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进来说话。”老夫人道,“我也要问他。”

胡夫人只得道是,让小丫鬟请李丙正进来。

李丙正也闻到了污秽臭恶的气味…

他胃里顿时不舒服。

进来了里屋,他脚步轻轻,给老夫人跪下磕头:“老夫人,您还记得张太医吗?就是六年前跟着明慧公主,去了延陵府的那位张太医?”

老夫人就睁开了眼睛。

那位张太医,她当然记得了。

“是他回来了?”老夫人语气里有了几分欣喜。她不仅仅记得,而且很喜欢那位张太医,只信他。

可惜明慧公主也信他,先帝就把张太医派到了延陵府的明慧公主府去了。

而后,老夫人总没有合缘的太医…

“不是,不是!”李丙正笑了笑,“张太医几年前,手有点抖,不敢再问诊了,辞了明慧公主府,回苏州养老。小的今日见到的,是张太医的侄儿,叫张渊,是苏州有名的神医,也是张氏家学…”

张太医出身苏家杏林世家,这个老夫人知道。

“我最信任张氏的医术…”老夫人目光有点柔和,“他们家医术好,人品也好,不像某些人家,沽名钓誉。既然是张太医的侄儿,又是苏州的名医,明日就请他过府,给侯爷看看吧。”

——————————

看到了粉红票翻倍的消息,时间是:2013年09月28日0点——2013年10月07日24点。手里还有粉红票的姐妹们可以等今晚过了凌晨再投,么么大家!

第145节小疾

腊月初八从宫里回来,顾瑾之预感自己会不太舒服。

坤宁宫很暖和,她后背有点薄汗。刚刚出宫门,刺骨寒风簌簌刮来,冷意瞬间到了袖底,她凉飕飕的。

到了家里,母亲屋子又是太暖和。

从母亲那边出来,寒意更甚。

虽然她及时喝了点姜汤,洗了个热水澡,夜里仍是感觉头重。

果然,次日起来就感冒了。

家里人吓住了。

葳蕤慌慌张张跑去找宋盼儿:“夫人,姑娘病了!”

她急得眼泪汪汪的。

宋盼儿吓得脸色微白,忙起身,不等丫鬟给她披肩斗篷,穿着遍地金长袄就往外赶。

海棠拿了宋盼儿的斗篷,忙跟了上去。

宋妈妈和芍药脚步慢了点,也跟着跑了出去。

外头的晨霜尚未化尽,地上起了冻,海棠追上了宋盼儿,给她披了斗篷:“夫人,您慢些走,小心脚下滑了…”

宋盼儿心急如焚,哪里肯慢半步?

等他们一行人风风火火走路赶到顾瑾之那边时,顾瑾之正披衣坐着,喝微温的开水。

看到母亲和宋妈妈等人都是气喘吁吁的,顾瑾之微讶。

“瑾姐儿,你是哪里不好了?”宋盼儿急忙坐到了女儿床边,问道。

顾瑾之愣了愣。

而后,她笑道:“不过是点风寒…”

因为她是大夫,所以就不会生病。

这应该是满屋子丫鬟婆子,以及母亲那边的丫鬟婆子们的想法。

所以她仅仅是风寒,就把大家吓了半死,以为是大忌。

果然,等她说完,宋盼儿跟顾瑾之的乳娘祝妈妈等人一样。是不信的,依旧满脸担忧,上上下下打量她,恨不能自己生一双火眼,能把她的情况看个透。

“你可别吓唬娘。”宋盼儿急着道,然后喊海棠,“你快去外院,请了老太爷来,说姑娘不太好…”

海棠急忙道是。

顾瑾之想拦都来不及。

她失笑看着这屋子里的鸡飞狗跳。

“娘,我之前。一年也要染上一两次风寒的。”顾瑾之耐心跟宋盼儿解释,“您还记得吗?”

宋盼儿顿了顿。

仔细想来,风寒没发烧。的确不是大病。

顾瑾之虽然从小身体好,可每年小风寒还是有的。

咳嗽喷嚏,喝点姜汤,吃点药,几日就慢慢好了的。

可自从顾瑾之开始显露才能。宋盼儿就没见过她生病,以为她自己百病不侵的。

如今见她也染风寒,自然把众人吓死了。

“娘,我也是人啊。”顾瑾之笑了起来,“是人就逃不过天地时节变化,外邪入侵。偶然小风寒,不算什么大事…”

宋盼儿的心,这才渐渐平息了些。

她拉了顾瑾之的手。将信将疑的。

大约过了两刻钟,老爷子匆匆赶了来。

宋盼儿就忙起身行礼,有点尴尬,道:“爹,瑾姐儿她有点风寒。我不经事,吓坏了…”

老爷子眉头蹙了蹙。看向了顾瑾之。

而后,又隐约明白过来。

很多人觉得神医自己是不会生病的。

其实医者不自医,有些时候,大夫自己号不准自己的脉。

大病可能早有预感,能自己预防不至于严重。

像风寒这种小病,是根本没法子控制的。

老爷子冲宋盼儿点点头,没说什么,坐到了顾瑾之床边,看了看她的气色,又让她把舌头伸出来,看了看舌苔,甚至都没有号脉,就道:“一点风寒,清清淡淡饿了几顿,别出这院子,歇两日就好了…药都不需要用。”

宋盼儿心里的一口气,终于慢慢舒了出来。

她兀自失笑。

“我是清净日子过久了,心里越发没个成算的,闹了这么大的笑话,把您也惊动了。”宋盼儿笑着给老爷子赔礼。

老爷子倒也没怎么生气。

他道:“不妨事。我也知道你们的心思,只当这孩子是个神医。可再神的医人,也是人。是人就得吃五谷杂粮,就得生死轮回,就逃不过朝起夕落…”

和顾瑾之的意思一样。

宋盼儿讪笑,道是:“媳妇记住了!”

老爷子难得进一次内院,且又是早上。

宋盼儿就问他:“您用过早膳了吗?我那边的早膳还没有开,您要不过去用些?”

老爷子想了想,然后点点头。

他叮嘱顾瑾之好好静养。

然后起身,跟着宋盼儿去了正院。

顾延臻和孩子们刚刚到正院,听说顾瑾之生病,都要去看,宋盼儿就回来了。

走在宋盼儿前头的,居然是老爷子。

顾延臻微讶,忙带着孩子们迎了上来行礼。

宋盼儿就把情况解释了一遍。

而后,朱仲钧也来了。

他也问:“小七呢?”

宋盼儿只得又说了一遍,道:“王爷吃了饭,再去看她…”

朱仲钧就坐下来吃饭。

老爷子坐了首席,宋盼儿就不敢上席了。

她站在地上布菜。

老爷子看了眼他们,对宋盼儿道:“坐下吧,叫下面的人添菜就够了。咱们家素来也没这样的规矩,你如今倒给自己立了新规矩了。”

说的宋盼儿笑了,忙道是,坐到了最下首。

老爷子从来不喜欢在饭桌上说话。

于是,一家人,只问筷碟轻击声,其他的则静悄悄的。

吃了饭,丫鬟们先撤了碗碟,又服侍洗手,而后端茶漱口,最后才上了杯吃的热茶。

老爷子轻轻拨动浮叶,问看着两个正襟危坐的孙子,道:“你们不用去上学?”

两个孩子连忙站起来,给老爷子行礼。就窜逃似的跑了。

而后,他又看了眼朱仲钧。

朱仲钧津津有味喝茶。

老爷子想着他痴傻,就没有再顾忌,问顾延臻和宋盼儿:“听说你们把皇上赏赐给瑾姐儿的金子捐献了出去?”

顾延臻怕老爷子生气,忙解释:“是瑾姐儿自己的意思!原本要跟您商量的,画琴却说,您让我们做主。”

那次的事,顾延臻是先请示过老爷子的。老爷子不想管,就说让他们自己做主。

老爷子点点头,道:“…既然是瑾姐儿的意思。自然是你们自己做主。”然后,他看了眼庐阳王,又对顾延臻道。“这是好事,将来你自能体会…”

顾延臻道是。

老爷子又问宋盼儿几句家里的事,又叫人把小十和小十一抱出来,给他瞧了一回。

而后,他才回了外书房。

朱仲钧也起身。去顾瑾之那边。

顾延臻也要出门去。

朱仲钧到的时候,顾瑾之正披衣外在床上看书。

“…你感冒了吗?”他问顾瑾之,“是不是昨天吹了风?”

顾瑾之笑了笑,让人搬了锦杌给他坐:“有点鼻塞,怕是感冒了。倒不是吹风冻 。太后上了年纪怕冷,她宫里的地炕烧得太热了。我一身汗。出来又冷;我娘那边的地炕也热。冷热一激,能不感冒吗?”

其实这也不是主意原因。

顾瑾之觉得是自己太久没运动了。

自从宋盼儿生了小十和小十一之后,顾瑾之也不用天天陪她散步。再说。入了秋,京师的风太,她也没了每日早晚到处走走的情趣。

锻炼得少,身子有点虚。

朱仲钧则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他也要脱了鞋。爬到顾瑾之床上躺着。

祝妈妈忙道:“王爷,姑娘她是风寒。小心过了您。您到这边炕上躺着,也是一样的。”

里屋东边临窗,也有个小炕。

顾瑾之就道:“去吧,别过了风寒。”

这个年代,感冒也能死人。

朱仲钧就坐到了对面的炕上去了。

他拿了本书,怎么都看不下去。

想着早起的时候,顾家外院的小厮们开始粉墙,说准备过年了,他就忍不住想起小时候的民谣来:“小孩小孩你别闹,过了腊八就是年…”

快要过年了呢。

顾瑾之头也没抬,噗嗤一声笑。

老小孩,果然不错的吗?

像朱仲钧这样的,居然也盼着过年。

“盼过年有什么不好的?”朱仲钧道,“过年热闹。”

然后见顾瑾之埋头不理他,他又道,“顾瑾之,咱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没在一起过年了?”

前世新年的时候领导要下去走访各地,在京里时间短。

顾瑾之是要随行的御用医生之一。

朱仲钧自己也要下去。

等有了空闲,顾瑾之还要跑山区,去看望她的几所希望小学的孩子,还有山区的医疗支援机构。

等到了正月底,顾瑾之能闲下来,又要出国去看儿子。

朱仲钧却又要开始了新的工作。

三十来岁的时候,他们是陪着领导到处走访;等到了快五十的时候,他们自己也是领导了…

真正一家三口一起过年,似乎还是儿子榕南两三岁的时候吧?

那时候,顾瑾之还只是卫生厅一个小小的干事,守着本分,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是朱仲钧不满意她那样,而后,他们的生活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很久了。”顾瑾之笑了笑,“不记得了。”

朱仲钧沉默了下来,没有再说话。

到了晌午的时候,胡太太和胡婕居然来探病了。

她们应该不是专门探病的,还是为了永熹侯的事。

看到顾瑾之病了,胡太太居然有点高兴似的…

宋盼儿瞥了她好几眼。

胡婕也在一旁悄悄拉胡太太的袖子。

胡太太这才连忙收敛了神色。

宋盼儿莫名其妙。

——————————

感谢 的打赏

第146节雪人

顾瑾之这一风寒,便是四五日没有出门。

她和朱仲钧份例的饭菜,也是端到了她的院子里。

顾瑾之也不知道大厨房给朱仲钧份的是什么例,菜比顾瑾之的多两道。

第一天吃饭的时候,朱仲钧就紧跟着顾瑾之的筷子。

顾瑾之夹到哪个碗里,他的筷子立马到哪个碗里。

于是,一碗杏仁豆腐被他们吃得干干净净。

祝妈妈以为朱仲钧喜欢吃杏仁豆腐,告诉了厨上,第二天给朱仲钧添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