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灵囿竣工,工人们却没有就地解散。

“接下来,还有一个活儿要请大家干,工钱待遇还是老规矩,就是地方不一样。”工头说道。

大家发出欢呼声,皇家出手是很大方的,也不会拖欠,人人都想干活。

工头又说,“地方在城郊,要把那里的沟渠都填平,大概需要干到快过年吧,到时发了钱你们也过个好年。”

好多人一听,都笑逐颜开,只有个别人,脸色变了一下。

这几年来,包拯治理开封府,加强了治安刑狱,在他的高压之下,开封府内的黑恶势力十分畏惧,压缩了存在感。

很多人都在想,忍一忍,忍到包拯调走,应该就没事了,现在他手底下高手那么多,还有云雁回这个十分了解他们的人在,不能送死啊。

就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每每遇到新官上任“严打”,他们就配合着做被诛灭状,过一段时间,便恢复常态了,这次不过是时间更久一点罢了。

所以,这几年的治安的确比以前好了很多,恶性案件也大大减少。

可是,这并非说明开封府没有坏人了,只是暂时被打压得不敢嚣张,蛰伏起来。有些人,无法以作案为生,还得去打工,就像这些来修蒲关泽的工人中的某些人。

但是,部分人遇事一激动,还是会爆发出来,就像之前的胡大一样,因为他们想的是,大不了躲到城外去。

城外有什么呢?城外有河流纵横,有深广的沟渠,内行人叫“无尤洞”,可见其用处。

逃出来的人,就藏匿在其中,甚至还有拐卖妇女、儿童的罪犯,也藏匿在这里的,所以还有个名字,叫“鬼樊楼”,与京中真正的樊楼相对应。

现在官府突然间宣布,要将城外沟渠填了,这些人才恍然大悟,从前几年开封府只是在温水煮青蛙,让他们以为开封府也只要表面上平静,不太过分就行,他们还傻乎乎一个劲儿地避风头。

现在好了,开封府一点点压缩、清除了恶人,又慢慢掌握了全城之后,就要一举将他们的退路斩断了。

无尤洞既然都被填满,这些人就约束更多了,要么转行,要么离开,要么再犯事等着被瓮中捉鳖吧,可说完全活在开封府的阴影下。

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当这个消息传出来后,很多人都想到了云雁回,原来他根本就一直在帮助开封府麻痹大家……不,不能说帮助,他早就加入了开封府啊,只是好些人没看明白罢了。开封府有了包拯后,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到了施工的时候,现场非但有工人,还有很多衙役。

随着修补沟渠的工作开展,从沟渠之中找出了不少东西,有藏匿的钱财,躲藏的犯人,甚至还有被拐卖到这里的人。

衙役们便守在一旁,随时工作。

一场浩浩荡荡的清除开始,城内外流氓无不风声鹤唳,各自讨论起往后的出路。

有人说应该去求双宜,让他转告云雁回,不要一点情面也不留。这一条很快被放弃了,真去找了云雁回,只可能会更加触怒他,这人恶得很。

也有人表示,应该改行,流氓越来越不好做了,现在连无尤洞也没了,还做流氓,等着去开封府坐牢吗?

更有人觉得,不要那么灰心丧气,继续蛰伏起来吧,总有一天会把包拯熬走的。可是大家都说,熬走有什么用,新上任的得多蠢,才会放弃包拯创下来的大好局面啊?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突然发现风波卷到了城内来。

开封府竟然严加搜查每一间寺庙、道观,前文说过,好些坏人会假借僧道的身份掩饰,某些属于行业败类的寺庙、道观拿了好处,也会帮忙收留。甚至有尼姑、道姑,倚门卖俏的,十分败坏出家人名声。

这下子,开封府竟然将僧道都盘查了一遍,凡有作假、作恶的,都抓起来。更由天庆观颁布了条令,从今往后要出家,必须有人担保!

城外无尤洞被填,躲不了了,城内寺庙、道观被严打,也藏不了。

想去贿赂一下公务人员?结果发现早就被包拯梳理过了……

强行反抗?这几年包拯可是在展昭等人的帮助下收编了不少人才,开封府武力值飙升。

这套组合拳,让所有本来还有侥幸的人明白了,做黑社会,日后是没前途了,还是转行吧!

……

被一阵清风深层清洁过后的开封府焕然一新,还顺便在清理过程中解决了一些悬案。此事开封府并没有向仁宗邀功,但是仁宗却也从皇城司那里得知了详情,甚是喜悦。

首相王芑告老还乡,宰相少了一人,开封府尹兼一个中央官职也是常事,包拯资历虽尚不能任首相,经过数年磨砺,却足可以做一个副相了。

此时包拯尚不知自己就要飞升了,他正高兴着呢。

经过数年的布置,才换来了今天的结果,包拯总算松了一口气,亲自谢过云雁回和公孙策。

若非有云雁回这个地头蛇的协助,和公孙策的这几年坚持不懈地跟踪布局,他的计划也不可能完成。

“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云雁回说道,“当年在大相国寺时,我就看这些人非常不爽了,后来他们欺负不了我,却能欺负别人,可惜我当时也无法让全城百姓都免于骚扰……现在好了!”

包拯也感慨道:“此前多少任开封府官,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包某何其有幸,得到如此多帮助,方能令开封府一扫浊气。”

大家友情互吹了一番后,云雁回又说:“这‘严打’得差不多了,也要给大家发放一下福利吧?灵囿已然开园,孔家班新戏也要上了,请大家去游苑看戏吧!”

包拯连连点头,“这些事,你来安排吧,本府是放心的!”

云雁回给大家争取福利,从来是考虑全面的,既能鼓舞士气,又不会叫开封府预算超支。

蒲关泽灵囿要开园一事,早就在京中传得风风雨雨了,不知道多少人在期待,自然还有感恩官家的大方。

在蒲关泽正式开始宣传开园日之后,门票就更是一票难求了。

云雁回送了开封府上下开园那日的蒲关泽门票一套,获得热烈反响,这下子,他们可以带上家小去游苑逛灵囿赏新戏啦!

第一次看戏时,云雁回和赵允初都在后台,还要随时调度现场,这一次,他们总算可以一起约会看戏了。

而且云雁回还答应了赵允初,那日就他们两个人去,不带家人,不带朋友,更不带小老虎。

赵允初十分快活,拉着云雁回问:“雁哥儿忙了这么久,可还记得明年你就要加冠了?”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加冠之后,就是成年人了。

云雁回还真的差点忘记了,毕竟不是纯正古代人,对于这些仪式不是很上心,幸好他娘记得清清楚楚呢,“知道,我娘请师父卜算了一下,把冠礼定在明年初。”

赵允初欢喜地说:“你应该早告诉我呀,只剩几个月了,我得好好准备一下。”

云雁回:“准备什么,我又没说要请你做赞者?”

冠礼时为冠者加冠的是正宾,需要德高望重的师长,从旁协助的则是赞者,选择范围广一些,长辈平辈都可以。

赵允初:“……”

赵允初脸一下子黑了,“那你要请谁?郑凌吗?拼什么啊!郑凌那样儿,顶多端个盘子!”

“跟你开玩笑的,”云雁回要笑死了,在赵允初脸上摸了两下,“不叫你做赞者,叫谁做赞者啊,甜甜。”

“……”赵允初还记得这是云雁回以前开玩笑说要给他起的字,顿时黑线了。不是他说,这真的很像宠物的名字,像是贝贝、珠珠……

第230章 新园新戏开

灵囿开张在即, 园中第一批入住了二十多种动物,其中包含了大象、犀牛、孔雀、熊猫等。

南御苑那里现在有十几只熊猫,云雁回借了一半过来,同时,他还要将云贝贝也带过去。并非是想让云贝贝去赚外快, 而是希望让这个大龄光棍相个亲, 看下有没有可能和其他熊猫看对眼。

贝贝从小就是人工饲养, 云雁回也只是抱着希望,再说了,灵囿的环境特别好,即使相亲不成功, 住在那里也是一种享受。

熊猫从七岁左右开始发育成熟,每年发情时间很短,现在还不到时间,云雁回只是将它提前送进去住着而已。

开园前几天, 云雁回就将贝贝带了过去。

熊猫园中架设了供熊猫们活动的木桥, 有各种新鲜竹子、竹笋。南御苑的宫人看到云雁回就这么领着贝贝, 非常惊奇,“我们养了这些竹熊也挺久了,可不敢这样不做防备呢。”

“我们家贝贝特别有灵性,”云雁回非常骄傲地说,“来吧,我放它入园。”

贝贝抱着云雁回的腿赖了一下,被云雁回推着脑门,才摇头晃脑地进去了。其他几只熊猫正躺在木桥上吃竹子,爬起来警惕地看了贝贝一眼。

贝贝只有特别小的时候看过其他的熊猫,估计都不记得了,现在陡然看到和自己长得一样生物,也颇为稀罕,只是大家初次见面,都十分警惕。

在那些熊猫的目光下,在原地呆了一会儿的贝贝慢吞吞爬到了树上。

宫人笑了一下,“这是想休息一下再说吗?”

“胖贝,加油啊!”云雁回给贝贝打气,又对宫人道,“那就多麻烦你们看着了,我过几天开园了再来看它。”

……

到了灵囿开园那日,众多东京市民涌向蒲关泽。

云雁回非但给开封府的人发了票,还送了部分票,给府学中考试考得好的学生。他听说,国子学那边也购买了票,送给优秀学生呢,

虽然去的人多,但云雁回还是同赵允初一起行动,两人到了蒲关泽。

纵然人多,不过因有固定在,游客不得喧哗,惊扰珍禽异兽,因此灵囿还是比较清静。加上如画风景,在这里散散步,观赏一下动物,还是比较惬意的。

云雁回首先就和赵允初一起去了熊猫园,这里人很多,而且一个个眼睛发亮。

先前熊将军的故事传遍东京,然而他们很多人没见过真熊猫,更别提幼年的熊猫了。这几只熊猫里,却是有两只幼崽的,正在互相推搡,滚来滚去,看得人如痴如醉,挪不开步子。

云雁回仔细一看,发现贝贝经过几日的同住,似乎与其他熊猫有了接触,虽说也没有亲亲抱抱,但并未孤零零待在一旁了,而是也坐在木桥上,挺着肚皮啃竹子。

赵允初也是一眼认出了贝贝,笑道:“雁哥儿,你看胖贝那姿势,跟个小流氓似的。”

云雁回找到宫人,问了一下,知道贝贝和这些熊猫相处得还可以,至少没有打架,也放心了不少。想来这些熊猫也不是野生的,至少都人工饲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和贝贝隔阂应该没那么大。

就是不知道明年发情期到来的时候,贝贝能不能泡上一只美妞。

这时,云雁回又看到有好几个人挤过来,都是询问购买果篮的事宜——哦,放在熊猫园,应该叫“竹篮”,还可以指定是要送给哪一只熊猫。

宫人笑逐颜开地给他们解释,业务好园里可是发奖金的。这些游客被熊猫幼崽萌得一塌糊涂,当即就掏钱买竹篮。

云雁回又和赵允初一起,去其他几个园遛了一圈,像大象、孔雀什么的,也都很受欢迎,收到果篮无数。

虽说不允许喧哗,但也有无厘头的游客,隔着老远还想要逗孔雀开屏。孔雀开屏寓意吉祥,来看孔雀的自然都希望能遇到孔雀开屏。

就连赵允初也低估了一下,“我也想看开屏……”

“现在还不到时候呢,孔雀发情要到春天了,”云雁回给他解释,“公孔雀为了吸引母孔雀,才会打开尾羽,炫耀自己华丽的外表。就像咱们人一样,女为悦己者容。”

云雁回旁边站了个小孩,听到他这么说,失望地道:“哥哥,那些开屏的不是母孔雀吗?那这岂不是男为悦己者容?”

“哈哈,也可以这么说啊,”云雁回低头看了一下那小孩,“小朋友,动物之中,一般都是公的比较漂亮哦,为了追求娘子。”

今日很多人都是带着小孩来看的,这会儿被云雁回的话吸引了,纷纷凑过来听。别说孩子了,就连很多家长也不知道这些事,津津有味听起来。

又有人感慨:“那还是竹熊比较朴素,他们全都是黑白二色呢。”

“所以竹熊都十分……冷淡啊,”云雁回说道,“竹熊每年只有几天时间,会有追求对象的想法,而且生下孩子后,通常只会留下一只最强壮的,其他的则丢掉。”

“呀——小竹熊好可怜……”

“哥哥,那里面的竹熊什么时候生孩子,我可以来捡一只它不要的小竹熊回家吗?”

也不知道谁家的孩子,脑洞大开,倒是让其他小孩也都眼睛一亮。这真是个好主意,小竹熊那么可爱。他们开始幻想起来自己日后来玩的时候正巧遇到竹熊生子,将不要的丢出来,然后他们就捡了回去……

云雁回正在黑线之际,又听到有人问:“哥哥,哥哥,那孔雀丢不丢孩子啊?”

“象丢不丢孩子?”

云雁回:“……”

问大象丢不丢孩子的,心真是够大的啊……

应付完小孩们,几乎要把以前看《动物世界》学到的知识掏光,云雁回才和赵允初离开此处。赵允初一直双目含情看着云雁回,眼中写满了:我们家雁哥儿好厉害什么都知道。

……

除却灵囿开园,孔家班新戏上演也是一项重要事,不得不去看的。云雁回和赵允初又相携去主舞台看戏,自然是坐在第一排的好位置,现场已然是人山人海。

这一出三国戏,是以过江赴宴为主题,刘备借荆州不还,于是周瑜设宴,请他过江,准备逼迫他,诸葛亮巧设妙计,令刘备安然无恙。

这戏一开始,扮演刘备的艺人便站在一个距离观众非常近的地方。

主舞台的设置是舞台与观众席之间有水池环绕隔开,刘备站在了观众席第一排前面,云雁回心中了然,这定然是要将“过江”也演出,将水池当做江了。如此情景交融,实在是妙。

刘备在场上,先是念了一首定场诗,而后自我介绍:“我,刘备,乃涿县人氏,汉室宗亲,与关、张三兄弟三顾茅庐,请得诸葛先生出山,奇谋妙计,借来荆州。”

这便将前因也介绍清楚了,三国故事是老幼都熟悉的,因此他们择其中一段,加以发挥来演,也丝毫不影响观看。

这时,观众席后方传来一声大喝:“报——”

转头看去,是一名小将站在观众席后方,此处只算座位都足有一千多个,可见场地之大,但是那小将在后面一嗓子喊出来,中气十足,连云雁回他们坐在第一排的都听得清清楚楚。

刘备应道:“进帐!”

那小将便从席后走到了前方来,朝刘备一拜。

小将在后方说话,前面听得清清楚楚,刘备在前面讲话,后面同样是十分清楚的。而且,后面的人听得清楚,前面的人也不会觉得刺耳,可见这些艺人的功底。

小将禀告刘备,“主公,东吴传书一封。”

刘备拆了信一看,是东吴那边请他过江,一想便是为了荆州一事。刘备连忙请来诸葛亮,诸葛亮劝刘备过江去,只带上心腹将领保护便是了。

于是刘备带了赵云过江,这时那荷花池中飘来一叶小舟。舟上无人,小舟却自动飘到了他们面前,这是底下有人潜水在推小舟。

待到刘备和赵云上船渡江,风吹衣袍,也不需两人划船,小舟就往对岸飘去。这是为了角色塑造更加高大上,所以并没设计让他们自己划船,或是专门增加一个船夫。

与此同时,舞台上大幕也缓缓打开,东吴一方摆开阵势,周瑜端坐帐中。

云雁回小声对赵允初说:“你看这个周郎扮相不错……”

这时候虽说大流还是捧刘备,观众都喜欢听刘备占上风的,但是周瑜的形象也不是太差,至少大家都觉得周瑜的形象是“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美男子一个。

台上这一个周瑜,扮得的确也很不错,风姿翩翩,还原度很高。这绝不是偶然,孔寄研究过,《望情鱼》成功,有一个原因就是男女主演扮相都很好。

这一出《刘备过江》,没有女角色,刘备倒是人气很高,但是也需要颜值担当,因此赵云和周瑜在挑选演员时,除了功力都考虑到了长相,尤其是周瑜,孔寄还给他设计了好久动作。

看似无意,其实行止动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这会儿,周瑜撩袍往那儿一坐,举手投足都叫台下的女观众心潮澎湃。不止她们,美丽不分性别,就连很多男观众,也欣赏了起来,比如云雁回,就觉得很不错。

这个周瑜尚未出声,就已经征服了大部分人啊,这是要红的节奏。

赵允初听了,脑袋就慢慢转过来了,盯着云雁回看。

云雁回根本没转头看,这时只觉得有人在盯着自己看,转头看去,此发现赵允初正看着他呢,眼神特别诡异,“……”

赵允初:“周郎?扮相不错?”

这满腹的怨气和酸汁儿哟……

云雁回汗了,“仔细一看,这个周瑜的扮相好像也就一般般啊!”

赵允初还是不太满意,瞟了云雁回一眼,细如蚊呐地说:“那我呢……”

云雁回:“??”

云雁回初时没反应过来,看着赵允初那样儿,忽而灵犀一动,因着四周有人,便凑近了赵允初,几乎是贴着他耳朵轻声道:“赵郎?”

轰一下,赵允初脑子便跟炸开一样,不会思考了。

第231章 冠而加字

台上锣鼓依然, 台下赵允初已经炸成烟花,后面一整出戏,愣是一句话没说,尽发呆了。再看云雁回呢,十分悠然自得, 并没有什么不自在的样子。

这出《刘备过江》甚是受欢迎, 自打汴戏推出以来, 也有戏班效仿这种形式,唱起汴戏,然而总归是不如孔寄准备多年来得好,更不像蒲关泽财大气粗, 舍得花钱制作,视听效果绝佳。

放在平时,戏演到当间儿花篮就要摆不下了,但是这一场, 快到结束时, 还没有几个花篮。

但是, 这可不是因为大家觉得这出不好,相反,这是因为这出戏太好了,所有观众都看得痴迷了,根本无暇买花篮。

到了落幕之时,演员们出来谢幕了,一大批一大批的花篮才往上送,掌声也持续了很久都未曾停歇,观众们为了这精彩的演出激动万分。

这出三国戏,虽然今晚并未演完全本,只是演了三折而已,但是从效果上来看,一点儿也没有堕了《望情鱼》铺垫下的好名声,甚至隐隐有超过的意思,可以说进一步巩固了汴戏的地位。

这时,戏班的演员含着眼泪一起从侧幕条把孔寄拉出来,共同接受掌声。今次上台的与《望情鱼》是两套班底,都憋着劲儿呢,怕比不过《望情鱼》,怕丢人,怕观众不喜欢。

现在观众们的掌声,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一个艺人要在汴京混出头来,多难啊,这一出戏,能叫他们少奋斗十年,这全是亏了孔寄。孔寄用哪个艺人都可以,他们就不一样了。

云雁回站在台下,也一直鼓掌,其实他并不像其他观众一样痴迷于戏曲,但是演员们对嗓子和身体精妙的控制,还是能让他感觉到震撼。更甚者,还有包含在其中的孔寄的创造力。

《刘备过江》的全体演职人员足足谢幕了一刻钟,才得以在热情的掌声中回到后台。

云雁回和赵允初也去后台祝贺,他还掏钱买了一个花篮,抱到后台去,亲手送给孔寄。

孔寄调笑道:“这个也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

众人大笑了一番。

孔寄想到什么,把云雁回拉到一边,吞吞吐吐地道:“雁哥儿,我希望再多收一些学生。”

再多收一些学生?可是,现在班里的人已经很多了吧。

云雁回有些诧异地看了孔寄一眼,不过心中转了一下,倒是猜到了几分,“怎么,你要将汴戏发扬光大了?”

不得不说云雁回很惊讶,按照此时江湖艺人的观念,手艺是不能外传的,师父总要留一手,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啊。目前戏班里这么多人,正式弟子却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