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能达到现在这个效果,她已经很满意了,特别是看到孩子们第一次进来时兴奋的模样就特别有成就感。

苏蔺刚脱了鞋便感觉不对,尴尬道:“嫂子,实在失礼了,这…脱鞋…”

江不予抿嘴一笑:“旁边那间是孩子们的休息室,里面铺着被子,放着很多玩具,你有兴趣就进去看看吧!若你要找什么书,都在那个书架上,请随意翻阅。我这会就先去厨房做饭了。”

摆在书架上的书都是没什么忌讳的,但是像草药谱之类的书籍,都放在了孩子的房间,平时一般不会摆出来。

苏蔺松了口气。

转身时,江不予又问了句:“三郎在嫂子家用饭吗?”

苏蔺连忙摆手:“不麻烦了,我看看就走。”

听他这么说,江不予也没多做挽留,径自出去了。

一直到江不予的饭菜差不多烧好时,苏蔺才一脸意犹未尽地走出来。

江不予笑道:“可尽兴否?”

“安可尽兴?”苏蔺也文绉绉地回道,“屋中机巧万千,内藏锦绣,实令人流连忘返。”

“那欢迎公子多多光顾,互增有无。”

这时,苏蔺收起玩笑的表情,双手托起手中的几本书,道:“嫂子,在下能否借阅这几本书?”

江不予略略看了看,是《论语》、《千字文》、《三字经》、《图编寓言》等,这些书是江不予根据记忆编绘的,或有删减和改编,应该没有什么需要忌讳的地方。所以江不予点头答应:“可以,你只管拿去看吧!若其中有何不合时宜的内容,还请三郎修改。”

“不敢。”苏蔺行了行礼,犹豫了一会,又询问道,“不知我能否抄录?”

“当然可以,书籍只有广泛流传,才能彰显其作用。”

苏蔺深以为然,待准备告辞离开时又不着痕迹看了看江不予,再次感觉到这个女子的不同一般。不娇柔、不造作、胸有丘壑却不外显,是个女中君子。苏诚能娶到这样的妻子,真的很幸运…

距离苏蔺借书过去三天时,江不予接到了秋子熙的亲笔信。

信中首先谈到了腌酱菜在城中已经有了相似产品,但以“燕回”为品牌的腌酱菜依然占据主要份额。而花茶,在闺秀间颇受欢迎,价格居高不下,就是可惜产量不足,不然名气会更高,希望将来能有机会一起培植花田。

粗粗看过这些,后面终于写到了有关战事的信息。

秋子熙信中提到,边城的战争在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期之后,又开始动乱起来。本国失去了一城五镇数十个村庄,由潘戎率领的敌军将槐城周围的百姓杀伤殆尽,以此地为基础,不停地向周围扩展,抢粮占地,势不可挡。

另,与本国相邻的几个国家也开始秣兵厉马,似有隔岸观火、随机而动的意图。

可以说,本国乃至天下都将被带入历时长久的战祸之中。

在今后几年的时间,边城的百姓、流民甚至是逃兵,将开始陆续朝东、南两个方向迁移。特别提醒江不予注意家中的安全。

最后表示抱歉,因为暂时还没有查到苏诚的消息。军队戒严,连信件都不能轻易传递出来,更不用说去查找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了。

江不予表示理解。

看完这封信,江不予遥望北方,她没想到这场战争将持续的时间比想象中长多了。虽然苏田村扁安一隅,但若这个国家灭亡,那作为亡国之民,命运前途堪忧。

摇了摇头,多想无益,现在情况应该还没那么糟。国家表面依旧平静,像科考就没有因为战争而停罢,漆斗城也基本没有发现什么流民。可见边城的局势还在控制之中。

目前她能做的就是照顾好家小。有了秋子熙不间断的传递消息,她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只要有准备就不用害怕。

想通了这些,江不予给秋子熙回了封信,对他表示了感谢,并给他提出了一些现代经营理念和各种宣传方式,希望能对他有所帮助。

秋子熙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虽然是世家出身,但因为是旁支,一直被安排在这个小城经营商铺,所以反而没有一般有钱人的盛气凌人。他很有商业头脑,为人也颇为坦荡,以后若有机会,或许能够和他深入合作。

一边想着这些一边把写好的信交给等在一边的仆从,并拿了几份礼物请他转交给秋子韵小姐。

目送仆从离开,江不予刚要转身进院,眼角余光看到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朝这边走来。

江不予笑着招呼道:“三郎。”

苏蔺加快几步走到江不予身前,行礼道:“嫂子,我过来还书了。”

“进来喝口茶吧!”江不予将他领到榕树下的根雕桌旁坐下,便去厨房给他倒了杯茶。

苏蔺闻着茶香,表情颇有点深沉。但十七、八岁的年纪,还略显稚嫩,这表情实在不适合他。

江不予问:“三郎似乎并非单纯来还书?是否遇到了什么难题?”

苏蔺轻轻转动着茶杯,淡淡道:“我从小出生在这个小村庄,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颇有感情。在六岁时,全村人资助我入学,之后数十年始终如一。我深感情义,实在无以回报。”

“你并非无以回报,你不负重望,考上了秀才,为村子争得了荣耀。”

苏蔺摇头:“我们村不富裕,村人们必须经过细细挑选,才能决定入学的人选。我幸运地被选中,而代价却是其他孩子永远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江不予低头,这确实是事实。即使是在她原来的世界,偏远贫穷的地方依然存在着很多上不起学的孩子。

“这并非你的责任,你毋须愧疚。”

“虽然如此,但我依然希望能做些什么。”苏蔺道,“所以,在成为秀才之后,我便有了一个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必须是我没有通过二个月之后的会试,才有可能实现。”

“是什么想法?”江不予问。

苏蔺抬头看向江不予,回道:“若没有通过这次会考,那么我便回到村子办学堂。起码能办三年,之后再重新参考。”

江不予挑眉:“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

“但是,一旦我考上了,那么紧接着就是殿试,之后就会被分配到某个地方当个地方官。那么,我很可能要离乡数年,甚至再也没机会长居于此。”

江不予皱眉,喝了口茶,没有说话。

苏蔺看了看她,又伸手摩挲着桌上的书籍,深吸了一口气,突然站起身来,朝江不予行了个大礼,一脸慎重地问:“嫂子,你是否愿意代替我在村中开办一所学堂?”

江不予诧异,忙起身道:“别,我可受不起这个大礼。”

苏蔺目光炯炯地看着江不予,道:“原本我以为办学堂这个想法最终无法实现,因为即使我考不上,我的师长也不会同意我辍学回村,但见识过孩子们用来学习和游乐的房间,并借阅了这些书籍之后,我便知道,以嫂子的学识,给村里的孩子启蒙绝对是足够了。”

江不予犹豫道:“何不请个夫子来更好?”

“哪有夫子会愿意来我们这个小村庄啊?”苏蔺苦笑。

“可…我是个女子。”

“只要能教孩子识字,村里的长辈们是绝对不会介意夫子的性别的。”

江不予沉默,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倒是件好事,但是她平时要忙的事也不少…

“嫂子,请务必答应三郎这个请求。”苏蔺又行了行礼。

叹了口气,江不予说:“让我考虑下好吗?”

“这个自然。”见江不予没有一口回绝,苏蔺十分高兴,“但是,希望嫂子能在我离村之前给我一个答复。”

江不予点头。

第20章 田园书舍 …

晚上,江不予哄孩子们睡了之后,来到苏何氏的房间,一边帮她按摩一边把今天苏蔺所说的话叙述了一遍。末了问道:“婆婆,您觉得如何?”

苏何氏沉吟了一会,问:“你自己忙得过来吗?”

“时间是有点紧。”

“那就推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苏何氏淡淡说道。

江不予点头。虽然办学堂是件造福乡民的好事,但是自己似乎没必要揽下这个担子。

想到这里,她心里便有了打算。

第二天,江不予把苏蔺请来,推拒了此事。

苏蔺沉默一会,诚恳道:“嫂子,咱们村的孩子不多,你真的不能帮帮他们吗?”

“我需要忙的事情比较多,实在没时间给那些孩子授课,到时误人子弟反而不好。”

“嫂子,求求你。”苏蔺朝她行了个大礼,“村民们托你的福,生活越来越好,将来说不定有能力送更多的孩子入学,但在这之前,需要有人指导他们。嫂子,目前唯有你有此能力。”

江不予看他说的如此情真意切,有些心软,想了想回道:“这样吧!学堂暂时还是不要开了,以后让村里想识字的孩子分批到我家来,我让他们和我的孩子一起学习。但是只能是下午得空的时候,而且我只负责给他们启蒙。”尽管她识得这个时代的文字,但是对这里的诗词歌赋、文章经义都不太熟悉,这些需要进入正规书院学习。

苏蔺听到此话,眼中一亮,立刻道:“这样也好,只要能尽早地给孩子启蒙,将来入学的机会才会更多。”

“我的能力有限,只能尽可能地帮帮忙。所以,三郎还是不要期望太高。”

苏蔺笑道:“嫂子能帮忙已是大幸。我这就把这件事告之村长,相信他老人家一定会非常高兴。”

说着便告辞离开,直奔村长家。

当天下午,村长便带着几个长老亲自来到江不予家,慎重地表示感谢,并且坚持要建一座学堂。也许现在村里的孩子不能成为真正的学子,但将来总有希望的。而且一所学堂也花不了多少钱财和精力,村民肯定都乐意帮忙。

同时,村长还承诺在江不予教学期间,她家的一切杂税都由其学生家里以及村里长老们分摊,并且逢年过节都有钱粮分发。

江不予没想到他们会如此慎重其事,这会再反悔显然不太合适了。但是想想,以后也只是有空的时候教教孩子识字,应该没什么大碍。于是她应下了。

果然,在知道了要办学堂的事之后,村民们都纷纷响应村长的号召,准备在江不予家旁边选地动工,同时还决定将她家的住宅用地扩大,与不久将建起的学堂相连。

看村民们如此积极,江不予也特别画了设计图,不能破坏自己家的整体美观,还要把学堂建的明亮、整洁有特色。既然要建,就建一座特别一点的,以后也可以作为村里孩子休闲娱乐的地方。

学堂的设计参照了现代的一些校舍风格,左右墙壁对称开了四扇窗,因为没有玻璃,所以江不予将它设计成了推拉式的木质窗,漆上淡蓝色的彩漆,绘上几条垂落的柳叶枝,使其看起来简单大方又带有装饰感。

窗子相隔的墙面上挂着“勤思好问”、“诚实勇敢”、“知错能改”、“尊老爱幼”等字轴。

教室的后墙,安装了一个直径大约5米的可以转动的轮盘,形如花朵,厚约二十厘米,由很多节小盒子组成,小盒子外面可以贴上名字,用来存放学生的个人用品。

而教室的正墙,自然是用来给学生演示各种图文的。不过江不予不知道黑板粉笔的做法,只能参照团团他们学习室里的大木板,把需要展示的东西往上挂。

另外,为了节省纸墨的消耗,江不予特地在每个课桌旁都摆上一个沙盘,平时练字,就用木棍在沙盘上写,待熟练后再写到纸上。

除了用来学习的教室之外,江不予还把旁边的两个房间分别设计成了休闲室和藏书室。前者,除了可以用来休息之外,还放了围棋、象棋、改制版的飞行棋、跳棋以及积木、拼图等等,多是些用来开发智力的小玩意。后者自然不用说,是用来存放各种书籍的地方。暂时没什么规模,只能等以后慢慢积累。

休闲室和藏书室的地板和教室的土坯地面也不一样,用的是木质的,孩子们进去需要脱鞋。不过三间内室都装了斜角相对的两个壁炉,以防孩子们冬天受冻。

教室之外还有个很大的院子,边缘种些花丛树木,中间则架设了跷跷板、滑梯、单双杠、秋千、行走吊桥、蹴鞠坪等等,用以丰富孩子们的室外活动。

由于江不予的设计大多闻所未闻,所以这座学堂的建设花了不少功夫,但两个月之后,她的新居和苏田村第一所学堂依然顺利地竣工了。

当天,大部分村民都参观这所新奇的学堂,见者不无惊叹。

很快,村长找人把刻有“田园书舍”的匾额挂上在了学堂大门上,又将收集的第一批学生的名单交给了江不予。目前村里准备入学的孩子有十七人,加上团团他们总共才二十人,年纪从最小的3岁到十四岁不等,差距虽然大,但是起步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苏蔺应该已经到达都城开始会试了,而江不予也即将正式开始她娱乐式的教学生活。

江不予的启蒙教学与这个世界的大不相同,得益于前世的汉语拼音发明,以此为基础,给孩子启蒙要快速很多。只要学会了字母拼读方法,就可以自行阅读书籍了。江不予给孩子们准备的都是重新编辑过的标有拼音的书本,音字对照,识别起来十分方便。

在当初为团团他们编绘书本时,她就从苏蔺家借阅了不少这个时代的书籍,系统地把这里的文字学习了一遍。

幸运的是,这里的文字与中国古代的繁体字大致相同。前世,她除了雕刻之外,书法也练了很多年。因为她的老师说过,书法中的笔锋和筋骨,有益于雕刻技艺的提高。所以像王羲之的《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清静经》等古人名家的字帖,江不予都多有研习,虽然说不上自成一派,但她的毛笔字法度严谨,骨力道健,还是颇有特色的。

也许苏蔺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认为江不予完全有能力开办学堂,传道授业。

每隔两天或者几天的下午授课时间,除了一个时辰的正课之外,江不予多数时间会给学生讲各种小故事,或者教他们玩启智游戏。与这个世界的书院的严谨不同,江不予喜欢将各种知识穿插在游戏中,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甚至还会根据个人的还好特长,进行不同的业余指导。

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这十七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比较笨拙的孩子,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坚持学下去。当然,她自己的三个孩子进步更加明显,也许是有了竞争,他们对原来不想学的东西都开始专注起来,这对江不予来说,也算意外的惊喜了。

开办这所学堂,让江不予有些忙碌起来,平时做家务,照看后院的蔬菜瓜果,制花茶,雕刻,招待来问病的村民,帮苏何氏按摩,帮三个小家伙洗漱,上山收集植物信息,然后偶尔给孩子上上课,玩玩游戏…整个人忙得不亦乐乎,生活分外充实,时间也过得很快。

到秋末,粮食都收割完毕,这两年风调雨顺,收成很好,除去用来交税的部分,还剩余不少。但是由于边城战事愈演愈烈,粮食的价格不断攀升,各地商人开始四处收粮,连苏田村附近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这天,秦叔家的二宝用过午饭,正准备去学堂时,看见一个陌生的中年人在和自己的父亲说话。他好奇地走过去,才知道这人是来收粮的,收购价比以前卖给商铺的价格还略高,看起来秦叔有些意动了。

二宝立刻把他拉进屋,小声问:“爹,你要卖粮?”

秦叔点头:“这个价格很不错,比以前几年都高。”

“价格高不一定是好事。”二宝说,“我记得先生跟我们讲战争故事时特别提过,每次经久不息的战争,都会造成物资紧缺,价格虚涨。我们平民百姓这个时候,不该图小利,而应该好好储备粮食,以免遇到灾荒或者物资匮乏时,能够自保。”

秦叔想了想,感觉很有道理。卖粮不过是想给家里多积攒点闲钱,即使不卖,对家里的生活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还不如听取儿子的意见。

于是,秦叔转身到门口,回绝了那个粮贩子,这人只好去寻找另外一家。

之后二宝来到学堂,把刚才的事告诉了江不予。

江不予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夸赞,心底却有了警惕。上完课之后,她便去了村长家,把今天有粮贩子来村里收粮的事告诉了村长。

村长说:“这件事我知道,我二媳妇还卖了十来斗粮食。”

江不予摇头道:“村长,如今局势不稳,粮食肯定会很紧缺,我们现在把粮食卖了,将来若遇上年景不好,家又没余粮,到时候想买粮食回来都没处买了。”

村长沉吟了一会,没有说话。

江不予继续劝道:“我们村也就这几年才好过一点,粮食交完税之后还有不少富余,足够温饱。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仗还要打多久,我们这会尽可能多的留些粮食,绝对是比较稳妥的做法。况且,卖这些粮食,也就比以前多赚个几百文而已。”

村长没有接话,只是问了句:“丫头,你觉得这场仗还要打多久?”

沉默了一会,江不予回道:“我猜不出来。但从打听到的消息来看,少不得还要个三、五年。”

“居然,又是一场长达数年的战争?”村长如今五十有八,在四十几年前离国就发生过一次历经十年的战争,那时整个国家都被卷入其中,战死、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景况可谓惨不忍睹。这才安生了三十几年啊…

江不予不知道村长的思绪,只是安慰道:“村长也不用太担心,咱们村地处偏僻,只要不是被敌人长驱直入,那么这里还是相对安全的。”

“我不是担心这个。”村长苦涩道,“如果战争真的要持续这么长时间,那么很快,第二次征召就要到了。”

江不予先是一愣,然后惊道:“您是说…”

村长点点头,忧心忡忡道:“咱们村的壮丁在三十几年前的战争中,差不多死光了。到如今,好不容易恢复了一些,又遇到了大战。想来过不了多久,村子里犹剩不多的壮丁都要被召走了。”

江不予也沉默了,以前对这个时代的战争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如今,心底却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好了,不说这事了。”村长忽然站起来,对江不予道,“你刚才说的问题,我会通知全村人,让他们不要出售手里的粮食,你放心吧。”

江不予也站了起来。

村长一边背着手往外走,一边状似自言自语地说:“村里那些娃娃,好好教吧!他们才是咱们村的希望…”

默默地注视着老人离开的背影,心想:其实这才是村里最通透的人吧!

第21章 逝与升(修) …

从村长家出来,江不予有些感慨,但感慨过后,便觉得自己更应该好好生活,她现在不是一个人,她有家。

“不予丫头。”突然,一个苍老而温和的声音响起。

江不予回头看去,原来是大耘爷爷,这位老人是苏田村最年长的人,今年已有近90高龄。

“大耘爷爷,您出来散步吗?”江不予连忙过去搀扶老人,笑着说,“就您身体最好了,逛村子一圈都不带喘的。”

“哈哈。”老人乐呵呵地回道,“那是,想当年,老头子可是村里最健壮的小伙了。”

江不予抿嘴直笑:“您还没吃饭吧,去我家吃吧。”

“我也想啊!”老人笑道,“不过今儿个,隔壁的豆子说好了要给我送饭,这会回去估计就能吃上了。”

“这样啊!那我送您回去。”江不予略有些失望。大耘爷爷是个风趣的老人,可惜一生坎坷,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又别无亲人,可以说最痛苦的事情都经历过了。其实,这个村子大多数孤寡老人都是这种情况,战祸、疾病、饥饿…导致这个时代出现很多无依无靠的可怜人。

送老人回到家,江不予又问:“大耘爷爷,到秋末了,您家的被子厚实吗?衣服足够吗?若有哪里不舒服,记得告诉我。”

“呵呵!知道了,你送的那些我都还能用,好着呢!”老人慈祥地看着眼前这个女孩,面带微笑。

江不予放心地点点头:“那好,您快进屋吧,估计这会饭菜都在桌上了。我这就先走了。”

“去吧,好孩子。”老人摆摆手。

江不予转身离去,她没有发现老人站在门口看着她的背影看了很久。

第二天,就有个老人过来告诉江不予,大耘爷爷昨晚过世了。

乍听这个消息,她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昨天老人还精神奕奕地陪她说话呢!

直到跑到老人的家里,才确定这是真的:大耘爷爷真的去世了!那么慈祥的一个人,就这么安静地躺在那里,如同睡着一般。悲意瞬间涌上心头,眼泪忍不住滑落。

“不予丫头。”旁边一个老人开口道,“大耘走得很安详,你别太伤心了。”村里的老人和江不予关系都很好,因为江不予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过年过节送礼不说,平时也经常会嘘寒问暖。

江不予擦了擦眼泪,走到大耘爷爷身边,帮他整理仪容。

这时,村长过来说道:“丫头,这个给你。”

江不予回头一看,村长递过来一个用蓝布包裹的东西。

双手接过,轻轻打开,赫然是两本有些残旧的书籍,一本是《大华针灸术》,一本是《大华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