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为见他迟疑,当即跪下磕头:“求钱大夫救救幼弟,我们娘刚没了,不能连弟弟也没了,否则百年之后如何面对母亲啊。”

钱大夫被他哭的心软了,便答应着跟着去了清流村。

钱大夫站在门口,将其他人赶出去了,念悠见钱大夫来了,心松了口气,又拿出自己制作的口罩递给钱大夫,并没有出去。

钱大夫本来打算拿自己的帕子掩鼻的,没想到这小姑娘人小,手却很巧,做了这等好东西。

钱大夫赞许的看了眼小姑娘,见小姑娘淡定的看着他也不打怵,暗自满意的点头,随她进了屋子。

此时念林还昏睡着,时不时的惊厥,脸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暗红色的小斑丘。

钱大夫进了屋,伸手掀了念林的眼皮观察,又掀起衣服查看身上的红斑,满意的点头:“处理的不错。”

钱大夫行医多年,却从未见过这么小的女娃娃这么淡定从容,面对一个天花病人竟然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将他人拦在外面自己却不害怕的留下来照顾。

钱大夫又把了脉,然后便开门出去写了方子,又将随身带来的药材交给苏念为嘱咐道:“一日两次。另外一包多熬些汤汁给孩子沐浴。”

一家人自然对钱大夫感恩戴德,苏老汉老泪纵横,直接跪下:“多谢钱大夫,等小儿好了,老汉定带着去谢钱大夫大恩。”

谁知钱大夫却笑着摇头:“老汉应该庆幸有这么些好儿女,一则若没有你家二郎千恩万求老夫可能不会来,二则,你家姑娘人虽小,却懂得很多,已经将前期的护理准备妥当,减小了治疗难度。三则,九如镇裴家来了人也请我务必来你们家一趟。亲情、人情都有了,老夫想不来都不行。”

说这话时念悠在屋里没听见,但是其他人则听见了,对裴家的大恩更是感激涕零。

说完,钱大夫便去了苏家安排的净室洗了澡,又将来时的衣服烧了换上新衣,这才让苏念为将他送了回去顺便抓药。

到了晚上,念林脸上和四肢开始出现包疹,原本白嫩的小脸此刻变得惨不忍睹。好在念林迷迷糊糊的,念悠小心的喂了些肉粥又哄着睡着了。

又过了一日包疹成了痘疱四周红彤彤的甚是吓人。念悠连续照顾了几日疲劳至极,却又不敢休息,外面的人不能进来,进来的人又不能出去。

苏老汉急的上火,天天在家里烧香拜佛,又求林氏保佑,一家人人心惶惶。

村里人知晓了苏家的事,关系近的带着东西到了门口便走,关系不好的诸如苏二婶之流则绕着远走。

到了第三天商氏娘家哥哥来了,说要接商氏回家住些日子,商氏不愿意走,商大哥又不乐意,拉着她躲在屋里说了半天话,最终商氏带着苏茂回了娘家。

苏念庆自然不愿意婆娘和孩子这时候走,她这一走,倒显得苏家更加凄凉。

可又想到苏茂,苏念庆舍不得了,一半阻止一半同意的让商氏带着儿子走了。

家里外面只剩下三个大男人,好在苏念为这些年也学了些做饭,日日守在厨房,不是熬药便是做饭。

念悠在屋里更是不曾出来,现在正是危险期,念林的温度突然又生了上去,疱疹灌浆,渐成脓疱,有痛感,周围红晕加深。念悠急的嘴角都起了泡,可也顾不上疼,眼睛更是一刻不肯离开念林。

钱大夫的药一直再喝,每隔几日苏念为便将念林的情况说给钱大夫听,钱大夫根据情况调整药材。

一直到了第十天开始,温度终于降了下去,或破裂结痂,终成痂盖。念悠按照钱大夫的方法拿了棉花将痂盖粘住递了出去。外面的苏老汉和苏念为,苏念庆每人都将棉花塞到鼻子里,然后每两天三人也出现轻微的天花症状,而后将钱大夫的药灌下去,没几天便好了。

按照钱大夫的说法,这样就相当于得了保障,以后再也不会得天花了。

而此时念林身上的痂盖自然脱落,有痒感,念悠更加不敢睡了,每日晚上用药材给念林洗澡,晚上更是盯着。生怕念林伸手挠的时候抓破了脸,后面可就会留疤了。

好在苏老汉等人已经得了保障以后也不会得天花了,于是苏念为和苏念庆便开始代替念悠过来盯着念林,保证时时刻刻盯着,一定不能让他挠了脸上。最后几人一合计将念林用棉绳绑在床上,让他动弹不得。

念林早就醒了,看着家人默默的流泪。

念悠出了房门便去洗澡,然后衣服直接烧掉。直到此时,念悠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这下念林终于不用死了。

没出半个月念林的病彻底好了,只有左侧眼角留下一个痘印,其他地方倒是没有留下。

商氏带着苏茂从娘家回来,看着念悠消瘦的脸,有些心虚。苏茂倒是不管大人的事,听说小叔叔病好了,便开心的去找他玩了。

商氏从回来苏念庆脸色便不好,商氏小心翼翼看着一家人的眼色,心里也委屈的厉害。

这日一早,商氏将猪食喂上,对正在烧火的念悠道:“悠悠,大嫂,大嫂不是故意要回娘家的。”

念悠脸上没有愤怒的表情,只是很平淡的点头:“我知道。”这世界上人每个母亲都是这样,无不考虑自己的孩子,商氏也不例外。她可以埋怨商氏在苏家为难的时候离开,却不能阻止一个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远离这种病。

毕竟,天花在这年代是要人命的病,她命大,守了念林这么久都没传染上,她已经很庆幸了。而幸运的是念林也救了回来,她守着的这些时日,内心的紧张害怕,痛苦和焦虑一下子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外面已经白茫茫一片,今年的大雪尤其的大。地里抽了芽的小麦正在白雪的覆盖下温暖的睡着觉,为着来年的大丰收积累着养分。

第十八章

忙忙碌碌的到了十一月底,外面大雪也停了,一辆马车自白雪覆盖的乡间小路上欢快的跑来。

马车里裴轩小脸通红,终于忍不住好奇心趁着姐姐不注意将帘子掀起一角,“外面白茫茫的,真好看。”他出生时裴家已经好了起来,真真的没过过乡下的日子,所以见了乡下的田地很是好奇。

话音刚落一个小手伸过来拍了他一下,“轩轩,赶紧放下来,冻死我了。”

裴轩撅嘴瞪去,“三姐姐,你就不能学学二姐姐这么温柔贤惠吗?小心以后嫁不出去。”

被叫三姐姐的是裴家三小姐裴宝珍,裴母和裴父别的本事没有,孩子倒是生了不少,五男三女,堪称神奇。

裴宝珍瞪着眼去敲裴轩,“小孩子家家的管这么多作甚!”就算她只比裴轩大一岁也觉得自己是大人了而裴轩是小孩子。

“好了,别闹了。”裴宝钗好脾气的看着弟弟妹妹,柔柔的,很是美丽。今年不过九岁,看起来却一本正经,全然不似小孩子。这次能出门也多亏了裴轩,否则她娘怎么可能轻易让她们姐妹出来,还能到这乡下来玩。像她大姐姐今年也不过十一,不还是被拘在家里了?

外面荣叔赶着马车听着几个孩子叽叽喳喳的吵闹丝毫不觉得烦躁,他以前跟着将军在外面跑,老了在裴家陪着这些孩子,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马车进了村子,在路上积雪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印子,清晨的早上街上也没有人,这个时候恐怕很多人家还没起床呢。荣叔熟门熟路也不需要别人指路,赶着马车直接到了村子后面苏家门口。

苏家门口积雪早已打扫干净,苏念为扛着扫帚靠在墙上,想着歇一会儿再继续扫扫别的地方,这时就听见马车哒哒的响声。

“荣叔,你咋来了”苏念为对荣叔印象很好,看见他赶着马车来了,很是惊喜。

马车缓缓停下,车帘子掀起一角钻出一个男娃,瞅见苏念为,笑眯眯叫道:“苏二哥,轩轩也来了。”

苏念为放下扫帚,高兴的上前一把将裴轩抱了出来,“轩轩来了更好,苏二哥陪你玩。”

裴轩笑嘻嘻的,然后扭头,“苏二哥,我二姐姐和三姐姐也来了。”

苏念为回头,就见荣叔扶着两个小姑娘下来了,惊讶的挪不开眼,全因为这俩姑娘长得一模一样,一时有些惊诧,这是双生子啊。

裴宝钗和裴宝珍走到跟前,盈盈福了福,“苏二哥好。”

苏念为不敢多看,赶紧转过头去冲院子里喊:“悠悠,大嫂,家里来客人了。”

念悠和商氏刚起来洗了脸,听见动静赶忙跑了出来,一出来一眼便看到了那一对双生姑娘,也是惊讶的不行,裴轩见姐姐抢了他的风头非常不高兴,扭着身子从苏念为身上下来,走到念悠跟前,眼睛亮晶晶道:“念悠姐姐,轩轩来找你玩了。”

“真乖。”其实她也不过比裴轩大一岁罢了,却总觉得裴轩比她小很多是的。

裴宝珍看着念悠,呆呆道:“姐姐,你长的真好看。”

裴宝钗红着脸去拉妹妹,可裴宝珍甩开她的手走到念悠另一旁,和裴轩一样眼睛亮晶晶的,“姐姐,我跟你玩吧,我叫裴宝珍,那个不说话的,闷的很得是我姐姐裴宝钗。”

“好啊,咱们一起玩。我叫苏念悠,你们可以叫我念悠或者悠悠。”念悠笑着,对这小姑娘也喜欢的紧,倒是裴宝珍柔柔的,只看着她们笑。

商氏感叹裴家一家子真会生,眼见着开始有围观的人,便开口道:“快进屋吧,外面冷。”村里人冬天没事可干,最喜欢凑热闹,让这些人看见了保不齐又生出什么谣言来。

而且外面确实冷,下雪不冷,化雪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进了屋,堂屋有个大通炕,炉子底下正烧着柴,裴轩也不眼生,进屋先和苏老汉打声招呼见念林还窝在炕上被窝里睡着就蹦到炕上,钻进念林的被窝里挠他。

念林自从病好了,便又搬回堂屋里和苏老汉睡大炕,正睡的香就被冻醒了,一睁眼便看到裴轩幸灾乐祸的躺在他的旁边。念林人小,性子又好,哇哇大叫了两声便放过了他,有些委屈道:“轩轩,别闹。”

“快起来,太阳晒屁股了,咱们好出去玩呀。”裴轩笑眯眯的不肯放过他。

裴宝钗看见弟弟没礼貌在别人家这样便想开口教训,荣叔拉了拉她,对她轻轻摇头,便作罢了。

苏念庆和荣叔也相识,便过来一起陪着荣叔。

苏茂听见小孩子的声音也跑了过来,与裴轩一起围着苏念为说这说那。

等暖和过来了,裴轩便坐不住了,拉着苏念为去堆雪人,苏念为喜欢裴轩,带着三个孩子出去堆雪人了。

念悠怕两个姑娘闷,便提出去她的房间,裴宝钗怎么都行,裴宝珍则求之不得,在长辈的眼皮底下玩都玩不痛快。跟着念悠进了屋,屋里也是暖和的。

“吃些花生瓜子吧,我们这边没啥好吃的点心,你俩将就吃点。”念悠将柜子里放着的花生瓜子端出来招呼俩人吃。

裴宝钗吃相文雅,裴宝珍则不讲究这么些。

裴宝珍嘴里叼着花生,环视念悠的闺房,好奇的问道:“念悠姐姐,你平日里绣花吗?”

念悠一愣,笑了,“绣一些,只是不大好看。”

裴宝钗抬头感兴趣道:“姐姐给我看看?”她在家也学针线了,但是绣的不是很好。

念悠点头,将针线筐子拿出来,裴宝钗随手拿起一个绣了一半的荷包,惊叹道:“念悠姐姐真是好手艺,绣的这般活灵活现竟然还说绣的不好看。”

裴宝珍一听也赶紧接过去,“哇,真好看,念悠姐姐,你送给我呗?”

念悠点头,见上面还差几针才好,便接过来,“还差几针,我缝好便送你。”说着穿针引线,不多时将尾部收紧。

裴宝珍视若珍宝,藏到怀里,看着念悠道:“我得藏起来,不然裴轩那小子看到了非得和我抢不可。”

念悠笑了笑,却发现裴宝钗看着自己的一个帕子挪不开眼,便将帕子拿了出来,“这个送给宝钗了。”

这俩姑娘实在讨人喜欢,一个静,一个动,动的灵动的让念悠羡慕,静的那个一个眼神就让她的心都要化了。

宝钗难得眼睛晶亮,有了这个年纪该有的喜色,“真的?”

得到念悠的肯定,喜滋滋的放到袖中,也添了句:“可不能让裴轩看见。”

“啥不能让轩轩看见啊?”正说着,门突然被推开,裴轩虎头虎脑的探头进来,后面跟着念林和苏茂。

裴宝珍如临大敌,忙将荷包往里塞好,“没什么,小孩子家家的出去玩去。”

裴轩撇嘴,“就跟你多大是的。”

裴宝珍气呼呼的跳下炕去挠他,“我比你大,是你姐姐,竟敢对姐姐不敬,等大哥回来,让大哥打你屁股。”

裴轩根本不怕她,做着鬼脸,“大哥最疼我了,唔噜噜。”

“你!”裴宝珍气的去追他,裴轩拔腿就跑,嘴里喊着,“念悠姐姐救命啊。”

念悠和宝钗笑着,然后穿鞋下炕也去了外面。

院子里角落位置堆着一个大雪人,下面身上插着两把扫帚,鼻子位置插了一根胡萝卜,惟妙惟肖。裴宝珍正和裴轩围着雪人你追我赶,念林和苏茂站在一旁给裴轩加油鼓劲。

念悠站在门口,看着几个孩子,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好。假如上辈子她没有上吊,安安分分的嫁到裴家,那么这俩漂亮的姑娘就是自己的小姑子,那个整天笑眯眯喜欢漂亮姐姐的裴轩就是她的小叔子。

似乎这家人都挺好,就连裴叔也是好的。

上辈子,她怎么就傻到什么都信乔言榕的,而不信真的关心自己的兄嫂呢?

真是被猪油蒙了心了。

中午,裴轩三姐弟和荣叔在苏家吃了饭,三人对念悠的手艺赞不绝口,荣叔也很高兴,觉得这姑娘和他家少爷是天生一对,这姑娘是个好姑娘,他得帮少爷看好了才行。而苏念庆兄弟俩连同苏老汉则对荣叔表达了他们对裴家的感激之情,直到这时念悠才知道原来当时二哥能请来县城的钱大夫裴家也是出了力的。

下午几人又玩了痛快,等临别时又依依不舍。裴轩拉着念林和苏茂,夸口说以后还会来,而裴宝珍则拉着念悠让她去镇上的时候一定去看她们。

等马车走远了,念悠才收回目光,总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偷来的,很不真实。

但她又热切的期盼这样的日子能够长长久久才好。

谁不希望有个安稳的生活呢。

第十九章

转眼过了四年,林氏的孝期出了也有一年了,商氏在去年十月又怀了身孕,再过几个月便要生了。

而这几年,苏家每到收了小麦的时候便种上蔬菜,有些拉到县城卖给酒楼,有些则由自家制作成能放置的菜品,卖给酒楼。

自从三年前苏家将五花肉炒白菜干这菜推广到福泰酒楼,一开始便赢得了顾客的好评。

不但如此,念悠更是又做出了几样拿手的酱菜卖到城里,也有了进项。

如今几年过去,苏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生活好了,苏家便打算重新盖个院子,苏老汉抽着汉烟在屋前屋后量了半晌,突然感叹道:“这样的好日子,老婆子却没福气享受啊。”

商氏数着家里的钱,数了几遍都觉得不对,索性推给念悠道:“悠悠,还是你来算吧,你好歹跟着你二哥识过字,嫂子算了半天都算不明白。”

念悠结果钱袋子掂量一下着实不少,可这三四年了商氏算账还是有些糊涂,念悠免不了说道:“大嫂,这家你可是要当的,可别推给我。你也可以学识字,学算账啊。”

说着,念悠将钱袋子又推回去,“再者说了我现在帮你管账,过几年你不还得管账吗。”

商氏戳她的额头,嘲笑道:“真不害臊。”

这几年家里生活好了,村里人都有些眼红,甚至大伙儿也学着种菜,可种了没有路子,去县城也卖不了几个钱,最后也都不了了之。

日子好了生活也舒坦,苏老汉抽着汉烟听了这话也笑道:“悠悠这话说的不假,她大嫂,往后让悠悠教你识字算账吧。再不济让茂茂和念林教。”

商氏犹犹豫豫,最后做了决定:“还是悠悠教吧,那俩小子在学堂好好学就得了,过两年考个童生,最好考个秀才回来,咱家也是祖上冒青烟了。”

说到孙子和小儿子,苏老汉脸上的笑意更胜,满脸的褶子也如菊花一般绽放。前年的时候念悠主张将俩孩子送去学堂,当时他还觉得读书没用不想同意,后来念悠硬是主张将俩人送去了镇上学堂,谁知俩孩子还挺争气,尤其是念林,听说虽然年纪小但是很得夫子赏识,经常夸赞于他。

“咱家这俩孩子都是有大出息的。你们啊,就等着沾光吧。”苏老汉不无得意,将烟杆敲的当当响,尤其是他的小儿子说他文曲星下凡也不为过了。

念悠笑道:“那是,爹您以后可得好好享福。”

苏老汉叹了口气,“这人啊,老了老了就不行了。你爹我都这把岁数了啥都不在乎了,眼里就只有你们这些小的,你们好了,我就好了。”他也明白这样的日子还是不提林氏的好,免得提起来又是伤感。

商氏将钱袋收起来,又找出苏茂在家用的纸笔,笑着接话:“爹,小的好了就孝顺您,您还年轻着呢,以后有享不完的福气。”

苏老汉看着远处的夕阳觉得生活无比的美好:“他大嫂,咱们屋子盖的大一些吧。”话题转了八百转又转了回来。

商氏笑道:“悠悠你怎么说?”

这几年家里大事小事自己这小姑没少出谋划策,但凡有个什么事情商氏已经习惯性的问念悠了。

念悠接过毛笔,在纸上勾勾画画,对两人道:“爹,大嫂过来看看咱们新家。”

苏老汉和商氏凑过来,便看到纸上赫然是三座不小的院子,四四方方很是气派。

苏老汉惊讶的合不拢嘴:“悠悠啊,咱家要盖这么大的院子?还为啥是三座?”

商氏也是疑惑不解,看向念悠。

念悠提笔在三个院子上写上名字,依次是念庆、念为、念林。

“爹,以后大哥二哥念林肯定是要分家的,到时候每家一座院子,这样多好。您想上哪家住就去哪家。”念悠美滋滋的想着苏老汉今后的美好生活,却没注意到苏老汉的脸色已经暗了下来。

苏老汉沉着脸道:“悠悠啊,父母在,不分家,好好的家为何要分了?”

念悠一滞,终于听出苏老汉声音里的不悦,商氏也在一旁道:“悠悠啊,咱院子盖的大些就是了,何必盖三座呢。大家一起住多热闹。”

念悠看着苏老汉和商氏刚想开口解释,就见外面苏念庆和苏念为进来了,这几年家里条件好了苏念庆便不去裴家做工了,在家和苏念为一起种菜。

“爹,你们说啥呢?”苏念庆将汗巾放下,端起水喝了一大杯。

苏老汉面上还是不悦,闷着脸不吭气,商氏拉着苏念庆到一边将念悠的话说了一边。

苏念庆也是不同意:“悠悠啊,大家在一块过日子多舒坦,何必分开呢。”

念悠叹口气,解释道:“爹,大哥、二哥、大嫂。现在二哥和念林都没成家这都还好说,大嫂也不是小气人,但难保以后二嫂和念林媳妇就是这般大度的,一家人住在一起难免磕磕绊绊,倒不如分开过。况且我的意思是二哥和念林成家之后才分家。一家人还是一家人。而且你们有没有看到,很多一大家子十几口人一起住的那些人家,不是这个偷懒就是那个因为鸡毛蒜皮的打架伤了和气。而分家后则不同,为了自己的小家,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也都会努力。况且,就算是以后分了家大家还是一家人,并不会因为分了家就生分了的。”

她的话说完,屋里有些沉默,苏老汉还是没回过味来,转身出了门。

苏念为看着妹妹,皱着眉头道:“悠悠说的也没错。”大户人家钱财多都弄的鸡飞狗跳,在乡下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打起来的也不再少数。

苏念庆气哼哼道:“你就惯着她吧。”

念悠的话却让商氏心里一动,倒不是她小气,容不得今后的两个弟妹,只是人和人相处不能看一个人,也得看对方的秉性。若是自己一味大度,弄不好就被认为好拿捏,反倒让日子不美。

可这种事情她可不敢说出来,家里还有公公和男人呢。再者说了,就算分家那也是几年后的事情,苏念为虽然十八了,可一点想成亲的意思都没有。念林更别提了,今年才九岁,距离成亲少说也得七八年,到时候她估计都能当奶奶了。

念悠本以为自己的这个方法会被全家否决,谁知过了两天苏老汉便拿了三分地契回来,“咱们就在这三块地上盖房子,这处老屋还留着,到时候你们三兄弟都成家了我就自己在这老屋里头住着。咱们家将院子都盖到邻近大路的边上,往来镇上也方便些。”

见苏老汉敲定了主意,其他人也不再说什么,毕竟分家的事这两年不会发生,念林才九岁,就算分家也得等念林成了亲才行,这样一来一家人还是可以在一起的。苏念庆想着,等到那一天再说吧,还远的很呢。

地方选定了,苏老汉又和苏念庆哥俩儿商量着去找泥瓦匠,村里没有泥瓦匠,若是找泥瓦匠却得去了镇上找。

好在这几年苏念庆哥俩儿在镇上也认识了些人,又在荣叔的帮助下找了泥瓦匠,又商定了价格,选了黄道吉日便可以开工了。

苏家以前在清流村里也是贫困户,但是这几年却靠着种菜和供应念悠发明的几个菜品也慢慢好了起来。村民们听说苏家要盖房子还是盖三间院子,将三个儿子的院子一次性都盖起来,着实下了一跳。

苏二婶嫉妒的眼都红了,在家搓打儿媳妇,“人家的媳妇都能干,就你个好吃懒做的不知道想法子赚钱。”

苏福媳妇被婆婆骂了也不敢回嘴,暗地里却将同样是苏家儿媳妇的商氏恨上了心。

苏二婶心里却想着其他的事情,等下午想着大房的人都回家了便挎着个小篮子去了念悠他们家。

念悠正在家里教商氏算账,就听见苏二婶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大嫂,在家吗?”

商氏和念悠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话。

开始那两年见他们大房富裕了,苏二婶就撺掇苏二叔过来取经,想掺和一脚,而苏二叔要脸面不肯来,后来苏二婶厚着脸皮来了被商氏三两句便打发了。背地里可没少骂他们一家。

但是她又有新的所求了,进了门嬉笑着脸将篮子放到桌上,就好像之前两家的矛盾都不存在是的,熟稔的拉着念悠的手道:“悠悠真是好姑娘,一转眼都这么大了,模样长得也好,也不知道会便宜了哪家的兔崽子了。这一看啊就是有福气的姑娘。”

念悠不着痕迹的将手抽出来,默默的离着苏二婶坐的远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