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大宋甲级蹴鞠联赛

云雁回十分顺手地把未来的皇帝坑了, 话说他也没想到,赵宗实的演技居然如此好,简直是天赋惊人啊。

要不是这个时代没有拉影,不然感觉赵宗实都能去进修一番了,这还有现成的“干爹”呢……

最后的结果是, 对抗性比赛, 也就是时人称为“筑球”, 为红队胜了。

而技术性的,即“白打”,因为无法干扰,就是蓝队胜利, 两边各有喜忧。

赵幼悟宣布比赛结果,并为他们颁奖。

各位观众十分热情地鼓掌,为了这可爱的比赛。

整场比赛赵允初和对面的教练不一样,站在那儿喊喊加油罢了, 完了后也不庆功, 跑去黏着云雁回了, 他抱怨道:“我就知道你一定是教宗实等人来时原地摔倒……”

云雁回汗了一下,没想到赵允初还给这个无耻的行径起了如此修饰性的名词,还等人来时原地摔倒……

赵允初还记得,当年他硬拉着雁哥儿去看他蹴鞠,雁哥儿没什么兴趣,想要他快点结束,就叫他等人来时原地摔倒来着,但是他觉得不太好,所以还是选择了野蛮冲撞(云雁回:excuse me?)。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啊,我问你,你们王府有没有养球队?”云雁回问他。

很多喜欢蹴鞠运动的达官贵族,会让家奴组成球队,还会和朋友之间比赛,就像今天这样的,属于私人娱乐。

由于没有生活的烦恼,专心练习取悦老板,技术普遍都不错,倘若举行什么蹴鞠联赛,当然不能把这些人排除在外了。他们很可能成为第一批入围的参赛队,甚至夺冠。

“以前是有的,后来散了,也没重新组过。”赵允初答道。

“我想也是……”毕竟当年赵元俨退隐期间,特别低调,云雁回想想说道,“要办联赛,我得先摸摸底啊,一轮比下来,好歹也造几个星吧。”

赵允初还不知道这回事呢,“什么联赛?”

云雁回便将办专业蹴鞠比赛的事情给他说了一下,赵允初听了,感觉和什么美食节的是一回事,他比较在意别的,“官家还在选叫哪个衙门来办?我觉得我们大理寺很不错啊。”

基本可以确认,哪个衙门办联赛,雁哥儿即便不借调过去,也会常往那儿跑了。

“胡说八道,你们大理寺的人哪来的时间办联赛,忙得都脚不沾地了。”云雁回说道,“开封府也没有时间办,不知哪能有既对蹴鞠有了解、有时间又靠谱的人来办理此事。”

赵允初低着头琢磨。

……

没几日,宫中传来消息,仁宗以无子的名义废了庞后,迁往冷宫幽居。

百官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其实他们都在想,过完年请官家再选良家子,充实后宫了。

以仁宗的年纪来说,还没有儿子的确有点过分了。

云雁回接到传唤,进宫觐见。

去了一看,发现好些宗室也在呢,包括赵允初兄弟和他们爹赵元俨。

而仁宗,刚休了老婆,整个人精神焕发得很。

云雁回心中不知是怎么了,老老实实行礼。

赵元俨非常亲热地叫云雁回站在他们这边来,眼看赵允初越来越上进,赵元俨对云雁回也就越来越喜欢了。

赵允迪冲云雁回挤眉弄眼的,十分不老实——很久之前他被赵允初坑了一把之后,赵元俨和王妃就管得特别严,他相当于被禁足了。

赵允初本来想拉一下赵允迪的,但是想想雁哥儿也不是吃素的,于是冷眼看着他哥被虐。

赵允迪小声说:“雁哥儿,好久没见着你了,日后常来找我啊,咱们共谋大事。”

一副话里有话的样子。

云雁回对他笑了一下:“行啊,您是要报复周惠林吗?听说吃了大亏啊,这个我有兴趣。”

赵允迪的表情瞬间就扭曲了一下,这一刀冷不丁可插得他够疼的,看了一眼赵允初,心觉这两个小子长大了后一个比一个心黑啊。

赵允迪不敢再说话了,仁宗却是拍了拍掌,叫大家肃静,然后说道:“事情都和你们说清楚了,现下云雁回也在此,我便同你再说一下,这蹴鞠联赛之事,我决定交由几家宗室府上一起去办。”

云雁回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了一下,只道难怪赵允迪说什么“共谋大事”!

然而想一想竟然也有道理,当时他自己还在想呢,什么人会懂蹴鞠、有空又靠谱呢?

这蹴鞠联赛里的油水自不必说了,这些宗室身居高位,各个都是高薪养着的,又有家财,并不会猛捞油水。

反倒是他们正缺一个和赵元俨一样,为官家所用,表现才能的机会,所以别说不猛捞了,恨不得贴钱办好。

因为绝大部分都没有差遣,所以宗室们很有空,又因为有空且家里有钱,所以没事也就吃喝玩乐,养了蹴鞠队的都不在少数……

官家呢,也不必担心如何说服大臣们,这办联赛的事情算不得正经政务,没什么可防的。

这么看来,这些人竟然是绝好的人选了!

云雁回也是佩服仁宗,他想了半天,都没能想到启用宗室。

再一看,还是赵元俨家挑头,更是什么忧虑也没有了,这位可是很靠谱又能震住场子的,于是当即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协助诸位王爷、郡王操持。

仁宗很高兴,直说有八王叔在,这联赛一定会办得很好。

赵元俨也下了一番保证,这才告退。

离开路上,各个宗室都开心得很,觉得这个差事特别好,皆大欢喜。

赵元俨拉着云雁回说:“雁哥儿,说实话,本王蹴鞠技艺还不错,但是对于怎么组织比赛,还是个联赛,就一窍不通了。”

云雁回狂汗,心想那你刚才在殿上信心满满的样子,搞得我还以为你胸有成竹呢。好吧,好歹还是踢过球的,不然这相当于足协主席的位置由一个一窍不通的人来坐,那就完了……

“你说,这个大宋蹴鞠联赛……”

赵元俨说着,被云雁回打断了,“王爷,是大宋甲级蹴鞠联赛。”

赵元俨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虽然不懂这种活动,但智商还是很够的,“你是说,还会有乙级,丙级?”

“自然了,水平最高的,在甲级,次之,则在乙级,这一轮甲级联赛下来,排名最末的,就得降级。当然,咱们一步步来,先把甲级弄好。”云雁回说道。

赵元俨琢磨了一下,感叹道:“还是年轻人脑子好用,这都给你玩出花儿来了。”

云雁回心想还好吧,要是被你知道还有国际赛事怎么办,不过咱们不叫大力神杯,可以叫女娲杯蹴鞠世界杯……

赵允初在旁边插了一句:“不是年轻人好用,就是雁哥儿脑子好用。”

赵元俨听了哈哈大笑。

赵允初犹自不满足,“年轻人也有像二哥三哥那样的……”

莫名中箭的赵允迪抱怨起来:“阿爹,初哥儿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他小时候,你若是多带他玩儿,他便不会像这样了。”赵元俨丝毫没有要站在赵允迪那边的意思,反而指责了一下,“你想想你都干了什么?”

赵允迪心中暗想,那他帮初哥儿明白自己其实有断袖之癖,到底算是做了个好哥哥还是坏哥哥呢?

这话赵允迪是万万不敢问出来的,不然他怕腿又被阿爹打断了。

赵元俨那边还帮云雁回引见了一下其他接了差事的宗室,大家热烈讨论起来联赛如何办。

这些特别有玩乐经验的宗室,各个都能说出几个自己觉得蹴鞠玩得不错的私人球队或是蹴鞠艺人。

——看来,的确都是选的对蹴鞠有兴趣的人呢。

中途,赵允迪说自己尿急,就自去方便了。

赵允初的二哥赵允良本就是个瞌睡虫,这时候都快要挂在赵允初身上睡着了,被赵元俨拍醒了。

这次除了老大赵允熙身体不好,不能劳碌,赵允初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忙大理寺的差遣之外,剩下的赵允良和赵允迪,都必须认真参与其中。

长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啊。

云雁回这边,因为赵元俨给足了面子,所以其他宗室一看架势,再想到云雁回在官家面前也有几分面子,于是对他的态度都很好,对他的所以提议,更是打心底赞成。

上下如此畅通,云雁回心情大好。

他决定拨出时间,去考察几个队伍。

这第一次联赛的参赛队伍,云雁回的想法是,到时候可以公开选拔,符合条件的既进入候选之列,然后进行搏杀,最后角逐出20支队伍,即为正式甲级队伍。

联赛伊始,当然不能任其发展,为了更好的商业化,他们会选出几个种子队,不止是自带赞助的私人队,还得去民间找一些草根蹴鞠队。

正好,胡翰林那边也要办报纸了,到时候,那就是绝佳的宣传工具,可以进行造星运作。

说起这份报纸,云雁回马上就得去翰林院上课了呢,他前不久去和胡翰林见了一面,老爷子正在思考报纸的名字,想了一大通特别有文化的名字。

云雁回翻了个白眼:“就叫《东京日报》呗,简单易懂,接受程度高。”就像他当初做开封府报一样,真不是随便起名的。

胡翰林一想,朴实无华的名字,但是的确非常易懂,颇有返璞归真的感觉,遂同意了。

云雁回又怂恿他叫官家给《东京日报》题刊名,胡翰林本来还有点不愿意,其实他的内心是想找一位文坛名宿或者书法大家题字的。

然而经过云雁回长久经验,那对于广大东京百姓,号召力都没有官家大,倒不是拍马屁,完全是出于商业性考虑,遂威胁道:“您老人家是不是嫌官家不够大牌?那我们不如从以往的资料里,集太宗的字好了。”

以仁宗为人,在自己题字和找个书法大家,他还真有可能用后者,但是要说用太宗的字,那他肯定更高兴了。

胡翰林险些吐血,只得答应了。

……

在去翰林院之前,云雁回倒是从赵允初哪里知道了一件让他觉得十分难以言喻的事情。

赵允初:“你还记得那日咱们出来时,三哥说他要去更衣,分开走了吗?”

云雁回点头。

赵允初:“现如今正在闹呢,有御史参了他一本。”

云雁回心中疑惑,“参他什么?难道他在宫里随地大小便了?”那赵允迪也够能惹祸的。

赵允初:“…………”

赵允初黑线,忙道:“不,不是啊,是参他在宫中调戏侍卫亲军……”

云雁回也满头黑线,尼玛,调戏宫女也就罢了,侍卫亲军都是些大老爷们儿,这传出去……哎,等等,侍卫亲军?

“……周惠林啊?”

赵允初点头。

云雁回仰天长叹,“我就知道没完!”

第175章 一课之师

清早, 李泽云整理好衣冠,对镜照了照,精神抖擞地道:“娘子,我去上课了!”

曾经的御史台菜鸟,现在已经不愁弹劾量, 不用担心交辱台钱了。而且, 李泽云还幸运地被选上参与《东京日报》的编撰。

虽然还未发行, 但是《东京日报》已经是万众瞩目了,主编撰乃是翰林院的老前辈胡翰林,曾经枢密院的风云人物,能在他手底下学习, 可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其实这差事很多人抢的,要不是官家重视,只挑翰林和御史,其他衙门还不知道多少人挤破脑袋也想钻进来呢。

李泽云虽然渐入佳境了, 但是资历还是比不得其他御史。这不, 都是因为有消息说, 因为工作需要在外奔波,所以在年纪上要有所考虑。

加上之前飞来一个馅饼,不知哪位大神借李泽云之手献策,如今那治理蛮族之法推行得颇为顺利,大概台长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吧。

李泽云的娘子罗氏也颇为自豪,她可是《开封府报》的忠实读者,这《东京日报》与《开封府报》听说就是同出一脉呢。

之前郎君在御史台干得不是很顺利,让罗氏几乎要以为他会被调去别的衙门了,但是自从郎君的奏折里莫名其妙出现一张献策的纸条,他的工作就越来越顺利了,

罗氏抚了抚李泽云的领子,“去吧,郎君,翰林院有些远呢,第一日上课,莫要迟到了。”

这《东京日报》的编辑团队在成立伊始,首先便是在翰林院上课,非但有胡翰林亲自讲解,听说还有《开封府报》的主编会去传授心得。

李泽云点点头,连忙去牵了马,往翰林院走。

到了翰林院,自有小吏来拴马,问明了是御史台抽调的记者过来上课的,又引他去报道。

李泽云发现负责报道事宜的人他还认识,此人乃是他的同年,姓王,王甫生,虽说入了翰林院后两人来往不是很密切,但是好歹有几分交情。

见是认识的人,李泽云心中也安心了一点,和王甫生打招呼。

“李兄。”王甫生点点头,他也入选了《东京日报》编撰团队,但是不是作为记者,而是做编辑的,严格来说,是助理编辑,正式的编辑都是入院十年以上的前辈了。

李泽云见王甫生只有一个人,干脆留下来一边和他聊聊天,一边帮忙报道。

李泽云问及王甫生,是否见过今日要来讲课的《开封府报》主编。

王甫生想想说道:“这《开封府报》的编撰人员中,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主编却是极有水准的,把握住了府报的核心。”

王甫生想到了自己曾被开封府的小编辑拉住,问“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意思,心中又有些无奈了。

王甫生续道:“听闻此人虽无功名,但是文采斐然,否则也不会受到官家与胡公的青睐了。不过,面我却是没有见过的,他好像没有来翰林院审过稿。”

“你也没见过吗?我太好奇了,毕竟他还是水景记的老板之一,我在我们台长那儿看到过官家御赐的水景,实在是美轮美奂!可惜我平日没有什么时间,否则也想养上一缸了。”李泽云颇为感慨地道。

王甫生说道:“人都到齐了,我们进去吧,今日便可以看到了。”

两人并肩往今日上课的地方走去,只见众位翰林、御史都正襟危坐,而胡翰林已经来了,坐在上方。

王甫生行了一礼,告诉胡翰林人都到齐了,还有李泽云是在帮他的忙。

胡翰林点点头,示意两人也入座。

因为来得晚,他们只能坐在后面了。

刚刚入座,李泽云便看到外面又走进来一个少年郎,面容甚是俊秀讨喜,嘴角带着可亲的笑容,手里拿着一本册子,还提着一块黑色的板子。

少年郎进来便和胡翰林笑呵呵地问好,也不在意胡翰林严肃的表情。

李泽云察觉到王甫生动了动,偏头看去,发生王甫生表情有点异样,“怎么了?”

“没什么……”王甫生低声道,“我见过他,应该是开封府的人。”

“哦,那他来也不奇怪。”李泽云说道。

上面,胡翰林咳嗽一声,“你先来吧。”

“晚辈下午还有工作,那就却之不恭了。”云雁回把黑板挂到了墙上,又掏出了一支粉笔。

嘿嘿,既然已经发现沈括一枚,怎么能不好好利用呢,这黑板和粉笔,正是他的手笔,使用感和现代也差不了多少了。

云雁回在说话之前,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

下面的翰林、御史们都好奇地看着他,本来很不理解那板子是做什么的,还有少年郎在做什么,直到他写了一句“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之后,大家才明白那是写字用的,悬挂起来倒是方便大家观看了。只是,这么小一块,写几句话也就没空处了。

此时此刻,有的人已经反应过来了,看来,此人就是传说中《开封府报》那位年轻的主编了。

随后,少年郎回过身来,把手中的白色条状物往面前的书桌上一扔,双手撑着书桌,朗声说道:“在下《开封府报》主编云雁回,今日特来与诸位探讨一番报纸的编辑与采访工作。”

王甫生:“…………”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句话是胡翰林送给本报的警语,诸位都是有才之士,但我还是再解释一遍吧,此言意为随和而不随波逐流,恪守中立,不偏不倚。这,正是在编辑报纸时需要体现出来的!”

王甫生:“…………………………”

李泽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位少年主编说的是“体现出来”,而非“做到”,颇值得玩味,再看周围的同仁们也小声窃语着,便偏头去看王甫生,“王兄,你怎么看?”

不想,李泽云转头就看到王甫生如同石雕一般,脸上的表情更是难以言喻。

“王兄,王兄?怎么了?”李泽云看王甫生如梦初醒,笑谑道,“怎么,听云主编解《中庸》,受益匪浅,都入定了?”

“……”王甫生看了看李泽云,又看了看上面神采飞扬的云雁回,嘴唇动了动,“一,一言难尽……”

……

云雁回尚在上面侃侃而谈,好在大家都是有素质的人,而且胡翰林可也在一旁正襟危坐,随时准备记笔记呢,所以他一开口,窃语的人就住口听讲了。

“接下来,我会分几部分阐述。同时,通过一些实际事例,为大家体现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你们日后可能用得上的经验。”

云雁回又摸出一块黑板刷,转身把那行字擦掉了,在上面又写了一句话。

一.目标消费人群。

众位编撰人员顿时又骚动了起来,倒不是因为这句话语言有点怪异,而是因为那块板子,居然,是可以反复擦除书写的吗?

就连胡翰林也“咦”了一声,盯住了本来没放在心上的黑板。

大家都上过学,有的更教过学,几乎是一瞬间,就察觉到了此物的妙用。

胡翰林不禁开口道:“等一等,你……冒昧了,云郎,你能否说一下,这是什么东西?”

“这个啊,是黑板和粉笔。”云雁回介绍了一下,“可以反复书写,而且尺寸想多大都行,成本很低的,工部刚刚研究出来的,我这个是试用品。相信不要多久,各个衙门和书院就能装备上了。”

胡翰林听到最后一句话,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一伸手,示意云雁回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