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徐妙仪所料的那样,毛骧不仅查出了东宫在外面传谣,同时还查出邓铭在陷害王音奴之前屡屡进出东宫,吕侧妃有挑唆的嫌疑。

吕侧妃是东宫实际的女主人,毛骧不敢擅动,将两件事都给报给了洪武帝,请皇上决定是否继续查下去。

洪武帝痴痴的看着摇篮里熟睡的男婴,似乎没听见毛骧的话,枯槁的右手虚浮在婴儿面颊上方,既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和毛骧说道:“你看看他的额头,像不像朕的皇后?”

重孙朱文奎是马氏和朱允炆的儿子,朱马两家的血脉得以相连,洪武帝只要得空,便要奶娘将朱文奎抱来看着。

婴儿都是白胖粉糯的一团,那里看出的像慈眉善目的马皇后?

毛骧知道洪武帝定是思恋马皇后了,说道:“是,很像皇后娘娘。”

这时男婴在襁褓里里挣了挣,面色潮红,似乎做梦了,洪武帝轻轻晃动摇篮,唱着凤阳乡下的曲调,哄重孙入睡。

等男婴平静下来继续酣睡,毛骧又将东宫的异动禀告给了洪武帝。

洪武帝几乎眼睛都不眨的看着男婴,说道:“把传谣的那些人砍了,以儆效尤,厚赐燕王府,以澄清谣言。朕知道四郎这次受了委屈,不过东宫就是东宫,四郎是个懂事的,他知道该怎么做。”

毛骧应下,“是。”

还没走几步,洪武帝问道:“三郎的腿怎么样了?”

毛骧说道:“凤阳那边的太医说左腿腿骨碎裂,又拖延治疗,恐怕一辈子都要杵着拐,终身残疾。”

洪武帝一怔,而后喃喃道:“瘸的好啊,免得他到处乱跑。三郎从不惹事,我以为他是个省心的,没想到他不鸣则已,一鸣想要朕的龙椅,朕上辈子定是欠他的。”

毛骧见洪武帝伤心难过,将剩下的话咽了下去:太医说晋王拒绝服药,一心求死,伤口都开始腐烂生蛆了,恐怕难以熬过这个春天…

半个月后,被夺位圈禁的庶人朱棡在凤阳病逝。

洪武十四年的春天,似乎老天爷和经受丧妻、丧子、被亲儿子背叛的洪武帝一样的悲伤,总是在下雨,江南遭遇水灾。

洪武帝派了刚刚病愈的太子下江南赈灾,一个月后洪水褪去,江南开始补种庄稼,太子返回京城,再次病倒!

而这一次,太子染上了可怕的瘟疫!

东宫到处都是石灰刺鼻的气味,朱允熥等皇孙都挪出东宫,搬到了其他宫殿,唯有皇长孙朱允炆坚持留在东宫,亲自照顾父亲,以尽孝道。

朱允熥也要守在父亲身边,被哥哥朱允炆拦住了,“父亲染的是瘟疫,你年纪还小,身体不如我的。何况小姨回来了,她为了你发誓终身不嫁,此生荣辱都系在你身上,你若出事,小姨岂不痛不欲生?”

朱允炆深知弟弟和常槿情同母子,父亲不喜太子妃,对弟弟一直淡淡的,所以在朱允熥看来,他和常槿的母子情分早就超过了对太子的父子之情。

吕侧妃总是说常槿是朱允炆的软肋,其实常槿又何尝不是朱允熥的软肋!

为了小姨常槿,朱允熥便不再坚持照料得了瘟疫的父亲,被大哥朱允炆轻而易举的占据了孝道的优势。

没有人觉得年纪尚幼的朱允熥不孝,而是人人都觉得朱允炆最孝顺。就连洪武帝都是如此认为。

然而朱允炆冒着生命危险的悉心照料并没有挽回父亲的生命。

初夏,东宫敲响了云板,太子朱标去世。

国储动摇,朝野震惊!

太子的丧事由宗人府办理,洪武帝已经年老,朝野现在最关心的是赶紧立新的国储!

大朝会上,文武百官都穿着丧服,神情悲伤,但是言语间刀来剑往,互不相让,场面已经吵的白热化,就差挽起袖子动手了。

“皇上!有嫡立嫡,无嫡方能立长!这是千百年来的继承规矩,士农工商都遵守这个规矩,岂能说破就破了?微臣以为,东宫皇孙朱允熥乃是唯一的嫡出,若要立皇太孙,非嫡皇孙朱允熥莫属!”

“皇上!主少国疑才是继承的大忌!我们今天议论的是储君,关系到大明的江山社稷,不是民间几亩田地,几箱金银!折腾没有了还可以挣回来,微臣以为,东宫长孙朱允炆贤德纯孝,天资聪颖,宽厚仁慈,请立为皇太孙!”

沉默良久的郑国公常茂终于站出来说话了,“张大人,你的意思是说嫡皇孙朱允熥不贤不孝,愚钝失德了?”

常茂常年在外征战,身上有股不怒自威的威压之气。他是朱允熥的亲舅舅,到了立储的关键时刻,他必须站出来为亲外甥说话。

然而在朝堂上,斗的是嘴皮子,而不是拳脚兵法。张大人并不怕他,反驳道:“郑国公此言差矣!下官也去大本堂当过讲经师傅,朱允熥性格温顺,尊敬师长,礼让弟弟,勤奋好学,确实不错,不过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国储,身为大明江山的继承人,仅有这些优点是远远不够的啊。”

此言一出,立刻有大臣附和道:“是啊!皇长孙朱允炆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三岁能诗,有神童的美誉,先太子染了瘟疫病重,唯有皇长孙一人在病榻边尽孝道,此等纯孝之人,堪为天下孝子典范!”

朱允炆的母亲吕侧妃出身,而朱允熥的外祖父常遇春以前有“杀将”之称,凡招降不从者,攻下城池后便屠城,被文人指责噬血好杀。故朱允炆虽然是庶出的身份,但文官们大多倾向于支持朱允炆。

朝中武将其实大多佩服常遇春,可是武将如何争得过靠嘴皮子吃饭的文臣?很快大朝会上支持立长的呼声大过了立嫡。

立嫡派被气得吐血,有一个心直口快的武将大声吼道:“既然你们宣称什么主少国疑、要立年长的为国储,方能有能力保护大明的江山社稷,那微臣以为,应该立亲王里最年长的燕王朱棣为储君啊!”

此言一出,大朝会先是一阵静默,而后提名朱棣的武将被群起而攻之。

这个武将叫做火里火真,是北元投降的将军,洪武初年就投降洪武帝,战功卓绝,他曾经跟随燕王朱棣北伐,很佩服朱棣的军事才能和为人,他以前是蒙古部落贵族,在草原部落的规矩,谁的拳头厉害谁就是继承人,是部落公认的规矩,因为一个软弱的继承人带领部落,很快就会被别的部落吞并。

拳头即真理。

火里火真很不懂这个文臣吵吵嚷嚷些什么,有啥好吵的?看谁能打仗不就行了!

孝道是什么?出身是什么?能吃吗?能庇护他的臣民吗?

被群臣攻击,火里火真干脆豁出去了,据理力争,他身形魁梧,声音洪亮,一嗓子吼过去,足以将文臣的细嗓子淹没了。

毛骧站在龙椅上旁边向下看去,就像看见了一只黑熊偷蜂蜜时遭遇群蜂的围攻。

文臣:“四皇子燕王乃是庶出,排行老四,且是高丽贡女所生,怎么可能立他为国储?”

火里火真:“我没记错吧?难道皇长孙朱允炆不是庶出?”

文臣一噎,如果说朱允炆有什么弱点,那庶出就是唯一的弱点了。

火里火真最开心文臣吃瘪,打开嗓子继续狂喷:“燕王是四皇子,全天下人都知道啊!可是没办法,先太子一病去了,二皇子和三皇子也去了,燕王就是老大,应该承担起保护家族的重任。”

“至于燕王生母是高丽贡女…皇宫那么多高丽贡女,朝中那么多大员的宅子里也有高丽姬妾,可她们生下的孩子都是大明人啊!或者这位大人觉得高丽贡女生的皇子皇女不配当皇子公主?”

洪武帝的脸色不好看了,“朕的后宫多高丽来的贡女,她们为皇室开枝散叶,所出子女都是朕的孩子。”

居然敢质疑皇子公主的血统,真是不要命了。

文臣慌忙跪地,“微臣不敢!微臣不是这个意思!”

火里火真说道:“既然这位大人不是这个意思,都是庶出,还分什么三五九等呢?那就按照辈分和长幼来排嘛,且不论年龄,单说辈分,燕王是朱允炆的皇叔呢!”

马上有文臣反驳,“虽然燕王辈分高,先太子去世,但是东宫仍在,嫡脉正统仍在,国储之位岂能旁落到藩王头上?”

火里火真无奈的摊了摊手,“唉,其实东宫先太子也并非嫡出啊,先太子是因为占长才封了入主东宫。现在燕王居长,为何他就不能当太子?”

“喂,我觉得你太不讲道理了啊,刚才郑国公和你说有嫡立嫡,你就和郑国公说应该立长。现在我和你说应该立长,你又反过来说应该立嫡,这位大人,你就像一根摇摇摆摆的墙头草,到底是支持立嫡呢,还是立长?”

“你说立嫡,那就立朱允熥好了,他是东宫唯一的嫡孙。如果你说立长,那就立辈分最高,年纪最长的燕王。也就是说不管立嫡还是立长,都和朱允炆不相干的,为何你们都要立朱允炆呢?”

作者有话要说:燕王能够得到北元降军的拥护,除了徐妙仪帮助王音奴的缘故,其实还有他自身的魅力,战场上以力服人。

第257章 揽朝纲

火里火真的话犹如一团烈火,烧掉了文官身上那层遮羞布,赤/裸裸的揭开了他们不可告人的小心思。

如果立嫡,就应该立嫡皇孙朱允熥。

如果立长,防止日后出现主少国疑,那就应该立燕王朱棣。

但事实上目前呼声最高的却是庶长孙朱允炆,这其中的原因就耐人寻味了。

然而火里火真的话是如此的坦诚率直,就连支持外甥朱允熥的郑国公都对此人心生好感,并不觉得他是为了燕王朱棣说话。

郑国公甚至觉得,自己的外甥朱允熥争不过朱棣,勉强情有可原,毕竟朱棣都可以舍命救叛乱的晋王,他应该会善待侄儿们。

总之,不能是朱允炆上位。在皇叔手里讨生活,总比在庶长兄手里讨生活要容易一些。外甥年少无知,从小就被朱允炆的甜言蜜语哄住了,觉得大哥什么都好,郑国公是亲眼见到妹妹太子妃常氏被吕侧妃逼到抑郁而终,他深信这对母子都不是什么善茬!

于是郑国公站出来说道:“皇上,微臣以为火里火真说的对,无论立嫡还是立长,都各有道理,只要有利大明江山社稷,微臣都并无异议!”

半路突然杀出一个燕王朱棣不说,连郑国公居然大大方方的接受了燕王作为皇储人选,吕家的党羽们顿时惊呆了!

立刻有人跳出气急败坏的叫道:“不可不可!燕王是藩王,已经分封燕地,即将就藩!国储必须出自东宫才行!”

“放屁!”有一个武将忍不出爆出粗话,“刚才你还说嫡皇孙朱允熥尚有,不宜为国储,长幼有序,主少国疑呢。亲王之中,燕王最大,且战功赫赫,威震八方,凭一己之力收复了五万北元降军,谁人不服?庶长孙朱允炆虽然也好,但是他扛过枪、杀过敌,赴过沙场吗?”

言下之意,就是武将们不服朱允炆,只服燕王朱棣。将来朱允炆继位,恐怕震慑不住军队,要真正面临“主少国疑”的局面。

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

立嫡派见自家领袖郑国公都表明了立场,忙站出来说道:“臣附议,立嫡当立朱允熥,立长当立燕王朱棣,方不坏了规矩伦常。”

“臣附议!”

“臣附议!”

眼看着场面即将失控,吕侧妃的亲爹吕大人不得不站出来说道:“臣反对!东宫乃是国本,岂能轻易动摇,被藩王取而代之?”

火里火真立刻拍手叫好:“吕大人的意思,是立嫡皇孙朱允熥为皇太孙吧!”

吕大人不敢明说不是,更不能说是,进退两难,修炼千年的老狐狸,居然败在了一介武夫脚下。

朱允炆的老丈人、马全马大人站出来给亲家解围,“吕大人的意思是说国储必须出自东宫。”

火里火真心想反正老子已经得罪了一大片官员,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也不怕再得罪这位传说是马皇后族人的马大人,立刻反问道:“马大人觉得应该立东宫那位皇孙为国储呢?”

马全当然也不敢明说想立自己女婿朱允炆,于是将球踢还给了火里火真,“这位将军有何见解?”

火里火真声如洪钟,说道:“我刚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啊,如果非要从东宫里挑,那就立唯一的嫡皇孙朱允熥为皇太孙!”

马全又反问道:“可是你刚才明明说燕王最合适!怎么将军说过的话转眼就改口了?”

马全想要挑拨郑国公怀疑火里火真是朱棣指使的,以同仇敌忾联手对付朱棣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但是郑国公常茂并不上当,反而站出来说道:“马大人,火里火真的意思是说如果立长就立燕王,立嫡就立朱允熥。”

难道郑国公和燕王朱棣早就合谋了?马全暗自吐血,死撑着脸面问道:“那郑国公的意思呢?”

马全赌郑国公和吕大人一样,都不敢在洪武帝面前直言国储人选,顶多和他一样,含糊其辞的把球踢开。

但是郑国公是武将出身,他不像文人那样欲盖弥彰、欲拒还迎、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水磨功夫,都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这一步,他干脆利落的说道:

“先太子英年早逝,国本动摇,应早立国储,以稳住大明江山社稷,不能永远这样无休止的扯皮争吵。立储君是国家大事,也是皇上的家事,最终由皇上决定谁为国储,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只能建议,不能替君做主。身为臣子,只要皇上决定了人选,无论是谁,臣都会辅佐储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国公常茂高风亮节,耿直公正,忠君爱国,没有半点私心,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瞬间将马全和吕大人都比到泥里去了。

这时候所有人才知道常茂并非只有莽夫之勇,臣子们方才敢几乎一边倒的偏向朱允炆,是因为都猜测洪武帝属意朱允炆为新储君。他们在一旁摇旗呐喊,给朱允炆制造一种众望所归的势头,压制嫡孙朱允熥。

常茂不傻,他也猜到了。洪武帝是开国君主,习惯了强势,建国之初他宣布法古建邦,分封诸王,给亲王们最大的权力,朝廷官员一致反对了十几年,都没有动摇洪武帝分封的决定。而自从胡惟庸、李善长谋反案后,朝廷不再设置宰相的职位,洪武帝独揽朝纲,皇上一旦决定要什么事情,不会在意任何臣子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外甥朱允熥唯一机会,就是洪武帝念在已故大将常遇春还有常家一直忠心耿耿为大明守护江山的份上,改变心意,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颠倒嫡庶,从而封朱允熥为皇太孙,确立国本。

常茂将难题抛给了洪武帝。想着退一万步讲,洪武帝立燕王朱棣都比立朱允炆要强些!

一旦立了朱允炆,无疑是当众一巴掌打了常家的脸,常家两代人为国流血效力,尤其是父亲常遇春背负“杀将”的骂名都岂不成笑话?!

龙椅上的洪武帝始终面无表情,他摆了摆手,“国本之事关系重大,退朝,再议。”

“吾皇万岁万万岁!”群臣跪拜,鱼贯而出,奉天殿很快归于平静,而洪武帝依然端坐,出神的看着空空如也的大殿。

毛骧说道:“皇上,该移步御书房批阅奏折了。”

洪武帝说道:“都退下,刚才吵的朕脑仁疼,朕想一个人静一静。”

毛骧命宫人端上一杯参茶,带着锦衣卫和太监离开。

洪武帝喝着参茶,身上总算有股暖意了,他放松了身体,疲倦的靠在椅背上,重重的叹了口气。

“叔父何故如此忧愁?侄儿愿意为叔父解忧。”一个潇洒从容的青年站在阶下,模样气质和已经废为庶人的朱守谦有三分相似。

是洪武帝亲手栽赃陷害谋反、被圈禁郁郁而终的侄儿朱文正。

洪武帝冷冷道:“你是来看朕笑话的吧。”

朱文正笑道:“叔父当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害怕皇权旁落,不惜栽赃冤枉侄儿,可曾想到今日亲骨肉为了皇权骨肉相残的场面?”

又有一个穿着银白盔甲的中年大将出现在朱文正身边,说道:“主公尚能看见骨肉相残,而我们谢家早已灭门,化为一抔黄土。”

是遭遇冤屈而死的大将谢再兴。

一个穿着大红朝服的老臣走进大殿,他手捧象牙笏,怨气冲天,但他只有半截舌头,只能像一只鱼一样徒劳的开合着嘴巴。

是先被割舌而后问斩的丞相李善长。

有一武将提剑而来,跪地哭道:“老臣有罪,教子无方,愿以死谢罪!”

言罢,拔剑自刎。是卫国公邓俞。

一对嬉笑的夫妻携手而来,洪武帝喃喃道:“二郎!”

可是秦王朱樉并没有正眼看自己的父亲,他眼里只有邓铭,两人的身影一起消失了。

一人杵着剑走过来,正是三皇子晋王朱棡,他对着洪武帝冷笑:“天家无情,下辈子莫要托生帝王家!”

洪武帝彻底被激怒了,将茶杯扔过去,“没有朕打下江山,你们什么都不是!”

瓷杯摔成碎片,所有人的身影一起消失了。

守在殿外的毛骧等人听到动静,以为有刺客,忙推门进来,见呆坐在龙椅上,看着空无一人的宫殿怔怔出神。

“皇上!”毛骧见洪武帝脸色苍白,嘴唇发青,忙说道:“快传御医!”

洪武帝却摇摇头,“不,你去一趟燕王府,把四郎叫来。”

毛骧领命而去,骑马出宫,半路上偶遇一行车驾,打着燕王府的旗帜,毛骧以为朱棣就在这里,忙拦住了车马。

燕王府大总管马三保迎了过去,“毛大人所为何事?”

毛骧说道:“奉皇上口谕,传燕王觐见。”

马三保说道:“不巧了,我们王爷今早就去了京郊大营练兵去了,不在王府。车驾里是我们的王妃娘娘,要去秦王/府送秦王妃一程。”

毛骧猛然记起,今天是秦王七七四十九天回魂之日,秦王妃执意要给夫君殉葬,和秦王一起奔赴黄泉,洪武帝已经允了秦王妃的请求。

所谓的送一程,是生离死别。

这个和亲的女人殉葬原本应该轰动京城,可是被更扣人心弦的国储之争抢了风头,秦王死了,王音奴连和亲的价值都没有了,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个可怜女人的死活。

作者有话要说:大家继续加油留评,舟也加油码字双更。咱们一鼓作气到完结如何?

各位约不约?

第258章 凤凰涅槃

只有一个人希望她活着,好好的活着。

燕王妃的马车里,周王朱橚见毛骧放行,转而去了京郊大营寻朱棣,顿时松了一口气。

徐妙仪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你放心吧,我已经安排妥当了,答应你的事情一定会做到,毛骧正忙着国储的事情呢,手眼伸不到秦王/府那里。”

其实不用朱橚请求,徐妙仪念在和王保保的盟约,也会帮助王音奴死遁脱身的,这是彻底摆脱束缚的方式。

朱橚说道:“我知道四嫂的本事,我就是…就是担心横生枝节。”

关心则乱,看来朱橚还是放不下王音奴啊!徐妙仪心中暗叹,说道:“我不方便带你进秦王府,你回药铺吧。”

朱橚嗯了一声,刚要下马车,又回头问道:“四嫂,你安排她往何处去?”

徐妙仪反问道:“我告诉你地址,你以后会去找她吗?”

朱橚沉默片刻,摇头道:“不会,我已经有了妻室,还答应给冯氏一个孩子,我们早就回不去了,何必又让她面临尴尬的境地。”

徐妙仪百感交集,叹道:“那你为何还问我这些?”

朱橚说道:“有时候我看着医书累了,抬头看看大明的舆图,如果知道她在那个地方自由自在的活着,心里会舒服一些吧。身为皇子,我一辈子都要困在亲王的位置上,不得自由,倘若她能够苦尽甘来,摆脱了家国天下的束缚,也是好的。”

徐妙仪一叹,低声说道:“是云南昆明,那里四季如春,想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京城要好很多。”

朱橚释然一笑,“我知道了,谢谢四嫂。”

朱橚挪了一步,再次转头说道:“四嫂,不要告诉她我求情的事情,对我彻底死心吧。放下了一切,她或许在昆明能找到一个好人嫁了,一切重新开始,毕竟,她还年轻。”

徐妙仪说道:“她要是问我是不是你呢?”

朱橚自嘲的笑了笑,“她应该不会问的,她这个人活的太累,总是习惯背负所有的心思,希望下半生她能遇到一个能否分享心思的人吧。”

朱橚下了马车,车驾行到秦王府,徐妙仪下了马车,王音奴已经穿衣打扮完毕,穿着亲王妃的大红朝服,头戴九翟冠。

“准备好了?”徐妙仪问道。

王音奴点点头,歉意的看着她高高隆起的腹部,“劳烦你了,挺着肚子来送我。”

当着宫里几个教养嬷嬷的面,徐妙仪不好多说,递给她一串菩提珠,“你我是旧相识,又做了十年妯娌,往昔恩恩怨怨在生死面前不必再提。你执意要为夫殉葬,父皇也答应了,我无话可说,这是我去鸡鸣寺为你求的一串佛珠,轮回转世,保佑你下辈子幸福安康。”

“多谢四悌妇。”王音奴接过佛珠,戴在手腕上。

嬷嬷上前说道:“秦王妃,时辰到了。”

嬷嬷这是来催命的,徐妙仪心中烦闷,看了嬷嬷一眼,“你们退下,我有几句话和二嫂说。”

嬷嬷迟疑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