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太后的声音突然响起,骇得他一怔,立马走上前,“奴才在。”

“早朝快下了,去把任安乐请到慈安殿来。”

张福应是,朝殿外走去,跨过殿门时,隐约听得里面极低的一声嘲笑,他回转头朝后看去。

太后背对着立在大殿御座上,佛经被随意踩落在地,望着大殿上方太祖赐下御牌之处。

“先帝,这就是当年你和帝盛天为我大靖朝选择的皇后,帝盛天,你给哀家好好看看,你帝家女不过如此,不过如此,哈哈哈哈…”

张福叹了口气,匆匆消失在殿门口。

金銮殿里,早朝已下,宫人向韩烨回禀帝承恩已从慈安殿出来,正朝宫门处而去,他面色微缓,还未及走下石阶,瞥见慈安殿大总管张福在殿外拦住了任安乐私语。韩烨眉角微皱,略一犹疑,还是行上了前。

“张福,何事拦住任将军?”

张福正在惊奇这位响彻朝野的女将军果然人如其名,极为随性洒脱,冷不丁太子殿下清冷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急忙回头:“回殿下,太后请任将军去慈安殿一趟。”见太子眉宇淡淡,福至心临继续道:“殿下,帝小姐向太后请完安,应已到了御花园。”

任安乐见韩烨眉头紧皱,笑道:“你这幅模样做什么,难道怕我这个乡野莽妇惊扰了太后不成。”

说完一马当先朝慈安殿行去,张福朝太子拱手行了一礼,急忙迈着小步跟在行走如风的任安乐身后。

韩烨停在石阶上,朝御花园看了一眼,微一犹疑,往慈安殿的方向追去。

走过上书房,深入内宫,眼见着过了小径便到了太后的慈安殿,张福还来不及缓口气,身后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转头,便瞥见太子爷三两步越过他拉住了前面的任安乐。

太子面带潮红,跑得有些急,向来服帖的朝服瞧上去略显褶皱。

张福眼睛眨了眨,立马当自己不存在,乖觉的后退一步。

任安乐被拉得一踉跄,抬首,好整以暇扬眉问:“殿下何事?”

韩烨显然也被自己的毛躁怔住,顿了顿,避开任安乐的眼,沉声道:“太后素来不喜女子上疆场,喜欢礼佛,你可多谈谈佛经…”他顿住,朝任安乐看了一眼,“算了,想来以你的性子佛经也看得少,还是说些晋南的趣事…”

看着一点点细心交代太后喜好的太子,张福目瞪口呆,这真的是他们那个威严冷漠的太子殿下?

任安乐嘴角轻勾,看着面前板着脸的韩烨,朝日落在他俊秀坚毅的脸上,有些恍惚难辨,突然极浅极淡的叹息了一声。

“小姐,太后今日见了您可曾刁难…”心雨跟在帝承恩身后,一路从御花园行来,小声问自家小姐在慈安殿的遭遇。

“我已经退让到这个地步,太后到底是一国之母,怎会在我面前失了气度。只不过…当年太后一定很忌惮帝家的存在。”帝承恩随意摘下园中一朵牡丹,想起太后那一身格外华盛的冠服,轻声道。

“小姐为这次回京做足了准备,如今太后和陛下对小姐喜爱有加,若是殿下坚持,那小姐的婚事定会有转机…”

两人转过小径,心雨话音未落,生生卡在喉咙里,不可思议的看着不远处的场景。

一身绛紫朝服的女将军侧身对着她们,观不清容貌,却也能感觉到她身上盛然凛冽的气质。太子殿下立在她身旁,轻声说着话,眉目间有着淡淡的无可奈何,两个人站在一块,仿佛隔出了一方天地,只是望着便静谧美好。

帝承恩眯眼,手中握着的牡丹花碎落满地,半晌后才听到她冷静得异常的声音:“走吧。”

心雨神色忐忑,见帝承恩头也不回,急急跟上前去。

韩烨交代了足有半刻才满意的停下,不等任安乐回应,他朝张福看了一眼,转身朝前殿行去。

张福脸皱成了一团,朝慈安殿的方向连连拱手,“将军,得快些走了,太后还在殿内等着。”

“行,走吧。”这声音听着有些飘忽,张福这么一想,抬眼,眼瞪得斗大——刚才还在身前的任安乐早已行了数米之远。

任安乐的慈安殿之行并不算长久,才不过半刻钟就退了出来,她走出来的时候,见天色还早,便出了宫直接朝翰林院而去。

慈安殿内却是反常的安静,张福见到了午时太后仍未传膳,只得低声“太后,御膳房准备了清淡的粥食,可要奴才传上来…”

话音未落,榻上传来低闷的咳嗽声,他急忙走近,见太后略显疲态,靠在榻上无精打采摆手,“不用了。”

“太后,快入冬了,您小心着凉。”张福将太后膝上滑落的毛毯重新放好,将参茶端到太后手边。

“赵福,哀家老了。”太后突然感叹的声音让张福一怔,他笑道:“奴才瞧遍了后宫大大小小的美人,就没瞧见一人能和太后您相比的。奴才想着这恐怕和容貌无关,太后御领后宫,母仪天下,大靖子民谁不敬重啊…”

“你就是会说话。”太后接过参茶,缓缓道:“你跟在哀家身边几十年,你来说说…帝承恩和任安乐,谁更配得上太子?”

“奴才怎敢妄议太子殿下…”

“恕你无罪。”

想着刚才在大殿不卑不亢,正儿八经告诉太后非太子妃位不入东宫的任安乐,张福略一犹疑,回:“帝小姐如今的性子柔顺温婉,可奴才瞧着任将军大气魄力,更适合太子殿下,况且依奴才看,殿下怕是对这位任将军很是上心。”

太后垂眼:“柔顺温婉?哀家只怕她是只养不熟的狐狸。唯一能让烨儿上心的偏偏…”太后顿了顿,脸色有些难看:“脾性和当初的帝盛天一样桀骜难驯!”

“太后无需担心,当年帝家犯下谋逆大罪,只要陛下不点头,即便有先帝遗旨,帝小姐也未必能入选东宫。”

“哀家就怕他会点头。”

“怎么会?陛下和殿下僵持了十年都未答应…”

“你以为他把帝承恩禁在泰山十年,真的只是为了制衡帝盛天和朝野世族?”太后拂袖,“泰山有净玄守着,帝盛天是救不了帝承恩,可哀家…也一样杀不了她。”

空荡的大殿内,幽冷的声音缓缓回响,渐不可闻。

自从科举舞弊案后,任安乐这个深山野林里出来的女土匪和翰林院学士也算是有了革命情谊,半年多的相处下来交情笃深,任安乐被封为上将军后,任府每日门庭若市,众人便对她时常藏于翰林院编纂楼躲清闲一事睁只眼闭只眼。

今日她照例溜进编纂楼,只是却未如往常一般在楼下休憩,直接朝二楼走去,守阁的翰林编修何正是这次科举的士子,有些腼腆,唤住她道:“任将军,二楼是翰林院藏阁,陛下有旨,除了几位大学士,其他人不能进入。”

任安乐苦着脸,眉皱成一团:“何大人,你也知道太子选妃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我那任府实在躲不了清净,行个方便,把二楼的地儿借我半个时辰?”

若非任安乐当初秉公直断,何正也未必能入翰林院,迟疑片息后无奈道:“将军要躲了清净也成,只是藏阁里珍藏着不少先帝和陛下的圣旨奏折,将军小心些。”

见任安乐连连保证,何正说着便上楼替任安乐打开了藏阁。

任安乐走进二楼,关上门,笑容敛下,朝书阁中堆积如山的卷轴藏书看去。

大靖立国二十载,每一道皇帝颁下的圣旨和平时批阅的奏折,几乎尽藏于此。

任安乐行上前,一本本耐心翻看书册笺纸,半刻钟后,她停在书阁中间,拿着一道布满灰尘的圣旨,眼眯了起来。

这是一道十几年前诸王内乱时嘉宁帝调遣边境守将的圣旨,当时内乱纷争,嘉宁帝以密旨调军,用的是皇帝私印。

大靖朝除玉玺、虎符能调军外,传言皇帝有一枚私印能在危机时刻调动大靖边疆军队,任安乐要找的正是这一枚。

她从袖中拿出一张泛黄信笺,对比圣旨和信笺上的字迹私印,神色冷凝。

除了内容不尽相同,无论笔迹私印都一般无二。

永宁,北秦叩关,西北危机,你接信之日,令帝家军远跋西北,与忠义侯于青南山两面夹击,共诛北秦铁骑。

没有落款,可是靖安侯怎么会认错嘉宁帝的笔迹和皇帝私印?

十年前若没有这封来自京城的皇帝密旨,帝家八万大军何敢远赴西北,她帝家又怎会背上叛国罪名,满门抄斩!

姜瑜查抄帝府,为的便是这封密信,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搜城三日,却没想到密信就在当时还是幼童的她身上,十年来从未离身。

合上圣旨,任安乐行到窗边,神情难辨。

虽然笔迹和私印都证明十年前送来密信的是嘉宁帝,可却不能断定是他,否则当年父亲大可公开证据,而不是用自尽来证明清白。

若送密信者是嘉宁帝,他便不会让姜瑜大张旗鼓去帝北城查探真相,因为密信一旦大白于天下,他势必帝位不稳,受天下人口诛笔伐。

若他是帝家冤案的始作俑者,也绝不会对帝家有一丝恻隐之心,洛川麾下的两万将士也不会得以保存,更不会留下她的性命,只是将她远送泰山,交由净玄看管。

可嘉宁帝也绝不是能相信之人,帝家冤案虽可能不是由他而起,但帝家一百三十二条性命,是他降旨赐死,帝家一夕间烟消云散大厦将倾也是他一手造成。

父亲以命换来的机会,他终究选择了权势,而非帝家的清白。

将密信折好重新放回袖中,任安乐望向巍峨的皇宫,眼眯了起来。

到底是谁对帝家有不死不休的仇恨,恨到要拿八万将士来陪葬,让传世百年的帝家永无翻身之日?

送来这封密旨的人,究竟是谁?

第三十七章

傍晚,韩烨处理完政事从书房走出来,看见温朔期期艾艾守在门口,遂行上前,“何事?”

温朔朝花园的方向一指,挤眉弄眼道:“殿下,总管说帝小姐来了,正在花园里休息。”

韩烨一怔,并未如温朔想象的一般欣喜,只是拍着他的肩道:“温朔,你…见过梓元了?”

温朔摇头耸肩,“殿下寿宴那日我在户部未回,这几日帝小姐在锦园足不出户,还未见过。”

难怪守在这,想必是要他引见帝梓元。见温朔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韩烨迟疑片刻,突然问:“温朔,你最近可想起小时候的事?”

韩烨冷不丁一问,让温朔着实意外,想了片息才道:“我只记得小时候和钟姨住在城西,然后便是遇见了殿下…”说着挠挠头,“钟姨说我染过一次伤风,去了半条命,养了几个月才好,之后五岁之前的事就记不大清了。”

韩烨看了他一眼,抬步朝花园走去,“记不起来就算了,以前的事无关紧要,去见见梓元。”

温朔点头,跟在韩烨身后,有些奇怪。他跟在殿□边八年,殿下从未关心他幼时之事,怎么会突然问起?

帝承恩的拜访打破了东宫平日的安静,出于对这位传说中的帝小姐的好奇,花园里外观望的宫娥明显多了起来。

韩烨走进花园,见帝承恩背身立于池塘边,远远望去颇为落寞,他疾步走上前,“梓元。”

帝承恩眼底飞快划过一抹情绪,回转身浅浅行了一礼:“殿下。”随即垂眼缓缓道:“陛下赐名承恩,以后殿下不要再唤我梓元了,这个名字十年前就该消失了。”

韩烨看着她半响未言,直到帝承恩抬眼望来,他才笑道:“也好,以后你便是承恩。”

温朔自觉走到韩烨身旁,清脆有力地咳嗽了一声,韩烨摇头苦笑:“这是温朔,你们…”他顿了顿,才继续道:“之前没有见过。”

温朔狐疑地瞥了韩烨一眼,他和帝梓元素未平生,自然是没有见过,但仍是极郑重的朝帝承恩见礼。

帝承恩早瞧见了这个面容俊秀气质出众的少年,温朔才名冠绝京城,又是韩烨教养长大,念及他在韩烨心里地位非比寻常,帝承恩亦是对他温婉一笑,“温小公子多礼,早闻公子大才,今日一见果真不负盛名。”

温朔有些愕然,倒不是因为帝承恩夸赞得直白,只是这样贤淑贵雅的女子和韩烨平日里说的帝梓元太过不同了。

即便是被囚在泰山十年,帝家小姐也不该是这副性子才对。

韩烨哪里看不出他的失望,心里微叹,对帝承恩道:“温朔年幼,无需如此夸赞,日后你若有时间,替我多教导他一些。

这话一出,不仅是温朔,连帝承恩亦是一愣。

温朔师从右相,乃大靖开国以来最年轻的状元,帝承恩被禁在泰山十年,只学女红刺绣,如何能教导于他?

只是未及两人把话琢磨明白,韩烨已朝温朔挥手,“入冬后西北颗粒难收,户部责任重大,回去帮钱大人,少在东宫消磨时间。”

温朔被韩烨一顿训,想着他平日里撵人可没这么急,朝帝承恩瞅了两眼,恍然大悟,笑着行礼退了下去。

“听说温小公子是殿下一手养大的,如今小公子才名远扬,殿下应很是欣慰。”帝承恩行到一旁的石桌旁坐下,轻声道。

“他很争气。”韩烨坐在帝承恩对面,不吝啬对温朔的满意,笑了起来。

帝承恩垂眼,眸中现出伤感,低声道:“若是烬言还活着,和温小公子一般大了。”

韩烨倒酒的手一顿,沉默半晌才开口:“当年你回帝北城时把烬言托付给我,是我没能照顾好他。”

靖安侯手握重兵,帝梓元十一年前入京本就有质子之意,十年前靖安侯在晋南大寿,帝梓元回晋南祝寿,靖安侯便把幼子帝烬言送入京城,帝梓元离京之日,将幼弟亲手交到韩烨手上,望其能护他万全,原本两人约定帝梓元一月后回来便送帝烬言回晋南,哪知…

一个月还未过,帝家谋逆事出,帝家被满门抄斩,就连当时身在京城不过五岁的帝烬言也被皇家秘密处死。

“是烬言无福,我看不到他长大,与殿下无关。”见韩烨面有愧疚,帝承恩饮尽杯中酒,幽幽道:“这些年陛下和太后对我很好,得殿下看重也是我的福气。我这次回京并无非分之想,只是想来见见殿下,于愿足矣。”

见帝承恩和几日前归京时的淡定神采完全相左,韩烨皱眉,问:“可是皇祖母说过什么?”

帝承恩苦涩的扯了扯嘴角,握着酒杯手有些发抖,“太后说…会为我在宗室择夫,殿下,终生大事关乎一生,我虽为罪女,可亦不想随意托付他人。只求殿下选定太子妃后,能允许我回泰山了此残生,每日诵经念佛,为烬言祈福,超度帝家先人。”

“梓…承恩!”略带颓然的声音打断帝承恩的话,韩烨抬首,望向她,缓缓开口:“可还记得十一年前你带着洛铭西来京城,我在城门接你时说过的话?”

帝承恩蹙眉,掩在袖袍下的手兀的握紧,当年那封交到她手里细数帝梓元经历的信笺中,只是寥寥带过此事,根本没有仔细提及。

她垂首,只是道:“殿下,那时候我只有七岁,怎还会记…”

话还未完,墨黑龙纹长靴印入眼底,韩烨行到她面前,半蹲下,握住她的手,“梓元,当年我便说过,你是我东宫太子妃、韩烨的正妻,这一点无论谁都不能改变。”

帝承恩怔怔望着他,眼底冰峭退却,暖意弥漫。

“殿下,礼部尚书求见。”院外侍卫的声音传来,韩烨拍拍帝承恩的肩,笑道:“你回锦园好好休养,不用计较皇祖母所言。”

他起身朝小径外走去,衣袍一角突然被拉住,韩烨回头,帝承恩眼眶泛红,隐有委屈,轻声开口:“殿下可是心仪任将军…”

见韩烨怔住,她垂眼:“前几日我去慈安殿给太后请安,看见殿下和任将军在御花园里…若是殿下喜欢任将军,将来也可迎任将军入东宫…”

“梓元,你想多了。”韩烨回身,一字一句开口道:“任安乐是大靖一品上将,国之柱石,我不会将她迎入东宫,更何况她亦不会以侧位之位入宫。”

韩烨说完,不再看帝承恩的神情,朝外走去,行了两步,终是顿住,背对着她,身形萧索,说出的话掷地有声。

“梓元,当年我没能保住帝家,也没有护住烬言,我知道你不愿意再相信我,但当初对你承诺之言,我韩烨有生之年绝不毁弃。”

帝承恩望着消失在小径尽头的身影,半晌后,悲苦的神情敛住,端着石桌上的酒慢慢品起来。

她面容冷静,神态从容,全然不复刚才的落寞凄苦。

从始至终,她听得很清楚,韩烨的这番承诺只是对帝梓元而说。

韩烨,即便你承诺的人不是我,我仍然相信你不会毁弃诺言。

帝梓元已经死了,能回来守约的人,只有我。

华灯初上,简朴的马车在长柳街上缓缓而行,今日难得月圆,耐不住温朔体察民情的说词,韩烨被撺掇着出了东宫。

“殿下,我在聚贤楼为您订了厢房,赵岩说今儿翎湘楼琳琅姑娘演奏古琴,我去看看便来。”

眼见着临近聚贤楼,温朔锦衣折扇,捂着嘴朝韩烨挥手,一溜滑下了马车,朝歌舞升平的烟柳街跑去,韩烨向来对他没脾气,让两个侍卫随身跟在他身后,进了聚贤楼。

太子出巡,虽是微服,谱还是有的,掌柜一见韩烨进门,便殷勤的将一行人迎上了二楼。

“公子,您今儿好运气,咱们翎湘楼可来了一位贵人…说不准您和贵人聊两句便可飞黄腾达了。”

经商的人难免夸大其词,跟着的侍卫正欲将掌柜请走,却见自家殿下望着窗边的方向顿住了脚步。

侍卫偏头望去,身着锦衣的女子懒懒坐在窗边,神态肆意,瞧出那女子身份,不由恍然大悟,难怪满堂宾客噤声,原是任将军高坐在此。

作为大靖朝唯一的女将军,又掌管着五城兵马司,任安乐的容貌在京城有心人眼里早已烂熟于心,更何况是士子齐聚的聚贤楼,也不外乎任安乐一身布衣,仍能让满堂俱静。

楼口的动静并不小,再加上韩烨一身气质常人难及,甫一出现在二楼,便惹了满堂注目。

任安乐回转头,见是熟人,咧嘴一笑,随手朝对面木椅一指,以示邀请。旁人不知韩烨身份,可随行的侍卫是知道的极清楚的,见任安乐这副召唤的架势,脸都绿了,只是还没等到他们表忠心为太子爷不忿,韩烨已经眉一扬朝窗边走去。

被抛下的侍卫面面相觑,嘀咕着自家殿下一见这任将军,风骨便倾颓了,垂头丧气守在一旁。

能得当朝上将军相邀的自非凡人,况且素闻任安乐性子桀骜,鲜少有能入她眼的,来人身份定不一般。跟在一旁的掌柜见宾客顾自诧异,喜不自甚替韩烨奉上茶点后将二楼一众宾客请入了包厢。

一位贵人尚可迎合聚贤楼规矩,若是两位,那自然便是要聚贤楼为其改规矩了。

眨眼间,二楼大堂便安静下来。楼下灯火万千,行人如履,热闹非凡,楼上古香宁静,凉风徐来,观京城百态,别是一番风景。

即便是韩烨坐下,任安乐也懒得理他,仍神色如常拖着下巴看着京城繁华的街道,眯着眼极为惬意。

韩烨抿了口茶,茶香清冽,入口涩苦,他很是意外任安乐的性子居然会好此茶。抬头朝对面眉目坦荡淡雅的女子瞧去,韩烨突然有些感慨,半年前还是满京城鄙夷不屑的晋南女土匪,如今已成了一品上将军,掩在众人对她女子之身的好奇下,极少有人注意到…如此不可思议的仕途晋升,大靖开国数十年来,亦从未有过。

难怪右相曾说,任安乐此人,决不能与之为敌。

觉得自己想得有些多,韩烨心底失笑,道:“此处风景甚好,你这回寻了个好地方。”

任安乐伸了个懒腰,不急不缓苦着脸道:“殿下,托您这场声势浩大选妃的福分,如今整个京城的贵女都想瞧瞧我这个拒绝了太子殿下的女土匪是个什么模样,如今家宅难安,不到半夜臣连府邸都不敢回。殿下…”

任安乐哀怨叹息一声,手伸到韩烨面前巴巴摊开,“臣的封禄也是每日巡城辛苦赚来了,将军府上上下下一大家子都要靠臣养活,再说聚贤楼的茶水也不便宜,您若是体恤下臣,不如把臣每日在外吃喝的银子一并包了?”

韩烨顾自端着茶盅细品,完全不为所动,只是瞧着她,“任将军,孤这人有个毛病,若是五城兵马司需要兵帑,孤为鼎力相助,若是将军要孤行个方便…”韩烨顿了顿,正儿八经继续道:“孤银子没有,贵命一条,将军有本事,拿去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