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晚回来不稀奇,难得的是四皇子竟然也在。

楚晴下意识地看向周成瑾,周成瑾唇角微翘,“多日不见二姐夫,理该前去拜见。”

宁安院乌压压挤了满屋子人,女眷都围在老夫人跟楚晚身边,男人则簇拥着国公爷和四皇子。

有步子快当的小丫鬟已前去报了信,只待楚晴夫妇刚一出现,满屋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落在两人身上。

周成瑾的容貌向来引人注目,如今脸上落下疤痕虽减了几分俊美,却增了不少刚毅,眉宇之间不再是往日的邪肆流气,而是温和舒朗。

进门时因怕楚晴被门槛绊着,特地搀扶了她,垂眸时脸上散发的温柔,任是谁都看得真真切切。

而楚晴终于从少女成为妇人,眸光流转间更多了些妩媚与娇柔。

两人先给卫国公夫妻行礼,又拜见四皇子跟楚晚。

楚晚瞧着楚晴脸上不经意散发出的光彩,既是欣慰,又觉得刺眼。

只有过得舒心的人才会如此的容光焕发神清气爽吧?

加上适才听到的话,周成瑾约人在百媚阁喝酒,酒兴正酣,有小厮说奉大奶奶之命过来看看,周成瑾二话不说屁颠屁颠就回了府。

又说周成瑾如今不比从前,虽是照旧喝酒,却不曾找过妓子,真正地洗心革面了。

她先是不信的,有些人就会装,比如四皇子,在外头或者当着外人的面,四皇子也是温柔有礼,但暗地里对她除了漠视,最多就是居高临下俯瞰着她,口气冷得像冰,“你已经有了王妃的名分,还奢望什么?你要的,你能担得起吗?”

她想要什么,想得不过是有人能体贴自己关心自己,夜里不是一个人躺在空荡荡的大床上。

作为一个妻子,这有什么过分的,如何会担不起?

所以外面人怎么说,楚晚是半信半疑,就连周成瑾低头扶楚晴,她也觉得或许是做戏。

可当看到两人四目交投时,周成瑾瞬间柔和的目光和楚晴不经意的脸红,她才是信了。

任凭多么会装,眼神是骗不了人的,人脸上的光彩是骗不过人的。

想想也是,楚晴聪明又愿意真心对别人,怎可能过得不好?

只有她傻乎乎的,以为天上掉下来一只大馅饼,忙不迭地接住了,谁知竟是个大铁球,一直坠着她落在了地狱里。

楚晴并没在意楚晚的目光,她行过礼之后,又去拜见了父亲以及伯父伯母们。

才几日不见,文氏憔悴了许多,眼神也呆滞,半天不见转动一下,却在对上楚晴的瞬间,眼眸闪过异样的情绪。

楚晴暗自诧异,按说明氏早就应该给她吃了定心丸,他们并没有非得逼迫她被休才完。再说有四皇子和楚晚在场,文氏应该满面春风热情洋溢地待客才合乎她一贯的做法。

吃完午饭,楚晴回倚水阁歇息,从春喜口中得到了答案。

文壮死了。

韩娇在饭里下药,全家人睡得人事不省,韩娇用剪刀将文壮刺死了。

仵作来验尸时当场数过,足足四十多个血窟窿,流出来的血将褥子都浸透了,可见韩娇是如何地恨他,恨不能千刀万剐了他。

韩娇也没好到哪里去,身上除了青紫就是咬痕,伤痕累累。

据说韩娇自成亲后就没少挨揍,邻居们经常半夜听到凄厉的惨叫。文壮被揍了一顿后,命根子不好用了,性情却愈加暴戾。

文家嫂子上门来撒泼,说韩娇是从国公府嫁过去的,要国公府偿命,楚渐亲自吩咐人将她打了出去。又告诫文氏,自此不许回娘家,倘若回去,那就永远别回来。

楚晴唏嘘不已,想起那天韩娇临走前怨恨的眼神,“你既然揍了他,为什么不打死他?”

韩娇一直盼着文壮死,又不敢自己动手,直到终于忍不下去了,才有了这出。

这事虽跟国公府无关,可因为文家嫂子的胡闹,让楚家的名声跟着受了牵连,又因为当年是楚澍将柳月娥母女接到府里,所以楚澍也遭受池鱼之祸被老夫人骂了个狗血喷头。

楚晴听罢去了四房院,没想到周成瑾和楚晟也在。

隔着洞开的窗棂,看到父亲坐在长案前,周成瑾与楚晟一左一右站着,三人正凑在一处端详着什么。

只听到周成瑾清越的声音,“父亲这处炸心纹去的极好,可以说是□□无缝,推磨也很见功夫,恐怕费了父亲不少心血。”

楚澍答道:“阿晟这个还好,用了约莫七八日就刻成了,阿晴这个从构思到起刀,及至完工用了整整二十天。”

周成瑾“啧啧”称叹,“父亲的雕工已然不俗,这笔字更见功力,实乃不可多得的珍品。”

这么肉麻的吹捧,楚晴听了都有些脸红,急忙撩了帘子进去。

楚澍本就被周成瑾夸得合不拢嘴,看见楚晴更加欢喜,忙不迭把两枚印章显摆过来,眼巴巴的问:“怎么样?”

一枚青田玉的,雕成数竿翠竹,取节节高的寓意,印面刻着楚晟的名字。

另一枚则是周成瑾之前提到过的鸡血石,上面雕了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印面是行楷的“苒苒”两字。

此时的楚澍就像个期待被夸奖的孩子,楚晴顿时理解了周成瑾不遗余力拍马屁的行为,笑道:“恭喜爹爹的雕工又精进了,上次爹爹已经给我刻过一个印章了,是雕着石榴花的,怎么又刻一个?”

楚澍毫不在意地回答:“一个作画用,一个给你写字用。”

她又不是文人墨客,更不是蜚声京都的才女,一笔字学自沈在野倒罢了,她长这么大还没画过幅完整的画,还用得着特特地刻个印章?

楚晴无语,只觉得头如斗大,却也恭顺地接了,“多谢爹爹!”

楚澍很享受“爹爹”这个称谓,笑着问道:“你这次要住到几时?”

楚晴瞧一眼周成瑾,“住到十四。”

七月十五是鬼节,不好在别人家过,而十八就是大长公主的生辰,住到十四已经是极限了。

楚澍却觉得不够,之前楚晴时不时陪他裱画写个字什么的,又常常陪他用饭,这一个月他虽日夜雕刻印章,可偶有闲暇,不免觉得身边寂寞了点儿。

周成瑾觑着楚澍脸色,忙道:“两家离得近,我跟阿晴会经常回来陪父亲。”

楚澍想一想道:“七月多来几趟可以,八月就不用太勤,眼看着桂花就要开了,我准备制作几种桂花笺,不一定能够有空闲,你们十天来一次就行。”

楚晴再度无语,也只有父亲才能说出这般不谙世故的话来。

楚晴回娘家住对月,周成瑾按理吃过午饭就该告辞的,可他却磨磨蹭蹭地不愿走,直到快摆晚饭了才打道回府。

楚晴亲自送他出二门。

周成瑾凝望着她,依依不舍地说:“你放心住,要是有什么短的缺的尽管打发人告诉我,我一准儿给你送来,有什么不方便说的写信也行…十四那天一早我就来接你。”

明氏从小丫鬟嘴里听到这番话,心里直乐,又怕楚晴面子撑不住,少不得装作不知道,倒是提起楚晟的事儿,“…定在初十那天在妙应寺相看,正好咱们一道过去,你也帮着掌掌眼。初十早早走,住一夜,十一吃过午饭就回来。”

楚晴连声道好,只是要在外面过夜,少不得叮嘱问秋暮夏将一应东西准备齐全了。

因王氏怀着身孕没法出行,文氏因侄儿早亡没有心情去,而这次是给楚晟相看人家,楚晞一个未出阁的姑娘不好跟着,所以这次就只明氏带着楚晴去。

另外楚昊和楚晟带着六个护院随行。

妙应寺位于金城坊,靠近阜成门,寺里有座两百多年的白塔,故而又叫做白塔寺,香火不如护国寺或者潭拓寺那般旺盛,但胜在清幽安静,而且里面的斋饭非常有名,很值得一试。

跟其它寺庙一样,妙应寺后也建了许多一进或者两进的小院落以供香客暂住,院落与院落之间以花树相隔,互不干扰。

楚家的院落四周种着成片柿子树,柿子刚婴儿拳头般大,翠生生地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

暮夏看了便叹:“要是再晚几个月来就好了,等柿子熟了,正好摘一些回去做柿饼子吃。”

问秋斥道:“哪年少了你的柿饼子吃了,眼巴巴地惦记这个,还不快去把奶奶的物品整理好?”

楚晴也颇觉遗憾,她不馋柿子,而是觉得要是深秋,满树火红色的柿子肯定非常好看。

正站在门口感慨,忽听身后传来女子清脆却略带傲慢的声音,“这不是周大奶奶吗?”

楚晴急忙回头。

女子身穿冰蓝色素绸褙子,月白色绣着浅绿色兰草湘裙,乌压压的青丝梳成堕马髻,鬓间插两朵野菊,白皙的脸上未施胭脂,只淡淡敷了层粉,整个人打扮得很素净,却又不失俏丽。

正是多日不见的银平公主。

第142章

楚晴忙欠身福了福,“见过公主。”

银平上下打量她几眼,见她衣着打扮甚是普通,跟往常并无太多差别,唯腕间那串菩提珠看着非同一般。

漂亮归于漂亮,但并不是特别出众。

周成瑾真的会为她改头换面?

银平唇角撇一撇,问道:“怎么没见表哥?”

叫她是周大奶奶,叫周成瑾却是表哥,孰近孰远一眼就分辨得出。

楚晴哂笑,解释道:“我回娘家住对月,跟大伯母和两位兄长一同来的。”

“替我跟世子夫人问好,”银平客气一句,带着两个宫女扬长而去。

楚晴举步走进院子,明氏笑着问道:“刚才见到熟人了?”

“是银平公主,没想到竟能在这里遇到。”

明氏也有几分诧异,“她一个人?”

与高门贵女相比,公主们更不得自由,出入皇宫需得请示谢贵妃不说,也得有长辈领着或者听起来正当的理由。

楚晴摇头,“不知道,她没说,我也不好打听。”

说话间,谷雨过来说房间已收拾妥当,楚晴便回去把身上因坐车而皱的衣裳换下来,又重新洗脸梳了头发,等再回到厅堂,发现屋子里已多了好几位客人。

跟明氏相对坐在太师椅旁边的是位约莫四十出头的妇人,穿秋香色柿蒂纹杭绸褙子,头上戴只赤金点翠的凤簪,脸圆圆的,看着很喜庆。紧挨着她是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妇人,穿玫瑰紫的衫子,里头中衣的盘扣扣得规规整整,墨发也是规规矩矩地束在脑后,一看就知道是个非常严谨的人。

再往下是两个十五六岁的女子,一个身材稍丰腴,也长着张圆脸盘,腮边一对梨涡,另一个则略微瘦点,瓜子脸,皮肤很白,看面相有些冷,不若圆脸姑娘讨喜。

明氏笑着介绍,“这位是工部侍郎府上的王夫人,那位是吴太太。”又介绍楚晴,“四房院的侄女,上个月嫁到沐恩伯府,正好回来住对月,陪我来散散心。”

楚晴急忙给两人行礼,“见过王夫人,吴太太。”

王夫人含笑点点头算是还礼,又给楚晴介绍了那两位姑娘。圆脸的是她的次女,单名一个婧字,刚满十五,生下来就跟表哥定了娃娃亲。看着面相冷的则是吴太太娘家的侄女,叫施韵。

楚晴心里有了数,这个施韵就是今儿要相看的人。

王夫人牵头介绍的,因施韵爹娘都在太原,便请了姑母带着过来。

第一印象楚晴并不太满意,楚晟本就不太爱说话,瞧着施韵也不像多言之人,两人在一起未免太沉闷了。该找个性子开朗活泼点的,家里才热闹。

明氏想必也意识到这点,笑眯眯地问施韵,“在京都可习惯,这里风俗跟太原不一样吧?”

施韵思量片刻才斟酌着回答:“也还好,因爹娘都是京都人,家里下人大都是从这边带过去的,守得仍然是京都这边的规矩。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喜欢面食,尤其爱拌着米醋吃,听说有些人家一日三餐都吃面,不过那里面的种类很多,有刀削面、夹心面还有龙须面,非常好吃,还有猫耳朵和饸饹。”

“猫耳朵是什么?”楚晴好奇地问。

“也算是一种汤面,不过不是用刀切,而是搓成条后,揪下一块来用手指头捻一下,看着像家里养的猫耳朵。煮的时候跟汤头一同下锅…”正说得起劲,旁边的吴太太貌似不经意地咳了声,施韵脸色微红,立时闭了嘴。

这一下完全散去了外表给人的冷淡印象。

想必应该是个喜欢吃,也会吃的。

楚晴顿生好感,因见她似有些尴尬,便问道:“施姑娘平常喜欢做什么消遣?”

施韵很认真地回答:“做针线的时候多,再就喜欢种点花草或者看看书,偶尔也下会棋解闷。”

都是闺阁女子经常做的事情。

又随意聊了几句,石榴笑吟吟自院子走进来,“四少爷拿了一篓蟠桃过来,见有客人,不知道是否该来请个安。”

刚才是男方相看姑娘,这会儿轮到女方相看男人了。

明明事先商量好了,彼此也都心知肚明,偏偏还得来这一套。

楚晴觉得好笑,只听明氏笑道:“都是通家之好,见个面也是应该。”

王夫人赞同地点点头。

两位姑娘却是红了脸,匆匆地避到了屏风后面。

石榴出去将楚晟引了进来。

楚晟也换过衣裳,一早来的时候穿的是佛头青的道袍,许是觉得道袍太过随意,这会儿换成宝蓝色的直缀。

楚家人都长得一副好相貌,楚晟也不例外,尤其随着年岁渐长,少年时笼在眉间的阴郁已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浅淡的温和。

明氏替他引见了王夫人与吴太太,楚晟拱手行个礼,稍站了片刻就告辞离开。

楚晴跟着起身,“我送四哥。”

走到门外,两人在柿子树下站定,楚晴悄声道:“长得挺秀气,外表看着冷不太容易接近,但我觉得不一定对…好像挺喜欢吃的,尤其是各种面。”

楚晟开始还有些不自在,听到这里不由就笑了,抬手想拂她发髻,看到她一身妇人打扮,急忙又缩回手,却是亲昵地说:“就你会看,回头都能推算打卦了。”

“真的,”楚晴扯着他的衣袖低嚷,“她说猫耳朵和饸饹的时候,两眼都放光,我绝对没看错。”

楚晟温和地看着她笑。

以前两人就要好,楚晴在他面前虽随和,却总是懂事乖巧,现在成亲刚一个月,竟然学会扯着衣袖撒娇了。

这才是她的本性吧?

果然周成瑾最会相看女人,一早就说楚晴最会装模做样。

楚晴被他看得莫名其妙,恼道:“人家好心出来告诉你,你是怎么个想法?”

楚晟扯扯嘴角,说了实话,“我托人打听过她,性情挺好的,她是长女,很能照顾底下的弟妹,回到京都后跟几位堂兄妹相处也不错。”

这么说,应该是满意了?

楚晴看着他崭新挺括的直缀,顿时恍然,如果他不愿意,何必要特特地换身新衣?

一转念,又问:“你托谁打听的,妥当吗?”

楚晟笑呵呵地说:“是阿瑾,你觉得呢?”

“他来了?”楚晴惊喜地问,话出口便懊恼不已。自己真是犯傻,非得事到临头才告诉,肯定是之前就知会楚晟了呗。

可恨周成瑾竟然瞒着自己一丝口风都不漏,回去定要找他算账。

楚晟见楚晴这番娇憨,不必多问也知道在周家定然过得不错,欣慰地笑了笑,揽过楚晴肩头,低声道:“你好生过自己的日子,家里这边不用担心,父亲有我呢。两间铺子都布置妥当了,我请了个有经验的掌柜,只等秋闱一放榜,那边就开业。要是能考中,我就安心准备会试,要是不中,正好先打理铺子…父亲交友广泛,相交者有不少擅字画的,已应允我多求几幅挂在铺子里以供鉴赏。”

“我手里就有不少字画,父亲那里有单子,你看好了哪幅找我拿就是。”

楚晟笑道:“正要跟你说这事儿,每月月头挂上展示,月中撤下来,只赏不卖。不过要是有愿意把自己的画拿来寄卖也可以,咱们抽三分利。”

“嗯,嗯,”楚晴听得连连点头。

两人正说得热闹,忽听脚步声响,却是明氏亲自送客人出门。

楚晴瞧见施韵飞速地朝这边睃了一眼,随即低了头。

而楚晟打过招呼,便退后一步避在了路旁。

楚晴陪着明氏又相送几步,跟王婧与施韵道:“得空到我们府上来玩,家里没别的好,花花草草养得还不错,过几日正好赏菊花,我给两位下帖子,可不能推辞不来。”

王夫人笑着代她们应了,“那敢情好,早就听说大长公主府的菊花很有名,我们一定去。不请也会自动上门。”

目送着几人离开,楚晴迫不及待地问:“伯娘,怎么样?”

明氏朝楚晟努努嘴,“阿晟已经知道了,你还糊涂着,嗯,嫁人真嫁傻了。”

“伯娘就会欺负人,”楚晴抱住明氏胳膊起腻,却见楚晟已长身一揖,“多谢伯母成全。”

明氏笑着受了,嘱咐他道:“你安心准备下场,其余诸事,我与你父亲商议。”

“是,”楚晟再施一礼,阔步离开。

楚晴喜滋滋地道:“那边没说几时成亲?”

明氏嗔她一眼,“皇帝不急太监急,八字还没合就想着定婚期了?你要闲着没事就早点生个孩子,大长公主许是想重孙子都着急了。”

楚晴低嚷,“伯娘,我还是不是你亲侄女?”

明氏笑着拉过她的手,“不是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我有了侄儿媳妇还要侄女干什么?走,咱们回去合计一下聘礼,我估摸着你父亲是指望不上,只能从你这里揩点油下来。”

有徐嬷嬷点石成金的手段,加上周成瑾没少给她添银子,楚晴如今手头宽裕,也乐意拿出来用在楚晟身上。

两人写写算算合计会儿就到了吃饭时间。

明氏一早就起来张罗便有些倦怠,楚晴因来时在马车上打了个盹儿倒不觉得困,便没歇晌,想带暮夏在寺里逛逛。

问秋瞧瞧天色,烈日当空,西北边却有片黑云,“瞧着没准会下雨,奶奶要不带把雨伞?”

暮夏嫌麻烦,笑道:“姐姐越发能耐,都会观天象了。这么大太阳,下不了。”

问秋没办法,叮嘱道:“那你劝奶奶别走太远,看天儿不好赶紧回来。”

暮夏毫不在意地应了。

妙应寺占地颇大,但建筑不多,除去正对着寺门的大殿和白塔之外,就只有一座藏经楼,一处听经阁,再就是僧人们所住的寮房。无论殿宇还是楼阁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走在石子小路上,暮夏踮脚拽了把松针下来,随意用两根手指捻了捻,笑着问楚晴:“奶奶,你觉不觉得像是回了观月轩似的?”

观月轩周遭也是松柏林,还有四海酒楼里的忘忧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