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姊别混说,我哪里看重他了!”裴九娘低着头捏着裙摆上挂着的麒麟香囊,声如蚊蚋地矢口否认道。

“没有就好,”裴五娘轻轻冷笑道,“若是你敢背着长辈和兄姊做出什么糊涂事来,我必去禀告阿翁和叔父叔母,你猜他们是否看得上萧家那破落户?”

裴九娘一张脸瞬间脱了色,直到这一刻之前,她一直怀揣着不切实际的奢望,幻想着某一日萧家突然重振门第,或是萧九郎因着某种机缘巧合建功立业平步青云,如此他们便可水到渠成终成眷属。

然而五娘的问话将她的幻梦击得粉碎,在她阿翁和耶娘的眼中,在所有人的眼中,萧家不过是个日薄西山的破落户,萧尚书老了,小辈皆是飞鹰走狗之辈,偌大一个家族后继无人,在她心里九郎自是不同的,然而他因继母的缘故为父亲所不喜,在萧尚书跟前也不受宠,更是小小年纪便传出了不肖之名。她阿翁念在萧简识时务,将其目为朋党,勉强答应接纳萧家子弟入裴家家学,也算借了棵大树与他们乘凉,可若是他们不知感恩,得寸进尺肖想他们裴家的好果子,想也知道会是如何震怒。

这些裴九娘其实一向心知肚明,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谁都是这么过来的,年少情动就如发痘子,发作时固然要死要活心痒难耐,熬过以后再往回看,那些痴狂之态便是可笑之至。裴五娘也不知叫她触动了什么心事,神情软和了些,抬起手爱怜地将她一缕松散的鬓发捋到耳后,叹了口气道:“阿媛,阿姊方才说萧家有子弟变卖祖传的古物,并不是捏造的,你也不是孩童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心里要有数,撇开家世不说,那萧十娘也不是值得相交之辈,往后还是远着她些吧。”

裴九娘闻言又是一惊,萧家真已到了如此空虚的地步么?不是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么?

“家里人都是一心只想看你好的,阿姊不会编谎话来诳你,萧家人早几年还不敢直接在洛京卖,都在南边找中人出手,近两年连脸面都不顾了,京中几家大古玩铺子已是直接派人上萧家收货了。”

裴九娘蹙着眉向萧十娘望了一眼,那双萧家人独有的桃花眼叫她眼睛一疼,泪便涌了出来,贫寒又如何?绫罗珠翠她都可以不要,跟着萧九郎,哪怕是布衣疏食又如何?且她有丰厚嫁资妆奁,日后离了京城,寻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买个田庄,不也能过得顺心如意?她一会儿觉得前途光明,一会儿又醒悟过来那些不过是海市蜃楼,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

裴五娘赶紧侧身挡住她,从袖中掏出素怕替她拭泪,一手抚着她的背道:“莫哭了,阿姊知你伤心,过去就好了,过去就好了。”

萧十娘鸿运当头,双颊因兴奋而泛红,双眸在灯下闪着光,连旁观的好友何时离开都未发觉。风水轮流转,姜家二娘则是一脸凄风苦雨,只见她拧着双眉,紧抿着嘴唇,死死盯着紫枰。

萧十娘得意地一笑,一锤定音地掷出了个犊采,在姜二娘一声懊恼的啧啧声中将最后一只马送到了终点。

至此常山公主备下的彩头已经全叫人赢走了,说起来姜二娘也是收获颇丰,一起头便连赢了三局,不过由奢入俭难也是人之常情,随后几局接连一败涂地就不甘心了,见那侍女已经在常山公主示意下收起器具,她似是傻了眼:“这就完了?”又拿水灵灵的大眼睛可怜巴巴地瞅常山公主。

秦二娘赢了对水晶镯子,已是心满意足,看着姜二娘笑笑,并不言语,心道这姜家二娘也是贪得无厌,已经赢了这许多了,怎么还不餍足呢?难道合该她赢不成?那些一局未赢过的小娘子们还未说什么呢!

尤其是卫十二娘,这小娘子也不知是中了什么邪,莫说赢,整整七局只走完两只马。

萧十娘好不容易时来运转,其实也颇意犹未尽,她觑了觑常山公主的脸色,含讽带刺地道:“怎么,姜家妹妹还嫌赢得不够多么?”

常山公主心里也暗骂这小丫头恃宠而骄,奈何叫她泪汪汪地瞅得浑身不自在,叹了口气叫来个侍女问了问时辰,对众人道:“时辰尚早,不如这样,我再为诸位添点彩头,今夜索性玩个尽兴。”说着便要吩咐下人去取财物。

“殿下盛情叫我们如何敢当,”萧十娘上前一步,“可既是博戏,如何能叫殿下一人出彩头,我们岂不是做着只赚不赔,无本万利的买卖?”说到“买卖”二字特地意有所指地瞥了姜二娘一眼,“姜家妹妹,你说是不是?”

“萧姊姊所言确实在理,”姜二娘似乎连想都未想便一头栽进她的套里,“一个劲地偏殿下的东西我也怪不好意思的,那萧姊姊你说该如何是好呢?”

常山公主向来手面阔,从未计较过得失,叫他们一说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充当着只出不进的冤大头,想起来着实有些辛酸。

“依我之愚见,”萧十娘对方一同博戏的小娘子们抱歉地笑笑道,“想接着玩的便押上自己的财物,不能再叫殿下破费了。”

秦四娘方才最后一局差一点就赢了,却以两步之差惜败萧十娘,闻言偷偷翻了个白眼,心道你赢了这一大堆好东西充什么好人,叫我们这些一局未赢的人倒赔么?毫不犹豫地道:“玩这樗蒲怪累的,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秦家另外两位小娘子和姜三娘也紧随其后,表示已过足了瘾。

倒是卫十二娘听了萧十娘那番话很是惭愧,人家好歹还是赢了才得东西,她从头输到底还偏了公主好几匹纱缎,轻声细语道:“我身上没什么贵重之物,只有一幅前朝钟尚书的帖子,也东施效颦地添个彩头,公主殿下若是不嫌弃,便也与我们同乐罢。”她还是头一回一口气说这么长一串话,见众人都在看她,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

常山公主受宠若惊,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连连摆手道:“十二娘切莫与我见外,我不过是略尽地主之谊罢了,钟尚书的手书万金难求,怎么好拿来当彩头。”

钟荟只想引那萧十娘上钩,没想到却叫卫十二节外生枝,只得道:“卫姊姊,您拿这么稀罕的东西做彩头,咱们又没有价值相当的物件拿出来,万一我将你那帖子赢走了,多过意不去啊。”

常山公主听了又是一阵酸涩,这白眼狼搬走她家的东西眼睛都不眨一下,怎么轮到卫十二娘就知道“过意不去”了?

萧十娘本来已将那帖子视若囊中之物,叫姜二娘坏了好事,却也只好表态道:“姜妹妹说的是,卫姊姊还是将帖子收好吧。”

卫十二娘见他们都如此说,只得作罢:“那我便看着妹妹们玩罢。”

如此一来便只剩下萧十娘和钟荟两人了,第一局钟荟拿出了初局赢来的那对金簪,萧十娘则挑挑拣拣地选了只金博山小香炉。

姜明淅当着众人的面不好说什么,可心里暗暗发急,她阿姊显然不是萧十娘的对手,先前赢了三局已是万中无一的侥幸,如今还不肯收手,怕是要将赢回来的东西输干净才罢休。

三娘子猜中了一半,姜二娘果然屡战屡败,将先前赢得的簪子和珊瑚树都输给了萧十娘,可她输红了眼,将公主出的彩头输完了还不罢休,竟从手腕上捋下那对姜老太太给的羊脂白玉手镯,往一名侍女手托的金盘上一搁,意气用事地冲着萧十娘道:“再来一局!”

那对镯子一看就是好东西,通体洁白油润,没有一点瑕疵,难得还能凑成一对,恐怕宫中都找不出第二对来。萧十娘看得眼睛都有些直了,秦二娘也是一震,这姜家娘子到底年纪下,行事莽撞,顾前不顾后,秦五娘更是倒抽了一口凉气,心说她这要是输了,回去如何向家里长辈交代呢?

姜三娘一见她草包阿姊撩袖子便知大事不妙,可她出言阻止已是来不及了,且她年幼言轻,谁也不把她的意见当回事,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还请姜家妹妹,不过是游戏而已,输了便输了,”萧十娘难掩得色,不过场面话还是得说,“若是再赢你的物件,姊姊都觉得胜之不武了。”

“萧姊姊不必多说,输了只怪我运气不好,绝不会埋怨旁人,”姜二娘果然道,“你赶紧掷吧!”

萧十娘一脸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再多言,手底下却毫不留情,一掷得稚。

姜二娘眼里满是抑制不住的焦急烦懑,时不时从袖中掏出帕子掖一掖额头上的细汗,摇杯掷木时已经全不见了方才的气定神闲,甚至失态地大声呼起“卢卢卢”来。

这运势也真是难言,方才几人一起玩时,姜二娘还时不时掷出个贵采,可现在活似卫十二娘附体,竟一连掷了几个两点的枭采,三下五除二便将那对镯子也输了出去,登时傻了眼。

这下子萧十娘都觉得该见好就收,再玩下去就成了欺负人了,可姜二娘犹不死心,急赤白脸地扯住她道:“萧姊姊莫走!”一咬牙将发髻上的簪子、翠钿全摘了下来,又不顾三娘子抗议死活从她头上拔了支金凤牡丹步摇下来,扔在金盘上道:“我还有注呢,你再陪我顽一局!”言罢不由分说地摇起杯来。

卫十二娘看得心惊肉跳,心道这姜家小娘子第一回 玩樗蒲,瘾头竟如此之大。

裴家姊妹早就悄悄回到场中观战,裴九娘悄悄对她阿姊道:“怪道我们家要禁樗蒲,看这姜家二娘的样子,简直像魔怔一样。”裴五娘却不搭腔,回想了一下这两日姜家二娘的言行,她真会如此容易着萧十娘的道么?

常山公主也觉出了不对劲,她和姜二娘不算熟识,可相处两日,又一同去了回崇福寺,见识过这小娘子好吃懒做胸无大志的德性,她在宫中长大,性子虽跳脱,但看人向来是很准的。

就在围观诸人揣测姜二娘究竟是真傻还是装傻时,局中风向悄悄发生了变化。

姜二娘先是以三步之差险胜了一局,接着几局两人胜负参半,萧十娘已不复适才的游刃有余,身体微微向前倾,姜二娘每次掷出高采贵采眉头都不由自主地一动。

然而无论她怎么小心谨慎,那邪乎的姜二娘竟然步步为营,势如破竹,非但将输去的采头赢了回来,还将萧十娘先前赢来的一只东汉越窑瓷罐也夺了去。

不知不觉已是更深夜半,可在场的小娘子们全神贯注,竟似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直到悬在头顶的一盏铜凤灯熄灭,侍女上前添灯油,常山公主才发现已是子时了。

萧十娘双目充血,一瞬不瞬地盯着紫枰,姜二娘却是一局比一局淡然,最后萧十娘把先前赢来的一匣东珠也输掉了,不由自主摸了摸项上的璎珞,终究没有魄力像姜二娘那样将自己身家押上。

姜二娘揉了揉眼睛,含糊地对着萧十娘道:“有些乏了,萧姊姊,咱们最后顽一局吧。”

萧十娘骑虎难下,舍不得出彩头,可又不甘心地想扳回一城。

“公主殿下和诸位姊姊们约莫也困了,咱们速战速决,直接掷采决胜负如何?”姜二娘弯起眼睛,那双本来天真无邪的杏眼便平添了一丝狡黠,“我把先前赢来的东西全押上,再加这对羊脂白玉镯子和两支靺鞨金簪,还有我妹妹头上那只金步摇。”

三娘子闻言不自觉地捂住自己的簪子,努力努嘴,在她阿姊的淫威下到底没敢说什么。

“妹妹说什么笑话,”萧十娘愤然道,“我去哪里寻那么多宝贝与你一博?”

“我不要姊姊的爱物,”钟荟笑得像是志怪故事中的山精鬼魅,指着萧十娘的脸道:“我要你这张脸,你若是赢了便把这些全拿走,你若输了,与我妹妹行个大礼陪不是,你赌不赌?”

围观众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姜二娘却是真傻,非但傻,还傻得别具一格。

萧十娘明知自己该一口拒绝,可目光不由自主落在那尊东汉瓷罐上,她原打算将这只瓷罐交给他阿兄,让他献给祖父,可方才为什么要贪心不足呢?萧十娘凄然一笑,她的清高又值什么呢?

她默不作声地拿起摇木杯,转动已经有些酸痛的手腕,心里不住默念“卢”,然后往枰上一撒,三黑两稚,是个稚采,她长出了一口气,腿一软,几乎支撑不住瘫倒在地。

常山公主神色复杂地看着姜二娘,虽然私心里希望她能赢,可就算是她六叔也不可能每掷得卢,她的赢面实在是微乎其微,罢了,若是她哭鼻子,大不了自己再出回血,开了库挑几样好顽的东西送她罢。

那姜二娘却丝毫不见惧色,若是忽略她那肥短的身躯,那摇杯的模样几乎算得上风流飘逸。

只见她举重若轻地将那木杯一转,倏地一倾,四块樗木落下,赫然是四个黑,还有一块落到枰上犹在转个不住。

第52章

牛车在公主庄园外栈桥上缓缓前行,惹动了桥上数百只金铃,此起彼伏的细密铃声仿佛一群无忧无虑的小娘子嘻笑拌嘴。

姜三娘坐在车厢里,两腿前伸,膝上照例摊着一本书,可目光却在嫡姊的脸上盘桓,铃声渐悄时,她总算鼓足了勇气,问道:“阿姊,你是不是一早知道能赢?”

钟荟软绵绵地靠在隐囊上,以手掩口打了个呵欠,又擦了擦眼角不由自主涌出的眼泪,懒懒地道:“那我哪知道,你阿姊又不是神仙。”

三娘子憋了一夜,忍到牛车离了庄园才道出了心中疑问,一听她这敷衍了事的回答又惊又怒:“不知道你还将姑姑赏的簪子去赌?!”

“这不是赢了么,别这么一惊一乍的,”钟荟笑嘻嘻地吓唬她,“小心惊了牛把咱们摔下山去。”

“那若是输了呢?”三娘子觉得她这胆大包天的草包阿姊真是不可理喻,“你如何敢!将那么多实实在在的珍宝押上,就赌萧十娘赔个礼道个歉,就算赢了又如何,她又不是心甘情愿的......赢来那些也就罢了,你将姑姑赐的和老太太给的首饰也拿去赌,输了怎么办?”

昨夜萧十娘与她下跪叩首赔罪时,她心里有些快意,可更多是张皇无措,还有些没来由的失落和伤心,心里仿佛有什么轰然倒塌,个中滋味之纷繁复杂,不是年仅六岁的她能分辨清楚的。

钟荟有些怀念来时路上那个对她不理不睬的三娘子了。

昨日玩到深夜,散席时她特地向卫十二娘借了她高祖钟尚书的手书回去摹写,直到更漏将尽时分才合了会儿眼,一大早又起来与公主辞别,眼下困得睁眼都能睡着,偏偏她这妹妹不依不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打发的。

她只得打叠起精神,收起一脸玩世不恭,正色对她道:“这场博戏输赢本无所谓,萧十娘答应与我赌就已是输了,她已经告诉所有人,她萧家人的脸面就值这些,至于是否真心实意,想那么多作甚?再不甘愿她也只得向你下跪磕头,往后若是再相逢,见了我们即便不绕道走,也没脸再含沙射影地挑衅,不单是她,全京城的世家小娘子在惹我们姜家人......”

“我们姜家人”几个字脱口而出时,她不由自主顿了顿,愣怔了片刻,她已经不自觉地将自己视为姜家人了?是从何时开始的?

“他们惹是生非之前都得掂量掂量,”她接着说道,“至于这些财货,不过一堆死宝罢了,我们家如今最不差的就是钱,拿钱挣脸多上算啊,这回就算赌输了阿婆和姑姑也不会怪罪的。”

姜三娘听了一耳朵的歪理邪说,低着头摆弄着衣摆沉思了许久,终于还是别扭地道:“我原想着只要自己肯下苦功,便能叫那些世家娘子们刮目相看,可来了才知自己不过是只井底之蛙,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恐怕一辈子都难与他们比肩了......”她心里空落落的难受,可又不愿将这软弱示人,尤其是她向来瞧不起的姜明月。

钟荟点点头赞同道:“没错,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世家几代人的积淀,若是叫人轻而易举便赶上,那岂不是成了笑话么。”

姜明淅不由气结,她说这自暴自弃的话并非真心自觉不如人,不过是想得些安慰罢了,没想到这草包姜明月如此不上道。

“若你读书只是为了叫人对你另眼相待,那还是省些力气,少费点事吧,”那可恶的姜二娘又冷冷道,“就算你读出个花来,在他们眼里也还是屠户家的小娘子,人心长在人家腔子里,爱如何想你便如何想你,难不成你还能掏出来拿笔写上你的好?”

姜三娘自知事以来,曾氏便竭尽所能教她诗书礼仪,为的是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展翅高飞,飞出姜家这草窝。曾氏虽未向女儿坦露过自己心底的想法,可姜明淅隐约能感到她阿娘的期盼,那期盼中隐含了太多的不甘和遗憾。如今有个人明明白白地告诉她此路不通,她一时之间觉得难以取舍,仿佛行到了一片浓雾笼罩的地界。

然而曾氏的那一套毕竟根深蒂固地长进了她的血肉心脉中,她在雾中徘徊了片刻,终于还是回到了阿娘为她描绘的那条光明开阔的坦途上。

钟荟难得正经说几句话,见她低着头沉默不语,也不知她听进去不曾:“别给自己找不痛快,做些自己真心喜爱的事,莫负了这大好年华,若真喜欢读书便放下急功近利之心......”说着说着语声渐低,终于支撑不住睡了过去。

***

回了姜府,钟荟先将庄园中带回的鲜果等分了分给各房送了去,然后带上自己赢回来的珊瑚树去给老太太请安。

姜老太太因上回孙女送给三老太太的那根玳瑁簪子耿耿于怀了许久,没事便要小心眼地拿出来酸几句,如今才算顺了意,坐在胡床上捧着那株珊瑚树看了又看,摸摸这根枝桠,又屈指弹弹那根,口是心非地道:“人平安回来就好了,带这劳什子做什么,你阿婆又不是没见过珊瑚树。”

“阿婆不稀罕我可就拿回去咯。”钟荟撇了撇嘴,作势要去拿。

姜老太太赶紧把那宝贝往怀里一搂,在孙女脑袋上削了一记:“哪个说不要了,小气吧啦的臭丫头,哪有与了人的东西往回要的!”

三老太太对姜老太太笑道:“孙女儿想着你,回了府连气还没喘上一口,就巴巴地来给你送东西,还拿什么乔呢!”她也得了二娘子两匹宫缎,更不吝于投桃报李说些好话,揶揄完老太太又正色对二娘子道:“小娘子,别看你阿婆嘴上不说,自打你们走了之后,一天到晚拽着我来回道:‘这两个小丫头第一回 出远门,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可怎么办’,一会儿又说‘阿婴好性子,万一叫人欺负了去可咋办’,晚上翻来翻去跟车轱辘似的,三更半夜哎哎地叹气。”

钟荟仔细一看,老太太眼下青影果然有些重,眼神也有些疲累憔悴,心里一阵暖,又有些心疼,上前握住老太太的手:“都怪孙女不孝,只顾着自己玩,叫阿婆担心。”说着将公主庄园里的所见所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姜老太太听。

祖孙俩加上一个凑趣的三老太太,说了会儿话便到了晚膳时分,姜老太太早吩咐她院子里的小厨房备了丰盛的饭食留她用晚膳。一边从自己食案上取了她素日爱吃的肴馔往她案上堆,一边埋怨道:“才去了两三日便瘦了一圈,脸色也黄了,在公主家里饿着了么?这哪是去玩,竟是去遭罪。”

“哪有这回事,阿婆是心疼才觉着我瘦了,”钟荟笑道,“公主家的饭食可好吃了,特别是貊炙,比咱们家新来的厨子做的还好,我特地讨了方子,下回亲手做给阿婆吃。”

姜老太太叫她哄得极是熨贴,比平日多用了小半碗粱米饭。

两个小娘子路途劳顿,曾氏便免了他们第二日的课。钟荟补了半日的觉,终于将耗费的精神养回来一些,用过午膳靠在榻上看了会儿杂书,估摸着该下学了,便将那日熬夜临的帖子用柏木匣子装好,去寻庶兄姜悔。

姜悔原本以为翌日上学才能见到二妹,一回自己院子便见她在此等候,已是意外之喜,不自觉地微笑起来,旋即想起自己这逼仄的小院里也没个能待客的地方,只得吩咐小僮从自己屋里搬出仅有的一张杂木坐榻来置于屋前廊下,请嫡妹坐,自己则站在一旁。

钟荟打开匣子,献宝似地将书帖取出来给她庶兄:“卫家十二娘收藏了前朝钟尚书的书帖,这是伺候公主殿下笔墨的女官摹写的,有七八分形似,然而女子的腕力终有不逮......我听那些小娘子说钟氏书体沉浑厚实,想到阿兄正在习书,便向公主讨了一幅来。”

她这具身体才八岁,虽然这些日子勤加练习,可腕力最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下死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那幅字终究是少了几分雄浑,多了几分圆滑和机巧,她自己不甚满意,可目前也只能达到如此境地了。

姜悔一见那书帖神魂都叫吸了进去,连妹妹的话都未听清,将双手在衣摆上揩了又揩,诚惶诚恐地接过来,如获至宝地捧在手上,简直不知该如何是好。钟荟见了直想笑:“这又不是真迹,阿兄尽管拿来拓写,沾上墨迹也无妨,若是因过于爱惜而束之高阁,反倒成了无用之物了。”

***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姜家姊妹俩在公主庄园中的所作所为避不开有心人的耳目,不出几日,全洛京的世家都知道了姜家二娘这一号人物,据说这年仅八岁的小娘子非但和武元乡公主干仗,将她打回了家,还一掷千金地与人赌博,逼迫萧家十娘子下跪认错。

钟荟没有料错,没过几日姜婕妤的赏赐就下来了,连个由头都不寻,甚至不屑等到端午,大剌剌地叫宫人抬了几箱子时新料子和器玩,一路招摇过市地送到姜府,摆明了是夸她那嚣张的侄女做得好。

姜婕妤初进宫时惹出一场轩然大波,后来又有兄长姜大郎出仕时的马失前蹄,近几年来倒是一直不露圭角,几乎让人忘了她这呼风唤雨的祸国妖妃出身。

朝中风平浪静了许久,言官们闲得都快打瞌睡了,正愁没人给他们燥脾胃,姜婕妤此举简直正好撞在他们笔尖上,弹劾的折子顿时飞了满天。

这一弹劾不打紧,天子又大张旗鼓地赐了两箱珍玩下来,指明赏给“贞静娴淑”的姜家女眷。

赏赐到姜府的那一日,姜家大娘子,姜明月的双生姊姊姜明霜,也悄然从济源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洛京。

第53章

钟荟第一次见到她此生的双生姊姊时,只觉得那是个让人一见之下便心生欢喜的小娘子。她院里的芦花母鸡阿花比主人有眼光,在停止下蛋两个多月后,破天荒地在这一日破晓时分下了个硕大无匹的双黄蛋。

大娘子姜明霜抵达时,钟荟正站在老太太院子里的大槐树下,手里捧着个细竹筐,仰头看阿枣摘槐花,听到脚步声转过头来,便看到引路的仆妇身后跟着一行四人,一个身着酱色布衣的中年妇人手挽着个肤色黝黑的小娘子,右手边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郎,身后还跟着个仆妇装束的嬷嬷。

那中年妇人生着容长脸,穿一身酱色的布衣,头发挽成个圆髻,看起来干净又爽利。她的穿着打扮还不如姜家的仆妇,可眉间只有些拘谨,并无卑怯之色。

钟荟略一想便猜到了来人大约是表叔母苏氏,上前道:“这位是表叔母吧?”

那引路的仆妇向二娘子行了个礼笑道:“可不是,”又不无得意地对那妇人道,“这是我们家二娘子。”

“二娘见过表叔母,表哥。”钟荟上前笑盈盈地见了礼。

“哟,好齐整的毛妞!阿年,表妹叫你来,咋不吭气。”妇人拍了拍那小郎道。

这小郎长得与他阿娘很像,还未褪去孩童的圆润,腮帮子有些微微鼓起。他一抬头,只觉得眼前那穿金戴银的小女童好看得晃眼,简直比他们那儿白云观里的仙童像还好看,不好意思地搔了搔头,嗫嚅了半天,那表妹两字就是说不出口。

“逊逑狗歪儿!”表婶的雅言说得磕磕绊绊,一不小心骂人的土话脱口而出,也不知那二娘子听懂了不曾,自己也觉抱歉,尴尬地将手在衣摆上蹭了蹭,从衣襟里掏出个莲花纹的小金饼子,拉起钟荟的手往里塞,“阿婶木啥好物,你莫嫌弃。”

钟荟见她通身上下没什么金银玉器,只有一根挽发的素银双股簪,这金饼子想来已是极重的礼了,推辞了一番接下来。

那饼子大约半两重,一看便是无名小铺子打的,钟荟不露声色地抚了抚那粗糙稚拙的莲花纹样,小心翼翼地收进腰间的木香花刺绣香囊里。

妇人方才一见姜家二娘那通身的打扮便知道自己备的礼太薄了,她头上戴的那支金簪起码二三两重,别提那上面还镶着好大一块绿宝石。她一早说了姜家是大户,半两拿不出手,索性添足一两,可她那抠抠索索的男人死活舍不得,道姜家娃儿多,一人一两莫不是要把家底送干净,如今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在心里将那上不得台盘的男人骂了个半死,眼下见那姜二娘并未露出嫌恶轻蔑,反而郑重其事地收起来,这才暗暗松了口气,一把揽过姜明霜道:“大娘,这是你阿妹啊!”

钟荟已经上前执起她的手微笑道:“阿姊,你总算回来啦。”

姜明霜先前一直在好奇地打量这个仙子似的双生妹妹,他们眉眼生得其实不怎么相似,然而双生姊妹间大约有些说不上来的缘分吧,一见之下就觉得亲切,也报之以微笑道:“你就是我那一胎生的妹妹莫?”

少女生着张讨喜的圆脸,乌油油的头发梳成双丫髻,鬓发一丝不乱,拿桂花油仔细抿在耳后,发髻上插着支榴花金簪,身上穿了件银红七巧云纹蜀锦单襦衫,翠色罗裙,衣裳上的折痕又直又深,显然是下车前新换上的。

三老太太听到院子里的动静迎了出来,一见那妇人先是一喜:“阿珍你也来了!”那名唤阿珍的表婶与三老太太刘氏也是沾亲带故,赶紧上前来,把手在衣摆上擦了擦,握住三老太太的手道:“老阿婶,您还和十几年前一个样!”

“老咯,”三老太太眼旁的褶子里都盛满了笑意,对姜明霜道,“大娘子,你已经不认得我老婆子了吧?”

珍表婶赶紧拉了拉她道:“娘子,这是你三婶婆。”

姜明霜一看就没学过正经的礼仪,胡乱行了个礼道脆生生地道:“三婶婆。”

“老太太已经盼了好久了,赶紧进屋说话吧。”三老太太一边说一边将众人迎入堂屋中。

姜老太太见苏氏母子与大孙女同来,也是喜不自胜,不等大孙女行过大礼便将她从地上拉起来,上下打量一番,对苏氏道:“这些年多亏了阿珍你,将我们大娘养得这样好!”说着吩咐下人去请曾氏和各院的小郎君小娘子们。

“阿婶说的什么话,是这娃儿自己招人待见。”说着慈爱地抚了抚大娘子的脑袋,姜明霜自然地在她怀里蹭了蹭,感情显是很好。

姜老太太见大孙女大方又和气,愈加满意,对那表侄孙招招手:“这是阿年吧,一眨眼这么大了,你丁点大的时候阿婆抱过你,还记得莫?到阿婆这里来吃果子,莫拘束,就将这里当自个儿家。阿年他阿娘,难得来一回,多住些时日,赶明儿我叫人带你们在京成里四处玩一玩。”

那名叫阿年的小郎一听眼睛登时一亮,也是十分向往。

“还不谢谢婶婆,这狗歪儿一见贵人就跟哑巴似的!”苏氏往儿子后脑勺上拍了一下,推辞道,“阿婶,侄女儿把大娘送到就放心了,家里还有一堆事要操持,他阿耶一个人怕是顾不过来,咱们这就回了。”

阿年有些失落地垂下头,不过这孩子被教养得很不错,既不吵也不闹。

姜老太太板起脸道:“这么来我可不高兴了,尽和你阿婶见外!”

可她好话歹话说了一箩筐,苏氏就是不松口,只咬定了家里有事,此次带上阿年也只不过叫他来认认亲,顺便来京城开开眼,回去便要跟个年老从京城回乡的帐房先生学算账。

钟荟不由佩服老太太的眼力,当年曾氏原想将大娘子送到城外的菊水庵寄养,是姜老太太看重那表叔表婶一家老实厚道,坚持将大娘子送去的。

姜明霜像是一株自如生长,未经过风霜的小树,浑身上下充盈着勃勃的生机,清澈的眼神中不见一丝阴霾,轻快的步履让人想起山林间的小鹿,她的雅言说得只比表婶苏氏好那么一点,一开口就是浓重的济源乡音,钟荟有时甚至听不清楚她在说些什么,但是那清脆的嗓音像山泉一样悦耳,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好感。

不一会儿曾氏和几个嫡庶子女也到了,钟荟见庶兄姜悔也在来人之中,不由有些诧异地望向姜老太太,只见她神色如常。

众人又是一番见礼和寒暄。

苏氏没料到姜家子女如此众多,惊出了一身冷汗,紧张地默默数着在场小郎君和小娘子们的人头,因着心里慌乱,数来数去没数清,只得硬着头皮,挨个给向她行礼的孩子发金饼子,好在那饼子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三岁的六娘子是在场孩子中最小的,发到她刚好是最后一个。

三娘子见那表婶和表哥身着寒酸的布衣,心中已是不屑,将那小而粗陋的金饼子拿在手里,嫌弃地撇了撇嘴,正要说点什么,她阿娘暗暗捏了捏她的手,只得将到了嘴边的话咽了下去,不经意一抬眼,只见姜老太太正皱着眉目光炯炯地看着她,吓得赶紧转过脸去。

曾氏脸上挂着关切又温和的笑对姜明霜招手,姜明霜带着些疑虑看了看表婶,见后者对她点点头,这才朝着后母走过去。她在济源乡间听过许多后娘苛待继子女的故事,觉得眼前这个笑容慈蔼,举止优雅的年轻妇人与那些故事里张牙舞爪妖魔似的后娘很是不一样。

曾氏揽着她的肩打量个不住,口中连连道:“我们家大娘总算回来了。”她目光落在大娘子的衣裳上,她这后母当得十分尽心尽责,每一季都会叫人往济源送些新料子,姜大娘这身簇新的蜀锦衣裳却是用好多年前的老料子裁的。她在心中暗暗冷笑,她这婆母一向对苏氏赞不绝口,见天儿地夸她能干又本分,怕是想不到她竟是个背地里贪墨她孙女财货的假好人吧!

苏氏似是猜到了她心中所想,红着脸道:“大妹,这身料子还是前年个春天你叫人送来的,小娃娃个子蹿得快,又成天价在泥里滚,没的糟蹋了好料子,我就自说自话给大娘省了下来,将来好做嫁妆。”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皱巴巴的黄麻布,双手捧着交到曾氏跟前:“大妹你这些年个叫人送来的衣料物件咱们都找识字的先生记下来,有些个也不知是啥东西,都画了圈圈,你得空好生对一对。”

曾氏原本想着如何将这妇人虚伪的面目揭开,给婆母好生看看,没想到她还真是个光风霁月的蠢货,只得将那块破旧的麻布一推道:“阿嫂说的什么话,难道我们还信不过亲眷?我已叫人收拾了客房,你和侄子在我们家多住些时日,也陪陪我们老太太。”

苏氏与曾氏不熟悉,倒不好意思像方才那样坚辞,只得住了一晚,第二日一大早便带着儿子向老太太和曾氏辞行。

曾氏若有所思地打量了那腼腆的少年郎两眼,对苏氏道:“阿嫂家里有事忙,我便也不与你客套了,阿年难得来一次,连京城都没去过,不如让他在我们家待些时日,咱们家有现成的夫子,让他和二郎三郎他们一块儿读书,学记账也不急在这一时。”

苏氏犹豫了半晌,听说能跟着姜家小郎君一起听儒经先生讲课,不由有些心动,又见儿子一脸渴望,便老了老脸皮,一咬牙允了。

第54章

如意院的蔷薇开了满架,和煦暖阳缓缓将花间晨露薰蒸出一院甜香,然而厅室紧闭的门户将那甜得有些发腻的气息同阳光一起隔绝在了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