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氏知道前情,强忍住笑,:“娘,您也知道我有些嫁妆银子,白放那也不生钱,我想拿嫁妆银子开个胭脂铺子。”

“胭脂铺子?”徐婆子瞅了徐鸿飞一眼:“那玩意赚钱吗?”

“镇上有两家胭脂铺子,都是去县城拿的好胭脂,最好的一盒要二两银子的,就是普通的也要两三百钱。再贱些的几十个钱的胭脂也有,通常在我们杂货铺卖。”徐鸿飞说起镇上的买卖头头是道。

徐婆子一听直摇头:“镇上都有两个胭脂铺子了,你再开也赚不上什么钱啊?”

宁氏道:“不瞒娘说,我想在县城开铺子。二郎在县学里读书,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吃住都没人照看他,我实在放心不下。至于胭脂,我想着也不用去进货,我在刘家伺候的时候,大小姐不喜欢外面的胭脂,都用自己做的。这些年,我带着那些小丫头找了好些个古方,挨个都试了一回,做出来极好的有五种,还有十来种易得的。”

徐婆子听了一吓:“那知府大人家能乐意?”

宁氏道:“倒不是他们自己本家的机密方子,都是我们这群丫鬟瞎自己捣鼓的,不碍事。”

徐鸿飞皱着眉头说:“铺子开起来倒是容易,只是这做胭脂不是个容易的。光咱们家这几个人可做不起来,再者说也没那么大的地方。”

徐婆子倒没觉得这些是事,她总觉得自己动手做的东西成本低,辛苦些倒不碍事,能赚钱就行。再者说,徐家在村西头还有十来间茅草房,平时农忙时雇的长工就叫他们睡那儿,略微一修葺,刷个大白就能用。至于人手,从村里雇上些手脚干净麻利的媳妇婆子,啥活都能干。

徐婆子慢慢的说了,又瞅着徐鸿飞和宁氏:“你们要是能干,我就在家帮你们看着做。”

宁氏道:“还有这做胭脂用的花得按季节收购,这个得小叔去跑。”

徐鸿飞道:“旁的不说,这花是不愁的。咱这平阳镇俗名就是玫瑰镇,每年都有好些外地的客商来这买花儿回去。”

徐婆子一撇嘴:“这花儿还用买,这房前屋后、地头堰边的都是玫瑰,还不够使得?”

徐鸿飞笑道:“那才有多少,自己家用倒是够,做买卖还是得收一些。前年有津省的客商来收玫瑰,我帮他搭过桥,一百斤不过才一两半银子罢了。”

徐婆子略微点了点头,看着宁氏,终于问出了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老二媳妇,你打算出多少银子投到铺子里啊?赚了钱咱怎么分?”

第4章 胭脂店(修改)

“爹,您回来了?”听到房门响,堂屋里正趴在桌子上涂涂画画的女童抬起头来,看见一个身材瘦弱、面白无须的男子进来,不由得甜甜一笑。

男子笑着将手里的一包果子递给她,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大妞怎么没和妹妹玩?”

“不要叫我大妞。”女童娇嗔地撅起了小嘴:“叫人家朱朱啦!青青小懒猪睡到现在还没醒。”

俩人正说着话,一位年轻貌美、风姿绰绰的女人撩起门帘:“相公,你回来了。”

徐鸿达看到妻子宁氏,连忙快步走过去:“我还怕你歇晌没起来,没敢进里屋去。”

宁氏闻言不禁娇嗔的瞪了他一眼:“我又不是青青那个小懒猪。”

“哪有这么当爹妈的!”清脆的声音传来,随即一个小小的身影揉着眼睛走了出来:“说人家小懒猪,有我这么可爱的小懒猪吗?”

“臭美。”徐鸿达故意糗她一句,心里却满心喜悦。自己这个小女儿最是古灵精怪,别的婴孩六七个月学话的时候,都是先会说娘,偏她只会拍着自己青青青青的叫,宁氏索性给她起了小名叫青青。为了听着是姐妹俩,徐鸿达给大妞也起了个朱朱的小名。

起初大妞对朱朱这个名也没什么概念,反而听大妞这个名字习惯些。又是这个青青,刚一岁就满嘴的话,还知道好赖了,天天说满村的大妞二妞,不如朱朱、青青听着美。大妞听得多了就上了心,不许旁人再叫她大妞。“我叫朱朱!”她总是这么郑重的自我介绍。

朱朱上前去拉住妹妹的手,认真的说:“爹买了果子,姐姐带你洗了手去吃。”

“好!”青青抬头看着喜欢装大人的朱朱,笑眯眯的点头:“闻着是枣泥味,定是县学旁那家朱记点心铺做的枣泥山药糕。”

“哎呦这个小鼻子,可真是没谁了。”徐鸿达抚掌一笑,“快洗手吃去吧。”又转头和宁氏说:“快进腊月了,县学也放了假,一会我去铺子里,和鸿飞一起归拢归拢归拢账本,今年咱早些家去。”

当初宁氏想开个胭脂铺子,一家人合计了几日,又打发了徐鸿飞到县城去打探了一番,才定了下来。宁氏拿出来五百两银子当本钱,租了个两层铺面,精心的拾掇了一番,挂上了“瑰馥坊”的牌匾。平日里,徐鸿飞白天带着个小伙计开门做生意,晚上就在铺子里睡。宁氏在县学不远处租了个小院,以便照顾徐鸿达吃住。

村里头,徐婆子雇了几个人收拾了自家田头的旧房子,又找了十几个相熟的品性好的妇人,蒸出玫瑰香露来,再按那十来样普通的方子做出胭脂来,盛在定制的小瓷瓶里。至于那几样难得的,都是宁氏自己在县里拿了村里送来的玫瑰花露继续加工,加了些滋补药物,十分难得。

听徐鸿达说要去胭脂铺,青青顾不上吃了两口的点心:“爹,我也要去。”

“多大的孩子就总喜欢往铺子里跑。罢了,今天就带你去,你三叔见了你去准高兴。”青青就像身带财运似的,每回她一到铺子,生意都格外好。那三两一盒的胭脂多半都是青青在的时候卖出去的,徐鸿飞一见青青就叫她小财神。

看着自家闺女一脸得意洋洋的样子,徐鸿达忍不住笑了一回,又问还在啃点心的大闺女:“朱朱也去罢。”

“我不去,娘和了面,我在家看娘烙饼。”朱朱当初跟着青青一直喝宁氏的奶,一年功夫就窜了一个头高,胃口也开了。如今更是对旁的都不感兴趣,每天就喜欢守着宁氏看她做菜做点心,小小年纪就一副想把宁氏的厨艺都学去的架势。徐鸿达见朱朱不想出门,便抱着青青去了铺子里。

瑰馥坊里,徐鸿飞正扒拉着算盘。这胭脂铺了开了也有一年了,生意只能算普普通通。徐家一家子都是平民百姓,本钱也不算特别多,开的胭脂铺子在正经商人眼里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县里有权有势的或是有钱的大部分认那些老店,而县里的穷人多半买不起他家的胭脂。只有一些富庶的小户人家,买过他家胭脂,方知又好用又便宜,时常来光顾。

徐鸿达抱着青青,撩起了店里的帘子,店里的小伙子忙迎上来:“二爷来了。”

----------------------------------------------------------

“咦,这是家什么店?”一位年约二十出头的美妇撩起马车的帘子,一眼看到了一个红色牌匾,上书三个金色大字‘瑰馥坊’。”

一旁服侍的丫鬟听了忙让车夫停了下,跳下车去到店里瞧了两眼,又拿了一瓶胭脂回来给那美妇瞧:“三少奶奶,这是家胭脂店。”

听说是卖胭脂的店,这三少奶奶先去了三分兴致:“这穷乡僻野的有什么好胭脂,送回去吧。”

那丫鬟笑道:“若是旁的胭脂我就不拿了,奶奶您瞧瞧这玫瑰香膏,是不是有点像朱尚书家大奶奶刘氏常用的那个?”

听到这话,那美妇有了兴趣,拿过来细细瞧了一番,又轻轻的闻了闻:“我闻着倒像。听说朱大奶奶的父亲在这吉州曾任过知州和知府,刘氏随着父亲也在这呆了好些年。她当时定下亲事回京城时,还带着吉州口音呢。”

丫鬟桃枝笑道:“奶奶一说我想起来了。许是朱大奶奶用的胭脂方子就是从这玫城县得的呢,奶奶不妨去店里瞧瞧,有好些样式呢。”说着伺候着她下了车。

那妇人姓曹,父亲乃是大理寺少卿。曹氏刚及笄便和户部侍郎李家的三少爷李明鉴订了亲,过了一年就出嫁了。李家原是这玫城县人,每年都安排家人回乡,一是为了祭祖,二是照看下族人。今年就是李明鉴奉父亲之命,携妻回乡。曹氏从小在京城长大,从来也没出过远门,如今又是寒冬时节到这玫城县来,既没有花瞧又没有水看,只能偶尔出来闲逛下,以排解无聊之意。

进了腊月,店里也没什么客人,徐鸿飞一直溜在门口盯着呢,见一辆豪华马车上下来一主一仆,忙笑着打帘子将客人迎进来。

曹氏刚一进店来,只闻不大的店里充满了淡淡的玫瑰香。这边徐鸿飞刚请客人坐下,那边就有一个粉雕玉琢的女童领着一个伙计端着一碗茶过来。

“奶奶,您喝茶。”青青露出了一个可爱的笑容。桃枝见状忍不住拿帕子掩嘴笑道:“这么小个人儿说话倒利索。”

曹氏成亲三年至今没有生育,如今见这聪明伶俐的女童,自然爱不释手,将她抱在怀里,细细地问她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喜欢吃什么。

青青认真的答:“我叫青青,过了年就三岁了,喜欢吃枣泥山药糕和玫瑰酥。”又指着茶碗说:“您喝茶,我估摸着您肯定进来,特意看着伙计泡的,用的是我娘自制的玫瑰花。”

曹氏闻言将青青放下,拿起茶盏轻轻掀开盖子,一朵娇艳的玫瑰花在雪白的茶盏里盛开,散发出阵阵花香。曹氏素来不在外面喝茶用饭,嫌器具饭食之类的不干净。可今日实在喜欢这女童,又爱这茶盏里盛开的玫瑰,忍不住抿了一口,只觉满口生香。

“有趣!”曹氏拿帕子拭了拭嘴角,低头看着青青说:“你娘倒是个雅人。”这才看了旁边站了许久的徐鸿飞一眼:“掌柜的,把你们店里最好的几种胭脂拿给我瞧。”

徐鸿飞忙端着托盘将几种盒胭脂呈上:‘’一看您就是大户人家的奶奶,小的不敢拿孬的东西糊弄您。您瞧这种是咱瑰馥坊最好的胭脂,我们东家一朵朵的选那颜色最正的玫瑰用干净的石臼一点点的舂出浆来,又拿细纱滤出汁来,加了珍珠粉、茯苓等物制成,用来上妆再艳丽不过了,一盒只需三两银子。奶奶,您瞧这个口脂,也是拿玫瑰香露制得,每次只需拿簪子挑一点就足够用了,满颊扑香,一盒也只要三两银子。这款胭脂是用紫茉莉花种研碎制得,涂在面上即润泽又不涩滞…”

青青在旁边看着三叔天花乱坠的吹嘘了一番自家的胭脂,别说那丫鬟桃枝,就连曹奶奶都听住了,挨个拿起细瞧了一番。待走时,那最好的几样,她每样都要了十份,一共花了一百一十二两银子。徐鸿飞给她免了二两的零头,又奉上一包玫瑰花茶。

待送走了曹奶奶,喜得徐鸿飞一把抱起青青转圈圈:“哎呦我的小财神呦,三叔就知道,你一来保准就来大买卖。今天赚这一笔银子可够你三叔卖一个月的。”

青青咯咯咯地笑道:“三叔混说,卖东西都是您介绍的好,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来这总共也没说两句话。”

徐鸿飞唉声叹气:“那也得有贵人上门来让你三叔介绍啊。”说着抱着青青到里间,和正在算账的徐鸿达商量:“二哥,等明年开店就让青青在店里呆着吧,只要青青在,咱不愁没大生意上门。”

“你就胡说吧。”徐鸿达抬头皱着眉头看了眼徐鸿飞:“不过是凑巧罢了,青青不来这里,你那胭脂不也照样卖。”

“哎呀,二哥你不懂。”徐鸿飞急的直跺脚,“回家我和娘说。”

“你敢和娘提。”徐鸿达立马皱起了眉头,“青青不足两周,正是养性子的时候,你少撺掇娘。等过了年开店,我和你嫂子说,不许再叫青青来店里。”

徐鸿飞还是有些怕他哥的,不敢再言语。

不料青青不来店里,却有人找她。没几日,桃枝带着一大堆礼品上门了,点名是送给青青的,理由还十分充分。桃枝说了:“那日,我们奶奶抱了青青回去就感觉有些不适,请了大夫一把脉,原来是有了喜事。你们不知道前一天奶奶把脉还没说有喜事呢,可不是因为抱了青青才得了这一孩子。”又说:“我们奶奶成亲三年,求了不知多少神佛,也没能得一孩子,还是青青灵验。”

青青:…姑娘,你什么都往出说你们家奶奶知道吗?

---------------------------------------------------------------------------

小剧场:

邻居王婆子:闺女,快回家来,我带你去求子。

王婆子闺女:哪个庙啊?

邻居王婆子:瑰馥坊啊,抱青青姑娘一刻钟,怀一个孩子,抱半个时辰,能生龙凤胎呢!

王婆子闺女:那我赶紧去排队!

瑰馥坊门口排着满满的人

徐鸿飞:大娘大姐们,我们这是胭脂店,不是求子庙哎!

 

第5章 备年货(修改)

青青发现过年在古代一年十分郑重的大事。

徐鸿达、徐鸿飞兄弟忙着对账盘点,宁氏则一脸严肃的列了一张长长单子,然后一挥手:“买年货去。”

买买买,不分古今中外年龄大小,是全体女性同胞们最狂热的一项活动。宁氏左手朱朱、右手青青,逛遍了县城大大小小的铺子。

朱朱:“娘,这几样果子看着好吃。”

宁氏一挥手:“买!”

朱朱:“娘,我想买些糖块回去。”

宁氏一挥手:“买!”

青青:“娘,我要买金簪子带。”

宁氏一斜眼,揪了揪青青头上的小总角:“等你留了头再说。”

徐婆子在村子里早就留了一头猪等着过年杀,鸡、鸭、鹅都是自家养的,就连过年时必可不少的鱼都不用到外面买。村里那条大河鱼虾最是丰富,拿凿子凿出一个冰洞来,只消半日就能钓上七八条鱼来。

宁氏主要需要采买的是过年全家做衣裳的衣料子,徐家除了徐鸿达是秀才,旁人都是普通百姓,穿衣以布衣为主。虽说现在风俗对穿着的规定没那么严格,徐婆子也有一两件绸缎衣裳,但基本都是压箱底,平时也没地方穿去,不如布衣实在。

宁氏这次买衣料子是去县城最大的一家布店,店名简单直白“锦缎阁”。虽说名字听着挺高端,又是锦又是锻的,但平阳县多是平民百姓,因此这布店里棉布、粗麻布居多。宁氏进了店,叫伙计,把最好的十几样棉布拿过来,挨个上手细瞧。

那伙计年龄小不懂事,见她一身布衣又只买棉布,眉眼里便带了两分不屑,叫他去拿衣料子也拖拖拉拉的十分不情愿。青青人小却是个不肯吃亏的,仰着脸脆生生地道:“这位哥哥,你是想留着布料自己过年做衣裳穿吗?所以我娘想买你才不愿意去拿?”

掌柜的刚送了县太爷家的采买出去,忽然一声稚嫩的童音传来,掌柜的不由地住了脚,恭维了几句客套话送走了那采买便连忙转回头来。只见一貌美的年轻女子带着两个女童,一个略微大些看着五六岁,白白嫩嫩的看着十分娇憨;另一个看着只有两三岁,虽然年龄幼小但肤白如脂、眉目如画,此时她正仰着头看那伙计,脸上还带着吟吟笑意。

“怎么了这是?”掌柜上面上带着笑意,但看向伙计的眼神中却带了几分厉色。这个伙计是账房家的堂侄子,平时惯会偷懒,又喜欢看人下菜碟。掌柜的警告过他多次,他仗着自己的堂叔是东家的亲信,很不以为然。

“没事,没事!”伙计多少有些惧怕掌柜的,连忙打圆场:“这位大嫂说了好些个布料叫我拿,我怕都拿出来弄脏了以后不好卖。”

掌柜的打十岁起就在布店当学徒,如今四十多岁,眼力自是不同一般。他见这妇人虽一身布衣,但周身气度不凡,发髻上虽只有一根简单的珠钗,但看那珍珠硕大饱满、圆润晶莹,单那一颗珠子怕是就要七八百两银子。

宁氏见那掌柜的眼神看了一眼自己的发髻,神情就恭敬起来,心里不由得有几分好笑。这根珠钗是大小姐回京前赏给自己的,当时刘夫人心疼的脸都黑了,但顾忌着女儿,没好发作。宁氏常感怀大小姐待自己的情谊,便时常拿这根珠钗把玩,出门时,也多半选这根珠钗带在头上。

“胡闹,还不赶紧去把这位奶奶要的布拿来!下次再这样惫懒,我回了东家撵了你去。”掌柜的轻喝一声。又赶紧请宁氏坐下,奉上茶来,趁机套近乎:“我看着这位奶奶眼生,不知是哪个府上的。”

宁氏浅浅一笑:“寒门小户,不值得一提。”

掌柜的见宁氏不愿多谈便也不再多说,只请她喝茶,又打发人去楼上房间去拿“几款新颖的棉布来”,又和宁氏笑着解释:“我们东家前儿刚打发人送来的,是今年京城的新料子,虽是棉布,但那颜色、那花纹不比绸缎的差,只是价格也不便宜就是了。”

宁氏点了点头,待布匹拿下来一瞧,果然入手软滑,颜色鲜亮,宁氏每样都要了两丈,又挑了店里之前选好的几样衣料,拿银子付了钱,托掌柜的送到瑰馥坊去。

“原来是瑰馥坊的东家,失敬失敬。”布店掌柜一脸十分相熟的模样。青青看之前那伙计满脸怨气的站在一边,不由一笑:“这位哥哥,做生意都是和气生财,你黑着脸谁敢再买你东西?”

那伙计记恨青青害自己挨骂,趁人不注意拿眼去瞪他,朱朱吓得退了一步,青青拉住朱朱,正色的看着那伙计:“我和你说好话呢,你怎么不听。”

掌柜的闻言低头笑道:“贵千金年龄虽小,但口齿伶俐,真是个聪明孩子。”

宁氏低头看了青青一眼:“话太多。”

青青吐了吐舌头,赶紧去拉着宁氏的衣角撒娇:“娘,我想买泥人。”

宁氏领着朱朱和青青大采购了一番,连米、面都买了好些回去。虽然家里粮食不少,但都以粗粮为主。宁氏吃饭细致,青青更是个挑嘴的,除了白米、白面其他的一概不吃。每回家去都恨得徐婆子牙根直痒痒个败家孩子,净挑那贵的吃,家里早晚被你吃穷了。”

到腊月初八这天,徐鸿飞正式关了店门,租了一辆驴车,将年货都放上头,回家咯!

-----------------------------------------------------

徐婆子从进腊月起,每天午后都往村头走一圈,回家还止不住念叨:“怎么还没回来?浩哥,你二叔上回叫人捎的信说啥时候回来?”

“进了腊月就回来,祖母,您问了八回了。”浩哥正在写在堂屋写大字呢,见他祖母又问起这件事,忍不住翻了个白眼。王氏上去拍了浩哥脑袋一下:“咋和你祖母说话呢?不会好好说吗?”

“哎呦哎呦,别打!”徐婆子看着直心疼:“他二叔说浩哥是读书的料,可不能打头,要是打傻了咋考状元回来。”徐婆子怜爱的摸了摸浩哥的脑袋,又从炕上抄起笤帚疙瘩,朝着浩哥的屁股就来了一下:“再不和我好好说话,看再我不打你。”

浩哥不妨被打了一下头又敲了一下屁股,登时就疼的哇哇直叫:“祖母祖母,别打,我错了!”一边站起来揉屁股一边又皱着眉头抱怨:“你俩下回打我时候好歹言语一声啊,您瞧这一下,掉下去好大个墨点,这页纸又白写了,我还得换一张去。”

“你少糊弄我!”徐婆子冷哼了一声:“这字练的越多写的越好,什么叫白写了。你二叔那会,每天除了先生布置的作业,还额外写十张大字呢。”

祖孙俩正斗着嘴呢,忽然听见大门外有驴叫声,又有人声喧嚣。徐婆子忙套了棉袄往出走:“定是你二叔他们回来了。”话音刚落,就听大门声响:“娘,我们回来了。”

“哎呦呦,快进门!冷不冷?”徐婆子撩起门帘子,看到满满一驴车的东西,登时笑的比刚才听见儿子回来了更开心:“买了这么多东西,这是赚到银子啦!”

青青努力从一堆布中伸出脑袋:“祖母,别光想银子啦,赶紧把你孙女抱屋去,可冻死我啦!”

“哎呦,我的布!”徐婆子三步并两步过去,一把把青青和朱朱从车上拎下来:“败家孩子,你这不有大棉袄嘛,往布里钻啥,看弄脏了我的布。”

“祖母偏心,祖母喜欢布料不喜欢我!”青青跳着脚叫。

徐婆子听了气的上前拧了她小脸一把,入手发现冰凉凉的,心里不由地有些心疼,赶紧把她拽屋里,又回头说宁氏:“怎么不多给她穿点,看冻得小脸冰凉。”

宁氏笑道:“穿了棉袄又披了棉斗篷,手里还抱着个手炉,哪里冷了,就是脸吹的凉了一点。她这是跟您耍怪呢,一进村就把手炉给我钻布里去了。”

“个刁钻孩子。”徐婆子笑骂了一句,又赶紧和大儿子往屋里搬东西。王氏素来细心又贤惠,头半个月就把两个小叔的屋子收拾出来,每天烧炕烘烤被褥。宁氏和徐鸿达带朱朱、青青回屋,打了热水洗漱了一番,换了身干净衣裳又往徐婆子屋里来。

徐婆子正坐炕上翻看儿子带回来的年货呢,看到二儿子一家收拾干净又换了衣服,忍不住骂了一句:“瞎显摆,半天的路到家还换衣裳。”

青青素来不怕她祖母,脱了鞋爬炕上,打开一包果子给浩哥和朱朱各一块,又自己拿了一块塞嘴里:“这不和您显摆显摆我娘的铺子挣钱了嘛!”

徐婆子一眼没瞅见就被几个孩子吃了半包果子,心疼的忙把剩下的抢回来:“败家孩子,还没过年呢,就要把果子吃没了。”

青青把吃了一半的枣泥山药糕往徐婆子嘴里塞:“祖母您尝尝,县城最好的点心,昨天刚出炉的,现在不吃等过年时候就坏了。”

“哪里就坏了。”徐婆子恨恨的嚼了两口,把青青手里剩下那点也抢了去:“这么冷的天哪里会坏,再说走亲戚也要送上两包的。”

青青满不在乎,眼睛又去扫徐婆子身后的点心包:“我娘买了好些呢,尽够了。”

徐婆子冷哼两声,从腰间摸出一串钥匙,开了炕上的柜子,把那十几包的果子都放了进去,然后挂上了一把黄澄澄的大锁。

青青无语的瞪着徐婆子:“抠,真抠!”

徐婆子洋洋得意地朝青青哼了一声:“丫头片子一边玩去。”又转头问宁氏:“铺子还行?赚了多少银子?”

宁氏抿嘴笑道:“去年没赚到钱,只回了本。今年生意虽不算红火,但也有了起色,赚了一点银子。昨儿听小叔说算完了账,净赚了五百两银子。”

“五百两!”徐婆子眼睛瞬间一亮:“哎呦,一年就赚了五百两还说不算多?就我柜子里的银子也不过才四百五十六两三钱…”一激动,徐婆子把隐瞒多年的家底暴露了。

青青眼睛一亮,朝徐婆子扑过去:“祖母,你真有钱,给我买果子吃呗。”

“去去去,哪都有你!”徐婆子一脸财迷的看着宁氏:“啥时候分钱?”

当初是宁氏拿嫁妆银子开这铺子,但大部分胭脂和香露都是徐婆子、王氏领着村里的妇人们做的,而店里的生意都是徐鸿飞在操心,因此定下了给徐婆子王氏、徐鸿飞一人一成的分子,徐鸿飞每年另有二十两的工钱。

这次分银子,徐鸿飞意思是不能把银子都分出去,除了原本的本钱,另外又留下三百两银子在账上,只拿出二百两现银用包袱包回来家给众人分了分。

徐婆子本来拿着自己那二十两银子挺美,但是看着宁氏前面那一堆银子又有点眼热。好在她虽贪财人还算明白,知道本钱和方子都是儿媳妇出的,分给自己一份已经是孝敬了,便收拾起自己的小心思,开了柜子把银子锁了起来。

青青看着开的又是那个箱子,忍不住也伸头去瞅:“祖母,你啥东西都往这个箱子里搁,别把我的果子整串味了。咦,这个是啥味,您买苹果了?我要吃!里头还有橘子是不?给我拿俩!”

徐婆子:…你这是狗鼻子吗?

------------------------------------------------------------

小剧场一:

伙计:再多嘴就把你卖掉!

青青:吓唬小孩子是会被雷劈的。

伙计:大冬天的,你让老天爷劈我个试试。

老天:轰隆隆…咔…

一道雷劈下,伙计衣衫褴褛、头发弯曲、满脸乌黑:…小祖宗,你是老天爷的亲闺女吧!

青青:…

小剧场二:

青青:我觉得我的戏份有点少,我不是女主吗?

卡卡:看看你才几岁啊,就这么多戏份已经不少了。

青青:可是我觉得我缺乏存在感。

卡卡:谁说的你的存在感多强啊,堪比送子观音!

青青:…嘤嘤嘤,信用卡欺负我!

轰隆隆…劈!咔!隆隆…

卡卡日报:作者信用卡因一时口误得罪青青惨遭雷劈负伤严重,唯有收藏评论能治愈,请各位读者及时伸出援手,救卡卡一命!

第6章 异像

注意:根据部分读者意见和后文的开展,所以把青青的年龄改为三岁,特此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