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天子金口玉言,在这种盛大场合颁布圣旨,岂有不从之礼。宰相李善长率先跪地,带着百官高呼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内心是在说吾皇不可不可万万不可!

三拜过后,百官退下。朱棣等新封的藩王还要去对着皇后、太子跪拜,公主、驸马等皇室成员还要向诸位新藩王道贺,冗长的仪式要持续一整天。

东宫太子妃常氏还没出月子,就没有参加今日的册封典礼,但是洪武帝“法古建邦”的消息还是传到了东宫。

太子妃常氏生产时吃了不少苦头,一直卧床休养,消息传来时,二儿子水生刚刚吃饱酣睡,放在了常氏枕边。

常氏对着新生儿,左看右看,怎么都看不够,水生八月早产而生,比一般的婴儿瘦小,不过短短半个多月,就像发面馒头似的长开了,褪去了红皱,在大红襁褓的映衬下显得白胖可爱。

鬼门关里走一遭,终究这一世的富贵还没享完,阎王爷不敢收她,常氏劫后余生,有子万事足,西宫偏殿那位吕侧妃折腾出一些事来添堵,也入不了她的眼。

常氏对亲妹妹常槿说道:“槿儿你看,水生的轮廓还真随了三弟常森,我记得常森小时候就是这副模样,不过他的鼻子长的像太子,你看是不是。”

常槿抱着一卷史书,坐在床边若有所思。常氏娇嗔道:“妹子,想什么呢?那么入神。”

常槿面有忧色,说道:“姐姐,皇上要法古建邦了,从今日给诸王的封号来看,大明的九个重要边塞,都是藩王带兵镇守,比如四皇子封了燕王,将来世代都要镇守在北平。将来太子…”

常槿忧心忡忡的看着太子妃,“姐姐,这些藩王和太子都不是同母的,万一生有异心,岂不是要重演一次七国之乱?”

屋子里姐妹俩说体己话,倒也不用避讳太多。

常氏叹道:“其实皇上有这个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时常为了这个问题和太傅和宰相们争论不休。只是没想到皇上顶着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固执己见,很快定下了法古建邦。”

“如今木已成舟,圣旨都下了,我们妇道人家,再忧心也无力改变结果。妹妹,不要乱了分寸,静观其变就是。”

常槿不可思议的看着太子妃,“姐姐,你真坐得住?”

常氏月子调理的极好,干瘦的脸庞很快红润了,黑色妊娠斑也慢慢消失,不再是以前的黄脸婆的模样。

“坐不坐的住,能够改变皇上的想法吗?”常氏说道:“其实这两次北伐,这些成年的皇子们,除了痴迷医术的五皇子朱橚外,个个都显示出了作战的才能,四皇子朱棣尤为出众,连魏国公都赞他有父皇当年的强者之风,此次获封燕王,镇守最险要的北平,便可见父皇对他的期望。所以父皇有这个打算也理所当然。”

“在我们老家凤阳乡下,无论穷家富家,都是长子分大头,以守护祭祀香火,其余兄弟家产均分,大到一亩地,小到一块抹布也要分均匀了。否则乡里邻居会耻笑的,说这家家风不正,当老子的偏心。更不能所有财物都归老大,让其余几个小的端着空饭碗。”

常槿听的目瞪口呆,“这…这根本不是一回事啊!我大明王朝岂能用区区一个凤阳乡下之地来比喻的。”

常氏比太子还要年长几岁,小时候跟着母亲颠沛流离,战乱时和父亲常遇春走散,食不果腹时,母亲甚至抱着她沿街乞讨过,深知底层乡下人的想法。

以己度人,常氏反倒最明白公公洪武帝心中对分封诸子为藩王最质朴、也是最固执的想法,这种安排是洪武帝从凤阳乡下某个破旧的农宅里出生时,就融入到骨子里默认的规则!

哪怕他追随明王揭竿而起,参加红巾军;哪怕他身为雄霸一方的红巾军首领;哪怕他成为一国之

君,创立千秋功绩,他遵循的也是这个朴素的规则:儿子是最亲的,也是最值得信赖的。

常氏说道:“在皇上眼里,江山和田地没什么区别,都是姓朱的,他把江山分割开来,让他的儿子们世代镇守在那里,永享富贵,也永远承担守护那片国土的责任,有何不可?那些外人凭什么指指点点呢?皇上向来是拿定了主意,谁都无法改变,这些年也只有母后的话能管点用。”

常槿问道:“那为何皇后娘娘也默许了此事?”

常氏说道:“皇上这些个儿子,包括太子,有谁是马皇后生的?马皇后若出言反对,岂不是她这个当嫡母的不慈?况且皇后娘娘可能认同皇上的做法呢。”

常槿紧锁娥眉,“可是藩王们一旦成了气候,皇上在还能弹压住,将来轮到太子登基,岂不又是一个七国之乱了——这些藩王没有一个和太子是同母的。”

常氏不以为然,说道:“你莫慌,皇上执意启用千年前就废掉的法古建邦制度,于历史而言,是倒行逆施,与理不容,朝中文臣肯定会反对;还有武将们也会坚决反对——你想想,定国安邦的战功都归藩王了,武将们怎么办?他们手下的人如何建功立业觅封侯?”

常槿顿时豁然开朗,“姐姐说的对。今日诏令一出,明日大朝会上,朝中无论何种派系,势力的文臣武将们必头一次达成一致意见,劝皇上收回法古建邦的诏书。根本不用我们常家当出头鸟。”

“是啊。”常氏亲了亲水生的额头,“这话谁都可以说,唯有我们东宫的人不能提,否则皇上还会以为太子容不下弟弟们呢。皇上最厌恶后代不念手足之情。”

常槿赞道:“姐姐一席说的通透,难怪爹爹生前经常夸你是女中诸葛呢。”常氏若是个愚钝的,也不会被朱元璋和马皇后看中,做主娶进来当储君的妻子。

提起亡父,常氏眼圈一红,说道:“当年在闺中时,我时常女扮男装,跟着爹爹打仗,风来雨去,日子苦点,却逍遥自在。爹爹最疼我了,某天爹爹喝醉了回来,说给我找了世上最好的姻缘,这世上也只有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吴王世子朱标才配得上常家的女中诸葛,可是…”

“唉,我千好万好,为东宫操碎了心,抵不过吕侧妃一个眼神,一首酸诗。”

常槿很理解姐姐的失望,可还是安慰说道:“姐姐,你别伤心了,这些日子太子歇在都在正殿书房,没去病中的吕侧妃那里。”

常槿时常进宫陪伴姐姐,姐姐坐双月子,她这两个月都会住在东宫,因此对东宫各种动静了如指掌。太子妃坐了几日月子,吕氏就病了几日,每日汤药不断,太医早晚过来请脉,不知道的还以为吕氏坐月子呢。

“你以为太子是看在我和刚出生的水生份上,每晚都来安慰我?错,其实是母后那天敲打了他,他怕母后生气,才会有此疏远吕侧妃的举动。”太子妃释然的笑了笑:

“傻妹妹,你还待字闺中呢,别被这些争风吃醋的小事移了性情。那天夜里难产,我觉得自己死定了,侥幸活命后,很多事情都看开了,男人的心不在这里,怎么抓都无用,何必自寻烦恼?”

太子妃指了指西边偏殿的方向,“吕氏出身,太子生性喜文厌武,他们诗书传情,天生一对。我是正妻,为朱家生了两个嫡出的继承人,谁能撼动我的地位?哪怕来十个吕氏,都是不怕的。”

“我和他呀,明面上保持相敬如宾就行了,至于恩爱嘛,我已经放弃了,而太子的爱只属于吕氏,从未给我半分。”

鬼门关里走一遭,太子妃大彻大悟,常槿暗叹道:姐姐终于想通了,这是好事,只是吕氏那里到底意难平呢。

吕氏坐月子恢复体力,能吃能睡,和妹妹聊了一会,就伴随着身边儿子带着奶味的呼吸中入睡了。

常槿给姐姐盖好被子,外头大哥儿的乳娘来回事,她悄声出去,“何事如此慌张?”

乳娘说道:“大哥儿又病了。”

常槿问道:“上次也是发烧,太医说受了风寒,吃了几帖药刚刚好了,昨天精神还好,在我面前背过论语的,今日怎么又烧?太医是如何说的?”

乳娘打了个哆嗦,“这一次比上次还凶险,大哥儿不仅发烧,而且身上还出了疹子,太医说八成是痘症,如今大哥儿的寝宫已经被隔离了,伺候的人都是出过痘的。”

“痘症!”常槿顿时浑身冰冷,痘症是会过人的,据说一个喷嚏,一件痘症患儿的手帕都有可能导致接触者出痘生病。如果大哥儿染了痘症,那他进来给太子妃请安、看望小弟弟水生,太子妃和水生岂不是一起被害着了?

常槿脑子转的飞快,“痘症一般是在春夏温暖的时候发作传开,现在是大冬天,又是戒备森严的东宫,这痘症是如何得的?定是和他最近接触的人传的!来人,查一查太子身边伺候的人,最近是否出宫,沾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进来,还有,先瞒着太子妃,别让她悬心了…”

第46章 踏墨煮梅

朱雄英出痘来的十分凶险,他年仅八岁,病情刚刚愈,身体本来就虚弱,痘症来袭,差点没能挺过来。

常槿面若娇花,行动却是雷厉风行,很快揪出了几个最近外出过的宫人,首当其冲的就是朱雄英的奶娘。奶娘曾经回家给给亲娘贺寿,寿宴上迎来送往,也不知接触过多少人。

而且据查这个奶娘在寿宴后上吐下泻,身上时热时寒,为了不影响回宫继续当差,居然冒名请了大夫看病抓药,两日后症状减轻了,若无其事的回东宫继续伺候朱熊英!

“监守自盗的糊涂东西!”常槿大怒,将奶娘捆了,送到太子那里发落。

出痘是大事,很多夭折的孩子都是因为这个病,这次不能瞒着太子妃了,常槿只得将朱熊英的病症和姐姐说了。

太子妃真是命运多舛,好容易放下了争宠夺爱的心,看透了太子的心思,看懂了朝局,任凭外头风吹浪打,她都岿然不动。

可好景不长,长子病危!

太子妃在月子里,又要时常照顾水生,为了安全,根本不可能接触到正在出痘的长子。太子妃心急如焚,日夜揪心,牵肠挂肚,这月子就落下了诸多病根。亲妹妹常槿时常出言开解,只是收效甚微。

太子朱标虽然更偏爱庶长子朱允炆,但对这个东宫嫡长子还是十分看重的。小姨子常槿查出奶娘“瞒天过海”的小心思,将其送到他手里发落,太子遂命重责五十板子,全家流放边关。

这五十棍子下去,我还有命在?奶娘大呼冤枉,被人堵了嘴拖了出去,五十棍子啪啪打完了,奶娘腰部以下已经没有知觉,有出气,没进气。

恍惚中,一个走进来了,奶娘抬头的力气都没有,只看见一双缀着明珠的绣鞋。

那人试了试奶娘的脉息,而后像是对待一堆垃圾般,轻飘飘的说道:“害得大哥儿出痘生病,这种人打死都活该,扔出去。”

是吕侧妃身边心腹女官孟姑姑的声音!

孟姑姑!明明是你准了我回家贺寿、也明明是你一直催着生病的我回宫伺候大哥儿,还威胁说倘若不回,就夺了我的差事,给大哥儿另寻稳妥的奶嬷嬷…这会子出事了,你反而要制我于死地!

你…你们好狠的心肠!奶娘张开嘴,想要解释什么,可是她已经什么都说不出了,嘴里呜呜吐着带血的泡沫,这五十板子是加了“料”的,她的内脏都震碎了。

孟姑姑看着脚下如蝼蚁般垂死挣扎的人,嘴角闪过一抹冷笑。

奶娘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气了,次日一家人凄凄惨惨去边关充军,途中遭遇“水匪”,全家都沉尸大江。

吕侧妃得到这个消息时,已经快要过年了,独自一人在喝腊八粥。

此时太子在正殿陪着太子妃和新生的小儿子。吕侧妃的儿子朱允炆带着两个亲弟弟也在正殿恭贺太子妃,说水生弟弟吉人自有天相,很快康复。

朱雄英大难不死,熬过了痘症,居然再次挺过来了,只是脸上留下一些痘印,此时正在康复之中,连太子妃的身体也有所好转。

吕侧妃机关算尽一场空。

孟姑姑低声告知奶娘一家已经处理干净了,确定不会泄密。吕侧妃无力的摆了摆手,“知道了,下去吧。”

孟姑姑走后,吕侧妃却双目赤红,如魔怔了般,嘴里的腊八粥都是苦的:我不甘心,不甘心啊…

其实这次朱雄英的痘症实乃人为。当时太子似乎对她有所冷淡,不来偏殿陪伴自己,吕侧妃担心自己失宠,将来岂能成大事?

情急之下,吕侧妃暗中走的一步险棋。乘着奶娘告假回家去宴席,偷偷命心腹孟姑姑和娘家人商量计谋,设了连环计,先在奶娘饮食里下药,使其上吐下泻,不能当日回宫。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和奶娘里衣一模一样的痘衣掉包了。

奶娘少时是出过痘的,因而穿了痘衣也无妨,药力消失后病愈回宫,整日伺候朱雄英,朱雄英果然染了痘症病倒了,孟姑姑又偷偷把痘衣换回来,毁掉证据。

奶娘浑然不觉被当枪使了,全家跟着送命。

吕侧妃就是想借刀杀人,弄死占了嫡、也占了长的朱雄英。如此一来,她的儿子朱允炆至少占了一个“长”字。

难道这真是天意吗?

吕侧妃恼怒不已,很想将手里的粥碗砸在地上,可最终还是抱紧了青花瓷粥碗,一口口的喝完的腊八粥,来日方长,我不信天意一直站在太子妃那边!

掌灯时分,太子朱标来到吕侧妃殿里,吕侧妃正在调弄碗碟的颜色,准备挥毫泼墨,做一副画。

腊八这一日,太子要参与大朝会和各种祭祀活动,以及各种皇族的家宴,冗长且无趣,此刻见吕侧妃作画,立刻提起了兴趣,过来问道:“爱妃今日要画什么?”

吕侧妃犹做冥思苦想状,蹙眉说道:“不知道呢,长夜漫漫,无心入睡,作画打发时间。”

吕侧妃称病,无论大小宴会仪式都不去了,在殿里静养,此时她梳着道髻,头戴网巾,穿着一件纯白的道袍,气质超凡脱俗,犹如林中高士般。

太子见了,怜惜和爱慕之意顿起,他拍了拍手,立即有太监抱了一只纯白的西洋狮子狗来!

吕侧妃一眼就喜欢上了,忙抢着抱在怀里,娇憨无比的对太子说道:“多谢太子殿下!我闺中的时候也养过这种狮子狗的,最是通人性了。”

太子见爱妃展颜而笑,他也有欣慰之感,“晓得你养病无趣,有西洋人进贡的狮子狗,已经被人驯化过了,不咬人的,送给你解闷。”

吕侧妃轻轻抚摸着狮子狗,可是那狗似乎不喜欢她身上的熏香味,挣扎着从怀中跳到了砚台上,爪子和肚皮都染上了墨汁。

“保护太子和侧妃娘娘,小心这小畜生撒野!”太监尖利的声音响起来,众人纷纷涌入殿内。

吕侧妃却说道:“你们都退下!别吓着狮子狗了。”

那狮子狗慌不择路,拖着满爪满肚皮的墨汁在书案空白的画卷上乱窜,吕侧妃并不嫌弃狗狗脏污,轻声哄的狮子狗安静下来。

狮子狗吓得浑身颤抖也不敢咬人,吕侧妃又将它抱在怀里,摸了摸毛,哄得狮子狗认了她这个主人了,才命人抱着狗清洗毛发。

太子指着案头满是乱七八糟墨点子的画卷说道:“打扰你的雅兴了。”

“那可未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呀,就长着一双伯乐的眼睛。”吕侧妃手里、衣服上都沾着墨汁,她也不用画笔,直接用手指和手掌残余的墨汁作画,将小狗踩的凌乱墨点子连成线,半盏茶的时间,一株傲然挺立的梅花树就画好了。

太子朱标拍手赞道,“爱妃不仅仅有一双伯乐的眼睛,还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妙哉,妙哉!”

太子和吕侧妃一人一支画笔,在树枝上画了一朵朵的寒梅,一时画成,两人又一起亲自装裱了,挂在墙壁上,煮了一壶酒赏画。

吕侧妃倒了一杯温好的黄酒,太子仰脖一饮而尽,“唉,好久没有这样畅快的笑过了。”

吕侧妃善解人意,“又是为了法古建邦之事吧?”

太子点点头,“父皇不知是怎么想的,立诸位弟弟为亲王无可厚非,非要搞什么法古建邦,难道汉朝七王之乱的教训还不够吗?千百年了,历朝历代的亲王虽然尊荣,但谁拥有城邦,还掌控军队?诏令一出,满朝哗然,每日为了此事争吵不休,今天腊八大朝会上还有御史劝父皇收回成命呢。”

吕侧妃做惊讶状,“哦?那父皇听了吗?”

太子说道:“御史刚说了两句,就被亲兵都尉府的人堵了嘴拖走了,父皇权当没听见。对了,这个御史还是你父亲的学生,看来吕大人也是焦心此事。”

吕侧妃笑道:“武死战,文死谏。御史直言劝谏,未必是因父亲的缘故。皇上此举,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不用说了,我都懂的,此事谁都可以明言阻止,唯有常家和你父亲不好出面。”太子拍了拍吕侧妃的手,叹道:“唉,常家和太子妃都要我忍耐,静观其变,可要怎么忍?我稍有微词,父皇就骂我容不下手足。”

“举杯消愁愁更愁,太子可有雅兴陪我煮一壶新茶?”吕侧妃撤了酒,不由非说就拉着太子去了外面,从梅花上扫下白雪,这雪已经沾上了梅花的清香,放在红泥小炉里煮开,沸腾之时,就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梅花香。

吕侧妃倒了一杯带着梅香的沸水,“太子殿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白雪里有梅花的香气,也非一时半刻就得了。”

“同样的,皇上有法古建邦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若想要皇上取消法古建邦,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殿下,其实有时候忍耐绝对不是妥协和退让,而是以守为攻的姿态。您越是忍耐,就越能得到朝中大臣们的同情和支持,他们会更加努力的给皇上施加影响,劝皇上改变主意。”

“爱妃!”太子如找到知己般紧紧握着吕侧妃的手,“爱妃在病中,也没忘记给我分忧。身为丈夫,本该护着你和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现在炆儿和你反过来还要安慰我,唉,真是惭愧啊。”

吕侧妃顺势依偎在太子怀中,“殿下,身在帝王家,谁能真正做到无忧无虑呢?只望殿下怜惜我们母子一片心意,将来我和炆儿不求什么大富大贵,有容身之地就行了。”

太子抱着吕侧妃,“你放心,炆儿一直都是我最疼的孩子…”

吕侧妃对着红泥小炉的脸,浮出一抹讽刺的笑意:还好,太子的心还是在我这里。其实我和太子妃都在劝太子忍耐,只是在太子看来,常家和太子妃是刻意逃避压力,让太子一人扛着;而我和吕家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

今冬,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腊月,先是洪武帝提出“法古建邦”,效仿周朝分封制,给儿子们土地和军队,以定国安邦。随后一件大事,就是出使高丽国的道衍禅师顺利班师回朝了。

道衍禅师似乎长了一双三寸不烂之舌,他拿到了高丽国国主认大明为宗主国、俯首称臣的国书,而且高丽国王还宣布和北元决裂,断绝来往。

而且道衍禅师还说动了盘踞东北的北元辽东中书省中章刘景率领手下文武官员,百姓还有军队齐齐投降,不用大明一兵一卒,东北几十万军民、辽阔的土地、险要的边塞都归顺了大明王朝。

道衍禅师从此名动天下。朝野之中有传言,说道衍是天纵奇才,得之可得天下。

第47章 闭口修禅

吱呀!

姚妙仪推开禅房的门,提着食盒进了屋,风雪乘机裹挟而来,随即被门板无情的隔在外头,只吻到了冰冷的门环。

道衍禅师正在打坐念经,眉毛都没动一下。姚妙仪打开食盒,先端出一碗煮的糯糯的白粥。

道衍禅师闻到粥香,闭着眼睛摇头道:“端下去,我不想吃饭。”

姚妙仪笑道:“您不想会客,把来访的人一股脑推给了义兄招待。现在又不想吃饭,这是要成仙了吗?”

道衍禅师一张嘴说动了高丽国承认了朱明王朝的统治,递交了称臣的国书,还说服东北的北元文臣武将集体投降,归顺大明。

立下如此大功,道衍禅师顿时成为朝野内外炙手可热的人物了,每天来访者如过江之鲫,门槛都快被踏平了。

只是道衍禅师从皇宫述职、领完赏赐回来之后,就闭关不出,谁都不见,所有的应酬交际都推给了养子姚继同。

“胡闹,我是个和尚,成佛还差不多,道士才成仙。”道衍禅师总算睁开眼了,他的眼睛非常明亮,面部轮廓分明,如金刚猛虎,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姚妙仪从食盒里取出一个油碟,“刚熬好的辣豆豉酱,用的是宫里御膳房酿造的黑豆豉做的,要不要尝一尝?”

道衍禅师吃素,姚妙仪就特意熬制了素辣酱。

辛辣伴随着豆豉的咸香扑鼻而来,道衍禅师顿时口舌生津,他随手将佛珠缠在腕间,说道:“那就来一碗罢。”

结果就这辣豆豉酱,连喝了两碗白粥。

就知道义父抵抗不住辣酱的诱惑,姚妙仪嘻嘻一笑,将喝空的粥碗收拾到食盒里,泡了香茗奉上。

道衍禅师辣的光头头顶都冒汗了,浑身通泰,捧着香茗喝着,“无事献殷勤,说吧,又要求我做什么事情?”

姚妙仪被戳中了心事,笑道:“哪有啊,就是看您回来后一直闭关,似乎闷闷不乐,食欲不振,我就是想尽一下孝道,为您分忧而已。”

论理,道衍禅师立了大功,又得了洪武帝的认同和赏赐,名声大噪,应该春风得意才是,怎么猫在屋里子闭门不出呢?

姚妙仪对此很好奇,况且道衍禅师明明也从洪武帝那里得知了她可能是魏国公徐达失踪的嫡长女一事,可是他却从来不提此事。

姚妙仪很想知道道衍禅师在想什么,他会不会觉得自己装失忆?他会不会担心自己会出卖明教?会不会疑心她过去一举一动?

可是道衍禅师只字不提,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姚妙仪有些寝食难安了,想问个究竟。

她亲自熬了白粥和辣豆豉酱:吃了我的饭,总得张嘴说些什么吧!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嘛。

道衍禅师一眼看穿姚妙仪心中所想,笑道:“分忧?依你看,我有何忧?”

姚妙仪呵呵笑道:“义父有何忧,我那知道呢。”

老狐狸道衍禅师说道:“你都不知道我有何忧,怎么来分忧?”

小狐狸姚妙仪说道:“您说说看,说不定我就能帮您分忧呢。”

老狐狸道衍禅师问道:“你是个聪明人,依你看,我有何忧?非要闭门不出呢?”

小狐狸姚妙仪逼得没法子,只得退了一步,说道:“不如我和义父一起写下来,看是不是想到一块去了。”

反正姚妙仪铁了心要用从道衍禅师嘴里撬出点什么来。

老狐狸和小狐狸拿着纸笔写下了几个字,交换看了一下,都乐了:他们写了四个一模一样的字“法古建邦”。

道衍禅师抚掌笑道:“养了你十年,还真养熟了,和我一条心——你说说,这法古建邦和我有什么关系?”

姚妙仪说道:“法古建邦是千年以前就证明不妥,我观史书,西汉七王之乱,三十万军队混战中原,导致国力衰退,民不聊生。边境匈奴乘机入侵,堂堂大汉帝国,不得不送自家公主去和亲,简直是耻辱!”

“但是皇上决心效仿周朝,给藩王封地和军队,此事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会有改变。身在朝局中的文武大臣,支持皇上法古建邦的,被称为溜须拍马的弄臣;反对法古建邦的,被皇上所厌;不支持也不反对的,被取笑是骑墙的两面派,两面都受气。总之呢,现在无论站在那一队都是错的,干脆闭关,避开风头浪尖,等平静下来再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道衍禅师欣慰的看着义女,“你倒是看得通透。”

姚妙仪笑道:“这几天义兄在书房接待访客,我在屏风后面偷听了,访客们三个派系的人都有,个个都想把义父拉到他们的阵营,多亏了义兄有耐心和他们周旋,一个个全部带着笑脸出门,都不得罪。”

道衍禅师一叹,“幸亏我是个和尚,能够找到修闭口禅闭关这种借口,要不被卷进去了,脱身难啊。”

这光头和尚,泥鳅似的滑不溜丢。姚妙仪笑道:“义父打算何时修完闭口禅呢?”

道衍禅师说道:“至少过完年吧。妙仪,这次风头避一避就过去了,我这些天一直在想,如何把光明长老狐踪救出来。”

光明长老狐踪被囚在鸡鸣山天牢的事情,是姚妙仪告知明教的。

姚妙仪问道:“那刺杀郭阳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