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贞微微苦笑,摇头道:“梁公公,咱们现在哪里顾得上这个?小殿下的安全要紧,有异况直管找太后娘娘庇佑是正经。”

梁芳愕然,万贞虽然不知道前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她对御驾亲征一事本就心怀疑虑,加上隔壁的舒彩彩天天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此时一听到前殿那边的宫人嚎啕大哭,并且哭声连片震天,心里就有了两三分预料,只是不便和梁芳明说,生怕猜测与事实不符,会惹祸上身。

小皇子虽然还不能直接听懂她话里的未尽之意,但他被万贞抱在怀里,却能感觉到她心中那股惊惶恐惧之意,伏在她肩上,安慰似的拍了拍她的背,脆声道:“贞儿不怕!不怕!”

万贞听着他的童言童语,心中一暖,笑道:“好,贞儿不怕……小殿下若是遇到了什么事,也不要怕,啊?”

群体性的情绪感染力是很强的,他们一行虽然离得还远,但听到前边震天的哭声,胆子小些的乳母和小宫女就已经被吓得脸色有些变了,虽然负有看护小皇子之责,却有些不敢跟着万贞往前走,反而劝她带小皇子去坤宁宫找钱皇后。

万贞叹气:“莫非你们以为仁寿宫有变,回坤宁宫就能保平安不成?何况皇后娘娘的仪驾未过,显然还在仁寿宫,并未离开。”

乳母不肯相信,停下脚步道:“万女官,奴等是坤宁宫的人,仁寿宫纵有变故,那也不是奴等能掺和的事。”

万贞如何不知道他们的侥幸心理?当下也不强留,冷声道:“好,你们要回坤宁宫可以自去!但小殿下必要随我去太后娘娘那里!”

乳母急道:“这怎么可以……梁公公!小爷是咱们领着的,可不能让万贞儿带走!”

万贞抱着小皇子,退后几步,看着梁芳,道:“梁公公,太后娘娘由贵妃而为皇后,升太后,历经数十年风雨而不倒,至今独尊仁寿宫,虽不干政,但慎刑司和护卫亲军一直握在手里;而皇后娘娘……平日多赖皇爷周全,如今皇爷……若真有大变,你觉得谁更能保护小殿下?”

梁芳心中其实也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听着远方越来越响,越来越多的哭声,脸色青红交错,一跺脚,道:“咱家随你一同护送小爷去找太后娘娘!”

乳母等人被前方未知原因的哭声所吓,惊惶失措,虽然想把小皇子夺回来,但面对万贞和梁芳的同盟,又哪来胆量?只站在当地干着急。

万贞恐怕时长生变,抱着小皇子就往仁寿宫前殿狂奔。等他们跑到前殿云台下,奉天殿那边的第二次消息又传了过来:原锦衣卫千户梁贵逃回来了,他带来了正统皇帝的确切消息,皇帝没有死,只是被瓦刺所俘。

得到儿子、丈夫没有死的消息,孙太后和钱皇后虽然还在哭,但悲痛却稍缓了些。周贵妃抹了把眼泪,暴怒喝道:“既然皇爷没事,为什么锦衣卫不将皇爷带回来?他们世食国禄,就是这么回报君恩的吗?把这梁贵拿下,千刀万剐,诛连九族!”

孙太后气得一拍桌子,怒声喝道:“住口!外朝臣子,自有阁辅议策商处,你一个后宫妃嫔,安敢口出狂言,妄定外臣之罪,擅干朝政大事!”

梁贵弃驾奔逃,固然罪该万死,但他在逃出来之后,没有畏罪潜逃,还记得回来报信,也算尽了一份心。周贵妃这种时候,不想着如何笼络人心,却要打打杀杀,岂不是要寒了别人的心?

要知道,皇帝被俘,这已经是丢了帝位,丢了江山,丢了整个国朝及列祖列宗的颜面,若连人心也丢尽了,她们怎么带着号称三岁的小皇子活下来?

孙太后喝斥完了周贵妃,正要命人去找孙儿,就见万贞带着孩子站在旁边,稍稍松了口气,点了点头,转头吩咐:“金英,备驾!哀家要带着皇长子去奉天殿!”

大太监金英经历过四朝风雨,三次帝位更迭,初听到正统皇帝失踪,就知道为了名分大计,孙太后必然是要与外朝阁辅接触的,早早准备了銮驾,此时立即应声:“老奴已经备好銮驾,请娘娘登车。”

孙太后嗯了一声,从宫正王婵手里接过热手巾抹了把脸,又整理了一下仪容,招手道:“贞儿,你替哀家抱着濬儿,一同前往。”

万贞应了一声,抱着小皇子跟在后面。

太后的銮驾一路西行,穿巷过宫,直到奉天殿前停下。

因永乐朝三大殿遇火灾,不能使用,因此大朝会只能在奉天殿门前的广场上演礼,皇帝御门听政。至本朝时,三大殿虽然修缮好了,但皇帝御门听政的习惯没变,群臣仍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参加朝会。

太后的銮驾到奉天殿前,便是直接与群臣照面。

群臣正自与监国郕王愁眉相对,见孙太后驾到,纷纷肃立行礼。

孙太后避让不受,反而向群臣弯腰行礼,哭着道:“我为朱家寡妇,自宣庙崩殂,日夜为我大明颂经祈福,以乞国运昌隆,万世不替。岂料妇人女子,教儿无方,皇帝误信奸人,以至今日兵败怀来卫,落于敌手,愧对列祖列宗,亦负了诸位老臣一片赤胆忠心!”

皇帝不听劝谏执意亲征,以至带累得满朝文武一去大半,三大营精锐全军覆没,诸臣兔死狐悲,心中岂能没有悲愤怨恨?

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孙太后,其实好感很限,都更乐意亲近监国的郕王。然而此时孙太后情真意切的行礼哭诉,却反而让群臣心中很不是滋味——当初宣庙遗嘱,是托张太皇太后和三杨辅政的,孙太后全然插不上手。

皇帝少年登基,说句托大点的话,长成什么性格,更多的是受外朝辅臣的影响。至于宠信王振造成今天的大祸,也跟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续老去,群臣不敢制约其权有一定关系。如今孙太后一个深宫女子,出来背这教儿无方的罪名,群臣又哪有怪罪她的底气?

孙太后一礼行毕,见群臣面有愧色,便又转头喝道:“濬儿,过来!”

万贞心中一紧,安抚的拍拍小皇子的后背,将他放在地上,小声道:“小殿下,莫怕,慢慢地,走到皇祖母身边去。”

小皇子点了点头,果然一步步的走到孙太后身边。

孙太后拉着小皇子的手,又对群臣道:“此为皇帝长子,贵妃周氏所生,皇后钱氏抚育,宗正录牒,名为见濬,为人虽不伶俐,幸而稳重知礼,小小年纪,颇有孝心。”

说着她拂了拂小皇子衣裳上的皱褶,忍着泪吩咐:“濬儿,如今大厦将倾,全赖诸位大臣戮力同心,为吾家解倒悬之危,营救尔父。来,给诸位大臣行个礼。”

第六十九章 万里山河易主

无论太后还是群臣,其实都知道为了国家社稷,不可能让一个兵败被俘的人再坐在帝位上。正统皇帝现在虽然还有法统上的名分,但事实上是万万不可能空悬帝位,还等着这样一位皇帝来处决国家大事的。

然而,放弃正统皇帝的话,立谁为帝呢?

皇长子由中宫抚育,若是太平时期,自然是帝位的不二人选。可此时边关新败,将朝廷数十年积累消耗一空,京都空虚,国家有危亡之患。一个号称三岁的小娃娃,如何有令群臣信服,天下归心的能力?

主少国疑,长君才能安定天下。监国郕王,其实才是群臣从心底认可的新君。虽然诸臣至今为止,因为消息才刚确定,没有私下达成共识,但倾向性却基本一致。

孙太后此时让孙儿来拜谢群臣营救父亲,挽救国家,其真实用意,不过是试探一下,看看朝臣会不会承认他的继承权,愿不愿意推举孙儿登基而已。

然而,让她失望的是,诸臣虽然纷纷避礼,但都只是谢称皇子,莫说提议小皇子登基,连提议立太子的都没有一个。

这一试,孙太后心都凉了,但这种危急时刻,不独群臣需要同心,就是她也必须与诸臣同心,才有可能渡过难关。她虽然难受,却明智的没有再施压,而是牵着孙儿的手,颤声道:“钰儿,你也过来。”

郕王朱祈钰,是吴贤太妃的儿子,且由于在宫外长到六岁,宣庙驾崩才被张太皇太后承认,由正统皇帝封王开府,与孙太后见面的次数很少,平日也并不亲近。但孙太后身为嫡母,叫庶子一声“钰儿”,那是天经地义,谁也挑不出礼来。

郕王当然也不敢挑礼,应声走到她面前,哭道:“母后,儿子无能,不知应该如何救回皇兄!”

万贞心神不定,加上自知身份低微,不敢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看西洋景,来到奉天殿前一直低头垂首,恭谨守礼,不敢四下张望。但此时听到郕王的声音,却不由一怔,忍不住抬头看去。

郕王也不过比正统皇帝小一岁,穿着四爪蟒袍,头顶紫金冠,唇边一点淡淡地髭须,眉目清秀,比他哥哥长得好看——但万贞吃惊的原因,却不是因为他长得好看,而是因为这是个熟人!

就是这两年多跟她一直有来往,还被她忽悠在清风观小区捐钱搞饮水工程的少年!

难怪去年年底的时候,他说自己要分家离京,去年那时候郕王不就已经被朝臣议定应该就藩了嘛!这少年的身份贵重,她早有预料,但贵重到一国亲王,并且马上就是帝位继承的人选,却还是让她很意外。

郕王自然也看到了万贞,不过他早知她是太后身边的女官,虽然有些意外,却并不失态,仍然稳稳当当的与孙太后行礼说话。

孙太后顾不得擦自己的泪,先替郕王拭泪,哭道:“你皇兄误信奸人,命里该有此劫。急切间无法救回,怪不得你。”

她示意金英扶郕王站在一边,望着群臣道:“皇帝失陷,不能理政。然而国不可一日不无君。若论常理,皇长子见濬登基方合祖宗制度……”

她虽然已经作了决定,但郕王虽然也称呼她为母,毕竟不是亲生子,最后时刻仍然忍不住顿了顿,见群臣都不接话,才继续道:“然而当此危局,国无长君,天下难服。皇帝与郕王祈钰多年兄友弟恭,手足情深,御驾亲征之前,更是把监国重任托于弟手,倚为腹心。老妇以为,眼下由郕王代行皇帝之权,顺理成章,诸臣以为如何?”

太后这个位置,于国家而言,一生最重大的意义,便在于帝位更迭时出面证明皇权交替的合法性。若是太后推荐的帝位人选不能使文武百官信服,百官自然有话要说;但此时孙太后不独话说得有理有节,而且人也选得合适。

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的文武大臣见孙太后在这种关键时刻,居然行事有条有理,章法严谨,并不是无知妇人出来胡闹,哭着逼众臣找儿子,都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异口同声的道:“娘娘明见,臣等并无异议。”

人选虽然确定了,但无论是儒家的礼法,还是个人情意,郕王都不可能急虎虎的就答应,连连摆手道:“母后,此举将皇兄置于何地?万万不可以如此!”

孙太后握着他的手柔声道:“好孩子,我知道你们兄弟情深,然而国难当前,不如此不足以稳定人心,抵御强寇。”

放弃为亲孙子争夺帝位,却承认非己所出的郕王继位的合法性,是她尽宣庙遗霜,一国太后的本分。但这重身份之后,她还是一个母亲,嘴里劝着郕王,想到儿子被也先俘虏,不知会受多少苦难,终究忍不住放声痛哭:“你要好好的……好好的当皇帝,将你哥哥救回来,莫负了你父皇的遗愿和这十几年的兄弟情分……”

郕王连忙扶住孙太后,泣道:“儿臣知道,儿臣一定竭尽所能。”

政治人物的哭泣,都是别有意义的,过了会儿便在近侍的劝慰下收了。孙太后抹去眼泪,看了看广场上的众臣,再看看旁边的郕王,想了想,又一指身边的金英,喑声道:“钰儿,金伴伴是四朝元老,服侍你父皇忠诚勤谨,又任司礼监太监多年,熟悉政务。你身边的大伴虽好,但在理政一事上,恐怕不如金伴伴有经验。哀家一介妇人,在政务上能帮你的有限,唯有将金伴伴送给你,盼能助你一臂之力。”

朝堂上不是家常叙话的地方,孙太后要办的事办完,便抱着小皇子上了銮驾,回了仁寿宫。她这一天受的刺激太大,虽然凭着多年争斗培养出来的韧性硬撑了过来,但心中之悲苦,实不下于任何一人。眼见钱皇后六神无主,一昧哭泣,她都已经去奉天殿打了个来回,竟也没能缓过来,心中真是痛彻心腑,也不回答她们乱纷纷的问话,嘶声道:“一个个没头苍蝇似的,全没半点主张!除了添乱,还会什么?你们……都给我滚!”

钱皇后她们自入宫以来,就没被孙太后这样喝斥过,虽然心中害怕慌乱,却也不敢顶撞,纷纷退了出去。

万贞也想退走,但孙太后揽着小皇子,忽道:“贞儿,你留下照看濬儿。”

这种时候万贞连气都不敢喘粗了,更不敢拂逆太后的意思,应了一声,就在旁边安静地站着。

小皇子从被孙太后带去奉天殿,就一直安安静静的不乱说乱动,也不知是被吓住了,还是怎么回事,表情有些呆滞的安慰道:“皇祖母,不要哭……”

孙太后抚了抚小皇子的头顶,眼中垂泪,道:“傻孩子……你知道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这苦命的孩子!”

她痛惜了小皇子一阵,又想起千里之外的正统皇帝。在这只有几名心腹留守的大殿里,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骂:“镇儿!你这不争气的东西!你丢了江山社稷、丢了妻儿老母……只怕还要丢了自己的性命!你气煞为娘!痛杀为娘了!”

她在朝堂上的哭泣,虽然悲痛,但那属于太后的痛,每一次哭泣,每一句话说出,都把握着张驰的分寸,保持着国母的风仪。独有此时此刻的哭骂,才是属于一个母亲痛失孩子的心痛,完全没有太后的气度,就像寻常妇人一样,捶着胸口,拍着椅子,哭得涕泪横流,声声啼血。

万贞对于整个明宫都缺乏真情实感,纵然觉得正统皇帝是个“好人”,但也绝不像普通宫人那样仿佛天塌了似的伤心悲痛,一直没有哭过。直到此时孙太后哭得情真意切,她才感到心酸,忍不住跟着掉眼泪。

正统皇帝未出事前她心里恐慌害怕,但这时候确定皇帝被俘,她反而松了口气——虽然她对历史没有研究,但初中高中都有历史课,明朝有皇帝被俘这种事好像她还有些印象,似乎最后这位皇帝是回来了的?

既然皇帝能回来,那皇宫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变故吧?

宫正王婵和严尚宫两人拉不住伤心欲绝的孙太后,急忙喊道:“贞儿,你傻站着干嘛?赶紧过来抱住娘娘!别伤了娘娘的玉体!”

万贞连忙依言行事,孙太后哭得忘我,被她抱着不能自残,却仍然使劲挣扎。万贞眼看不是办法,只得道:“娘娘,您别这样!您这样吓着小殿下了!再说,皇爷会回来的!会回来的……可是想让皇爷回来,您得先保重了自己,才能谋划啊!”

她一遍一遍的劝着,也不知道哪句话打动了孙太后,慢慢地孙太后的哭声小了下来,虽然仍旧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但却明显的缓和了些,不像刚才那样歇斯底里。

万贞见孙太后不再疯狂,便松开让王婵她们接手,自去拉住旁边发呆的小皇子,问道:“小殿下,你怎么了?”

小皇子小脸煞白,大热天的竟然小手冰冷,怯生生的望着万贞,没有回答。

第七十章 国破家亡旦夕间

万贞从没见过小皇子这样子,猜想他是被突然的大变吓住了,心中也为之一酸,握着他的手柔声抚慰。

孙太后这时候头痛欲裂,小皇子的异常她也没有精力安抚,扶着额头镇定了好一会儿,才道:“濬儿的两个娘都是经不得事的,在偏殿辟个房间给濬儿住。贞儿,你带着濬儿下去先下去,待哀家有空再言其它。”

虽说有孙太后梗着,但从事变到现在,无论钱皇后还周贵妃都没有想起来要将儿子带在身边保护起来。钱皇后抚养了,但这不是自己亲生;周贵妃亲生了,但没归自己抚养。平时还不显,一到关键时刻,小皇子这两边不靠的凄凉就露出来了。

万贞心中怜惜,加倍的小心哄了半天,小皇子才回过神,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往万贞怀里钻:“贞儿……好怕……怕……”

万贞怕他小小年纪被吓到了也不哭,却憋出毛病来,此时见他情绪反应正常,不由松了口气,抱住他轻轻拍抚安慰:“不怕,不怕,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她觉得局势会好起来,但是怎么好呢?

数万蒙古铁骑在怀来卫外虎视眈眈,而朝中有独立指挥大战经验的老将几乎已经尽数死光,现在还有谁有抵御敌军入侵的能力呢?即使有这样的能人,面对皇帝被俘,国朝精锐丧尽的惶危之局,文武百官会不会还有与敌人正面抗衡的胆气?

万一她的记忆不准,或者说事情的发展不如人意,皇帝已经死在了瓦刺手里,边关被破,敌人打进京师来的话,她怎么办呢?

等闲的宫廷倾轧,她虽然忌惮,但却并不怎么害怕。因为就像杜箴言所说的那样,再怎么阴谋陷害,宫廷里生活的人群,终究是在规则约束下长出来的,行事有章法可寻,大多数情况下总有见招破招的机会。

可是这倾国之祸,却是完全没有规则可言的,谁也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危机,会不会死,要死的话,又会怎么死。

连正统皇帝的后妃都慌乱得只知道哭,普通的宫人又有几个还能保持镇定的?

万贞还能聚拢了小皇子身边的梁芳、韦兴、黄赐等几名近侍勉强哄着小皇子,就挤在仁寿宫偏殿躲避外面的喧嚣,静等孙太后恢复。而许多惊惶万状的宫人,却已经吓得六神无主,早丢了手里的差事,有菜户的找菜户、有干亲的找干亲、有同乡的找同乡,总之无头苍蝇似的乱窜。

整座宫廷,从上午的锦绣风流富贵乡,一下变成了风雨晦暝飘摇城。直到孙太后发泄完心中的苦闷,恢复理智命人摆出仪仗在宫中巡视,把内宫二十四衙都走了一遍,才缓和了一下这种悲凄惧怕的情绪,慢慢地恢复了宫务的正常运转。

小皇子虽然一直搂着万贞不放,但到底小孩子忘性大,吃过晚饭后就慢慢恢复了过来,窝在万贞怀里睡着了。

对于万贞来说,抱个孩子不吃力,但总抱着不放,却有些姿势僵硬,见小皇子睡着了便忍不住想把他放下来。可她的手才一动,小皇子就猛地惊醒了,惊慌的拉住她的手:“贞儿不要走!贞儿不走!”

万贞无奈地又将小皇子抱起,柔声道:“好,贞儿不走,不怕,不怕,贞儿在这陪着你呢!”

小皇子得到承诺,又安下心来睡着了。万贞抱着他坐在椅子上,忍不住暗暗叫苦:即使她不怕累,但人总不能不吃饭洗漱方便吧?

幸亏她愁了没多久,孙太后便回来了。无论钱皇后还是周贵妃都让她灰心,她也就不想着给她们做脸了,直接将人打发回了西内,自己却过来探望小皇子。

帝位已经在群臣面前许给了郕王,眼前的小皇子,是她这一支血脉能够不经大乱而重新得回皇统的指望。若是撇开母子之情和国家大义,小皇子对她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被俘的皇帝,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待见小皇子在万贞怀里睡得小脸红扑扑的,显然被安慰得很好,孙太后心中五味交织,暗里叹了口气,温声道:“贞儿,辛苦你了。难为你能处惊不变,这种时刻还能替我照料濬儿周全妥帖。”

万贞恭声道:“娘娘和小殿下待奴一向极好,奴自当尽心尽力。”

这种时候,她这句话与平时相比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力度,孙太后微微动容,叹道:“难为你这孩子天性淳厚,理当重赏……你想要什么?”

万贞略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娘娘,奴尽本心行事,不敢讨赏。不过小殿下害怕,离不得人抱着哄,奴这大半天下来一身汗湿,想回住处去洗洗换件衣裳,方便一下。”

孙太后虽在愁苦之中,听到她的困窘境况,也忍不住微微一笑,亲自伸手过来接住小皇子,让万贞腾手出来。

小皇子感觉有异,微微睁开眼睛,但见自己被孙太后抱着,万贞也站在旁边,便又阖上眼睛睡了过去。

小皇子能睡着,但孙太后可睡不着。事实上整座紫禁城,能够睡着的人估计就没有几个。

万贞在住处呆了许久,将杜箴言替她做的防身小东西全都带上,这才回到孙太后身边候命。

孙太后连夜带着小皇子从仁寿宫搬到坤宁宫,以便就近接收前朝传来的消息。在她的下首,坐着的是仁寿宫平时很少出现在人前的吴贤太妃。

吴贤太妃为郕王亲生母亲,儿子若是登基为帝,她马上也就要有太后的名分。若说她心中不高兴,那是假的;但孙太后多年积威,儿子执掌江山的时机又如此危险,一时间贤太妃却也张扬不起来,同样沉默的等着前朝群臣的决议。

小皇子已经睡醒,但在这沉重肃静的时刻,却不敢哭闹,只是伸手紧紧的抓住万贞,安静的坐在旁边的小椅子上。

金英从前朝派来的小宦官一个接着一个,小跑着来向孙太后报信:“诸臣聚集,监国御门了。”“群臣相对大哭,目前还没有什么决断。”“侍讲学士徐珵以天命南移之说,奏请京师回迁。”“兵部侍郎于谦喝斥徐珵,建议南迁,该杀!”“诸臣以为京城空虚,边关难守,迁都未为不可。”

前朝群臣的争议越来激烈,到了最后,却是金英亲自跑来回禀:“娘娘,主战派与南迁派争持不下。监国犹豫,求问娘娘属意何方。”

孙太后的脸色铁青,却没有直接回答来问话的金英,而是转头去看吴贤太妃,用沙哑的嗓音道:“你我同为朱家寡妇,宣庙遗孀,此虽国事,亦是关系宣庙祭祀的家事,如何决断,你也说说吧。”

吴贤太妃冲口而出:“北京既然难守,南京本为国朝旧都,回迁亦无不可。”

孙太后失望的看着她,徐徐地道:“宣庙不顾你出身罪王府邸,全然不顾祖宗规矩,立你为贤妃,却让你居于宫外。使你尽享皇妃尊荣,却不需受宫禁约制,待你情深意重……”

吴贤太妃脸色阵红阵白,不悦的道:“娘娘何出此言?宣庙终究是为了你才废的胡氏!”

万贞听着两人不经意间披露出来的巨大八卦,突然回想起郕王在清风观倾诉烦恼时泄露的一些机密,忍不住打了个寒噤,下意识的握紧了小皇子的手。

孙太后长长的叹息:“不错,哀家当年既然种因,今日便到了受果之时……”

吴贤太妃虽然没再作声,但脸上却浮出一抹不以为然的神态来。

孙太后深吸了口气,毅然道:“代皇帝可奉贤太妃南迁,继承祖宗基业。然吾欲立皇帝长子朱见濬为皇太子,与吾一起在代皇帝南下后监国守城。城在人在,城亡,吾等与城俱亡。”

吴贤太妃大吃一惊,怒道:“你怎能如此逼迫钰儿?”

孙太后这时却不再理会她了,挥手示意金英去前朝回报。

金英此去,在朝臣中传达了孙太后的两条旨意,一条是公开称呼郕王为“代皇帝”,具备了皇帝的一切权柄;另一条是立正统皇帝长子朱见濬为皇太子,若代皇帝南迁,则由皇太子留守北方监国守城,与北京共存亡。

这两条旨意,其实将代皇帝朱祁钰逼入了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他可以获得帝位,同时平安的南渡,孙太后不会阻拦,没有人能从法统上非议他。但若他真的这样做了,对比起留守北京,与城共存亡的皇太子朱见濬来说,将尽失人心。即使能够偏安一隅,只怕也难以服众。

昨日孙太后推出皇长子时,没有谁信服,但今天她再以守城不离为前提,议立朱见濬为太子时,群臣都默然领旨。将南迁的争论暂时停住,等代皇帝做出决断。

朱祁钰此前从没承担过这样大的压力,一时间坐在御座上全身僵硬,额角的汗水一滴滴的顺着鬓角直滑入衣襟里。久久,他才颁布了身为皇帝的第一道口谕:“诸臣再议南迁者,杀!”

第七十一章 天将倾英雄显

朱祁钰的第一条旨意,显露了他与朱氏子孙登临帝位的担当;但第二条旨意,却顺从了孙太后的意见,令舒良去将皇子朱见濬带到前朝来,立为皇太子。

若说代皇帝,是安定眼前的重心;那么危难关头立的皇太子,却是表达皇统继承有序,后顾无忧的保障。

这两条旨意,其实都与孙太后的胁迫有关;但第三条旨意,却是完全出自朱祁钰自己的意见,遥尊正统皇帝朱祁镇为太上皇,自此之后不再具备理政断事之权。

万贞作为小皇太子出行必备的保母人选,站在小皇太子身后听着御座上的人说话,只觉得自己好像在做梦——她印象中的少年,天真热情,虽然带着点纨绔子弟的娇骄二气,但实在不像有太大野心的人。

可是眼前这位代皇帝,无论是此时的神态,还是那些她以往故意忽略无视,现在却情不自禁的回想起来的一些细节透露出来的东西,都与她的印象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这个人在与她相处的时候和在别人面前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完全不同。

皇位的安排妥当,死守京城的决断已下,剩下的朝议,便都围绕着如何守住北京城展开。人员的安排,兵器甲胄的调配,粮草的运转……

到底能参加大朝会的都是经过淘沥出来的精英,绝大多数人都能干实事,一上午下来事情应该怎么分配调派,都有了个谱,到最后,只有一件事把大家都难住了:这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国战,代皇帝年轻,又有正统皇帝御驾亲征大败的例子在眼前。无论如何,群臣都是不可能将真正的实权交给代皇帝去掌握的,保卫北京城的军事行动,必须要从群臣中选个人出来掌控全局。

可是可以称为国之干城的能臣老将,几乎全数随驾覆没;如今的朝堂上,谁有这样大的本事,这样的魄力主持如此宏大的战事?

吏部尚书王直是诸部尚书之首,也是群臣之首,但当此危局,纵然以他十几年担任天官,拨弄天下风云的宦海生涯练出来的胆量,竟也不敢出列来拿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柄。

无它,这不是平时朝堂争斗的利益,而是真真正正关系着国家断续,社稷存亡的大事。必须要是擎天玉柱,架海金梁般的盖世英雄,才有这样的勇气魄力,以及让满朝满信服的威望。

朝议到这里就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