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枣露出有些莫测的神情,压低声音道:“是白姨娘。”

钟荟愣了好一会儿才想起原来是蒲桃,良久对大娘子道:“阿姊你先回吧,我进去看看她。”

他们主仆的事姜明霜略有耳闻,点点头道:“你仔细着伤,莫在外头待太久。”

当日贼人潜入姜府,蒲桃护主有功,随后便提了姨娘,却也因此动了胎气,产下个不足八月的男婴,曾氏以她亏了身子为由将孩子抱回自己院里养,月逾便夭折了。

钟荟回来之后一直躺在院子里养伤,蒲桃着人来送过些温补的药材,两人一直没见过面。

钟荟和阿枣推门而入,一个伶俐的小婢子迎上前来,殷勤地将他们请进屋去。

蒲桃身着一件雪青色的软罗衣裳,妇人髻上簪了根素银簪子,胸前璎珞上挂着珍珠串和白玉坠,大约是生产亏了血气还未恢复,脸色白惨惨的,比起上回见她又消瘦了一些。

见到钟荟主仆,蒲桃搁下笔道:“小娘子清减了。”

钟荟向她笑了笑,探身过去看她案上的花样子,绵纸一株形神兼备的菖蒲,有叶无花,只差最后一片叶子便画完了。

“画得真好!”钟荟由衷地赞叹道,“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绝技。”

蒲桃淡淡一笑:“不过是无聊,画着顽消磨时间罢了。”又对在旁待命的小婢子道:“带你阿枣姊姊去西厢吃果子吧。”

阿枣对蒲桃始终是疙疙瘩瘩的,既鄙夷她自甘堕落,见她形貌憔悴,又念及昔日的情分有些可怜她,紧紧抿着嘴不答话。

钟荟也道:“去吧,我与白姨娘说会儿话。”

“你有什么打算?”钟荟开门见山地问道。

“我拿他去搏前程的时候,没怎么想过他的安危,”蒲桃答非所问地道,“生下他时也未觉怎样,那么小一个,皱巴巴的,很是难看。”

钟荟这才意识到她话中的“他”指的是那早夭的孩子。

“我只给他缝过一件衣裳,是为了拿给大郎看。他在的时候我也不爱抱他,他只认乳母,我一抱便哭,”葡萄自嘲地笑了笑道,“我当日不顾他死活去搏富贵,如今又要拿他作筏与曾氏斗,你说他前世作了多大的孽才托生到我肚子里?”

钟荟默然地看着她眼睛里慢慢沁出水光来,叹了口气道:“你莫说赌气话,好好将养身子,自苦又有何益呢?”

蒲桃噗嗤一笑,静静地盯着她的脸看了会儿道:“你看,你终究与我不是一路人,若是换作我,巴不得你和曾氏斗得死去活来,哪里会劝。”

钟荟翕了翕唇,蒲桃抬起一手制止她:“我知你在想什么,即便曾氏没把孩子抱走他也不一定能养住,我知道,可我不认,我就要把我孩子的一条命栽到她头上,我要她不得好死。”

她含着笑,轻柔地吐出那几个字,脸上也不见什么戾气,仿佛在开玩笑,可钟荟知道她心意已决,只好道:“你要对付曾氏,我不拦你,也不会帮你,只作壁上观,但是三娘子和八郎是我手足,若牵扯到他们身上……”

“有你这句话便够了,”蒲桃道,“我只要她一个人偿债,与旁人无涉。”

钟荟无言地点点头,两人相对着静坐了一会儿,蒲桃在那株菖蒲上添了几笔,双手拎起来晃了几下,待墨迹干了捧给钟荟道:“我这里也没什么能入你眼的物件,你若不嫌弃便拿去吧,叫阿枣绣衣裙上应个景。以前做女孩儿时姊妹们常叫我描花样子,如今那些人也不知道流落到哪儿去了。”

***

荆门渡外,平野苍茫,江流初纵,水天一色。

一叶扁舟破开如镜的水面,一人立在船尾,目送楚蜀群山渐渐远去,他年近不惑,脸上已生出些细纹,但却有一双极年轻的眼睛。

汝南王司徒徵叫舟人停了棹,任小舟在秋水中随波逐流,仿佛漂浮在画卷中。

“外面风凉,酒温好了,进来暖暖身子,”虚云禅师紧了紧夹棉的僧袍,见司徒徵不动,又道,“一把年纪了,还把自己当二十啷铛岁的年轻人呢?一会儿染了风寒莫怪我没提醒你。”

司徒徵笑着低声骂了句,弓腰进了船舱里,解下鹤氅,从禅师手中接过个缺了口的粗陶碗,一仰头,一口热酒入喉,皱着眉道:“好赖也在崇福寺趁了几年香火钱,怎么比当道士那会儿还穷酸?”

“罪过罪过,香火是佛祖的,与我何干,阿弥陀佛。”虚云禅师笑道。

“你这假和尚还当上瘾了,”船舱狭小局促,司徒徵便佻达不羁地盘腿而坐,“酒倒没少喝,臊也不臊?”

“这能算酒?聊以驱寒罢了。”他脸不红心不跳地喝了一口,被辣得龇牙咧嘴。

“再这么下去我俩怕是等不到京城就叫这劣酒毒死了,”司徒徵一边抱怨一边毫不含糊地示意禅师满上,“不过毒死了也好,是社稷之福。”

“你倒颇有自知之明。”禅师揶揄道。

“我没什么旁的,只剩这点好处了,”司徒徵摇摇头,“不过有这也够了,已经强似我二兄一大截了,他设了那么个局将荀、卫、杨三家一锅烩了,还搭上两个亲儿子,恐怕到死还在自欺欺人,见己之不明可见一斑,可怜啊可怜。”

“当日你如何知道是先帝做的局?”禅师饶有兴味地问道,“得意了一年半了,还不说与我知道?”

“说破了便不稀罕了,”司徒徵一笑,眼角细纹里盛满了孩童般的笑意,让人不由得跟着欢喜起来,“罢了罢了,告诉你罢。

“我这个二兄啊,为了江山社稷夙兴夜寐,他借杨安这把刀除了荀卫二氏,必定寻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安自己的心,什么'权不两错,政不二门'、‘荀、卫贪秉朝政,假公济私’……这样的藉口我能替他寻出一堆来,若我说他是为报一己私怨,恐怕他会从皇陵里跳出来掐我脖子。

“可事实就是如此,他母亲原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宫人,这出身就如隐疾一般折磨了他一世,当年还是庶皇子时求娶卫氏女不得,娶了个荀氏女却能文能武,样样压他一头,你道当初大皇子在行宫烧成个傻子,最高兴的谁?他能放心托孤荀卫?我把头割下来与你顽。”

“如此说来,姜夫人所出的五皇子岂不是与先帝身世更相似?五皇子与今上年齿差得也不多,缘何不选五皇子呢?”虚云禅师不解地问道。

“他能把姜万儿和司徒锴宠上天,可他瞧不起他们,”司徒徵道,“二皇子才是他心肝肉,韦氏虽不甚显赫,但诗礼传家,积淀不下钟、卫,若是让他自己挑个阿娘,他挑的大约就是韦氏那样的,自己的娘不能挑,看着儿子过过干瘾也是好的,权当重活一遍了。”

见虚云禅师一脸困惑,汝南王得意地晃了晃脑袋道:“这本事我这样妻妾成全的风流公子能学得,清心寡欲的和尚却是学不得的。”

“说起韦氏,倒不知你和那位出了名守文奉法、进善信道的韦大人是何时搅合在一处的?”虚云禅师酸溜溜地道。

“韦太宰是个刚直方正的君子,如何会与我这不学无术的酒色之徒同流合污?”司徒铮悠然自得道,“他们这些博识弘雅的君子就是如此,总觉得咱们这些不入流的人无足挂齿,要用时便用,用完了弃之如敝履,就没想过沾上手会甩不脱!

“你看,人就是这样,一叶障目,以己度人,韦重阳是如此,卫昭也是如此,他当年恃才傲物说裴霄‘案牍小才’时,只怕未曾想过有朝一日裴霄会因此落井下石赶尽杀绝。”

“你这番诡辩,倒将我绕进去了,”虚云禅师无奈地笑道,“只是我仍有一事不明,当日你本可以袖手旁观,却为何出手救那卫家小公子?”

“可以说是为了与卫家姜家结个善缘,日后也许人家会与我个方便,不过若实话实说,或者是因为那时身边恰好有个和尚,做点善事应个景,又或者仅仅是贪恋那一念之间决人生死的快意,谁知道呢?事后总能拿出个合情合理的说法搪塞自己。人这种东西啊,总不愿承认自己不过是欲念驱使下四处乱撞的无头苍蝇。”

“那你呢?”虚云禅师突然抬起头来,空洞的眼神对着他的脸,仿佛在用一双盲眼觑他。

“我自然也是概莫能外,不能免俗,”汝南王将碗中餐酒一饮而尽,把陶碗往江水里一抛,拎起氅衣走到船头,“我要这大好河山。”

第95章

咸宁五年九月九日重阳,风轻云淡,秋高气爽,正是登高的好时节。

明净秋山沐浴在晨曦中,山中秋气更比洛京城飒然,山风已带上了轻寒。

景致最佳胜处莫过于玉笔峰寿安寺一带,沿途三四里山道绵延盘旋而上,道旁遍生枫树,落叶铺了一地的赤金酡红,远看宛如九天之上落下的一幅华锦。

此地去都城有些路,即便都中士女天未亮便启程的不在少数,可路途上也要耗费数个时辰。

时辰尚早,山道上车马行人寥寥无几,两个褒衣博带的年轻公子骑马缓缓而行,马蹄踏着秋叶发出簌簌轻响。

两人都生得朱唇皓齿,光映照人,不过神韵却大不相同。其中一人身着松绿罗锦袍,衬得他肌肤胜雪,眉眼又生得过分精致,以至于略带女子气,然而举手投足间却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甚而有些许鲁莽。

另一人着一身夕颜紫的绫袍,若单论容貌其实比那同伴略逊一筹,只是那对婉转含情顾盼神飞的桃花眼生得实在太妙,为他平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风致,叫人挪不开眼去。

行了约莫一个时辰,那绿袍公子指着前方道:“十郎你瞧,前边儿有个茶摊,时候还早,上山也没甚好看的,咱们何不停下歇息会儿?”

萧十郎顺着姜昙生所指方向张望了一眼,果然见岔出的一条小道边有那心眼子活的山民用竹竿和油布支起个临时的棚子卖茶水果子。

骑马行了几里路,他也有些渴了,便从善如流道:“也好,且去喝碗茶坐一坐。”

两人将马拴在一旁的老榆树上。摊主是个面膛黑红身条精壮的中年汉子,面前立着两个带盖子的大木桶,见两个衣冠楚楚的年轻公子下马,热情地掀开桶盖请他们挑选。

一桶是黑乎乎漂着几片干枣的蜜枣茶,另一桶则是连酒味都闻不大出来的菊花酒,两人不约而同选了那看起来干净澄澈些的兑水菊花酒。

那摊主见他们衣饰华贵,便操着一口古怪的土话兜售起野果来,那些果子非李非杏,三五个一堆搁在块大石头上,下面垫着几片叶子,两人见那果子色泽红艳,娇俏可爱,还沾着晨露,便一样要了几个。

两人付了钱,捧了粗陶酒碗,挑了块平整些的岩石坐下。这茶摊选在一处山崖上,视野开阔,往下望去便是入山的必由之路,打那儿经过的车马行人一览无余,而他们自己却掩在山石背后不易发觉。

萧十郎和姜昙生一边慢慢啜饮,一边闲适地望着上山的游人,酒碗见底了也没人说要走,那摊主心中打着自个儿的小算盘,也没问他们要不要,强买强卖地又给满上了几回。

太阳逐渐升高,路上的车马也越来越密,不一时便有些摩肩接踵的意思。今日几乎半个洛京城都出动了,世家贵女大多坐牛车入山,也有那不拘一格的穿着袴褶戴着幂篱,如男子一般骑在马上。

更有一些普通人家的女儿,没那么多讲究,好几个人凑钱租一辆拉货的露车上山,那些女孩儿平日都习于劳作,不像许多世家女一般窈窕纤弱,脸颊红扑扑的,鬓上簪着自己扎的绢花,别有一种健硕的美。他们也不惧于旁人的目光,拿好奇又炽热的眼神打量从身旁经过的郎君们,尤其是那些被服绫罗骑着骏马的士族公子。若发现模样俊郎风度翩然的,便交头接耳地哄笑一阵,脸带红霞地向他们挥帕子,或是从袖兜里掏出香囊朝他们掷去。

两人看着此情此景觉得甚是有趣,尤其是姜昙生,简直看得入了神,嘴唇微翕,眼里流露出不加掩饰的向往。

他专注地看了一会儿,突然蓦地叹了口气,低头掰着手指默数了一会儿,追悔莫及道:“咱们这五六年算是虚度了,那地方浑不是人待的,莫说女子,连头清秀些的母猪也见不着。”

“也就前两年苦些,”萧十郎笑着道,“若不是先生拿笞杖抽打着赶我下山,我倒是宁愿待在学馆里。”

两人相识那么多年,萧十郎极少提及家中事,不过姜昙生对萧家事也略有耳闻,知道他的难处。依照北岭学馆的规矩,第三年开始逢年过节可以获准回城与家人团聚,然而萧十郎一年到头却只在除夕夜回萧家一趟,元旦日祭了祖,晌午便又返回北岭。

姜昙生不欲提这些使他不快,便扯开话题道:“只可惜那些世族小娘子的牛车都遮得严严实实,连个影儿也见不着。”

“读了一肚子圣贤书却连非礼勿视的道理都不懂得,若是叫先生知道必定抽烂你的腚。”萧十郎边说便粲然一笑,眼睛弯弯有如新月。

姜昙生想起初入学馆时那暗无天日的时光,牙根子直发酸。说起来他能那么早学成归来多亏那一身不经打的细皮嫩肉——说胖子肉多扛打的不是没胖过就是没挨过打,那时的姜昙生像个皮薄馅多的大包子,简直吹弹可破。

北岭先生凡事都讲求连坐,常常是一溜儿小郎君趴在地上露出一排齐齐的光腚,先生打起笞杖来雨露均施,轻重缓急都一样,每次都是姜昙生最先发红,最先起杠子,最先破皮。

他没有旁的办法,夹着尾巴做人也没用,每隔三五日总要连坐那么几次,惟有悬梁刺股囊萤苦读,只求早日刑满开释,这么一来倒成了同期里最先叫北岭先生点头放归的。

“哎!哎!”姜昙生突然兴奋地叫起来,“快瞧!那辆马车真够寸的,轮子陷到沟里去了,哈哈!”

萧十郎对他的操行已经习以为常了,轻轻摇摇头朝那辆倒霉的犊车看过去。那是辆盖着银红织锦车帷的通幰车,金漆车辕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一看便是富贵人家女眷乘的车子。

舆人下来查看了一番,躬身隔着帷幔对着车内之人说了些什么,片刻之后只见那帷幔一动,一只纤纤玉手将车帷撩开,紧接着一个戴着幂篱的红衣女子探身下了车,随即又有一个着鹅黄纱衣的女子紧随其后。

两人看身形都是豆蔻年华的少女,着红衣那人身量略高些,身姿极窈窕,一条宽腰带掐出弱如春柳的腰肢,她背对着他们,似乎正弯下腰看那舆人捣鼓车轮。

“啧啧,”姜昙生道,“瞧那小腰细的,真怕风一吹把它给折断咯!单一个背影就如此有味道,还不知脸蛋儿俏成啥样呢!”

“说不定貌若无盐呢?”萧十郎抱着臂,以食指抚了抚手肘笑道。

“这你得信我,别看我在那和尚庙里待了好几年,可底子还在,看那女子的身姿步态便知是一等一的绝色佳人,不信你等着。”

那女子似乎也嫌那幂篱垂到地上碍事,便摘下来拿在手中,那一头堆云般的青丝又叫姜昙生赞叹了一番。恰好身后那黄衣女子似与她说了什么,那红衣少女不经意地转过身,抬手将鬓边的一缕发丝别到耳后,浅浅一笑,萧十郎只觉天地间倏地失了色,眼中只剩下一抹颜色亮得灼眼,便是那少女的浅笑。

只是很快姜昙生煞风景的哀嚎便将他从恍惚梦境中叫醒了:“不许看不许看!那是我妹妹!”

评头论足评到嫡亲妹妹头上,姜昙生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活似吞了个蛞蝓,看样子都快哭出来了。

萧十郎一勾嘴角,将酒碗搁下,一言不发地解了缰绳翻身上马,一夹马腹便朝着那犊车的方向绝尘而去,只剩下姜昙生目瞪口呆,半晌才回过神来,低声骂了句也拍马追了上去。

第96章

姜昙生急着去追萧九郎,策马冲出一射之地才想起来方才添的几碗酒还未付钱,忙勒住缰绳,回头一看,那摊主正气喘吁吁地一边用土话骂骂咧咧一边远远追过来。

姜昙生听不懂他骂些什么词儿,也臊红了脸,连忙骑马迎上去,从钱袋里数出几个铜钱,想了想又加上两枚,与摊主诚恳道了钱,解释实是有急事,并非有意赖账。那摊主见他额外多给了十铢,便也消了气。

如此一来一回地耽搁了半晌,再回头去追时,萧九郎已经跑得没影儿了。姜昙生在心里将那萧家小子好一顿骂,虽说他们在山里清心寡欲过了几年,萧九郎乍一看像是个人模狗样的正人君子,可他还记得进学馆前那小子斗鸡走狗的德行——与金市上的古董王联手做局坑他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刚进学馆时,姜昙生还不知道收敛,见萧九郎也在,自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上去与他扭打在一起,为此挨了有生以来第一顿笞杖,打完就叫同门孤立了起来,因为他们都连坐了。

哪怕北岭先生三令五申不许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可那个年岁的小儿郎几个听得进去?明着不行就来暗的,姜昙生常常是出门去趟厕房,回来就发现床褥上叫人倒了水,十顿饭菜里有八顿能吃出小石子,还有两顿是虫子,衣裳里飞出马蜂、鞋履里爬出蜈蚣之类就更不必说了。

姜昙生自小在姜家呼风唤雨众星拱月,还是第一回 尝到世态炎凉,那些淘气的手段也就罢了,更让他难受的是孤独,初来那阵子,他每晚都得闷在被子里哭一回,哭累了才睡过去。

所以萧九郎主动与他一笑泯恩仇时,他是打心眼里感激的——后来才知道又被耍弄了一回,那帮人根本就唯萧九马首是瞻,使的坏心眼全是出自他授意。只不过姜昙生知道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两人已是沆瀣一气的狐朋狗友,连他自己都不屑翻那旧账,笑着摇摇头捶那竖子两拳了事。

两人虽算得上患难见真情的朋友,可姜昙生心里自有一番计较,萧九郎这样的人,与他称兄道弟可以,可绝不是个好妹夫人选,十来岁就知道趴在墙头偷看人家小娘子梳妆的能是什么好东西?看他那双招蜂引蝶的桃花眼,就不像个踏实过日子的——他自己与萧九郎一丘之貉,自然也不是什么良人,可他祸害人家姊妹可以,轮到旁人欺害自家姊妹就不乐意了。

何况萧家这几年虽起来了,萧九郎却有个全洛京闻名的厉害后娘,阿婴那品貌,难道还愁嫁?何苦嫁进那样的高门世家受磋磨?舅姑要折腾媳妇儿,手段可多着呢!

姜昙生一边催马向前,一边飞快地盘算着,打定了主意要将萧九郎的妄想趁早掐死,须得死得透透的。

可怜当兄长的操碎了心,当妹妹的却不能明白他的苦心。姜大郎终于赶到时,萧九郎已经帮姜家的下人一起将卡在岩缝里的车轮拔了出来,眼下正在检查那车辕和车轼是否完好,姜二娘已经将幂篱戴回头上,正和大娘子一起看萧九郎用灵巧的手指拨动辐条,与他之间大约也就相隔五六尺远。

萧九郎神采飞扬,时不时似是而非地向姜二娘望一眼,眼神仿佛带着钩子,就差没把那幂篱上的轻纱撩起来了。一旦姜二娘有所察觉,萧九郎便立即一脸羞涩地垂下眼帘,那神情简直像个刚出嫁的小媳妇。

姜昙生哪里不知道他那套把戏?看着毫无防备的妹妹,简直气得七窍生烟,赶紧牵着马快步走过去。

大娘子先发现了兄长,高兴地向他挥手:“阿兄!还以为你一早出门,这会儿该到山顶了呢!”姜明霜晓事后第一回 见长兄是他去了学馆三年后第一次回家过年,很难将眼前这个说话逗趣脾气温和的阿兄与传闻中恶劣霸道的少年郎联系在一起。

钟荟一听也转过头,一见他先忍不住掩着嘴笑起来,姜昙生回府已经两个多月了,她每次不经意看到他都有些错愕,也许是那肥硕的胖子模样在她脑海中太过根深蒂固,她总觉得透过那个修长匀称的美人壳子,与她说话的仍是那个眼睛被肉挤成一条缝的胖子。

姜昙生一见二妹这没心没肺乐不可支的模样,越发恼火,背着手挺起胸,拿出一副为人兄长的严厉模样教训道:“你们俩真是!不好好在车里待着,下来做什么?万一遇到歹人如何是好?”他一边重重咬着“歹人”两字,一边若有所指地拿眼睛瞟那萧九郎,可不是遇到登徒子了么?

一边说一边牵着马走过去,直挺挺地往那儿一站,硬生生将两拨人阻隔开来,又训斥那些袖手旁观的舆人、护院和婢子道:“这种脏活怎么好劳动萧公子!”

“举手之劳,姜兄不必介怀,”萧九郎站起身,掏出帕子擦擦手,装得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道。

他嫌人高马大的姜昙生挡在中间碍事,不露声色地绕过他,对两姊妹道:“犊车无碍,只是车辕擦着岩石的地方有几道深痕,小心御使便是。”

姊妹俩向萧九郎行礼道谢:“多谢萧公子相助。”

因姜明霜过了年便要入宫,姜太妃特地从宫中遣了老宫人来教授礼仪,老太太想着一个也是教,几个也是教,莫如让姊妹几个都沾沾光,甭管将来能不能用上,有一技傍身总是好的,除了三个嫡女外,还有满十岁的四娘和五娘也跟着一起学。故而姊妹俩的举手投足与世家淑媛也无甚差别,尤其钟荟还有前世的底子在。

钟荟身姿优美端庄,没有一点媚态,不过落在萧九郎眼里,只觉那一欠身一曲膝都妩媚动人,一边暗恨那幂篱的绛纱质地太厚,颜色又太深,叫他无法一睹芳容。他心猿意马,脸上却是一派光风霁月:“区区与姜兄是多年挚友,情同手足,两位女公子也不必见外,区区在族中排行第九,两位叫我声九郎就是了。”

姜昙生不好当面揭穿他那张道貌岸然的狐狸皮,心里憋着火:“不成不成,那多失礼!不成体统!绝对不行!”一边说一边把他往拴在一旁的马身上搡,“好了好了,招呼也打了,忙也帮了,咱们还约了小六他们呢,赶紧走吧!”

萧九郎只做耳背听不见,站得跟个木桩子一样,任那姜昙生怎么推搡拖拽就是立定了不动:“这一路上人马喧杂,万一再有个什么意外如何是好?不如咱们一道走,也好有个照应,反正都是同路,又不耽搁什么,如此一来你这做兄长的也好放心,一会儿与小六他们分说缘由,莫非他们还会因你看护姊妹责怪于你?”

姜昙生耍心眼子从来不是萧九郎的对手,叫他拿话这么一架,不上不下,若是执意将姊妹撇下,倒像是他这做阿兄的不称职了,只好绷着脸点点头,催促妹妹和仆从们赶紧回各自的车里去。

萧九郎的目光追随着姜二娘的背影,直到她弯腰进了车里,放下车帷,这才依依不舍地收了回来,姜昙生愤恨不已,拿马鞭对折着往他后腰上抽了一下方才解气些。

刚巧一辆露车从他们身旁经过,车板上挤着六七个小娘子,年幼的只有十二三,年长的也不过十七八,见了这两个神仙似的郎君纷纷掏出香囊摘下铜花钿朝他们掷过去,有个鹅蛋脸的女孩儿一时找不到香囊,情急之下将银丝臂钏朝萧九郎抛了过去。

萧九郎不自觉接住,从十来岁开始每逢上巳、重阳这样的日子,他和家中兄弟出门总能收获不少香囊和帕子,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打眼一看那臂钏的主人生得俏丽可人,是满车小娘子中最出众的一个,不由朝她微微一笑,眸光像秋日的湖水般潋滟,顿时叫一车小娘子红了脸。

萧九郎得意地朝姜昙生一瞥,发现他心里认定的未来大舅子正恶狠狠地瞪着他,脸上阴云密布,心一紧,赶紧拉下脸来,微皱眉头大义凛然地将那银臂钏扔回那露车里。

姜昙生冷哼一声,一夹马腹将他扔在后头。

萧九郎心有余悸,再也不敢伸手去接小娘子们扔过来的物件,又有些埋怨姜昙生小题大作,不过是消遣罢了,难不成他还能与那些布衣家的女子有什么?不过他望了望姜家那架金镂银饰的犊车,又觉得心中如饮了蜜酒一般甜丝丝醺醺然,若有此佳人相守相伴,牺牲些可有可无的乐子算得了什么呢?

姜家二娘子艳名远播,有“洛阳牡丹”之称,传说美貌更胜姜太妃当年,他想借着与姜昙生的交情近水楼台一睹真容,可谁知那姜胖子防他跟防贼似的,萧九郎其实一直有些不以为然,总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今日一见,方知是真国色,也难怪姜大郎捂得那样紧,真真奇货可居。

萧九郎在车外出神,却不知车里姊妹俩也在消遣他。

“阿妹......”大娘子拿帕子掩着嘴,吃吃笑着道,“方才那萧家小郎君一直在看你呐......”

“阿姊你是不是等不及想出门了?要不我帮你同阿婆姑姑敲敲边鼓,将婚期往前挪挪?”钟荟嘻皮笑脸道。

姜明霜脸上飞起红霞,二话不说就扑上去掐妹妹的腰。她一向手重,钟荟又痒又痛,连连告饶:“莫掐了莫掐了,阿姊饶命!青了青了!啊呀胳膊......胳膊压到了......”

大娘子见她皱着眉头直喊胳膊疼,赶紧停住手:“是碰到旧伤了吗?”

钟荟一脸痛苦地哎哟个不停,突然崩不住笑出声来:“下回进宫同姊夫参你一本!”

“莫要乱叫,”大娘子依旧在笑,可眼神有些落寞,“莫说我还没进宫,即便......也只是充仪......”

“阿姊,你真的乐意嫁进宫么?”这问题钟荟问过大娘子好几回了,可每次还是忍不住又问一遍,当今后宫不算庞大,可有名分没名分的也有十来人,凤位肥水不流外人田,皇后是韦太后的侄女,定下明年春天与大娘子同时入宫的还有萧家十娘子,当年常山公主海棠宴上钟荟与她针锋相对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依她那睚眦必报的性子,进了宫多半要给大娘子下绊子,偏她封号是修容,比姜明霜还高上那么些,与德妃裴氏又是闺中好友。

“嗯......”大娘子低着头摆弄着腰带上的五彩流苏道。

钟荟在心底深深叹了口气,她不知道心悦一个人是什么滋味,可看着姜明霜那赤手空拳去闯刀山火海的决心,她觉得还是一辈子也别懂的好。

“莫想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大娘子长长呼出一口气,拍拍二妹的手背,故作轻松地安慰她道,“咱们姊妹在一块儿的日子不多了,开心些,一会儿长公主见你哭丧着脸又该唠叨你了。”

第97章

寿安寺是座尼寺,男客不得而入,到了寺门附近的岔路口,萧九郎勒住缰绳将马停下,在车外与姜家姊妹道了别,怅然若失地望着犊车远去。

常山长公主前两日就先入了山,庄园距离寿安寺只有约六七里山路,故而比他们早到了好一会儿,她仍旧是那挥金如土的做派,几乎将大半个尼寺都包了下来,随处都能看到长公主府侍女打扮的年轻女子。

钟荟这些年没少出入长公主府,在寺门口迎客的侍女一眼便认出了姜府的犊车,扶着姜氏姊妹下了车,笑吟吟地道:“殿下已等候二位多时了。”

寿安寺很小,一瞥之下几乎就能整个收入眼底,寺中央一座七层浮屠小巧玲珑,比不得崇福寺的恢弘壮观。

多年前这里只不过是座隐于山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伽蓝,还是先帝荀皇后某一年秋天登玉笔峰途径寿安寺时突逢山雨,入内避雨时发现满寺菊花烂然成锦,当即提笔赋了首咏菊诗,这里才成为都中贵女趋之若鹜的赏秋胜地。

寺中粉壁上还留着荀皇后当年题的诗,墨迹自然不是旧的,有专人每隔一段时日便用沉绿漆细细描一遍,大约是不久前才描过,经过时隐约能闻见新漆的气味,斯人已逝,荀氏也已成过去,而昔年的手书仍然岁岁常新,年复一年地迎着无数冶游客。

比起外头山道上车马络绎行人如织的喧嚣景象,寺中倒反而清静许多,姜家姊妹俩跟随知客尼沿着石阶往上走,两旁皆种白菊,除了常见的白凤、白鲛绡之外还有截肪玉、银凤玉等珍品,更有几种钟荟叫不上名来的。

石阶尽头是一座掩映在枫树下的禅院,门外落了一地红叶,也没人去打扫,如同铺了层织金地衣。

离院落大约十来步,便有悠悠琴声穿过竹篱墙飘来,似与梵钟相和。

钟荟无端觉得那曲调有些似曾相识,仿佛多年前曾在哪里听过,她冥思苦想一番无果,便只好抛诸脑后了。

大娘子是个不折不扣的琴痴,不由自主地停住脚步,伫立在当地侧耳倾听半晌,向那侍女问道:“敢问姊姊,抚琴的是何人?”

“回禀女公子,大约是清河长公主殿下。”那侍女答道。

“难怪了,”姜明霜恍然大悟地点点头,真心实意地赞叹道,“殿下的琴艺又有进益,这曲子倒是从未听过。”

清河长公主排行第四,是当今唯一的胞妹,原本在先帝诸位公主中有些默默无闻,既不如二公主美艳,又不如五公主悍勇,更不如三公主特立独行又受宠,不过今上御极后自然是水涨船高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