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使君真是一针见血,”房氏似乎发自肺腑地赞叹道,“不过既然是博戏,总有几分风险不是么?陈氏与妾不过草芥飘萍,随波逐流罢了。”

卫琇冷冷道:“陈夫人不必过谦,等闲风浪奈何不了贵府,不过手里捏着太多筹码,待巨浪滔天时反倒成了负累。”

要置身事外明哲保身,还想把便宜占尽,世间哪有这样的好事。

“使君所言极是,”房氏柔媚一笑,“妾这不是正替自己找个明主当靠山么?”

“他许诺你的条件,卫某未尝给不了。”卫琇只想把脏衣服换下,懒得理会她的戏言,单刀直入道。

房氏满含深意地看了他一眼,悠悠道:“那人许妾的,恐怕使君给不了。”

卫琇一时没明白过来:“夫人不妨说说看。”

“妾所求不多,”房氏走上前一步,仿佛突然之间叫人抽掉了一半骨头,带着三分哀怨七分柔情道,“使君能否许妾春风一度?”

她本来还打算用美色谋些便宜,不成想到了终了时反倒要拿便宜筹谋美色,说起来也怪吃亏的。

卫琇不料房氏说着正经事突然又转起那心思,简直气不打一处来,木着一张脸道:“卫某平生最忌旁人惦记内子的东西,我诚心与夫人为盟,若夫人一味轻言相辱,卫某只能另谋他途。”

房氏心里像堵了块淤泥一样,世间男子都以当她入幕之宾为傲,怎么到卫刺史这里就成了侮辱了!

***

房氏嘴上虽然说得天花乱坠,卫琇半句也不信,此人无利不起早,是个墙头草的好材料,若是自己露出些许败相,恐怕她第一个反咬一口啖他血肉。

不过此行也不算全无收获,好歹叫她将赈灾款吐了一小半出来,又把州郡兵收了回来——她必定是要做一番手脚的,也算聊胜于无了。

卫琇借地换了身衣裳,回到宴厅时陈太守已经喝得醉眼迷蒙,陪客中干脆有人趴在案上呼呼大睡起来,卫琇心里厌烦,推说府中有事,又遣人去问夫人,钟荟早就不耐烦应付那些女子,正好房氏也回来了,赶紧起身告辞,去与卫琇汇合。

夫妇俩登上犊车,行出陈府,总算能说上几句话了。

“怎么换了身衣裳?”钟荟向来心大,换了往日还不一定能发现,这日难得灵醒。

“席间不小心洒了汤羹在衣襟上。”卫琇如实答道。

泼汤洒羹都是惯用伎俩,钟荟如何不知,一想到房氏回来的时机,柳眉一竖:“那姓房的找过你了?”她自是知道阿晏不会做什么,可一想到那搔首弄姿的妇人便浑身发毛。

卫琇心里坦荡,便把今日的来龙去脉报与夫人知晓。

钟荟听到房氏当卫琇的面私会继子一节已经火冒三丈,按捺着冲天的怒气听下去,那厚颜无耻的妇人竟开门见山地勾搭她夫君,半句也听不下去,直接将他扑倒摁在车厢壁上,拿嘴堵了上去。

卫琇没想到她那么大反应,一时有些发懵,回过神来钟荟已经解开了他的腰带。

卫琇猜到她要做什么,不由大吃一惊,压低声音道:“我还未曾沐浴。”

“早上出门前才洗过。”钟荟不以为然道。

“回家只有两条街,很快便到了。”卫琇一边说一边努力把她往下扒拉。

钟荟一撩车帷,探出头对舆人道:“阿田,绕着临淄城转一圈!”

“车厢狭窄,会硌疼你的……”卫琇坐起身劝道。

“哪来那么多话!”钟荟跨坐在卫琇腿上,将他再次往厢壁上一推,“我不管,现在就敦了你!”

第157章 争利

钟荟尝到了甜头, 一鼓作气又设了两场花宴,下帖子将全青州有头有脸的贵妇名媛请到府上, 光明正大地薅了一把又一把。

短短几日,刺史夫人穷凶极恶的名头便在青州世家女眷中间不胫而走,他们嘴上不说,却都心照不宣, 这姜氏祖上不愧是穷家小户出身,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 不免又叹惋卫使君出身华胄, 却在娶妻一事上犯了糊涂,栽了个大跟头。

不过腹诽归腹诽, 说到底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卫刺史新官上任,有的是上赶着巴结又苦于无门的,卫夫人大肆敛财, 虽说有点不好看相,但是此举倒省却了许多人的麻烦, 甚是体贴周到。

至于赈济灾民, 谁都没当真——刺史府外支起的粥棚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难不成还有人来查刺史夫人的账目?

等到一石石的粮食抬进卫府时,有些人开始回过味来了, 这位新刺史与贪财好贿中饱私囊的前任不同,若不是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便是所图不小。

卫琇和钟荟不管旁人怎么揣测, 手上有了钱,便开始紧锣密鼓地采购米粮。

前一年青齐屡遭天灾,官仓中本就没有多少存粮,蝗灾那会儿就告罄了,几大米商联手坐地起价,将粮价翻了一番有余,陶谟虽贪鄙,倒也不全然是尸位素餐之辈,裴霄将他放在这个位子上,也是希图他能有所作为。只是那些大商贾背后不是世家便是王侯,利益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实在不是他杀得动的。

陶谟持节都督青州,得杀无官位之人,再三斟酌后决定杀鸡儆猴,拿一个后台不那么硬的小米商开了刀,不料却引火烧身,直接叫人把他私吞赈灾款和贪赃纳贿的证据捅到了天子眼前。

有了陶谟的前车之鉴,钟荟也不与这些米商抬杠,随行就市地购入数百石以解燃眉之急,同时私下命部曲前往吴兴会稽一带采买米粮,以舟船运至青州——上一年青兖欠收,江南却未曾逢灾。

数百石贵价陈米陆续煮成稠粥舍给了灾民,江南的米粮也到了东莱港口,第一批便有十来艘大海船靠岸,卫府数百名部曲私卫齐齐上阵,指挥着船工将粮食卸下——第二日这批来自江南的稻米一部分出现在刺史府门口的粥棚,一部分流入了牛马市的一家新米铺,这铺子门面窄小,位置偏僻,十分不起眼,可瞎子都看得出来东家是谁。春熟早稻要价比那些个陈米烂谷还低三成,不出半个时辰,闻讯赶来的临淄百姓便将铺子堵了个水泄不通。

城中最大粮商背靠的便是陈氏,如今陈家与刺史府勉强算盟友,遂按兵不动,刘、张这两个当地望姓却坐不住了,延挨了三五日,终于还是相约往刺史府兴师问罪。

卫琇以公务在身为名把他们在门外晾了足足一个时辰,这才请到外院听事里,又等了两炷香的时间,方迤迤然地现身。

刘全之和张隆这对出头鸟在来时的马车上大逆不道的话说了一箩筐,可当着卫使君的面却不敢造次,规规矩矩又带着几分献媚讨好向他行礼。

卫琇只是微微颔首,也不同两人寒暄,冷淡地瞥了他们一眼便径直走到上首坐了下来,命下人端了碗参汤来,旁若无人地饮了两口润了润喉,这才挑了挑眉,仿佛才发现他们在场:“叫两位久等了,不知两位造访寒舍所为何事?”

刘全之和张隆面面相觑,都以眼神示意对方先开口,最后还是张隆败下阵来,硬着头皮作了个揖道:“卫使君,仆等并非有意前来叨扰,无奈近日有一商贾贱价售粮,扰乱了米价,仆等唯恐有谷贱伤农之虞,故来报与使君知晓。”

“竟有这样的事?”卫琇蹙着眉道,“敢问是哪一间铺子?”

这还装呢,刘全之心道,向张隆使了个眼色。

张隆不敢把话说太过,斟酌着道:“回禀使君,乃是西市东北角的一家小铺子,东家姓羊,是前日才开的……”

他话才说到一半,卫琇便笑着截断了话头,挥挥手道:“我当是哪家,不瞒两位,那铺子是内子闹着顽开的,不过区区几石米罢了,两位不必介怀。”

是啊,刘张二人心道,几石卖空了再从后门抬几石进去,这几日都不知卖了几百石了,他们家的米铺里一粒米也没卖出去过。

张隆叫他这么一堵,一时不知如何接茬,刘全之心里骂了句废物,自己上前深深一揖道:“既是尊夫人的消遣,本不容仆等置喙,只是夫人大约不知本州年成不佳,定价实是有些随心,去岁蝗灾官府往各家粮商征粮赈济——虽说是分内之事,不过眼下入不敷出也是实情,恳请使君同夫人说说……”

卫琇沉吟片刻,以手指敲敲身前几案,叫来书僮吩咐道:“阿慵,你找人去请娘子的示下,问问她能否看我的薄面,将铺子里的米价抬高一成。”

说罢回头向刘张二人微微一笑,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叫两位见笑了。”

张隆一听只减一成,当即有话要说,即便卫家的米铺降价一成,仍旧比别家贱了两成,且又是当年新米,他们囤的陈米要往外卖,至少得折掉两成半,生生剜下那么大块肉,如何能不痛?

刘全之见事却比他明白许多,这姓卫的摆明车马要以势压人,叫他们把吃下去的吐出来,他能留点余地退上一步已是万幸了,他们难不成还能杀了刺史——倒也不是全无可能,只是陈氏显然不肯挑这个头,为了这点钱财谋害州牧实在不值得。

他赶紧伸腿踩了张隆一脚,腆颜道:“蛮妻幼子,任谁也奈何不得,仆也是深有体会。”

卫琇不置一词,似笑非笑地扫他一眼,突然敛起嘴角的笑意,垂眸专心致志地饮他的参汤。

刘全之不知自己的奉承怎么得罪了这小祖宗,不敢再说话,眼观鼻鼻观心,噤若寒蝉地杵在当地。

不一会儿阿慵迈着小步折返回来。

“回禀郎君,娘子说了‘不是我要当着外人的面下您的脸面,”阿慵顿了顿,看了两人一眼,接着又道:“不过我虽是闲来无事闹着顽,却也不能朝令夕改坐地起价,叫青州城的百姓骂我唯利是图也罢了,若是累及郎君的官声岂不是我的大罪过?’”

卫琇半晌默然,似是十分动容,良久方道:“娘子事事替我着想,我也不能辜负于她,不过二位之言也很是在理。莫如这样,那一分利便由卫某来出。”

刘权之瞪大了眼睛,花白的山羊胡一翘,赶紧到:“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这如何使得!”

张隆也连连附和。

“两位不必同卫某见外,虽说内子无心,可说起来也是与民争利,惭愧惭愧。”卫琇话是这么说,面上却没有半点惭色。

刘张二人诚惶诚恐地客套一番,告辞出来。张隆一登车便把着刘同之的胳膊迫不及待问道:“姊夫,你说这姓卫的小儿说的话是当真的么?”

刘同之简直服了这一脑壳水的小舅子,没好气道:“真!怎么不真!到时候你拿着帐册去问他讨啊!”

***

临淄城中的粮商熬了十来日,咬着牙不降价,只盼着卫家从江南运来那十船米售罄,可惜不等第一批粮卖空,第二批船又出现在了东来郡海岸——这卫刺史是铁了心要剐下他们一块肉来,可他偏又掐着分寸,叫你肉痛,又没痛到孤注一掷揭竿而起的地步。

当地四大望族一向是以陈氏为首,刘、高、张几家去陈家游说了几回,撺掇陈琼拿出点魄力,给那卫氏小子一点眼色瞧瞧,陈琼却总是闪烁其词百般推诿,一来二去那三家知道陈家无意与卫琇为敌,只得暂且咽下这口气,将粮价降了下来。

卫琇一边压低米价安置流民,一边屯田练兵,两旬之后,陈琼在房氏的授意之下将州郡兵权与卫琇交接,果不其然动了一番手脚。

青州兵素以悍勇无匹闻名天下,点兵之日,卫十一郎眼前的军队却是军容不整萎靡不振——即便如此还缺员数百。

卫琇早有所料,也谈不上失望,令一些显然失去战力的老弱残兵归田,在青州全境重新招募青壮武勇,前阵子钟荟倒卖粮食趁了不少钱帛,卫刺史不差钱,军饷给得比别处丰厚,不少游荡到外州的乞活民动了心,携老扶幼地来投奔,卫琇便将他们编入军户,分予田亩,以贝丘一带的卫家田庄为中心屯田,一直延伸到乐安沿海。

卫琇忙着练兵,每日天未亮便骑马出府,回来时总是披星戴月,钟荟心疼他在军营和刺史府之间来回奔波辛苦,劝他干脆宿在营中,卫琇嘴上应承,第二日依然如故,钟荟无可奈何,只得每日琢磨些吃食汤羹给他补身。

到了六月初,有人终于按捺不住了。

第158章 齐国

钟荟从卫琇手中接过齐王府的柬帖, 银光纸上不过寥寥数语,她翻来覆去看了又看, 仿佛要用目光生生将那字里行间的每一滴阴谋诡计都绞出来。

卫琇见她这如临大敌的模样,不由一笑,将她手中的柬帖抽了出来,揽了揽她的肩头宽慰道:“齐王妃是我堂姑母, 她做寿,我于情于理是要去恭贺的。”

“我同你一起去, 说起来咱们到了青州这么久了也没去拜见过她, 实在有些失礼了,”钟荟仍旧蹙着双眉, “你到临淄后弄出那么大动静, 齐王一直按兵不动,到如今有了堂姑母寿辰做由头才顺理成章地请你去,可见是个沉得住气的。”

“娘子放心, 他即便要发难也不会选在这个时候,这回多半只是先探探底罢了, 我会多加小心的, 气候热了,你又向来懒怠出门,我一个人前去便是了。”

若真如他说的那般笃定, 又如何会反复劝她推托不去?钟荟说一不二:“说了同你一块儿去,你的堂姑母也是我的堂姑母,无论如何也该去请个安的, 何况是过寿?”

卫琇拗不过她,只得应允,用指腹轻轻抚了抚她的眉心道:“再蹙着眉该皱出纹路来了。”

钟荟警觉地瞟他一眼:“莫非皱出纹路你就嫌弃我了?”

自打上次陈府一事,阿毛就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卫琇也说不上来是好是坏,一边担心她置气,一边又因祸得福地受用了几回,此时也是哭笑不得,忙不迭道:“如何会嫌弃,你就是一脸褶子我也喜欢。”

他说得极认真,这话听着很是顺耳,钟荟心里甜丝丝的,嘴上还要挤兑一二:“待我一脸褶子的时候你也好不到哪里去,你还比我老几岁呢卫阿晏。”

“娘子所言极是,届时娘子不嫌弃区区便是大恩大德了。”卫琇说着笑起来,将她一把搂了过去。

钟荟以为他居心不良,可他只是老老实实地把她圈在怀里,两人在榻上半坐半躺静静地依偎了一会儿,披散的长发不分彼此地交缠在一起,不免就想起有朝一日两人鹤发鸡皮垂垂老矣的模样,尚未经历的年华水一般从他们身旁流过,转睫之间似乎一辈子已经过去,两人都有些恍惚。

卫琇低下头,眉目在光晕里显得越发柔和,他用下颌温柔地抵了抵钟荟的肩头,似乎有满腹的话要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是低低在她耳边唤了声阿毛。

***

齐王府在东安平,去临淄城不过二三十里。

寿宴当日一早,卫琇和钟荟便同乘一辆画轮通幰犊车出了门。

这些时日卫琇一直早出晚归,钟荟又忙着粥棚和米粮的事,算起来两人上上次共乘一车还是去陈家赴宴。

钟荟一登车便想起了上次归家途中自己的荒唐行径,脸先红到了耳朵根,偷觑卫琇一眼,见他果然憋着笑,不由恼了:“你笑什么!不许笑!”

卫琇立即肃容正襟危坐,这要是把她惹得羞恼了,下回哪里还有这样的好事?

一进齐王府,钟荟便知道为何在青齐一带百姓只知有齐王不知刺史郡守为何人了。

她自问见过几回世面,可齐王的排场仍旧叫她一震,两相比较之下,卫琇这刺史简直可说寒碜。

齐王府虽名“府”,却俨然是一座小城池,窈窕连亘,层台累榭自不必说。入了大门是一条可供数车并驰的宽阔大道,两旁垣墙高耸,越过高墙隐约可见长松巨木间露出的飞檐翘角。

钟荟心里一动,常山长公主在钟荟眼中可算是大手笔的穷奢极欲了,可也还是往屋宇的工巧和华丽上做文章,府邸的格局大致上与旁的王孙宗室相差无几,这齐王府的布局却不似大家宅邸,而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皇城来。

宴会设在后花园中,钟荟和卫琇进了内门,下了犊车,换乘齐王府的朱漆辇车,一路不知七拐八弯地经过多少富丽堂皇的宅院。

钟荟不免叹为观止:“若是钟蔚误入此地,恐怕一个月都摸不出去。”

她无所顾忌地东张西望,一有感想便与卫琇窃窃私语,反正她是个没见识的屠户女,即便与夫君交头接耳王府的下人也不会大惊小怪,随行迎客的仆人果然视若无睹,只是眼中闪过一丝轻蔑。

一入花园,钟荟更是吃了一惊,忍不住抓住卫琇的衣袖,凑到他耳边低声问道:“东安平有山么?缘何我读的方志和舆图上都未提到过?”

“据我所知这一带确无山脉。”卫琇也有些诧异,不过因他冷峻惯了,显得比钟荟镇定许多。

这么说来八成是人工堆砌出来的了,钟荟倒抽了一口冷气,在平地上叠石堆土,构成数百仞高的山丘,绵延起伏之势宛若天成,可想而知耗费了多少物力。

不一时辇车行至湖边,只见开阔的水面烟波浩淼,湖畔大片的蒹葭芦苇中不时有水鸟飞起,在空中划出曼丽的弧线。

“想来这湖也是人工开凿的了。”钟荟感叹道,如此不计工费的筑山穿池,大约只有皇家苑囿可以与之媲美了。

“这齐王殿下似乎格外偏爱黄色呢。”钟荟凑过头去,附在卫琇耳边轻声道。

非但辇车的帷幔是明黄,沿途馆阁的垂帷也多是各种深深浅浅的黄,就连庭台和水边的纱帐也用了鹅黄色。

卫琇点点头,转过脸咬着她的耳朵回了一个字:“土。”

钟荟不由恍然大悟,本朝为水德,而土克水,齐王如此明目张胆地尚黄,简直是把不臣之心昭告天下。

她后背上升起股凉意,她早知齐王蠢蠢欲动,却不知已经到了如此剑拔弩张的地步,他若要举兵,只怕第一个就要拿刺史祭旗。

钟荟并不知道齐王的势力有多大,按理说王国兵只有五千,可齐王兵力肯定远超这个数,卫琇怕她忧心总是轻描淡写,钟荟先前暗暗揣测,齐王数代经营,大约三五万精兵是有的,看这眼下的光景恐怕远不止这个数了。

也难怪这几个月齐王能放任他们大肆募兵屯田,战事一起,卫琇凭那点歪瓜裂枣的州郡兵无疑是螳臂当车,司徒钧这货根本是把他们扔进了狼窝!

第159章 王妃

辇车行至池畔的芳春琴堂前停了下来, 一名王府侍女迎到车前,躬身行了一礼道:“王妃请卫使君和夫人入内叙话。” 免不了偷觑一眼车中之人, 当即目瞪口呆,险些失礼。

早听说这位刺史生得俊美,如今一见,单俊美两个字哪里能够尽述他的姿容态度!这位卫使君的装束与王府里的几个小郎君差不多, 同样是头戴玉冠,褒衣博带, 可就是平白让人觉得, 每道衣褶子里都透出倜傥风流来,至于眉眼面容, 她只匆匆扫了一眼就差点丢了魂, 哪里敢去看第二眼!

钟荟如何看不见那小侍女的神情,不过她是只很明事理的醋坛子,呷醋也分对象, 当下只是促狭地朝阿晏挤挤眼,拿帕子掩了口轻轻咳了两声。

那侍女这才回过神来, 上前搀扶刺史夫人, 卫琇摆摆手,道一声:“我来。”自己先下了车,接着伸手让夫人扶着他的胳膊落到地上, 一边轻轻扶了扶她的腰,夫人则回眸向他一笑,两人之间的默契像一堵墙, 将不相干的人都隔在了外头。

侍女猝不及防看到这一幕,顿时心肝乱颤,不自觉地捂了捂心口,不敢再多看,将两人领到堂中,通禀一声便退了出去,迫不及待地一溜烟跑到后院。

廊庑下早围了一堆等消息的小姊妹,一见她便叽叽喳喳道:“阿芹,瞧见了么?那使君果真生得那样好?快同咱们说说!”

“哎哟我的乖乖!”那名叫做阿芹的侍女仿佛惊魂未定,“这可真是,我长那么大就没见过那么好看的人!”阿芹大字不识一个,不知道怎么描述法,翻来覆去也只说得出个好看。

其他侍女纷纷露出遗憾又艳羡的神情。阿芹心中得意,卫十一郎之名如雷贯耳,得知他要来王府贺寿,他们这些奴婢也是群情鼎沸,天可怜见她为了争这亲眼一睹卫郎风采的差事费了多少心机和钱财!

突然另一名侍女问道:“难不成比那南阳寺的俊俏盲禅师还好看?”

阿芹夸大其词道:“比那禅师好看一百一千倍!只怕仙人下凡也没卫使君好看!”

又有人问道:“使君生得那样好看,做他娘子得多泄气呐,只怕连镜子都不敢照啦……”

“呵!”阿芹翻了个白眼,“你生得跟个炭条似的才这么想,使君夫人可是个顶顶好看的大美人儿!穿的衣裳戴的首饰都是咱们这地方没见过的款儿。你们是不晓得,使君看夫人那眼神,啧!就像天底下只有她一个人似的!”

“那比咱们府上三娘子呢?还有陈郡守夫人呢?”方才被称作炭条的深肤侍女有些不服气。

阿芹想了想不能明着说主人家不如外人,只道:“比郡守夫人还好看许多呐,且看着像是个正经人。”

这么说当然是在暗示郡守夫人不正经了,众人都心知肚明地哧哧轻笑起来,那郡守夫人见天儿地往王府跑,女眷跟前略露个脸,不是往园子里便是去外院,总不见得是来找郎君和小郎君议事的吧?齐王府的下人中间早就传得沸沸扬扬,只不过没人敢明着非议主人罢了。

只有那炭条侍女不以为然:“郡守夫人好歹是正经世家娘子,庶的那也是世家,听说使君夫人家里不过是宰猪的……”

***

寿宴开席还早,芳春琴堂距宴席所在的紫阁只有几步路,齐王妃和一众女眷便在此暂歇。

卫琇一个外男要同其他女眷避险,齐王妃便将他们夫妇俩请到外间听事中相见。

芳春琴堂靠近湖畔,庭院中种了几丛秀雅的楠竹,此外再无旁的花草,在盛夏骄阳中翠色.欲流,看着便觉沁凉。

守门的侍女胆子小,不敢明着去瞟卫使君,屈膝行了礼,打起黄水晶帘子。

屋子里搁了冰山祛暑,钟荟一走进去便觉寒气袭人,忍不住打了个哆嗦。她畏暑,只着了身单薄的蜀州春罗衣裳,外披轻若无物的雾縠纱衣,在外头犹嫌热,一进室内却仿佛坠入冰窟。

齐王妃端坐在上首独榻上,身边五六个侍女垂手而立,此外还有个面相有些刻薄的老嬷嬷。王妃一见两人进屋便将手中的夏季风物绘扇搁在身旁的金丝象牙席簟上,优雅地站起身迎了上来。

卫琇和钟荟向她行大礼:“见过堂姑母。”

齐王妃将卫琇端详了一会儿,噙着泪嗔怪道:“你这孩子,到青州这么些日子也不知道来看堂姑母,上回见你还没有这灯台高,一转眼都成家了,长成这么个芝兰玉树的模样,有堂叔年轻时的风姿……”

提起卫昭,免不了想起卫氏一族的悲惨下场,齐王妃黯然地落了一回泪,一旁的嬷嬷上前开解道:“今日是王妃的好日子,莫要再伤怀了,一会儿小郎君小娘子们见了也担心。”

钟荟纳罕地瞥了那老嬷嬷一眼,一个下人在主人同客人谈话时插嘴已经很没规矩了,何况此人脸上没有丝毫谦卑之色,看这嬷嬷的年纪像是齐王妃的乳母,然而两人之间并没有多年相处的亲昵,那嬷嬷神情语气中透着敷衍和不耐,齐王妃待她也是冷冷淡淡的。

齐王妃闻言只是眼神闪了闪,面上看不出丝毫端倪,接过那嬷嬷递过来的帕子拭了拭泪,和颜悦色地向钟荟伸出手:“这就是阿姜吧,快过来给堂姑母瞧瞧。”

钟荟依言走上前去。

齐王妃拉住她的手,觉出她手指冰凉,赶紧吩咐身旁侍女道:“快去取件披风来,看把这孩子冻得,是我疏忽了。”

钟荟赶紧道了谢,落落大方地与她叙了几句温凉。

齐王妃心里对卫十一郎结的这门亲事颇有微词,卫氏阖族凋零,只剩下十一郎一人,理当找个强有力的岳家帮扶,姜家的权势富贵一靠宠妃,二靠边将,都是朝不保夕难以倚仗的,若问她私心,自然是希望卫琇与钟氏韦氏这样的家族联姻。

此时见她应对得体,态度端庄,不像小门小户养出的小娘子,倒比世家女还像世家女,心下不禁有些诧异。她第一眼只觉这姜家娘子容貌生得格外出众,此时才开始拿正眼瞧她。

与此同时钟荟也在不动声色地打量这位堂姑母。齐王妃已年过四十,不过看起来好似三十许人,她生就一副卫家人的好相貌,可以想见年轻时是何等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