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亨叔侄正要反驳,景泰帝已经黑着脸摆了摆手,道:“石卿退下!”

石彪心中不甘,急忙抢应:“陛下!臣并无此意,实是心悦淑女,才来御前求娶!”

景泰猛然一甩袍袖,怒声喝道:“朕命你退下!”

他近年除了在储位一事上与朝臣角力,偶尔发怒外,平时极少这么怒形于色。此时乍然发作,不仅石亨叔侄惶然,于谦也有些不明所以。

石彪还想争辩,石亨却知道事不可为,用力抓了侄儿一把,拉着他谢恩退下。于谦还想等景泰帝气顺些,再与他说说话。景泰帝却已经转脸对他道:“于爱卿,朕乏了。”

于谦犹豫了一下,景泰帝又道:“朕知道卿是为沂王今日之事久候。卿且退去,朕见过两宫,自有明断。”

景泰帝御驾回銮,石彪求娶不成,反而挨了一声喝斥,心中大怒,私下不禁恨恨地说:“叔父,监国未免薄恩!”

石亨也满心不甘,不过他这不甘,更多的却是冲着于谦去的:“这于大胡子不识好歹,但凡我家办事,总要指手划脚,殊为可恨!”

石彪也知道叔父与于谦的宿怨,愤然道:“叔父,难道咱们就总让这姓于的压着不成?”

石亨冷笑:“我看他得意多久!如今监国偏重,他自然威风。等到将来沂王……嘿嘿,当初他为首推举监国登基,以致南宫困窘多年,到时我看他怎么柄国为相!”

石彪对沂王也无好感,皱眉问:“叔父,您就这么认定沂王将来能成?”

石亨道:“皇家世系更迭风波太过剧烈,势必动摇国家根本,朝臣们如何能让?监国如今也就是一口气不顺罢了,真到了那个时候,不愿也得愿。”

石彪若有所思,低声道:“叔父,侄儿这次近看监国,声虚气弱,面色赤白有异,难道……”

石亨拍了他一掌,喝道:“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偏要你多嘴?”

石彪想着沂王的样子,心里便不舒服,皱眉道:“一个小毛孩子,凭什么服众?叔父,这事对咱们没好处。”

石亨没好气的道:“你还想要好处?要是沂王不能复储,外藩入京,为了巩固权柄,势必重整朝局,我们这些老臣不丢了身家性命就不错了。”

他嘴里喝斥侄儿,心里却也委实愤懑,恨不得有机会更进一步,将死对头于谦踩在脚下不得翻身。

太液池边君臣、同僚、叔侄间的对话,万贞无从得知。她被舒良挟裹着一路西行,只能分辨自己是从太液池前池与皇宫后苑之间的市场中间穿过,最后绕过了长长的护城河,到了一处宫墙斑驳的深苑,却分不清具体是在什么位置。

舒良也不多话,将她带到一个跨院里,便自己走了,但在院子的四周,却留下了两班六十名御马监调来的内卫。虽然没有将她上绑,但屋外几乎可算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刀枪箭弩齐全,逃走那是没可能了。

万贞再怎么告诫自己镇定,遇到这样的危机,也忍不住心烦意乱。想出来走走吧,门一开就十几双眼睛紧盯着,胆子小些的人只怕都要被他们吓哭。她虽然不怕,但在情势不明的情况下,却也不想浪费精力去试他们的底线。

不能外出,这屋子里又没有什么消遣之物,万贞打了几个转,索性往窗边的禅床上一倒,靠着蒲团假寐。她开始时是假寐,但随着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疲倦涌上来,却是真睡着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外面有了响动,她猛然坐起,窗外已经昏黑一片,只有门廊外的气死风灯微弱的光芒亮着,室内影影绰绰,只能瞧见个影子。她在黑暗中摸索半天,才从桌屉里摸出半截蜡烛,想去门外借灯点上。

舒良提着盏琉璃风灯正准备推门,就见到万贞开了门,反而吓了一跳,皱眉问:“你这是干什么?”

万贞举着手中的半截蜡烛道:“屋里黑,我出来借个火点蜡烛。公公手里既然有灯,莫如借我一用?”

舒良的莫名心情难言,好一会儿才道:“你倒是随遇而安,自在得很。”

万贞苦笑:“人只要不死,总归是要往好里活,才不亏待自己。”

舒良沉默片刻,道:“走,皇爷召你!”

万贞怔了怔,将已经引好的蜡烛插到烛台上,拍了拍手上的灰,跟着他往外走。

景泰帝已经脱掉了乌纱翼善冠,褪了外袍,躺在靠椅上由侍女绞了热手巾敷脸,听到舒良禀告的声音,他从鼻孔里嗯了一声,就算知道了。

万贞早前想过无数次,再见到景泰帝时应该说什么,做什么。但此时真到了他面前,她却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做,就站在殿中一动不动。

第一百二十九章 少年时光离别

万贞沉默不语,景泰帝也不说话,殿中只有宫人轻柔的举动带起的些许细碎声音。

景泰帝等了许久,直到宫人端着梳洗的用具退了出去,也没有等到万贞求饶,这才转头看了她一眼。

万贞没有看他,目光落在正中宽大的御座上,眉眼淡漠,神态冷清。她的五官轮廓鲜明,此时肃静下来,就有一股冬日的冰棱似的凛烈锋锐。

她在景泰帝面前,不知道他的身份时随意无拘,知道他的身份时敬重而不失亲近,偶尔也露出点倚仗旧日交情而生的放肆。但无论哪种表情,总是生动的,灵透的,鲜活且温暖,从来没有这么阴沉冷静,无情无神。

景泰帝心中的怒火,突然就偏了重心,冷笑:“怎么,你现在连行礼都不会了?”

万贞淡淡地说:“我会,只不过,我不知道你还值不值得我行礼,所以就不想再向你低头,不愿再向你行礼而已!”

这话一出,殿中的陡然一片抽气声,景泰帝更是气得一拍椅子,怒喝:“你好大胆!”

万贞终于转过脸来看着他,讥诮的一笑:“我其实还可以胆子更大!怎么,是不是后悔没有早些杀了我?”

她的目光里,嘲讽、悲哀、痛心种种情绪交织,最后都变成了一种挑衅似的冷烈,不再退缩,不再低头,就这样望着他,慢慢地走了过来。

舒良大惊失色,怒喝:“万贞,你干什么?”

景泰帝冷笑:“还想干什么?我知道!你不就是心里恨,想要杀我吗?”

他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喝住一边拦上来一边叫人的兴安和舒良:“由她!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能下手!”

他打开近侍的护卫,就负手站在万贞面前,瞪着她怒喝:“来!我等着!”

万贞怔了怔,胸口的愤慨倏尔变成了细锐的悲凉,缓缓地说:“小爷,你现在,可真厉害!可以用权、用术、用一切你所能用的手段,去驭使一切尚可为你所用,还有利用价值的人!怎么,我现在还有什么地方值得利用的吗?”

景泰帝脸色铁青,咬牙问:“你现在就是这么看我的吗?”

万贞反问:“不这样看,我还能怎样看呢?”

她从他面前走过,走到大殿正中的御座前,伸出手去,拍了拍上面的金龙扶手,困惑的问:“这张椅子,如此的宽大、冷硬、沉重,再宝贵,再奢华,再威严,它也终究不能算是个舒服的座位!可是它怎么就有这样的魔力,将一个赤诚善良的少年,变成虚伪冷酷的帝王?将怀国纳贤的英主,变成贪婪暴戾的昏君?”

景泰帝怒极而笑:“虚伪冷酷,贪婪暴戾,这就是你对我的评价?这七年来,只要我狠得下心,拼着一时骂名,随时可以将南宫以下,包括你在内,斩尽诛绝!只是为了骨肉亲情,朋友之义,一直不忍!否则,你今时今日早做了阴间之鬼,哪有机会来骂我?”

万贞冷笑:“不甘心储位旁落,明知他人会为利所动对付沂王,却放任纵容,你这也叫念着骨肉亲情?你不过是自己不忍下手,便想借刀杀人罢了!也许杀人之后,你还能追究一番,将行凶者诛连九族,声称已经为侄儿报了仇,再标榜一下你的骨肉情深?”

这话实在诛心,景泰帝气得浑身发抖,声音都变了调:“我纵然心有不甘,但几时想过借刀杀人?”

“你没有明着布局,然而你明知道这个位置究竟有多大的诱惑,却不止不为离它最近的侄儿提供庇佑,反而让别人窥探你不舍不甘不愿,但又不得不为的苦恼。这与将濬儿赤身丢入狼群,有什么分别?”

他狂怒之下,指着她咆哮:“你不甘心自己的基业被别人的儿子继承,可以抛弃杜箴言!凭什么我就要忍着不甘,庇佑一个父母已经与我生恨的孩子,将一生基业交给仇人的儿子继承?只是为了礼法,为了天命吗?我偏不认这个命!”

万贞顿时无言,她与景泰帝对面而立,彼此影像相映,境遇相似,就像另一个自己。

景泰帝渲泻一空,心里的郁气轻了几分。他近年身体多病,今天情绪波动过大,这时便感觉到了一股深重的疲倦,身体微微晃了晃,有些眩晕。

万贞,见他倾倒,下意识的伸手一接,这才发现他身上骨骼硌人,瘦得厉害,不由得一惊。景泰帝喘了几口气,才缓了过来,摆手道:“大伴,不用叫御医了!来了也不过是老生常谈,没甚用处。把药端来,朕服了就是。”

万贞听他和舒良的对话,才知道景泰帝如今御医随侍,每日服药已经是常态,心中一紧,万万没想到他现在身体状况竟然已经差到了这个程度。

以往她总觉得景泰帝不过三十来岁,正当壮年,欺负仁寿宫一系太过。但这时候却又骤然理解了他为什么死攥着权力不放,既不甘心复储,又急迫的纳宠蓄妓。这种天命不在己身,命运随时会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夺走的恐慌,除非是有大毅力,大智慧的圣贤,否则谁能不惧?

就像她与杜箴言来到这里多年,却始终不甘于泯灭过往一样。景泰帝也是个凡人,并且是个眼看着天命给予了自己想要的,但又一件件夺走,并且连性命也难以长久的凡人!在生死大恐怖之前,他也只剩下抓紧手里的权力,放纵贪欢这么一条排解恐慌的路可以走了!

舒良小跑着从偏殿里端来汤药,万贞正想退开,让宫人奉药,舒良却已经把药碗塞到了她手里。万贞愕然,抬头见舒良一脸恼怒,不由叹了口气,接过药来喂景泰帝服药。

皇帝的饮食都有试毒的程序,等反应的这段时间,汤药都已经不烫了。只不过那药可能难喝,景泰帝喝完后脸色难看得很,一副想要作呕又强忍着的样子,在躺椅上闭着眼睛养神。

好一会儿,他才睁开眼睛看着万贞,道:“说吧,你和杜箴言,究竟是怎么回事?”

万贞心气平和了许多,问:“陛下连匈钵大和尚都捏在手里了,其实想知道的东西已经知道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想问的呢?”

景泰帝道:“匈钵大和尚说你和杜箴言,都有宿世慧根,是难得能见未来之世的人。很有可能堪破生死轮回的关碍,成就果位。我就想问,这是不是真的?”

万贞忍不住摇头,笑道:“匈钵大和尚最初就是我找到,想用来破我受‘天命’所苦之局的人。若我和杜箴言真有他说的那样的慧根,怎么可能还困在京师多年?面对种种困局,一筹莫展?”

景泰帝半信半疑,万贞又道:“这大和尚随身带了一颗他师父的舍利子,验找转世的灵童。但他们那个教派的教义,与我们中原佛教大不相同,为人垢病。他险些被逼得在京师无法立足,为了寻求大范围查找灵童的支持,自然要做些似是而非的误导。以取得你的信任,方便他借用皇室的力量,验证他们教派的修行法门。”

景泰帝道:“有所求是好事。你也说了他那教派有独到修行法门,能破天命否?”

万贞沉默片刻,叹道:“我也不知道,不过他和守静老道,都觉得我和杜箴言能够帮他们验证修行。这种验证,我觉得不像是‘破天命’更像是‘顺天时’。”

景泰帝神色复杂的望着她,问:“那你自己感觉呢?”

万贞茫然,苦笑:“我自己能有什么感觉?你广渡天下僧道五万人,又从中选出二百多人,随着匈钵大和尚和全如法师、黄霄道人探访烂柯山,应该比我更有感觉才是。”

景泰帝沉默不语,半晌,突然抓住她的手,认真的道:“贞儿,我就想问一问,你究竟能不能破所谓的‘天命’?”

万贞感觉他的掌心湿滑,一阵阵的冒汗,显然紧张至极,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沉吟良久才望着他,正色道:“我是真不知道!但我觉得,如果这次杜箴言探访烂柯山出来能有收获,那么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景泰帝见她目光镇定,也松了口气,放开了她,喃道:“烂柯山之行已经启程几个月了,再怎么磨蹭,近期也该有回音。这么短的时间,我还等得起!”

万贞默然,景泰帝闭上眼睛,又道:“这段时间,你就听舒大伴安排住着,等烂柯山那边的消息来了再说其它的事。”

万贞早做了心理准备,点了点头,不再说话,起身离开了。

她离开的时候,仍然没有行礼告辞,景泰帝也没有叫她,只是宫人推开殿门,放她出去时,睁开眼睛看了她离去的方向一眼。

夏夜的凉风穿堂而过,将她身上的披风和过腰的披肩长发吹得高高飘起,不知道是不是有乱发遮了她的眼睛,她抬起左手在脸上抹了一下,又很快放了下去。她也没有向人讨个灯笼,而是独自一人就着星月的黯光走出了殿门,没入夜色中。

凉风也吹到了景泰帝的身上,激得他微微一颤,胸中浊气翻涌,服下不久的汤药猛地倒冲,哇的吐了一地。

舒良大惊失色,连忙扑上来扶着他,一迭声的命人传御医。

大殿中因为景泰帝呕吐而起的骚乱,万贞听到了,但她的脚步只是微微停了一下,却没有再回去。

她和景泰帝刚才已经用尽了少年结交的所有情分,从今以后,只不过是因为目的相同,而暂时合作的对象。或许可以利益交换,但永远也不可能再相信相让。

第一百三十章 小院秋深日长

沂王晚上看见自己常用的东西都在孙太后正寝偏殿里陈设好了,却没见到万贞的身影,顿时急得团团转,隔会儿就到殿门口张望,隔会儿又问她回来没有。

孙太后看着长孙来来去去,心里也焦躁不已,许久才道:“濬儿,你不要再等了。贞儿这段时间,是不会回来的。”

沂王脸色一白,惶然问:“祖母,贞儿出什么事了吗?”

孙太后道:“不是出事,而是祖母让她去办事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几个月吧!”

沂王被这个时间段惊呆了:“要这么久?这怎么行?”

孙太后心中愁苦,脸上却带着笑,拉着长孙的手问:“贞儿是不是对你很好啊?”

沂王点头,脱口而出:“贞儿对我最好了!”

说完这句他又怕孙太后有心结,赶紧解释:“跟皇祖母和父皇、母妃他们不同的那种好!”

孙太后道:“正是因为贞儿是对你最好的人,所以祖母才要把这件事交给她去办……也只能交给她去办!”

沂王怔了怔,醒过神来,问:“贞儿要办的事,是为我办的吗?”

孙太后点了点头,轻声道:“所以你一定要乖,不要吵吵嚷嚷的,张扬得让人知道了,会让她很为难,明白吗?”

沂王悚然而惊,猛然抓住孙太后的手,问:“很危险吗?会有性命之忧吗?”

孙太后叹了口气,摸摸他的脸道:“这件事不是危险,而是很难办。你放心吧,不会有性命之忧的。”

她见沂王还想再问,便板起了脸:“濬儿,你一定要记得,想要贞儿平平安安的回来,你自己也一定要乖乖听话,快点长大!”

虽然仁寿宫是祖母的住处,偏殿里陈设的东西,也是用惯了的旧物。但身边的人少了,沂王便觉得哪里都不对劲,坐在桌前发了许久的呆,才想起该从书包里拿出课本完成作业。作业本里还夹着一张画了一半的工笔小像,是他书画课间随手画的万贞半身像。

画上的服饰头发已经画得差不多了,只有五官他不愿意让同学看见,没有落笔。此时他将画摆开,便抽出勾线小笔,醮了彩墨一笔一笔的将她的眉眼五官绘了出来。

画中人扬眉微笑,他也仿佛看到了她日常望着自己时,那温柔而饱含期许的目光。他忍不住笑了起来,伸指在画像的额头上弹了一下,说:“你看,我很乖的,搬家了也记得写作业。是你不乖,都不告诉我一声,就偷偷地走了。这脑瓜蹦,该你吃才对!”

画像不声不动,他又道:“就这样,以后我每天画一副你,等到你回来,就数一数总共有多少副画,让你照数吃脑瓜蹦……”

他开始还笑着说话,慢慢地眼眶里水意越来越重,终于眼泪鼻涕不可抑制的决堤而出。他怕沾染了桌上的画像,赶紧退后几步,抬起袖子来擦脸。

梁芳一直提心吊胆的候在他身后,赶紧递了手巾过来帮他擦脸,劝道:“殿下,您别这样。万侍外出办事,娘娘虽说要几个月,但没准事情特别顺利,她用不了那么久就能回来呢?”

沂王用手巾盖着脸,低声说:“只能让贞儿去办的,哪里有那么容易的事?皇祖母那样说,不过是骗小孩子而已。”

梁芳勉强一笑,道:“殿下多想了……”

沂王紧紧地握着拳头,望着窗外深遂的夜空,慢慢地说:“好想长大啊!”

沂王一日没有长大加冠成人,在朝臣的眼中就始终只能作为需要照拂的小辈,他们或会出于朝政平稳交替的考虑,帮他争取储君的位置,却不可能将他当成主君,向他效忠。

这一点,孙太后理解得比谁都深刻。所以她在召见大太监曹吉祥时,绝口不提沂王,只是和他说昔日上皇朱祁镇与伴侍相处的一些日常小事。

曹吉祥本是王振门下,当年上皇朱祁镇在位时,倍受宠信,是御马监总管,多次被委派为监军征讨地方不平。然而景泰帝即位,王振一派几乎都被诛绝,曹吉祥虽然因为当时人有外地监军未归,没有受到牵连,但也从天上落到了地下,一下变成了边缘人。

回想当年在上皇手下时受到的宠信和风光,对比如今所受的冷落和打压,曹吉祥对孙太后提起上皇旧情的用意心领神会,哭了几回上皇的宽仁厚恩后叩首告退:“娘娘放心,奴婢知道该怎么办。”

孙太后如何能够放心?只不过自古以来谋大业者,都是尽人事,看天命,不管是什么样的雄才英主,都不可能有绝对成功的把握。她已经决定谋事,便不再想别的退路,只能向前而行。

外面的朝局在平静的表面下汹涌着险恶的暗潮,而被软禁在西苑偏院里的万贞,却是前所未有的清闲。这座久不住人的院子,除了外面守着的御马监亲卫外,万贞再也没见过外人。连想找几本书看,舒良送来的也是些《黄庭经》《妙法莲华经》等等一类的道、佛经典,催人入睡。

万贞目瞪口呆之余,苦笑道:“舒公公,您这是想让我做居士呢?还是做女冠?”

舒良因为上次沂王落水一事,被景泰帝免了司礼监掌印的差事,如今就住在这西苑里做殿监总管。虽说他知道这是做给于谦他们看的,但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管大太监变成闲得只能每天看宫殿、院子的闲散太监。舒良心里也肯定舒服不起来,冷然道:“万侍,没有请你住到诏狱去,那是皇爷顾念旧情,优待着你。你还当自己在这里是做院主呢?”

万贞沉默片刻,叹道:“既然如此,不如公公以后都不用派人送饭菜了,直接把柴米油盐给我,我自己做吧!还有,这院子荒着呢,有农具种子没有?也与我一些,闲着无所事事,自耕自给,也算人生修行。”

舒良全不相信她一个自小入宫的女子,能够做农活。不过皇宫的西苑只是宫中贵人静养休闲偶尔来住的地方,僻静无事,万贞这里算是他生活中可以看热闹的一个点儿,他也便搜罗了些农具种子丢了过来。

万贞得了工具,便将已经荒芜的花圃和角落拨去野草荆棘,把院子里积淤的地方锄平,把淤泥草灰混成肥料,在新开的菜畦里精耕细作。晴时浇水,雨时排淤,晨昏捉虫,勤来除草,过起了田园生活。

舒良见她开的菜畦有模有样,洒下的种子次第发芽抽叶,眼看着一天大过一天,居然真的种成功了,神色莫名,张了张嘴,却是什么话都没说就走了。

过了几天,景泰帝来了。

其时暴风雨刚过,架上刚攀到一半的小黄瓜苗、豆苗被风吹得倒了下来。万贞布衣荆钗,一身短褐,挽高了裤腿,赤足走在泥泞的地里,正一根根的将苗藤重新搭上架子,用草筋缚上。

景泰帝挥退了侍从,自己下舆从院子中间的甬道走到了正房的廊前。虽是盛夏,他却在常服外面加罩了一件薄氅衣,显得有些畏寒。

万贞抬头看见他,怔了怔,收起刚摘的韭菜和苋菜回院前,在廊下的太平缸里舀水洗净手脚,趿上木屐,迎上来问:“可是烂柯山有消息了?”

景泰帝看着她,似笑非笑的问:“怎么,我如今除了有事,连来看看你,也不行了?”

万贞无言,景泰帝打量着间种有序的菜畦,缓缓地问:“你四岁入宫,无论如何也不该如此精通稼穑之事。就像一个普通的宫女,也不应该懂经济诗赋,世情民意一样。这就是匈钵大和尚说的,你能见未来之世,于轮回历练中所得的智慧么?”

万贞轻叹:“要这么说的话,算是吧!”

景泰帝又推开门,走进屋里。这本来破旧的房间,被她收拾得干净明亮,虽然简陋,但墙上绘着的画,桌上插着的野花绿枝,无不透着一种精心布置而形成的生活气息。

万贞将桌上的杯子洗烫了一遍,倒了杯水送到景泰帝面前,道:“我这里只这一个杯子,茶叶没有,委屈你喝杯白水吧!”

景泰帝有些难以置信的看了眼杯子里的水,问:“你怎么得罪舒大伴了?他这么刁难你?”

万贞耸肩道:“我又不是银子,能人见人爱。舒公公讨厌我,也不稀奇啊!”

景泰帝忍俊不禁:“你倒是想得开。”

万贞微微一笑,并不说话。景泰帝端起白开水轻轻地吹冷,一口一口的喝完,走了出去。

舒良扶着他上了肩舆,又陪在驾边护送着他往前走。眼看将要走出西苑,景泰帝忽然叫了一声:“舒伴伴!”

舒良连忙应答:“皇爷有何吩咐?”

景泰帝叹了口气,道:“你不要想着逼她向朕低头,她那样的性子,说出来的话,就绝不会反悔。你再苛待,最后不过是个玉碎瓦全而已。”

舒良怔了怔,道:“老奴不过想着,她若能低头,到您身边,能让您开怀。”

景泰帝失笑:“她只会让我更难过,何尝开怀?”

万贞和景泰帝都在等烂柯山那边的消息,然而时间流逝,直到她种的黄瓜藤苗枯萎,秋去冬来,她才再一次见到了已经数年未见的匈钵大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