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癸丑,城中弥漫的血气还未散去,天子驾崩,谥孝明。太子司徒钧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咸宁。

短短十几日,曾经赫赫扬扬的卫、荀、杨氏大世族尽皆倾颓,然而废墟之上又有后来者筑起更宏丽的广厦楼宇,盛衰荣辱的无常却才是寻常。

卫氏谋逆一案得以昭雪,新君下诏追赠卫昭假黄钺,琅琊郡公,追谥成公。

***

卫府的宅院在大火中面目全非,几场春雨过后,蒙茸细草从焦土和颓垣断壁的缝隙中钻出来,远远望去仿佛一袭褴褛的衣裳,徒劳无益地要将那满目疮痍掩盖。

这场火烧到事发翌日的清晨,火熄灰冷之后,士卒以草席将卫家人的尸首卷了草草丢在城外乱葬岗上,直到杨氏逆党伏诛,钟老太爷才得以遣人收殓,大多尸骨已经残破不堪,辨不出面目,钟家奴仆只得将这些尸骨分在数百口棺柩中停殡待葬。

堂屋也在火中坍塌了,钟老太爷叫人在堂前支起个巨大的青油布帐,数百口棺木一排排紧挨着停在帐中,写着丧者名字的明旌密密麻麻插满了堂前。

卫家无人,守灵的都是钟家子弟,钟老太爷遣人向卫氏的故交旧友报了丧,零零星星有人前来吊唁,有念着旧情来的,也有看钟家的面子来的,只是钟家的面子也不如从前好使了,杨逆伏诛的第二日钟禅就回了府,先帝下诏赏赐财帛安抚一番,却对何时起复只字未提,便有那心思敏锐的闻弦歌知雅意,暗道钟家怕是要不行了,天意难料,若是因为向钟家示好惹上一身腥可就不美了。

钟禅如今赋闲在家,刚好将卫家的丧事操持得井井有条。

卫琇回家时正是小殓第二日。

因事出非常,棺木都已上了钉,灵堂里不分昼夜焚着香,可仍然难以掩盖那股令人不悦的气味。卫琇跪在灵前向着棺柩磕头,磕一下便在心里唤一声:“阿翁,阿耶,阿娘......阿晏回来看你们了。”

不多时,有下人禀道:“裴太保前来致奠。”

卫琇脊背一僵,手不由自主地握成拳,复又松开,转身迎上前时脸上只余得体的哀戚与感激。

裴霄与他阿翁是同辈人,年轻时也是闻名京都的美人,如今依然风采斐然,当年齐名的三位俊杰,卫昭已成一把枯骨,钟熹鼎盛之年痛失所爱,鸾只凤单,只剩下裴霄春风得意,即便一脸沉素,仍旧掩不住意气风发——在这场一波三折的变故中,裴氏不啻为最大的赢家。

致襚和致奠完毕,裴霄一脸沉痛地对卫琇道:“我与尊祖相交多年,又同朝为官,虽于朝政见解略有不同,却甚是投契,见此横祸痛彻心扉,”说到此处他似情难自已,蹙着眉头揪住自己的衣襟,顿了顿道,“犬子当日与逆党虚以委蛇实乃情非得已,还请卫小公子见谅。”

卫琇拜送答谢,面色如常道:“能得裴公相送,家祖在天有灵定然欣慰。”

裴霄静默片刻,叹了口气拍了拍卫琇单薄的肩头:“若有什么难处尽管来找我,虽则力微言轻,若有能帮上的必定全力以赴。”

卫琇再拜答谢,恭敬将裴霄送出门外,转身往回走,走到二门时终于抑制不住颤抖起来,他扶着一道坍塌半边的垣墙,苍白的手指往熏黑的砖石缝隙里抠,指间传来的刺疼让他好受了一些。

“你须得学会控制它。”钟熹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日后与裴家人相见的时日多着呢。”

太难了,卫琇心道。

“是难,”钟熹似乎听到了他心底的声音,深深地往灵堂中成排的棺柩望了一眼,“再难也得撑下去,由不得你。”

钟熹背着手上前一步问道:“你有何打算?”

“回禀明公,此间事毕后,琇欲往齐郡。”卫琇恭谨行礼道。

钟熹沉默不语地打量了他一会儿,那双苍老的眼睛仿佛能看到心底,对他那点心思洞若观火。

良久,他面沉似水道:“你有何所图,我大致能猜到。齐王我见过数回,虽无深交,却不算一无所知。我就直截了当同你说,此人狠戾刻深,不是明主。你头顶着卫氏一族的冠冕,在豫州又有你阿耶打下的根基,若是为他所用,必是所向披靡的一把利刃,假以时日挥向京师,恐怕山河都要为之战栗。可是你想想,你阿翁愿意看见你成为别人的一把刀,将他心心念念的江山劈裂么?”

卫琇如梦初醒,跪下稽首,敛容道:“明公之恩,琇唯有来世结草衔环以报。”

钟熹眼中流露出欣慰,弯腰将他从地上扶起,缓颊道:“阿晏,你小时候叫我一声阿翁,我把你当自家的孩儿,在此与你唠叨几句,你莫要见怪。”

卫十一郎一怔,上一回听到自己的小字是他与阿翁赌气溜出府那一日,其实隔得并不久,却仿佛有永远那么远。

第92章

阳春三月,和软的微风如轻纱拂面,姜老太太院子里的大槐树翳翳郁郁,已经打起了骨朵,穗子似的花枝从浓绿的叶子中间垂下,宛如攒成一串串的珍珠。姜悔打树下走过,仿佛已经闻到了花开时清冽的甜味。

这是他第二回 独自来见祖母,上一回是从宫里回来,他因二娘子的事来请罪,姜老太太没见他,他在院子里跪了两个时辰,是三老太太刘氏出来将他劝了回去。

姜悔走到屋槛前,里边传来两声苍老的咳嗽,听着中气不足。又有一个慈蔼的声音道:“是二郎来了?快进来罢。”

他深吸了一口气,再慢慢吐出来,一手撩起门前挂的毡帷,一手提着下裾跨了过去。姜老太太本来斜靠在卧榻上,见庶孙入内坐直了身子,拐杖搁在身侧,姜悔忍不住撇了那金光闪闪的豹子一眼。按说经过玉明殿一事,这府中应当没什么能叫姜悔感到害怕的了,可他面对着一脸憔悴病容的老祖母仍然有些发怵。

其实姜老太太从来没打骂过他,大多时候她只是当他不存在,哪怕是阖家团聚的场合,她的目光也极少落到他身上,姜悔知道祖母素来不喜自己,也不凑上去找不自在,说起来两人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面。

眼下却是避无可避,姜悔恭恭敬敬地行了礼问了安,祖孙俩大眼瞪小眼,都找不出什么话。好在有个刘氏打圆场,搬来坐榻,张罗吃食,又亲热殷勤地致问道:“小郎君身子可好些了?前几日在园子里赶巧碰上你乳母,道你夜里睡不安稳,我瞧着今日这脸色倒比上回来好看多了,老太太您瞧是不是?”

姜老太太一脸矜色地点点头,回声似地说:“是好些了。”说完便继续沉默。

刘氏向她抛了个眼色过去,姜老太太只作没看见,低头拔指甲盖旁边的倒刺,刘氏不依不饶地拿手肘捅了捅她左胁,这回老太太不能再装作不知道了,清了清嗓子,僵板着一张千沟万壑的黑黄马脸,突兀地对庶孙道:“你是个好孩子。”这口吻横不像在夸人。

姜悔一愣,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可眼睛已经酸了。他从小对家人的冷漠习以为常,以为自己早已不在乎了,可此时才知道其实不然,这句话仿佛在他心上开了个小口,积压了十几年的委屈喷涌而出,让他几乎坐不稳。

三老太太又捅了捅,这下有点重,老太太叫她捅得肋骨直疼,嗔怪地斜她一眼,抿了抿嘴,口鼻两旁的竖纹像两条深沟,扭捏了半晌才道:“是阿婆不好,阿婆与你赔不是。”说完心虚又尴尬地把眼睛往旁边瞟,只不看庶孙的脸。

这回刘氏心满意足不去捅她了,她知道姜老太太面酸,能说出这两句话已属不易,这么些年何曾见她认过一回错?

姜悔忙诚惶诚恐地跪到地上:“阿婆折杀孙儿了。”

既然已经把老脸抹开了,老太太便也不摆那骄矜的架子了,直来直去地道:“我想着你大兄去学馆也有小一年了,也不知在那里过得如何,你二妹说你好读书写字,家里的夫子要给他们几个小的开蒙,时常顾不过来也是有的,倒不如去学馆与你大兄作个伴,你乐不乐意?”见孙子脸色有些为难,又道:“昙生这孩子是有些爱淘气,你莫怕,回头我叫你阿耶去与先生说清楚,他要敢欺负你,叫先生与他笞杖吃。”

姜悔有些踟蹰,与祖母的关系才略微缓和就忤逆她着实有些不识抬举,可他的机会稍纵即逝,惟有此时坦承自己的愿望,他暗暗下定了决心,鼓起勇气开口道:“请阿婆恕孙儿不孝。”

姜老太太莫名其妙地看了看刘氏,刘氏小声道:“他不愿意去。”老太太顿时拉长了脸,眼见要发怒,三老太太忙抢先道:“二郎有什么旁的志向,与你阿婆说说来。”

“不孝孙儿愿随二叔前往凉州。”话一出口,姜悔顿觉一阵轻松,背上冒出一层冷汗。

不说这话还好,说了姜老太太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怎么一个两个都要往那鸟不拉屎的地方跑,新仇旧账一起算,乜着伏倒在地的庶孙,凌厉的眼神刀子似地在他脊背上来回磨了几下,当年二儿子嚷着要从军也罢了,自小就是个舞刀弄棒上房揭瓦的魔王,眼前这个算什么?看那身板儿跟小鸡崽子似的,凑个什么热闹?终于忍无可忍呵斥道:“瞎胡闹!不许去!”说着便要跳起来。

三老太太好容易将她摁住,也对姜悔好言劝道:“你年纪小不晓得,这兵营里哪是好耍的?你阿婆是为了你好,听话,啊!”

姜悔不吭声,却仍是跪地不起,姜老太太气得牙根发痒,手不由自主地朝拐棍摸去,可转念一想,她打小没疼过这孩子,没疼过,便也没资格打,姜老太太最不擅长以理服人,只得咬牙切齿地对门外院子里干杂活的婆子嚷道:“叫狗子给我滚过来!”

姜景义得老母传唤不敢掉以轻心,飞速滚了过来,才跨进屋里就叫一只横空飞来的银碗当胸砸中,还没来得及开口问清缘由,老太太的拐杖已经到了眼前,姜二郎虽有一身出神入化的武艺,奈何不能与老母动手,只得左躲右闪,若是叫那洛京城中的小娘子大婆姨们见识玉面将军眼下这副缩头缩颈的狼狈相,不知还会不会将他放在心尖尖上肖想。

姜景义在孟津一战中受了伤,老太太手下留情,打得不十分解气,哼哧哼哧喘了半晌。他更不敢造次,在一旁陪着笑,待老太太呼吸顺畅了些,拐杖也离了手,这才不着痕迹地瞥了跪在地上的侄子一眼道:“阿娘做什么动恁大肝火?谁惹您生气了?儿子去教训他,也叫他认得认得咱家风华绝代的老太太。”

“还不是叫你气的!”被他那么一打趣,老太太嘴上不依不饶,眉头却已松了下来,“成天与那起老兵油子厮混在一块儿,学得一口浑话!也不快给我寻个媳妇儿来!你老娘没几年好活,棺材盖儿都盖一半啦!”

“哪能呢,瞧您这精神抖擞的,少说还得活个百来年!”姜景义拍着胸脯信口开河,活似地府是他开的。

老人家没有不盼着寿数长的,虽知儿子是哄自己开心,老太太也觉熨贴。姜景义见火候差不多了,才对跪倒在地的侄儿道:“二郎这是怎么了?地上怪凉的,你前些时日还伤过膝盖,这么跪着仔细落下病来。”

他这么说不过是夸大其词,姜老太太一听当了真,又想起他膝盖是那日来请罪时伤的,越发惭愧起来。三老太太哪里看不出来,赶紧上前去扶他,姜悔却岿然不动:“孙儿心意已决,求阿婆成全。”非但不起身,还咚咚叩起头来。

姜景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问了个清楚。这些年来他一直在西北,与家中这些子侄不怎么熟悉,不过这些天相处下来,姜悔这孩子他还是很喜欢的,带兵打仗光靠勇武是不成的,这孩子生得聪慧,悟性极佳,更难得的是心性坚韧不拔,是个难得的可造之材。

他最近关在院子里养伤,闷得快生霉,这孩子倒是时常来作陪,他也乐得给他讲讲西北的风土人情,有时讲得兴起,难免信马由缰地吹嘘一下自己在战场上的雄姿,姜悔通常默不作声地仔细听着,偶尔就那排兵布阵问两句,每每切中要害,令他暗暗称奇。这样的人他如何不想收入麾下?此刻听他自己提出来,心里像有几百只猴子挠着一般痒。

何况司徒氏以孝治国,姜悔这出身就是把万卷书读破读穿也出不了仕,就算靠着救助卫家十一郎那段渊源勉强谋得一官半职,将来的仕途也必定磕磕绊绊。他要出人头地,唯有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实实在在拼杀出来的功勋才堵得住朝野的悠悠众口。

不过姜老太太正在气头上,这些道理现下说不通,只能徐徐图之,何况他也想试他一试,便一脸遗憾道:“不是二叔不想帮你,兵者,国之大事。能进我平虏军的无不是骁勇善战百里挑一的勇士,你虽是我的侄儿,却不能为你破例开方便之门,你若是执意要从军,下回募兵时便来一试。”说到此处瞟了一眼老太太山雨欲来的脸,连忙话锋一转道,“不过可惜,今早我进宫面见天子,已将虎符交还,到明年募兵时不知这平虏军是谁来领了。”

姜老太太闻言喜出望外:“这么说你不回西北啦?留在京城讨媳妇儿了?”

“嗯......”姜景义摸了摸鼻子,含糊地答了声。

姜悔望了望二叔,嘴角忍不住翘起来,姜景义心虚地四下里乱瞟,冷不防对上姜悔的笑脸,朝他眨了眨眼,姜老太太刚得了天大的喜讯,哪里还顾得上他们叔侄俩的眉眼官司。

着实欢喜了一阵,姜老太太脸上闪过一丝阴霾,问姜悔道:“今儿个那卫家小子又来找你了么?”

姜悔应了声是。

姜老太太努了努嘴,姜二娘回府之后一直不提那箭伤是怎么来的,只说不凑巧中了流矢,直到卫十一郎上门请罪,自己把姜二娘以身挡箭一事和盘托出,姜老太太才得知实情。她知道卫十一郎孤苦无依,也觉不落忍,可仍然忍不住将孙女的伤算在他头上,再也不肯见他,卫十一郎便以拜访姜悔为借口,仍旧日日来府里询问姜二娘的情况。姜老太太明知其故,却也拉不下脸来把如此好看的少年郎拒之门外。

“医官来过了么?怎么说?”姜老太太又问道,这话她每日都要问一遍,妄想着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可每日都得失望一回。

姜悔垂下眼帘,轻轻地摇了摇头。二娘子左肩伤得太重,即便有王公子的胡药,这病根也落下了,这条胳膊使不上力气,没法骑马,也不能提重物,到了阴雨天怕还会作痛。

第93章

连着几日晴好,太阳仿佛发了狠要把前些时日阴雨连绵亏欠洛京城的春光补回来,物候霎时一新,城中百姓一夜醒来,梅柳已经渡江而来了。

兜了个大圈子,钟荟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初来乍到时的光景。

卫琇每日来寻姜悔,钟荟得知他这段时日暂住钟家,便旁敲侧击地向她二兄打听钟府的情况,一来二回倒叫姜悔怀疑她对卫十一郎上了心,用一通云山雾罩的圣人言规劝她迷途知返。

当日以为自己必死无疑,钟荟还庆幸未与前世的家人相认,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发现竟然捡回一条命来,她又懊悔自己当初瞻前顾后,暗暗打定主意,伤好之后即便是逾墙挖壁或者堵上门去,也要见家人们一面。

她肩上的伤口已经开始愈合了,白天疼夜里痒,又不能挠,实在忍不住了便用指尖隔着中衣轻轻蹭一蹭,这度得掌握好,不能太重,重了疼死人,也不能太轻,轻了更痒,钟荟好容易摸索出个恰到好处的力度,仍旧时常马失前蹄,有时候手一抖,就要龇牙咧嘴好一会儿,总而言之滋味销魂,倒不如刚中箭那几日——反正大部分时候都晕着,也不甚难捱。

姜太妃仍然每日从宫里遣了女医官过来替她查看伤口顺便换药,药是汝南王府上送来的胡药,据称是西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族世代相传的秘药。汝南王有个姬妾就是来自西羌的胡女,这位胡姬还有个女儿——正是在常山公主府上与钟荟不打不相识的武元乡公主。钟荟泼了她一头汤,她阿娘的药却救了她一命,每每想到此节,钟荟就觉得缘份这东西着实奇妙。

钟荟和卫琇都知道那位“王公子”是实打实的王孙公子,也只有阿杏一直蒙在鼓里。

“小娘子,该换药了。”阿杏怀中抱着个青瓷罐子,引了位不苟言笑的中年女子入内,正是宫里那位医官。

钟荟顿时像吞了黄莲似的,脸皱成了一团,苦哈哈地向她行了礼。医官向阿杏点点头,阿杏便熟练地拿出个填了丝绵的布包塞到钟荟口中,这是防止她受不住痛咬伤舌头或是磕坏牙齿的。

接着阿杏又将她的中衣解开稍微褪下,露出肩头,把裹在上面的吉贝布解开。医官检查了一下伤口长势,然后从布包里拿出把小银刀,在烛焰上烧了烧,开始挖除伤口上的腐肉和脓血,不消片刻,钟荟的冷汗便将衣裳都濡湿了。

终于清理完伤口,医官小心地用纯银扁勺从小瓷盒里挖了胡药敷到伤口上,小心用干净湿布掖去伤口周围的汗,再用新的吉贝布包扎起来,今日的刑就算受完了。

钟荟泪眼婆娑,直勾勾地盯着案几上的青瓷罐子,阿杏哪里不知道她心中所想,赶紧取出布包,打开罐子舀了一大勺蜜送到她嘴里——因为不自量力地替人挡箭,姜老太太一怒之下禁了她的零嘴,只有换药时可以破例给点甜头。

医官完成了使命便收拾东西告辞回宫去了,没有半刻延挨。待她一走,钟荟便对着阿杏招招手将她叫到床边,循循善诱地问道:“小杏儿,你说实话,你家娘子这胳膊是不是好不了了?”

阿杏平生最不会撒谎,支支吾吾含含糊糊地道:“怎……怎么会……小娘子您吉人天相……”

钟荟好容易把阿枣支走,怎么能放过如此良机,幽幽地叹了口气道:“你们莫要瞒我啦,那日沈医官在窗下与阿枣说话,我差不多全听见了,莫如把实情都说与我知道,也好早作准备呐。”这当然是在诈阿杏,她若真听见了,眼下还问她做什么?

阿杏却是慌了阵脚,压根没细究,竹筒倒豆子似地一五一十全交代了。

听说自己从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钟荟笑道:“仿佛有东西要我提似的,这不是有你们么。”

阿杏眼泪汪汪地道:“用膳也不能左右开弓了……”出事前某日钟荟突发奇想要练习以左手执箸——她是习惯甜食和咸食各用一副箸的,如此一来便可以省下换箸的麻烦。

“没什么大不了的。”钟荟安慰她道。

阿杏想了想,又呜呜咽咽道:“听说也不能骑马,还不能用左手写反字了……”她一直觉得自家小娘子这本事特别厉害。

钟荟有些汗颜:“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又不爱骑马,马又脏又臭,毛还扎人......反手写字就更没用啦,上回反着写字叫秦夫子看到还批了我一顿呐!”

阿杏见钟荟这么嬉皮笑脸的,也不由释然了一些,止住了哭,天下的惨事大致如此,若是本人轻描淡写一笑了之,旁人便也生出种错觉,仿佛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

钟荟心里像坠了块铅,沉甸甸的,左手虽不如右手中用,到底也是两手都齐全灵便的好,不过木已成舟,哭哭啼啼也只是给自己和旁人平添许多无谓无益的愁绪罢了。

阿杏不是个心里能藏事的人,一不做二不休,不但把她的伤情和盘托出,还把卫家小郎君如何来请罪,如何许诺满孝后来求娶她的来龙去脉都说得一清二楚。

“郎君听了可高兴,不过老太太不答应,二郎和小二郎也说咱们姜家不是那起子斜……斜……”自打姜景义回来,府中诸人便称姜悔为小二郎以示区别。

“挟恩图报?”钟荟问道。

“仿佛是这词儿……哎,我也不记得什么斜的直的了,总是就是推了。”阿杏一脸遗憾道。

虽说钟荟也没想嫁卫琇,可仔细咀嚼这话里的意思,总有那么一点不是滋味,合着都觉得她嫁卫琇是赚他便宜么?

刚想到此处,只听廊下的二花扯嗓子嚎道:“卫十一郎!我欲与君相知!”又听阿枣答道:“相知倒是相知了,可惜咱们小娘子没这个福分,哎!”

钟荟简直觉得自己死里逃生就是为了回来叫这些吃里扒外的婢子气死的。不过她一见阿枣缠着细纱布的手指就什么脾气也没了,阿枣一向得意自己手生得美,凤仙花开的时节每日要染上百八十遍,院子里的凤仙花大半糟了她毒手,今年的花儿大约能寿终正寝了。

***

三皇子母子相继殒身,第二日守在姜府周围的兵丁便撤走了,到杨氏一族被诛,风云变幻的朝局终于云开雾散,阖府上下都松了口气,唯独曾氏仿佛被人抽走了脊梁骨,一夜之间生出许多华发,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

这日晌午,三娘子带着婢子出门,刚巧碰上打外边回来的曾氏。

姜明淅虽然自觉并无不可告人之事,可对着母亲那张似笑非笑的脸,仍然忍不住心虚地垂下了眼帘。

曾氏乜了她一眼,嘴角一扬,语带讥嘲:“又去看你阿姊么?”转头对随侍一旁的邱嬷嬷道,“嬷嬷你看我捧在手心里养出来的女儿,眼里是否还有我这阿娘?”

三娘子抿抿嘴点了点头,眼睛里隐隐蓄起了泪。

邱嬷嬷暗自叹息,自杨家倒了之后,她这主母仿佛突然没了主心骨,言行越发乖张起来,她不想淌这浑水,也不知该怎么接话,只好和稀泥道:“娘子说的什么话,三娘子自然是最孝顺您的。”

“嬷嬷,”三娘子硬是将眼泪憋了回去,对邱嬷嬷道,“劳驾回避片刻,我与阿娘说几句话。”又将自己的婢子遣开,然后走上前去轻轻拽住曾氏的袖子,口吻中带着些撒娇的意味,乞求道:“阿娘,您莫要再恼女儿了......”

曾氏用力一挣,将她的手甩开,冷笑一声道:“你自去寻你的阿婆阿耶阿姊,奔你的前程去,杨家没了,你阿娘不中用了,只会拖你后腿!”

三娘子鼻子一酸嘴角不由自主地往下撇,眼前已经开始模糊了,硬是把眼泪留在眼眶里,委屈道:“阿娘,那日贼人闯进咱们府里来,是阿婆和阿耶拼命护着咱们,危机关头杨家人又在哪里?阿娘,您和我,还有阿弟,咱们终究都是姜家人啊!”说着又上去拽她袖子。

曾氏又一甩袖子,见挣脱不开,用手将女儿攒紧的五指一根根掰开,厉声道:“我只当没养过你这白眼狼!”邱嬷嬷远远听到主母声气越来越高,赶紧颠颠地跑过来将她劝回屋里。

三娘子在廊庑边上怔怔地坐了一会儿,掏出帕子把泪拭去,叫婢子绞了湿凉的帕子在眼皮上敷了一会儿,这才往两位阿姊的院子里去了。

***

三娘子到时钟荟刚换好药,大娘子正在她床前弹琴,一见她便起身道:“三妹可来了,快弹一曲给咱们听听!”

姜明霜知道妹妹左手使不上力气,以后琴艺上怕是不能有什么进益,便也下定了决心不再学琴,免得让妹妹伤怀,她素来极爱抚琴,每日都要额外练上半个时辰,突然撂开手,钟荟如何猜不到原因,便劝她道:“我自己弹不好,岂不更指望着阿姊练成绝技弹与我听?”大娘子见她真的毫无芥蒂,这才重新拾起来,不过半个月疏于练习,终究是生疏了。

三娘子见她退位让贤,也不客套,当仁不让地坐下来抚了一曲,虽然匠气有些重,如此小的年纪能有如此造诣也是不易了,可见是苦练过,见姜明霜眼中流露出钦佩,得意又骄矜地道:“大姊,你弹成这样琴会哭的!”

“有你这么说话的么?”钟荟嗔怪道,又将她叫到身边,附耳道:“东西带来了么?”

姜明淅警觉地回头望了望大姊,见她又心无旁骛地抚上了,这才从怀里掏出一小包枣脯,飞速地塞进二姊的被窝里,低声抱怨道:“若是叫阿婆知道了非骂我不可!”

钟荟嘻嘻笑着捏了捏她脸颊,三娘子眼睛红红的,显是才哭过,不过这孩子面皮薄心又重,她便只作不知,曾氏引以为傲的弘农杨氏血脉,如今成了耻辱,想必这滋味不好受,三皇子一党篡权夺位那几日曾氏的所作所为她也有所耳闻,只觉她沦落至眼下的境地完全是咎由自取,可姜明淅却实在可怜,她这么想着,不由自主伸手捋了捋她后脑勺,三娘子一愣,毫无预兆地伏在她腿上哭起来。

第94章

花事一场接着一场,倏忽已入暖风熏人的四月。

这阵子卫家公子时常登门拜访姜悔,姜景仁与有荣焉,得知庶子的小院里连个待客的地方都没有,便慷慨地将自己的外书房借了他,横竖这书房只是个摆设,一年到头也用不上几回。

这一日,卫琇在姜家外书房落了座,从小僮阿宝手中接过冰镇过的酪碗,与姜悔聊了会儿诗赋,接着道:“愚弟不日将入钟家家学,不知姜兄是否愿意同往?”

姜悔觉得全身的血都往头上涌,象牙般白皙的脸庞霎时变作红玉,一双秀目比平时更亮了三分,一时间手足无措不知该说什么好。

他虽有志从戎,但骨子里还是个读书人,钟氏家学对他来说不啻于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山瑶台——钟熹本人就是海内宗仰的名儒,才学冠于当世,平生极是爱才,深信有教无类,家学中除了钟家子孙外,贵游子弟有之,寒门士子亦有之,但凡自恃才学兼人的都可投自己的文赋一试。

只不过这家学中连同钟家子弟在内不过三十来人,能够脱颖而出如愿以偿的不过是凤毛麟角,时人将得入钟氏家学称为“登龙门”,可见其不易。

姜悔自然也曾在夜深人静之时痴心妄想过,可太阳一晒便同朝露一样化为虚有——钟氏家学不拒寒素,但却不收德行有亏者,姜悔出身便带了污点,他起先不知自己的德行是如何亏的,可既然人人都如此说,久而久之他自己便也当真了。

他的狂喜随着脸上的红晕一起渐渐褪去,很快便清醒过来。卫琇自然是好意,可他欣然接受难道不是挟恩图报吗?卫十一郎开口,钟家不会拒绝,可他如何自处?恐怕于卫琇的名声也有妨碍,他要凭一己之力撑起卫氏门楣,一言一行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实在不能行差踏错惹人非议。卫琇算是姜悔有生以来第一个朋友,他如何能将他置于这等尴尬的境地?便道:“承蒙足下抬举,只是姜某已与叔父约定,一年之后便要投入其帐下,只能辜负足下的好意了,着实惭愧。”

卫琇方才见他欲言又止的模样,心下已是了然,沉吟片刻道:“钟公爱才之心尽人皆知,入钟氏家学常能得其亲自点拨,以姜兄的悟性,一年时间必能有所小成,愚弟骑射功夫稀松,然若蒙姜兄不弃,与姜兄作个平日里切磋对练的同伴,尚能勉力一试。”

见他仍旧面有难色,又道:“不怕姜兄见笑,前日愚弟自作主张将兄赐之赋文呈与钟公一览,今日正是奉了钟公之嘱托前来相邀,若是兄执意不允,愚弟恐难复命了。”

姜悔听他把话说到这样地步,再推辞倒成了矫情,便行了个大礼道:“足下的恩德某没齿难忘。”

“姜兄言重了,兄以才学见重于钟公,愚弟不过举荐微劳,安敢居功?”卫琇浅浅一笑道,略有些促狭地道,“实不相瞒,自钟大人与夫人南下,钟公正缺个消闲的差事,姜兄能得一良师,钟公又能以传经授业为乐,实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钟大人与夫人离京了么?要去多久?”姜悔诧异道,因二娘子时不时向他打探钟家人的近况,他也不由自主地留心起来。

钟禅是在杨安篡政时被矫诏革职的,逆党得诛,按理说他早该官复原职,可圣心难测,天子晾了他几日,弥留之际却下了道诏书将他外放广州,新皇登基后便着他前往番禺赴任,前些时日刚启程。

卫琇不好在背后道人是非,只道:“钟大人迁广州刺史,去了有十来日了,归期未定,想来至少也要三五年吧。”

姜悔了然地点点头,官员外任,何时能够回京天子说了算,莫说几年,一辈子回不来也是有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想当日若是大皇子即位,钟禅作为太子少傅必然是执钧之士,可世事如白云苍狗,朝夕之间天翻地覆,钟家如今门庭冷落,实在惹人欷歔。

姜悔送走了卫琇,想起今日还未去探望过二娘子,便直接去了她的院子。照例问了问二妹的伤势,扯了会儿闲篇,将卫十一郎邀他入钟氏家学之事说了,钟荟自然是喜出望外,阿翁和阿耶的性子她是最了解了,若姜悔自身才学平庸,他们断不会只看卫琇的面子破格收下他。

“我早说了阿兄你才华过人,必定不会一直埋没的,看,叫我说准了吧?”钟荟兴高采烈道。

“哪有这回事,都是托赖卫公子大力举荐。”姜悔忙摆摆手谦逊道。

“阿兄莫妄自菲薄。”钟荟笑道,“阿妹虽不学无术,却也分得清好赖,钟氏家学久负盛名,断不会自砸招牌,定是你得了钟老太爷和钟大人的青眼。”

姜悔心下纳罕,他这二妹倒是和卫十一郎所见略同,听她越夸越没边,忙红着脸扯开话题,将钟大人与夫人去外州赴任一事说了。

钟荟脸上的喜色一瞬间消失殆尽。姜悔眼见她看着像要哭出来了,忙关切问道:“是伤口疼么?”

钟荟摇摇头,眼神依旧有些发直,半晌叹了口气,他们原先都以为先帝对三皇子宠爱有加,却都猜错了,他对二皇子的舐犊之情才是真的殷切,因君王一念,她父母便要在那湿热瘴疠之地待上数年,再想想曾经盛极一时如今庭生荒草的荀卫两家,只觉浑身发冷,仿佛血都凝成了冰。

***

钟荟心中忧愤,伤情时有反复,到了五月头上才完全愈合,能下地活动了。

姜老太太见她能跑能跳,越发不给她好脸色看,钟荟陪了无数个笑脸,才算把她的气顺了过来。

这日钟荟与大娘子去给老太太、曾氏请了安,时辰尚早,大娘子便提议去园子里逛逛,钟荟早惦记着园子里的桃子熟了不曾,自然无有不应。

两人带着婢子看完桃子,沿着七拐八弯的曲廊转悠了一会儿,不知不觉到了园子西北角的一处院落前,院门半掩着,可以望见里面墙根处盛放的锦葵和几株夜合,那庭院不大,却打理得很有画意,姊妹俩不由驻足看了一会儿。

钟荟好奇地问阿枣:“这小院子倒风雅,是谁住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