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秤砣决定去找云先生,告诉他,真的吃到肉了,今天是肉汤,以后还有肥肉、瘦肉,甚至是羊肉。

其他人都去睡觉,只有阿元拉着秤砣的衣摆,跟在他后头一起去。

秤砣风一样跑过慈幼局各处,惹来乳养妇人们的一阵阵呵斥,最后在几辆车旁找到了云先生,云先生正背着手和大官人们说些什么。

秤砣顿时就不太敢过去了,悄悄摸摸想领着阿元离开。

不过晚了,云先生已经看到他鬼鬼祟祟的身影了,一乐,招手道:“是秤砣嘛?过来。”

秤砣讪讪地牵着阿元走过去,老实挨个行礼。

秤砣不好意思说那话了,幸好云先生也没问他来干什么的,只是牵住他的手,于是他就和阿元一起依偎在云先生腿边了。

林易看了一眼秤砣,没有在意,继续说:“郑氏的绣工出神入化,我们怎么请得起,能够送这些布料已经很够了,裁缝找我们相熟的便是。”

今日郑家送了一批布来,是郑苠听说了云雁回到处打秋风的事之后,主动捐赠的,算是支持云雁回工作。本来云雁回也觉得可以给大家裁新衣,现在瞌睡有了枕头,倒是不错。

云雁回点点头,“这也行,款式尽量方便一些吧,不要太浪费布料,但是又要能够多穿一些时间,小孩子长得快。”

“正是。”林易连连点头,“我待会儿便打发人去裁缝铺,明日就给孩子们量体。”

秤砣睁大了眼睛,怎么他听着大官人和云先生话中的意思……他们就要有新衣服穿了?!

随后,秤砣的想法就得到了云雁回的证实。

“有好心人给你们送了布来,明日就可以穿上新衣裳啦。”云雁回笑着说。

秤砣咽了口口水,“我也有吗?”

云雁回笃定地说:“每个人都有。”

秤砣激动得差点昏过去,他记忆中,自己还从未穿过新衣裳呢!

秤砣,和很多得知了消息的小伙伴,晚上都没有睡着,但是到了第二天,当他们做好准备要量体时,来得更快的,却是一群大夫。

这些人,都是太医局的,几个太医,带着一批学生,挨个给他们体检。体检完之后,才到一旁去量体。

云雁回站在小宝身后,扫了一眼,对身旁的郑凌说:“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郑凌点头,“嗯嗯,和他们都商量过了,我今日在这里也会好好采风。”

云雁回觉得,光靠他去各处打秋风不是长久之计,甚至光靠官家不断给钱也不是个事儿。

一方面云雁回在请教林易百姓弃子的状况,希望在他借调的这段时间,能够琢磨出一些条陈上奏官家,改善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媒体的力量,打一些公益广告,鼓励殷实之家能够捐助出自家用不到的物资,或是前来收养弃婴。

这第一发,云雁回自然是想到了叫郑凌的团队以连环画的形式广告。图片比起文字,要更加直观,而且郑凌他们的连环画在京中有很大的民众基础,效果会很好。

政策虽然一直存在,但是比不上连环画的图文并茂,若是画得很,人们被感动了,自然多加关照。

为此,云雁回还特别请林易空出时间来,和郑凌好好聊一聊,帮助他采集素材,画出打动人心的内容。

林易在慈幼局呆了好几年了,又听了不少人的诉说,自然是一肚子的故事。而且,知道是给《东京日报》的漫画提供,他不知道多开心。

云雁回正和郑凌聊着呢,就看到赵允初也来了。

云雁回调到慈幼局后,这是赵允初第一次过来,于是招收示意他自己在这里。

“雁哥儿。”赵允初看准了,便走过来,就看到郑凌在旁边,显得有点不自然——又想起云雁回说的那个巨可怕的笑话了。

“阿初来啦,你们俩,还有小宝晚上都在这儿吃饭好了,”云雁回看人还挺齐的,说道,“这里的孩子都特别好玩儿,还有,我把二毛家的小猫也带过来了,可爱啊!”

赵允初乖巧地点头,没有不答应的理。

这时,云雁回看到小宝给一个小孩诊治时,小孩不是很乖,就上去搭把手。

郑凌看他走开,对赵允初坏笑了一下,“婶婶来了,真是一刻也分不开啊……”

赵允初听着觉得阴阳怪气的,那个气啊,恶狠狠道:“你别乐!还记得你表叔说过的话吗?你叔婶无子,小心回头真把你过继到我们膝下来,叫你也跟我们分不开,共享天伦之乐!!”

说完,赵允初自己都抖了一下——这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啊!

第237章 慈幼局的变化(中)

郑凌只觉得一阵恶寒涌上心间, 且不说这法子是否能操作成功,他只消想想那个画面,就够受的了。

一家三口,儿子年纪最大,这像话吗?

更别提, 母亲还是赵允初这家伙……

为了打击郑凌, 赵允初真的拼了, 不过看到郑凌难看的脸色,他还是十分得意,仿佛掌握了什么郑凌的死穴。

这时云雁回才放下小孩,回转过来, 却见郑凌和赵允初之间流动着异样的氛围,不禁讶然道:“我刚刚不在,你们又吵架了?”

云雁回心平气和地劝他们:“多大的人了,小时候吵一吵也就罢了, 这么大了还吵架, 这不是给外人看笑话吗?都是一家人啊!”

赵允初:“……”

郑凌:“……”

云雁回那个“一家人”虽然没有深意, 但是他们两个心里虚,自然听出了不一样的意思。

云雁回看他们不说话,又指着一旁正扶着阿欢体检的秤砣教育道:“你看看他们,也是从小一起长起来的,互帮互助,感情多好,何况你们还是有亲戚关系的……”

从他自己这里论起,自然是有亲戚关系的,然而这话只会叫赵允初和郑凌更加坐立不安了。

“你别说了,”郑凌黯然道,“都是我的错,行了吧,我去采风。”

看着郑凌失魂落魄的背影,云雁回诧异地问赵允初:“少见你大获全胜至此,未必是最近口才渐长?”

赵允初甜甜一笑,“和雁哥儿待久了,我自然多少要长进一些。”

这话被郑凌听到,不知道要气成什么样。

……

一下午的时间,慈幼局的大小孩子都检查了身体,也量了尺寸。这一单比较大,裁缝铺为了能够如慈幼局要求一般,尽快做出来,还另约上相熟的同行一起完成。

郑凌也采风完毕,收获满满地回去。

后来回忆起来,秤砣想到,真是云先生来了之后,慈幼局变得日新月异的。当他们判着肉吃时,不但有肉吃,还有新衣,当他们盼着新衣时,不但裁缝来量体了,还有大夫来诊脉。

而第二天呢,慈幼局又迎来了三位翰林院的先生。

比较小的孩子不懂得翰林院的概念,只听说是有大学问的人,大一点的倒是懂事了,便愈发惊讶。

从前,慈幼局只有少数孩子才有机会去小学做旁读生,自然是选一些聪明、有天赋的孩子。

现在,他们却得知,每隔一日,便有先生来上课,而且是每个人都能听课。

秤砣又开心又觉得不可思议,他去找云先生,抱着云先生的手说:“婆婆说我这么笨,日后肯定不能去小学里,翰林先生能要我吗?”

“子曰:有教无类。”云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

秤砣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云先生要去忙了,所以等到上课之后,翰林先生——不对,先生纠正了,不能这么叫他,叫他李先生就行。李先生介绍完自己后,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时,秤砣就举手问了,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李先生一愣,告诉他们,这句话是圣人说的,意思是无论什么样的人,都能受到教育,当然也包括秤砣这样的。而且,这能够让他获得改变,越来越聪明,最后,不比别人差。

在秤砣心里,这句话就很了不得了,听不懂,但是其中的意思由李先生解释出来,让他觉得特别好。圣人很厉害,云先生很厉害,李先生也很厉害,居然能知道这样的话。

秤砣这一帮孩子年纪都在十岁以下,他们在李先生的带领下,进行了开蒙礼,拜孔师,然后才开始讲课。

所有人都非常认真,不止因为这是第一次上课,非常新鲜,他们年纪虽小,但是他们依稀知道,读书很重要,这可能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种知道,有的来自于旁人之口,但更多的,则是亲眼目睹留下的印象,不需要什么道理来体现。

慈幼局的大孩子,有的读了书,有的没读书,他们出了慈幼局之后,偶尔会回来看看,或有人传来他们的近况。那些读了书的哥哥姐姐,总是比没有读过书的境况要好很多的。

很多人都知道,有个从慈幼局出去的哥哥,被送去小学读过书,后来自己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已经做了一家书院的先生,自己置了家院薄田,还娶了妻。

这个哥哥的命运,是很多慈幼局小孩羡慕的,这是他们所知中最好的未来了。

而拼搏,通常从慈幼局就开始,只有少数人能够去上小学,这些人中能够有下一步发展的,就更少了。

不过不能读书,识字的话还能做很多事,选择比不识字要多,工作的种类也更加体面。

现在有这么一个“有教无类”的机会,叫他们怎么能不珍惜。

……

又过五日,裁缝铺便将新衣都送来了,大家围在一起,排队等喊到自己的名字,领新衣服。

所有人的新衣服都长一个模样,除了尺寸不同,特别漂亮,是红褐色的,还包着边,胸口处绣了一些字,但是很多人都看不懂。

有识字的大孩子说,这上面写的是每个人的名字,还有慈幼局的字样。

秤砣领到自己的衣服后,兴高采烈地摸了一遍,又试穿了一下,然后就嚷嚷开了:“不对,发错了,这不是我的衣服!”

“怎么不是啊?”小燕儿说,“秤砣哥,你看你穿着多合身啊。”

“再合身也不是,你看,这里写的不是我的名字。”秤砣指着自己胸口的字样说,“秤砣是两个字,这里却写了三个字!”

“对耶!”小燕儿一看,果然是这样,“秤砣哥真聪明,这真的不是你的衣服。”

云雁回正在那边帮忙一起发衣服,听到秤砣在这边喊,便走过来一看,“我看看,发错了吗?”他念出来衣服上的名字,“陈大全……陈大全是谁?这是陈大全的衣服?”

“你看,我就说,这是陈大全的衣服……”秤砣开心地说,忽然觉得有点不对,挠了挠头,“等等,陈大全……好像是我的大名啊。”

“……”云雁回哭笑不得,“秤砣,你还要想一下才记得这是你的大名啊?”

秤砣低着头,脸都红了,他觉得很丢人。

周围的小孩都哄笑起来,“秤砣连自己的大名都不记得!”

“我记得,我记得!”秤砣小声说,“哎呀我就是忘了一会儿!”

秤砣揪着衣襟,盯着那三个方方正正的字看,决定一定要把这几个字记下来,以后就不会认错了。

对于好多人来说,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是怎么写的,颇感新奇,甚至拿着树枝,在地上划拉着临摹起来。

林易看到这欢声笑语的一幕,十分感慨,“这些都是好孩子,多容易满足。”

“嗯。”云雁回想,因为他们拥有的太少了,不过很快,郑凌他们的公益广告就可以登出去了。

……

月末的时候,郑凌团队的孤儿主题连环画如期刊登,果然引起了很大反响。

虽说这期没有《三国》连环画,但是并没有很多怨言,就算有,很快也消失了。

这连环画对应的是一个很广泛的社会现象,人们养不起孩子,无奈抛弃他们,再不敢去看,这些孩子在朝廷的供养下,努力生存。

连环画中,普通人家用不上的一个旧七巧板,在捐赠出去,成为慈幼局孩子最珍贵的宝贝。有幸去上学的孩子,回来之后,将自己学会的字交给其他人,就用树枝当笔,泥土做纸张……

通过《东京日报》这个平台,通过连环画的呈现方式,慈幼局向东京市民呼吁,希望他们能够把用不上的东西捐赠给慈幼局,吃穿用品,都可以。

有条件的家庭,也欢迎来收养这些孩子,他们大部分身体都很健康。

在连环画带来的感动之下,很多百姓立刻就翻找了家中用不上的旧物,送到慈幼局去。

甚至有很多宫人,搬了一个漂亮的大象形状的滑梯来,放到空地上。

所有人围在旁边,几乎所有孩子,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无论是大象,还是滑梯,他们都没有见过,根本不知道这是用来干什么的。

云雁回给他们解释:“这是八公主殿下送给大家的,这个叫滑梯,本来是公主殿下最喜欢的玩具。”

玩具?

孩子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玩具还有这么大的吗?他们这儿,最受欢迎的就是那架秋千了,但是和这个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

“它是根据一种叫象的动物外形制作的,你们应该听说过吧?看,这个长长的就是大象的鼻子,眼睛在这儿,尾巴是这个。”云雁回解释着。

云雁回这么一说,好多人才恍然大悟,他们多少听过,只是因为没见过,一时对应不上这个可精致的物件,听了解释后再看,果然是一样的。

云雁回又解释玩法,扶着他们一个个上去,然后滑下来。

刚开始,大家听说这是公主的旧物,还有些胆怯,但毕竟是孩子,渐渐就放松了,感受到乐趣的他们,笑着滑下来又继续去排队,一轮又一轮。

而到了晚餐的时候,更加叫他们欢喜的事情才出现。

因为有很多捐赠,平民捐了旧物,富商贵族不但捐了旧物,还捐钱粮,因此晚上加肉一顿。乳养妇人们,还在一旁发玩具给他们。

由于连环画的深刻印象,慈幼局受到最多的,就是玩具了,七巧板、泥娃娃、棋子……应有尽有,足够给每个人发一样还有多了!

整个食堂都一片喧闹声,亏得是吃完饭才发的,否则他们一定无心吃饭了,这会儿全在互相看分到了什么,并相约一起玩。

站在一旁看过去,这些孩子统一穿着赶紧的红褐色衣裳,俱是合身的,经过这些日子来的肉汤和是不是一顿加餐,脸蛋全都饱满了许多。

而在云雁回的要求之下,他们也更加注意干净了,脸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经过先生的教导,在礼仪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一顿饭下来,嘴边都干干净净。

现在拿着玩具,更是扬着愉快的笑容。

不过是短短一个月不到,但是与此前已经大不相同了,透出一种朝气蓬勃来。

一名在慈幼局待了五年的妇人都小声对同伴说:“这哪里像是孤儿,比我家的囝囝都好看。”

“就是,”她的同伴也点头赞同,“我看还是翰林院的先生有本事,一个个以前皮得很,他们一教,现在看到我还会行礼了!”

“那肯定的,还有这一顿顿的肉汤喂下来,吃得好了,当然就用心学习了。”

“记得吧,以前有人来收养,总是挑挑拣拣,看也看不上。现在要是有人来啊,非得花了眼不成。你说一个个都干干净净,还读书讲礼,要不是我有孩子了,我也想收养啊!”

两个妇人说着说着,眼神又落到了食堂角落,那里坐着的,是一群十岁以上的少年,大部分已经十三四岁了。

“孤儿在慈幼局顶多待到十八岁,真不知道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有人来收养,肯定愿意收养年纪小些的孩子,这样养得亲。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呢,处境就比较尴尬了。

他们若是年纪小一些,赶上这个好时候,被收养的几率会增大很多。不过现在呢,好歹也赶上了尾巴,还能读上一会儿书,以后出去找活儿,也比完全不识字的要好点儿。

可是,孤身一人,好点儿也好不到哪里去。慈幼局能介绍工作,也有限。

理论上慈幼局的小孩,只被抚养到十五岁,而从十五岁到十八岁,这几年算给他们的适应时期,还想住在这里也可以,但就要交钱了,倒是比住在外面便宜,然而也得几贯钱呢。

十八岁彻底独立,十五岁就得开始赚钱了,有些孩子出去之后,赚不到钱,就跟着流氓混。

——说起来,最近开封府肃清风气,做流氓也没前途了呢。

第238章 慈幼局的变化(下)

云雁回在研究中发现, 大宋现行关于慈幼局的种种规定并不是十分完善,与他前世了解到的不大一样,想来是这个时候慈幼、养老等事业还属于刚起步。

因此,云雁回与林易讨论了许久,又请教过包拯, 最后写了条陈。很多都是几十、几百年后的方法, 能够执行, 又不会与此时的观念相悖。

——毕竟云雁回不能振臂一呼,告诉大家少生孩子多种树。

最后,云雁回便和林易一起去找仁宗。

林易其实是有些胆怯的,他见官家见得不多, 因此非拉上云雁回壮胆。

仁宗听说慈幼局有条陈要面述,便欣然应允。大宋历代皇帝时常会强调,不允许抛弃子女。对于重视人口的国家来说,这是非常不乐见的情况, 也因此才会应运而生慈幼局。

谁知林易进殿, 身后竟然还跟了个云雁回。

在仁宗心里, 云雁回就是去做做慈善,到处募捐一些东西,让孤儿们过得更好,前不久弄出来的连环画不就很有用吗?对此,朝廷是喜闻乐见的。

但是,现在看到云雁回和林易一起过来,仁宗便想,难道还上了心,有些建议?

云雁回老实行礼,因林易在一旁,他怕吓着林易,就比较收敛。

林易紧张得很,“官、官家,近日来,臣与逐风商议了一些关、关……”

他说着说着,牙齿都在打颤。做了这么多年官,一直都是无关紧要的职务,还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境况呢……不禁就脑补起来,若是说得不对,官家不满意怎么办?

仁宗十分和善地说:“你先缓缓。”

林易便哭丧着脸停下来,开始喘气,试图平息心跳。

过了一会儿,仁宗看他还好了,便问:“可以了吗?”

林易回头看了一眼,接收到云雁回鼓励的目光,便坚定地点了点头,“官家,杀子、不举子之风不若往日严重,然则从未停止,臣有如下想法。

“其一,杀子孙有害风教,当立法,使犯者入刑。

“其二,应令乡间彼此监察,以减少弃子行为。然则百姓不举子多因贫困,可命有司在各地建慈幼仓,凡孕妇怀胎,可免其夫徭役一载,并发钱粮至孩童三岁,不论男女。此仓应有专司监管者,以防谋私。

“其三,放宽收养限制,使非同姓的无子之家也可至慈幼局收养儿女,并奖励收养人钱粮,同样发放三年。又应细化条件,使养子与亲生相同,可继承家业,延续宗祧……”

林易一口气说了好几条,包括了改良先有法令与建议增加法令,每一条都听得仁宗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