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弦心中五味杂陈,突然想起一件事:“对了,武三思为什么要向伯伯说谎?”

才问出这句,心里没来由地慌了慌,当初第一次见到武三思时候那种厌怖之感复又涌现,而喉间也有些火辣辣地。

“难道……”阿弦无法相信。

老朱头道:“你说的没有错,的确是他。”

阿弦握住喉咙,喉头仿佛咯咯作响,而在她眼前,出现了一个尖下巴的孩子的脸,表情阴狠恶毒,他的手掐着自己的脖子,他并没有说一句话,但是眼睛里刀光剑影。

从年幼的武三思满含仇恨的眼里,阿弦也看到了更多,那是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脸孔,荣国夫人,韩国夫人,以及武元庆,武元爽,武惟良,武怀运……他们一个个面容狰狞,唇枪舌剑,声声聒噪:荣国夫人轻蔑道:“他们才是天生的金枝玉叶,不像是你们……你们所有人的荣耀,如今都在媚娘的身上,还是知趣些吧。”

韩国夫人啐了声:“什么东西,我巴不得她死了呢。不过是比我多一份狐媚手段……什么时候有的她好看!”

武元庆忧心忡忡:“当初我们对她们所做有些太过分了,如果只是被赶出京去,还算是好的。”

武元爽拍案大怒:“难道她还想对咱们赶尽杀绝?再怎么样也都是武家的人!”

武元庆道:“你现在还看不透武媚的为人?也可是翻脸不认人的!到时候你我都是她掌心里的蚂蚁!”

所有的种种,落在武三思的眼中心底,小孩子的面孔变得更为扭曲,他虽然没说话,但阿弦明明听见了他阴冷的叫喊:“去死吧,你这丑陋的小仔子!”

“为什么要看不起我们,为什么要赶我们出京?杀了你,杀了你!”

老朱头从后护住阿弦,阿弦才从那种被扼杀的窒息之中醒了过来。

阿弦看看老朱头,右眼赤红,老朱头不言语,只是抱着她,轻轻地拍了拍肩头:“没事了。”

两个人镇定片刻,老朱头回头看崔珏:“府君先前说阿弦本该是死了……就是指的当时么?那我去探望的时候她为什么又活了过来?”

崔珏低头看了看左手,手上多了一本生死簿:“因为我为她改了寿限。”

阿弦猛地站直了,瞪大双眼看向崔珏:怎么,难道她还得到了跟昔日太宗陛下相似的待遇?

崔珏笑笑,似看通她的想法:“不错,是跟太宗陛下相似。不过我想不到的是,由此而来,引发了许多连我都无法掌控的其他反应。”

阿弦道:“是什么?”

崔珏手一翻,生死簿消失,红袍的袖子轻轻一挥,在阿弦眼前那烟雾弥漫的所在,雾气散开,竟透出一面巨大铜镜似的东西,镜面上光影波动,显出了一幕场景。

阿弦还在疑惑,老朱头叫道:“这个……这是那夜我离开大明宫时候……”

但他虽然认了出来,却仍是疑惑不解,为何崔府君会让他看见这一幕。

阿弦一震,忙定睛看去,果然见是在大明宫中,有个身影提着个食盒匆匆而行,看仔细,正是当年的老朱头!

老朱一路逃命似的往外,因为知道荣国夫人等很快就会发现棺椁是空的,所以争分夺秒,但他毕竟是年迈体弱,急赶了这一阵已经气喘吁吁,正前头一队禁军走来,老朱未免心慌,手中出汗。

当头一名禁卫统领将他唤住,因认得是他,便只问为何夤夜在此走动,老朱虽说是为陛下准备食料,要亲自出宫去接才得新鲜,但他体衰又加心中紧张,那条胳膊无法遏制地抖了起来,掌心的汗且又虚多,眼见将提不住食盒。

正在苦撑,偏偏盒子里的小东西仿佛苏醒过来,开始动弹,老朱头纵横内宫几十年,最悬命的就是此刻了,几乎晕厥过去。

正在生死攸关之际,有一人探臂出来,帮他拎住了食盒。

老朱头下意识地便要挣脱,那人道:“我来帮您。”这把声音清朗而温和,令人心安。

老朱头心头一动,望见那人近在咫尺的容颜,没来由地手一松。

那人将食盒接了过去,那侍卫统领道:“我也听说陛下为了小公主的事龙体欠佳,既然如此,就更不要耽搁了,崔晔,你就送朱公公出宫吧。”

老朱头忙道了谢,又看向崔晔,他心里有数,盒子里的小家伙一定还不消停,甚至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哭叫起来,崔晔提着盒子,也许会察觉里头的异样,若他问起来该怎么回答?

出宫门的时候,正寅时已过,宫门打开,崔晔陪他出宫门,自始至终一声没有问过,而老朱头接过食盒后,却察觉里头悄无声息,他自我安慰那孩子一定是又睡着了,所以崔晔毫无察觉。

因这一夜的经历十分惊魂,老朱头也并没有格外在意最后这一个小小插曲。

此时此刻,崔府君袖子一挥,眼前场景变化,竟又随着崔晔回到了宫中,而就在他往回而行的时候,一道小小地人影立在拐角处,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他。

崔晔经过,仿佛察觉般回眸瞥了一眼,那人忙藏起身影,直到他重新经过。

---

老朱头已经忍不住叫道:“武三思看见了崔晔送我出宫?”

阿弦也正惊疑,居然还有这一场内情,崔珏道:“不错,这就是我所说的由此产生的意外。”他的手指轻转,老朱头跟阿弦眼前的场景也随之变化。

崔珏道:“因为此事,武三思暗中存了心病,若干年后,在崔晔出使羁縻州的时候,让索元礼串通吐蕃,想要他‘意外而亡’。”

当时崔晔很得帝后宠信,但被武三思一派的人忌惮,加上武三思本就有心病,便想一箭双雕,何况出卖消息给吐蕃,还能暗中跟吐蕃赞普示好……何乐不为。

但是没有想到,崔晔大难不死,最后历尽劫难,竟偏偏又被阿弦所救!

第372章 剧终鞠躬

听了崔判官所说, 不仅是阿弦, 连老朱头也彻头彻尾地惊怔了。

万想不到在很久之前, 那场有关她的生死惨剧之中,也有崔晔的影子,而正因如此,才又牵扯出两人之后的种种纠葛。

偏正在崔判官所示的镜面上, 是崔晔逃离了囚笼,独自一人奔走在冷月冥冥的沙漠之上,这一幕, 正是当初在桐县的时候, 阿弦守着病中崔晔无意所见。

她仰头看着那形销骨立的人,不知不觉双眼已满是泪。

“阿叔……”这会儿, 阿弦突然很想冲进去,将那时候孤立无援的崔晔用力抱住。

崔府君长袖一扬,冷月之下那道虽落拓却仍不减孤傲的影子点点星散。

阿弦回头, 满眼凝泪。

崔珏道:“当初因我一念之仁, 改了你的寿,不料因此也改变了崔晔的命数, 让他卷入羁縻州那场残杀,却偏偏……因果注定, 又是你救了他。后来你那一次离魂,你们两人的缘分本该就此终止,谁知朱老偷了地府至宝相救,而你又欠了崔晔一滴心头血, 但是这一次你同样以血相还,也算是两清了,所以现在,你们谁也不欠谁的。”

阿弦呆呆听着,心底恍然大悟,但在此之外,又有一丝异样。

老朱头讪讪道:“府君……”

崔珏定睛看着阿弦:“你可明白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就此留在地府,不能再还阳了。”

阿弦这才明白崔府君所指,双眸陡然睁大。

老朱头上前拉住阿弦的手:“阿弦,快跟府君说,你不想留在地府,你想回去!”

阿弦定定地看向老朱头,是,方才崔珏向他们揭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白了她跟崔晔之间的前因后缘,阿弦很想快些回到崔晔身旁,但……

“伯伯,”阿弦吸吸鼻子,低声道,“伯伯,若不是我,阿叔……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了。”

泪吧嗒吧嗒掉下来,因为知道崔晔受过何等非人的折磨,所以更不能原谅,这一切都是因她而起。

心头又疼又涩,因为这份痛惜,她甚至不想自己曾出现在他的人生之中。

“康伯也说过,我迟早会害死他,原来,我并不是迟早,而是早就……差点害死他,”阿弦揉了揉鼻头,嗓音低哑:“或许崔判官说的对,我现在该留在地府。”

“什么傻话!”老朱头着急道:“那些都是过去的事,而且连崔府君都算不到的,又怎么能怪到你的头上?”

两人说话之时,崔珏在旁边默默注视,一言不发。

老朱头转身道:“府君,您说当初是一念之仁救了阿弦,府君神通广大,自然知道这些年来阿弦过的是什么日子!当初她跟着我这孤老头子,食不能饱,居不能安,颠沛流离的吃了多少苦,她早早地就懂事,从小儿扮作男子自立帮衬着我,她又有那种本事,三天两头受那些惊吓,每每身上都是伤,这你都是知道的,直到遇见了崔晔……她的笑才多了些,我虽然担心崔晔会对她不利,但幸好……她比我老头子会看人,她也没选错人,他们两个人到了现在,所谓的因果纠葛,已经并不是府君您方才那一番算计所能交割明白的,这种感情的轻重深浅,永远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

阿弦的心头本有些迷惘,听了老朱头的话,泪盈于睫,又听到最后,心中轰雷掣电,她终于明白自己方才听了崔判官概括她跟崔晔相识相遇之后为何会有那种奇异的感觉了。

他们两人的因果缘分,或许已经划分清楚,但是这因果之中滋生的情深若许,仿佛已经深入彼此的血肉骨髓,不必说出也知道的同生共死的盟约,又是怎么才能划分清楚?

崔判官道:“朱老,不管如何,他们两人的缘分该终结了。”

老朱头急得拉拉阿弦的手:“弦子,你千万别犯糊涂!你难道不知崔晔对你的心意?你不回去,你这不是要他跟你一块儿死吗?”

阿弦抬手,用力擦去眼中的泪。

顷刻,阿弦吸了吸鼻子,对崔珏道:“我、不明白,府君您当初为什么要改我的寿数?”

“因为……”崔判官微微闭眸,他似乎听见枉死城中传出无数幽魂的低语呼唤:十八子,十八子。

崔判官微微一笑:“因为我……我知道你若活着,一定会是个不凡的孩子。事实证明,我并没有猜错。”

在冥府之中,再如何的光怪陆离都见识过,当时他在镜台上看着那濒死的一个小小魂魄,心潮涌动,不知怎地竟想到当年的太宗李世民,一股无法形容的心血推涌,让他来不及细想,便重把那孩子的魂魄推了回去!

这些年来他目睹那孩子的变化,同时又困惑于自己为何会犯下这样的“错”。

现在似乎……是该纠正的时候了。

阿弦眼中有泪光,却也随着笑了笑,她道:“我感激府君这一念之仁,因为不是您,我永远不会知道生而为人的种种欢喜,永远不知道跟家人在一起是什么滋味,同人相知相惜、心有灵犀的感觉,这一切都是拜府君赐予。”

阿弦认真行了个礼,又道:“虽然我曾经痛恨我为什么会有那种能力,为什么别人都没有,偏偏是我受那种折磨,但后来,我终于知道该怎么面对……我也明白,不管是我生而为人还是能够通灵,这或许都是最好的安排。府君您说是自己所为,又焉知府君所做的这些,不也正是天道、是冥冥中注定的因果?比如太宗治下二十年的乾坤平泰百姓安乐,照我觉着,这就是天道,也是正道。至于我……我虽微不足道,力量薄弱,却也愿意凭一己之力,尽量去维持这世间的公道,去守护在世间我喜欢的那些人。”

阿弦低头看看自己小小地双手,神色渐渐笃定。

崔珏眉睫微微一动。

老朱头欣慰地听着阿弦所说,只是在听见“家人”的时候,微微低头:是啊,阿弦终于跟高宗和武后一家子团聚了,也许……这才是他最想看见的。

阿弦却望着他道:“可是伯伯有一句话说错了,我之前跟着伯伯,不管吃多少苦心里也是高兴的,因为伯伯就是我的家人,是我的家,跟家人和家在一起,吃再多苦我也不觉着苦。”

老朱头嘴边抽动,鼻子耸了耸,似乎想哭,却偏偏露出了一个极大的笑容,他用力揉了揉阿弦的头,哑声道:“傻丫头,永远都是这样傻。”

崔珏道:“所以呢,你想说什么?”

阿弦道:“方才因阿叔遭遇过的一切,我后悔自己曾存在,但是我又知道,如果是阿叔在这里,他一定会对我说……他不悔这些。他是那么温柔宽和的人,就像是之前他奔奔波波终于跟我遇上一样,现在……他也一定在等我。”

崔判官沉默地抬眸,阿弦向着他展颜一笑,笑若春华:“我想回去,我……想跟阿叔在一起。”

——“我想跟他长长久久,白头到老。”

---

长安,大理寺。

自从那日被武后“赶”出宫来,袁恕己跟狄仁杰莫测高深,私底下商议,都觉着皇后举止反常,大概是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从揣测。

狄仁杰倒是说:“皇后心性聪明,只要肯抛开偏见,仔细寻思,未必不会发现我们都不知道的线索。”

袁恕己道:“哼,那天没把我们两个推出午门就已经是好了。还肯安下心来仔细寻思么?一旦涉及武氏宗亲的人,皇后恨不得把他们都放在手心里呵护起来。”

狄仁杰道:“正如你先前所说,此事关乎安定公主,皇后不至于过分偏私,且如果是外人插手料理,皇后自然是不乐意的。所以……”

“你难道觉着皇后想自己动手?但这也要她发现真凶才行。”

“假如皇后发现了呢?”

袁恕己一怔:“是谁?”

狄仁杰道:“看皇后的反应,左右逃不过我们之前提起的那些人。”

“我岂不知?关键是谁,荣国夫人,韩国夫人?”

“少卿细想,荣国夫人是皇后生母,两人休戚与共,她绝不会出卖皇后,更不会栽赃,这对她来说毫无好处。”

“那……就是韩国夫人了?她倒是有栽赃皇后的动机。”袁恕己摸着下巴思忖。

狄仁杰摇头:“她虽有动机,只怕没有胆量。”

“那还有谁?当时进宫恭贺的武氏之人虽不少,但堪称皇后亲信的只有这些人了,……你总不会怀疑当年的敏之殿下吧?”

“不,敏之殿下虽然亦正亦邪,性情奇诡,但尚做不出那种禽兽不如的行径,咱们先前都忽略了一个人。”

“谁?”

“一个当年参与过此事的人都已经死了,他却仍活着的人。”

两个人目光相对,袁恕己打了个寒战,脱口说道:“这不可能!”

“不可能么?”狄仁杰笑的有些意味深长,“但只有这个人,才能解释为何能轻易地骗过朱妙手,因为连你我都像是当年的朱妙手一样不肯相信他会说谎,更不信一个孩子会心肠歹毒至此。”

袁恕己屏息,想辩驳,心底却透出一股最深的寒意,叫他无从开口。

狄仁杰道:“你我虽不信,但皇后未必不信,毕竟……皇后是个能人所不能的。”

袁恕己声音有些涩:“我听说武三思昨日已经悄悄回了长安,那……皇后将如何处理此事?”

狄仁杰掸了掸袍袖:“赌吧,毕竟皇后的心意,没有人能够猜的到。”

两人对视一眼,彼此沉默。

良久,袁恕己皱紧眉头,低低道:“我只盼她,能够有些身为人母的心性,能够……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

狄仁杰点了点头,他负手走到门口:“上午羁縻州方向的捷报,安西四镇终于又回到我大唐掌控,这是个好消息。我现在最希望的,是天官能跟十八弟安然无恙而回。”

随捷报同回的自是崔晔“病重”的消息,袁恕己望着头顶阴晴不定的天色,这一瞬间忽然觉着什么真相,什么武三思的生死都不重要了。

袁恕己叹道:“是啊,只要他们能够平安回来就好。”

---

冥府。

阿弦说罢,崔判官道:“百年来我只改过两个人的寿数,一个是太宗皇帝,另一个,则是你。世间本无双全之法,一切也终究要有尽时。”这是拒绝的意思了。

老朱头紧紧攥着阿弦的手:“府君!”因见崔珏不肯开恩,老朱头心思转念,急切地想另外找个可行的法子送阿弦回去。

却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时刻,前方原本归于平静的镜台之上,浮现一个孤零零的身影。

是崔晔,他一反常态地散着发,长发遮住了他的半面,却因为消瘦,显得眼睫更长,他微微低头,怀中紧紧抱着不省人事的阿弦。

“阿叔!”阿弦大叫。

她奋不顾身地想要跑过去,却给崔判官拦住。

“阿叔!”

跟崔晔仿佛近在咫尺,但偏偏无法碰到。

雾气弥漫,逐渐遮住了崔晔的身形,但与此同时,又有许多星光不知从何处浮了出来,若隐若现地涌动,且正从镜台上飘了出来。

崔判官望着这一幕,心头一动。

阿弦茫然抬头看着,星光一一落在她的身上,金光散开,氤氲涌动,渐渐覆盖全身。

老朱头瞧着这一幕,惊异道:“这地府之中也能有佛光照耀,府君,这是怎么回事?”

崔珏探手接住一点金光,金光浮动,里头显出的却是昔日在豳州……郊野之中枯骨令下,野火灼烧,魂灵超度的场景。

又接一点金光,里面却是江南道奉旨赈灾,阿弦强打精神坐班询鬼,游魂秩序而来,各自有归。

其他金光点点,皆是阿弦在人世间所解脱的鬼魂,他们从面容狰狞可怖到恢复昔日安恬祥和,释然而去的种种。

这所有的金光,竟都是所有福报簇成的吉光。

老朱头仰头看着这样奇景,啧啧赞叹。

崔珏垂眸看着那点点浮动星光,眼神变幻。

他突然有想到方才阿弦所说的那番有关天道跟因果之类的话,也许……

“当初为太宗续命二十年,我从未后悔,”半晌,崔判官抬眸看向阿弦,他轻声喟叹道:“现在,我想,也许我同不后悔。”

笑了笑,崔府君不再说下去。

双手一抬,左手之中多了一本执掌乾坤万物生死的簿子,右手之中握令万物悚惧敬畏的勾魂笔,生死簿无风而动,转到某一页,金光浮动中,崔珏低头打量书册,红衣袍袖飞扬,大笔一挥。

然后他潇洒地一扬手,生死簿同勾魂笔隐没。

崔珏抚掌笑道:“如此可都皆大欢喜了么?”

老朱头总算欢喜雀跃:“多谢府君,我知道您是最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了。”

却知道事不宜迟,便拉着阿弦往前数步,指着前方那烟雾纵横的镜台处:“把这里走过去就好了,这次是判官允许的,不用像是上次一样偷偷摸摸了。”

阿弦朝那边走了两步,却又停住。

她回过身来,向着老朱头,双膝一屈跪在地上。

老朱色变,忙躲开一边,又要去扶起她:“你这孩子是要干什么,折煞……”

阿弦握着他的手臂,强伏身磕了个头:“再等些时候,阿弦一定会来跟伯伯团聚的。”

老朱头一怔,眼圈微红,终于笑道:“我可一点都不着急,您这孩子也不许着急。”他抬手在阿弦肩头轻轻一拍:“去吧,要……好好的,跟你喜欢的人长长久久,白头到老才好。”

当阿弦的身影消失在镜台之上后,崔珏一挥衣袖,镜台上复又出现鄯州的情形,崔晔抱着阿弦,一动不动。

直到他怀中的人,手指勾了勾,崔晔微闭的双眼慢慢睁开。

目光凝视着被他握在掌心的阿弦的手,见那手指明显地又弹动了两下,崔晔张了张口,却并没有发出声响,一滴泪从他的眼中滑落,那却是心有灵犀的无边欢喜的泪。

他只是沉默地将阿弦复又紧紧地抱入怀中,浓眉紧锁,欣悦的泪落如雨。

---

唐高宗咸亨四年,弓月,疏勒,龟兹等国降,吐蕃派使者求和,唐重新取得安西四镇的控制权。

次年,陆陆续续又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比如于阗王尉迟伏阇雄率领子弟来朝,比如兰台侍郎崔行功卒,而在之前被削爵的武三思……在回京后不到半年,因病离世,等等。

除此之外,二圣下旨,命恢复了王皇后跟萧淑妃的姓氏,且逐渐开始赦免其族人。

也是在这一年,高宗将年号从“咸亨”改为“上元”。

据说每年正月十五日为道教的上元天官生日,所以高宗用此年号,想必也暗寓有天官赐福,保国泰民安,乾坤清平之意。

作者有话要说:

剧终之际,略说几句。

这本定在“户部”,主要写的就是“人”。

人情世故,世间百态,人性之正直或诡诈,难以割舍的亲情,生死相随的爱情,如熠熠明星般的才子高人,或平平常常的市井小民,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而不管是再怎么安泰鼎盛的世间,总有诸多难以形容的不公,而一些非常艰难的事,总需要有人去做。

小弦子就是勇敢的践行者,阿叔是温柔强大的守护着,书记,小桓子等是无畏的同行者。

谢谢你们,上一章的留言很感动,第一次看到这样齐刷刷的正能量满满的留言,我想……以后我若是能量不足的时候,或许可以翻过去,再把大家的留言从头到尾看一遍的。

下一本的六部本来已经定了,也是个风云诡谲的朝代,剧情也很有趣,只是还待梳理。何况写这样长文实在是很耗心力,我想或许会搁置一段时间。

还有一个短文已经写了几章,本来早想发的(就是开了预收的那个,但是最近想改名字,所以收藏了的同学如果看见一本陌生的书名,不要惊讶,认准作者名就好了啊-3-)

另外,六部之中已经完成的有礼部《与花共眠》跟刑部的《闺中记》,本文文案上都有连接,也是我自己喜欢的难以形容的两本,没看的小伙伴不要错过哦。

大家也可以点开专栏,先收藏我的专栏,多数都是完结文,而且到时候开哪一本新文都会知道。

感谢这么长时间来的陪伴,谢谢所有有爱的期待,希望下一本还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