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的小娇娘 作者:苏芷

文案

穿成地主家的长女,爹爹短命,娘亲柔弱,眼看着偌大的家业都要被人眼红出窟窿了,谢玉娇决定守住家业,管好生意,科技兴农,造福乡亲,顺便招个上门女婿。

只不过,这上门女婿的身份,也太过高了点吧?

内容标签:穿越时空 前世今生 布衣生活 种田文

搜索关键字:主角:谢玉娇 ┃ 配角:众人 ┃ 其它:苏芷、种田

金牌编辑评价:

穿成了地主家的长女,谁知爹爹早逝,娘亲柔弱,偌大的家业遭人觊觎,谢玉娇决定守住家业,管好生意,造福乡亲,将谢家积善之家的门风发扬光大,顺便再招一个上门女婿。 本文文笔流畅、语言朴实,女主不落入穿越俗套,带着现代女性的自强不息,在古代农村活出自己的励志人生;男主虽曾年少轻狂,却对女主忠贞不二,放弃九五至尊的帝王之位,与女主相濡以沫,归隐田园,一同谱写爱情童话。

第001章

江南四月天,正是清明雨纷纷的时节。方才有些阴郁的天空已经飘起了小雨来,映着青山绿水,颇有些烟雨蒙蒙的感觉。

不远处是一大片青瓦白墙的人家,在雨中瞧着尤为让人觉得冷清,门楣上的白幡还没收起来,被雨水打得*的,将“谢府”两个字盖去了一半。一个穿着素服的女子站在廊下的青石板台阶上,探着身子往外头看了几眼,脚下的绣花鞋沾到了雨水,湿了半边。

兴许是雨中风大,她低头咳了几声,身后的老妈妈只急忙上前,将一件外衣披在她的身上。

“太太放心吧,这雨下不大,姑娘一会儿就回来了。”说话的正是谢家女主人徐氏身边的管事媳妇赵妈妈。赵妈妈是徐氏的陪房,如今已有四十出头,在谢家也已经过了二十来年,是徐氏身边的老人了。

徐氏只点了点头,心下却还是忍不住有些担忧。谢老爷一个月前病故了,如今在家里停灵已有二十多日,眼看着就是下葬的日子了。她最近身子又不好,勉强才能起身,如今这选坟地的大事,就落在了她和谢老爷唯一的闺女身上了。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这位谢姑娘从小养在蜜罐里,却也因为这次父亲病故,好似换了一个人一样,原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家,仿佛一朝一夕间就长大了,愣是在众多的叔伯族人跟前,活出了当家人的样子。

谢玉娇坐在轿子里头,伸手挽起了轿帘,看了一眼这烟雨纷飞的江南四月天,那一张娇俏清丽的脸上顿时多了一抹愁容。

提起这事情来,谢玉娇还觉得胸口疼呢!她不过就是晚上睡觉而已,谁能预料这一觉醒来,却到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电脑手机ipad都没有的地方。谢玉娇从小丧父,跟着母亲相依为命,如今好容易出来上班可以孝顺母亲了,谁知道自己就穿越了…

若不是如今徐氏的容貌姓名和谢玉娇在现代的母亲一模一样,谢玉娇还真想撂挑子不干了。

这叫哪门子事儿,才穿越来,老爹就死了,老娘就病了,这都不是事儿,最关键的是,爹娘居然还没生出一个儿子来,这谢家偌大的家业,就这样…就这样“暂时”还在压在谢玉娇的肩头。

古代的规矩又现代不太一样,现代女子也是有继承权的,爹死了,女儿继承遗产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可古代女儿一出生就被看成是别人家的人,继承权是不要想了,若是钱落到了别人家的手里,谢玉娇将来的嫁妆有没有还是个问题呢!

父亲刚死,族长自然不会提出分家的事情,谢玉娇也不会那么容易让他们得逞,凭什么老谢家辛辛苦苦几辈子攒下的银子要分成不想干的人,恕谢玉娇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同族中找一个孩子,过继到谢家来,没准这一份家产还能保住。

族长已经同意了这个想法,但是关于这个孩子的人选,实在是一言难尽了。

父亲虽然是老太爷的独子,可老太爷那辈上,倒是有几个叔伯兄弟的,虽然年轻时候各自分家过日子了,这些年也没少来家里打秋风的,但对于谢家正房这一笔巨大的财富,人人都如猛虎恶狼一般觊觎着。

谢玉娇前几天刚穿越过来,人都还没认全的时候,就已经被领着看了十几个孩子,大到二十出头,小到刚刚满月,凡是谢家五服之内的子孙,人人都有这个机会。

徐氏直接称病不肯出来见人,谢玉娇只好耐着性子一一见过了,索性辈分都对,只是名字杂乱一时也记不住,谢玉娇把谢家的族谱给请了出来,对着族谱才算是把这一群人都认清楚了。

那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就不说了,没几个看着衬眼的,十岁以下的又不知道长大后是个什么光景,眼下谢玉娇都已经十四了,翻了年十五,就算是给谢老爷守孝三年之后嫁出去,那也不过几年功夫。

这要是选个大的,等于是把家当全部奉送了,这要是选个小的,三年之后也教不成个什么样子。谢玉娇支着额头犯难,眼下,也只能拖一天是一天了。

外头的雨月下越大,小丫鬟打着伞跟在轿子边上,小声嘱咐:“哎哎,你们慢着点,小心路滑晃着小姐了。”

几个轿夫都是谢家宅土生土长的奴才,倒是靠得住的很,这下雨天衣服都潮了,也没人有半句怨言,只冒雨抬着谢玉娇回去。

谢玉娇见轿帘子都潮了,心道这雨必定下得不小,只支起了帘子,往外头看了一眼,见淅淅沥沥的雨幕之中,不远处有一处土黄色的庙宇,正是这一带的土地庙。乡下种田人家尤其信奉土地龙王一类的神仙,据说供奉了可保佑年景风调雨顺,庄稼谷富米充。谢家身为这一带最大的地主,自然是这土地庙最阔气的香客。

“喜鹊,你去庙里问一声,看看能不能让我们进去歇歇脚,这雨不小,身上淋湿了也不舒服。”

被叫做喜鹊的丫鬟脆生生的应了一句,打着伞先去了,又转身对轿夫们道:“你们慢着些,走稳了,别着急跟过来。”

土地庙里头,这会子却也正好来了两位不速之客,其中之一,正是今年新到任的江宁知县康广寿,是上一科的状元,三年散馆之后,便来了江宁这地方做一方父母。

康广寿大约二十七八的年纪,看起来有几分书生气,长的成熟稳重。他身边另一位男子,穿着一身石青色绲边长袍,盘腿而坐,看上去二十出头的样子,反倒生得容貌不俗,一双剑眉眉飞入鬓,乌黑的眸子点漆一样的深邃睿智,眼神中还带着几分让人不可捉摸的冷傲。

庙祝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家,是江宁本地人,从小就在这土地庙出家,对这地方上的大小轶事都熟悉的很。今天正巧康广寿走来走走,遇上下雨,便到了他的庙里躲雨。

“大人来江宁这地界上,怎么能不知道这何家和谢家呢?不说在江宁,就是在整个应天府,这何家和谢家那也是数一数二的人家。何家是江宁县最有钱的大财主,听说除了乡下的土地,这城里的铺子总有上百间,整个贡院西街都是他们家的祖产,每年光是那些店家收的租金,就能堆几间仓库。”

老庙祝侃侃而谈,显然对这些掌故如数家珍一般:“当然这谢家就更不得了,谢家是这江宁县最大的地主,又兼做丝绸、茶叶生意,这附近几个镇的土地都是她们家的,一直从东山到上元到当涂,就连隔壁秣陵县,还有不少他们家的田地呢。光宅子,这城里城外就有五六处,听说昔年先帝南巡的时候,还住过他们家的宅子,如今谢家的当家主母,和当今皇后还是堂姐妹,实是名副其实的江宁首富,无人能及啊!”

一旁的锦衣男子听了,略略皱了皱眉头,随口问道:“这么有钱,岂不是盘剥了很多百姓,怎么也没听说老百姓说他们不好的,倒是有些手段了?”

庙祝听这年轻人说起这个,只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道:“县太爷你这可就错了,虽说谢家有钱有地,却从来不盘剥百姓的,这一带就属他们家的地租收得最少,要是遇上灾荒年景,还搭棚赊粥,附近几个村镇的百姓没少受过他们家的恩惠的,说起来实在是积善之家。”老庙祝说到这里,倒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那山羊胡子抖了抖,继续道:“只可惜这好人不长命,就上个月,这谢老爷得病去了,留下这偌大的家业,只留下孤儿寡母两个女人看着。”

锦衣男子听到这里,倒是有了些兴致,问道:“这谢家没儿子吗?”

“可不是没儿子,就独独一个闺女,当掌上明珠一样的养着,听说这谢家小姐平常洗澡都不用水,竟是用庄子里奶牛挤下来的白花花的牛奶,当洗澡水使呢!谢老爷去世之前,就是谢家宅里,也没几个人见过这谢小姐的模样,听说是比天上的嫦娥还要漂亮,老头子前一阵子去谢家给谢老爷做法事的时候,远远的瞧了一眼,哎哟喂,那姑娘的皮肤白的,就跟外头开着的玉兰花瓣一样。只可惜这么年轻轻就没了爹,真是可怜哪!”

这两位年轻人显然对那谢小姐的长相没什么兴趣,倒是又问起了其他问题来:“那谢家和何家可有什么姻亲关系,说起来这地方上的土豪,多少会有些勾结。”

老庙祝拧着眉心想了片刻,只开口道:“以前谢家的老太太是何家的姑太太,后来听说何家倒是想着跟谢家再攀个亲戚的,想让何家大少爷求娶这谢家小姐,但是谢老爷实在太宝贝这闺女了,愣是没舍得,现如今他又去的早,这谢姑娘的婚事反倒没定下来,也不知道后面会是个什么光景,只是如今谢家没个顶梁柱,这孤儿寡母,又守着这么大一笔钱财,只怕以后日子也不好过咯!”

老庙祝这边的话还没说完,外头小沙弥跑了进来道:“师父,庙门口有个姑娘,说是谢家的丫鬟,她们今儿去了隐龙山给谢老爷选了墓地,这会子外头下雨,想进来躲个雨。”

第002章

老庙祝一听是谢家的人,白眉毛抖了抖,开口道:“那快去请她们进来,这开春雨多,天气又冷,别冻着了。”

小沙弥单手合一念了一句佛偈,又道:“那丫鬟说要一间干净的禅房,来的人是谢家的大小姐。”小沙弥虽然六根亲近,但毕竟修炼的年岁有限,还做不到心无万物的境界,耳根微微发热。

老庙祝这下倒是为难了,他这土地庙小,总共也就这一间待客的禅房还有些像样,这大姑娘要来,眼前的这两位客人,可倒是去哪儿呢?康广寿见庙祝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神色来,倒也爽快的起身,开口道:“这时候也不早了,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我们就先告辞了。”

康广寿说完,他身边的另外一个男子也站了起来,朝庙祝拱了拱手,事宜要离去。老庙祝虽然认得这新来的县太爷,可这位长相不凡的公子,他并不知道身份。只是老庙祝常年修炼,自也有几分修行,平常替人看相,总有几分准头,心里早认定了这位公子非富即贵,见两人起身要走,倒也没有多留,一路将两人送到了门口。

庙门口不远处,一抬平顶皂幔轿子正从远处缓缓过来。路口站着一个十三四的姑娘,打着油纸伞,扎着双垂髻,一眼就看出是小姐身边的姑娘家。

康广寿又回身和庙祝拱手作了一揖,开口道:“老师父对这边的风土人情这般熟悉,改日必定请了去县衙一叙。”

庙祝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目送两人上了马车,见那马车在雨雾中越走越远,这才松了神色,默默的回想着方才那位锦衣男子的容貌:头上有物,如博山之形,有此灵物,方能嘘气成云,扶摇直上,飞升于九天也,此为特贵之相。

老庙祝此生也算阅人无数,倒是头一次看见有人长这样的面相的。正兀自揣测那位公子的身份,却听耳边传来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如三月的莺歌,四月的黄鹂一般。

“老师父,打扰了。”

庙祝回过神来,见丫鬟已经扶着一个娇滴滴的姑娘下了轿子,那姑娘朝着自己微微福了福身子算是见礼,皓齿星眸、粉黛青娥,实乃人间绝色。老庙祝只一眼,就认出这就是谢老爷家那个千尊万贵的小姐。

“谢施主里面请。”庙祝回了一个佛理,引了众人进去。

方才待客的禅房里已经空无一人,小沙弥重新沏了好茶上来,谢玉娇谢过之后,开口道:“烦请小师父取些热茶,给我那几个轿夫喝一口,让他们也暖暖身子。”

小沙弥红着脸答应,模样煞是好玩,喜鹊见他出门了,这才笑着道:“姑娘姑娘,不是说和尚都是六根清净的吗?怎么他见着你还脸红呢!岂不是犯了色戒?”

谢玉娇回了喜鹊一记刀眼,吓得喜鹊急忙噤声,捧着茶盏送到谢玉娇跟前,开口道:“这茶是旧年的陈茶了,姑娘凑合着喝一口吧。”

谢玉娇点了点头,捧起喜鹊送上来的茶盏,低头看了一眼茶碗里碧青的茶水,虽然她不知道喜鹊是怎么看出这是陈茶,只是这会子才四月天气,寻常人家若是想喝一口新茶,只怕也没那么容易的。不过谢家有茶园,前一阵子送了好一些明前雨花过来,喝着确实顺口。

谢玉娇喝了两口茶,一时间身上的潮气也去了不少,这房间里燃着普通的宝塔檀香,清清淡淡的,很让人舒心,只是这檀香之中,似乎还混杂了一些别的香气,虽然不浓郁,但是对于前世是调香师谢玉娇来说,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如果猜得不错的话,这屋子片刻之前才待过客,大概就是那马车里离去之人。

谢玉娇想起这些,还觉得略有些不好意思,若不是自己要过来歇歇脚,只怕那人也不会这么着急走了,这下雨天赶车本就不方便,她这样倒是难为了别人。不过现在想这些也没什么意思,反正人也已经走了。

老庙祝是方外之人,六根清净,倒也不避嫌,见谢玉娇端坐在房里,只一脸慈祥笑道:“姑娘今儿出门,可是为谢老爷选好了安寝之地了?”

谢家祖坟在隐龙山,那边依山傍水的,实在是福泽子孙的好地方。谢老爷虽然英年早逝,可也备受族人的爱戴,他的墓室所在,也是族里人请了三四个有名望的风水师父,连番演算出来的,定下了地方之后,才请了谢玉娇过去看的。

谢玉娇对这些事情可以说的半点儿也不懂,好在有家里的管家一路上解说,如今也算是明白了一些这其中的门道。

“地方已经选好了,等家父下葬之日,还要请了老师父前去做法事,过几日我再送帖子过来。”

老庙祝连连说了几句不敢当,一双略浑浊的眸子在谢玉娇的脸上又扫了一眼,究竟是不敢细看人家姑娘的长相,只知道这皮肤确实白皙透亮,弹指可破一般。

好在春雨来的快去的也快,不过一盏茶的功夫,这雨就小了下来。谢玉娇念着徐氏一个人在家恐又要担心,便也起身告辞了。

喜鹊上前扶着谢玉娇起身,替她整理好皱了的衣裙,却见一枚玉佩,落在方才谢玉娇坐过的蒲团上。喜鹊正要喊了谢玉娇留步,见她已然转身出了禅房,只急忙拿了帕子,将那玉佩包裹起来,藏才身上跟了过去。

徐氏在廊下等了好一会儿,不见谢玉娇回来,当下又长吁短叹了起来。张妈妈便劝慰道:“方才雨下的大,姑娘可能在路上躲雨呢,没准一会儿就回来了,太太里面等着,奴婢吩咐长顺派人去找一圈。”

徐氏只连忙点头,又道:“也不用走远了,就在村口等着就好,别到时候走叉了路,反倒寻不到了。”

长顺是张妈妈的大儿子,如今跟在他老子身边跑腿,算是年轻人里头最能干些的了。果真如张妈妈所言,长顺才到了村口,就瞧见谢玉娇坐着的轿子,已经进了村口,身边打伞的丫鬟就是自己的心上人喜鹊。

喜鹊瞧见长顺迎了出来,脸上便带着几分喜色,走到谢玉娇的轿子旁边,小声道:“姑娘可真是神算,太太果然派了长顺哥迎到村口了。”

谢玉娇心道这一世徐氏的性格,倒是和前世她母亲的性格一模一样,都把自己当心肝宝贝一样的宝贝着,深怕有个半点闪失,溺爱成性呢!

对着和前世母亲一模一样的容貌和性子的徐氏,谢玉娇很快就适应了女儿的角色,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娘。

谢家在谢家宅的宅子是祖宅,算不得最好的,但因为宗祠、族人都在这边,所以谢家也一直住在这边,四进的院子,有后花园,花园里还有小楼阁,正是以前谢玉娇住的绣楼。

谢玉娇下轿子的时候,徐氏已经迎到了垂花门口了。这一路冷风冷雨的,倒是让谢玉娇的脸显得有几分苍白,徐氏见了,只忙开口吩咐:“快去厨房把方才熬好的姜汤拿一碗过来给姑娘喝下去,这会儿才刚开春呢,可冻不得。”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进了正院,丫鬟上前挽了帘子引她们进去,谢玉娇见徐氏的鞋面潮了一半,就知道她肯定实在门外等着,顿时就一阵感动,开口道:“母亲以后可别在外头等我了,在屋里等和在外头等都是一样的,若是冻坏了身子,可就得不偿失了。”

张妈妈闻言,也跟着道:“姑娘说的是,只是太太放心不下姑娘,老奴我也劝不住啊!”

徐氏自然是不放心谢玉娇的,她从前住在后院的绣楼里面,便是后院的门都没怎么出过,更别说如今为了谢老爷的事情,跑前跑后的张罗,和族里那些觊觎谢家家产的一大帮族人周旋,这其中有多少难处,徐氏如何不知道,只是她最近病了,实在操不起这个心思,但凡白天多想了一些,到晚上就睡不着,即便睡着了,又是噩梦连连的,哪里有片刻的清静。

实在是没办法了,这些事情也只有落到了谢玉娇的身上。

这时候丫鬟已经端了姜汤过来,熬得浓浓的,里面还放了一些胡椒,喝下去一碗,片刻身子就热了,寒气也就散去了。

谢玉娇喝了大半碗,漱过了口之后才道:“母亲尽管放心,我又不是十来岁的毛孩子,不会让那些人随便哄骗了去,我虽然以前从不入世交际,可父亲一直教我读书认字,那些人情世故,只要书上有的,我多半都看过,倒是也没觉得有多难。”对于自己这种养在笼中的金丝雀一样的大家闺秀忽然开窍了的事情,外人多半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思的,谢玉娇也只能把这些归结为书读多了。

第003章

徐氏见喝过姜汤的谢玉娇脸上又红润了起来,带着一抹自信的笑,心里也暗暗放心些。虽然以前谢玉娇也这样乖巧听话,却没有如今这份豁达干练的气场,骨子里多的是江南女子的婉约。可如今的谢玉娇,仿佛一朝一夕间就长大了,虽然还是以前瘦小纤细的身条子,但眸中的那一抹睿智,让一度绝望的徐氏,觉得自己终于又有了活下去的依靠了。

“娇娇,今儿的事情还顺利吗?那些叔公们没有为难你吧?”徐氏拧着眉头问谢玉娇,她嫁到谢家十七八年,除了每年祭祖会和那些人见一面,还真的没跟那些人打过什么交道。

谢老爷年轻时候就是这地方上的才子,可因为家业太大,又是家中的独子,他只考了个秀才,就没再往下考了,回了老家继承祖业,安安心心的当他的地主少爷。说来也是凑巧,徐氏本是安国公府庶出三老爷的闺女,那一年三老爷正巧来这江宁县任职,当时徐氏已是嫁龄,若是等三年后回京在议亲的话,年纪就大了。

且她又是安国公庶支的姑娘,回了京城,年纪又大,只恐找不到好的人家。当时的谢老太爷一心想给谢老爷找个门第好的姑娘,所以就上门求娶去了,三老爷先是不肯,可后来耐不住谢老太爷拍胸脯保证,兼又见了谢老爷,见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这才应了下来,将一个国公府的姑娘,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土财主。

徐氏进了谢家的门,果然是备受宠爱,上头公公仁厚,婆婆慈爱的,没受过半点委屈。和谢老爷更是夫妻恩爱、举案齐眉,十几年都没红过脸,若非说有什么不如意之处,那就是成婚十几年,不曾生下一个男孩。

后来徐氏自觉愧对谢老爷,曾给他纳了几房妾氏,但谢老爷对那些妾氏也没什么心思,不过偶尔徐氏身上不爽利的时候才会去妾氏的房里过上一两夜。大概是谢老爷实在去的次数太少了,那些妾氏也没个怀上的,所以谢老爷到死,还是没儿子。

这种事儿若是放在现代,都可以当佳话美谈了,但是在古代,大家只看重儿子,一听说谢老爷没儿子,就怎么也美不起来了。

谢玉娇扶着徐氏坐下,缓缓开口道:“母亲放心,他们现在还不敢为难我,我一日没出阁,就一日是谢家的姑娘,将来不管是谁要当谢家的嗣子,总还要我这个长姐点头的,这时候跟我闹,他们可捞不着半点好处。”

徐氏听了这话,虽都是安慰之语,可到底还是觉得难受,只低下头,拿帕子压了压眼角道:“谁知道你父亲竟然去的那么早,我去年秋天才又给他纳了一房姨娘的,还想着他要是喜欢,今年总能让抱上儿子的,谁知却…”

徐氏的话还没说完,这哭声就又起来了,谢玉娇如今已经是习惯了徐氏这说哭就哭的本事,也不像以前那样惊慌失措,只劝慰道:“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爹爹虽然去的早,可他这一辈子没做一件损阴德的事情,便是去了,也是去天上当神仙的,断然不会下地狱去,母亲也不要太难过,保重自己的身子要紧。至于嗣子一事,上次二叔公带过来的那些孩子里头,我瞧着有十几个那么多,总要选一个好的,这也需要时间,不可能说他们想要谁,那就是谁了,母亲也要自己有个主意,不能只听他们说的天花乱坠的。”

徐氏这几日听见嗣子这话题,就觉得脑仁疼,她这辈子没生出儿子来,已经够怄的了,这一下子多出十几男孩子,都要来当她儿子,你说这晕不晕?因此只要有关嗣子的事情,徐氏一概不见客,只在家称病。

“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徐氏叹了一口气,还是觉得心烦的很,强打起了精神,想起一件事儿来,只开口道:“今儿二管家过来回话,说年前你父亲答应给县里赶制的那五千件军需棉袄还没做好,你父亲病着的时候,也没精神管这个事情,如今新来的县太爷问起这个事情来了,说前线的将士等着穿呢,问我到底怎么个回话,当初你父亲也是好心,才应下这个事情的,没想到如今反倒落得个麻烦了。”

谢玉娇听徐氏说完,只微微拧了拧眉头。如今这朝代叫大雍,历史上并不存在,不过北边的边患倒是和以前学过的某些朝代有些相似,这两年大雍一直在和北边的鞑靼交战,打得不可开交,光这两年谢家收容的从北边过来的难民,也就可见一斑了。

谢老爷虽然不当官,却也有一腔爱国热血,平常捐钱捐银子的事情做过不少,如今这五千件棉袄,便是他生前打算捐出去的。

谢玉娇着实敬佩这个她素未蒙面的爹,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只是如今家里事情太多,这个事情一时只怕也顾不上了。

“母亲不要为这个事情心烦,眼下已经是四月里了,越往后天气越热,即便是北方,那也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的,将士们要穿上这些棉衣,少不得也得到十月份,入了深秋,我们赶在仲夏的时候交上去,也来得及,这位新来的县太爷竟拿这个来忽悠二管家,真的当我们什么都不懂吗?”

徐氏见谢玉娇很有主意,心里倒是高兴了些,脸上的泪痕也擦干了,拍着她的手背道:“还是娇娇有主意,什么都明白。”徐氏一边说,一边转身对身旁的张妈妈吩咐道:“一会儿你就把这话告诉你们家那个吧,让他再跟县太爷通融通融,再具体定下一个时间来,我们一起赶一赶。”

张妈妈只连连应了,又羞愧道:“我们家那口子也真是的,家里事情这么多,这些小事还来过问,越活越回去了真是。”

原来那二管家就是张妈妈的男人,张妈妈一小就跟着徐氏,虽说是个丫鬟,却在京城那种浮华之地呆过,见过的世面自是不一般的。可因为跟着徐氏,也只能嫁了当地的男人,所以对二管家有点看不上眼也是常事儿。不过谢家不管是主子还是下人,都自带疼老婆的技能,张妈妈也被二管家哄的服服帖帖的。两个人在一起和和美美这些年,倒是生下了一子一女了。谢玉娇身边的另外一个丫鬟紫燕就是张妈妈的闺女。

母女两人又在一起说了一会儿话,就到了用晚膳的时候,徐氏为谢老爷守孝,热孝里面不沾荤腥,谢玉娇原本也是要照做的,可徐氏心疼她这几天里外忙碌,吩咐人另做了几样可口的小荤菜送过来,自己却一口不吃。

一道清蒸鳜鱼、蒲菜肉圆堡、还有一碟子清炒芦蒿、凉拌马兰头、烤鸭卷,这些都是江宁的地方菜,谢玉娇前世就是南京人,吃起自己家乡的小菜,越发就觉得亲切了起来。

更兼初春时节,还有很多野菜,不由就食指大动,吃了整整一碗的米饭。徐氏看在眼中喜在心中,伸手帮她装了一碗菊叶汤,推到她跟前道:“春日里肺火旺,喝一口菊叶汤下下火。”

谢玉娇只美美的又喝了一碗汤,这才放下了筷子,陪着徐氏往房里去了。

因为家里做白事,往来的人多,所以徐氏房里好些古董字画都收了起来,此刻看着倒是有些简陋了。针线篓子里还放着绣了一半的腰封,是给谢老爷用的,谢玉娇见了,便开口道:“母亲还留着这些做什么,没得睹物思人,爹爹要是知道了,又要心疼母亲不保重身体了。”

徐氏顺手拿起针线,在发丝上比了两下,低下头缝了几针,脸上神色淡然,就跟谢老爷没去世之前一样,“已经做了一半了,索性做好了,再烧给你爹爹,之前他就夸我这次绣的比以前好看,如今他虽活着没机会戴了,或许去了下面,还可以戴上。”

谢玉娇便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也是这般的想念父亲,所有父亲身前用过的东西,都找了出来,一样样的烧给她。在那个改嫁普遍的年代,母亲一个人把自己拉扯长大,再没有找过伴侣。

谢玉娇想起这些鼻子就酸了,眼睛红红的蓄满了泪水,仿佛回到了自己父亲刚去世时候的那段日子,只哽咽道:“母亲做完这个就不要做了,母亲的心思,爹爹心里肯定清楚的很,只是这样又伤眼睛又伤身子的,便是我看了,也心疼的很呢!”

徐氏见谢玉娇红了眼眶,一时又心疼起她来了,放下了针线道:“好好的,你怎么又哭了,好了好了,我不做了。”

徐氏放下针线,拿帕子给谢玉娇擦眼泪,就听见外头她身边的小丫鬟百灵进来传唤道:“老姨奶奶那边派了丫鬟来问话,问老爷的墓地选好了没有。”

徐氏听了这话,只觉得脑仁跳得厉害,揉着额头回道:“告诉她,这些事情大姑娘都安排好了,不劳她老人家操心了。”

第004章

说起这位老姨奶奶,原是谢老太太从何家带过来的陪房。谢老太太和谢老太爷膝下总共一个谢老爷,谢老太太便把她给了谢老太爷,虽然后来她也没生出儿子来,倒是生了一个闺女出来,如今嫁给了东山镇上的一户小官宦家,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这位老姨奶奶在谢老太爷在世的时候,倒是识相得很,因为徐氏没过门几年,谢老太太就去世了,谢老太爷晚年那些日子,也都是她在一旁服侍照料。且谢老太太年轻时候身体就不好,谢老爷被这老姨奶奶抱过几年,所以谢老爷对她也很孝顺,吃穿用度,只和当年谢老太太一样,又经常周济她的娘家人,她们家原先是何家的佃户,如今却也有了几亩田地,靠着跟谢家打秋风过活了。

谢氏和这位老姨奶奶有了嫌隙,是从这老姨奶奶提起让谢老爷纳妾开始的。原来当年谢老太爷去求娶徐氏的时候,排着胸脯说将来必定不让谢老爷纳妾,这夫妻二人和和美美就很好,谢家也不缺服侍的丫鬟,倒是没必要做一个姨娘,又一个妾氏的。谢老爷对徐氏又是真心喜欢,虽然没有儿子,但是有谢玉娇这样一个女儿,已经是奉为掌上明珠,高兴得不得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