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乐顿住脚步,眼底隐有笑意而出,微微感慨,这孩子和她母亲极像,十年过去,出落得如此亭亭玉立。

烬言若是还活着,该和她一般大了。

一念间,少女已跑到身前,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任安乐忙扶住她,笑道:“慢点,无人追着你,何需着急?”

“刚才在殿门外我听到就差我一个人未到了,若是迟了,兄长定会怪我贪吃误事,姐姐行行好,和我一起进去吧…”少女双手作揖讨好,抬眼话还未完,圆鼓鼓的眼睛一怔,话便忘了说。

“姐姐,你真好看!”

少女清脆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赞叹,任安乐活了这般年岁,从未被如此直白的赞扬过,到底女为悦己者容,当下便笑了起来:“哦,当真?小姑娘,我哪里生得好看了?”

看着洋洋得意的自家小姐,苑琴后退两步,甚感丢脸。

“呃…”洛银辉眨了两下眼,极为认真道:“姐姐你说不上哪里好看,但是我就是觉得好看。”

任安乐笑容一顿,看着洛银辉,问:“你是洛家小姐洛银辉?”

洛银辉点头,“姐姐是…”

“我是任安乐,听过吗?”

洛银辉小脸一跨,“你是晋南的大土匪…”随即又堆满笑容,“也是咱们晋南的女巾帼,还是大靖的上将军,我自然听过!”

看着伶俐可人的洛银辉,任安乐哈哈大笑:“走吧,晋南的土姑娘,咱们一起进去瞧瞧,看看京城世家公子稀罕的贵女都是些什么模样,咱们也好学着点!”

洛银辉连连点头,抓住任安乐的手朝大殿走去。

在她们身后不远处,立在回廊后着一身白色长袍、面冠如玉的青年笑得颇为无奈。

待两人不见,才转头对一旁的侍女浅笑道:“我身体微恙,殿下免我入席,不知东宫可有休憩的地方?”

宫娥脸庞红的发烫,被青年一望更是连头都不能抬,声如蚊音:“回公子,花园有一石亭,公子可以去此处休息,我替公子领路。”说完握着灯笼急急领着洛铭西朝回廊外的假山处走去。

大殿内早已正襟危坐,毕竟临近门口的笑声并不浅,见刚刚入殿端坐上位的太子殿下好整以暇的望着殿门口,众人对这位名震京城的新贵将军更加好奇起来。

心思未落,懒散随意的脚步声踩在大殿口,众人抬眼,皆是一怔。

粉雕玉砌的少女可爱娇憨,如东安侯府家的小姐出现时一般让人眼前一亮,但她身边立着的女子,让整座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墨黑的广袖长袍,浅纹印底长靴,腰间斜插一把锦扇,长发挽于颈后,嘴角轻抿,目若灿星,一身古时晋南雅士的装扮。

如此女子,换下将袍,着上晋衣,名士之态,极尽风流。

没有人想到上将军任安乐会以男装出席,亦无人料到,这身气质竟与她如此契合。

一众贵女面色微凝,望着缓步走来的任安乐,不由渐生自惭之心。

韩烨垂在膝间的手一顿,眼底微叹,望着殿门口盈盈而笑的女子,起身抚掌,“上将军大驾光临,孤有失远迎,请上座。”

“哪里,太子殿下大寿,臣来迟了才是。”任安乐回得肆意,手一拱,便拉着洛银辉大步朝殿内而去,行过一众惊叹莫名的目光,极坦然的坐在左首首位,端起桌上酒杯朝太子远远一敬:“愿殿□体康泰,早日迎回太子妃,也好绝了臣大不敬的心思!”

看着妄言不羁的任安乐,众人目瞪口呆,哪知太子长笑一声,举杯迎向下首:“承将军贵言,若东宫有喜,必请将军为座上!”

两人默契十足,一饮而尽,竟晃似对大殿诸人视若无睹。

满殿贵女看着相处契合的二人,古怪之意顿生,太子和任安乐拒了陛下赐的婚事,何以还能相处得如此毫无介怀?

还未回过神,和太子饮完酒的任安乐已朝整座大殿中的贵女世子望来,手中酒杯再次倒满,“安乐迟来,自罚一杯,诸位尽兴!”

整座大殿有片息的凝滞,但几乎是立时间,所有人脸上有一晃而逝的受宠若惊,无论是威名赫赫的晋南女土匪,还是人心得尽荣宠冠京的上将军,对在座贵女而言,今日一见,都无法再生攀比之心,唯剩敬服。

女子立世能如任安乐一般洒脱不羁,除去当年盛名立国的帝家家主,他们亦是未见一人。

临近关闭城门之际,一辆由禁卫军护送的马车远远而来。

晚宴已近尾声,戏已陪着唱足,见一众贵女望向韩烨的目光殷殷急切,任安乐难得做回好人,借不胜酒力提前离席。

韩烨垂眼看她一身轻松离去,望向大殿面容俊凛,又成了任安乐入殿之前的模样。

舞酒尽酣,已入深夜,明眼人一看便知太子殿下无心此宴,众女只觉无力,但仍忍不住对着坐于上首的青年心生倾慕。

由始至终,能在太子高坐上首间仍旧毫无所动的只有东安侯府的大小姐和一直瞪着大眼一个劲盯着贵女猛瞅的洛银辉。

酒席终散,太子起身就要离席,大殿门口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看着跑进殿的侍卫,众人面面相觑,今日东宫夜宴人尽皆知皇室瞩目,有谁敢在此时来烦扰太子。

韩烨停步,望向大殿上跪着的侍卫,“何事?”

“回殿下。”侍卫垂头,声若洪钟:“宫门侍卫传话,说是帝小姐已至宫门前…”

侍卫话音未落,众人愕然瞧见——他们一晚上清冷自持的太子殿下唇角轻抿,毫不犹疑抬步朝大殿外走去。

步履生风,月色余光下,唯剩他拂袖而过的衣袍浮影。

此时,东宫假山石亭上,青年拖着下巴望着费了半日手脚爬上来吹风的任安乐,嘴角勾了起来,指着凉亭满是笑意。

“任将军,此地是我先来,你若想坐,得按咱们晋南的规矩来,喏,你腰间别着的沉香木锦扇,我看着不错,便算买路钱,可好?”

第三十五章

任谁手脚并用费了半日力气寻得一个舒适地儿打算养神时被割宰一刀都不会高兴得起来,更何况还是任安乐这样的主。

她凉凉打量了石亭里的青年一眼,脚一抬踩在石凳上,痞笑道:“甭管按什么规矩,我任安乐从来只有劫人的份,还没有人能劫到我身上来…”说着展开腰间锦扇,眉一扬,“报上你的名号,若是和府上有些旧情,本将军可以既往不咎。”

这两人都是东宫的上宾,一旁立着的宫娥瞧着互不相让的二人左右为难。

洛铭西看着面前横行霸道的女子,长笑出声:“虽入京城,将军性子倒是未变,我与将军虽未见过,在晋南也有十年交情,将军莫不是将在下的恩义忘得一干二净?”

任安乐神情狐疑,迎上青年的笑脸打量片刻突然道,“你是洛家长子洛铭西?”

见青年不置可否,任安乐朝一旁宫娥摆手,神色愉悦:“我倒是谁敢劫我任安乐的买路钱,原来是你这只狐狸,去,多搬几坛好酒来,今日借太子的贵地,本将军和老友叙叙旧,去年你借道让我劫杀南海水贼,我任安乐欠你一个人情!”

宫娥看两人化干戈为玉帛,喜不自胜,忙不迭踱着小步朝假山下跑去。

此时四野无人,除却偶尔巡卫的侍卫难见其他人影。

半晌后,任安乐端着酒杯,行至石亭围栏处,笑意稍敛,秋风瑟瑟,广袖扬展,手中锦扇朝后扔去,正好落在洛铭西面前。

“拿去,你不是说滇藏进贡的沉香锦扇可遇不可求,这是嘉宁帝前些时日赐下的。”

洛铭西拾起锦扇,展开,扇面上誊写的佛经清雅素净,笑道:“能得此扇,这趟京城之行倒也不虚。”见任安乐懒得应他,洛铭西摸着鼻子讨饶:“我知道你不愿让我入京,但你一个人在京城,我终归不放心。”

“嘉宁帝一直忧心洛家成为第二个帝家,若非晋南民风彪悍,他难以掌控,也不会将祟南大营交给你父亲掌管,你如今一入京身份堪比质子,何必让洛将军忧心。”

照拂在月色下的身影清冷肃寒,洛铭西将锦扇收拢,眼底暖意一闪而过:“他还需要老头子来制衡施家、掌控晋南,不会动我分毫,更何况他有意让银辉入东宫,我也不放心银辉一人来京。”

任安乐蹙眉,“东宫之争干系朝堂,银辉性子单纯,别让她卷进来。”

洛铭西点头,端坐石椅上饮酒,眉色淡淡,远处望来,只会觉得二人相处淡薄。

“你入京半年,可寻得了当年帝家之事的证据?”半晌,洛铭西开口问。

任安乐回头,漫不经心的瞳孔里肃杀一闪而过,“当年在西北施家和忠义侯两人分执兵权,青南山乃忠义侯管辖之内,洛家八万大军被北秦坑杀在此,古云年必定知道真相。”

洛铭西垂眼,细长的凤眸掩在柔和的夜明珠光下,温润睿智,“先借科举舞弊案让忠义侯府名声扫地;再让古云年在西北跋扈嚣张之闻传入嘉宁帝耳里,致其君臣相弃;此次你沐天府之行,沐王被禁,忠义侯失去依仗,只能转投东宫,打东宫妃位的主意,如此势必让嘉宁帝厌烦。忠义侯府半年内在京城威势一落千丈,朝堂众臣对忠义侯落井下石,弹劾他的折子最近多了不少,想必你出力不少。”

杯中清酒一饮而尽,任安乐神色淡淡:“忠义侯受嘉宁帝信任了十几年,要侯府衰落且不受人怀疑并非简单之事,只要古云年被逼上绝路,我自然可窥当年之事的缘由。”

“安乐,要还帝家青白非一日之功,切不可操之过急。当年你在东宫曾住过一年,太后、嘉宁帝和太子对你很熟悉,若非帝承恩一直被圈禁在泰山,他们或许早已发现不妥…”

“你说的是她?”

任安乐安静的声音突然在石亭里响起,洛铭西起身,循着她的目光望去,眼落在不远处东宫正殿前。

万千灯火,明月朗星,东宫大殿的琉璃长瓦下,立着一个女子,素白衣袍,容貌端盛,贵气凛然。

闻讯而来的韩烨停在石阶上,静静看着阶梯尽头遥遥相望的女子,眼底深沉如海,在他身后,京城的公子贵女站满殿外,屏息看着静默的二人。

韩烨停住的脚终于动了起来,他一步一步朝石阶下行去,停在那女子面前。一众贵女虽不喜帝承恩入京,可都忍不住想看看,十年相隔的二人再见面时,究竟是何般光景?

两人隔得极近,当年只有七八岁的女童已经长大,依昔可见当年之容,韩烨看着她,却有片息的晃神。十年前帝北城帝家宗祠前冰冷决绝的眼神,怎么会…烟消云散,犹如当初种种从来不复一般。

太过温和镇定,竟让他生出陌生荒谬之感。

“殿下,可还安好?”

虽然看见韩烨隐隐激动的神色,可他眼中的陌生却骗不了人,帝承恩心底一动,骤然开口。

“好…”韩烨回神,缓缓道:“我很好。”声音中却有着谁都听得出来的涩然。

“十年不见,今日殿下生辰,可愿一聚?”帝承恩唇角带笑,贵气的脸庞巧笑倩兮。

“自然愿意。”见韩烨颔首,她笑意更深,提步朝东宫内走去,韩烨站在她身后,突然开口:“梓元。”

不知为何,前面的人却未停,韩烨眉角微不可见的一皱,“梓元…”

声落耳里,帝承恩猛的顿住脚步,掩在裙袍下的手握紧,背对着众人的眼底惊惶转瞬即逝。她在泰山被圈禁十年,从未有人这么唤过她,‘帝梓元’三个字对她而言,从来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名字。

她回转头,神情平静如水,垂眼,带着几分苦楚:“我有十年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了。”

韩烨微怔,面有愧疚,走上前,看着她:“我只是想问问,这些年你过得如何?”

“得殿下挂念,我一切安好。”握紧的手缓缓松开,帝承恩开口:“殿下,久不入东宫,有些不记得路了,不如同行?”

“好,宋岩,替孤送。”韩烨点头,朝立在一旁的东宫总管淡淡吩咐一声,携帝承恩朝东宫后殿房内而去。

从始至终,广场上一殿世家公子名门贵女,帝承恩连一眼也未曾瞧过。

众人看着消失在宫闱尽头的两人,感慨片刻,顾自离去。

石亭上,洛铭西缓缓开口:“安乐,若是帝家还在,如今站在那里的…本该是你。”

“当年的帝梓元就不在乎,更何况是如今的我。”

任安乐拂袖,神色冷静自持,丝毫未被广场上那一幕似是感人至深的重逢场面所触动。

夜色深沉,顷刻间喧嚣盛宴落幕,侍女行来的声音临近,洛铭西朝石亭下走去,行了两步,终是停住回首。

“安乐,她学得很像,当年你为她写下帝梓元八岁之前经历的所有事,便是为了有一日她不会被韩烨揭穿?”

他问得漫不经心,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非回答不可的必要,洛铭西始终没有等到任安乐的回答。他垂眼,神色难辨,握着犹带沉木香的锦扇朝凉亭外走去。

素白衣袍里的身影淡然沉宁,却有微不可见的单薄。

身后脚步声渐不可闻,任安乐沉眼看着不远处空荡荡的石阶尽头。

洛铭西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她当年为帝承恩留下了帝梓元八岁以前的所有过往,防得从来只有嘉宁帝和慧德太后,而非韩烨。

就连洛铭西亦不知,那几页简里帝梓元的平生戛然而止在帝家覆灭之前,而不是帝北城下她见韩烨的最后一面。

遗落了帝梓元的血海深仇,无论帝承恩学得有多像,她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帝梓元。

太后寝宫后堂内设的佛堂里,低沉的木鱼敲击声幽幽响起,使深夜的宫殿平添几分森冷之意。

慈安殿总管张福推开门,冷风灌进,烛火明灭不定,佛堂内愈加幽暗,他走到潜心礼佛的太后身后,低声禀告:“太后,太子殿下和帝承恩叙旧约有半个时辰,然后亲自送她回了锦园。”

锦园在皇宫和东宫之间,富丽堂皇,是嘉宁帝前些时日特意为即将入京的帝承恩备下的。

手中转动的佛珠停住,太后睁眼,神情微有缓和:“由得他闹,只要帝承恩没有住进靖安侯府和北阙阁便无事,寿宴上太子和东安侯府、洛家的小姐相处如何?”

太后问得甚是平和,张福额间却陡然沁出冷汗来,他头埋得更厉害,“回太后,殿下除了和任将军相谈甚欢,对其他小姐…皆是泛泛。”

几乎是立时间,佛堂内陡然幽冷暗沉下来,良久以后,才听到太后淡淡的声音:“任安乐?张福,寻个时间召她入宫,哀家要好好瞧瞧她。”

“是,太后。”张福应是,见太后摆手,小心退了出去。

帝承恩在太子寿宴最后一刻抵达京城、太子携其单独离席的消息被当晚入东宫的世家子弟传得绘声绘色,帝承恩虽十年不入京,但一直是京城百姓八卦的对象,念及她十年圈禁之苦和太子数年的执着,两人缘苦情悭的传言在京城渐渐传散开来,博得不少百姓同情,上内亦出现了遵循太祖遗旨,立帝承恩为太子妃的请愿折子。

三日后,嘉宁帝下旨,帝承恩可自由出入宫禁,此旨一出,满朝哗然,众臣纷言帝承恩虽不复十年前荣宠,于嘉宁帝心中分量却也是寻常贵女难以企及。

此旨降下的第二日清早,旭日拂晓,慈安殿内,太后正欲更衣,接过侍女送到口边的漱口水,张福匆匆入殿,垂头禀告:“太后,帝小姐…在殿外求见。”

寝床上的身影一顿,纱帐下那双手中端着的瓷杯突然掉落在地,碎裂开来,刺耳的声音让殿内瞬间安静。

一众宫娥跪倒在地,脸色惊骇苍白。

“来人,替哀家更衣,张福,让她进来。”

平日慈祥宁和的声音不再,自寝床上走下的太后唯剩肃冷凛冽的面容。

与此同时,早朝将启。

任安乐行上太和殿石阶,瞧见本欲走进大殿的韩烨在宫人低声禀告后望向慈安殿眉头紧皱,她嘴角一勾,神情淡漠,大步从韩烨身边走过。

韩烨,你盼了十年,我送你一个如许归来的帝梓元,你…可有失望?

第三十六章

帝承恩走进慈安殿的时候,耀眼的晨光洒满殿门,太后一身正红凤翼冠服,罕有的带上了尘封在珍宝阁里的九凤额冠,手里握着一串佛珠,笔直坐在御座上,她看着逆光中缓缓走进的女子,审视的目光探究而冷漠。.

慈安殿安静异常,帝承恩垂眼慢慢走进,在离御座几米远的地方行礼叩首,“帝承恩见过太后。”

上首传来的声音威严冷冽。

“无需多礼,起来让哀家看看。”太后看着跪在殿中的女子,眼底隐有情绪露出,当年被先帝荣宠至极的帝梓元,如今还不是一样要跪拜在她面前。

帝承恩起身抬首,素来清冷的面容柔顺恭谨。

太后转着佛珠的手一顿,瞳孔微缩,眼眯起。这幅容貌和当年的帝盛天差之虽远,却有几分相似。

似是察觉到太后突然间的冷意,帝承恩看起来忐忑不安,望向太后的眼底带着小儿女的濡沫。

“承恩十年未见太后,太后身体可安好?”

太后打量她半晌,端着清茶抿了一口才淡淡道:“哀家很好,你一回京便来慈安殿请安,有心了。”

“承恩得太后和陛下之恩才能在泰山安稳度日,这些年太后对承恩照拂有加,来向太后谢恩是承恩应为的。”

帝承恩盈盈一礼,看上去大方贵雅。

太后放下杯盏,似是漫不经心问:“你可曾怨我和陛下将你禁在泰山十年,连太祖赐下的婚事也一并搁置了…”

帝承恩连行两步,近到太后身前,眼带雾气,就要跪下:“当年父亲犯下大错,若不是陛下洪恩,承恩今日焉能立在太后身前,太后心慈,承恩对太后和陛下绝无半点怨愤,唯有感激。臣女如今待罪之身,万不敢攀殿下之躯,只愿太后能让臣女时常入宫请安,已是对臣女天大的恩赐。”

一旁立着的张福目瞪口呆的看着行到太后面前眼角含泪的帝家小姐,如同见了鬼一般,十年未见,当年不可一世张扬肆意的女娃娃,怎么成了如今这幅脾性,虽说容貌盛丽气质高贵,却总有几分难以言喻的违和。

也难怪,无论当初如何盛极一时,帝家总归是没落了,帝梓元被圈禁泰山十年,若还是当初的性子,也枉了太后对她十来年的打算。

一双手极合时宜的拖住了帝承恩,太后面容慈祥,冷漠散去,微怒道:“你是帝家的女儿,谁敢妄言你为待罪之身。”她抬手轻轻拍了拍,“别担心,哀家看着你长大,你父亲的错和你无关…即便你如今的身份难为太子妃,哀家也会在宗室里为你寻个品行谦厚的好夫婿。”

帝承恩一怔,勉强笑了笑,回:“谢太后挂心。”

太后眼底一抹深意划过,嘴角抿起,“你当初性子活泼跳脱,想不到在泰山休养十年,倒是沉静温婉了不少,若是帝家主能瞧见,也能安心了。”

帝承恩被太后握着的手有微不可见的僵硬,不经意瞥见太后眼底的狐疑,从袖里掏出一本字帖递到太后面前,轻声道:“永宁寺清净安宁,臣女在泰山每日闻钟声,回想幼时桀骜难驯,甚为后悔,遂每日礼佛诵经,清心明智,这是臣女为太后临摹的佛经,望太后能身体康泰。”

太后眼带讶异,接过帝承恩递到手里的佛贴打开,见贴上字迹和帝梓元幼时极为相似,不过幼时肆意大气,如今看着圆润工整,疑窦顿消,眉角舒缓开来,满意道:“你这孩子,山中清苦,难为你还记挂着我这个老太婆,日后出入慈安殿无需禀告,常来就是。”

“谢太后。”帝承恩神情感激,朝太后行礼谢恩。

“你十年未回京,想必对京城很是陌生,明日哀家派个女官到锦园跟你好好说说,顺便逛逛京城。”

“是,太后。”见太后面色疲乏,帝承恩懂眼色的请安恭顺的退出了殿外。

待她身影完全消失在慈安殿外,立在一旁的张福小心抬头,不经意瞥见太后面上的神色,微微一怔——他服侍太后二十余载,还从未在她面上看到过如此快意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