翻着溪和先生留下的医书。桑榆轻声叫他:“南山…”

季南山回头,看她醒了,连忙将油灯拨亮,凑了过来,给她把了把脉,见脉像平稳了,这才略放下心来,然后略带羞惭地道:“桑榆,我翻了半夜医书了,只可惜我学艺不精,还不能确诊。只约摸觉得你这种现象是神魂不稳所致,只是这种情况多发在受到刺激、心神不宁之下,你又没有这些情况,我…”

桑榆此刻却不想听这个,她摇了摇头不让季南山再说,然后拉过他的大手来,用自己两只手抓着,放到了胸口,又叫了一声:“南山…”

桑榆想说“你是个好人”,又想说“我现在有点后悔了,怎么没早给你再怀个孩子”,但她最后只是忍得自己鼻头发酸了,也什么都没说出来,沉默了半晌,才道:“你去娘那屋,把七七抱过来,我想看着她…”

按说此时夜已深沉,季婆子早就带着七七安睡了,再去抱孩子多有不便,也没有必要。但桑榆说了后,季南山立刻就起身翻出了七七的小被子,然后道:“好,你等着,我把七七抱回来。”

季南山出去了,桑榆自己躺在炕上,打量着这间原是用来做会客室的小屋子。眼见着那炕橱,那窗帘,那屋顶,那桌椅,全都是自己一手置办的。一时又想到了生七七的辛苦、抚育七七的快乐,想到季南山最初对自己的鄙夷漠视,再想到如今对自己的重视在乎,心里不由地生出了一个念头,她默默地想道:“以前的桑榆,是商家三少的通房丫头;现在的桑榆,是荷塘村季南山的妻子,是我!”

想到这儿之后,桑榆只觉得精神一振,身子似乎都连带着轻快了不少。

第九十二章 :秋白上京

桑榆这次生病,吓坏了季南山。季南山翻遍医书也没有找到个靠谱的解释,只断定是心神方面的病因。然后他按病索因,觉得是今年这一年把桑榆给累着了,不止把身体给累透支了,还把心神也给累脱力了,俗称压力过大、操心过甚、忧思伤神。

季婆子听说桑榆是神魂不安、心绪不宁的病兆之后,主张找个“能人”来跳大神驱邪。桑榆当然没干,在经历了“说不出什么科学道理,但是就是很有效果的”小草儿叫魂事件之后,桑榆还真对鬼神之说存了些敬畏的心思,再说她是怎么来这儿的自己心中最有数,这要真好使,被驱走的那个魂魄还不知道是谁的呢!

桑榆便很配合季南山的治疗,不怕苦地喝着一碗碗静心安神、补身益气的药汤,想争取能早点从炕上爬起来,年后还有一堆事儿等着她来做呢。

但季南山却另有想法。大年初二,桑榆生病的第二天,李家兄弟从三叶镇上带了些礼物来给东家拜年,还在这里留了顿中饭。等他们回去了,季南山来到桑榆养病的厢房,就不容置疑地下了决定道:“你安心养病吧,店里,等过了正月咱们再开门。”

桑榆听了不由地着急起来,反对道:“别啊,如果不推出新小吃,只是先做着原来那些,大嫂二嫂完全能行,别歇业啊,歇一天就一天的银子,算算也不少呢。”

季南山严肃着一张脸道:“你且好好养着吧,别操心那许多。你也要想想,你如今正当年轻力盛的时候,这一整年的忙碌都给累趴下了,大嫂、二嫂都比你要大,操劳只多不少,就不行歇一歇么?”说完他看桑榆还待再言,又道,“我待会儿去跟大嫂商量一下,随她们的意思,她们要觉得能盯下来,就按时开门,若也想多歇阵子,你也别拦着。可否?”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桑榆只得表示同意。

结果还真叫季南山猜着了,梨花嫂与何秀枝都在过来看她的时候表示不急着开业,等桑榆把身子养好了,再琢磨出办法怎么应对李氏老面馆,到时再开业也不迟。

而且梨花嫂还安慰她道:“你休要觉得自己拖了后腿儿而心中不安,我们也不是干歇着,这冰窖的事儿还有个尾巴要忙,你大哥今年也不去做玉雕师傅了,要留下跟咱们一起干呢。老二家也想雇个人看着杂货铺给卖货,然后两口子都跟去店里忙活。”

炉子上的药好了,梨花嫂垫着湿手巾给她倒出来晾上了,回头又对她玩笑道:“大掌柜的,咱们真是想着多歇上几天呢,最好二月初再开门做生意。你忘啦?开春咱还得给春树找学堂请先生呢,草儿就不专门送学了,还让她哥插空教教她就行。”说完又跟她说了点消息,“老二家今年分红就挺不好意思的,秀枝说咱们三家,我家春树和草儿起码能顶一个大人使了,加我是两人;你家你和南山也是两人;就她家还要一人时不时地看顾一下杂货铺,还要草儿或春树帮着看春晨,可分红却不少他们,他们心里有数呢,说今年把铺子雇个实诚人给看着,要好好甩开膀子干呢。”

桑榆生病的日子里,季南山等人果然也没有闲着,每日也是很忙。只是,无论多忙,梨花嫂与何秀枝每天轮班似的来看她,与她说说话,聊些冰窖的情形、储冰的多少什么的;有时也会说到三叶镇上的情形,李氏老面馆初三就开业了等等。季秋白也隔天就来一趟,她来了与梨花嫂等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到处找活儿干,帮桑榆洗衣裳、做饭、收拾屋子、看七七,一顿的忙活,最后看家里四处都顺眼了,就回了。

等到桑榆将养到了正月十五上元节,才又觉得自己像个正常人那般了,起码起个身什么的头不晕不转了,胳膊腿也有点劲儿了,能抱一会儿七七了。

正月十五夜里,百岁树那里也有个花灯会,桑榆没去看,实在是觉得还没那么大精神头儿。桑榆不去,梨花嫂与何秀枝也没什么好转的,不一会儿就回来了,还带着季秋白,几人都抱了一抱芝麻杆,还有一些树枝干柴,就在桑榆家大门口烧起了个大火堆。这也是这儿的一个习俗,叫“烤火”,能去病去灾,并保佑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火桑榆当然得来烤。烤完火后,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桑榆夜里睡得挺安稳,第二天觉得精神头强了许多。

转眼到了正月末,桑榆身体完全复原了。这些天都在家里琢磨新小吃,考虑对付李氏老面馆的办法,筹备二月初开业什么的。这天吃过朝饭,桑榆刚想回屋再继续,就听到梨花嫂惊慌失措的声音在喊:“桑榆!南山!”“南山,桑榆!不好了!”

桑榆走到院子里,透过木栅栏墙,正看到梨花嫂从坡上海棠树那边飞奔而来,桑榆看她很着急的样子,连忙地迎了上去,两人恰在大门口赶了个面对面。

梨花嫂一把抓住桑榆,大声喘着气,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信来,断断续续地道:“秋…秋白…知道了,走…她走了!”

这话说得没头没脑的,桑榆一边把信接过来,一边奇怪地问:“嫂子,你不是不认字吗?”

梨花嫂这时候把气喘匀了,急道:“我是不咋认字,可我有脑子啊!秋白不在,留一封信,还恰好是知道了那件事,不是走了是什么啊!”说完也意识到自己刚才说得不清楚,重又道,“秋白知道溪河先生在蜀都不顺利的事儿了,走了!估计是上京去找先生去了!你快,你拆开看看,是不是我想的这样!”

桑榆把信抖开看起来。季秋白只是小时候被送到姑子庵的时候认了一些字,写得不怎么好,还有别字,但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梨花嫂想的那样,她上京了!去找溪河先生!只是除了梨花嫂猜测的原因外,季秋白还有个更深层的理由,她说要把桑榆这次的病情告诉溪河先生,问问他是什么病。

季秋白的这第二个理由,在梨花嫂看来那就是个借口,桑榆都好利索了,用得着她再上京问什么问。但是,桑榆却知道,在溪河先生走之前,的确曾经关照秋白看着她和南山的近况。

想到这里,桑榆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赶忙地跑回了屋子,在炕橱里一顿翻,然后脸白了,回头对梨花嫂道:“竹牌,医联会的竹牌,她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