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的人在旁维护秩序,因为太医局人不多,所以他们还负责帮忙挂号。人太多了,不挂号很容易混乱,引起纠纷。

了然虽然不是太医局的人,但是作为客座教授,他还是参与了这一活动。

小宝也单独坐了一桌,给人诊病。他们这些学生手边都有一个病历本,上面要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与病况、脉案,老师们将在诊治结束后进行复查。而且都要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并留存的。

云雁回一家人都来了,郑凌也来了,还有赵允初,他最近云雁回老是黏在一起。

云雁回今日还是请假过来的,本来不是他的休息日,但是为了看弟弟实习,就算请假也得过来啊,拆迁办那边还想拖着他呢,他都没答应。”

双宜小声说:“雁哥儿平日就够忙了,想休息居然还推三阻四,也不想想雁哥儿多累。”

“唉,我妹疼我。”云雁回说了一声。

赵允初听到,问了一句:“双宜姐最近又在忙什么呢?”

双宜这一两年每日外出得已经比较少了,以前常常出去混迹江湖,是当地比较有名的boss……不,高手,因为渐少敌手,所以也就闲了。

双宜:“唉,还是游手好闲,阿娘总叫我想想做些什么事,我哪里有想法,也不想去玉笋红中。”

这种“游手好闲”,导致双宜一直有些不规律的收入,虽然她一直不肯承认那是保护费……但是的确是有很多江湖人士会给她送些钱和礼物,有的设法直接给她,有的会通过傅云沣。

云雁回感慨道:“你也就生在这儿,若是有工作压力,能叫你这么闲吗?”

双宜还以为他说的是那种要自己养家的女户、女商贾,殊不知云雁回说的是千百年后,女孩子也有就业问题,要在职场中竞争,可从事的职业更多,甚至要和男人抢岗位。

但是,女孩子还是要有点自己的事业比较好,以前是双宜忙着荡平本地武林,现在眼看她已经有些独孤求败,没啥事做了,云雁回也琢磨了起来,是不是叫双宜发展些别的爱好啊?

郑凌在一旁说道:“赶紧嫁人生孩子就不会闲了,求求你快一点找……”

双宜和郑凌之间可隔着人呢,她探头过去看郑凌,“干你什么事?”

郑凌:“不干我的事,但是我阿爹正在推荐族人娶你……若不是咱俩差着辈,险些就点了我了!”

“那也不行啊!”双宜不开心,“我可也姓郑呢!”

然而一来她是外嫁女的女儿,二来还是养女,也就没那么多要讲究的了。郑凌小声道:“这话别跟我说啊,我看,官家好似还挺动心,觉得是好事一桩呢。”

“没事没事,我们不同意就是了,便是阿娘,也不会同意你跳回火坑的。”云雁回安慰道。

郑凌:“……”

他竟然没法反驳,说是火坑什么的,可不是嘛。

郑凌郁闷地拉着云雁回岔开话题:“雁哥儿,对了,我听说,太医局想办一个太医学?”

云雁回:“这你都知道?”

郑凌望天:“大家都知道啦!咱们这些个不受重视的小透明,总是抱团取暖,互通有无的。”

云雁回:“…………”

云雁回狂汗,因为郑凌学足了他的口吻。

看来他在古代除了提前为大家带来一些福利之外,还会留下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各种现代词汇、网络用语……

试想一下,若干年后的现代汉语词典为小透明释意:小透明,起源于北宋朝堂,本为一些不受重视的部门私下自嘲之称呼,后渐渐传来,引申为一切行业地位不高的人。例句:小明只是一个小透明理发师,并没有多少人找他烫头。

单是这么想想,云雁回就觉得特别酸爽。

云雁回擦了擦汗,说道:“倒是不知道还有这层关系,怎么,你觉得不太可能办好吗?”

事实上,历史上的太医学在开设后,也的确没有办多久就倒闭了。这个时候,医生这个职业还真不吃香,愿意入学的士流极少,多是杂流。

明明是救死扶伤的行业,但是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反而普遍被士人们认为,也属于出售自己技艺的人,做了官都属于次一等,被主流官员所排挤。

像了然那样能够受到尊敬的少之又少,而且了然根本不是专职大夫,只是精通医术,还时常免费施药诊治。

就说现在,小宝他们在太医局人数特别少,还分了专业呢,有大小方脉科、针科、疡科等等,平均下来每个专业人就更少了,让云雁回想起现代一些整个年级只有一个人的专业。

不像云雁回,他学的专业人就特别多,不过工作后发现,改行率也特别高,当初和他一起进去这个行业的,坚持下来的只有大概三分之一。

“办不办得好是他们的事了……”郑凌说道,“就是,我有个想法,那就办画学……”

云雁回:“……”

云雁回:“哇,你们这些小透明野心都好大啊!你知道就连你自己进翰林图画院都被家人阻拦,好不容易才成功的吧?”

郑凌脸一红,坚持道:“我正是因为自己的遭遇,所以才更想办画学,让更多人学画、懂画。”

云雁回说道:“好吧,我看你还是有机会的。太医局的招生,是范相公大力推行的,而你幸运了,不需要一个开路人,因为官家就懂画爱画,只要说服他就行了。”

“是啊……”郑凌看着云雁回说。

云雁回:“……”

郑凌:“……”

云雁回:“…………妈的,不是吧?!”

郑凌“含情脉脉”地看着他,“只要说服官家就行了……你说的,很容易的。”

云雁回:“我要改口了,我觉得不太可能,你们这些青年画师,上次才因为画壁画被抓起来,现在义务劳动惩罚都还没干完,你还记得吗?”

郑凌:“……”

赵允初总是乐意看到郑凌倒霉的,在一旁把云雁回往自己这边拉了一点,煽风点火地道:“飞波啊,你也长大了,不要什么事都麻烦雁哥儿,要学着自己担当了,雁哥儿都带你一起开店了还不够吗?”

郑凌气死了,“你这家伙不要挑拨离间!”

别说,云雁回也颇觉方才赵允初的形象像一个挑事的……姨太太?

云雁回:“咳,算了,你们不要吵啊。我想想,这供应都是因为有需求的……”他四下一看,看到了《东京日报》记者的身影,沉吟片刻,说道,“找上你的同僚,来创作……连环画吧。”

郑凌:“连环画?”

别说其他人了,便是郑凌这个图画院的翰林待诏,也不明白连环画是什么意思啊。

第187章 连环画

印刷术在宋朝才开始广泛应用, 在此之前,虽然有图配文的形式,但是受制于种种条件,所以没能孕育出成熟的连环画。

而在此时,倒是有不少带插图的书, 然而与连环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更不要提后来的漫画。

因为之前的活字印刷, 和后来印《东京日报》,朝廷甚至联合了很多民间印刷坊,这样才有足够的生产力。

这也成为了云雁回认为可以让郑凌,和他的同事们, 在《东京日报》上连载连环画的条件之一。

云雁回给郑凌说了一下这个设想,在云雁回小的时候,各种小人书流行于市面,所以他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其画面。

“我想这也是一件好事, 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而想要量变, 得先提供更多的需求。”云雁回说道,“你可以和你的同僚们,合力来画三国啊。”

三国题材特别受欢迎,这时候虽然没有《三国演义》 ,但是民间那些说话艺人和书会先生创作了很多版本的三国故事,不乏写得精彩的,完全可以拿来改编。

郑凌听得心动了,他从前创作的大多是插画,偶有一些描绘佛经故事的壁画,倒是与此有些相似,经验能够拿来借鉴。

而且云雁回还提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分镜,来更好地体现故事。这在郑凌这个内行人听来,的确是很令他想尝试的。

郑凌立时就点头答应了,他如今在翰林图画院里,算是青年画家们的头儿,有一定号召力。

“那就成了。”云雁回在脑海中还思考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物链,“你去找找,想改哪个本子,到时我们去书会找作者,要改编总得付版权费啊。”

郑凌立刻开始回想该改哪一个故事了。

赵允初在一旁说道,“那不先改儿童故事吗?”

“哎,小初很有想法啊。”云雁回笑道,“以后肯定是可以的,但是为了一鸣惊人,还是选一个更有读者基础的故事嘛。”

郑凌兀自思考他的改编对象去了。

……

一日义诊结束,云雁回去帮小宝他们把病历什么的搬了回去,问及在这里过得怎么样。

“学到了很多东西呢。”小宝颇为开心地道,“最可贵的是,先生们皆不藏私。对了,雁哥,你知道吗?这里有样东西很有意思,是给我们练习针灸的。”

小宝指着他们上课的教室说道:“先生们发明了两个铜人,内灌水,以针刺之,倘若刺中了正确的穴位,就会流水,反之,则不会流水。”

云雁回总感觉自己在现代的电视剧里看过类似的玩意儿,没想到是太医局发明出来的,太医正果然是个想搞事情的人啊。

“那我给你们捐献一些铜人,一共才两具,上课都不够。”云雁回说道,“又不能天天拿着别武学、律学什么的学生来乱刺。”

“乱针灸可是会出大事的,”小宝无奈地道,又笑开了,“雁哥你真好。”

云雁回总觉得自己像那种给学校捐东西,好给子女开后门的土豪,很可惜这是皇家开办的,不然他可能会捐个宿舍楼。

——太医局的校舍实在是太少了,小宝他们宿舍都又加了一个学生,云雁回怀疑再多招一些人,就该住不下了。

杜攸也来见了云雁回,白日一直在忙着义诊,都没时间和他打招呼,这会儿赶紧感谢了一下。

《东京日报》的记者今日采访过他了,还交流了一下如何打软广告,约定好到时候会把稿子给他看一下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寻常单位,哪里能有这个面子啊。要知道人家《东京日报》的记者,不是御史就是翰林,你还敢要求人家给你审稿?简直狗胆包天。

好多单位在接待的时候,还特别小心翼翼呢,但凡记者多看几眼,就会打听一下,“您本职是御史还是翰林啊?”

——谁不知道御史每个月有参本任务的啊,虽说日报的记者任务量会适当减少,但是也挡不住这些御史采访的时候顺便看看有没有可以参的啊。

更何况,现在已经有风声传出来了。那就是,刚开始创办时,日报是以歌颂颂德为主,一般内幕不会往外报。

但是,现在宫里有消息称,官家觉得要多一点形式,可以适当地曝光一下嘛,发挥一下监督职责啊。

这可不得了,如果真的确定了《东京日报》可以进行负面曝光,那么他们的地位会无形中更为上升一大截,对于各个衙门也是很大的压力。

尤其是基层衙门的,要事重事无疑不会曝光,能曝光的也就是他们这些基层衙门和小官小吏了,这平白还有百姓拦马上访的呢。

以前这本,是递到官家那里,以后要是人民群众全都看得到,那岂不是分分钟臭大街的节奏?

云雁回哪知道杜攸一瞬间还转了那么多心思啊,跟他客气了一下,说了自己想捐些教学道具。

杜攸开心得很,他们油水真不多啊,一个个还活得战战兢兢的,尤其是几年前一直局势紧张。杜攸都想好了,倘若太医学办成了,他就辞去太医正的位置,申请专门管教学。

在杜攸的感谢之下,云雁回离开了太医学。

接着又得去《东京日报》,和胡翰林商量增加一个版块,连载图画。

胡翰林沉思了很久,说道:“你从前说那几句话,后来人告诉你,我走后你说自己是吹牛的。但是,我看你还是有在努力的。很好。”

云雁回:“……”

唉,往往事情总是这样,无心赚钱也被打成奸商,帮侄子一个忙,反倒莫名其妙成了有理想的好青年。

面对这样的误会,云雁回当然是腼腆地说:“世人不解我,然而我却是从来不改初心的。”

……

《东京日报》的版面给拿下来了,另一边,郑凌也找了自己想改的本子。有三个说三国的,他觉得不错,但又并非都是完美的,因此需要各选精华之处。

云雁回便带郑凌去书会,他与书会的人都是勾栏中打过交道的老相识了,找到了三个书会先生,同他们一说要买版权,那是没有不应的。

本来就是卖字为生,现在不但能拿一笔钱,名字还能登上《东京日报》,广开知名度,世上哪里找这么好的事情去啊。

于是便到了创作的时候,郑凌和他那些同僚都有本职工作的,因此是合力画一本《三国》,团队协作,速度还是很快的。

有云雁回在一旁提供思路,创作上即便遇到什么困难,也势如破竹地解决了。

攒了一个月稿,然后才开始在《东京日报》上连载,专门加了一个整版,用来放《三国》连环画。上面清清楚楚写了原著名字,还有画手们的名字。

《东京日报》从未连载过连环画,便是小说,以现在的篇幅,通常也一起登完了,大多是诗文。这一次,他们没有刻意做什么宣传,就在普通的某一天,悄然无声地登了出来……

……

对于北宋人民来说普通的一天早晨,订阅了《东京日报》的酒家、饭店、大户人家、衙门……各自取了被僧侣们放在门口的报纸——如今僧侣们除了叫醒每家每户之外,还多了一项职责,送报纸。

首先是那些自家订了报的人家先反应过来,“咦,今日怎么登了这样多画?”

男主人习惯每天在吃早餐的时候看一看《东京日报》,这一天,他先被报纸最后一版的图画吸引了注意力,仔细一看,标题是《三国》,再一看,画的也正是三国故事。

画工自然不必说,翰林水准,那战甲、衣服,画得无一不精美,生动极了,下面还有简单的文字说明,有的人物旁边写了对白。

通篇看下来,只觉得将自己脑海中的三国故事明明白白呈现了出来。以往在听说书时,只听说吕布战甲是如何如何,刘备形容是如何如何,战场怎样厮杀,但是还真想象不了那么细,只是一个模糊的形容。

偶尔看书本插画,也只是单一的场景,哪里像这么多图的爽快,完全是用图来讲故事了,不知多么费神!

画家的费神,对读者来说却是大为爽快。

男主人迅速看完了一版连环画,意犹未尽,翻回去仔仔细细逐格欣赏了人物,又有一番品鉴。

哪个人物与他想的一般无二,哪个人物觉得稍微不同了一点……

……

在那些提供读报的店家呢,又是一番场景。

读完前面的新闻后,读报博士看着最后一版,有些呆愣:这要怎么读啊?

顾客们纷纷嚷道:“还有什么内容,快快读来啊。”

博士把报纸一张开,哭笑不得,“这,这怎么读啊!”

众人一看,竟是一些图画小人,纷纷凑上去细看,才发现画得竟然是三国故事。

“我好像看懂了!这画得不是董卓讨黄巾么?”

“是啊,虽然不认得下面的字,但是这个应该画的就是董卓吧?和我想的一样呢!画得可真好啊!”

“哎,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是不是在叱骂?”

“我觉得不用字也能大概看懂……”

“给我看看,我看不清楚啊!”

因为店里人比较多,最后竟然争了起来,一些人干脆出去,自己花几个铜板买一份报纸来看。这才发现,还有很多人也遭遇了和自己一样的事情。

“嘿,以前买了也不认识字,现在倒好了,后面有那么好看的小人画儿!我虽然听了那么多遍三国,但是还是第一次看呢!”

“就是,那读报的博士说,后边写了未完待续,以后每日都有得看!”

“什么?那我可得去订一份,就冲这,订了也值!”

……

大人如此,小孩更是如此,闹着要《东京日报》的连环画版,但凡有条件的人家,即便不认字,也磨不过孩子,满足这个要求了。何况,很多家里的大人也想收藏呢。

可以说,一日之间,《三国》连环画就在东京爆红了。带动得《东京日报》也狂销,原本稳定了的订购量猛然上涨一大截。

不知道多少官员,要么自己需求,要么家人需求,纷纷去找责编或者作者,求要存稿…当然,毫无疑问被拒绝了。

而此时此刻,仁宗正在宫里,存稿在手,笑看loser。

第188章 厉害了,我的广告!

《三国》连环画, 迅速从东京向外扩散了,虽然因为开封府的严打,没有人敢私自盗印《三国》,但是也仅限开封府了。

那些民间商人,迅速嗅到商机, 开始往外传输《三国》连环画, 他们只印有《三国》的那一版报纸, 然后卖到外地去。

其传播速度之快,连云雁回都没有预料到。

大约在两个月后,辽国的榷场就专门要求要订购《东京日报》了。

辽国向来很推崇宋朝文化,《三国》本来也是从民间走私渠道进入辽国, 然后传播开的。只是传到了他们的上层,便要求官方进口这连环画。

榷场的人去和宋朝谈,宋朝官员也很无语。

《三国》连环画?不好意思,我们不单卖那个, 我们只卖《东京日报》啊。

榷场的人迅速回禀, 咳咳, 这个是人家的首都地方报,咱们不属于宋国,订那个会不会有点不好呢?

这辽国领导层们想了半天,最后美其名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在了解他国国情。遂,订购《东京日报》,国际快递,直送辽国。

这《三国》看了,顺便又看看《东京日报》,一看之下,就有点担心了。

人家的宣传策略这么先进,咱们好像显得太落后了,看看这《东京日报》,每一版可读性都很强,甚至专门有放诗词歌赋的版面,就这水平,他们整个大辽也找不出啊。

更别提,还是日报,每日都有!

比不上,但是,还是要认真学习滴。

于是,在辽帝的亲自授意下,辽国也办起了报纸。但是,由于技术限制,他们办不成《上京日报》,只能办《上京旬刊》了。

大宋这边听说后,也意思意思订了几份。

后来报纸到了《东京日报》编辑部,就成了被群嘲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