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是父亲徐达此生最为尊敬的对手,沙场上兵戎相见,全力以赴,不留一丝余地;战后惺惺相惜,互相佩服。所以虽然徐达是因北伐力战王保保而得了背疮而亡,徐妙仪身为将门虎女,并没有狭隘的觉得王保保是杀父仇人,非要除之而后快。

何况北元降军是大明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敬佩强者,所以才愿意追随朱棣,建功立业,徐妙仪身为燕王妃,她应当为燕王府笼络这些能人。

徐妙仪没有看遗书的内容,她将信件封上,说道:“既然是王保保写给家人的遗书,我就不看了,这封遗书我会替你们转交到秦王妃手中。”

军官们依然跪在地上,“我们郡主和亲到大明十年,孝敬公婆,温柔贤良,可惜不受夫婿待见,夫妻一直分居两地,惊闻郡主最近惨遭秦王殴打,几度昏迷。丞相临死前曾经告诉我们,当年王妃和他有过盟约,他最后履行了一半约定,倘若王妃愿意履行盟约,救出我们郡主,我们这些丞相的旧部,以后会誓死追随燕王府。”

在兰州的王保保城时,王保保曾经在李善长死士的追杀中救下朱棣和徐妙仪。但元宵节徐达攻破王保保城时,王保保又企图和北元世子买的里八刺一起抓铺两人为人质,幸亏徐达援军及时赶到,两人才避免沦为人质。

但有个事实是无法抵赖的——王保保确实救过朱棣和徐妙仪,没有他帮忙,这对苦命鸳鸯早就冰冻在黄河里了。

所以王保保说履行了一半的约定,并不算夸大其词。

徐妙仪欠王保保一条命。

何况徐妙仪也看不惯秦王和邓侧妃的为人,有本事你们光明正大的去争啊,虐待一个毫无反抗之力的女人太恶心了!

徐妙仪说道:“你们郡主已经是大明王妃,论辈分,她是我二嫂,地位在我之上。如今她处境险恶,其实和国事无关,祸端起源于家宅不宁,秦王偏宠侧室邓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种家事,连帝后都管不了,何况是我这个四皇子媳妇…不过,我可以向秦王妃示好,保住她的性命,尽量不让邓侧妃去骚扰她,这是我目前能做出的承诺。”

军官们有些失望,“我们来大明有些日子了,听闻大明律是允许和离的,我们郡主至今没有生育,愿意退位让贤。”

邓侧妃是卫国公府的嫡长女,卫国公邓愈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已故的开平王徐达,军官们知难而退,并不敢和卫国公扛上,以卵击石。

徐妙仪说道:“和离仅限于民间,皇室是不一样的,何况秦王妃是以和亲的身份嫁入皇室,邓侧妃生的一双儿女,名义上是她的孩子,并没有触犯“七出”,到了休妻和离的地步,这个哪怕在民间也说不通的。我劝你们赶紧歇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另想他法。”

军官们对视一眼,说道:“我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切听从燕王妃的安排,只要能保护郡主性命,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如此这番,皮球又踢到了徐妙仪这里,避无可避,要履行承诺,还不能和秦王撕破脸,被东宫离间关系,还真不容易做到呢。

徐妙仪点头说道:“好,我尽力而为。”

徐妙仪是个爽利性子,次日就带着礼物去了□□,不出她所料,为了怀柔投降的元军,洪武帝将秦王臭骂一顿,并且扔到了皇陵思过,□□又只剩下王音奴一人。

徐妙仪亲自查看了王音奴的伤口,从眉骨一直到耳后,密密麻麻用线缝合,恰似一条可怖的蜈蚣盘踞其上,倾世红颜,犹如一尊华美的花瓶,裂开了一条缝,令人唏嘘怜惜。

修养了大半月,割裂的肌肤慢慢合拢,长出新肉,麻痒难忍,又恰逢盛夏,稍微一动就出汗,伤口更加难受。

徐妙仪说道:“我现在帮你把缝线抽出来,再拖上几日,疤痕更难消除。”

王音奴木然说道:“无所谓了,纵使疤痕能消除,这张脸给谁看?”

徐妙仪恨铁不成钢,“给你自己看啊!我以为这八年你已经看透了,怎地还执迷不悟。”

徐妙仪抽出了缝线,长线上黏着血肉,王音奴闷哼一声,并没有疼哭,削瘦的肩膀抖了抖,“我没想到人性会卑劣到如此地步,堂堂皇家亲王,堂堂国公嫡长女,居然使出这等下作的伎俩逼死我!”

徐妙仪上药,包扎,一气呵成,将王保保的遗书递给王音奴,“我以前也被仇恨和怒火包围,看不清未来,备受煎熬,后来想通了,我的一生不是为了仇人而活着,我是为了爱我的人,和我关心的人而活着。你看看吧,这世上至少有一个人一直惦记着你,保护你是他唯一的愿望。”

王音奴摇摇头,不肯接,“我为人妇,他为人夫,一刀两断,何必再提。”

徐妙仪一怔,知道王音奴想歪了,心中一叹,嘴上说往事不必再提,爱与恨其实都藏在心里,稍有松懈,便破壳而出,真是一段孽缘啊。

徐妙仪解释道:“不是五弟,是你大哥王保保,这是他的遗书。”

“遗书?”王音奴猛地抬头看着徐妙仪,双手颤抖,“不,你骗我,以我大哥在北元的地位,他若去世,必定轰动朝野,皇上也会送祭文和祭品去北元的。”

徐妙仪说道:“正因如此,北元皇帝才会一直隐瞒死讯,但纸包不住火,锦衣卫的探子已经传来了消息,估计秦王和邓铭知晓了,才敢找借口殴打你。否则这八年他们早就动手了。”

王音奴头上裹着厚厚一层纱布,失魂落魄的脱下湘妃色纱裙,换上一身素白,连手镯和戒指都摘干净了,做服丧的打扮,才颤抖着接过遗书。

“音奴吾妹:看到这封信时,大哥已经走了,想当年母亲青春丧夫,带着我们兄妹三人投奔舅舅,寄人篱下,相依为命。纵使后来大哥位极人臣,得了一些虚名,可你和亲远嫁大明,二弟惨死凤阳,我们兄妹三人散落天涯,阴阳两隔,尝遍了人世的苦楚和无奈。”

“你不幸的婚姻,是大哥永远的痛苦,无颜见九泉之下的父母。如果可以重新来过,大哥宁可战死沙场,伏尸千里,也不会同意你嫁给秦王。你嫁或者不嫁,大明和北元终究战乱不断。牺牲你一辈子的幸福,换来了短暂的和平,可无论北元还是大明,有谁会感激你呢?”

“没有,一个都没有。你在大明被人轻视,侮辱,北元也没有你的立足之地,每每想到于此,大哥心如刀绞,悔恨不已。燕王妃和大哥有过盟约,她会保你性命,倘若时机成熟,她会想办法救你出苦海。”

“在这之前,小妹一定要保住身体,忍辱负重,无论遇到何种困境,千万不要起轻生的念头,小妹,你要相信大哥,大哥有时候会做梦,梦到晚年的你很幸福,儿孙满堂,你白发如雪,和夫婿一起在园子里浇花…”

徐妙仪远远的避开,王音奴看完遗书,将柔弱的纸片捂在胸口无声的哭泣,直到哭够了,她将遗书扔到了冰盆里,冰水泡软了纸片,晕开了墨迹,像一堆豆腐渣似的沉入盆底。

徐妙仪问道:“你不留着当做念想?”

王音奴说道:“你出手帮我,我已经很感激了,遗书在别有用心人的眼里,恐怕是通敌的罪名,会连累你的。”

老实说,徐妙仪不喜欢王音奴,但也不想眼睁睁的看她去死。何况她和王保保有一半的盟约在,加上还要笼络其投降大明的旧部,如今营救王音奴,已经是她不容拒绝的责任了。

徐妙仪说道:“京城天气闷热,对伤口不利,你也不能一直待在房里守着冰盆不出门。这样吧,我把燕王府在鸡鸣山的别院借给你住着,那里极其凉爽,当年我父亲得了背疮,也是在山里的别院度过夏天。”

王音奴婉拒道:“□□也有避暑的别院,不用劳烦你了。”

人到中年了,还是以前黏糊性子。徐妙仪耐心说道:“你只要还在秦王的地盘,无论王府还是别院,都有秦王和邓铭的眼线,万一这两人犯浑,倒霉受伤的还是你。你搬去我那里就不同了,别推脱了,先养好伤再说。”

王音奴就这样搬到了燕王府避暑别院,一时间各种风言风语不断,有说燕王妃公然打脸卫国公府,不给邓侧妃面子的;也有说燕王妃居心险恶,明面上给秦王妃撑腰,暗地里其实收买人心,怀柔北元降军;更恶毒的谣言是燕王妃充当了拉皮/条的,借出了自家别院,给周王和秦王妃私下偷情幽会…

徐妙仪毫不含糊,一一开始反击,她先是下了帖子,请邓铭娘家的亲娘卫国公夫人和大嫂世子夫人去燕王府听戏,并请了娘家魏国公夫人,还有悌妇周王妃的娘家宋国公夫人和世子夫人作陪。

三个公爵府在京城皆是顶级豪门,都是藩王府的岳父家。邓铭糊涂,亲娘卫国公夫人不糊涂,她当即表明了态度,和两位公爵夫人言谈甚欢,时常走动来往,顿时打破了燕王妃和卫国公府不合的谣言。

至于秦王妃休养的避暑山庄,徐妙仪也时常下帖子开赏荷会,甚至效仿古人玩曲水流觞等清雅的玩意儿,每一次都兴师动众的邀请各个王妃去避暑山庄聚会。

燕王和周王亲兄弟,周王妃冯氏当然响应亲嫂子的邀请,每一次都带着厚礼参加,第一个来,最后一个去。

代王妃和桂王妃就更不用说了,两个都是徐妙仪的妹妹,私底下以依然按照未嫁时闺中的习惯,以姐妹相称,大姐发出了邀请,妹妹们没有缺席的。

有了这三个王妃“抬轿子”,其余各个王妃,除了有孕、有病确实来不的,哪有敢不给面子的?就怕以后被燕王妃孤立了,纷纷赶到避暑山庄玩乐。

避暑山庄由此各种聚会不断,热闹了整个夏天,大明所有的亲王妃都去过燕王府避暑山庄,每次秦王妃都会露脸,甚至作诗弹琴,神情从容淡定,所谓周王和秦王妃私下偷情幽会的谣言便没有人敢再传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时候家世和人脉的重要就显示出来了,明初皇子的王妃都出自名门,也难怪东宫会忌惮。

第239章 公媳斗法

皇宫,御花园。

秋风乍起,一片黄叶从树梢飘落,被风裹挟着卷起,在空中起起伏伏,暂落在高墙的琉璃瓦上。

风又起,黄叶再次起舞,俯瞰着魏丽的皇宫,它看见御书房殿前有一个倩影俏然而立,宽大的绣袍翻飞,飘然若仙。

黄叶好奇的飞去,想看清此人的容貌,可惜刚刚飞到前面,秋风骤停,它萎靡不振的坠落在女子的绣鞋上。

徐妙仪捡起黄叶,自言自语道:“落叶知秋,夏天过的真快。”

胡善围迎了过来,“燕王妃,皇上在召见几个吐蕃使节和番僧,您在里头稍等片刻。”

徐妙仪将黄叶放在袖中,跟着胡善围进了御书房偏殿等候。

洪武帝已经老了,声音依旧中气十足,隔着一堵墙和厚厚的帷幕,都能听见他的训话声,声入洪钟,带着各种凤阳乡音和哩语:

“你们几个都对朕俯首称臣,和北元断了来往。朕也给了你们封赏和名分,你们依然快活的过日子,似这般已十年了。可西番、罕东、毕里、巴一撒他们这伙人为何还没有派人来京城称臣?又不给朕进贡马匹和牛羊!”

“你们回去后,将朕的话说给西番他们知道,若老实称臣纳贡,朕便不征讨他,若没有交代,执迷不悟,俺的兵马就去找他们了!朕教西番他们知道。你们给释迦牟尼佛好多的布施,做这些无非是求来世的福报,俺如今掌管着眼前的祸福哩,你问问西番他们怕也不怕?”

偏殿里的徐妙仪喝着茶,差点笑得喷出来来,洪武帝就是这么耿直,直言说我比佛祖还厉害,佛祖掌管你们来世,俺管着你们今生的福祸,你们怕不怕?

好怕!哈哈!

面圣的吐蕃使节和番僧赶紧表明态度,“陛下放心,臣一定将话带到。”

洪武帝似乎还在气头上,继续威胁道:“他们若怕呵,就来每年来称臣献贡品,俺就叫他们继续快活;如果不照做,朕就封宋国公邓愈为征西将军,讨伐他们,将来天兵将至,看他们能不能快活的起来!”

使节们吓得纷纷跪地,“求皇上开恩,他们不是存心怠慢朝廷,是因…因路途遥远,一路上还有北元的军队滋扰,所以…所以未能及时来京城,等明年开春,天气暖和了,他们一定会带着牛羊马匹献给皇上的。”

洪武帝一番话将使节们震慑得不敢提任何条件,赶紧灰溜溜回去传话了。

约过了一会儿,胡善围来请徐妙仪过去。

该来的还是要来,徐妙仪隐约猜到洪武帝要问些什么,方才明面上是教训西域番国使节和僧人,其实有敲山震虎,杀鸡儆猴的意思吧。

类似犯人三堂会审,衙役们用杀威棒敲地砖,震慑之意,徐妙仪心里有了底,坦然跟着胡善围走进书房。

洪武帝正在批阅奏折,徐妙仪就一直站着原地等待,袖子下的手磨蹭着刚捡起来的黄叶,等到黄叶快要磨薄了,腿脚也站麻了,给了一记罚站下马威的洪武帝才抬起头来,直言问道:“听闻你最近和四郎各自率领燕王府府兵,演习攻山?”

徐妙仪点头说道:“是的,皇上,媳妇攻山,四郎防守。”瞧瞧,我说的多详细。

朕不是问你这个!洪武帝冷笑:“你们是至亲夫妻,还非要决出胜负?”

徐妙仪装作看不懂公公的脸色,很坦诚的说道:“承让承让,媳妇侥幸获胜。”

耿直媳妇对上耿直公公,洪武帝被噎的一时说不出话来。论理,教训儿媳妇,是马皇后这个当婆婆的责任,可是马皇后最近身体不好,他不想让老妻操心,加上他对徐妙仪的不满累积太久了,想要当面教训一顿才解气。

洪武帝说道:“胡闹!你以前混进北伐军当军医,和四郎同袍,尚且可以解释替兄从军,迫不得已。如今你贵为王妃,三个孩子的娘了,怎么还混在军营里,还拐带着四郎一起胡闹!军队是打仗的,不是你取乐的地方!若任由你放纵下去,将来烽火戏诸侯的祸患就不远了!你怕是不怕?”

徐妙仪不是西番使节,一句怕不怕就被震慑住,她镇定的解释道:“皇上误会了,媳妇和四郎从不把此事当做玩乐,媳妇出身将门,也赴过沙场,如何带不得兵?您给媳妇一把剑,媳妇照样能上阵杀敌,何况只是攻山演习。那些造谣四郎封侯戏诸侯,把四郎比作周幽王,将媳妇比作妖妇褒姒,企图离间四郎和公公的父子情,其心可诛!”

洪武帝冷冷道:“你胆子很大,还敢倒打一耙,身为王妃,应当以贞静贤德为要,岂能和一群府兵去攻山,难道朕百万雄狮,还保护不了一个亲王妃吗?”

“媳妇坐得直,行得正,别人乱破脏水,媳妇当然要顶过去,并非狡辩。”徐妙仪说道:“四郎是亲王,我们燕王府这一支,将来要世世代代为皇上守护燕地边关的,当敌军攻城掠地时,当他们挥着刀剑砍过来的时候,难道还分谁是女子?谁是男子吗?”

“媳妇虽是女子,也知道未雨绸缪,他日敌军压境,四郎征战在外,难道媳妇要束手就擒,坐视子女被人俘虏不成?”

洪武帝说道:“你对四郎太没信心了,觉得他保护不了北平城?”

徐妙仪说道:“四郎十二岁就上了战场磨练,这次北伐得胜归来,并非一日之功,媳妇为嫁给这样的丈夫而骄傲。但媳妇从来就不是只知道站在男人背后遮风避雨,媳妇希望为镇守燕地献出微薄之力,帅府兵演练攻山,就是为了磨砺意志,时刻提醒自己居安思危。将来若遇到危险,媳妇有能力自救,保护边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洪武帝如何挑剔,徐妙仪都有一堆说辞跟在后面,洪武帝暗想这媳妇应该去当御史,嘴皮子太能说了。

洪武帝说道:“若长此以往,燕王府夫纲不振,岂不被人笑话。”

徐妙仪说道:“媳妇听说母后年轻时,敌军来犯,母后领着满城妇孺守城,拒不投降,一直抗到了皇上援军解围,媳妇很佩服母后。媳妇觉得,夫妻之间,就应当像皇上和母后这样互为支撑,互为倚靠,为了保护身边共度一生的人付出一切努力。至于别人的目光,是最不用在乎的,当年皇上加入红巾军时,还那些鼠目寸光的人耻笑为匪类呢,如今皇上贵为天子,那些嘲笑皇上的人已经化为一抔黄土。”

连马皇后和自己都搬出来当例子了,且事事属实,洪武帝无法辩驳。

徐妙仪乘胜追击,“至于夫纲不振…倘若一个当丈夫的优秀和威信,需要当妻子的表现柔弱忍让才能显现出来,这种脆弱的自尊心真是太可笑了。男女成婚,携手共度一生,父母会老去,子女们也会长大,最后依然陪伴在身边的,只能是夫妻。夫妻有多种,别人是锦上添花的的夫唱妇随,媳妇和四郎是可以互相雪中送炭的势均力敌,媳妇和四郎历经千辛万苦走到了一起,太不容易了,媳妇心疼四郎,想拥有为他排忧解难的能力,难道这也有错吗?”

瞧瞧,我对你儿子多好!

一席话说得洪武帝哑口无言,他是个务实的人,虽说这个儿媳妇太难缠了,但他心里也暗暗佩服徐妙仪,或许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坐稳燕地女主人的位置。

这件事算是揭过了。不过还有另一件事情。

都是聪明人,洪武帝开门见山的说道:“这个夏天,你在避暑山庄里过的很逍遥啊,几乎月月笙歌,山庄宾客不断。”

徐妙仪心知肚明,说道:“媳妇是为了开解秦王妃而已,希望她早日好起来。”

洪武帝问道:“真的这么简单?”

徐妙仪一叹,“其实媳妇在邀请王妃们赴宴之前,就预料外头必然有很多闲言碎语,什么结党营私,什么收买人心,图谋不轨必不可少。”

洪武帝问道:“既然如此,你为何还执意去做?如此高调,都传出了京城。”

徐妙仪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皇上,秦王妃虽出身北元,但她毕竟是媳妇们的二嫂,无辜被殴打,媳妇们都有些同情她。何况媳妇们迟早要跟着亲王就藩,分离恐怕就是永别了。”

“我们妯娌间相处多年,有些感情了,代王妃和安王妃还是媳妇的亲妹妹,老实说,还真舍不得,乘着大家都在京城,尚未就藩,能多聚一次也是好的。孩子们也可以在一起打打闹闹,很是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儿媳妇们亲近,孙辈和睦,洪武帝这个大家长当然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只是…

皇族,最在乎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徐妙仪的言行挑战了东宫的权威,诸位亲王妃以燕王妃马首是瞻,被牢牢笼络住了,东宫岂能不着急?

其实东宫太子妃常氏若还在,或者太子娶了继室,根本轮不到燕王妃出头。可是太子想要抬举庶长子朱允炆,一直不肯续弦。常家势力依然强大,嫡子朱允熥也健康长大大,太子不可能扶正吕侧妃,封吕侧妃为太子妃,主持大局。

东宫允炆的妻子马氏是个八面玲珑,深得帝后喜爱的孙媳妇,传闻马氏还是马皇后族人,可是一个庶长子妃,这些个亲王妃谁会把晚辈马氏放在眼里?

东宫吕侧妃机关算尽,逼死了太子妃,庶出牢牢压制住了嫡出,可有得必有失,在后宫里得势,但在整个皇族政治资本上,东宫其实损失惨重,被燕王妃后来居上捡漏了。

徐妙仪心中明镜似的,暗道这种局面又不是我刻意为之,东宫宫斗,自损元气,我可什么都没做过哟。

只是这层窗户纸,你知我知天下知,就是不能捅破了。

徐妙仪装作不知,“这事其实纯属家事,妯娌间联络感情,相亲相爱,皇族和睦,父皇母后看着也欢喜。可有些人非要扯上政治,唯恐天下不乱,总觉得我们这些藩王图谋不轨,整天叫嚷着削藩削藩,找了各种理由要削藩,连媳妇请几个妯娌看戏开宴会都是削藩的理由,这黑锅媳妇背的冤枉。”

作者有话要说:别人家婆媳斗法,老朱家公媳斗法。

公公VS媳妇,第一局,开始。

本章前面朱元璋威慑西番怕不怕,是真的,出自《明□□御制文集》,卷一,《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

原话更加白话搞笑,朱元璋是个耿直BOY。

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說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上官每知道者:俺将一切强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子里坐地。有为这般上头诸处里人都来我行拜见了,俺与了赏赐、名分,教他依旧本地面里快活去了。似这般呵,已自十年了也。止有西番、罕东、毕里、巴一撒他每这火人为什么不将差发来,又不与俺马匹、牛羊。今便差人将俺的言语去开与西番每知道,若将合纳的差发认了,送将来时,便不征他,若不差人将差发来呵,俺著人马往那里行也者,教西番每知道。俺听得说你每释迦佛根前和尚每,根前好生多与布施么道,那的是十分好勾当,你每做了者,那的便是修那再生底福有,俺如今掌管著眼前的祸福俚,你西番每怕也那不怕?你若怕时节呵,将俺每礼拜著,将差发敬将来者,俺便教你每快活者,不著军马往你地面里来,你众西番每知道者。

第240章 收自如

洪武帝兴师问罪,徐妙仪将欲加之罪逐一驳回,还大叫委屈,故意将此事扯到了削藩上,就是只字不提背后算计她的罪魁祸首东宫。

因为她很清楚,洪武帝在乎嫡庶,在他心里,东宫作为皇权继承人,比任何一个藩王都重要。那年凤阳遭遇地动水灾,明知是东宫太子赈灾失误,却要朱棣背黑锅,以免伤了太子的名誉和威信。

所以在这个时候,明知东宫在背后算计,但徐妙仪绝对不能说东宫半个“不”字,即使她铁证如山,洪武帝也会装聋作哑,反过来还要打压她。

就像当年她和朱棣死里逃生,指认李善长是谢再兴冤案的制造者,洪武帝明知有疑,却将朱棣夺爵,发配边关。

种种教训,使得徐妙仪捉摸出了应对洪武帝的正确方法:一个以政治利益为主的帝王,别想着和他讲道理,讲证据。最有效的法子,就是避免和东宫正面交锋,同时唤起洪武帝对儿子们的爱护之心。

藩王们虽然排在东宫之后,但比起整天叫嚷削藩的朝臣,洪武帝明显是偏心自己儿子的,他对大明九边的防卫,一直期望于儿子们,而不是武将。

洪武帝觉得徐妙仪性子叛逆强悍,他担心朱棣“近墨则黑”,只要徐妙仪有任何出格之处,他都心生忌惮,觉得徐妙仪在怂恿朱棣,联合藩王,和东宫作对。

可徐妙仪偏偏不提东宫,表明自己是为了保护燕地和皇室和睦。洪武帝觉得自己是不是把徐妙仪想得太有野心了?这个儿媳妇或许只想当好燕王妃,尽一个长媳的责任而已?

心中对徐妙仪的疑虑暂时消除,洪武帝依然板着脸说道:“自从朕决定‘法古建邦’,重用藩王,朝廷就一片反对之声,至今也是如此。只是你应该牢记自己的本分,妇人不得干政,朝廷削藩闹的再厉害,和你一介妇人有何相关?”

徐妙仪见好就收,赶紧认错,“四郎这次回来,身上新伤覆旧伤,媳妇很心疼,他豁出命保卫大明江山,却无端被那些安享太平的人指责。媳妇和王妃们聚会听个戏,也被人污蔑是藩王们要图谋不轨,一时气不过,替四郎抱不平,说错话了,请皇上恕罪。媳妇以后不会再提朝廷上的事情,一切有皇上做主,反正别人再怎么议论,皇上都不会疑心亏待自己儿子的。”

听到最后一句话,洪武帝被说中了心思,说道:“你真如此认为?”

徐妙仪笑道:“当然了,媳妇也是三个孩子的娘呢,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给孩子们,怎会亏待他们。只是四郎是男子,顾忌着当父亲的尊严,对炽儿要求严格,很少给个笑脸,现在跟着习武,每天射满两百支箭才肯放他吃饭。不过媳妇知道,他对炽儿的爱,并不比媳妇少。皇上也是当父亲的,想必这心思都是一样的。”

洪武帝见徐妙仪在大事上还算乖顺听话,便不再训她,表情稍稍缓和,说道:“炽儿是你们的长子,将来要继承王爵,要求当然要严格些。只是你请王妃们聚会听戏,妯娌交好,亲如姐妹,这是好事,朕不是因这个教训你…你为何独独漏下了东宫侄儿媳妇马氏?”

徐妙仪暗自腹诽道:引狼入室?我傻呀!

徐妙仪笑道:“马氏刚刚嫁入皇室,论理,我们这些当婶婶的应该关心这头一个侄儿媳妇。媳妇本想下帖子请马氏一道去避暑山庄聚会,可是听说马氏有孕在身,不便出行,就作罢了。等她平安生产,出了月子,媳妇肯定会邀请她一聚。”

反正等马氏出了月子,我们也该各自去藩地就藩了,东宫休想有机会拉拢任何一个藩王。

洪武帝一想,徐妙仪说的有道理,马氏肚子里是第四代头一个孩子,还是皇家子嗣更重要些。

洪武帝摆了摆手,“好了,你退下吧,大本堂即将散学,你和炽儿一道回府。你回去和四郎说,炽儿在大本堂也习武,每天早上两百支箭太多了,减一半吧,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莫要太过劳累,拔苗助长了。”

就这样,徐妙仪有惊无险的过关了。胡善围亲自送徐妙仪出宫,低声说道:“你胆子够大的,敢和皇上争辩。”

徐妙仪胸有成竹,“你放心吧,以前摔了不少跟斗,现在懂得一些和皇上相处的规则,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直言力争,什么时候必须要隐忍不发。”

胡善围惊魂未定,“虽说如此,你也要小心,皇上头疼病发作的时候,很是暴躁,喜怒无常,别撞到枪口上了。”

胡善围善意提醒,徐妙仪点头说道:“好,我记住了。”

胡善围忧虑之色未消,“我劝你一句,东宫那边千万不能碰。”

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打开天窗说亮话,不用遮遮掩掩。

徐妙仪说道:“我没碰,我也不想碰,我知道任何一个藩王碰到东宫,都是以卵击石。是东宫自己疑心病太重,非要挑拨我们藩王。吕侧妃故意将王保保去世的消息告诉邓铭,又将秦王妃和周王的旧情泄露给了周王妃,搅合得藩王们夫妻反目,内斗成仇。”

徐妙仪眼神有些厌恶,“吕侧妃这些年在东宫步步为营,得太子宠爱,还生了几个好儿子,西风压倒东风,可是她不该把宫斗那些小伎俩用来对付我们藩王,把秦王妃这个无辜可怜的女人往死里逼迫。”

“吕侧妃还造谣说我出借避暑山庄给秦王妃,是为了给周王和秦王妃重续前缘,这种恶毒愚蠢的传言她是怎么想出来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几乎所有的王妃都去过我的避暑山庄,谣言一传出来,她无疑是和所有王妃为敌。”

“就这种眼界,这种胸襟,这种没有底线的下作手段,一旦吕侧妃将来真的扶正,朱允炆夺嫡上位,岂有我们这些藩王的活路?”

胡善围劝道:“吕侧妃在东宫呼风唤雨习惯了,乍然碰到你这颗不服软的钉子,以后定有所收敛。大家各退一步,你以后也别和着那些王妃,孤立东宫。”

徐妙仪冷哼一声,“我一个四皇子媳妇,那来的本事孤立东宫?是东宫瞧不起我们这些藩王,总觉得我们的富贵权势是从东宫手里分出来的,真是笑话!我们的一切都是皇上给的,法古建邦也是皇上说的算,都是皇上的儿子,总不能东宫吃肉,我们连一碗粥都保不住。”

“朝廷天天叫嚷着削藩,吕侧妃娘家在背后推波助澜,还自欺欺人的以为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些亲王妃,大多出身公侯武将家族,虽说妇人不得干政,但朝堂的事情,谁不知道一些呢,看着吕侧妃掩耳盗铃做戏,真是可笑可恶。”

胡善围说道:“吕侧妃确实做错了,不过藩王和东宫对上了,最后吃亏的毕竟还是藩王,你要小心。”

徐妙仪一叹:“其实都是一家子兄弟,各自成家立业,有些矛盾摩擦没什么大不了。我们本意也不想和东宫疏远,将来就藩,只有东宫陪在皇上身边,我们还希望东宫能帮着说几句好话呢。可是吕侧妃不择手段挑拨我们藩王内斗,当家人东宫太子不管不问,明摆着默认了吕侧妃的行为,寒了我们的心,大家明面上不敢有什么怨言,只能对东宫敬而远之。斗不起,我们躲的起。”

然后躲着躲着,藩王就抱成一团,形成东宫孤立的局面。

归根到底,是东宫自作自受。

胡善围也明白徐妙仪的处境,叹道:“唉,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是皇家。你们都将各自就藩,藩王不得擅出藩地,否则视同谋反。现在共进退,将来相隔千里,你们恐怕难以团结一致了。笑到最后的,还是东宫。”

徐妙仪说道:“吕侧妃估计和你想的一样,所以她不屑和我们这些藩王示好,一味的算计打压,反正她会笑到最后嘛。不过将来的事,将来再说。我们活在当下,只能做好手头每一件事情,和王妃们搞好关系,大家以后未必不能互相照应着。”

看着胡善围面色凝重的样子,徐妙仪打趣道:“不要紧,我经历过比这更糟心的事情,都慢慢熬过来了,老天还是挺眷顾我的。你瞧瞧皇上今日审问我的样子,中气十足,龙马精神,只要皇上千秋鼎盛,我们藩王就不会被人欺负。何况东宫嫡孙朱允熥老实厚道,平日挺照顾炽儿这些堂兄弟的,皇上将来总不能混淆嫡庶吧。”

胡善围苦笑,“可皇上对储君的要求远不止老实厚道呢。算了,将来的事,将来再说。你都不着急,我瞎操心什么。”

徐妙仪伸手抚平了胡善围脸上的愁容,“以后我去了燕地,你我下次相见,不知是何时,我们…”

徐妙仪突然觉得一阵眩晕,站立不稳,袖中的黄叶飘落在地,胡善围眼疾手快,赶紧扶着徐妙仪,大声叫道:“传太医!”

燕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