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如芒在背

老妻不解其意,说道:“君心再难测,皇上厚待老臣不会错的。自古明君皆有相公这样的能臣辅佐,方成千古佳话。这京城里除了开平王府常家,就是咱们韩国公府李家了。咱们李家虽没出个王妃太子妃,但有幸得临安公主下嫁,这才是真实惠呢。”

李善长蹙眉说道:“有了临安公主做靠山,咱们李家经得起大风大浪,我就怕旁人横生枝节,引火烧身。”

老妻安慰说道:“孩子们都很听话,没有孟浪之辈,将来有本事的去做官,没本事的在家读书当个富贵闲人。亲戚们我也都交代过了,好好约束族人,若有作奸犯科之辈,一律逐出家门,从族谱除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这等人家不得包庇纵容作恶之人。相公整天忧国忧民还不够,这会子又操心家事来。”

李善长笑了笑,“好了好了,我也就是随口说说,时候不早,该准备去上朝了,你陪我用早饭吧。”

老妻严谨治家,李善长当然知晓。他心中有鬼,惦记着刚才的噩梦,他所说的旁人,指的其实是徐妙仪。

如今的李家和当年谢家一样,家中没有出现过不孝子弟,铁桶一块,李家若有祸患,不会再萧墙之内。可当年对付谢家,李善长照样找到了漏洞,假戏真做,栽赃嫁祸,将谢家灭门。

羊圈建的再严实,也无法真正阻止狼的进攻。

徐妙仪无疑是头在旷野厮杀磨砺过的小狼崽子,李家这些子孙都不是她的对手…

李善长将这些忧思深埋在心底,若无其事的和老妻一起用早饭,吃到一半,心腹幕僚匆匆赶来,“相爷,有急报。”

李善长心下一沉,放下筷子,平静的对老妻说道:“你继续用饭,我去上朝了。”

老妻点点头,吩咐丫鬟,“把相爷的手炉添上新炭,再泡一壶参茶。”

李善长换上大红朝服,登上十六人抬的大轿,这个轿子就像一座可以移动的小房子,宽敞舒适。

大明丞相冗长威仪的仪仗队伍驶出韩国公府,天还没亮,雪色笼罩京城,没完没了的雨夹雪似乎把空气都冻住了,护送骑兵的盔甲和兵器上结了冰,在清冷的雪色映衬下,所到之处皆是一片令人胆寒的肃杀之气。

李善长想起了刚才的噩梦,瞳孔一缩,关上了窗户,他将温暖的手炉捧在胸口,“这么说来,报恩寺为母抄经的徐大小姐是个冒牌货了?”

大轿里,一人跪在阴暗处,低头说道:“属下无能,没能早点发现那人是个替身。属下看见每日从禅房送出来的佛经都是徐大小姐的笔迹,就大意了。”

李善长揉了揉额头,“你不是无能,是该死。倘若黄俨还在,早发现玄机了。”

那人磕头说道:“属下该死!”

李善长说道:“她现在最大的靠山是燕王,要搞清楚她的行踪,就要盯紧燕王,燕王府那边有何动静?”

那人说道:“自从凤阳赈灾回来,燕王替太子背了黑锅,皇上革了他所有的差事,一直赋闲在家,并没有什么动作。”

李善长问道:“昨天腊八皇家祭祀,燕王表现如何?”

那人闻言,战战兢兢说道:“昨日燕王称病,并没参与祭祀。”

李善长大怒,“混账!他说病就病了?哪有那么巧!一个失踪一个病,分明有诈!”

那人低声说道:“昨日还没得到报恩寺那位是个冒牌货的消息,所以属下没深想,属下知错了,这就去查燕王的行踪。”

李善长一字一顿说道:“这一次,一个都不要放过。”

那人猛地抬头,“连燕王也…”

李善长冷笑道:“燕王?什么燕王?燕王不是在京城王府养病吗?连帝后都赐了药材去燕王府了,怎么可能有两个燕王呢?外头的那个,必须是假的。”

主人下了格杀令,那人会意,“是,属下遵命。”

“慢着。”李善长说道:“倘若失败,你提头来见。”

三天后,李善长半夜被幕僚叫醒,书房里,断了一臂的手下跪在李善长面前,“属下无能,燕王和徐大小姐逃出了包围圈,生死不知!”

看着李善长如死灰般的神色,手下说道:“相爷,我们也并非一无所获。人没有抓到,但是我们把最要命的东西抢到手了。我们的人在绍兴发现了燕王一行人的踪迹,他们不知为何,时隔一年,又跑到鸾凤墓地挖了一夜。从道路淤泥里马车车轮的印记来看,应该挖了不少东西,我们一路跟踪…”

燕王和徐妙仪并没发现被跟踪,但是他们向来谨慎惯了,将箱子里的文书账本一分为二,一半随身携带,另一半则装成是货物,托给镖局的镖师运到京城。

镖师比较好解决,全部杀了深埋,东西运到相府。

另一队人马半路设伏,这一次不用顾忌燕王的性命,干脆用弓/弩把马车射成了刺猬车,可惜燕王勇猛过人,和徐大小姐冲出了包围。

李善长打开箱子,看着里头的文书账册,每一本都能立刻要了他的命,幸好,幸好这些东西抢回来了!

手下捂着还在流血的断胳膊哭道:“功过相抵,求——”

李善长挥剑砍断了手下的头颅,冷冷说道:“将这些东西烧掉,另外,所有参与这次行动的人——送他们一杯马钱子上路吧。”

处理完这一切,快到早朝时候了,李善长一行浩浩荡荡往皇宫方向而去,京城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要早朝,一般武将骑马,文官坐轿,每天黎明时,文武百官往皇城外聚集,和李善长的官轿相遇时,武将下马,文官下轿,皆行礼避让,以显对这位大明丞相的尊敬。

李善长坐在小房子般的大轿里,听着文武百官行礼避的声音,纷乱芜杂的心情渐渐平静起来了,暗自告诫自己:不要急,不要慌,我跨过了无数坎坷,熬过无数艰难时光,方有今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岂会轻易毁在一个小姑娘手里?

宫门轰然开启,文武百官鱼贯而入,鸿胪寺和锦衣卫的人在过道处检查官员的仪容和对牌,以免有人殿前失仪,李善长到了他当值的廊房,一个添炭的老太监朝他使了个眼色,李善长屏退众人,问道:“什么事?”

老太监神色慌张,四处张望了一遍,方低声说道:“相爷,燕王和徐大小姐昨晚半夜求见皇上了。”

来的好快!李善长身形一晃,扶着书案稳住身体,“此话当真?真的是他们?”

老太监说道:“他们穿着飞鱼服,混在毛骧的锦衣卫里头,说西北有紧急军情,关于北元皇室夺位

什么的。但这两人的脸,奴婢都印在脑子里了,黄公公死的那么惨,他们化成灰奴婢都认得。皇上寝宫的灯从半夜一直亮到现在,奴婢觉得,应该是出大事了。”

李善长问道:“他们说了些什么?”

老太监摇头,“奴婢不知啊,以前黄公公还在时,奴婢还能近身服侍皇上,现在黄公公冤死诏狱,皇上身边一个太监都没有,使唤的都是女官了,奴婢沦落到做添炭打更这种粗活。”

李善长说道:“你做的很好了,尽快找个机会告老离宫吧,我会安排好你的晚年。”

老太监感激涕零,连连道谢。

李善长暗道,这个人知道的太多,不能留了…现在我该怎么办?坐以待毙是不成的,难道非逼着我使出保命的绝招吗?

到底是历经无数凶险的政治漩涡依然岿然不动的老狐狸了,李善长有今日的地位绝非浪得虚名,他很快平静下来,一边想着应对之策,一边打开渐渐凉下来的手炉,倒出燃尽的灰白色炭灰,用铜制火钳夹了一块烧得通红的红箩炭进去。

手炉复又温暖如初,手心温暖,僵硬的脸也渐渐柔和起来,李善长抱着手炉淡笑:黄俨死了,我身后还有无数个黄俨。可是小姑娘,若没有燕王这个靠山,你该何去何从呢…

今日早朝和往常一样,或许是心中有鬼,李善长有时候觉得龙椅上的皇上盯着自己看,看得他如芒在背,平静下的心绪几次起伏。好容易熬到早朝结束了,毛骧亲自到李善长的值房去请,“丞相,皇上在御书房召见。”

毛骧是锦衣卫指挥使,一品武官,很少做这种跑腿传话的事,今日来请李善长,可见洪武帝之慎重。

终于来了!李善长整了整冠服,确定并无失仪之处,才跟着毛骧去御书房。

御案上的奏折已经堆成了小山,洪武帝却没有像往常那样坐在案后批阅奏折,他坐在窗前的罗汉榻上,一手执黑,一手执白,自己和自己下棋。

“你来了。”洪武帝指着棋盘,“你说说看,这一局谁胜谁负?”

李善长抚须说道:“依微臣看,势均力敌,是一局和棋。”

洪武帝笑道:“爱卿,任何一种棋局,肯定有输赢。只要两个下棋人不肯握手言和,迟早会决出输赢。”

作者有话要说:我把存稿的发布时间设定错了。写了2916年…以后大家要是没看见固定更新并且我也没发公告就表示我脑抽设定错发布时间。大家可以去微博提醒我一下…刚刚从幕后蹦到幕前,本文大BOSS没有那么容易狗带,不过他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第207章 混淆黑白

李善长正想着措辞,洪武帝朝着他招手,“来吧,选一个,陪朕下完这个棋局。”

李善长选了白子,看似随意的落下一子。一刻钟后,棋盘的和局立刻变了样,白子占据上风,如蟒蛇般将黑子缠绕其中,胜负已分。

朱元璋以前是个大字不识的凤阳农民,而李善长是凤阳出身,朱元璋起兵成了一方人物,身边有李善长等幕僚教习他读书写字,说的都是大白话,能够基本表达意思而已,至于下棋这种费神的风雅消遣,李善长在一刻钟之后才大获全胜,已经够让着朱元璋了。

洪武帝爽快的弃子认输,好像输的还挺高兴,感叹道:“朕这个臭棋篓子,只配和徐达还有常遇春他们一起下着玩。”

很平常的一句话,李善长此时听得心惊,忙拱手说道:“人皆有长短,论下棋,微臣远胜过皇上和魏国公他们。不过论治国打仗,微臣就自愧不如了。”

洪武帝摆了摆手,“今日气闷,咱们只说下棋,别谈治国打仗这种头疼的事情了。爱卿是凤阳家乡有名的才子,自幼就精通棋局。朕是佃农之子,你会下棋的时候,朕和徐达他们依然懵懂无知,在田地里搓着泥巴互扔着玩呢。有些差距,从托生娘胎里就注定了,以后拍马都追不上的。”

李善长里衣已经被冷汗浸透了,说道:“皇上是真龙天子,微臣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皇上少时家中贫困,是老天为了磨砺皇上的心智而设下的劫难,书上也说,欲成大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皇上历经种种劫难,方有今日之大明帝国,万国来朝,海晏河清!”

洪武帝笑了笑,“你呀,不愧为是大明宰相,连这些歌功颂德的话也比那些寻常官员说的好听。”

李善长宁可看到一个大发雷霆、劈头盖脸痛骂他一顿的洪武帝,也不愿见此事和颜悦色,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朱元璋。

李善长说道:“这些话句句都出自肺腑,皇上收复中原,一统天下,这样的功劳,即使千万年之后,中华大地也无人不知皇上的威名。”

洪武帝却摇头说道:“此话说的尚早,朕也读过史书,这历史由朕这样的人开创,但最后是由你这样的人书写。后人所知道的历史,是你们文人用笔墨讲述出来的,哪怕朕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但对于史书,朕一旦龙归大海,还能管得了史官的笔吗?”

李善长忙说道:“皇上千秋鼎盛,万岁万岁万万岁!”

洪武帝叹道:“天子也会老,会死,希望在下一代人身上。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更难。爱卿,下棋朕不如你,太子自幼受你教导,他的棋艺如何?”

没想到话题还是被洪武帝三言两语又绕到了这里,李善长胆战心惊的说道:“太子自幼聪颖,现在和微臣对弈,大概十局五胜。”

洪武帝一颗颗将棋子收入匣中,不辨喜怒,“这么说,你和太子势均力敌。”

李善长赶紧补上一句,“是太子仁厚,怜微臣老迈,让着微臣。”

可是洪武帝又问了一句,“允炆也深得你的教导,他的棋艺比你如何?”

李善长一直低着头,不敢直视龙颜,鼻尖的冷汗滴到了界限分明的棋盘上,“皇孙是百年难得一见

的天才少年,从他八岁开始,微臣就少有机会得胜了。别说是微臣这种累于案牍的臣子,就连当今围棋圣手,皇孙也有能力一战高下。”

提到最疼爱的皇孙,洪武帝脸上有些笑意,“所以朕刚才说了,有些差距,从托生娘胎里就注定了,拍马都追不上。太子和允炆会投胎啊,从来不知饥饿是什么滋味,刚学说话,就有一群儒士教他们读书写字。”

“而朕呢,父母不识字,出生后称了八斤,就随口叫做朱重八,连个名字都没有。从记事起,所有的记忆都和饥饿和死亡有关,爹娘,哥哥,还有两个妹妹都饿死了,当时并不觉得多么哀伤,因为家家户户都在饿死人,徐达和常遇春他们家也是,好像死人才是正常的,不饿死人反而奇怪,整个世界都那么荒诞疯魔,那些死去的人…他们,都没投个好胎。”

李善长说道:“皇上功高盖世,平定天下,结束战乱,他们来世投胎在现在的太平年岁,都是皇上的功劳。”

洪武帝却说道:“不对,怎么可能都是朕的功劳呢。朕的朱明江山,爱卿至少出了一半之力。”

李善长如坐针毯,干脆站起来战战兢兢说道:“微臣不敢贪功,论功劳,魏国公徐达才是开国第一功臣。”

洪武帝深深的看了他一眼,“兵马能得天下,但治天下还要靠你们这些文臣。”

李善长跪地说道:“江山辈有人才出。微臣年事已高,老眼昏花,于国事有心无力,请皇上许微臣告老归乡。”

之前李善长已经两次请辞,本来打算安排好退路,明年再第三次提出的,看如今这个情形,皇上分明是疑心自己了,还是赶紧服软离开吧。

李善长猜测燕王和徐妙仪凌晨回宫向朱元璋告状了,但是所有的证据都被他抢走销毁,朱元璋不可能听信一面之词就对自己翻脸。

他毕竟是大明宰相,天下文人和文臣的领袖人物,可不像当年杀谢再兴全家时证据确凿,铁证如山的时候。

此时杀了李善长,洪武帝怎么和朝廷百官解释?

洪武帝静静的看着跪地的李善长,许久没有回应,方才他一番敲打试探,李善长的反应始终谦卑恭顺,一点都不像能做出刺杀亲王疯狂行为的谋逆之人。

但是燕王和徐妙仪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指认大明宰相是杀人灭口的凶手…但是他们能逃回来已经都脱了一层皮,手头没有任何证据,仅仅靠两张嘴,朱元璋这种多疑之人是不会信的。

李善长比朱元璋大十四岁,老谋深算,辅佐他打下江山,度过了无数道难关,君臣同甘共苦多年…可是一想起燕王身上的伤口,为人父的朱元璋又心疼不已,居然敢对我儿子下手,无论是谁,都不可饶恕!

李善长一动不动,长跪不起,时光仿佛永远停滞在这一刻。

许久,朱元璋问道:“怎么今天突然要走?”

李善长说道:“大明建国已有四年,皇上治国有道,太子和皇孙们也皆勤奋仁德,臣可以放心告老辞官了,此前已经两次上书辞官,皇上不舍得微臣,一再挽留。微臣担心自己老眼昏花,尸位素餐,辜负了皇上的信任,想着三辞。”

“刚才陪着皇上下棋,微臣心中有所感叹,其实对于微臣而言,建功立业的使命已经达成,属于微臣的棋局也已结束,该收手了,将下一局交给新人。微臣乘着这把老骨头还能走动,携老妻游遍大明景秀山河,求皇上成全。”

宰相告老辞官,规矩是三辞三留,君臣即使相处的不愉快,也都要摆出一副难舍难分的架势来,方符合礼仪人情,李善长迟早都要走的,也和洪武帝商量好了下一任宰相的人选,双方都心照不宣的等着第三次…只是两人都没想到,这第三次来的那么快。

而且还来的那么巧。

洪武帝心中狐疑,燕王和徐妙仪都指认李善长,可李善长的表现滴水不漏,锦衣卫一直在监视他,并有发现什么疑点。

如果凶手不是李善长,那么燕王和徐妙仪应该是中了别人的圈套,借着李善长的名义行凶,用来离间君臣。我肯定不会中计对李善长动手。

如果凶手真的是李善长,以前谢再兴案真是他做下的,他也真的丧心病狂到了追杀亲王的地步。我也不能对立刻对李善长动手,因为一来毫无证据,二来朝野皆是他的党羽门生,杀了李善长,朝廷内外必然动荡,大明基业可能毁于一旦…

至少现在不能动手。等他辞了官,朕一步步提拔新人,一边铲去他的党羽,一边严密监视他…如果他真的是凶手,也逃不过朕的手掌心!

做下决定,朱元璋抬了抬手,“起来吧,朕允了。”

李善长大喜,“谢主隆恩!”

朱元璋说道:“朕终年忙于国事,想看看大明万里山河尚且不能。你就是朕的眼睛,帮朕看看山水,写写游记,再泼墨画上几笔。”

李善长欣然答应,顿了顿,说道:“微臣告老,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唯有一事,微臣想了许久,即使冒着离间天家骨肉的罪名,还是要禀明皇上。”

朱元璋立刻冷了脸,“又是朕‘法古建邦’,厚封藩王的事情吧?你不用说了,朕意已决。这是朕的江山,朕把儿子们分封各地,兄弟一起镇守山河,有何不妥。”

李善长说道:“微臣说的并非是‘法古建邦’。皇上,说起来此事也算是皇族的家务事,据刑部密报,前年火药厂库房失火一案,里头另有乾坤,看管库房的是朱文正旧部,那人监守自盗,将库房火器偷运到了自家田庄,而此人和靖江王朱守谦一直暗中联系——”

洪武帝大声呵斥,打断道:“此等谋逆大案,你为何不报?”

李善长说道:“就在微臣想要人赃并获时,燕王的人突然装作佃农,混入田庄,第二天田庄的火器全都神秘消失了…”

作者有话要说:李善长也有杀手锏的。

今天检查了三遍发布时间,确定没有再像昨天那样脑抽设错2916年。

要等真到这一年才发布,舟恐怕要留下遗书,要我儿子的第N代后人在2916年10月23日19点这天给诸位烧纸了。

第208章 再战之力

愤怒震惊到了极点,洪武帝却平静下来了,犹如一锅热水烧开沸腾,反而没有渐渐升温时的轰鸣声响。

太巧了,李善长辞官的时机太巧了,就连捅破朱守谦谋逆大案的时机都像是对着西洋钟似的。燕王刚刚指认他制造谢再兴冤案、刺杀亲王,他就立刻暗示燕王和靖江王联手图谋不轨。

多年君臣,李善长对洪武帝的脾气的甚是了解,这种死寂般的平静,背后酝酿的是暴风骤雨。

李善长神思敏捷,立刻话锋一转,劝慰道:“微臣是看着靖江王这孩子长大的,也当过他的老师,他秉性单纯,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对皇上皇后也十分孝顺。可能成年后出宫建府单住,被那些居心叵测生父的旧部缠上了,说了些蛊惑人心之词,颠倒黑白,靖江王年少无知,一时走错了路。”

朱守谦是徐妙仪的亲表弟,身上流着一半谢家人的血脉,早在徐妙仪重返京城的那一天开始,李善长就防患未然,派出眼线跟着朱守谦了,找到了朱守谦致命的把柄,一直悄悄握在手里,当做对付徐妙仪的杀手锏,预备着将来保命用的。

现在图穷匕见,撕开了所有的伪装,该抛出来牵制徐妙仪了。

揭露这个谋逆大案,砍掉徐妙仪两大臂膀——靖江王和燕王,一箭双雕。李善长世故圆滑,滴水不漏,既能达成目的,又尽可能的把自己摘出来——如同他对于谢再兴和朱文正翁婿一样。

李善长又说道:“以微臣看,燕王应该觉察到了靖江王的意图,念及叔侄一场,骨肉亲情,所以没禀告给皇上知晓,暗地说服了靖江王销毁火器,回头是岸。求皇上莫要怪罪燕王,他也是逼不得已才隐瞒皇上的。”

若是寻常政客,可能会乘着机会落井下石,将燕王也一并卷入谋逆大案。但是老狐狸李善长能够准确的拿捏住分寸,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朱元璋顶住朝野内外的压力,一定要搞什么“法古建邦”,是因为他最信任的始终都是儿子们!

在这个时候说燕王要和靖江王联手杀父谋反,多疑的朱元璋不仅不会相信,反而会对李善长更加起疑心。

李善长揭穿此事后,朱棣和徐妙仪即使将来有了证据,再出面指认他是凶手,朱元璋也不会相信他们了,觉得他们是在报复李善长。

朱元璋暗自思忖,朱棣这个孩子从小是个冷情的性子,他对朱守谦并没有如此深厚的叔侄之情,他甘愿冒着不忠不孝的风险遮掩此事,肯定是为了徐妙仪这个闯祸精!

朱元璋说道:“命刑部秘密将此事交给锦衣卫细查。”

洪武帝极有涵养,满腹心事,心中五味杂陈,依然和颜悦色的将李善长留在宫中,设了宴席送别这位老臣,在礼仪上丝毫没有怠慢这位老臣,好像方才的惊涛骇浪根本没发生过。

李善长在宴席上似乎也十分尽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光明磊落的举杯和朱元璋回忆过往种种:

“…微臣至今都记得初见皇上时的情形,那时皇上刚平定滁州,赶走北元蛮人,微臣率当地名士相迎,皇上礼贤下士,和微臣一拍即合,以军机大事相托,微臣甚是感动,当即决定以命相随。”

朱元璋也感慨万千,亲自给李善长斟满烫热的花雕酒,“当时朕只是一个草莽农夫,被很多人视为土匪,而爱卿当时已经是江南名士了,居然屈尊到朕的帐下当幕僚,无数人笑话爱卿明珠投暗,唏嘘不已。”

李善长爽朗大笑,“是他们有眼无珠,不是微臣明珠投暗。”

朱元璋叹道:“你我君臣几十年了,不是人人都能像爱卿这样忠心不移的。朕当时只是郭子兴帐下的一员大将,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主,郭子兴被奸人蒙蔽,以为朕背叛他,朕被夺去军权,关进监狱,徐达常遇春等兄弟也被分到其他将军帐下。当时郭子兴邀你入他帐下做幕僚,你冒着杀头的危险,拒绝了郭子兴,坚信朕的清白。这份情谊,朕一直记在心里。”

郭子兴是马皇后的义父,朱元璋建国后,还不计前嫌的追封了郭子兴为王。当年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深受其喜欢,并将义女马氏嫁给朱元璋。郭子兴之子嫉贤妒能,污蔑朱元璋谋反,郭子兴将朱元璋囚禁。

马皇后坚贞不屈,誓不改嫁,坚信丈夫的清白,偷偷将烧饼贴身带进监狱给丈夫送饭,燎破了肌肤也吭声,李善长也一直在外为朱元璋奔走洗清冤屈,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马皇后和李善长都不离不弃,朱元璋因此对李善长格外的信任和敬重。

郭子兴死后,虽说他还有几个儿子,但最后是朱元璋“众望所归”的继承了郭子兴的兵马和地盘,其实所有的“众望所归”背后都有不可告人之处,李善长的谋划、朱元璋的野心、天时地利人和的帮衬,朱元璋到底如何以义女女婿的身份破格上位,残酷的真相已被人刻意抹去,历史是成功者用笔墨书写的,只留下“众望所归”四个字。

从此这一支红巾军称朱元璋为主公,听他号令。可以说没有李善长,就没有今天的洪武帝朱元璋。

温热的花雕酒,燃起了过去建功立业的激情,洪武帝说道:“君于我,如萧何之于汉高祖。来,爱卿满饮此杯。”

回忆往事,李善长有些怅然,暗自思忖:那时朱元璋遭遇人生第一次重大危机,几乎死在监狱里,可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把他从监狱里捞出来,并将扶上位,扭转乾坤。

那个时候我身无长物,对他的忠诚却一点都不输后来的谢再兴。可是在他人生第二次重大危机时,我却动摇了,退缩了,后来为了弥补这个错误,不得已杀了谢再兴全家,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李善长一边思忖,一边举杯一饮而尽,感叹道:“其实有了高祖这种明君,才能成就萧何这种名臣,萧何若跟着项羽这种短视的西楚霸王,史书就没有这位千古明相了,微臣和皇上也是一样的,

是皇上成就了微臣啊。”

“皇上是真龙天子,目光长远,其他人有了一些兵马和地盘就忙着搭着草台班子称帝建后宫,醉生梦死,当年红巾军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出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皇帝,妄自以为得天下如囊中取物般容易。唯有皇上不忘根本,依然穿布衣,吃着粗茶淡饭,将所有的精力都在放在悲天悯人上,微臣至今都记得,皇上接管了郭子兴的兵马后,问微臣,天下之乱何时才能结束呢?”

朱元璋呵呵笑道:“朕记得,你说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五年成就帝王基业,倘若效仿汉高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何愁天下不平。丞相料事如神,果然如你所愿,朕现在都不舍得放你告老辞官了。”

李善长谦虚的说道:“不是微臣多么高明,千百年来,每一个朝代的更迭兴衰,规律大体是差不多的,微臣告老辞官后,皇上只要以史为镜而已,教育子孙,必能保我大明江山千秋万代。”

李善长一席话说的实在漂亮,纵使朱元璋对其心存疑虑,此时内心里居然真的有了依依不舍之意。

送别宴上,君臣尽欢,洪武帝下旨,许李善长告老还乡,李善长本来和朱元璋都是凤阳老乡,除了金银宝钞外,还赐了凤阳地界的良田千顷、坟户一百五十家、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二十家等。

李善长喝得大醉,走路不稳,洪武帝还特意赐了一幅御驾,将他送回韩国公府,这等尊荣,李善长是第一人。

韩国公府,老妻递过一盏醒酒汤,“你辞官了也好,咱们回到凤阳老家安度晚年,过几年安生日子。”

李善长喝醉了,但脑子始终很清醒,回想着宴会上他和皇上的对话是否有错处,滴水不漏是李善长为人处世的原则,他不容许自己犯错,要实在疏忽犯了错,也会尽快找出来弥补,因为和徐妙仪燕王已经撕破脸,以后他不在朝上,徐妙仪若反守为攻,他的处境大大不妙。

正思忖着,公主府的太监和女官突然来韩国公府报喜:“恭喜韩国公,韩国公夫人,今日太医来公主府诊脉,临安公主有孕了。”

老妻韩国公夫人高兴的直念佛,李善长则如释重负的坐回椅子上,太好了,无论公主生下的是男是女,都是我们李家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