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俨垂眸不语,他常年心事重重,虽习武多年却身材精瘦。明明是顶天立地的八尺男儿,这低着头不说话的样子看着却有点可怜。

沉默片刻,江俨这才语气低落,低喃道:“我与公主云泥之别,况公主那时候于我无意,备选的驸马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比我好上千倍百倍。我没有高官厚禄,嘴拙人也笨,又不会讨她欢心,如何能因为一己之私阻了她的姻缘?”

坐在对面听的江洵丝毫没被感动,反而抖了抖身上的鸡皮疙瘩,龇牙咧嘴道:“快别说了,我要酸死了。有这些你跟公主说去,一个人自怨自艾又有何用?”

江俨闷不吭声坐着,看上去更惹人怜了。江洵实在看不得他这般模样,斟酌须臾,换了语气感慨道:“这女子一世,就仿佛三场赌局。”

江俨瞥了他一眼,实在没心情搭理他,任由他自说自话了。

也不怕他冷眼,江洵自顾自往下说:“第一场赌,赌的是家世。但凡家世好些的,哪家姑娘的亲事不是双亲妯娌姑婆叔姨帮着一起谋划?家世越好的姑娘往往越是德才出众,眼界也就越宽,所处的圈子也就越上流,往往更容易成就一段锦绣良缘。”

江俨微抬了眼,还是不说话,但总算正眼看着他了。

江洵抚掌笑眯眯接着道:“这第二场赌,赌的便是姻缘。就拿承熹公主来说,公主那样才情出众德容兼备的,还是那样高的身份,放哪家娶进门不是被当成祖宗一样供着?偏偏相中了徐家那个破落户,所以公主人生的这第二场赌,输得是彻彻底底。”

江俨神色微暗,听他哥又补上了一句“好在能及时收手,算得上大智慧”,脸色这才好了些。

“至于这第三场赌,赌的便是经营。这人生一世哪有那么多事件件如了心意的?都说棋如人生,我倒觉得这人生可比那棋盘上的门道多得多。便说咱家这生意,我刚接手的时候也察觉到不少隐患,上场便是残局,更多时候拿到手的还是一手臭棋,还不都得凭自己谋划?”

“与我做生意的有个男子,平日里是翩翩君子,只是此人酒品十分差,醉了酒后便不知东南西北,他头一任妻子便是被他喝醉了打跑的。若是常人听了,一定觉得此人打媳妇,定是猪狗不如的畜生。只是往下一听却不然。”

“他的第二任妻子知道他酒品不好,醉酒后从不往他跟前凑,也不絮絮叨叨说一些埋怨发怒的话。只备好温过的醒酒汤放在床头,给他擦了脸,任他睡个天昏地暗。可那头一任妻子呢?每当看到他醉酒,嫌他熏人便一脚把他踹到床下,口口声声嘲讽他交的都是狐朋狗友。喝醉酒的人本就神志不清,两人愈吵愈烈,如何能忍的?”

“所以说,姑娘最好的归宿不在良婿,而在经营。擦亮眼睛千挑万选挑个好夫婿,这算不得什么本事,纵是对方为人再好,日子一长多少会生芥蒂。真正有大智慧的姑娘,便是嫁给了蓬门荜户,嫁给了吃喝纨绔,嫁给了贼子暴徒,照样能使其夫成为一个正直上进的好人,经营出自己的好光景。”

江俨听得一知半解,听了这许久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但又不是胡诌八扯,似乎有那么点道理,索性直截了当问了。

东拉西扯侃大山说了这么一通,江洵此时有点圆不回来,只好故作高深道:“我的意思是,姻缘一事是公主这一生最大的遗憾,你得好好想想怎么能补上这个遗憾。”

江俨默默思索了半晌,才拧着眉总结道“废话”。

——可不是废话嘛!他纠结这好几月不就为了这事嘛!还用他扯这么一通?

江洵先是一愣,随后扭曲了一张脸骂道:“兔崽子白眼狼!我费了这么多口舌你还不领情…”又低声一个人絮絮叨叨:“真的是废话?我觉得自个儿说得挺在理的呀…”

他眼睁睁地看着江俨把一沓银票拿起揣进了袖口,却在正要走的当口停下步子,从袖里抽了三张银票出来。

江洵抽抽嘴角,欣然收下了——他这弟弟一向是个实诚人,先前的三字锦囊三千两,想来江俨尝试了下,确实起到作用了。

脑补了一下自家弟弟跟公主情意绵绵打情骂俏的情境,江洵打了个寒颤,连忙止住了思绪。看着手中破了个洞的扇子,兀自絮絮叨叨道:“…缝缝补补将就着用吧,没准跟人谈生意的时候还能拿来装个穷,多咬住几分利…”

*

二月对太学院的学子来说,算是个极为重要的月份。

蒙学馆于二月上旬考校一年学业,能在太傅的考校中得了中评以上的,便要升至小学学堂学习四书五经六艺了。若是不走运吃了个差评,不光要被同窗一番嘲笑,还得重新读这一年。

皓儿一向听话乖巧,在娘亲面前还敢躲个懒撒个娇,在面冷心也冷的太傅面前从来都是模范生。但考校是全天下学子都会紧张的事,皓儿自然也不例外。

这些天每日都抓紧一切时间复习课业,都是到了深夜去催他才会放下书本上床去睡。走路的时候低声背诵,吃饭的时候心不在焉,连沐浴更衣的时候也在背啊背的。

承熹看得好笑,天知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些个简单的书本有什么好背的?

她不以为意,偏偏江俨跟在皓儿身边折腾。江俨拿着书,皓儿滚瓜烂熟地背过一篇,江俨便指出哪里背错了,抽出要紧句子问他释义。

“鱼叔叔,我背错了吗?”背完整整一篇千字文,皓儿睁大眼睛问。

江俨摇头否认,淡声道:“世子背得很好。”

“可是我明明背错了呀。”皓儿扁嘴皱眉,拿过书本看了一眼,指着一处反驳道:“‘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后面跟着的应该是‘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呀,我刚背的时候忘记这句了。”

江俨默默看了一眼书本,又跟皓儿面面相觑看了一会儿,语气里头丝毫听不出愧疚:“方才走神了…”

见小世子又要重新背一遍,江俨盯着书本无语凝噎:这一篇已经连着背了二三十遍,大多时候世子都背得滚瓜烂熟背得贼溜,除了偶尔卡壳,别的连个停顿都少有!自己耳朵里全是魔音灌耳,他还得一个一个对着书上的字看,他也很心累的好嘛?

就这样辛苦了十多天,考校成绩下来,皓儿开心地举着太傅的优等评给公主看。

承熹给了他一支玉管湖笔做奖赏,便连江俨也送了皓儿一个文曲星小印章哄他玩——这是江俨半个月来用上好的和田玉雕成的,玉质白腻,雕工精细,明眼人上手摩挲两下便知是好东西。

这是皓儿自己的头一个印章,上头用小篆刻了他的名字。皓儿颇有兴致,拿红印泥到处盖章玩,桌子上盖两个,书架上盖两个,崭新的书本各自盖一个…鲜红印泥十分显眼,盖得端端正正,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叫什么似的。

承熹看得好笑,看着印章上那“容皓信珎”四个字却不由心中一动,突然想起皓儿早已正式脱了徐家族谱,如今回了宫,却还没个正经姓氏。

当下心中一激灵,拿过皓儿平日里做课业的本子一看,见上头端端正正写着“徐皓”二字。

她看着那个“徐”字心中一阵膈应。这才想到皓儿毕竟年幼,脱了族谱的这事怕他年幼听不明白,也就没跟他说。他如何能知自己的姓氏要改了?

此时想来甚觉不妥,跟父皇母后商量一番,当下把皓儿改做了皇室“容”姓,也省得将来徐家揪着姓氏歪缠。

实在不好说江俨此举是出于无心还是有意,总归有如此结果,江俨颇为满意。

*

二月十一,是魏明珠的十六岁生辰。

承熹提前一个月就准备起生辰礼了。女子十六岁的生辰虽比不得十五及笄礼重要,也丝毫马虎不得,许多人家往往早早为女儿筹划亲事,在十六岁这一年就得纳吉问礼了。

承熹不常出宫,明珠又是个马虎性子,对大人家的事一点也不关心,也不知道魏家给她看好人家了没有。如果已经相中了人家,又无甚意外的话,怕是今年就要出嫁了。所以这生辰礼十分重要。

承熹宫里宫外挑了好久,总是挑不到合心意的。想了又想,从母后的私库里挑了一整块透水蓝田玉,自己画了图纸,让工匠给打了全一套首饰。

又听明珠提过,去年京城中开了一家专做西洋点心的店面,生意很是红火,卖的点心也别具匠心,明珠极喜欢那家的点心。承熹还专门出宫走了一趟,店主是个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西洋人,她本还担心要学人家独有的方子会被拒绝,谁知那洋人明言说不卖方子,却允许外人现场观摩,随便你看多久都行,学会了多少都看自己悟性。

公主看了一个时辰便看出了名堂,认真谢过才告辞。回宫后自己一试,这叫做“蛋糕”的点心,第一回做出来软趴趴的,胚子不匀还裂了花,味道却已十分香甜诱人,跟江俨分着吃了;又做两回也就成型了,奶油是现成的,淋上各色鲜果酱勾勒出简单图样,有意思极了。

到了明珠生辰当天,承熹起了个大早,把那已经做得顺手的蛋糕又做了一回,上头用各色果酱画了个娇俏玲珑的小姑娘,画得有些拘谨,左看右看都觉得不怎么像明珠;于是刮掉了一层奶油,又重新画了一回。

这回画得是个张牙舞爪的小姑娘,看起来与明珠更像了。

魏家今日来的人并不多,除了几个表姐妹,也只有魏家的几位姑娘了。毕竟是小辈的生辰,远不及长辈寿诞重要;再加上魏家高门大户,家世比她次一些的姑娘怕犯了忌讳,不敢凑上前与她相交;明珠性子又有点野,同样的高门贵女都各有小脾性,往往也与她深交不得。

魏大夫人总忧心女儿的闺中密友太少,承熹倒觉得无甚不妥,明珠如今这干净明媚的样子,可比那些个扭扭捏捏的大家闺秀顺眼多了。

一群姑娘半上午就把她带来的那蛋糕分了个干净,又凑到一块说小话去了。明珠嫌她们太闷,扯着承熹要去包饺子。

魏家厨房里头的仆妇们正在忙着烧菜,这饺子却没准备做多少,左不过每桌上两盘子的事,凑个吉祥罢了。这生辰嘛,还是长寿面浇上各种味道的卤汁才顶饱。

看自家小姐兴致勃勃地要包饺子,下人们赶紧调好馅料。因九是大吉之数,故而准备了九种馅料。一溜瓷盆摆在那儿,馅料鲜香扑鼻。

魏明忼和江俨便在一旁擀面皮。魏明忼常年在外游学,身边又只带着两个书童,想吃饺子的时候都得自己动手做;而江俨明明常年在宫中,也不知怎的他也会,手下力道控制极好,擀出的皮中间厚边缘薄,最难得的是差不多都一个大小。

她们包出的饺子歪七扭八,包得越难看越是笑得前仰后合,江俨实在看不下去了,取过一张面皮盛了馅,动作娴熟地捏出了一个肥嘟嘟的大肚饺子。摆在一堆丑了吧唧的饺子边上,简直鹤立鸡群一般出众。

承熹和明珠看得傻眼,明珠不信邪地继续包了,偏偏要包出更好看的饺子。

承熹又看江俨捏了两个饺子,盯着他专注的侧脸看了好一会儿,心神恍惚地想:他舞刀弄枪的时候便十分好看,绣花之时更好看。如今擀面皮包饺子,只觉江俨整个人都镀了光似的,看得她快要移不开眼。

便凑近江俨小声问他:“你什么时候学会包饺子了?”

江俨侧首看她,停下手中动作,正色道:“但凡公主喜欢吃的,属下都会做。”

明明江俨脸上无甚表情,这回答也中规中矩的,却不知怎的听得人心一动,莫名生出两分欢喜。承熹红了耳朵,扭回脸不说话了。

见公主鼻尖上沾了一小块面粉,江俨伸手要去擦,伸到一半才觉得不妥,从袖中掏出一块干净绢帕给她擦干净了。

承熹一呆,见江俨神色如常地看着她,似乎并没有觉得这个举动有何不妥。

一旁站着擀饺子皮的魏明忼黑着脸盯了江俨一阵,默默咽下了一口老血。

因为九为大吉数,故而要包齐九种馅料的饺子,如今天儿初暖,菜市上还没有

作者有话要说:因为九为大吉数,故而要包齐九种馅料的饺子,如今天儿初暖,菜市上还没有早春新鲜的蔬菜,厨房里堆着的菜都是从京城温泉谷中花了贵价买来的。

二房的两个姑娘看得有趣,也来凑热闹了。只他们几个都是魏家的孩子,公主又常来魏府与他们相熟,魏明忼又是魏家兄长,可江俨一个外男就不好凑得太近了,只好换到了另一张案上。

本来馅料和面都没准备多少,半个多时辰就让她们折腾完了。几位姑娘都玩得尽兴,双颊薄粉,各个笑得明艳动人。

作者有话说:吐血加更~~~存稿已见底,我好焦虑…

拒绝

本章剩余内容在【作者有话说】部分。

吃罢午膳后,魏明珠拉着公主在园子里散步消食。公主走到哪儿,江俨就跟着去哪儿。明珠此时心中有事,见江俨一直跟着烦得要命,扭头提声道:“江俨,公主觉得冷了,你去取条披风来!”

江俨一个眼风都没甩给她,只看着公主。他的耳力过人,公主又离他这么近,若是公主的吩咐他怎么会听不到?

承熹知道明珠有话与她说,似乎不想让江俨听到。以为她想说的是一些女儿私事,只好冲江俨点了点头,轻声吩咐他去吧。

江俨沉默须臾,温声应道:“好。”话落,眸色微凉地扫了一眼魏明珠,转身去暖阁取披风了。

魏明珠在一旁看得眼角直抽无语凝噎,前一瞬看公主的时候还是温暖如春呢,怎么眨眼功夫看向她就像是寒风腊月了?民间那变脸的绝学还得要个准备的功夫呢,江俨直接无缝衔接的。

可她转念一想,公主听她的话,江俨还不是得听公主的,这么想来还是自己厉害,面上笑得一派得意。

公主也不知道她在得意什么,只被明珠挽着手走。谁知明珠领着她走到园中湖边,把她撇下扭头就跑了。

这是魏府里最好看的一个园子,引了圃田泽的水过来汇成了一个小湖。里头的水是活水,按理说鱼儿都应该顺着河流下游离开。却不知为何,这湖中的珍贵鱼种却越来越多,从不见少,像是住惯了一般在这里安了家。

湖中心有个六角流觞亭,亭中立着的男子身材颀长,素色锦衣玉冠束发。听到身后的动静又静默了一会儿,似胸有成算后这才回过头来,正是魏明忼。

方才明珠撇下她自己跑掉的时候,承熹就心知不对。此时看到了魏明忼在这里等着,当下便已明白了什么。

明知自己被这两人摆了一道,可她总得硬着头皮走进去,把该说的话都得说了。一条石桥通着湖心亭,上头青苔湿滑,承熹微垂眼走得缓慢,步伐比往日显得沉重了几分。

魏明忼站在亭子里,隔着十来步远,目光微暖看着她一步步朝自己走来。三千青丝尽数落于耳后,只有琉璃珠子坠成梅花形的点翠银步摇随着步履微移,那流苏随她一步一步微微颤动,看得人心痒。

许多年前,她还是个小姑娘,比明珠只高一个头,也是这样不紧不慢地走来,仪态万方步步生莲。魏明忼看着看着,多年往事便这般纷至沓来,一时之间只觉心神恍惚。

曾经那个沉默寡言的小姑娘,眨眼功夫已经变得这么优秀了。

看公主进了亭子,魏明忼走近半步低头看着她,嗓音温醇轻声笑了:“今日见了你,便觉比年初那时候气色好多了,可是有什么开心事?”

承熹极少与男子距离如此之近,不由往后小退了两步,两人之间又隔开了挺远。魏明忼毕竟是外男,直视于他未免不妥,承熹偏了目光从他肩头掠过,看向湖中景致。

只是这问题却不知该如何答?——有什么开心事?

难道要说自打江俨回长乐宫以来,她每天都能多吃一碗饭?

这么想着,倒把自己逗乐了,浅笑着没作声。

魏明忼看她不知想到了什么笑得开怀,脸上笑意微滞。

他知道自己初初回京,和承熹之间隔了几年时光,不再如曾经那般亲近了。四年前她出宫来玩时还能温声喊他一声“明忼哥”,如今却再不叫了。

他也知道现在的时机不是特别恰当——承熹两月前刚休夫,怕是还不急着再选驸马。可他实在等不了了,在他心底埋了很多年的心事,再不说出口,怕是今后再难有开口的勇气和决心了。

念及此处,他又走上前半步,低头开口问她:“承熹,你当真不明白我的心意?”

承熹已经猜到了他要说这个,头一回明珠设宴之时说了那样一番话,她只以为是明珠想偏了;可上一次上元节看花灯的那一夜,江俨也这么问。

当时承熹心生不快,明明魏明忼与自己双方都无意,为何他们非要这样妄加揣测?难道是自己行为失当,让人看了生疑?

江俨问的那话被她记入心中,想了两日,回忆起过往种种,连她也一时分不清自小一起长大的明忼哥到底是怎么想的了。

只可惜这世间诸事都有因果,唯有感情一事,不是有付出便一定能有回应。纵是他真于自己有意,也要一颗真心付之东流了。

魏明忼看着她沉默,一颗满怀期待的心渐渐沉了下去。只听承熹徐徐开口道:“明忼哥,承熹自小到大,这许多年来只有三个遗憾。”

她面上浅笑也敛了下去,魏明忼便知她所说不是敷衍,一定是心头憾事,胡乱点点头,示意她往下说。

“第一个遗憾,是对自己的心意明白得太晚。”

——心意?什么心意?这一瞬,魏明忼也不知怎的,莫名想起了方才江俨拿一方绢帕给她擦脸的模样,一颗心更下沉两分。

“第二个遗憾,是未经深思熟虑便嫁入了徐家。曾经向往过的姻缘却生生成了这般模样,实在遗憾。”她感慨道:“却也因祸得福有了皓儿,说是遗憾也不算遗憾。”

说完她沉默许久没说话。

魏明忼不由问:“那最后一个呢?”

承熹极认真地看着他,似在他脸上一点点探寻那些早已逝去的旧日时光,深深怀念道:“以前在宫中没有说得上话的同龄人,承昭又小我四岁,常常无人陪我玩耍。”

“后来大一些了,跟着明珠出宫来玩,看你带着她玩耍嬉闹,无论明珠再怎么调皮任性都会十足包容。那时便觉得羡慕,特别羡慕。”

她看着眼前的男子,眸光深深,“承熹的最后一个遗憾,便是幼时坎坷,却没有一个能宠我护我的兄长。明忼哥可愿补上承熹这个憾事?”

——没有一个能宠我护我的兄长…

他问她的心意,她连想都不用想,就能直接给出这样的回应…

魏明忼苦笑了一下:“小七,你真是…”话说一半实在说不下去了,换了一种说法轻声道:“怎么我认识你这许多年,头一次知道…你如此狠心?”

许多年前,才四岁大一点的明珠诱着公主出宫来玩,正巧赶上小公主那时候换门牙,牙齿漏风,介绍自己的时候总把“承熹”念成“承七”。

魏家的几个同龄小孩都喊着“小七”“小七”逗她。后来长大些了懂事了也拘谨了,才慢慢喊回了“承熹”。

而从小带她和明珠玩到大的魏明忼,只有在被她俩闹腾得厉害的时候才会喊她“小七”,这样喊的时候,往往说明他生气了。

明知如此,可承熹什么话都说不出。多年友情,如今明知魏明忼的心意了,她不能给他半点回应不说,自己再如此说话着实惹人厌恶。

将心比心,若是江俨拒绝了她的示好,再跟她说要认她做异性妹妹,估计她也会冷笑一声扭头就走的。

承熹心底叹口气,不再说话。心中的难过却一点点发酵,她的朋友一向少得可怜,此后可能要再少一个了。

魏明忼沉默一会儿,深深叹出一口气,这才道:“承熹,你可知道以前明珠为什么总喜欢进宫找你玩吗?”

“那时候她年纪小,宫里除了贵妃姑母又没几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你又比她大几岁,便是想与她玩也玩不到一块儿。”

承熹听得好奇,记忆中确实如此,她与明珠初识的时候明珠才四岁,说话咬不清字,走路也蹦蹦跳跳的,本就是个小孩子。她那时已经搬到长乐宫了,那便是九岁,她性子乖巧却喜静,与明珠性子合不到一块儿。两小孩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偏偏明珠常常进宫,要么是给她带一些宫外头的新奇玩意,要么是撺掇着她出宫去玩。那么小一点的小姑娘说起话来却头头是道的,把宫外头的新鲜事说得有意思极了,比起只会呆板描述的江俨讲得好多了,勾得她心痒痒,觉得自己先前出宫玩的那两回简直白出去了。

魏明忼轻声笑了,“你头一回来魏家,我就觉得你与家中姐妹都不同,无论谁与你说话你都转过脸去,听得十分认真,答话也十分乖巧。跟她们玩不到一块去的时候就自己一人坐着,也不觉无趣,眼神飘飘悠悠的不知道在看什么,总是走神。”

“那时我就想,这谁家的小孩儿啊这么有意思,叫你吃个梨你就听话得吃个梨,叫你吃红提你绝对不看一眼柑橘,不喊你吃的话哪怕摆在你手边也不会动一下。”

“明明是那样尊贵的身份,没有半分骄纵不说,还总是拿自己当个外人似的。”

承熹听得尴尬,她性子一向慢热,便是跟明珠也是处了两年,摸透了脾性才慢慢熟起来的。从小到大,唯一一个自从相识起就不设心防的人,也只有江俨一个。

是啊,只有他一个,能轻轻巧巧越过她心中坚壁,带她一点点知晓这世间欢欣。

魏明忼嘴角微扬,笑意发苦,接着道:“那时候我比你大个几岁,皇家秘辛也曾听过一些,知你幼年过得颇为艰辛,看你那样一人坐着总觉得可怜兮兮的。便总想叫明珠把宫外头好玩的东西给你带进宫,也让她撺掇着你多出宫走动走动。”

见她眼中带了笑,似陷入回忆,却没半分对自己的留恋,魏明忼看了好一会儿,也不知她是在想什么,那般温柔神色竟是自己从没有见过的。

又是深深一叹:“听闻你要嫁给徐肃的时候我特别想不通,明明那驸马备选里头是有我的,还想着咱俩相识多年,怎么着你也得选我。”苦笑:“怎么明明十拿九稳的事,偏偏弄成了这样呢?”

“承熹,你认认真真告诉我,当初你为什么不选我?”

承熹看着他许久无言,终是缓缓道:“你在我心中,从始至终,都是明珠的兄长。”

——闺中密友的兄长。

魏明忼深深一叹,怕自己脸上表情太难看,只好侧了脸不敢对着她。

他也没想太久,苦笑一声叹道: “总归是拿你没办法…那我…只好继续当好明珠的兄长。”

知道了这许多年一直不解的答案,魏明忼心中难过得要命。可回京以来总觉得满腔心事不吐不快,此时终于说出口了,这难过中却又有那么点不知由来的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