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又跟着常顺。去了坤宁宫。

太后自然会问他们来做什么。

朱仲钧又把对皇帝话,说给了太后听。

他背诵痕迹很明显,一看就是别人教,太后顿时将目光转向了顾瑾之,眼神有点犀利。

顾瑾之尴尬。垂头不语。

太后想到顾瑾之往日里单纯,又想到顾延韬是个极度势力人。就把责任算到了顾延韬头上。

如今这么好机会,顾延韬岂会放过?

庐州这六万护卫军,只怕再也不会属于王府了!

太后心里一阵抽搐疼。

不过,短暂愤怒与不舍之后,太后倏然觉得,这样也好…

太后狠心想,皇帝不变性格话,如今还是念点亲情。只要仲钧没有危害,没有军队,皇帝是很放心他,仲钧也安全。

仲钧这么傻,那么多护卫军王府里,总归是祸害。就算有宁席帮衬着,太后也不放心。

宁席到底不是太后亲生。

权势会让人生变,宁席难保一直忠心耿耿,不欺负仲钧…

想到这些,太后犀利目光慢慢变得和软。

只要仲钧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于是,她收敛了锋锐,笑着对朱仲钧道:“好孩子。你和皇上是亲兄弟,这个时候就该相互帮衬。你做得很好,母后很高兴。”

朱仲钧得到了夸奖,就笑着往太后怀里钻。

顾瑾之也暗暗松了口气。

这件事,比他们计划得还要顺利。

很多预料会出现难题,都没有出现,一路绿灯到现…

接下来,就是宁席和孙柯谁任主帅问题了。

这件事,需要孙柯出马…

顾瑾之和朱仲钧从宫里出来,朱仲钧又把孙柯叫到了跟前,反复叮嘱他如何行事,才能让宁席自己把增援主帅位置让给他。

孙柯认真听着。

——————

第二了。已经是后一天了,此刻不发力,等待何时?

第243节完美

皇帝自从登基以来,减免过两次赋税。

第一次是登基第一年,长江以南布政司,免征税收;到了前年,轮到了长江以北布政司。

这么一免征,百姓自然感恩戴德。

可是国库就不那么充盈了。

去年出兵,湖北湖南就增税过一次…

如今又要打仗,自然又需要增税。而江浙等地州县,因为去年长江以北减税,赋税无形中重了几分。

现战争征税,赋税重,这不是逼得百姓走投无路吗?

早知道如此,就不该免税了。

免税人人称道,可一旦加重,立马就民怨沸腾,甚至造成动乱。

安南国平乱军和西北用兵,几乎掏空了去年国库盈余…

如今,是不可能再去搜刮百姓,否则内政不稳。

难道要想封地王爷们借钱借粮?

关键是,能不能借到,还两说呢…

皇帝如此暴怒,除了安南国平乱军无能,也是因为这些事。

如今,朱仲钧主动将他护卫军献给朝廷,又将庐州这些年府库做粮草,这就给其他封地诸王做了表率。

庐阳王都如此慷慨了,其他王爷敢不借钱借兵吗?

这样,不仅仅消除了藩地王爷势力,还不至于国家动荡,皇帝如何能不高兴呢?

其实,他这两天已经打朱仲钧和南昌王仲林主意了。

他只是没想到,顾延韬能跟他想到一块儿去,还主动去说服了朱仲钧和顾瑾之,这点让皇帝很满意。

他对顾延韬又有了种认识。

朱仲钧将庐州王府护卫军和府库历年库存全部捐献出来,很就传开了。

那批增援军,谁任主帅。是宁席关心事。

自己应该怎么办,是南昌王和其他藩王操心事。

——————

南昌王接到了消息,立马到顾家找朱仲钧,确认消息是否属实。

朱仲钧傻傻,哪里懂其中厉害,立马跟他说这是真。南昌王当时就心底发凉。

惨了,他护卫军不保!

甚至他府库也不保了!

平乱是朝廷事,怎么到了现,朝廷不用出力。反而搜刮他们这些藩王?可朱仲钧开了头,南昌王敢不紧随其后,只怕他这辈子也不能离开京师了。

皇帝把他圈禁京城,不就是忌惮他兵力?

有了这个借口,估计他兵力也要悉数上交朝廷了。

既然消息确实。就应该争取主动。

南昌王立马进宫:“臣弟听说仲钧将王府护卫军全部捐献出来,助皇兄一臂之力。臣弟也愿意将王府护卫军捐献出来,助皇兄平乱。只是臣弟封地素来贫瘠,只怕粮草”

军队和钱财,他如今只能保一样了。

能保住一样就不错。

皇帝龙颜大悦,立马道:“仲林有这个心,朕甚欣慰。粮草话。朕问其他人借,仲林出兵力即可。”

一句客气话也没有,就接纳了南昌王护卫军。

整整六万精兵,乃是南昌王精心栽培。

就这样送出去。他心都疼得滴血。

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这是早晚事。否则皇帝是不可能放他离京。京里这些日子,南昌王也渐渐想明白了。

皇帝想收拾他,有千万种法子。哪怕他有六万精兵。

所以,六万精兵。并不能给他一丝一毫安全感。

皇帝要怀疑他、收拾他,他只有承受份。如此一想,那六万精兵,也变得不那么难以割舍。

况且仲钧不是既赔钱又折兵吗?

和朱仲钧一比,他至少保住了自己府库…

有了比自己惨人,南昌王也不觉得自己多悲惨,就回了家。

一夜之间,皇帝所担心事,都解决了。

南昌府那让他日夜忧心六万精兵,也无形中被收上来了。

皇帝心情前所未有好,连安南国平乱军失利,也让他生气不起来。接下来,就是借这个机会,搜刮其他叔叔们和兄弟们,让他们捐钱,削弱藩地势力。

和军队相比,那些叔叔和弟弟们应该加愿意捐钱。

他们都只有一万多护卫军,不足为害。

整个九月,各路诸王都奉诏回京。

他们来时候,大概都知道此行目。一到京里就纷纷哭穷,称自己没钱,封地收成不好等等。

皇帝冷眼旁观。

要么给钱,没钱就出兵。

他们有多少护卫军,皇帝是一清二楚,这个赖不掉。

后,皇帝从各路诸王那里,得到了大量捐献。

这笔钱,足够十二万增援军一年粮草。

安排好征粮部队之后,就开始考虑增援军将领问题了。

兵部尚书姜梁这次大出丑,被皇帝屡次朝堂责骂,心里就存了口气,他主动请缨,要出任主帅。

皇帝没有拒绝。

接下来,就是两路先锋。

一个自然是从南昌王府出,一个是从庐阳王府出,这个算是明面上东西,代表军队还是属于两个王府,只是暂时征用。

南昌王知道这只是形式。

等这支军队回来,他派出去先锋,不一定能回来。反正捐献都捐献了,南昌王也懒得再挣扎,没有派他指挥使,而是随便派了个将领。

而庐阳王这边,痛苦人,非宁席莫属。

——————

当得知庐阳王将王府六万护卫军捐献给朝廷,充当安南平乱增援军时候,宁席就大发了通脾气。

他壮志凌云,都寄托这支军队上。

结果,朝廷没收了。

每个王府可能见护卫军,这是祖制。宁席想不到朝廷能用什么法子。不遵循祖制,没收王府军队。

结果,那个傻傻庐阳王,自己给皇帝出了个主意,把自己给赔进去了。

和其他人一样,宁席肯定这是顾家捣鬼。

除了顾延韬,谁还这么损人不利己?

事情已经无法回转,宁席除了气得心口疼,还真没有旁法子。

兵部人通知他回庐州。让他出任先锋,又让宁席狠狠气了一回。

这个先锋,除非能立大功,否则能不能回来还两说,宁席才不想去!他一夜之间。从堂堂正正六万精兵指挥使,变成了光杆将军,这如何不叫人气恼?

“大人,要不我去吧?”身边下属对宁席道,“总得有人出人先锋。大人自然不能去。将来王爷回庐州,还是要按祖制建护卫军,还需得大人出力”

再建护卫军。能有六千人就是上限了,否则皇帝不会同意。

当初能建六万人护卫军,那是先帝特许,让庐州作为寿城后备。

每个王府只能见三支护卫军。每支护卫军是两千到两万不等人数。虽然说不等。可超过两千人数,皇帝就会留中不发。

六千人,有什么用啊?

宁席满腹大志,一下子就化为乌有。

这让他愤怒又迷茫。

“让孙柯去吧。”宁席终狠狠道。“那小子定是王爷身边,说了什么坏话。也许这次事。也有他出主意!”

很,宁席就将孙柯名字报上去。

皇帝犹豫了下。

他知道朱仲钧很喜欢孙柯,整日带着孙柯玩。

他找了朱仲钧,问他意见。

朱仲钧则道:“好啊好啊。孙柯出去玩,回来会给我带好玩吗?”

他根本不懂这些。

皇帝见问了也是白问,就同意让孙柯任先锋了。

孙柯还可以选一名副将。

他选了姚问错。

这点,让宁席等人都摸不着头脑。

大家都知道姚问错是宁席亲信,孙柯又和宁席不和,怎么会宁席人?

“不要让他再回来。”宁席终一想,其实也还不错,于是他告诉姚问错,让他盯紧了孙柯,然后道,“那小子养不熟,总是坏心思。”

姚问错道是。

已经如此了,懊恼也没用。

宁席狠狠想,将来事谁说得准呢?

既然王府已经不成气候了,他就很不想回去。

可又不能说,万一太后和皇帝觉得他王府是别有用心,就有口难辩了。

“真他妈晦气!”宁席啐道。

他心里,也彻底记恨上了顾瑾之和顾家,只想等回到庐州,再慢慢收拾顾瑾之。

那个傻子王爷娶谁,原本都应该宁席安排之内,结果太后一生病,王爷被调到京城,一切都失去了控制。

要是没有顾瑾之和顾家,王府护卫军也不能出这么大事!

想起了都后悔不及!

连千兰那张明艳脸,也让宁席分外讨厌。可如今,他不能再讨厌千兰了。千兰父亲是寿城都指挥使。

将来顾瑾之一死,千兰说不定还能做庐阳王继室,寿城兵力又会成为王府。

王府,就是他宁席。

回到庐州,就慢慢弄死顾瑾之,才能顺过来这口气,宁席想。

一切一切,比顾瑾之和朱仲钧预料得还要顺利。

他们计划,原本以为会有很多偏差。结果他们计划,正中了皇帝下怀。

皇帝帮他们把计划实施得加完美。

朱仲钧想,有了这次事,他和顾瑾之完婚,应该年内可以定下来。

他如今,关心只有这件事。

其他,哪怕是生死,他都愿意往后放一放。

他要先和顾瑾之完婚,这是他迫不及待。

——————

第三了。你们以为我会停下来吗?才不呢,我要以每三个小时一节奏,完爆月末后一天!弱弱问下,可以求粉红票么?虽然我这个月好渣…

第244节婚期定

安南增兵之事,一直到了十月才有定论。

没有费朝廷一兵一卒,不用增重赋税,这是百姓和朝臣都喜闻乐见。

傻子庐阳王吃了大亏,护卫军和府库悉数上交,有人就觉得皇帝有点不厚道;其次倒霉,便是上交六万精兵南昌王。

和他们一比,其他出了粮草王爷们,损失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