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嫂与何秀枝听得面容一肃,再次慎重表态道:“明白了。你放心。”桑榆这才放心地继续道,“竹牌的事情二位嫂嫂也知道,就是医联会的那个,也是溪河先生给的。虽然先生说慎用竹牌,但我想还是不用为妙,而且竹牌的事儿也要保密。”

梨花嫂与何秀枝纷纷赞同地表态道:“晓得,应该。”

桑榆停了停才叹道:“不知道先生在蜀都究竟是怎样个情形,是否处境十分艰难,能否顺利脱身。唉,其实伴君如伴虎,先生真正想过的是放马南山的悠闲生活,却因为太有本事而陷身局中啊,更可叹我们什么也做不到、帮不上,我只要一想起这个就难受得紧。今日倒是陈彻点醒了我,他说‘愁来何用?待事到临头,做能做的一切就是。’这话倒让我想到了个法子,也不知道当用不当用。”

梨花嫂闻言赶忙道:“桑榆你且说说,我与你参详参详。”其实,梨花嫂与溪河先生也是左邻右舍地住着,平时也没少受溪河先生的好处,施医赠药就不说了,还教春树读书认字,虽未拜师,也应以师礼敬之。只是她只是一山野妇人,实在也是空着急而无能为力,此刻听桑榆说有个想法,连忙就催她快快讲来。

桑榆也不啰嗦,直接道:“我们现在什么也做不了,一个是因为人微力弱,一个是因为不知详情。我觉得最好能小心地托人打听下蜀都的确切消息,只要与先生有关的,都设法打探下。我们只要知道了先生的处境,大概就能知道先生受困于何,而我们又力所能及地能做点什么了。至于这人选,我们是不行的,人生地不熟,打探起来没有门路,而且生人扎眼,恐更给先生惹祸。我想的是,是否可以跟商夫人提一提,也不说这信的事儿,只说知道她娘家在蜀都也有生意,烦请她帮忙留意溪河先生的消息。你们觉得如何?”

梨花嫂皱眉道:“我知道桑榆你是恐打草惊蛇的意思。只是,我们不与商夫人说个明白,她万一大张旗鼓地去打听,或者不甚在意却露了马脚给有心人,可如何是好?我觉得不妥。”

桑榆摇头,表示有不同意见:“我虽然不与她说个分明,却会郑重请求她小心行事。她是个极聪明的女子,见微知著,只怕意会尚且胜过言传。”

何秀枝此时插话道:“桑榆你若有把握,可以试试,总好过现在这般毫无头绪,叫人坐立不安。”

梨花嫂毕竟老成些,还是道:“此事得与南山商量一下,拿个稳妥的主意。这要过年了,你大哥也会回来,我们三家再仔细筹谋一番。无论如何,总得过了这个年再说,切不可自乱阵脚。”

这话说得桑榆与何秀枝都赞同地点了点头。何秀枝接着问道:“桑榆,你说的第二件事儿是什么啊?”

桑榆笑道:“是关于生意的。年前就算了,从年后回来,我准备着手应对李氏老面馆抢生意的事儿了。一呢,我想在咱铺子弄个老客户优惠的政策,比如可以预存银子在咱店里吃饭,最少预存一贯钱,然后店里所有汤品菜品可享受九折优惠;存三贯的就八折优惠;存五贯及以上的七折优惠。此其一。第二,我想打造零卖车,车上带个火炉,每日三顿饭口着人推着出去镇上转一圈,特别是离早市街远的地方,我听说很多人想吃咱的小吃,就是天冷,懒得因此走这么大老远的,那咱就给他送家门口去。第三,就是推出新菜品了,这个我来想办法。”

桑榆顿了顿,神情中带着一丝疲惫又带着一丝振奋地道:“别人看不得咱们赚钱,想把咱们挤兑走,如今已划下道儿来了,咱们必须接招,然后反击,在这三叶镇早市街,若是咱们都站不住脚,那以后也别想干大了再发财了!”

作者有话要说:古代钱币换算:本文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定公式为:1文3毛钱。1贯钱1两银1000文300元人民币。同理,3贯900元;5贯1500元。

第八十六章 :小年到了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习俗,所以这天有许多事情要忙。三嫂小吃店腊月二十就歇业了,门前木展板上贴了告示,言明过了上元节(正月十五)再开门营业。

歇业后的第一天,腊月二十一,桑榆、梨花嫂、何秀枝带着三个小的一起去汤池洗了个澡。这阵子正是年前沐浴的时候,镇上两家汤池满满都是人,等了好半晌才轮到他们,可真要进去的时候,又出了岔子——春树不肯跟着娘一起洗了。春树过年就十一了,当然知道害臊了,梨花嫂没办法,最后把草儿托付给桑榆,带着他去找陈二公子了,寻思让他带着来给洗洗。

结果陈彻留下春树在他家直接洗了,说好了再给送回来。梨花嫂回来与桑榆汇合,说起这事儿来还直夸陈二,说他是唯一一个让她从心底里觉得亲近的富家少爷。

这洗澡一项竟然花了大半日的时间,关键就是人太多了,再等着几个女人头发干透了,回来的时候已是半后晌了。陈彻早就带着春树回来了,梨花嫂给他们留的有锁匙,他们早就等在了后宅厅里。这连洗带泡的在汤池里,回来后几人都有点乏,也就没再出去。桑榆找了个干净的油布披子出来,挨个儿给几个小的修剪了下头发。

等陈彻走的时候,桑榆给他收拾了不少吃食,包括已所剩很少的他最爱吃的山珍丸子等。梨花嫂为表示感谢,特意找出个酒葫芦,给他从店里大酒瓮里装了一葫芦。

第二日,腊月二十二,季连水一大早就来了,因为预期里她们几个就要在今日返村,他来接一接。结果直接被几个女人留在店里看家看孩子,桑榆、梨花嫂与何秀枝带着春树、香草一起去赶集了。年前半月,三叶镇上天天开集,粮食食材的她们都采买完毕,并且托李向南兄弟都运回了荷塘村,如今是买点年画、窗花、春联、红灯笼,麻糖、麦芽糖、糖瓜等,桑榆还买了不少坚果。

说到坚果,不知道是这地方出产,还是说山里都不缺的原因,跟现代不一样,这儿的坚果又大又好又便宜,如今手头也不缺钱,桑榆着实买了不老少。看梨花嫂与何秀枝有些讶异,桑榆道:“我炒坚果仁儿,然后融了麦芽糖,粘成一大块,冻上。吃的时候凿成小块儿,就是挺好的零嘴儿。”让她这么一说,梨花嫂与何秀枝也跟着买了不少。

几人抱着一堆东西笑嘻嘻地回了小吃店,坐在厅中归置起来。季连水上前看了看也笑呵呵地道:“这往年手头紧,年也常过得紧巴巴,可没有今年好啊。之前年画也不买,红灯笼自己糊,糖果买上那么一丢,哄哄孩子待待客人,窗花自己随便剪个,春联托村里认字的随便写下。村里人肚子里墨水也不多,有一年我满村转了转,发现有一半人家门上的春联都是一样的!”

季连水说着说着觉得有趣,哈哈大笑起来,又说道:“也就是溪河先生在咱村那年,那春联字又好看又没有重样儿的!你说咱村人不多,也得有好几十户吧,居然都不一样,先生有大才啊,不服不行!”

季连水笑着笑着觉得好像气氛有点不对劲,一看梨花嫂与桑榆面色都挺严肃的,他媳妇正在那儿跟他使眼色,他摸不着头脑,挠头问道:“咋?我说错话了?”

何秀枝道:“行了,回家我跟你细说。”桑榆也道:“没事儿,二哥。对了二哥麻烦你个事儿,我跟他们家说好了,今儿个咱们走之前,就让他爹和他弟过来住下,厢房我都收拾出来了,铺盖也置办了,让他们人过来就行。还有,我给他们买了点年货,都放那屋了。你帮我雇辆车去接吧,他兄弟有病体弱,大过年的,省得再吹了风着凉。”

季连水也是知道这事儿的,立刻应了出去办了。

腊月二十三,桑榆一大早就醒了,看了看外面天还黑着。没办法,在镇上开店这俩月养成了生物钟。可在家里没啥必要起早干活儿,桑榆重又躺下,摸了摸小七七热乎乎软绵绵的小手,又蹭了蹭她滑嫩嫩肉乎乎的脸蛋儿,近两个月没怎么见,心里怎么稀罕都觉得不够,眼泪都要下来了。从昨天回来,桑榆就抱着七七没撒过手。

身旁的季南山在轻声地打着小呼噜。这进入腊月以来,凿冰运冰藏冰的事儿,把他也忙活得够呛,真是累得不轻。昨儿个他挺晚才回来,吃了点东西倒头就睡,一直小声地打着呼噜。

桑榆凑近七七身边,把头埋在七七颈窝里,闻着她身上好闻的气息,心里有点乱。七七是她千辛万苦生的,是她的心头肉。可这个静谧的早上,桑榆不可遏制地想起了她在现代怀的那个孩子,然后心里充满了自责与愧疚。当时她有身孕啊,孩子重于一切,渣男算什么!难道离开渣男,她就养不好孩子么!为啥要气得去跟小三撕扯啊!

桑榆在黑暗中留下懊悔的泪水,她也是见红后才顿悟到这些。当时她怀上尚不足三个月,还没有感受过胎动,没来得及与肚子里的小生命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系与感情,年纪虽然不小了,可毕竟是头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做母亲的觉悟,就这么匆匆失去了她的孩子…

来到这个世界,桑榆曾经发了两天的呆,在这两天里她想了许多,两天后她下定决心“既来之则安之”,其实这个决定有很大的促成原因是肚子里的小七七。那时她怀胎六个多月,七七正是爱动的时候。她每一次挥手,每一次动脚,都让桑榆意识到,自己肚子里还有一个鲜活的小生命。

桑榆想到这儿,伸手将七七揽在了怀里,七七睡梦中还记得娘亲的味道,一头扎了过来,又呼呼地睡了过去。

天麻麻亮的时候,桑榆就起来了,先去正房堂屋做朝饭。腊月二十三,这里的习俗是吃饺子。怕吵着季婆子睡觉,再让她絮叨,桑榆把案板拿到了原先她和季南山的卧房里。剁了两种馅儿,一种是猪肉菘菜掺粉条的,大人们吃;一种是菘菜木耳豆腐皮的,给七七吃。七七牙还没出全,炖烂糊的肉能吃些,这样的肉馅她不好嚼也不好消化。

先和面,饧面的间隙里剁馅儿拌馅儿。面和馅儿都好了的时候,季婆子也起来了,过来帮着一起包起饺子来。这从二十三就开始过小年了,分家的也要聚到长辈处过年,从今天开始,桑榆家也要一起做饭吃饭了。

桑榆在七七的饺子里掺了两勺冻成陀儿的鸡油,那素馅的饺子尝着也挺香的,桑榆给干闺女留出一碗来。这小七七也知道香,连吃了十二个大饺子,桑榆不敢让她吃了再停止。这自己包的元宝般的大饺子,皮薄馅大分量足的,一个十七个月的女娃娃吃十二个已经叫桑榆目瞪口呆了,可不敢再喂。

等吃饱喝足了,季婆子、桑榆和季南山都换上了旧衣裳,包上了头巾,准备给家里做大扫除了。小年这天天公作美,一大早太阳就出来溜达了,虽然还是干冷但雪是停利索了。季婆子先打扫屋子,季南山就先扫院子里的雪,最后将雪都堆拢在院子两棵枣树底下。

桑榆也去“扫尘”了,这个习俗倒是与现代很一致。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其实屋子都还是很干净的,打扫起来速度并不慢。桑榆先是扫屋,接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最后将焕然一新的家里打扮打扮,挂上灯笼,贴上年画和窗花,红红火火,整个家里一团喜气。桑榆深刻觉得在古代年味儿特别的浓。

晌午吃过饭后,桑榆开始做麦芽果仁糖了。剥坚果费了好半晌劲,炒制过程倒很顺利,桑榆将黏糊糊的一坨糖浆倒进了事先挖好形状的大冰槽里,放到枣树下的雪堆上冻上了。

刚忙完,小草儿探头探脑地进来了,一进门左右张望着就问:“干娘,你是不是做糖果啦?好香甜的味道啊,我在家都闻到啦。快教教我怎么做的,我家也买了料啦!”

桑榆让她进到自己住的厢房屋子里,又在工棚小灶上给煎了三十来个素饺子,让她与七七两个一起吃了,才把麦芽果仁糖的做法细细告诉了她。小草儿认真复述了一遍,嘴里念念叨叨地跑回家了。

小草儿刚走,桑榆就发现季婆子从主屋出来了,到枣树下转了转,脸上立马多云见阴了。大过年的,桑榆不想找不痛快,想了下,取出十二两银子来,给她送过去了。还了她的十两奉养银,还多给了二两,果然季婆子的脸很快又阴转多云偶见晴了。

桑榆松了一口气,觉得这样与季婆子相处也很好。银子能解决问题就太好了,大家面子上过的去,季婆子不来找麻烦,桑榆就觉得很舒心。

作者有话要说:今日第二更。孩子睡了才码的,晚了些,请大家理解。嘿嘿。

第八十七章 :木板炭画

桑榆还了季婆子的奉养银十两,又多给了二两,哄她过年高兴高兴;借陈彻的五两银子回来过年那次见面的时候,也还了;买过年的东西花了不到二两银;给李向北兄弟开了工钱半两银,之前送米粮的费用再加上过年搭巴的有半两银。季南山取冰买工具等拿了三两银子。

而桑榆营业不到两个月,分的红利银总共是六十六两,合计合计最近一共支出二十三两银,如今手里还剩四十三两银子。虽然这次的银子来得不像上次卖布花手艺那般来得轻松,而是十分辛苦,可桑榆打心眼儿里高兴。

在三叶镇早市街上常年摆小摊儿的话,租金只象征性地一年收半两银子,基本就是给小老百姓白用的。而那种临时的摊位、流动的摊位,摆个十天半个月的根本没人来收钱。桑榆的铺子是租的,因为地皮占得比一般小摊大多了,所以租金算的一年五两银子。

但二百多平的地盘换算下来也就三分之一亩,买一亩上等良田还用不了十两银子,虽说用来做生意的地盘价格的确比较贵,但桑榆问了下,这块地买下来也只需要十二两银子。

桑榆当时就十分的肉疼,也知道是镇上的人欺生,给她的价儿高了。只是桑榆当时已是穷尽家财,还借了外债了,也实在多一两也拿不出来,只得先付了一年的租金。

要说这做生意,外来人的确就受欺负,有熟人的事情就好办许多。桑榆开业不多久,陈二公子常来造访之后,那早市街的地主竟然主动派人送来了地契,说“这块地皮连租两年后就归桑榆了,看如今生意火爆,买下这地乃是必然之事,所以提前送来地契,将来大家好好相与”等等。桑榆想好了,开年就把那五两给他送去,当初五两的租金都是桑榆出的,这样店面就真的是她的私产了。

这样还有三十八两银子的家底。桑榆觉得心里很舒适很熨帖。毕竟她与季南山今年拼了一年的老命,再加上运气不错,才得了三十两银子,而这店面不到两个月就赚了六十六两,还清债务还有近四十两的结余。这过日子,不该人不欠人的,想买点啥能买点啥,想吃点啥也能吃点啥,只要不过分追求奢侈生活,这样就已算很滋润了。而且,也有铺子了,这是固定资产啊!

从穿越过来到现在,桑榆觉得此刻真是最幸福的时候了。刚穿过来的时候,她没有记忆害怕被拆穿身份而活得小心翼翼;后来渐渐熟悉了又被季婆子看不上眼狠欺负了几回;好容易分家单过当家作主了又赶上灾年,吓了个半死;今年虽然累了个臭死,可桑榆心里却是最轻松的时候。

今年过了个肥年。不知道是不是桑榆给的十二两银子起了作用,季婆子这几天一点也没作妖,桑榆炖鱼炖肉炸丸子啥的,她就给看孩子;桑榆看孩子,她就蒸糕蒸馒头蒸包子。两人携手合作得还挺好,到了腊月二十九这天,就把过年的筹备活计忙了个差不多了。

这天桑榆起来后,实在没找着啥活干,就默坐着在心里盘了许久的账,更是像个小孩子一样,将那散碎银子并大串铜钱拿出来数了好几遍,宅在屋子里臭美了小半天了。

七七穿得圆滚滚的像个球一般,跟着小草儿到大门口那里堆雪人玩。她才十七个月,刚学会跑,地面滑时不时地就摔个跟头,然后因为穿得厚而爬不起来,在那里“姐姐、姐姐”地喊。地面有雪,穿得又厚,也摔不疼,小草儿没长性,听到七七喊她就过去帮忙,然后俩人嘻嘻哈哈地玩起别的来。

另一边上,春树堆雪人也堆得一丝不苟的,雪人都已成型了,俩黑石头子儿做了眼睛,一根小细萝卜做了鼻子,两根末端带杈的树枝做了手臂和手掌,身上还披了个麻袋片子当斗篷。春树站在几步远处打量着自己的杰作,总觉得哪里还欠缺点什么。

季南山和季连水去梨花嫂家里找季秋阳喝酒了,桑榆在屋子里数钱数烦了就披上斗篷出来转转,正看到几个小孩子玩耍的情形,让她见了就觉得心里跟着高兴。

春树见桑榆出来了,就虚心求教道:“婶婶,你看这雪人还缺什么?”

桑榆扫了一眼道:“缺嘴巴啊。你等等,我给你找个嘴巴。”桑榆又走回院子里,从门旁边墙壁上挂着的辣椒串里头,摘下一个个头大的干红辣椒来,走到春树堆的雪人那里,给安上了。雪人果然一下子生动了许多,春树又给雪人加了顶草帽,摸着帽子顶,腼腆地笑了。

桑榆看着这场景,不由自主地道:“真好啊,要能照张相就好了。”

春树听了,好奇问道:“婶婶?什么照张相?”

桑榆回过神来,看了看天,半晌才笑道:“你听错了,婶婶说的是画张像。”

春树惊喜道:“婶婶你会画吗?”

桑榆呆:素描算不算?

最后,桑榆烧了根炭条,没用宣纸,用的木浆纸,厚点挺括点的,桑榆用来裁账本的那种,钉到一个光滑的木板上,真的画了个素描像送给春树。

许久不画了,炭条也不很好使,桑榆画得有点糙,但却有七八分像。笔触不多,但该勾勒的线条都有,憨态可掬的雪人,腼腆微笑的十岁的小男子汉,都画了出来。虽然没法给行家看,但哄小孩子显然绰绰有余,春树激动地脸都红了,抱着木板笑得牙都露出来了。见他那么高兴,桑榆也挺开心。

这边的动静早就吸引了小草儿和七七,小草儿因为想看桑榆画好的成品,所以一直管着七七拦着她不让她来闹桑榆,等画好了,小草儿立刻嚷嚷起来:“干娘,我也要!画我和七七!我俩一起!”

桑榆笑着应道:“好,好。不过干娘的手可冷得紧了,快拿不住笔了,咱别画外景了,进屋去。干娘给你重新梳头,梳个好看的,再戴上花绳,也给七七换件衣裳,咱们再画。要不啊,就得把七七画成小胖猪,脸都被衣裳包着,看不见啦。”

桑榆的应承与玩笑,都得几个孩子哈哈大笑。春树作为大哥,想得显然更周到,他小声道:“婶婶,那我下坡去把春晨弟弟领来,婶婶一起画了,省得再费功夫画一回。”

桑榆自然是应了,春树小心翼翼地抱着木板炭画往坡下去,小草儿又开始排起位置来:“我坐中间,干娘,左边弟弟右边妹妹。”

结果桑榆这一天都耗在木板炭画上了,春树在一旁专门给烤炭条伺候着,桑榆把几个小的打扮好了,给草儿、春晨与七七分别画了一副,又给几个孩子画了个大合影。好在后来越画越顺手了,感觉回来了,画得快了许多。

等到都画完了,桑榆在木工棚里找了块上过清油的薄木板,锯成画纸大小的五块,将各人的炭肖像画分别给粘了上去,又找了些碎布条编成辫子,给木板画粘了个框,最上端边框中央给留了个辫子孔,好往墙上挂。

好久没有做手工了,这次带着孩子们酣畅淋漓地玩了一回,把几个小的高兴得一蹦一跳的。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晚上,梨花嫂与何秀枝联袂而至,竟是给桑榆送礼来了。她们年底一家分了三十两银子,高兴得合不拢嘴,偷摸地避着桑榆给她在驻颜坊挑了个梳妆盒。看着比当年给二丫挑的随身小梳妆盒要精致多了,估计得花个四五两银子。

桑榆当然也给她们准备了些年礼,却多是些吃食类,有点不好意思地拿给了她们。梨花嫂与何秀枝看她那样儿都笑了起来,道:“你今儿个不是让孩子们把礼给我们带回去了吗?这还备了双份啊!”

桑榆知道她们说的是那木板炭画,不好意思地道:“哎呀,那是哄小孩子的,画得也不好,你们千万别挂啊。”

梨花嫂与何秀枝面对面看了眼,又一起笑了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晚上或者明天上午,还会发一更,我去码字。

第八十八章 :除夕之夜

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夕。

这天一大早,季婆子又指挥着桑榆再次“洒扫门庭,祛除尘秽”。桑榆再次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了一番,最后把院子里的柴草堆都拢了个四四方方。这收拾完了一看,木栅栏围成的茅草房,院里整整齐齐、家里窗明几净,大门口、枣树上、屋檐下都挂了红灯笼,映着屋顶上的白雪,透着一股别样的喜庆。

这大门口的两个红灯笼最大最漂亮,是桑榆在三叶镇上买回来的,季婆子亲自指挥着季南山给挂了上去。院里树上的,还有屋檐下的红灯笼都小了许多,但是数量不少,那都是季南山自己做的。桑榆很是羡慕,觉得季南山真是心灵手巧极了。

季南山还给溪河先生大门口也挂了两盏,并开门进去,将院子与屋子也都收拾了一番。他已经知道溪河先生来信带来的消息了,也默认了桑榆的做法,只是看得出他这几日情绪颇为低沉。

季婆子换了门神、钉了桃符、贴了福字、春联、年画,又招呼季南山淘洗了家里的两口大青缸,新打出两大缸的井水来,然后就用石盖把井口封了,上面还盖上了大红纸。

季婆子把这些事儿都办完了,招呼桑榆带着七七进了主屋。她从炕橱上的针线笸箩里翻了翻,拿出一个彩色绳子编成的小龙,绳子中间还缀着崭新的铜钱。季婆子将那彩绳小龙递给桑榆道:“这是给七七的压岁钱,给她放到炕脚。”

桑榆拿着那条彩绳小龙,回屋依言给放到了炕脚那儿,心里还在想:难道心灵手巧也是遗传的?给压岁钱还给编了个手工艺品,真不错啊。

季南山头晌的时候就被叫到季姓族长家里去吃酒了,季秋阳与季连水也被一并叫去了。桑榆还没回过味儿来,梨花嫂就欢喜地来找她了,给她送来一小盖帘儿酸菜猪肉馅的饺子,又冲她眉飞色舞地道:“看了没?咱到镇上开了店,在村里地位都高了,往年族长年节请酒,可从没叫春树他爹。”桑榆想了想,其实在现代也是这样,家里日子过得好,在村里就更有话语权。

桑榆看着梨花嫂送来的饺子,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儿:“你一直跟我在一块儿了,啥时候偷摸腌的酸菜啊?!快给我几颗!”

梨花嫂连忙摇头道:“我天天跟你一块在店里忙乎,哪儿有空腌啊?我把腌法教给秋白了,这是她腌的,让我给你送两颗来,我直接都给包成饺子了。”

桑榆这才放过了她,然后指着炕脚的“工艺品”给她看:“她奶奶给的压岁钱,让放到炕脚,你看好看吧?”

梨花嫂笑道:“你呀,压岁钱不都长这样儿吗?我给春树和草儿也编了呢。”

这里的压岁钱都得编成“工艺品”才能给孩子发吗!桑榆默默地闭上了因为惊讶而微张的嘴,转而说道:“嫂子,你教我编吧!”

梨花嫂:“哪天叫你干闺女教你吧,她也会!”

桑榆:口我还得给我干闺女编呢!

到末了,好歹缠着梨花嫂教会了她。好在桑榆从现代就爱好做手工,学得也挺快的。

除夕夜,没有春晚,但要做的事情有很多。首先就是祭祖和吃年夜饭。

在除夕之前,季婆子就又跟桑榆唠唠叨叨地说了许多禁忌和注意事项。比如:年夜饭就餐前,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比如吃年夜饭时,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为此,季婆子吃饭前特意嘱咐季南山把大门锁了。还有要注意的吉利话与忌讳话,比如:家人给添饭,不能说“不要了”,而要说“有了”;茶果吃完了还想要,不能说“没有了”,要说“吃兴了”。

所以为了怕出错,这餐年夜饭,桑榆就只管吃不管说了。好在这是个肥年,菜色丰盛,做的也好吃。结果桑榆吃得饱足,屋子里又温暖,抱着七七守岁没多久,就有点犯困了。

桑榆一开始犯困,就感受到了季婆子的眼刀子。今天是除夕夜,忌讳多,季婆子是不会跟她吵吵的,但桑榆也知道,自己要是真睡着了,让她不如意了,那自己明年一年都别想如意了。因为这边有个说法,除夕夜守岁熬的时间越长,父母越长寿。像季南山,每年都熬通宿,至少也是下半夜的。

桑榆放下七七,让她自己玩,然后起身去了工棚。她在大青缸里舀了两瓢水,咬咬牙没兑炉子上铜壶里的温水,直接就洗了把脸。这下子可真是“透心凉、心飞扬”了,那点困意一下子被赶走了,桑榆激灵灵地打了个冷战儿,也真奇了怪了,待那股子冷劲儿过了之后,桑榆还觉得挺精神、挺舒服。

桑榆回到自己屋拍了点花露水(古人用来香口,桑榆当爽肤水用了),洗了几个冻柿子用碟子装了,端着又去了季婆子那屋,继续守岁。

季婆子看她眼神晴明地进来了,心里觉得她也算乖觉;再想想原本还怕她挣了银子当了家气焰会更盛,甚至季婆子还事先想好了可以适当让一让她,毕竟她开铺子做正事也挣了银子了,是在正经过日子。此时她感觉到桑榆虽然仍然不讨她喜欢,但好歹还是没敢在她眼皮底下作妖翻天,因此瞅着倒是顺眼不少,便冲着桑榆微微地点了点头,又撇了撇嘴角笑了一笑。

小七七见了桑榆拿柿子进来,迈着小腿儿几步就先抢上前来了,抱着她娘的腿,仰着脸叫:“娘,娘!啊!啊!”

桑榆摇摇头,蹲下来看着宝贝闺女的眼睛,认真地跟她交流道:“你摸摸,这是冷的,冷啊!是不是?这是硬的,硬!咬不动!娘给你放了一个在炉子边上烤着呢,烤软乎了热乎了再给你吃啊!听话!”

打发了闺女,桑榆投桃报李地对季婆子道:“娘,我也给你烤了一个,一会儿热乎了给你。”

季婆子点了点头,又不说话了。

桑榆觉得这除夕夜过得也太无趣了,本来多一些年俗是挺好玩的东西,桑榆也是满期待的,毕竟忙了一年,紧接着又累了一个冬天,想着趁过年休息休息、高兴高兴,只是没想到这里忌讳这么多,居然还不让高声喧哗。

以前在现代过除夕,就讲究个灯火辉煌、欢声笑语,烟花满天、鞭炮齐鸣。大人们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看着春晚,吹着牛皮;小孩子们揣着糖果,追追跑跑,又喊又叫,多热闹啊。这可好,吃饭前放了点鞭炮,祭祖,吃饭,守夜,全悄无声息的,还不如平时日子呢。

桑榆想想去年过年也没这样儿啊,当时跟溪和先生一起吃的饭,虽然没放肆高声,但还是气氛不错的。桑榆有心想问问季南山,可一想他现在因为溪和先生的事儿,本来就带着愁绪,也就只好憋着了。好在除夕过后,明天就是大年初一,出去拜年去就热闹了。

又干坐了一会儿,桑榆又有点犯困了,就想着走动走动,从长椅上起来说道:“我再去重沏点茶来。”喝茶能提神,这壶越喝越温,茶味也淡了,桑榆想再多放点茶叶沏一壶来。

出屋给他们带上门,正好看着堂屋灶边上烤着的大柿子好像软乎了,桑榆过去捏了捏,看是不是化冻化透了。再过会儿七七就该困了睡了,想着要是好了,就先拿进去让她吃一点。这还没动步呢,就听见屋子里季婆子说话了。

一大晚上季婆子虽然没绷着脸,可也没怎么说话,这会儿开口了,桑榆一下子好奇心就起来了,心想难不成人家娘儿俩往年过年也是有说有笑的,就是加上自己了才这气氛?

桑榆竖起耳朵来,听到屋里季婆子道:“你们是不是吵架了?”

季南山:“没有。”

季婆子:“没有?没有你怎么一副蔫头搭耳的样子?我说你头晌去族长家也这德行的?人家这是看得上咱们了,你可别给我丢人,你知道不?明天还拜年去的时候,你给我精神的!”

季南山:“真没有。我是有点喝多了,才没精神。”

季婆子怀疑的声音响起来:“都睡一后晌儿了还没醒酒?你是不是怕她不敢说啊?有娘在你怕啥?她要真仗着自己挣了俩钱就敢给你脸子看,你告诉娘!别看分家了,我照样能收拾她!”

桑榆默默运气,将心中的怒火压下,第一次觉得,季婆子这人,不是你多番忍让就能和平共处的。先过年吧,大过年的别置气。

过了年,要真的还作妖,还作大了的话,那就好办了。就像沈碧盈那样做最好了,一个大钉子碰回去,让你碰一脸血,就老实了!

想到这儿,桑榆还真有点好奇,那对早生贵子姐妹丫鬟,最后送哪儿了?

作者有话要说:我家高先生去参加朋友的婚宴,回来后跟我说:“这帮人,我跟他们说起‘刘夏慧’,他们居然不知道!”很愤愤然的样子。

我默默地思考“刘夏慧”难道是他们大学同学?不对啊,印象里没有啊!

那难道是某个娱乐圈小鲜肉?不对啊,没听说有明星叫这个啊!

最后,我很惭愧地跟高先生说:“我也不知道。”

高先生瞪大了眼睛:“不可能啊,你一写文的!居然不知道‘刘夏慧’?”

难道是个知名作家?完了,丢人了。我更加惭愧地说:“确实不知道。”

高先生更气愤了,提示道:“坐怀不乱——liu xia hui啊!你不知道?”

我…真想拍死他!高先生,你这普通话跟化学老师学的吧?咋起反应起的这么厉害?!

我也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