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朱元璋闭口不提徐妙仪的安危,注意力全在北元世子身上,朱棣暗暗有些心寒:妙仪救过五弟,还在城墙上护驾有功——哪怕看在魏国公的面子上,也不该对妙仪不管不问啊…

正思忖着,朱元璋说道:“魏国公是大明第一功臣,你要好好安抚,千万不可怠慢,徐妙仪能救则救,若实在不能——”

朱元璋迟疑片刻,说道:“无论国事家事,定当以大局为重,不得徇私。朕一直以此为戒,魏国公是忠臣,他知道该如何取舍。”

言下之意,就是以保住买的里八刺为主要任务,徐妙仪的安危并不重要。朱棣心中很震惊,暗想倘若去年买的里八刺成功绑架了弟弟,恐怕父皇也会选择牺牲朱橚…

朱棣只觉得心中凉透,说道:“魏国公每日几次派人到燕王府和锦衣卫问消息,徐增寿干脆住在燕王府不肯走了,徐家父子对徐妙仪十分牵挂,倘若她真出事了,徐家恐怕不好安抚,儿臣觉得徐大小姐的安危也很重要——”

朱元璋打断道:“这个徐妙仪确实有几分本事,可是她固执己见,冥顽不灵,执意干涉谢再兴案,堂堂千金大小姐,居然半夜私会北元世子,她到底要做什么?我看她混迹市井多年,早已不知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女子本分。希望这一次她能吃一堑,长一智,莫要再给家族和国家添乱了。”

徐妙仪在酒楼私会买的里八刺,是毛骧告诉朱元璋的。无论两人见面的目的是什么,孤男寡女半夜相见,毕竟不光彩。

朱棣忍不住为徐妙仪解释道:“北元世子十分狡诈,他定利用徐大小姐急着寻找谢再兴案的弱点,将她引出家门,说起来错还是在买的里八刺居心不良。”

朱元璋不满的说道:“女子未嫁从父,她是徐家的女儿,为何总是和谢家往事纠缠不清?谢再兴案虽然迷雾重重,但是当年谢再兴叛变之后,亲自带着张士诚的军队来攻打我们!战场上人人都看见了,这还能有假?”

“不管栾凤夫妻之死有多少疑问,包括有人暗中拦截她查案的线索,甚至放火烧她,背后之人确实可恶,朕已经命锦衣卫盯着了,绝不会善罢甘休。但是这些难道能够改变谢再兴谋反的事实?朕当年如此信任谢再兴,和他结为儿女亲家。还撮合他女儿和魏国公的婚事,对谢家待遇优厚,可偏偏是谢再兴背叛了朕,谢家死有余辜!”

说道最后朱元璋明显动气了,他想起当年的四面楚歌艰难,不禁感慨道:“朕和陈友谅决一死战的时候,谢再兴在背后捅刀子,若不是朕洪福齐天,绝处逢生,休有今日大明万里江山,国破家亡,覆巢之下焉有安卵?那时候你也才八岁,恐怕难逃一死。这才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就忘记当年的艰难了?”

朱棣忙说道:“儿臣不敢忘,儿臣永远都记得母后带着我们逃亡迁移,舟车劳顿的岁月,五弟在路上生病了,身体如火炭般滚烫,那时候又找不到药物,五弟差点没熬住,那时候儿臣就发誓,要快点强大起来,帮助父亲平定江山,永远不要再过那种颠沛流离的日子。”

朱元璋问道:“既然如此,你为何还帮着徐妙仪查谢再兴案?”

在这种时候,朱棣当然不能说出真相,他解释说道:“因为儿臣觉得徐妙仪是个重情义之人。当年她效仿花木兰替兄从军,在北伐军里当军医,为的是成全义兄一家团圆。回到徐家后,得知当年外祖父和母亲的惨死,她自觉不能白白享受富贵,便决心查清十年前的旧案,儿臣见她一片赤子之心,有情有义,难得可贵,何况查清谢再兴案,对父皇肃清朝纲也有好处,所以儿臣为她提供了一些帮助。”

不知不觉中,对父亲绝对服从的朱棣已经开始说谎了。

朱元璋问道:“锦衣卫已经在查了,难道你觉得朕的心腹军队比不过一个徐妙仪?”

“锦衣卫是父皇挑选的精锐,当然比徐妙仪强多了,但是在谢再兴案上,锦衣卫并不占优势。”朱棣对答如流,说道:

“父皇经常教导儿臣,要多看事实,而非人们的口舌。而现在的事实是谢再兴案关键线索几乎都是徐妙仪找出来的,锦衣卫收效甚微。儿臣对她提供帮助,其实也是一种监督,随时将她知道的消息暗中告诉锦衣卫和父皇。”

朱元璋蹙眉说道:“岂有此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难道徐妙仪要执意瞒着朕不成。”

朱棣说道:“此女幼年经历巨变,性格多疑偏执,不过她确实有过人的才华,立下不少功劳,要掌握一柄剑,最好是顺势而为捏着剑柄,而不是硬碰硬把着锋利的剑刃。”

听儿子的话好像有道理,朱元璋这才改口说道:“好吧,在保住北元世子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徐妙仪的安全。留她的命可以勾出幕后真凶。一想到这些人有本事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做出这些事情,朕就寝食难安啊,这些人八成就是朝中大员,到底是谁呢?朕一定要把他揪出来!”

朱棣从皇宫回到燕王府,他的府邸其实还没竣工,只建了一半,本来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将内宅的房舍、池塘,景观等图纸的样式给徐妙仪看,要她亲自挑选喜欢的,以此来再次表白心迹,心想她一定是欢喜的,可是她却不见了…

徐增寿已经赖在燕王府住下不肯走,见朱棣回来,忙跑过去问道:“怎么样?有消息了没?我妹妹在哪里…”

朱棣置若罔闻,他回想起今日和父皇在御书房的一番问答,不知不觉中,本该父子坦率无间的对话,已经用上了揣摩应变的君臣之计,可是为了徐妙仪的安危,这一切都值得。

第121章 英雄末路

金陵城外,莫愁湖,魏国公徐家别苑。这里本是皇家园林,皇室消暑纳凉之地。洪武帝将这座风景优美的园林赐给了徐达。

观棋楼上,魏国公徐达和曹国公李文忠对饮,两人都是旷世名将,善豪饮,很快一坛花雕酒就见顶了。

李文忠看着莫愁湖的景致,这里最美的时候是盛夏,湖中莲叶莲花遮天蔽目般,格外热闹,如今到了初秋,雨滴敲打着残荷,柔弱的花瓣在风雨中摇摆,花自飘零水自流。

李文忠说道:“听闻皇上和你在这座楼里下棋,你用棋子走出了‘万岁’二字,皇上龙颜大悦,便将这座园林赐给你。”

都说外甥像舅,李文忠大头圆脸,凤目细眉,和朱元璋相貌相似,只是身形更为魁梧,有种猛将不怒自威之感。相比李文忠的气质而言,大明战功最多的徐达显得内敛含蓄。

徐达坦言说道:“其实是谣传罢了,你我相识多年,还不知我有几两墨水?棋艺我只是略知一二,哪里有本事用棋子布局万岁二字。是皇上体恤我们这些老臣,多加照顾而已。”

李文忠面有惆怅之色,“这事常遇春生前告诉我的,他很羡慕这个园子,说等北伐回来,一定要来观棋阁长叹痛饮。可惜我们这些武将,他最年轻,也走的最早,天妒英才啊。”

提到常遇春,徐达面上也是一片黯然,只是他今日约曹国公来别院小聚,并不是为了叙旧情,李文忠也心知肚明,说道:“你是否还记得,上一次我们两人单独聚在一起喝酒到烂醉是什么时候?”

徐达说道:“至正二十二年,当时洪都被围,朱文正死守洪都。你我在鄱阳湖康郎山战役携手对抗陈友谅,战船起火,你我都不曾有半点退缩,最终将陈友谅击败,得胜后你我庆功痛快饮酒到天亮。”

李文忠叹道:“这是你我喝的最痛快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之后至正二十三年,你岳父谢再兴谋反,我率兵讨伐反贼,谢再兴节节败退,尸骨无存。我说服谢家老四老五投降,他们开门缴械投降,我却没能劝阻皇上饶他们一命…你我从此就疏远了。”

徐达沉默片刻,说道:“其实错不在你,是我心结难开。”

李文忠直视着徐达的眼睛,说道:“不管你信不信。谢家投降还被凌迟处死一事,我自认是一生的污点,当时我信誓旦旦保证只要投降,我必定会保证他们的性命,可我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去死,没脸说出‘尽力了’这种话,那种颓然自责的感觉,比打了败仗还难受。我一直心中有愧,所以听说谢家老宅闹鬼一事,就容许儿子李景隆跟着去绍兴查案,他身边有我的亲信,本以为可以帮到你的女儿,可事与愿违,最终无功而返。”

谢再兴案是龙之逆鳞,李文忠这个外甥也不敢碰。李景隆是晚辈,都知道他喜欢凑热闹,即使出了漏子,他认个错,撒撒娇就没事了。可是这个儿子实在太不争气,没有领会到老爹的意思,一心游山玩水,毫无建树。

李景隆邀北元世子去曹国公府小住,半夜失踪,连带着徐妙仪也遇险。李景隆已经被锦衣卫带走,至今没有消息,但看在曹国长公主的面子上,想必也是轻轻放过。

徐达说道:“十年过去,谢再兴案一直是我的禁忌,不敢提半个字。可是此案一天不查清楚,我女儿就一天不会停手。正因此案,我女儿频频遇险,遭遇各种刺杀,我一直忧心不已。”

“可孩子大了,翅膀硬了,我栓也栓不住,这次失踪也是源自于此。为人父母,最怕白发人送黑发人,既然她执念在心,我只能冒着龙颜大怒的危险,查清旧案,解开她的执念,希望她从此能安安生生的过日子,莫要再冒险了。”

都是家有“熊孩子”的人,李景隆闯起祸来不亚于徐妙仪,李文忠很理解徐达的无奈,他毕生只有李景隆一个儿子,明知顽劣不成材,也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当不知道。

李文忠说道:“此案沉寂十年,当时是证据确凿的铁案。谁也没想到十年后有这种变故,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徐达说道:“当年你亲自讨伐我岳父,和他几次交手。记录我岳父谋反案卷宗的栾凤也曾经是你的幕僚,没有谁能够你比更了解此案。卷宗的记载我已经全看过了,只是笔触能记录的毕竟有限,我想亲自听你说一说当年的经过。”

徐达几乎从不求人,看着往昔同袍开口,李文忠明知洪武帝会对此不满,也不得不长叹一声,坦言说道:“徐兄,你我相识多年,一起出生入死,你既然开口了,我肯定和盘托出,不会有任何保留。可是我首先要提醒你,千万别被你女儿影响了,妄想给谢再兴翻案。谢再兴谋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我当初乍闻谢再兴谋反,也是十分震惊,甚至不敢相信。皇上命我带兵讨伐叛贼,我心中十分犹豫,和谢再兴交手的第一战是在东阳义乌,他率领十万张士诚的军队想攻占东阳,我们在义乌交战,他先给我下了战书,说主公无道,吴王张士诚礼贤下士,还劝我和他一起归降。”

战书一事是卷宗里没有提及的,徐达问道:“你是主公的亲外甥,他明知你不会投降,为何徒劳在战书里劝降?”

李文忠说道:“可能是为了迎合张士诚吧,想表明态度引得吴王的信任吧。再说了,是亲外甥又如何?谢再兴背叛后半年,主公的亲侄儿、你的连襟朱文正因谋反被圈禁在桐城。”

朱文正是朱守谦的父亲,因谋反案夫妻都郁郁而终。

提到朱文正,李文忠眼里有一丝疲惫,“谢再兴谋反尚有证据,朱文正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当时连我自危,怕被猜疑,请求主公给我改回李姓,不再跟着主公姓朱。徐兄,常遇春去世后,我深感自己在衰老,斗志也不如以前壮年时,若不是北元未平,边关一直不太平,肩上责任重大,我就早就告老去乡下隐居了,”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不过当时也是收为养子,叫做朱文忠,连毛骧以前都叫做朱骧,洪武帝登基后,为了明确宗室的名册,将养子都改为了原来的姓名。

没想到李文忠会如此消极的想法,隐隐间还表达了对皇上的不满,徐达很意外,皇上毕竟是他的亲舅舅啊!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李文忠看见徐达的表情,释然了笑了笑,“我忍了十年,说出来舒服多了,也只有对你才敢讲实话。因为我相信徐兄的人品,绝对不会说出去。”

原来李文忠因朱文正案,和皇上舅甥之间生了间隙,徐达说道:“我和文正娶的都是谢再兴的女儿,岳父女婿相继传出谋反,我总觉得根源还是在岳父那里——他下了战书之后,你和他面对面谈过吗?”

毕竟书信是可以造假的。

李文忠说道:“当日我们隔河对持,各乘坐一条小船在河中心谈判。他毕竟是徐兄的岳父,见面之后,我并没有破口大骂,而是苦口婆心劝他回头是岸…”

十年前,义乌城外兰溪河,江南两支都打着“吴王”的旗帜的军队隔河相对,只是一面有“朱”字小旗,一面是“张”姓,两边战鼓雷动,犹如天雷般响亮,互相比着士气。

细雨飒飒,到了傍晚时,两军主帅分别撑着一支小船到河中心相见。谢再兴穿着崭新的银盔重甲,腰垮□□;而李文忠只穿着重甲,手持盾牌,并没有拿兵器。

谢再兴扫了他一眼,问道:“你为何不带兵刃?”

李文忠紧紧盯着谢再兴细看,以防是长相相似的替身作怪,污了谢家名声,只是谢再兴一开口,李文忠便失望了——此人确实是谢再兴本人无疑了。

李文忠说道:“徐达是我兄弟,你也曾经是我生死与共的同袍。我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只要放下武器投降,我就保你不死。”

“你保我?”谢再兴冷笑道:“张士诚比朱元璋,天下迟早都是他的,到时候是我保你吧。”

李文忠劝道:“抛开同袍和君臣大义,难道你一点都不在乎两个女儿和两个外孙的前途,还有谢家一大家子人的性命吗?你这样执迷不悟,岂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为敌?”

谢再兴沉默了一阵子,问道:“栾凤和王夫人呢?你见过他们没有?”

提起这对惨死的夫妻,李文忠不禁动了怒气,“你亲手杀了他们,还有脸问我?”

一听这话,谢再兴眼里有一丝难以觉察的悲伤还有疑惑,问道:“你见过他们的尸首?他们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说道:“你那晚喝多了,怎么刺死他们的都不记得了?你还捉走了交接兵权的李梦庚,斩了他的首级给张士诚当投名状。亲手做下的恶事,转眼就不承认了?”

面对李文忠的责难,谢再兴平静的说道:“李梦庚死有余辜,死的一点都不冤,我问心无愧。至于栾凤夫妇——我没什么好解释的,将来或许你会明白一切。”

李文忠又劝道:“投降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回头还来得急。”

“栾凤夫妇死了啊…”谢再兴缓缓摇头,说道:“不行,我现在不能投降。我手上十万吴军,未必会输给你。”

见谢再兴执迷不悟,李文忠目光一冷,“你确定要与我为敌、与主公为敌、与亲人为敌了?”

谢再兴缓缓点头,“是的,因为我没得选了。”

第122章 护犊之心

细雨在银色的盔甲上聚合成了一颗颗豆大的水滴,身为“吴中双碧”大小谢氏姐妹的父亲,谢再兴的相貌十分英俊,下巴蓄着胡须,在军中有“美鬓公”的美誉。

而此时的朱文忠恨不得拿把刀将谢再兴这副可恶的容颜划烂了,怒斥道:

“你效命主公多年,主公待你不薄啊,富贵,权势,你什么都有了,两个女儿也都替你做主嫁入好人家,你为何执意恩将仇报,在主公最困难的时候背叛他?”

谢再兴冷笑道:“我的女儿,本该由我自己挑选女婿,凭什么他说嫁就嫁,我在外征战回家,都没亲眼看她们上花轿。”

李文忠说道:“当时你在书信里同意了婚事,只是前线战事吃紧,来不及赶上婚礼。主公本想推迟婚期,可算命的说新人的生辰八字正好和日子对上,改期不吉利,所以主公才做主婚礼如期举行。这事你心知肚明,此时拿出来不过当借口罢了。”

谢再兴辩解道:“我在信中只是说回来再说,那里同意这两门婚事了?出生入死回到家里,女儿们的绣楼人去楼空!我毕生只有两个闺女,视若珍宝,朱元璋说嫁就嫁,我岂能不怨!”

李文忠怒道:“有书信为证,岂容你信口雌黄,败坏主公名誉!”

谢再兴反驳道:“朱元璋刚愎自用,还欺瞒部下,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回去问问他,敢当场把我当年的书信给你看吗?”

李文忠火冒三丈:“七八年前的旧事,又历经战火,你的书信能留下来个屁!”

谢再兴呵呵冷笑:“这就是死无对证了啊!没有证据,我说什么你都不会信,不如回去寻根溯源,看到底谁对谁错!清者自清,浊者无论怎么掩饰,都会留下线索。”

看着昔日同袍无赖撒泼,强词夺理,李文忠心中凉透了,“你带着十万张士诚军队攻打义乌,兵临城下,要我回去寻根溯源找一封早就不存在了的书信?白日做梦!”

谢再兴无所谓的弹了弹腰间的□□,“那就迎战吧,朱元璋不是经常说一句话么?凡是说服不了的,就用拳头揍服,挨揍也不服气的,就杀了他。”

李文忠气得双拳紧握,决定揍服谢再兴。

当晚李文忠出奇兵夜袭谢再兴十万大军,谢再兴仓皇逃窜,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连宽大的云溪河都被尸首堵塞住了河道,蜿蜒十里都是血红的河水,可谓是兵败如山倒,只有主帅谢再兴一人活着逃回了苏州。

也不知谢再兴是如何向张士诚解释的,反正没过几日,张士诚居然又给了谢再兴十万大军,再次攻击李文忠。

这一次李文忠依然毫不留情,将谢再兴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谢再兴仓皇而逃,黑暗中追逃困难,李文忠兵分五路追击,念及多年的同袍之谊和徐达的面子上,李文忠命令追击的分队尽量抓活口,不要杀了谢再兴。

李文忠亲自领的那一支走错了路线,另一支队伍找到了逃亡中的谢再兴,两军在一个河水浅滩附近交战,最后只找到了谢再兴倒地的战马,并没有发现他的踪迹或者遗体。

李文忠也曾在河水的下游拦网寻找,但打捞上来的尸首要么是面目全非的残肢,要么是别人。当时李文忠还以为谢再兴有可能又逃回苏州城了,可从苏州传来的消息,说张士诚为谢再兴立了一个衣冠冢,并亲自拜祭,确认谢再兴已经死亡。

“…我将消息报给主公,主公只批了三个字——‘死得好’,随后命我去乘胜追击,平定谢再兴的弟弟谢四谢五和侄儿的叛军。”

谢再兴如此冥顽不灵,一叛到底,李文忠依然宽宏大量,率军攻打谢家军时,依然先礼后兵,诚恳招降。

谢家兄弟听说哥哥被杀,全家上吊自缢的惨剧后,才接受了张士诚的安抚,起兵反叛,投靠了吴王张士诚。

李文忠苦口婆心劝告,并再三表示会保住他们的性命,谢家人本来就不想叛变,于是决定出城投降,李文忠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谢家军的叛乱。

“…之后发生的事情,徐兄全都知道的。主公不听我的劝告,将谢家人处以极刑。”李文忠长叹一声,“这些年我在沙场杀人无数,唯有谢家人被凌迟时的惨叫一直回荡在耳边,我心中有愧,无脸请求原谅。”

“如果没有那么变故,今天这里应该是坐满的。”李文忠指着观棋楼四角方桌说道:“有我,有你,有朱文正,常遇春年纪最小,奉陪末座,四个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在功成名就之后聚在这里豪饮,该有多么痛快。可反的反,死的死,现在只有我们两个已经心生隔膜的老人在这里喝闷酒,聊家里不听话的孩子。老朋友一个个都走了,这一生意义何在?富贵盈门,人却越来越寂寞。”

十年了,这对老朋友首次坐下举杯对饮,却早已没有当年指点江山的豪气。

李文忠说道:“如果这一次北元世子遭遇不测,大明和北元必会再次开战,到时我会主动请缨求战,在朝中整天见文臣武将吵架,搞什么权谋心术,实在太趣了,还是打仗痛快。”

徐达说道:“我希望世子活着,并不是惧怕战争,我只是希望女儿能安然无恙。”

李文忠问道:“倘若她已经成为人质,北元以此相要挟,你自当如何?”

徐达一怔,随后脸色阴沉起来,连连摇头,“不会,她不会有事的,经历过那么多苦难都挺过来了,这一关定能过去。文忠,我想知道当年和你一起追击之人的姓名、现在何处,我要逐一找他们谈谈。”

李文忠变脸了,“当年我已经详细问过他们,已经尽力找他的下落了,你不信我?”

徐达说道:“我信你说的实话,不会骗我。但是我打算从头到尾理一次线索,将这些都交给我的女儿,哪怕确实是个无头案,也要让她查的死心为止。有些事情我不做,她就会做,会遇到各种危险。身为人父,实在不忍心看着女儿一再遇险。如果前方真有什么陷阱或者危机,就让我这个当父亲的承受吧。”

李文忠问道:“你应该明白皇上对谢再兴案的态度,为了一个女儿,值得这样冒险吗?”

徐达说道:“你能为你的独子做的事情,我也能为我女儿做到。”

李文忠对当年的变故记忆犹新,他凭着记忆拟了一串名单,然后在一大半名单后面画了一个小圈,“他们当年都是我的亲兵,画圈的表示已经战死。活着的这些有的升到了卫所指挥使,有的残疾回乡了,具体在何处,任何官位,我不是都清楚,明日师爷明日来你府上详细交代。”

徐达点点头,“为难你了,若皇上问起此事,你直言说是我请求的便是。”

经历过谢再兴和朱文正之死,徐达和李文忠都不会天真的以为自己会避免朱元璋的猜疑,都知此事有风险。

李文忠笑道:“无妨,我忠心大明,忠于皇上,坦坦荡荡,不惧猜忌。”

疏远十年的老友冒险相助,徐达很是感激,一句多谢显得苍白无力,他命仆人抬了一坛子花雕,两人举杯痛饮,喝的酣畅淋漓才散。

与此同时,扬州城。

扬州风光无限好,最有名的是那些被戏称为扬州瘦马的美女。承恩伯王金刚招摇的一路前行,沿路多有官员富商设宴奉承,今日设宴的是一个叫做顾学文的豪商,此人是昔日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女婿。

沈万三之子沈荣被关押后,沈荣这一支被抄家了。顾学文这个姐夫则缩在扬州不出,以避嫌撇清关系,听说朝中闻名的承恩伯经过扬州,他不会错过任何结交权贵的机会,赶紧包下扬州最豪奢的酒楼,请了身价最高的青楼女子弹唱助兴。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米分,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明月抱着琵琶,弹唱着一首充满挑逗之意的《江南蝶》,她是金陵秦淮河红极一时的花魁娘子。只是秦淮河最是喜新厌旧,她生的再美,才情再高,年过十八岁,在青楼里算是“人老珠黄”。

初秋后,明月被翠烟楼老鸨以天价卖给了扬州盐商顾学文,榨取了最后的价值。顾学文不是好色之人,他一掷千金买下明月,是当做一件珍贵的藏品,用来当做礼物疏通关系的。

王金刚似乎被明月的容貌惊艳住了,目光黏在她的脸上动也不动。顾学文见此情景,忙说道:“此女能入承恩伯的眼,这是她的福气。明月,还不快给伯爷行礼,从今日开始,你就是伯爷的人了。”

明月木然的抱着琵琶起身过去行礼,“奴婢明月见过伯爷。”

王金刚呵呵笑道:“顾大员外太客气了。”

话虽如此,却并没有推辞。

顾学文笑道:“明月,以后好好伺候伯爷,你捏肩的手艺不错,伯爷一路舟车劳顿,还不快过去给伯爷松松骨。”

“是。”明月强忍住内心的厌恶,乖顺的跪在王金刚身边,她十指纤纤,揉捏的力道却不小,王金刚犹如上天似的舒服的哼哼起来,那声音太羞耻了,明月的手指挪在他的颈脖处,恨不得掐死这个可恶的伯爵。

“承恩伯,此女好手艺,给晚辈捶捶腿如何?”一旁陪坐的少年黝黑瘦小,连坐都坐不稳,似乎常年有病似的瘫在罗汉榻上,懒洋洋吃着紫葡萄。此人正是徐妙仪,她并不习惯让人捶腿,她只是不想听承恩伯“淫/荡”的声音。

承恩伯醉生梦死般的哼哼声方停歇了,对明月点点头,“去吧。”

第123章 假凤虚凰

明月快步走到黄花梨雕嫦娥奔月罗汉床边伺候这位贵公子。身为名妓,步伐神态都久经训练过,饶是她走的飞快,裙摆却没有丝毫的晃动,端庄优雅的外表和卑贱任人揉搓摆弄的身份形成巨大的反差,反差越大,身价越高,就越能满足客人阴暗龌蹉的心理。

这个看似瘦弱的少年似乎有些不足之症,才到初秋就穿上夹衣了,双手随意的交叠在左下腹,半躺靠在罗汉床上,身后是数个柔软的南瓜引枕。双眼无神,慵懒的看着酒楼雕花的栋梁。(简单的说,就是葛优躺)

少年身下铺着一张白虎皮,这是今日的东道顾学文从家里带来奉承承恩伯的。虎皮贵重,白虎皮尤其罕见,顾学文为了自保,不被姐夫沈荣牵连,连岳父沈万三给女儿的陪嫁都拿出来了,可谓是不惜血本。

明月看着华贵的白虎皮,心中萧瑟悲愤:山林之王又如何?还不是被人剥皮拆骨,铺在身下任意践踏!什么花魁娘子,我还不如这张白虎皮呢。

明月半跪在罗汉床旁边给少年捶腿,拳头从小腿缓缓延伸到了大腿,专注捶打某个穴位,根据以前老鸨的悉心“□□”,这种看似无意识其实有心的举动,很快就能引起客人的兴趣。

只是今日半躺的少年毫无反应,甚至都懒得看她一眼。明月觉得奇怪,暗想是我力道不够还是认错了穴位?千万不要引起这种病态公子的厌恶,这种阴冷男人折腾起女人来,比承恩伯那种“色在表里”的人要残忍的多。

想到这里,明月的手在大腿往上挪动半寸,想要进一步摸索,以讨客人欢心。

“用这个,轻点捶。”旁边时不时给少年剥葡萄皮、用牙签掏葡萄籽的侍女递给明月一对纺锤似的美人锤。

能够给主子剥葡萄皮的,应该是有些地位的大丫鬟。明月不敢得罪,老老实实去接美人锤。双手相接时,明月发现这个大丫鬟有一双明显比寻常女子纤长有力的大手,这双手骨节分明,比许多男人的手还大,但是双手肌肤保养的极好,柔润光泽,没有留长指甲,修剪的干净整洁。

罗汉床上少年朝着大丫鬟动了动食指。大丫鬟会意,赶紧又剥了一颗葡萄,细细挑去葡萄籽,殷勤的递到少年唇边,“公子请用。”

紫红色的葡萄肉触在少年病态苍白的嘴唇上,果汁染得唇色有些淡淡的红,添了些许生气。

少年没有张嘴,他似乎用尽了力气才举右手接过了葡萄,有气无力的说道:“还要我再提醒你几次,剥好的葡萄放在果盘里,我自己吃。”

大丫鬟说道:“公子是贵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怎能如此劳累呢,这种粗活交给奴婢做就是了。”

少年白了一眼,“照我说的做,再出错,我就把你卖了,你长的好看,想必能卖出不错的价钱。”

都是被金钱断送人生的女奴,明月不禁为大丫鬟打抱不平。她低头双手抓起美人捶给少年捶腿,眼

角的余光偷偷瞥了一下对面坐在绣墩上大丫鬟的脸,顿时有种惊艳之感!

此女生的明艳动人,却不媚俗,虽是丫鬟打扮,但那种出尘矜贵的气质,貌似是落难官宦人家小姐。

明月暗中叹息:唉,又是一个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

谁知大丫鬟并不慌张跪地求饶,反而打趣道:“公子,扬州喜欢纤弱的瘦马,奴婢生的粗壮,恐怕无人问津呢。”

少年嚼着葡萄含含糊糊说道:“倒贴钱总有人要罢。”

“公子说笑了,奴婢发誓,今生只伺候公子一人。公子卖了奴婢,奴婢也要偷偷跑出去找公子。”大丫鬟继续剥葡萄,不过这一次老老实实将剥好的葡萄放在果盘里,配着小银果叉递过去,没有亲自喂。

这丫鬟敢顶嘴,胆子真大!明月暗道。

承恩伯和顾学文觥筹交错,喝得微醺时,承恩伯说道:“今夜宴会就到此为止吧,明日一早本伯爷还要赶路。”

顾学文忙说道:“那下官说的那事——”

承恩伯眯着眼笑了,面上泛着油光,就像寻常官场混饭的大明官员,“诶,一点小事而已,你是你,沈荣是沈荣。你岳父沈万三捐了大半家产修金陵城墙,还捐军饷粮饷,皇上记得沈家的慷慨。可惜沈荣不争气,生了异心,不过皇上圣明啊,从来不会迁怒无辜之人。就拿我来说吧,我哥哥王保保还是北元的丞相呢,皇上可曾有半点委屈我?”

说的有道理,顾学文大喜,赶紧朝着京城的方向拜了拜,“吾皇心胸宽广,是盖世明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