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压下了不期然涌上的一股暖流,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分析起来,“宗房年前对于族库的粮食,是夸下了海口的。虽说还弄不清楚他们用了什么样的办法,来遮掩过大家的耳目。但只看老七房男丁出外逃荒一事,与老七房和宗房老四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便可知道族库的底蕴,恐怕要比我们想得更差得多。如今放了一段日子的粮食,西北只怕也是被跑遍了。虽然有江南来的一股粮食作为补充,但存粮消耗殆尽的日子,只怕是近在眼前,无论如何,是撑不到明年的夏收了。为了宗族考虑,宗房一定要拉下脸来借粮,我们进的这一万石粮食,村子里虽然没有多少亲朋好友们知道,但是一定瞒不过宗房的耳目的。”

这一番分析,最难得在条理清晰,思路也很明确。虽说没有多少真凭实据,但经过善桐这一梳理,如今村子里的局势不言自明:宗房身为首脑,粮库却即将告罄。大半年前,村子里殷实的人家又大多把存粮借了一多半出去,这余下的一点,是各户的保命粮食了,谁都不会轻易交出来的。宗房盯上小五房,那是题中应有之义。

“嗯,那你说,这粮食,我们给不给呢。”老太太也半坐起身子,认真地望向了善桐。“孩子,你过年就是十二岁了,甘罗十二为相,你年纪不小啦……家里的事,你也能说得上话了。粮食给不给,怎么给,给多少,你都仔细想想,说个子午寅卯出来,没准祖母和你娘都没有主意,反而是你有了主意呢?”

这是真的把善桐当个大人看待了……

王氏心头又是喜悦,又有些淡淡的伤感:善桐这样的年纪,本该还有些童趣在的,虽说也要言传身教,让她懂得大户人家做人的道理。但也没有把个家族兴衰的重担,往个女儿家肩头放的道理。

老太太这是实在不看好村子的将来,迫不及待地想要调教出善桐来,以便万一出事,第三代能有个能经得住风浪的话事人了。

她没有说话,只是不动声色地调整了自己的表情,也配合着婆婆,带上了些许郑重,似乎是无声地认可了婆婆的说法:眼前的棘手形势,即使是婆媳二人都很难拿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应对方案,病急乱投医,已经不得不求助于第三代的孙女儿了。

善桐一扫母亲和祖母的表情,不禁就深吸了一口气。

如果说一年半年之前,她对于长大,对于扛起责任,还有些说不出的恐惧,那么在遇匪一事之后,这丝丝缕缕的恐惧,似乎已经被一种明悟给不见痕迹地消融了去——她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事到临头需放胆。即使是祖母、母亲,也不是算无遗策,更多的时候,她们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策略,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这些诀窍,她虽然还生疏,但已经不是全然陌生。

是到了可以扛起责任,做个大人的时候了!初生牛犊心里虽然也有畏惧,但更多的还是跃跃欲试的喜悦与兴奋,她迫不及待想要证明,自己也有一样的能力,可以运筹帷幄,在困境中带领一个小家庭,一个大家庭,甚至是一个百年望族,继续艰难而稳健地走下去。

“粮食是肯定要给的。”她毫不考虑地定下了整个问题的基调,语气冷静得甚至有几分淡漠。自然而然一挺脊背,就将两位长辈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自己身上。“不管怎么说,宗房始终还是宗房,一百多年下来,也没有出过什么大差大错,有宗房在,村子的心就乱不了。这时候最要不得的就是一个乱字,乱字一起,就难以收拾了。因此粮食不但要给,而且要给得低调,族库缺粮的事,一定要死死捂住,不能走漏丝毫风声。最重要是树立起对族库的信心:即使再来一个荒年,我们也能坚持得下去,唯有如此,才能上下一心,共渡时艰。”

她犹豫了一下,又道,“村子里粮食多,不仅仅是村人们知道,连外人都有所耳闻。今年冬天一来寒冷,二来有坚冰护卫,应当是可以平安度过的。到了开春的时候就很难说了,到时候固然大部分强人响马,都会解甲回去春耕,但专事劫掠的绿林好汉,却未必不会来打杨家村的主意。我想最大的危机,应当反而是明年春天一直到夏收之前,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仅靠十一个军爷,是肯定无法应对此事的,宗房对此似乎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我们当然要运用粮食这个筹码,逼得宗房出面组织演练村兵,俾可护卫家园……虽然对粮食的消耗必将加剧,但这点粮食是省不得的。”

不要说王氏,就是老太太都不禁一怔。

不说以善桐年纪,能够看得这样高远,足证她天资多高。就说这个以粮食为筹码,逼得宗房就范的主意,说真的,就是老人家自己都尚未想得清楚。

到底是老了,还一味打着逼族长老哥让贤退位,拱海林这个年轻人上位的算盘。想着他年轻大气,必定能够收拾起这个烂摊子……却还从这个角度入手去安排。

她陡然浓厚起来的兴趣,是瞒不过善桐的——她实在是太熟悉自己的祖母了。小姑娘精神一振,又低头盘算了片刻,才续道,“祖母也说过,粮食是握在我们自己手上,这才能够心安,其实兵事也是一样的。我们既然要和村子共存亡,宗房又实在难以信任,尽管为了人心,不好在这个时候贸然更替,但也应该将大局握在手心,不能再听由别人安排了。第一件是军事,第二件,这粮食的发放,应当由各房一起做主,孙女儿想,最好是族库拿出一部分粮食,各家再出一部分粮食,此后大家都不要再动自己的存粮了,所有人一律领饭吃,村兵们吃得好些,族人们吃得差些,佃户、下人们吃得再差些。但大家都有饭吃,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我们小五房的佃户,比一般的族人吃得还好,长此以往,大家就是不犯嘀咕,也都要犯起嘀咕来了。再一个,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存粮可以控制,若是明年春天风雨不调,我们宁肯再省些,也不至于无法支持下去……”

这两个主意的角度都实在新颖,连王氏都嗯了一声,若有所思,“这办法在笼络人心上,好处是大的。”

善桐低声道,“其实还不在于笼络人心了,统一开火,各家各户就是要开小灶都难。这样还是强迫富户们存一点粮食,到了万一实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还可以拿来公中救命……出兵的时候,总是要先算败再算胜,我们也得把明年收成还是不好的可能给计算进来,能多省一点,就多省一点。”

她又振奋起精神道,“第三件,就是宗房的人事更替。宗房四叔一再和我们小五房过意不去,这族库粮食的事,虽说现在我们不计较,但宗房不能不给我们小五房一个交待。他们也需要一个替罪羊——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依着孙女儿想,事情过去之后,宗房必须把族库一事公诸于众,将四叔逐出宗谱,不许他再回来!”

这个清秀端丽,桃花一样明媚的小姑娘,脸上竟似乎蒙了一层煞气,她一字一句地道,“也要让宗房知道,一味靠着小四房是没有用的,到了危急关头,要依靠的还是我们小五房!他们既然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就须怪不得我们照脸扇他们的巴掌,让他们也尝尝小五房的厉害!”

她扫了母亲和祖母一眼,一下又有了些不好意思,低声道,“自然了,这还不算我们和宗房之间的交易……粮食我们也是用钱买回来的。宗房这些日子以来四处走访,无非就是要买粮食嘛,家里不是没现钱了吗?一万两银子进的货,四万两、五万两银子往外卖,虽有囤积居奇之嫌,但也是随行就市,其实比起市价,也已经便宜了一半了……这三个条件,不过是和我们谈生意的门槛罢了。少了一个,这生意就别谈了,大不了大家闹个鱼死网破,反正咱们占着理儿,也不怕闹大——还怕闹不大呢!”

王氏已经完全听住了,她不禁追问了一句,“可你前头才说,这粮食咱们是必须给的——”

话才出口,就不禁自嘲一笑,“哎呀,娘都被你给绕傻啦!”

善桐不禁和老太太相视一笑,一老一少居然异口同声,“这道理咱们心里清楚,可宗房未必清楚哇!”

王氏也只好讪讪地笑了,可这笑很快就变成了忍俊不禁的,真心的笑,她笑着向老太太道,“娘,三妞妞算是被您给教出来了!”

老太太难得地摇了摇头,“我不敢居功,这孩子是咱们一起调.教,一起教好的!”

婆媳之间虽然没有过多的眼神交流,但相处时的态度,已经显著地松弛了下来。

善桐看在眼里,不禁甜甜地笑了。

虽说远景艰难,但只要同舟共济,天底下又哪有过不去的坎呢?

#

虽说善桐的一席演讲,堪称惊人,也让老太太和王氏都有了很多想法,但毕竟和宗房之间的谈判,往大了说,竟是关系到杨家村的命运走向,两个长辈不能不一再推敲。这一次,她们已经开始频频询问善桐的意见:在这样的时刻里,任何一种新鲜的想法,都有存在的价值。

这个小会就一直进了初更,等老太太露出了疲态,王氏才道,“族长未必不要再矜持一番,摆摆架子。娘也累了,还是先歇着吧,别的事,咱们明儿再说。”

两母女这才出了祖屋,望江已是亲自打着灯笼来接人了。一行三人便默默地在一片冰冷的雪夜中徐徐穿行了起来。

或许是方才说得太过兴奋,王氏一路都没有多少话,一边走,一边兀自沉思。善桐也就若有所思地游目四顾起来,直到二房居住的小院子已然在望,她这才轻轻地扯了扯母亲的袖子,低声问,“娘……您是为什么要打发楠哥去江南呢?”

她会偷听到这句话,王氏并不意外,事实上整件事也根本没法保持机密——一个大活人忽然不见,只要不是瞎的,当然都会追根究底。

她唇边就泛起了一丝淡淡的笑,轻声道,“妞妞儿,你要知道,有很多道理,娘可以说给你听,但也有很多道理,娘只能做给你看……这件事,你就只能自己琢磨。”

她爱惜地瞥了女儿一眼,又握住了她单薄的肩膀,轻轻地捏了捏:这小半年来勤练骑射,孩子的肩膀都硬了不少,真是大了……

“该怎么对外,你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她话里带了几分欣慰,“艰难困苦,毕竟是把你给洗练了出来,这苦也不算白吃……可这对内的心术,你却才刚刚登堂入室呢,什么时候你把娘的这个决议给琢磨清楚了。娘也就没什么能教你的啦!”

见善桐秀丽的脸庞上,又流露出了带着憨的不解,王氏不禁一边笑,一边叹了口气。

其实按理说来,善桐年纪毕竟是小了几岁,又是个女儿家,真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说话还是不如男丁管用。这一番商议,旁听的人并不应该是他,而是善榆或者善梧才对。

自己不提善梧,固然是有自己的私心,恐怕家中也就是大妞看透了几分,却也从不曾明说。可老太太也不提善梧,就很值得费上一番思量了,怎么连这样危急的形势,都不肯倚重庶孙……

看来,虽然面上不说,但老太太还是铁了心,一定要把榆哥给扶植起来,虽说二房嫡弱庶强,几乎是明摆着的局面,但老人家还是一味倔强,都到这份上了,也不肯对善梧少假辞色。

王氏不由得就回过头,望向了来时路。

年成不好,往日最热闹的农闲冬夜,如今也是一片冷清,几乎所有人家都早早熄了灯火,一片黑暗之中,只有前头望江手中的玻璃灯笼,晃晃悠悠地辐射出了一股淡淡的光源,将三人的身影,斜斜地映照在了雪地上头。

这一段路并不好走,雪天路滑,王氏几次都差点失足,要不是善桐年轻敏捷一把扶住,说不定就要栽到了地下。这一摔,没准可就伤筋动骨了。

不过,再长再难的路也有尽头,就是一步一滑,就是真的栽倒在地,她到底也爬起来,到底,也走到了这里。

手边就传来了轻微的拉扯,女儿说,“娘,走快些,外头冷呢。”

年轻人脚步总是大的,雪天路滑,她反而能快跑几步,就着这滑溜溜的地儿,往前溜出老远。

王氏转过眼,望着善桐稚气犹存,却已经见了美貌的脸蛋,不禁深深一笑。

77、揣摩

出乎小五房的意料,这一次宗房根本连一点摆架子的意思都没有,第二天一大早,王氏带了儿女们进祖屋给老太太请安的时候。萧氏就迎上来了,撇着嘴,已经露出了一脸的不乐意,“族长老爷子在里屋呢,也没来得及和你们报信——先上我们院子里坐一会吧。”

族长此来为的是什么,众人心里自然都是有数的,王氏昨天和婆婆关在一起密议了一天,当然也瞒不过萧氏。四太太这是打探消息来了……

王氏微微一笑,也不推辞,就吩咐儿子们,“要上学的,就别耽搁了,索性早些进宗学吧。免得在这里添乱——”

又看了善桐一眼,善桐深恐去萧氏院子里做客,听她和母亲絮絮叨叨些柴米油盐的事,忙道,“我还有几张字没练,几个荷包没做呢,屋里有人,那我去善喜那儿好了。”

因今年西北地界实在是不太平,十三房请的那位塾师一入冬就辞了预备回家过年,想来明年是否还会回宝鸡也都是两说的事了。善桐的功课也就跟着耽误了下来,所幸孩子自己已经知道上进,成日里不是读书就是练字,虽说女红上不用心,但也能敷衍得过去。王氏便不大约束她同善喜来往:说起来,善喜聪明机灵,又极刻苦的,做母亲的自然也乐于看到孩子和这样的朋友来往。

她同萧氏略寒暄了几句,慕容氏也过来了——脸上分明就带了心事,看到王氏,倒是精神一振,握住王氏手就切切地道,“二嫂,善柳身子弱,她爹又是个男人……”

善桐听了,心里倒是不大好受:善柳自小就是药罐子里焙着的,同善樱一样,到了冷天连门都不敢出,自己在家还能和善樱说几句话,善柳又没有姐妹,这一向只怕是寂寞得很了。

她就没进小十三房,而是从垂花门里穿了进去,东拐西弯的,很快就掀帘子进了三房住处,笑道,“四妹,你做什么呢?我来找你说说话。”

善柳却是才起来没有多久,正靠在床上,让养娘帮着喂药——过年就是十一岁的人了,说起来比善桐就是小了一岁,可纤弱瘦小,看着竟只有七八岁的模样。人虽然随慕容氏,生得俊俏,但发色面色都带了一丝枯黄,倒显得病恹恹的,很没精神。

听到善桐的招呼,她脸上也没多少喜色,只是淡淡地道,“喝药呢……天气冷,今儿怕是又不能出去走走了。”

人身体不好,精神就差,就更不爱说话。善桐和这个妹妹在一起,总觉得没什么话说,又觉得自己活蹦乱跳的透了粗野,坐一坐就要走的。今日善柳态度更淡,她不禁浑身都不舒服,想了想,却忍着坐了,轻声道,“不要紧,你好好将养,等春天来了,身体好了,我带你出去骑马!”

一提到骑马,善柳面色顿时一变,她愠怒地瞪了善桐一眼,似乎在责怪她哪壶不开提哪壶,扭过脸去竟没有答话。养娘只好尴尬地打圆场,“三姑娘别和她计较,她就这脾气——”

“我知道你心里不痛快。”善桐摆了摆手,盯着善柳道,“你娘得带着你哥哥去南边……你肯定是舍不得的。可你今年都十岁了,也是个大姑娘了,你不能让三婶带着心事、带着牵挂出门。知道吗?你得开开心心的,好好吃药,你和你娘说——等春天来了,天气好些,你身体也好了,就让我带你出去骑马,咱们多晒晒太阳,多动换动换,人就好得多了……知道了?”

小姑娘虽然还执拗地盯着墙角,不肯看姐姐,但过了一会,还是微微点了点头。

毕竟是多病,三婶实在是娇惯,就娇惯出了她的脾气。其实人还是挺懂事的……善桐叹了口气,本想说,“要不你搬到我们二房一起住着,和善樱做伴也是好的。”

可转念一想:善柳这是嗽喘,也说不清会不会过人,再说,万一善柳在自己院子里病情重了……

她又和颜悦色地陪善柳说了几句话,一边说,一边拿着针线要做,善柳一看就笑了:她虽然每逢冬日,几乎不能出门,平日里也病怏怏的,并不曾上学,大字都没有认识几个。但一手针线,做得是要比善桐漂亮得多了。

等药效上来,她迷迷糊糊又要睡了,善桐这才出了院子,也懒得和母亲再打招呼,便直接拐进了十三房的屋子。海鹏婶和她已经是熟不拘礼,隔着窗子望见了善桐,不过点头笑笑,指了指内院,便又低下头去,似乎在细细地挑拣着手中的药材。

善喜和善桐虽说亲戚关系已经相当疏远,但两个人说话倒是要比同善柳说话随意得多了。

“族长大爷一进屋,我就知道你准得过来了。”善喜一边叨叨,一边就给善桐倒了一杯茶,“特意烧了水泡了一壶新茶,想着你过来了正好入口,结果又耽误了半天。怎么,族长和老太太说话,你也偷听?”

“谁偷听啦!”善桐呸了善喜一声,“我那是……我那是凑巧!凑巧就站到门外去了——”

一句话没说完,自己也掌不住笑了,这才在善喜跟前摆了文房四宝,两个小姑娘头碰头,一个描花样,一个练大字。安静了一会,善桐又问,“海鹏叔最近怎么样了?”

“说来也奇怪,今年冬天这样冷,吃食上又不丰盛,反而似乎渐渐好起来了。”善喜不禁容光焕发。“好在药材是管够的,就是不知道家里的粮食够不够了。几个亲戚上门,娘都说咱们拿麦子换银买药,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孩子话。”善桐笑吟吟地道,“你们家粮食还不够,谁家粮食够?”

十三房在年初那场借粮中,因一无所求,因此不过是看在老太太面子上出了一千多石粮食,可说起地来却并不少,人口又委实不多,余粮自然是多的了。只是善桐听善喜意思,海鹏婶未雨绸缪,已经是不大肯松手借粮了,这才点善喜一句。

善喜看了看善桐,似笑非笑地道,“干嘛,你们家粮食也不够吃了,要来张口不成?”

虽然是玩笑,但却到底带了点认真。

善桐一下就怔住了。

西北大乱,粮食进不来,村子相当于自我封锁,成了个小小的山寨。往日里最亲的亲人,现在只怕算计着谁多吃一口的,也不是没有……连善喜和自己这样的交情,都开不得粮食的玩笑了。

若是在往日里,没准她要唏嘘好一会儿的。可毕竟这一两年来的风雨,已经使得善桐几乎是飞快地成长了起来。她略带解释意味地白了善喜一眼,想要分辨几句的,却又忍不住试探了一句,“要是我张口,你借不借呢?”

善喜和她又不大一样,海鹏婶似乎一点都不想过继,一心指望女儿养老,虽不说坐产招夫,但也指望找个脾气和顺的人家,因此对善喜是悉心教养……别看她平时不露出来,其实心里的城府一点都不比谁浅,脾气更是刚强,年纪虽小,在家说话已经很有分量了。她要是说借,将来自己拿了这个话柄回头一说,海鹏婶要赖账都拉不下脸来的。

善桐也不知是怎么了,往常也就把这个话题给放过去了,今日里却有些较真,也不知道是想证明什么,竟多了这一句嘴。其实话才出口就有些后悔了,但要分辨,又更着了痕迹,只好闭上嘴,多少有些心虚地看向善喜。

“借啊!”善喜却一口答应了下来。“别人家不借,你们家别人也不借,我就借你,借老太太,借二伯母。”

她一脸的认真,善桐分辨得出来,这说的不是假话。

“干嘛呀。”她忍着那涌上的暖流,笑了。“就借我们祖孙三个,是看我们生得漂亮么?”

善喜就住了笔,坐直了身子,慎重地对善桐道,“三妞,我嘴上不说,心里记着呢。你为我们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

“哎哎,打住了,和你开玩笑呢。”善桐忙插了进来,“是我不好,拿正事耍嘴,你认真什么,犯得着说这些话吗。”

善喜就住了嘴,两个小姑娘相视一笑,又七嘴八舌地说些闲话。善桐也没有瞒着善喜,“今年乱成这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打进来,家里柏哥、桂哥和楠哥都要去安徽了,两个婶子也跟着去……虽说是悄悄的,但也瞒不过人,你这几天别混说就是了。”

她顿了顿,又道,“你娘不是南边来的吗?要不……”

“我们一家就三口了。”善喜淡淡地道,“生生在一块,死死在一块,北戎进关,大不了一个死字,怕什么。”

室内就又安静了下来,善桐叹了口气也不说话,凝神写了一页字,善喜又小声问,“怎么你们二房走的是楠哥呀?”

是啊,为什么母亲不打发榆哥,不打发梧哥,竟打发了楠哥呢?

善桐琢磨这件事,已经琢磨了一晚上了,但这件事她却不欲和善喜露出,只是随口敷衍道,“其实按理也该送走榆哥的,就是娘舍不得,再说,形势也没到那一步。就是到了,我们和别人也不一样,爹就在定西呢。一家几口人,死也死在一块了。”

这说法倒是说服了善喜,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扫了善桐一眼,轻轻地道,“就是你们家那个姨奶奶,一旦知道,又有热闹瞧了。”

其实每一次二姨娘闹起来,最难堪的还不都是梧哥……

善桐笔下猛地一顿,墨汁顿时滴落下来,险些污了袖子,善喜忙道,“哎呀,小心小心,快吹吹。”

就把这事给岔了开去,两个小姑娘谁也没有再提这个话头,善桐屏息静气练了两页字,又搁下了读了几页书,眼看着也到了午饭时分,便起身道,“也该走了,我回去啦,下午得空了再来寻你。”

说着,又和善喜说了几句善柳的病,“你得了闲我们一起过去坐坐,她娘要出门了,心里苦闷些,病情又要加重了。”

待得进了祖屋,果然见得里屋的门已经开了,张姑姑里里外外地进出收拾着,萧氏和慕容氏站在屋角小声议论着什么,善桐竖起耳朵——说的却是行李的事儿。

里屋已经隐隐约约地传出了祖母的声气,“是三妞回来了?进来吧。”

善桐便没和婶婶们搭话,撩起帘子进了里屋,见祖母脸上带了疲惫,忙就上前跪坐到祖母身边,“我给您捶腿儿——”

孙女儿虽然贴心,老太太的面色却依然严峻,她拍了拍善桐,便恨恨地对王氏道,“也做得出来的!硬是慢到现在,西北三省都走遍了才告诉出来。再慢一点,怕不是又要到江南去筹措粮食了!宗房真是好大的脸!”

只是这一句话,善桐便知道宗房毕竟还是露了底细,她询问地看了祖母一眼,老太太勉强露出笑容,按了按孙女儿肩膀,低声道,“是三妞出的主意好……祖母按你的意思办的。宗房是二话没说什么都答应了下来……三两银子一石,真是便宜他们了!”

按白面的时价来算,这已经是罕见的良心价了。善桐关心的却不是这个,“祖母,咱们全都给了,自己是一点没留?”

“族库都要吃完了,还留什么留。”老太太似乎余怒未消,“一万两银子买的安心,倒买出个趁火打劫的二道贩子名头——”

见善桐面上欲言又止,已经是一脸的文章,不禁又嗤地一乐:“急什么,就是库房角的陈麦子,扫扫也够你吃一年两年的了。咱们还真能一点后手不留?”

又和王氏商量了几句,便命她们母女,“中午吃过饭,回去为楠哥收拾了包袱,明儿一早就动身,这种事,赶早不赶晚。”

提到楠哥,善桐不免望了王氏一眼,王氏神色如常,并不见丝毫异样。

二房的主子们是早就回祖屋吃饭了,饭菜虽不说多丰盛,但也是顿顿都能见荤。下人们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两个姨娘身份尴尬,也就是比下人们吃得略好些罢了。只是老太太不愿见到她们,只能把饭菜送去,另行加热了别处一道吃。——这是自从夏季那场冰雹以来就作兴的规矩,小半年来一律平安无事。今儿个送饭的丫鬟却迟迟没有回来,主子们饭都吃完了,她才匆匆进了屋子,别人不看,先在王氏耳边一阵嘀咕。

老太太挑起眉来,先看了王氏一眼,善桐却是禁不住扫了善梧一眼,却见得梧哥也正望着那丫鬟,神色复杂到了十二万分,羞愧、担忧、绝望……在这少年脸上飞快地闪了过去,恍惚间竟有了一丝触目惊心。

善桐又看了看母亲,见王氏神色也有了一丝尴尬,心下千般思绪闪过,一时竟不知作何滋味,只得垂下眼来盯着眼前的碗盏,静静地等待了起来。

78、收心

二姨娘到底还没有蠢到家。

在西北住了一年多,男主人又不在家,老太太更是个不爱浮华打扮的,家中众女眷都渐渐地抛开了华贵的装束。就是王氏身为诰命夫人,平时也有穿着棉衣出门的时候,二姨娘在二房小院里却还是坚持了她的京城打扮,就是大冷的天,也都还是穿红着绿,插金戴银的,善桐虽然看不惯,可也不曾说她。

今儿个在众人跟前现身时,她却打扮得极为朴素,连妆都没上,顶着两颗红肿如桃子的眼,素净的深褐色棉袄,一进屋就给老太太跪下了。

“请老人家开开恩!”一边说,她一边捣蒜一样地磕头,声音里已经是带上了哽咽,不知道的人看了,恐怕还真有几分可怜。“让我们家梧哥儿也跟着一块去南边吧!请老人家开开恩!”

几句话下来,她额前已经是现出了乌青黑紫——到底是长辈身边的人,善桐第一个起身,二房的几个儿女都站到了一边,不敢坐着受二姨娘的磕头。倒是善桂、善柏等小辈,从来没有接触过姨娘的,却是愣了一刻,才跟着站到了一边。

老太太眉头不禁就是一紧,她望了王氏一眼,见王氏唇角拉紧,显然是心中恚怒——便沉声道,“这像什么样子!你是谁家的媳妇,我怎么没有见过你?忽然进来磕头,我老太婆受不起!”

一般说来,姨娘总也要到主母跟前磕头斟茶,才算是过了明路。若是长辈们不在身边的,将来回了乡也要前来磕头拜见……只是老太太作风是这个样子,王氏为了通房姨娘的事,和婆婆之间关系已经闹得尴尬紧张,这件事也就无人提起。二姨娘虽然在小院里摔东骂西,但她终究是京城人家,也很懂得规矩,平时无事决不出门,因此回了西北这一年多来,居然没有和老太太打过照面。老太太要这样发作她,倒也不能说是没有话柄。

只是梧哥都十多岁了……就在边上站着呢!不认生母,他又算什么?

善桐看了哥哥一眼,见善梧虽然面上似乎平静,但双拳已经紧握,心中不由得一叹,正要出面缓颊时,王氏扫了她一眼,反倒开口把责任揽了过去,“娘,这是梧哥的生母,因家里事多,倒是浑忘了拜见的事,是媳妇儿没做好,您别生气。”

若是在从前,老太太没准就接着话头敲打王氏了,可如今两人关系毕竟已经见了缓和,老太太也颇能体谅王氏难做。见王氏眼风投向善梧,便哼了一声,并不说话。三老爷看了善梧一眼,面上不忍一闪即逝,他要说些什么,被慕容氏拉了一把,却终究没有出口。倒是萧氏和四老爷甚有眼色,站起身不言不语地就退出了屋子。

二姨娘本来有些无措,只是张着口不知如何做声,她本来面容娇美,如今不知所措,真有几分惹人怜爱。得了王氏几句话解围,又忙给老太太磕头,顿得青石砖通通作响,“老太太开恩,老太太开恩!梧哥年纪小,身骄肉贵吃不得苦,您可怜可怜他,可怜可怜他,把他打发到南边去吧!”

不多时,额前已经磕破了皮,血顺着鼻梁直淌下来,颇有几分淋漓可怖。善梧低低地哼了一声,善桐心中一阵难受,也顾不得看母亲脸色了,忙一推善梧,连拉带扯将他拖出了院子。善榆、善楠都跟着出来了,善楠面上很是难堪,又有几分不解,几兄弟也就都把眼神对准了善桐。

大人说话,没有小孩插嘴的份,尤其善桐在二姨娘这件事上吃过亏的,虽然心系里屋动静,善桐却也没有翻身进去的打算,只是冲善楠摇了摇头,低声道,“闹着呢!都先回去吧!”

虽说她年纪最小,但此时却俨然是个话事之人。榆哥瓮声瓮气地嗯了一声,就招呼两个弟弟,“都回去吧,别、别在这添乱了。”

他今年也有十四岁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身量拔高之余,多少了有了些老成气息,善楠一头雾水,又很有几分慌张,自然是别无二话,跟着哥哥就走。善梧却是再忍耐不住,才走了几步,就频频回望屋里,面上神色虽然复杂,但那股浓浓的担心,是瞒不了人的。

到底是亲生母子,血浓于水,平时再疏远,到了这样的时候,还是露出了端倪。

善桐心中到底是有些酸涩的,但转念一想:如果善梧连亲娘都不顾了,这还能算得上是人吗?

她就叹了口气,上前拉了拉善梧的胳膊,低声道,“哥你就放心吧,有娘在,二姨娘不会受多大委屈的。”

顿了顿,犹豫了片刻,思及母亲的用心,又加了一句,“要是祖母隔着窗子看见你这个样子……二姨娘怕是又要吃亏了。”

这句话,她说得很小声,但善梧如遭雷亟,一下就转过身来,跟着善桐急急地出了祖屋。

不知不觉,他紧紧地攥住了善桐的手,力道之大,甚至握得小姑娘有几分生疼。

这一路大家就走得很沉默,善梧低垂着头和妹妹手牵着手,手上力道时轻时重——善桐不用多想,也能猜得出此时善梧心里,定然是百味杂陈,千般思绪翻涌。她心头涌上了少许怜惜,一时间竟又有了些羞愧,可过了一会,又想到了这些年来眼见的,经历过的种种惨事。在回乡道上的那一声惨叫,桂太太对自己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村墙外日日新死的流民……

她的心又渐渐地硬了起来,在心头暗暗地道,“要怨,就怨这逢高踩低的世道,须、须怨不得娘,怨不得我。”

可过了一会,又想到刚才二姨娘血流披面,犹自不管不顾地猛力磕头,口口声声,只求老太太放梧哥一条生路,让他跟着南下的情景……

善桐就觉得自己刚才吃下的不是粮食白面,而是一团团的蚂蚁,这麻痒到了极致,让人坐立不安的些微痛楚,让她甚至都不敢直视善梧。只好在心里暗暗地埋怨:为什么这世道这样艰难,为什么……为什么贵人们不顾底下人的死活,要让西北的万千子民受苦。为什么——为什么娘要为爹纳妾,为什么榆哥要有这一劫,为什么二姨娘这样不懂事……

千万个为什么,在善桐脑海中盘旋不去,好像一群聒噪的老鸹儿,在她耳际盘旋,竟让她显得分外沉默。直到进了二房的小院子,她才打起精神来,吩咐望江端茶倒水,将兄弟三个,领到了王氏起居的东里间依次坐下,却依然是不发一语,榆哥几次有所异动,都被她用眼神压下了:此时此刻,虽然长幼有序,但善桐凭借着她在长辈跟前受到的信重,俨然已经成了家中说一不二的小主母。

这反常的,带有压迫感的沉默,一路持续到大姨娘悄悄进屋,才多少被打破了一点儿。善楠自然立刻就向母亲投去了询问的眼神,但大姨娘只是微微摇了摇头,慈爱地望着善楠,态度中多少也带了担忧和不舍,但却终究是要比二姨娘的绝望,来得从容得多了。

人比人,真是比死人,这两个姨娘,到底谁为人好些,一眼望去,已经一目了然。如果二姨娘有大姨娘半分聪明,又怎么会这样骄狂呢?

善桐忽然自失地一笑,她发觉自己到底还是为自己的发现,乱了方寸。

难怪母亲不肯明说……即使是亲如母女,也有些话有些窍门,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

众人又等待了很久,王氏才领着二姨娘回了二房居住的小院子。——却没有让二姨娘跟进堂屋,还在院子里,就吩咐望江,“拿热水和云南白药来,让大椿给二姨娘上药。”

自然就有人啧啧连声地将二姨娘扶进了屋子里,善桐隔着窗户想要看看二姨娘的神色,可二姨娘头垂得实在太低,她还没看清楚,王氏已经进了里屋。

“人倒是齐全啊。”王氏扫了大姨娘一眼,抿着唇不动声色地道,“樱娘呢?今儿个如何,可以出门吗?”

或许是杨家血脉里就有这样的病根子,善樱的身体虽然要比善柳好些,但进了秋冬也经常要犯哮喘,和善柳一样,等闲都是不出门的。大姨娘进了冬天,不是照管榆哥的起居,就是进内院去陪善樱,也很少在人前现身。

“怕是不大能出门的……不过,她一个不懂事的丫头片子。”大姨娘从容地道,“还不是听长辈们的安排,难道还容得她反了天不成?”

虽然由头至尾没看善梧一眼,但话里到底还是露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得意……

王氏好似没有听到,神色不变地放过了大姨娘的话茬,“既然樱娘不能来,那也就罢了,闲话不多说。如今村子里的情景,大家都是看得到的,三房的柏哥、四房的桂哥同两个婶子,都要到安徽去了。我们家和三房、四房不大一样,你们父亲就在定西,因此我是不会走的——但也不能一个都不送出去,大姨娘帮着楠哥收拾出一个包袱来,明儿就动身……楠哥一路要听柏哥的话,也要灵醒一些,出门在外不比在家,没人顺着你的少爷性子,要警醒小心,别被人欺负了去。”

这番话固然耸动,但一来善桐心里有数,二来善梧其实多少也猜到了些,因此唯独只有善楠一个人大惊失色,立刻就站起来道,“娘……我……我……”

他我了半天,结巴得几乎赶得上榆哥,望了生母一眼,也不知得了什么眼色,断然又道,“我不走!”

就算明知道是大姨娘教他这样客气,王氏依然是有几分欣慰的,她微微笑了,低声道,“你也不走,我也不走……都是好孩子。”

这话似讽刺,又似乎是欣慰,还没等众人搭话,她又抬高了声音,疾言厉色地道,“让你走你就走!男子汉大丈夫,婆婆妈妈的像什么话!你和我客气,也是空客气,真孝顺我,一路上小心一些,到了安徽,不要分心,好好读书!万一家里出事,给我们二房传宗接代,振兴家业的重担就要撂在你肩上了——孩子,你心里要有数!你不能再这么一天大两天小的了!”

众人顿时都站起身来,陪楠哥听训,倒是榆哥还坐得稳稳当当的——却也晓得结结巴巴地为弟弟缓颊,“也……也是舍不得家里人嘛!”

王氏却似乎心里有气,越说语气越硬,“舍不得家里人,谁能舍得?你当你们三婶舍得善槐吗?天底下的事,有多少能随着你们的意来?要不是为了这个家,我犯得着……”

话说到这里,却又戛然而止,她看了善梧一眼,又乏力地叹了口气,挥手道,“就这么一件事,都出去吧,该干嘛干嘛……安生点儿,别再惹事了——我受不住,我受不住了……”

这个素日里最是要强、最是妥帖的当家主母,似乎也再经受不住这多番的内外煎熬,罕见地在孩子们跟前露出了疲惫与无奈。榆哥第一个忍不住,轻轻地站起身来,叫了一声娘——话还没出口,却已经被善桐拉着,半强迫式地扯他出了屋子,大姨娘紧接着又牵走了善楠。善梧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走到门口,又回头望了王氏一眼,见王氏撑着脑袋,也正疲惫不堪地望着他,眼神中真有无数说不出口的话,他的脚步一下就沉重起来,不知为何,那忍耐了许久的眼泪,竟再无法忍耐下去,一时间夺眶而出,不多时,便已经爬满了脸颊,他哽咽着叫了一声娘,回身几步就扑到王氏怀里大哭起来,眼泪纷纷落进了王氏裙子里,好半天才断断续续地道,“儿子、儿子不会让娘失望的!”

王氏沉默着没有做声,只是一下又一下地拍着善梧的肩膀,听他似乎是赌咒发誓,又似乎是呓语一样地道,“娘的慈爱,儿子心里明白……儿子断断、断断不会让娘失望,一定……一定发奋读书,一定孝敬您……”

这还是梧哥第一次在嫡母跟前失态成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