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氏进门就把陪嫁银子交了出来,除给他打点外,还买了几间铺子,自此,宋家才算翻了身。

至于那八千两银子是不是公中的,并没有个明确的说法,当时,他想得是自己以后升迁了,自然会提携拉扯二房,一家人没必要算得那么清楚。

他劝服老太太时,曾说过保证二房的生活,绝不会让他们潦倒得吃不上饭。眼下林氏不松口,倒教他难办起来。

且不说林氏与他是贫困夫妻,休不得。

昨晚,他跟老太太婉转地说了宋修远的事,老太太惊得眼都直了,一口气又差点没缓过来,幸好他备着参汤,又百般哀求老太太千万为着宋家着想,为着底下儿孙着想,不能倒下去。

老太太不说话,两眼直盯盯地望着才糊上的窗纸,眼里的泪就没干过,一直哭了半个时辰。

他跪在炕边,也足足半个时辰。

最后老太太说:“我老了,不中用了,你是族长,自己看着办。我好歹能活一天就活一天,不会扯你们后腿。”

老太太尚未平复,倘或这个档口闹出休妻的事来,可能真的就不行了。

宋大爷左右为难,转身去找宋三爷。

宋三爷叹了口气,道:“二哥跟二嫂以往是没少照应我们,可以说,没有二哥就没我们现在的好日子,但眼下二房做了不容于国不容于民的丑事,从公理来说,你我合该舍小情求大义,才不枉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从私情来说,一房与全家,孰轻孰重?不能因一人连累全家好几十口子,而且娘年岁又大了,正该享清福的时候…依我之见,既然要断,就断个彻底,二房的东西让他们带走,其他的与他们概不相干。”

宋大爷捋着胡子,只觉得不妥。

宋三爷又劝,“倘若真的将公中银子都给了二房,话传出去,外人不免觉得蹊跷。古往今来,哪有被除族的人带着家里所有的银子出去?大哥,你可得当机立断啊!”

宋大爷无力地抬手,止住了三爷。

宋青葙看到林氏带来的文书,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上面清清楚楚列着她的三项罪,其一是不贞,其二是不孝,其三是不宁。

不贞是她与外男私相授受,德行败坏。

不孝是将老太太气得卧病在床却不榻前侍候。

不宁是指她上不尊敬叔伯,下不和睦姐妹,时有口角争执。

另外还有宋修远的罪名,大抵就是未能闭门守孝,以及一年多没有音讯。

结论就是,将二房逐出宋氏宗族,从此两不相干。

薄薄的一张纸握在手里,犹如千斤重,宋青葙有点捏不住,颤着声问:“老太太知道此事?”

林氏板着脸说:“当然知道,老太太不点头,大爷哪敢自作主张?”

“可是,除族要开祠堂…”宋家的祠堂在济南府。

林氏启唇一笑,“你还嫌不够丢人,非得当众再出次仇?大爷是族长,昨儿就给老家写信说明了情况。也就是大爷为人和善,就依你的德行,沉鱼塘都不为过,岂能容你囫囵个出去,还带着家私,你就感谢菩萨吧。”

宋青葙颓然坐在椅子上,听到林氏尖利的声音响在耳边,“给你半个月的期限,麻利的搬出去,别寻思着生事。”

宋青葙傻傻地坐着,双眸空茫而无助,就像是全身的魂魄都远离了身躯,轻飘飘的落不到实处。

她想不明白祖母为何不信她。

自牙牙学语,她就跟着祖母,祖母教她描红,祖母教她认字,祖母告诉她要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以苟容曲从为贤,以拱默尸禄为智。

她听了,也懂了,事事都按照祖母的心意去做,不曾有过半点忤逆。

祖母也时时夸赞她懂礼守矩。

可为什么,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

她成了不贞不孝不宁之人,祖母要驱逐她离开宗族。

假如,假如那天早上,她如实跟祖母讲了白衣人的事,这一切会不会就全然不同?

宋青葙想得头痛,身子一丝丝冷下去。

碧柳担忧地看着她微微弯曲的身影,轻手轻脚地倒掉残茶,换过温茶,半跪在地上,将茶杯塞到宋青葙手里,“姑娘,喝口热茶吧。”

双手捧着茶杯,温热自掌心丝丝缕缕地蔓延开来,宋青葙盯着袅袅上升的水汽,感觉自己又活了过来。她啜了两口茶,将文书交给碧柳,“你好好收着,把碧桃、秀橘还有秋绫叫来。”

碧柳神情一松,微笑地答应。

这种无依无靠的感觉,碧柳也有过。

爹生病时,她年仅十一岁,张阿全七岁。家中债台高筑一贫如洗,街对面的马婆子每次看到她都会拉着她的手,笑嘻嘻地说:“阿囡,以后跟着阿婆,穿金戴银吃香的喝辣的。”

她很怕,怕自己走投无路只能跟着马婆子去。

马婆子是皮条客,经她手卖出去的女子不计其数,可没有一个回来过。她们没有脸面回来,即便想回来家人也不欢迎。

提心吊胆地过了一年多,爹临终前告诉她,去白家胡同找付二奶奶。

在二房住的东跨院,她第一次见到了三姑娘。

那天,飘着雨丝,三姑娘穿一身素白的衣衫清冷地站在庑廊前,眉笼轻烟,目若点漆,不沾半点尘埃。

她留在了三姑娘身边,一晃就是四年。

第12章 屋漏逢雨

宋青葙吩咐完碧桃跟秀橘之后,秋绫才进来。

当年付氏陪嫁了四个丫鬟,除去一人染病故去外,秋绢嫁给了大兴田庄孙庄头的二儿子孙兴,秋绮嫁给了衣锦记的崔管事,秋绫不愿嫁人,留在宋家看管着宋二爷夫妇的院子。

宋青葙跟秋绫并不熟悉,只淡淡道:“过几天我要搬出府住,卖身文书还给你,你找个人嫁了吧。”

“我跟着姑娘。”秋绫低着头,鬓角一朵白色的小花刺痛了宋青葙的眼。

石竹是付氏最爱的花,尤其是大红色。

宋青葙缓缓地开口,“以后的日子可能会不好过。”

“我能吃苦。”秋绫迅速回答,紧跟着补充一句,“我不要月钱。”

突如其来的热流激得宋青葙眼眶微红,她微阖双目又睁开,轻声道:“回去把东西整理登记好,十日内搬家。”

秋绫点点头,告退出去,却在踏出门槛时说了句,“以后姑娘过得定然比现在好。”

会吗?

宋青葙苦笑。

被逐出宗族意味着没有家族庇护,没有亲友依靠,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会被人瞧不起,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女子尤甚。

她养在深闺十四年,不曾缺过日常用度,交往的女子又多出自大富之家。宋青葙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比现在过得好,可她相信凭自己的一双巧手以及还不算笨的脑袋,必然能养得活自己和跟着她的这些人。

宋青葙微笑地挑了挑烛芯,烛火明亮,映着她巴掌大的小脸晶莹润泽,有平日看不到的坚毅。

碧柳笑了笑,语调轻快地说:“玉姨娘想见姑娘,正在门外等着。”

宋青葙挑眉,“请她进来吧。”

玉娘进门就跪在了地上,“我跟姑娘一同搬出去。”

“何必?”宋青葙叹了口气,“老太太是你嫡亲的姑姑,不会不管你的死活。”

“我是二房的人,自然跟着二房的主子。”玉娘斩钉截铁地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个匣子,打开,里面三张银票还有些零碎银子,“我有钱,二十一两五分三钱,不用姑娘养活,只让我跟着姑娘就行。”

宋青葙沉默不语。

玉娘又道:“姑娘以及这几个丫头都是未出阁的娇客,有些事不好出头露面。横竖我嫁过人,不避讳这些…还有,日常的缝缝补补洗衣做饭我都能干。”

宋青葙盘算片刻,点了点头。

碧柳笑嘻嘻地进来,“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姑娘,我都想好了,碧桃跟秀橘手巧,她们专门在家里做针线,我出去兜售绣品接绣活,玉姨娘管着做饭,阿全重新换个主家上工…不知道秋绫姐姐有什么手艺,我看那院子一向整洁,她就管着收拾屋子。”

宋青葙莞尔,“多一个人还多一张嘴,单靠做绣活挣钱,连一日三餐都挣不出来。”

碧柳懊恼不已,“我忘了每天还要吃饭了…实在不行以后每天只吃一顿。”

宋青葙“扑哧”笑出声,连日来的郁闷尽数消散。

连着几日,桂香院的灯火彻夜不熄。碧桃与秀橘一人装东西,一人写单子,忙得不可开交。

天明时分,碧柳就跟张阿全将收拾好的包裹一趟趟往扁担胡同送,夜里姐弟两人就歇在那边。

第六天,宋青葙去慈安堂告别,老太太仍是称病没见。

杜妈妈叹着气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顾得了手心就顾不得手背。”塞给宋青葙一只荷包,“老太太也为难着,你是好孩子,以后好好过日子。”

宋青葙对着正房重重地磕了三个头。

宋青葙前脚走出宋家门,林氏后脚就派严妈妈去了二房住的跨院。

严妈妈回去道:“屋子收拾得一干二净,连片纸都没有。”

林氏满脸惊愕,“一干二净?架子床、五斗橱、还有两架一人高的花梨木屏风都带走了?这死丫头还挺有本事。”

严妈妈恭谨地说:“听说,是外院的张阿全带着几个壮汉趁天没亮搬的。”停了会,又道:“正房的六扇雕花木门也拆下一并带走了。”

林氏惊得合不拢嘴,她可是心仪付氏陪嫁的整套花梨木家具许久了,本指望能趁机沾点便宜,闻言急霍霍地冲过去,果然一溜三间正屋带两间耳房两间厢房均是空荡荡的,厨房里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甚至柴火都没留下。

“真是小家子气,连根针都不放过。”林氏气呼呼地踹了下没有门的门框,领着婆子赶往桂香院。

此时的宋青葙正同碧桃秋绫她们坐在马车上慢悠悠地往正阳门走。

碧桃心思细密,行事周全,小声问:“姑娘出府,要不要跟杨二奶奶送个信儿?”

“不用,”宋青葙摇头,“我这名声…何苦连累她,再说她这身份也不方便在外城走动。”

南薰坊离六部近,住户大多是官宦人家。扁担胡同在外城离闹市近,住户多是商贩。

如果告诉钟琳地址,人家到底是来看她还是不来?

还是别给人家添麻烦了。

刚行至东江米巷,马车突然停下了。

宋青葙正疑惑,忽听外面传来个清朗的声音:“车内可是宋家姑娘?在下郑德显,有几句话想说与姑娘…”

郑家三公子郑德显,他来干什么?

车内众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宋青葙。

宋青葙也想不出郑德显半路拦车的目的,难不成来羞辱她一顿以雪前耻或者来炫耀一下重新觅得的良配?

她虽没出门,可也知道这些日子,顺义伯府的门槛都快被说媒的人踏平了。

正思量着,只听郑德显又道:“在下只说一句话便罢,烦请姑娘移步下车。”

这可真是无礼之极,哪有女子在大庭广众与男子搭讪的?何况,宋青葙正处于风口浪尖上。

秋绫皱了皱眉,无声地问:“我去打发了他?”

宋青葙点头,玉娘却先一步开口,“我来”,整整裙裾下了车。

宋青葙侧着身子,小心地透过窗帘的缝隙向外瞧,就看到一个二十出头年纪的少年公子。

那人身材颀长,穿一袭绣着亭台楼阁的素白长袍,袍边坠着块古拙的黄玉,发出柔和的光泽。乌黑的头发用竹簪簪着,有些许发梢被风微微扬起,散乱在他耳旁,整个人看上去清贵高雅。

果真如大堂哥所说,颇有魏晋名士风范。

宋青葙暗叹一声,听到玉娘的声音,“妾身见过郑公子,我家姑娘与公子素昧平生,不方便见外男,也不方便听公子的什么话,望公子恕罪。”

郑德显忙躬身作了个揖,“是在下唐突,只是此话甚为要紧,还请姐姐代为通传。”

玉娘板着脸道:“郑公子,麻烦您让一下,我们急着赶路。”口气有些重。

郑德显脸上却无半丝不耐,笑容温和明净,“那说给姐姐听也是一样。”靠前说了句什么,声音很低,说罢解下身上的玉佩往玉娘手里塞。

玉娘脸涨得通红,奋力一推,郑德显不防备,趔趄着后退了几步。趁此机会玉娘急匆匆地跳上车,对车夫喊了句,“别管那人,快走!”

马车复又前行。

玉娘拍拍胸口舒了口气,骂道:“可惜生得人模狗样的,却包着一肚子坏水。他说…”征询般看着宋青葙。

宋青葙微笑,“说吧,没外人。”

“他说,这辈子非姑娘不娶,让姑娘等着他,还非得给我件信物,我没要。”玉娘喘着粗气,显然心中甚是不忿,“光天化日让姑娘下车说话,置姑娘声名于何地?”

秀橘怯怯地开口:“郑公子要来求娶姑娘,不是好事吗?”

玉娘“嗤”道:“真要求娶就该堂堂正正地请了媒人来求,偷偷摸摸地算什么?我最恨那些…”许是想到自己,未出口的下半句话终是咽了回去。

秋绫冷冷地斜了玉娘一眼,看向宋青葙,“就是真的三聘六礼地求,姑娘也不能嫁。”

碧桃与秀橘满脸疑惑。

宋青葙却是笑了笑,“我没打算嫁。”又解释道,“不是不打算嫁人,万一有了合眼的自然要嫁,只是不会嫁到郑家。”

秀橘不解地问:“姑娘准备了好几年,怎么又不嫁了?”

秋绫看着她们一个个懵懂的样子,耐心解释,“姑娘以前打听郑家人的喜好是为以后嫁过去立足,现在郑家已退亲,摆明了顺义伯或者郑夫人不愿结这门亲。郑公子私下说这种话,定然打了跟长辈闹腾的主意,即便真闹成了,顺义伯跟郑夫人心里也憋着闷气,儿子是自己亲生的,自然当没事一般就过去了,可是媳妇呢?等进了门有的是好看。”

秀橘恍然地“哦”了声。

宋青葙抬眸看了眼秋绫,笑了笑。

秋绫笑道:“当年为了秋绮她们两个,二奶奶没少下功夫…二奶奶还说,结亲最好是门当户对,否则人家送鸡鸭你只能送把葱,才真叫要命。”

呵,母亲竟想得如此通透。

如此看来,她以前听到的传言是真的,母亲并不情愿与郑家结亲。

不知道母亲可曾打算过,她应该许个什么样的人家?

宋青葙热切地望着秋绫,盼望着再从她口中知道一点关于母亲的事情。

秋绫温和地笑,正要开口,却听到车外马蹄声急,像是有人追赶上来。

玉娘先变了脸色,“会不会是郑公子不死心?”

车内刹时安静下来,碧桃掀了帘子往后看,“不是,有好几个人。”

马蹄急切而狂乱,渐行渐近。

第13章 无妄之灾

有人喝道:“哪个不长眼的敢挡爷的路,活腻歪了?”伴随着皮鞭的破空声,马车晃了两晃,歪着停在马路牙子上。

秀橘在最外面,差点被摔出去,吓得脸色青紫,抓住座椅的手因用力而指尖泛着微白。

有闷哼声传来,车夫似乎被踢了一脚,哀求道:“小的急着赶路,没留神后面,各位大爷高抬贵手,放过小的。”

先前说话那人叱道:“赶着去奔丧啊,成心惹爷不痛快。”骂咧咧地走近前,敲了敲车窗,“哟,里面好几个女子,看着挺水灵。”

宋青葙本能地望过去,正对上一双邪气的眼,那目光盯着她就好像盯着案板上的肉一般,带着掩饰不住的贪婪。

宋青葙心里“咯噔”一声,暗道:“不好”。

秋绫迅速地拉正因马车晃动而歪斜的窗帘。

另有一男子道:“丁二爷,这可是良家女子。”

那丁二爷“嘿嘿”奸笑着,“爷就喜欢玩良家子,越刚烈的越带劲,兄弟还不知道吧,那些表面正经的不行的娘们在床上比翠花胡同的婊~子叫得还骚。”说着,绕至车前。

门帘晃晃荡荡,车内众人面面相觑大气不敢出。

秋绫自怀里掏出把剪刀,握在手里,只等丁二爷掀开门帘就戳过去。

恰此时外面有人道:“真是巧,在这里遇见了哥哥们,几位要出城?”声音清朗——是郑德显。

有人答道:“秦镇死了老婆,听说今儿出殡,我们等在这儿教训他一顿给丁二爷出出气。”

郑德显奇道:“又死了,多会的事?”

丁二爷笑道:“前天夜里,听说爽大发了一口气没上来,啧啧,秦镇那狗娘养的一点不知道怜香惜玉。”

郑德显又问:“才一天就忙着发丧?”

另有人接茬道:“他怕在家搁久了,娘们来索命。”

丁二爷笑得幸灾乐祸,“四个,死了四个老婆了,活该他就是断子绝孙的命,还敢抢爷的人。”

郑德显赔笑道:“哥哥们在这干等也不是法子,不如小弟做东到那边茶楼坐坐…阿福、阿贵,你们长点眼色,看着清平侯府的人过来赶紧去报个信。”后半句显然是对跟随的小厮说的。

就听见一行人说笑着离去。

宋青葙这才舒出一口气,直觉得后背冷汗涔涔,中衣已然湿透。

秀橘她们下车帮车夫将马车挪回正路,车夫片刻不敢耽搁,甩着马鞭就往前冲。

马车跑得极快,车身如同热锅上炒熟的豆子,忽上忽下地跳,宋青葙被颠簸得几乎要散架,腹中有酸水一阵阵往上顶。

出了正阳门就是正阳门外大街。走过两个岔口,向左拐,胡同口有棵老槐树,进去不远是座三进的宅院,碧柳正站在门前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