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听母亲说,一旦老爷子没了,就是他们二房承爵,她才对那个祖父有点上心。

不像顾瑾之,从小跟着老爷子学艺,跟老爷子感情好。

虽然心里高兴,却也知道不能表露出来,否则大伯母要生气,所以五姑娘垂了垂脑袋。

等她把情绪掩饰好,再抬起头时候,发现庐阳王正看她。

这让她有点不自,好似自己小心思被人看穿了般。

她就瞪了眼庐阳王。

庐阳王不安又拉顾瑾之衣袖,显得很害怕。

顾瑾之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大夫人话,又被庐阳王拉着…

她只得先回答庐阳王问题。

庐阳王怯怯指着五姑娘道:“她…她瞪我。小七,她欺负我”

五姑娘有口莫辨。

大夫人则大惊,忙起身道:“珀姐儿,给王爷陪个不是!”生怕庐阳王去太后那里告状,又对庐阳王道,“王爷误会了。她眼神有点不太好”

“她就是瞪我”庐阳王不依不饶。

他这么一闹,大夫人只顾哄他,根本没心思再追问顾瑾之来目。

庐阳王却不听。

大夫人和五姑娘只得不停给他赔罪。

他脾气,一直闹到丫鬟进来说,大老爷回来了,他才停止。

顾瑾之忙起身,和大夫人一起,到了院门口迎接大老爷。

大老爷对顾瑾之说不上好感,因为朝中挨了骂,没什么好心情。冷冷冲她点点头,就移步进屋。

大夫人忙服侍他梳洗衣。

梳洗毕,丫鬟端了茶来。大老爷坐下喝茶,这才问大夫人:“派人寻我,什么事?”

“我哪有什么事?”大夫人就笑着,指了指顾瑾之,“瑾姐儿说。有话告诉大伯。”

大老爷眉头微蹙,有点不解看着顾瑾之。

顾瑾之站起身,道:“大伯,是我有话想和您说”然后看了眼大夫人和五姑娘以及满屋子服侍丫鬟们,又道,“能单独和您说吗?”

大老爷眉头蹙得深。料定顾瑾之没什么大事,有点不乐意。

他和大夫人一样,见顾瑾之来。就以为是老爷子事。

大老爷对老爷子是没好感。

“我今天和王爷进宫了。”顾瑾之见大伯也误会了,就笑着提示,“从宫里出来,就到了您这里。”

大老爷目光一怔。

大夫人也错愕。

五姑娘也心里想,是不是德妃娘娘或者三公主事?她不由竖起耳朵听。

大老爷没有再犹豫。举步去了小书房,顾瑾之忙跟上去。

小书房正院东面。紧挨着东次间,小小两间,摆满了书籍,还有些不紧要奏章…

两个小丫鬟这里服侍。

顾延韬坐书案后,顾瑾之就站书案前。

院子里一株海棠,正巧窗口,攀沿伸展,几乎要探入书房。

“什么事?”大老爷问顾瑾之。

“我今日进宫给娘娘和太后请安。听娘娘说,皇上近不太高兴。因为安南国主帅事,张淑妃问了一句,皇上不仅骂了张淑妃,连场谭贵妃娘娘都骂了。”顾瑾之不疾不徐,慢慢说道,“皇上应该很生气吧?”

岂止是很生气?

皇帝简直是暴牛

谁说情也没用,非要把平乱主帅抓回来斩首,重选将…

内阁不同意,正和皇帝僵持不下。

顾延韬都没辙了。

遥天路远,中途斩将加影响士气。不管主帅多大错儿,革职就好,等打完了仗再处置,才是妥善方法。

顾延韬也头疼。

“娘娘还说了什么?”顾延韬没有回答顾瑾之话,而是问道。

“娘娘说,她才出月子,身子不太好,懒得搀和宫里事,所以没有迎上去。如今她独善其身,大伯可以放心她”顾瑾之又道。

顾延韬就以为顾瑾之只是替德妃传话。

他脸上,不耐烦又浮上来。

“她懂得顾好自己,这很好。”顾延韬冷冷道,不甚关心,“就这事?”

他有点想发火。

“不是。”顾瑾之道,“回来路上,我想了想,皇上不太高兴,大伯内阁做事应该也不顺心。我能不能替大伯出力”

顾延韬就抬头,盯着她。

“…王爷这样听我话,若是我让他同意将护卫军做增援,粮草也从庐州赋税里出,岂不是替皇上解忧,让大伯宽心?”顾瑾之道。

顾延韬愣了愣。

笑意慢慢从他眼睛里透出来。

“这是你意思,还是你祖父跟你说了什么?”顾延韬终于笑了。

“是我意思!”顾瑾之道。

顾延韬却想,肯定是老爷子指点顾瑾之。

这么一番话,只怕连顾延臻都没这个能力想到,何况年纪小小顾瑾之?能想到这样,顾家除了顾延韬,就是老爷子了。

——————

今天第一!我今天要发力!

第242节同意

安南国这件事,对于很多人是场灾难。

比如兵部尚书、元平侯姜梁;和主帅有关系张家;还有当初举荐那位主帅其他武官。

他们都没有逃过皇帝责骂。

对于其他人,则是个机会,比如顾延韬。

顾延韬势力,一直无法渗透到兵部。没有兵力作为后盾,朝中再显赫也显得单薄。

伴君如伴虎,要是皇帝哪天过河拆桥,顾延韬连反抗余地都没有。

可他是书生出身,那些武官根本不搭理他,邀买不到人心。

而这次,是个好机会。

可是他没本事表现。

虽然他知道庐阳王有六万护卫军,却不敢利用。一来顾瑾之和庐阳王尚未大婚,顾家和庐阳王关系不是很牢靠;二来太后太过于重视庐阳王,一个不慎就得罪了太后。

一旦利用不好,就功亏一篑,连顾瑾之婚事也要搭进去,得不偿失。

皇帝是孝子,太后是万万不能得罪。

如今,顾瑾之居然主动来说这件事,不由叫顾延韬大喜过望。

他总觉得,三房因为跟老爷子亲近,对顾延韬和顾家,总保持一种隔岸观火态度,从来不想救急。

这次,老爷子居然大发善心。

顾延韬又想起上次大夫人说,老爷子安排了一出好戏,替他跟向梁讨了个保命符。

老爷子是不是人之将死,心也善了?

上次那件事,顾延韬还怀疑老爷子别有用意。

可加上顾瑾之今日来说这件事,就让顾延韬相信了。

“王府护卫军事,到底不能由咱们去跟皇上说”顾延韬笑着对顾瑾之道,“还是要王爷自己去说才妥当。”

顾瑾之则想了想,道:“可王爷他懂什么?他去说了。皇上也知道是咱们家意思。还不如大伯去说。”

顾延韬啧了声:“到底这层窗户纸,别捅破了才好。皇上未必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只怕太后娘娘舍不得。让王爷去说,至少太后知道王爷是心甘情愿,皇上也不至于太后面前为难。我再敲敲边鼓”

顾瑾之哦了声,忙道是。

顾延韬这才请她坐下,一点一滴教她如何行事。

如何让庐阳王进宫,把这个意思告诉给皇帝,又隐约带出顾家,却不至于把顾家全部牵扯进去。

顾延韬如意算盘是。将来有功,皇帝不至于忘了顾家这中间出谋划策;万一不慎惹祸,也不是顾家背骂名。还是庐阳王挡中间。

他见顾瑾之一脸赞同,心情极好。

他反复叮嘱了几句,才放顾瑾之离开。

从老宅出来,坐马车上,朱仲钧才问顾瑾之:“你大伯怎么说?”

“跟咱们预想一样。”顾瑾之道。“他知道这里头有甜头,就想也没想,答应了下来。咱们只需要依计行事”

朱仲钧笑了笑。

“你放心,我忘不了你们顾家。将来只要我尚有一点势力,就不会让你们顾家吃亏。”朱仲钧道。

顾瑾之不免笑起来:“这么就许诺好处啊?”

朱仲钧表情一敛,瞪她。

他不过是忘情。跟她表白一番。到了她这里,却成了许诺好处,叫朱仲钧分外不爽。

好似没有感情掺杂。仅仅是利益一样…

“等事情办成了再说吧。”顾瑾之笑着道。

朱仲钧没再说什么。

他柔情蜜语,都能被顾瑾之误解,怪无趣,他也懒得再说了。

两人一路沉默,到了家里。

第二天。朱仲钧又和顾瑾之要进宫。

宋盼儿这回起疑了。

她严肃问顾瑾之:“是不是太后娘娘身子不好?还是咱们家娘娘?”

看她样子,问不出结果是不肯放顾瑾之走。

顾瑾之只好把事情往德妃身上推。道:“…昨日走时候,娘娘说身子不太爽利。我替她把脉了,没看出什么,可是她不放心,叫我今日再去瞧瞧。”

宋盼儿见她回答得如此干脆,而刚刚明明是瞒着,有点不太相信。

既然是如此,刚才干嘛不说?

可又寻不到破绽。

瞧着女儿那水灵眸子,望着自己,宋盼儿心一软,没有再说什么,放手让顾瑾之和朱仲钧出门了。

太后接到了宫人通禀,同样惊讶不已。

她以为朱仲钧出事了,顿时就担心起来。

不成想,顾瑾之和朱仲钧是递了牌子见太后,却先去了乾清宫。

太后心里倏然不安,想是不是皇帝让他们来,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忙叫了坤宁宫大太监常顺去乾清宫打听情况:“…要是皇上说了王爷什么,你就传哀家话,让王爷到坤宁宫来。”

她怕是皇帝半路上把朱仲钧拦了去。

常顺忙道是,转身就往乾清宫来了。

乾清宫大殿,皇帝正和内阁人商讨安南国用兵之事。

听到朱仲钧来了,皇帝就想到昨天自己猜测,和方才顾延韬暗示,就知道是顾延韬暗中做了手脚,让朱仲钧来。

皇帝不动声色,把内阁五位阁老安排下去,偏殿见了朱仲钧。

“皇兄,我…我听说国有大难…庐州素来富足…我…想将护卫军,充作增援,派往安南国,早日安国定邦,解皇兄之忧。”朱仲钧一字一顿,结结巴巴说道。

他说得非常慢,像是背书。

而字里行间,又不是他习惯表达方式。

皇帝心知肚明。

“…小七和顾阁老都说,这样很好,我才敢来跟皇兄说。”朱仲钧又道,把顾家点明出来。

顾瑾之忙道:“陛下,民女不太懂这些。是王爷意思,请教了大伯父。大伯父说王爷仁心。我们才敢来说。”

顾瑾之先把自己摘出来。

皇帝一直沉默听着,此刻就哈哈笑了两声。

他对朱仲钧和顾瑾之道:“跪着做什么?都起来吧”

然后还叫人端了椅子给他们坐。

“仲钧,你怎么突然想到把王府护卫军添作增援军?”皇帝一概这几日阴霾,笑着问朱仲钧。

朱仲钧忙道:“是小七教我!”

他一下子就把自己又摘清了…

皇帝失笑。

可见,这个问题他们没有对好答案。

而顾瑾之,又连忙跪下,磕磕绊绊解释说她也是道听途说。

不用猜,定是顾延韬主意,皇帝心想。

“准奏了!”皇帝高兴道,“仲钧为国为民。朕记心里。等安南国事情平息,朕要重重赏仲钧”

朱仲钧一听有赏,立马大喜。眼巴巴望着皇帝。

他以为皇帝现就要赏他,弄得皇帝哭笑不得。

“二公主好玩,我也要孩子。”朱仲钧立马道,“可是母后说,我不能带出去玩。只有小七生孩子。我才能带回去玩儿。皇兄,你让小七给我生个孩子玩”

他又趁机提到了他婚事。

顾瑾之不得不说,朱仲钧果然是个会见缝插针人。

皇帝这次没有露出不悦表情。

他想了想,道:“这件事,等过些日子再说,朕答应仲钧了!”

朱仲钧忙跪下磕头。道:“多谢皇兄!”

皇帝摆摆手,让他们下去。

他还要处理公务。

朱仲钧和顾瑾之就从乾清宫出来。

朱仲钧心情极好。

一出乾清宫,便遇到了坤宁宫太监常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