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荟翻开一看,书叶中夹着几张暗黄的麻纸,纸和墨都很粗陋,一笔簪花小楷却是俊秀飘逸神形兼备,虽然欠缺些筋骨,想是病中乏力的缘故。钟家人爱书成痴她,不由深恨不能与前世的祖父一起观览品评。

再看疏注内容,越看越心惊,姜悔开蒙不过一年多,跟的又是秦夫子这庸师,府上藏书几乎摸不到边,可说走到今天这步泰半凭的是自己的悟性和韧性,虽然文辞还欠雕琢,但已如浑金璞玉般难掩光华。

“阿兄高才。妹妹这里藏书不丰,也无有什么珍本善本,阿兄拣看得上的拿去翻翻吧,放架子上积灰也是可惜。”钟荟自负聪敏,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庶兄的天资恐怕不逊于自己,也不知道朽木姜景仁和那位孝期孕子的糊涂姨娘是如何生出如此钟灵毓秀的孩儿。

“多谢二妹妹。”姜悔是聪明人,自然知道疏注不过是嫡妹借书予自己的幌子,当下承了她的情,又挑了三五本书如获至宝地抱在怀里带了回去。

季嬷嬷候在门外,见姜悔出来一双三角眼滴溜溜地将他浑身上下打量了个遍,防贼似的。姜悔还未出院门,那妇人便掐着腰翻着白眼道:“打抽风打到妹妹门上,没脸没皮。”故意嚷嚷得大声,巴不得能叫姜悔听到。

钟荟眉头一皱,掀了掀眼皮,朝阿枣使了个眼色。

阿枣被提等的事搅得心神不宁,巴不得燥燥脾胃泻泻邪火,当即上前一步也掐着腰朝门外骂道:“你说今儿也不知怎么的了,这老鸹儿大白天地就聒噪个不停,老东西!早晚叫人一箭射下来揪了毛炙了,阿呸呸!”

钟荟听她骂得又尖又巧,忍不住一乐,笑着骂道:“我看你比那老鸹儿还聒噪呢。”

季嬷嬷本来已经磨刀霍霍,听主人骂阿枣,又幸灾乐祸起来,得意洋洋地在衣摆上擦擦手,自说自话走进书房里,在距二娘子一步之遥的地方站定:“小娘子,别怪老奴多嘴,您是玉叶金柯的贵重人儿,千万莫要与二郎那等人多往来,惹得老太太和夫人不喜。”

她离得近,又弯着腰,呼出的气直喷在钟荟脸上,早晨大约吃了韭蒜之类辛物,那气味别提有多一言难尽了。

“嬷嬷这话我就不懂了,”钟荟未露出多少嫌恶之色,脸色却是冷肃了下来,“我自与我阿兄往来,难道夫人不希望我们手足和睦么?”

“小娘子你是年小不知道啊,”季氏恨铁不成钢地跺了跺脚,“二郎他娘是个最最低贱不过的奴婢,且心术不正,在孝期里勾着郎君做成好事……”

“什么好事?嬷嬷的话我越发听不明白了……”钟荟前世活到十四岁,且广涉博猎,并不一味崇周南贬郑卫,枝节上虽懵懂,条干却是有些明白的,不至于像寻常闺阁一般听到只字片语就要寻死觅活。

不过如季氏这般,对个八岁女童说得如此出象,还是叫她大开眼界,恨不能把耳朵拆下来洗一洗。

还是蒲桃见义勇为道:“要死!这种混账话也是能入小娘子耳的么?嬷嬷你也放尊重些罢!”

钟荟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看起来简直要滴血。

季嬷嬷跋扈惯了的,白了阿枣一眼,脸上堆起讪讪的笑,伸手打自己的嘴:“哎哟看我这张没把门的老嘴,该打!该打!”还挤眉弄眼地上前拉起钟荟的手作势往自己嘴上打,“小娘子打老奴两下解气。”

钟荟横没见过如此不要脸的人,使力抽出自己的手,退到三步开外,冷声对阿枣和蒲桃道,“嬷嬷年纪大,你们去帮帮她吧。”

季嬷嬷一时反应不过来,张着嘴呆了会儿,阿枣上来拉她方才回过神来,一屁股坐在地上,两腿乱蹬,口中呼天抢地:“我老婆子老啦!不中用啦!被自个儿奶大的小娘子嫌弃啦!干脆打死我这老不死的东西得了!省得见天儿在这儿碍贵人的眼!我老婆子辜负了老太太和夫人的信重,趁早死了算啦!”

钟荟本来只是想略施薄惩,听她把曾氏这尊大佛抬出来,便对阿枣道:“我也乏了,你们去院子外面吧。”说完转身回房去了。

蒲桃还有些为难,阿枣闻言两眼放光,上前就是两个大耳刮子,震得自家的手掌发麻,扬声叫来两个粗使婆子,连拉带拽地将捂着脸鬼哭狼嚎的季嬷嬷拖到院子外。

主人没有发令怎么打,打几下,打完怎么发落。蒲桃与季氏有些交情,自然下不去手,粗使仆役怕将来还得在季氏喉咙下取气,袖着手在一旁看着。

季嬷嬷在院门口哭喊个不住,叫阿枣用破布堵了嘴。

阿枣畅快淋漓地狠狠扇了十来下,又朝她脸上啐了一口,方才揉着自己发红的手掌凯旋而归。

季氏丢了大脸,回屋呜呜咽咽哭了一场,一边哭一边倾诉自己当年如何如何整夜不休地抱着哭闹的二娘子,如何如何熬红眼睛为她缝衣裳纳鞋底,如何如何因着年老不中用遭嫌被弃。

蒲桃听着不像,偷偷拿了一盒去肿化淤的膏子与她,劝道:“嬷嬷消停消停吧,你对小娘子说的那些话若是传到老太太和夫人耳朵里,可有你的好来?”

季氏想了想,也知道是自己理亏,只得住了嘴,心里把二娘子和阿枣一起恨上了,又念及自己尽忠一辈子,近来却是频遭冷遇,竟连二娘子的卧房书房都不怎么能进得了。

看这光景还不知何时就被撵出去了,难道要落个老无所靠的下场么?虽然这些年摸的一些鸡零狗碎的玩意儿,偷偷拿出去变卖被压着价不说,得的钱还全贴了她那有了媳妇儿忘了娘的不肖子,自己竟没留手些个,恨一回,怨一回,不由自主生出不该有的念头来。

***

季嬷嬷是消停了,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能不能捂得住就不是她能控制的了。

二娘子不过几日又站到了风口浪尖,姜府上下都在传,二娘子小时看不出来,如今方知恶毒不下她阿兄,竟叫人把乳母架到院门口,打了二十笞杖——也有说三十,也有说五十的,总之是见了血吧,把人打得气息奄奄,趴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下午晌就叫家人接回去,也不知眼下是死是活。

阿杏说得绘声绘色,钟荟闻言失笑,明明是季嬷嬷自觉没脸,告病出府躲风头了,也不知是谁传的谣,把她说得凶神恶煞似的。

翌日去请安,老太太倒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直夸她打得好,钟荟一回想,便知她祖母还记着当日她的人被季氏拦在院门外的仇。

如意院那位就没那么容易打发了。

叙过寒暄,曾氏面色为难地开口道:“季嬷嬷年纪大,人糊涂,若有什么不妥当之处,你在院中略施薄惩,也是应当应分的,然而她毕竟是你乳母,于情于理该留三分情面,你一个在室的小娘子,传出刻薄乳母的名声,可是好看相?”

又叹口气,把她揽到近前,抚着她的背道:“你莫怪阿娘说重话,昨日那事,就算放到你三妹妹身上,我也还是要说的。”

“女儿何尝不知母亲的苦心,”二娘子柔顺地垂着首,“只是季嬷嬷她……”

“季嬷嬷有什么不是,你尽可以来回我,阿娘也定会秉公处理,”曾氏将她打断,语气中已带上三分严厉,“闺阁小娘子如何能喊打喊杀的?何况还是哺育你长大的乳母。你啊,着实糊涂!”

阿枣重意气,见到是非在她眼前颠倒难受得紧,心一横眼一闭,也不管什么甲等乙等了,仗义执言道:“奴婢多句嘴,夫人您有所不知,也难怪咱们二娘子怄气,实是季嬷嬷口无遮拦,污了小娘子的耳朵……”

“论口无遮拦你这奴婢也不遑多让,”曾氏斜睨她一眼,面沉似水地道,“是叫阿枣吧?这里没你说话的地方,看你们家娘子面上饶你一回,再有下次我就不姑息了。”

阿枣无法,只好磕了个头蓦然站到一边去。

“小婢子无礼,言语无状,女儿回去定好好作规矩,望母亲见谅。”钟荟说完稽首,袒护之意表露无遗。

阿枣心里一暖,心说不枉我拼着丢了甲等,替娘子说话。

钟荟接着道:“季嬷嬷昨日胡言乱语还在其次,罔顾尊卑议论主人才是女儿惩诫她的原因,是女儿矫枉过正,思虑不周。”

曾氏自然知道季嬷嬷当日说了什么,那妇人看着一脸精明相,没想到蠢笨如斯,然而这些年填了那么多财物下去,一时半会儿也寻不到可靠的人替她,只能姑且先用着了。

“如今罚也罚过了,纵有什么错处,你看在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担待她一回,”曾氏喝了口参茶道,“你二兄那孩子,也着实可怜,罢了罢了。”

钟荟本来也没指望仅凭三言两语将季嬷嬷发落了,这种积年的奴婢,没有真赃实犯的把柄是治不了罪的。

钟荟不过是礼尚往来——你用这刁奴膈应我,我便教训你的人打你脸。曾氏与她对视一眼,立即就看懂了她的意思,几乎能称得上心有灵犀了。

第20章 卫郎

催花雨一场接着一场,转眼到了三月头上,钟荟的小院里已染上了轻黄嫩粉的早春颜色。

三月三日大清早,钟荟就叫阿枣从床上连哄带骗拽了起来。

她脸颊上带着薄红,揉了揉惺忪睡眼,声音比往常柔软了三分,嗔道:“什么时辰就叫起了,天不是还未亮么......”

“小娘子忘了今日什么日子了?还早呢,恐怕全京城的女子都已经梳妆打扮停当了,”阿枣一边脆生生地往外蹦字,一边麻利地替二娘子换下小衣,“三娘子先才已遣人来催过一回了。”

钟荟这才想起来前些时日与嫡妹三娘子约好了上汜去南浮桥边祓禊。

三月三日按旧俗要去水边祓除鲜禊,祭祀先祖,不过如今祓禊不过是个由头,这一日已成了洛中都人士、君子女嬉游作乐的佳节,届时方轨连轸,朱服耀路,极是热闹煊赫。

钟荟前世的阿娘怕人多声嚣累着她,很少让她凑这种热闹,多半和姊妹们在自家园子水边浮浮羽觞和绛枣便算过了节了。唯有十二岁那年,卫家七娘子相邀,将那水边的盛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将她说得意动,缠了她阿娘好几日,才放她去玩了一回,兴兴头地出门,回来便发了一场大病。

不过出游便出游,为何天未破晓便要起床,钟荟晃了晃昏沉沉的脑袋,无论如何都想不通,打了个哈欠道:“那也犯不着如此早啊,阿花还没打鸣呐......”

“小娘子说什么胡话,阿花是母的如何会打鸣来!”阿杏端着铜盆走进来,“咱们得赶紧了,去晚了道旁的好位子都叫人占了。”

这胖子平日最是懒怠,与钟荟臭味相投,今日竟也起了个大早,成了阿枣的帮凶。

“占什么位子?”钟荟一脸茫然,“不是已有下人半夜三更先驱车去洛水边张幔了么?昨日在如意院还听母亲吩咐下人的呢。”

“不是那个!”阿枣三言两语之间已拧好帕子往二娘子脸上招呼,“小娘子忘啦?去年咱们晚了一步,叫那沈家人挤在了后面,连卫六郎的影子都没看着。”

“卫六郎?”钟荟有些难以置信,挑了挑眉,差点把嘴里的青盐吞到肚里去,“所以咱们摸黑起了个大早,就为了去看他?”

“什么叫就为看他,”这回阿杏不满意了,鼓着腮帮子道,“小娘子没听说吗?洛京上汜老三样......”

“祓禊、流觞、斗百草嘛,我知道啊。”博闻广识的钟十一娘对京师风物掌故自然是一清二楚的。

“非也非也,”连一向正经的蒲桃也掩口一笑,脸上浮现出少见的羞怯来,“洛京上汜老三样,掷果,抛花,看卫郎。”

几个婢子就见二娘子坐在床沿上,微启双唇,杏目圆睁,呆滞了半晌说不出话来。这小子行市倒好,她酸叽叽地想。

要说这卫六郎,与钟荟也是总角时的交情,不过其时她只盯着卫七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眼里装不下别人,把这未语就带三分笑,与她说不到三句话就脸红的小男孩简单粗暴地当作“卫七娘那呆头呆脑的兄长”忽视了。

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熟稔的呢?钟荟回忆了一下,大约是某个樱桃将谢,梨花初发的日子,那一身白衣的小小少年攀到树上,折了一枝含苞待放的梨花递与她罢。

钟荟当时就气得七窍生烟,跺跺脚转身便走,一边走一边揪下花枝上的骨朵扔了一路:这卫七头发比她多,诗文比她作得好就罢了,竟连兄长都比她的强!她的亲阿兄哪里会替她折花,哪里会温温柔柔地与她说话!她十个诨号里八个都是拜她阿兄所赐,他不但取笑她,还捏她脸,揪她的丫髻,真真人比人气死人。

然后卫七娘的阿兄似乎就常常与他们这些女孩子混作一堆玩儿——更多时候只是安安静静地缀在后面予人方便。

他们要玩投壶,他便从他阿耶书房里抱了个东汉的越窑青瓷瓶来;他们要扎彩灯,他便拿出嵌着绿松石的金柄小胡刀替他们削竹篾;他们要玩扮花神,他便用一包蜜渍枸橼将他三叔家四岁的十一郎拐过来,弯着眉眼看他们七手八脚地给堂弟梳小辫儿穿花裙,拿鲜花插了他满头。

再大一些,他便不大能与他们一块儿玩了,钟荟那时还着实遗憾了一阵。

后来,两家大人便隐隐约约透露出结亲的意思。

后来,她年幼时的一点不足之症渐渐变成沉疴顽疾。

再后来,便没有后来了。

***

钟荟的穿着打扮向来是全权交代给阿枣的,今日这见卫郎的大日子,她自然在主人身上铆足了劲,精心挑选了一袭藤花色广袖绢衣,缀真珠的叶绿罗裙,这衣裳的颜色挑人得很,若肤色差一分明净便村得引人发笑,然而二娘子生得白皙如玉,衬得一张小脸越发莹润。

阿枣仔细地与她系上绣木兰花的腰带,挂上青玉麒麟佩和香囊,又从奁盒里挑出一对白玉臂钏替她戴上,退后几步端详自己的杰作,露出欣慰的神色来,两眼放光摩拳擦掌道:“咱们小娘子真是好看得像仙子一样,可惜出门要戴幂篱,不然奴婢给您梳个又像云朵又像花的发髻,保管将全京城的小娘子都比下去。”

钟荟并没有心思将谁比下去,此时她更想钻回暖烘烘的被窝里睡个回笼觉。

这时有奴婢禀倒:“三娘子遣奴婢来请二娘子,说车架已经在门外候着了。”

“急什么!投胎都没这么赶的!”阿枣不耐烦地道,在二娘子发髻上点缀了几朵翠钿,又插上一大一小两朵绢做的木兰花。

“人家也是奉命行事,做什么急眼,”蒲桃低声埋怨蒲桃,吩咐那下人道,“一时半刻便好了,叫那姊妹去茶房歇会儿,吃杯茶。”又转头对阿杏道:“你再去瞧瞧季嬷嬷准备好没有。”

阿杏哎了一声便蹦跳着出去了,不一时折返回来道:“季嬷嬷说今晨起来在台阶上崴了,脚踝肿得馒头似的,不好随我们出去了。”

阿枣一翻白眼道:“那老妇尽误事!不知又闹什么幺蛾子!”

“你这张嘴啊!”蒲桃无奈地道,“小娘子出门身边没个老成持重的嬷嬷不像话,奴婢看着茶水上的赵嬷嬷性子利落人也干净,要不叫她顶替一回,娘子您看如何?”

钟荟点点头道:“你说好的定然错不了,叫她赶紧收拾收拾,咱们即刻出发,莫叫三娘子他们等急了。”

***

钟荟登上车时,三娘子已经在里面坐好了,她今日穿了一身鹅黄色,外罩白纱罗帔子,梳了个双平髻,眉心点缀一片金箔剪成的梅花钿,双颊匀了胭脂,姣妍得像朵初绽的迎春花。

“阿姊如何这么久,”三娘子嘟了嘟桃花瓣似的小嘴,娇声埋怨道,“叫妹妹好等。”

“对不住妹妹,阿姊起迟了,”钟荟有心逗逗她,勾了勾嘴角道,“昨夜读书读到三更。”

三娘子一听不得了,赶紧把膝上的幂篱搁在一旁,从小竹笥里翻出一卷《春秋公羊传》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钟荟忍俊不禁地扑哧笑出了声,一心向学的三娘子不满地抬起头,拧眉道:“阿姊笑什么?”

“没什么没什么,”钟荟摆摆手,好心劝道,“车上颠簸得厉害,仔细看坏眼睛。”

三娘子心说要你假好心,就许你半夜三更刻苦用功,不许我分秒必争,嘴上应声是,抿了抿唇,并未将书卷放下。

钟荟便也不劝了,撩开车旁的青绸帷幔往外张望。婢子们说的一点儿也不假,天边金乌方破云而出,街上已是香车盈路,行人络绎,恐怕再晚上半个时辰,就要堵在巷口无法前行了。

即便早早出了门,这一路仍是走走停停,时不时有新的车驾汇入,遇到路窄或是坑洼的地方便要停上一时半刻方能继续缓缓前行,好不容易捱到了通往洛水边的大路,道旁已经停了许多车驾,拉车的牛马羊等牲畜将路旁的青草都啃秃了。

晚来的行人和车驾越来越多,无处停靠便挤在一处,将宽阔的大道占去大半,车驾只能停在外围,再要往前就得下车步行了。

钟荟和三娘子戴上幂篱,带着奴婢仆从下了车。道旁已经站了不少大姑娘小媳妇,有的讲究一些戴了幂篱,有的则露着脸,美丑妍媸都紧挨在一处,各色绫罗和粗布迎风招展,人人都伸长了脖颈翘首以盼,许多人臂弯里拗着装满鲜花和果子的小竹篮。

钟荟从袖中抽出帕子掩住口鼻,空气中混杂着脂粉、汗水和牛马羊身上的臭味,着实不怎么令人愉悦。

姜氏姊妹由婆子抱在怀里,在汹涌的人潮中慢慢穿行,一行人不时回顾,互相叮咛,以免走散。几个机灵的男仆先行探路,选定了一处视野好的落脚地停下。

不过片刻,便陆陆续续有王公贵族的车马过来,两旁的人自觉地往后退开,让出中央一条能容四马并驱通过的道来。

这些世家娘子们大多坐在车中,有织锦帷幔挡着,郎君们则大多鲜衣怒马,大大方方地任人观瞻,每过来一队人马,周围便有好事者评头论足,外行看的大多是这个儿郎生得俊,衣裳鲜丽,那匹马儿膘肥体壮,毛色滑亮,内行的则能从车驾排场、家族徽号上看出端倪,甚而对小郎君们的家世、官职和齿序如数家珍。

钟荟有幸紧挨着一位戴着幂篱的风鉴行家,她的衣饰乍一看不起眼,细看却不是凡品,听声音是个年轻女郎。

那女郎指着徐徐通过的一辆饰金油朱络网车道:“那车里坐的是荀家的女眷,前面那匹马上的是二房嫡三子,”见身旁一个将两腮抹得绯红的村妇犹豫地看着手中的花朵,那戴幂篱的女郎嗤笑一声道,“荀家人都长着虾蟆似的鼓突眼,这便要投?我劝你这花果还是省着些用吧!”

“裴家人这长相也怪,一房一个样,竟没有个定准,他们家长房的两个儿子长得倒不赖,可惜都娶了亲,二房三房俱无足观,想那裴太保弱冠时也是京都数得上的美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一连过去几队车马,女郎只是一个劲摇头,竟连批语都欠奉。钟荟杞人忧天地担心她摇头摇太猛,将自己晃晕过去,却见那女郎突然指着远处一个着紫衣骑枣红马的少年振奋道:“终于等来了个能入眼的!让本......娘子我瞧瞧,这双桃花眼一看就是萧家人,宛转多情,眼珠子活,将来想必是个懂风月的,噫!生了双薄幸唇,不知要哭煞多少小娘子也!”低头掰了掰手指,胸有成竹地道,“对了,必是萧家三房的九郎,年岁对得上。”

回头对那目瞪口呆的村妇道:“这个你可以放心掷了,不过萧家盛产纨绔,看看得了,别太上心。”

萧家车马经过后,又是一系列乏善可陈的人家,便有人不耐烦起来:“那卫家人何时才来啊?”

“卫家人自然是压轴的,急什么,”那女郎老神在在地朗声答道,“咦,怎么还不见钟家的车......哦,对了,他们家十一娘年前刚过世,想必是不会来了,可惜,钟家人也是生得好相貌,可惜子嗣不丰,还有祖传的少白头,钟太傅的独子也是芝兰玉树样的人物,今日无缘得见咯。”

钟荟正百无聊赖地从阿枣给她准备的小竹篮里掏果子出来吃,骤然听那女郎点评到了自家阿兄头上,差点噎住,紧接着一阵猛咳,直咳得面红耳赤。

“怎么?我说的可有半点虚假?”那女郎不满地瞥了一眼钟荟,又探头看看她手里的篮子,“莫再吃了!一篮果子叫你吃得都见底了,一会儿卫郎来了你拿什么掷他?”说完不见外地从篮子里拿出一个果子咬了一口道:“说了这许多话口干舌燥的,咦?”她诧异地看了看手里的果子,又拿眼打量钟荟,也不知隔着两层皂纱能看出什么来。

就在此时,人潮中突然掀起一浪高似一浪的欢呼,那女郎惊喜叫道:“卫六郎来了!”

钟荟透过薄纱幂篱向来路张望,便看到卫家的车马缓缓行来。她一眼就望见端坐在骏马上的卫家六郎。

卫琛一身飘逸的锦绣朱衣在晨风中飞扬,仿佛随时要凌风而去,益发显得丰神俊朗。

“卫家人相貌美还在其次,更难得的是那一举手一抬足间世无其二的风姿......”女郎啧啧称赞,后面的话已然淹没在声浪里。

人群炸了锅,“卫郎”、“六郎”的呼声此起彼伏,香囊、果子和鲜花冰雹般地向卫家的车驾砸去。卫琛显是见惯了大场面的,脸色如常,甚至嘴角含笑,时不时侧过身与一旁并辔齐驱的人说两句话。

钟荟乍见故人,又被那群情激昂的气氛所感染,促狭之心陡起,从小竹篮里挑挑拣拣地掏出一个最小的花红果。

这还是前些日子宫里婕妤娘娘赐下的,这个季节没有花红,这几个是御花园温室里种的,钟荟还有些舍不得,攒在手中啃了一口,方才朝卫琛扔去,也没想着能砸中他,不过是凑个分子罢了——果然失了准头,那果子在空中划过道弯弯的弧线,越过卫琛,朝他身旁骑白马的人飞去。

那人身量比卫琛矮小些,身着斗篷,头戴风帽,裹得严严实实,与卫琛一同出行,想来也是卫家嫡系。

只见他抬起左手,灵巧地将那啃了一口的花红接住,喜怒莫辨地朝钟荟的方向看过来,一边缓缓摘下风帽。

那少年正是雌雄莫辨的年纪,一双琉璃般的眼睛冷冷淡淡,仿佛屈子笔下的山鬼,美到了绝处,几乎生出几分凄清来。

钟荟感觉自己的心停跳了半拍,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难怪此人要将自己裹得这般严实!

方才还吵吵嚷嚷欢天喜地的人群忽然被施了定身法似的,陆陆续续静了下来,一时间竟然鸦雀无声,只闻布帛在风中猎猎作响,间或有一二声马嘶。

继而人群中爆发出沸反盈天的欢呼声,所有人都发了疯似地将篮子里剩下的花果和香囊兜头朝那少年掷去。

钟荟有心听听方才那女郎有什么话要说,回头却见她正拿帕子擦眼泪,捶胸顿足地哭喊道:“十一郎啊,阿姊是等不到你长大了,我怎么就不能晚生几年呐!”

钟荟扶了扶额,从今往后都人争看的卫郎怕是要换人了,想到此节她忍不住望着卫六揶揄地一笑,恰好一阵风吹过,掀起帷帽前的轻纱,露出了她的半张脸。

卫六郎顺着堂弟的目光看过来,恰好将那笑容收在眼底,无端就想起了一个人。

第21章 少年

众人尾随着卫家的车驾追了一路,直到卫家车马入了提前张设的步帐,凶巴巴的部曲出来撵人,人们方才意犹未尽地停住了脚步。

卫家在洛水边风光最盛之处圈下一大块地盘,三面围了一人多高的紫锦防止窥伺,临水一面错落有致地施舍了几个帷帐,卷起帘子便能对着悠悠洛水遥望圹圹北邙。

卫珏和十一郎卫琇下了马,带着仆从一前一后走进其中一个帷帐。帐内铺设着席簟和地衣,几案、香炉、茶具、棋枰、笔墨、琴书等物一应具全。

“总算不辱使命地将你全须全尾地带到,若是叫人砸个鼻青脸肿祖母必饶不了我,”卫六郎松了口气,坐下开始煮茶,“洛京三月三是否名不虚传?”

卫十一郎未让僮仆帮忙,自己解下斗篷,一勾嘴角道:“着实长见识了。”

“先前与你说还不信,”卫六天生是操心的命,一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怎么好好的突然解了帽子,为兄叫你吓得不轻。”

“戴着帽子碍事,看不清是谁扔的果子,没多想便解了,阿兄恕罪,”卫琇嘴上说着恕罪,却看不出半分自责,仿佛浑不知自己惹了多大麻烦,“那些人也是怪,都是两只眼睛一张嘴,有什么好看的。”

只见他盘腿而坐,随手取过案上的桐木琴搁在膝上,撩起袖子漫不经心地拨了拨弦,赞一声:“好琴。”略调了调弦,广袖一舒,一串流水般的琴音便从他指尖倾泻而出。

卫珏望着堂弟出尘的侧脸,心中微微叹息,一别经年,这孩子怎么只长个子不长心眼,外表看着也是个半大小子了,却仍是一团孩子气。

“难得回来一趟,这回多待些时日罢?”小陶炉上的水沸了,咕嘟嘟翻着鱼眼般的泡,卫琛从罐子里拈了一撮盐投入水中。

卫琇点点头,继续有一搭没一搭地抚着琴,也不成个调子,却别有一般风流:“阿耶年底回京述职,多半过完年随他一同回去,不知能不能赶上阿兄你的婚期。”

铜锅中的水沸了第二遍,如涌泉连珠,卫珏手持竹筴轻轻搅动,一边往中央投入碾成米粒大小的茶叶,闻言手一滞,竹筴从指尖滑脱,落入水中,打了半个旋沉入水底,他的心也跟着一沉:“你听谁混说,没影的事。”

“我原也是不信的,偏四兄他们说得有鼻子有眼。”卫琇开窍比他六兄晚了许多,至今对那些氤氲迷朦的少年心事一知半解,情之一字于他而言就如那些志异故事中的神仙鬼怪,大约是有的,然而毕竟没有亲眼见过,横不知是圆是扁。

只是幼时常听大人们打趣,说他六兄与钟阿毛是“一对璧人”、“天作之合”,听得次数多了,便入了心,此次一回京便得知钟十一娘离世,不久又听闻六兄与钟家二房十三娘议亲的消息,此时见他六兄落落寡欢,也感同身受地生出些懵懂的怅然来,心思一重,琴声便凝滞起来,不复适才的清越洒脱,卫琇也不在意,将琴放回案上。

“莫说那些不开心的事了,来尝尝阿兄煮的茶汤。”卫珏脸上已看不出多余的情绪,神色如常地将茶碗在热水中烫了烫,然后耐心细致地用洁净吴绵擦干,盛了一碗茶汤递给他,动作行云流水,显是平日做惯了的。

卫琇接过茶碗,好奇地看了看那绿中带黄的浑浊茶汤,见卫珏甘之如饴,便也学着他的样子喝了一口,顿时被那咸不咸苦不苦的汤水呛住,放下杯子咳了好一阵,一张欺霜赛雪的脸庞涨得通红,连眼角都染了红晕:“你们洛京人素日就喝这个?怎么入口的?好好的酪浆为何不喝?”

“什么你们洛京人?在豫州待了几年就不把自己当洛京人了?”卫六郎被他的窘迫模样逗乐了,拿牙柄麈尾敲敲他的脑袋,笑够了方才着人取了蜜水与他漱口,又命人将新制的蜜渍果干果脯取出来。

卫琇一见那些零嘴便两眼放光,在僮仆端来的铜盆中潦草地浣了浣手,迫不及待地拈起一颗蜜渍梅子送入口中。

“你这嗜甜的毛病怎么还是没改,也不怕倒了牙。”卫珏无奈地摇摇头,“慢些食,又没人与你抢。”

“怎么没有?”卫琇话一出口便发觉说错了,钟阿毛就算活着,如今也已是及笄之年的大姑娘了,怎么还会与他抢这点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