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沈毅堂见这鹦鹉比上回伶俐不少,又想起那饲养它的小丫头,心道:倒是个机灵的,竟把它调教得如此乖巧温顺,一时又有些好奇,便对身旁的杨二道:“去把那个饲养鹦鹉的小丫头唤来,爷重重有赏!”

第31章 玉佩

春生恰好就在这正院里头,随着进入前厅里,见那沈毅堂躺在椅子上,手中拿了根签子逗弄着小花,只低头俯身道:“奴婢见过爷!”

沈毅堂摆了摆手示意春生抬起头来,问道:“这鹦鹉喂养得不错,你是如何教养地?”

春生想了想,低声道:“奴婢只教了它三句话!”

“哦?”沈毅堂挑眉,从椅子上直起了身子,好奇道:“是哪三句话?”

春生垂着头,双手垂在身侧,恭敬道:“回爷的话,奴婢只教了‘主子爷威武’,‘谢谢夸赞’,‘您所言极是’这三句话。”

那沈毅堂听了细细琢磨一番,若是此鹦鹉对他恭敬地招呼“主子爷威武”,他可不得赞上一二句,那鹦鹉定是回以“谢谢夸赞”这一句,他瞧见了,少不得惊讶,再次赞赏几句或是感叹一番,这鹦鹉再回以“您所言极是”,可不是顺理成章么。这沈毅堂心中微微赞叹,直道一句“妙哉!”。

若是旁人瞧见了,定会赞一句心思缜密,可若是对方不过是一个小奶娃呢?沈毅堂不由抬眼细细打量着眼前的小小人儿,见虽安安分分,性子文静,瞧着小小的一个,却没有想到竟是个如此聪慧的人儿。

沈毅堂便又想起上回在廊下随口吓唬她的一句话,原不过是闲来无事随口逗闷的,却未曾想竟被人当了真去,还真的调教了起来,更让人惊讶的是竟然还被教养的如此之好。

这沈毅堂觉得新鲜又有趣,最要紧的是今日兴致不错,遂眯着眼笑道:“不错,爷说了重重有赏,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啊?”

春生微愣,随即又立即回道:“奴婢不敢,这是奴婢应该做的!”

沈毅堂皱眉,道:“说了赏你便定会打赏,爷岂非是那等言而无信之人!”

那立在一旁的杨二最是会察言观色,也跟着附和着对春生道:“能得到主子的赏赐,便是天大的造化呢,那可是得绞尽脑汁细细想来,千万得好好把握,要知道过了这村可没得这店呢!”又捧着笑对沈毅堂道:“爷,瞧这没见过世面的小丫头,光见着爷通身贵气便两腿打颤了,哪里还敢张口向爷讨要东西啊。”

沈毅堂笑起来说:“唯有你嘴皮子利索!”

便又上下左右巡视一番,只见腰间挂着个青白衔尾盘龙玉佩,便随手摘下,往前一递,道:“喏,便把这个玉佩裳给你玩耍吧!”

杨二大惊:“爷,这个可是您随身携带多年的宝物啊!”

沈毅堂挑眉道:“今日哪来这么多话呢?”又瞥了一眼春生,后满不在乎道:“爷身上哪件不是宝物?原不在乎这一个!”

春生听了觉得此物过于珍贵,一时不敢接,又见那沈毅堂脸上泛起不耐之意,只嗫嚅着,颤颤巍巍的伸出双手接了过来。

杨二假意自打了两下嘴,知道那沈毅堂不过随口那么一说,并未曾责怪他多嘴,只看着那上好的玉佩,经不住有些眼热,主子爷身上的物件哪有不好的,偏这件又要比其他的更是好上几分,没想到这个唤作春生的小丫头运道这般好,才刚入府便得了这般造化得了这般好的东西。

那沈毅堂见杨二面露垂涎,笑骂道:“你眼热个什么劲,爷平日赏给你的还不够多么?”又对着春生道:“日后好好干活,悉心照料着爷的宠物,他日必定再有裳!”

春生只连连点头称是。一抬眼,只见一旁的红裳,蝶艳二人皆是满脸眼红的瞧着她。

那蝶艳见她得赏丰厚,瞧着心里头有些不痛快。心道:平日里瞧着不显山不显水的,却没想到竟是个得运的。那红裳更是搅烂了手中的帕子,她平日里打点着爷房里的衣裳首饰,那玉佩是爷素来贴身佩戴之物,百般金贵的紧,可不是市面上几十百两银子能够随手购得到的,瞧着爷平日里也喜爱的紧,却没想到竟随赏给了那个黄毛丫头,红裳一时眼红嫉妒了起来。

春生回到屋里,将放在怀中的玉佩拿了出来,见掌中的玉佩龙透雕作盘曲状,尾含于口内,两面均饰阴线龙纹,身饰卷云纹,角部饰云纹。颜色偏灰白,又泛着少量的碧绿色,摸在手上通体冰凉,乃上好的和田玉质,一看便知是个金贵的物件。

春生拿在手中把玩了几遍,又想起今日在前院那沈毅堂的一番言行举止来,只觉得这人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能够赏人上好的东西,坏的时候把人吓得半死,直感叹道,原来好赖不过是在他人的一念之间而已。

春生把柜子里的小木匣子拿了出来,打开锁,只瞧见里边静静地躺着几颗金瓜子,几个娇憨可爱的金裸子,一对珠花并二两碎银子,这是自入府以来所得的赏赐及上个月府中发的奉例,春生又把手中的玉佩放里边,便觉地这个小木匣子是越来越沉了,里边的东西也越来越贵重了。

这时,听到屋外那小香桃一蹦一跳的回来了,春生把小匣子收好放进了柜子里,转身便听到香桃欢呼道:“呀,春生,你总算是回来了,今天整日一个人简直是无聊死我了。”

春生见香桃一蹦一跳好不快活的模样,哪里像是个无聊死了的,又见她怀中拿着一包拆开了的七巧点心,分明是一副吃饱喝足万事不愁的样子。

香桃把七巧点心递给春生,道:“来,你也吃点心!”

春生摆摆手只问道:“这么晚才回来,又是跑哪里疯去了。”

香桃边吃点心边摇头晃脑地答道:“杨大哥哥带我吃好吃的去啦!”说着便又停不了嘴,直道:“春生,我今日尝了好多好吃的。”又板着手指头一一算到:“有桂花糕,龙须酥。吉祥果,还有七巧点心···”

说着便又吞起了口水,直遗憾道:“可惜我每样只尝了一点,杨大哥哥便都收起来了,说我一次只许吃这么多,我分明还没尝够嘛!”

春生见香桃在杨大那里便放了心,又与香桃聊了会子,问了下午院子里发生的事情,这才准备入睡,许是白日做活劳累,待晚上回来又经历了那一档子事情,只觉得有些心力交瘁,一闭眼便睡着了,一夜无梦。

第32章 大房

到了第二日,春生与蝶依二人仍旧到那凝初阁报道,两人忙里忙外,待到了吃晌午饭时分,忽然听得院外有一丫头跑回来,气喘吁吁地道:“锦绣姐姐,来了来了,大老爷一家都到大门口了,这会儿老太爷正领着二老爷一家正在门口迎着呢!”

一时间,只见整个院子一片骚动,众人皆从屋子里伸出头来,试图探寻更多的细节末枝。

锦绣把那小丫头带到一旁角落里,低声问道:“大老爷一家此番可是全都回来了不曾?瞧着有何罕事没有?咱们主子爷可否也在外头?”

只见那小丫头一一道来:“我听前头嬷嬷说,此番大房回来的人有大老爷,大太太,两位少爷并四小姐,齐姨娘也跟着一道。罕事便是此番跟随着的还有一位小姐,据说是大太太娘家的亲侄女。”又道:“咱们主子爷未曾瞧见,听说好像是一大早便出门呢!”

那锦绣深思片刻,便对那小丫头道:“好的,我知晓了,你且到外边再走动走动,若是打听到什么便回来与我说道。”

那小丫头恭敬的称是,便又一溜烟的跑开了。

那锦绣原地思索一番,待心中有些定论了,转身见众人皆巴头探脑的,便冲大家道:“大老爷一家皆回府了,琢磨着这会子正在摆家宴呢,不过这横竖是与咱们无关的,咱们目前的首要任务便是上赶着把手头里的事情速速理好,不然老夫人怪罪下来,谁也没好果子吃!”

一时众人皆缩回了脑袋。

却说那头的家宴摆在了世安苑里的禧庆堂,一抬头便瞧见一个赤金大匾,上边写着斗大的三个字“禧庆堂”,待往里走,只见屋里珠围翠绕,正堂排放着两排交椅,两边各自候着几名婆子丫头,待正眼望去,便见榻上正歪着一位身着青色缕金洋绸缎窄褂的老太太,端坐在榻上,两边有几个小丫鬟端着漱盂侯在一旁。

原老太太身体不适,未曾外出迎接,此时在这禧庆堂里可是坐立难安,一门心思跟着飞到了外头,只恨不能外出一探究竟的好。此时,恰好听到外边的动静,老太太被立即扶着站了起来,一时,只见一群人被簇拥的走了进来。

为首的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头子,此人正是那沈府的一家之主老太爷沈国公沈鹤林,已是到了古稀之年,面色苍老,却目光如电,精神奕奕,沉吟内敛,不怒自威。

后头紧跟着一位通身气派的中年男子,身着亚鸦青色暗纹锦团直缀,腰系锦带,腰间佩戴玉饰,脚踏青绸步靴,满身贵气。又观他面容严谨,早已不富年轻,却双眼如巨,有股岁月沉淀后的成熟稳重之感,细细瞧来与那沈国公面目似有几分相似之处,此人便是这沈家大老爷沈衝兆。

只见那沈衝兆快速向前走了几步,忽地跪倒在地,只对着迎来的老夫人道:“母亲,儿子回来了,儿子给母亲请安!”

却见那老夫人早已上前将沈衝兆一把扶住,双眼已是热泪盈眶,却又是喜不自胜,直道:“我的儿啊!快快起来!”

便双手把他扶起来,只不错眼的细细打量着眼前人的眉眼,见来人一副风尘扑扑的模样,直心疼道:“瘦了,我儿瘦了!”

沈衝兆却是笑着关怀道:“母亲身子瞧着比上回硬朗许多。”又道:“儿子不孝,未能时刻侍奉母亲左右,还望母亲责罚!”

老夫人哪里舍得,直道:“你这般全是为着咱们沈家在外安身立命,一心报效朝廷,光宗耀祖,我怎会不知?你可是咱们沈家的支撑,我又不是个老糊涂,怎会随意责罚于你!”

那沈衝兆见母亲宽容大量,一位体谅了解则个,一时胸中满腔酸涩,又见老母两鬓斑白,一时心中几经滋味。

却又见那边一位四十出头的贵太太,瞧着不过三十几岁,身材合身,一张脸端庄典雅,美丽华贵,又得体大方,仪表端庄,端得是个荣耀高贵的姿态,此人便是大房太太谢氏,谢氏领着一众子女给老夫人请安,神色恭敬道:“儿媳给母亲请安!”

老太太连忙把她扶起来,握着谢氏的手拍了拍道:“好,好,此番可真是辛苦你了。”

那谢氏却是满脸温顺恭敬道:“哪里,这都是儿媳应当的!”

又见那边大房的长孙沈之敬,大房次子沈之轩,沈家嫡孙女四小姐一同过来请安道——

“孙儿给祖母请安!”

“孙女给祖母请安!”

老夫人一一见过,见嫡孙沈之敬气宇轩昂,意气风发,心中欢喜,又见那沈之轩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让人忍不住赞叹。又见旁边的四孙女沈雅孜正乖巧的立在一侧,生的玲珑秀气,一副大家闺秀的典范,更是怜爱,直拉着沈雅孜的手道:“哟,咱们家孜姐儿长高了长俊了,瞧瞧,祖母一眼还未认出来呢!”

沈雅孜娇嗔道:“可不是,孙女将将都有大半年未曾见过祖母了,若是再过上一段时日,祖母定是认不出来了!”说着便又歪在老夫人身上撒娇道:“祖母,孜儿想您呢,您可是也如孜儿想念祖母这般想念着孜儿!”

老夫人一时忍不住动容,直笑道:“想,想,想,简直是日思夜想!”

一时,场面温馨,众人皆跟着笑了起来。

这时老夫人又留意到旁边还有位十分娇小玲珑的闺中小姐立在谢氏一侧,肤若凝脂,眸印秋水,生得是明艳可人,谢氏赶着介绍道:“母亲,这便是我那娘家的侄女甄姐儿,她小时候您还抱过的呢。”

老夫人仔细打量一番,连忙笑着对那甄姐儿招手道:“快走近些让我瞧瞧···”

甄姐儿有些羞涩,倒也落落大方的往前走了几步,彬彬有礼地向老夫人俯身拜见道:“甄儿给老夫人请安,祝老夫人万安!”

老夫人一把拉着她到跟前,仔细瞧着,见她知书达理,低眉顺眼,不由眼睛都笑弯了,直拍了拍她的手背道:“好,好,是个伶俐的好孩子!”说着便又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嫡孙子沈之敬,眼神意味不明。

那沈之敬被瞧得脸一热,颇为不自在的转了视线,后又快速的收了回来,往那边瞄了一眼。

一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待大房回到院子里更衣洗漱之后,又回到禧庆堂一同用膳。旁边的正堂用大屏风隔开,里面是用来宴客的次间,此刻摆了两桌宴食。

主桌上坐着老太爷,老夫人,大老爷沈衝兆,二老爷沈衝祥四人,并大房子孙沈之敬,沈之轩,孙女沈雅孜兼并甄姐儿一共八人,后头次桌上坐着大房太太谢氏,二房太太吴氏,并二房两位小姐沈雅芮,沈雅琦。沈家规矩,与长辈一同吃饭时,媳妇不能上桌,妾氏不得入席。

只见那主桌仅有八人却是安排了九个坐席,原来还有一个是单独留给那沈毅堂的,只是,到了现下,那沈五爷不知怎地还仍未瞧见踪影,一家子皆在等着。只把那沈国公气得阴着一副脸子,只差没吹胡子瞪眼了。

这沈国公素来严谨,此刻噙着一张黑脸,任谁瞧了都有些发怵,皆是谨言慎行,一时鸦雀无声。

那沈国公对着下边的管事道:“去外边瞧瞧看那孽障回来了不曾?兄长嫂嫂远道而来不曾迎接便罢了,还肆意拖沓,拉着整家子等候着他一人,简直目无尊长,越来越没规矩呢!”

那沈衝兆开解道:“许是五弟手头有事,一时走不开吧!”那沈衝祥也跟着一旁附和。

只见那沈鹤林怒目而视,道:“他整日里游手好闲,手头上能有什么正经事!”

沈衝兆,沈衝祥二人一时禁声。

待又等了片刻,只见这沈国公大手一挥,道:“不等了,一顿不吃反正又饿不死那孽障!”

众人这才开始提筷用膳,一时万籁俱寂,鸦雀无声。

不过自古清贵簪缨之家奉行用膳皆是食不言寝不语地,吃饭时历来静悄悄地,并非那等百姓人家笑语喧哗甚至吵吵闹闹。沈家更是讲究些,吃饭的时候人虽多,但从头至尾,并没有人说话,连咳嗽声都没有,此乃常态,并未觉得有尴尬不适在里边。

待到临近饭毕,这沈毅堂才终于大摇大摆的姗姗来迟。

一时间,丫头婆子上赶着搬椅摆饭,又把那单独预留的菜色快速端了上来,一众丫鬟鱼贯而出,有条不紊,好不热闹。

那沈毅堂一上来,便向沈鹤林,老夫人一一请安,又同沈衝兆一房一一拜见,直道:“大哥,弟弟我来晚了,现下我先自罚三杯向你负荆请罪可好?”

那沈鹤林见这沈毅堂原本规规矩矩的操持着礼数,倒是脸色微缓,可转眼却见他在家族的宴会上端着外边胡天海底,胡吃海喝的做派,也不忌讳桌上的一众晚辈兼外客,上桌便叫酒。顿时一丝怒气上头,直喝道:“好好吃饭!”

这沈毅堂近日与这沈国公两人极不对付,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这沈衝兆瞧着两人还是同往日一般总是说不到一块,觉得无奈又有趣,又怕这沈毅堂脾性上来语出惊人,遂一番周旋,直对沈毅堂道:“且先等着,这几杯酒你自是要喝的,可不是现在,等到十日后你大婚之夜再喝也不迟!”

却听到那沈鹤林冷哼道:“哪里瞧得见半点新郎官的样子!”

那沈毅堂听了,顿时挑眉道:“本就没多想当这个新郎官!”

沈国公一噎,竟不得发声。

原来近来父子两个正在闹脾气,这沈国公本是个严厉寡言之人,虽年事已高,两鬓如霜,却历经三代朝堂,定非等闲之辈,身上有股子不怒自威的气势。下边的一众儿孙无不敬之畏之,无人敢触其逆鳞。偏偏每次被这小儿子沈毅堂给气得怒发冲冠,恼羞成怒。

俗话说,老小儿,老小儿,别说,这越老性子还真是越发童趣了。

两个平日里就多有不对付,老子素来看儿子不顺眼,这儿子也未见得多待见老子。虽未到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之地步,那也是互看不顺眼睛,互不屑一顾。其实也未见得多大的成见在里头,无非是老子管得多,儿子不服管之类的吧!

尤其是这一年里,这沈毅堂行事做派愈加乖张,纳了个青楼女子做姨娘不说,还特意赶在大婚之际让其有孕,这不生生自打脸面么?简直是在一众世家大族当中沦为笑柄。

这沈鹤林虽深知这沈毅堂一直不乐意这场婚事,是以一拖再拖,可是这苏沈两家乃交好世家,两家自幼便早已指腹为婚,怎能言而无信,一个真正的簪缨之族若是背信弃义,不讲道义的话,还如何能够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走下去呢?

沈鹤林有自个的盘算,这沈毅堂何尝未有自个的思量,是以,一语未合,可不闹得满城风雨么?

第33章 皇子

待到了晚间时分,沈家四房一路舟车劳顿,终于也在同一日赶回府了。

四房的四老爷沈衝锦携其妻儿姨娘一同爬山涉水,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元陵,其妻郑氏乃出自寻常秀才人家之女,家室与其余几房相比自是相形见绌,但胜在家室清白,品行端正。当时那老夫人替那沈衝锦特意择选了好几位出自世家的名门贵女,虽有的乃庶出出生,但那也皆是名门之后,与寻常人家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偏偏那姨娘安氏选中了其中出身最差,相貌也堪堪一般的郑氏。

幸好这郑氏为人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上对长辈尊敬孝顺,下对儿女悉心照料,教导有方,与那沈衝锦夫妻二人成亲十数载更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琴瑟和鸣,房内尚无妾氏通房,反倒成为了沈家几房中最为顺意和美的。

沈衝锦一行刚回府便直接奔往老夫人居住的世安苑给二老请安,那沈衝锦三十七八年纪,早已过了而立之年,身形魁梧健硕,胸脯横阔,两腮布满络腮胡子,生得一字赤黄眉,两眼赤丝乱系,粗犷威武,与沈家其余男儿很是不同。

这沈衝锦生性耿直,行事豪爽直率,一进屋便携妻儿行礼跪拜,道:“儿子携妻儿回来了,给父亲,太太问安!”

那沈林鹤林见沈衝锦行事稳重,落落大方,便点了点头。

这沈衝锦又看向老夫人直问道:“太太身子可是好些呢?”

这老夫人见沈衝锦以军礼相拜,虽有不伦不类,却又威严正式,似乎是最高的礼仪,一时也有些忍俊不禁,直道:“快些起来,地上凉。”又玩笑道:“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呢,原不过就这回事。”

又看到一旁的安氏,那安氏早已与老太爷,老夫人见过礼了,见老夫人伸手过来,那安氏立即上前搀扶着,道:“太太气色瞧着比上回好多了,妾身特意从边疆带回了一些野生山参,药效极佳,太太可以试用一下。”

老夫人拍了拍安氏的手直道:“难为你时刻惦记着我这个老婆子,上回正是吃了你寄来的那些稀有药材这身子才好转的,这上次的还未用完呢,这次你又巴巴地带了这么多,你当真是有心了。”

安氏恭敬道:“这都是妾身的本分,唯愿太太身体健朗,和乐安康!”

这安氏所言皆是发自真心实意的,安氏自幼服侍老夫人身侧,素来忠心耿耿,为老夫人尽心尽责,鞠躬尽瘁。

这深宅后院自古并不平静,因一番机缘这安氏被老夫人提拔为姨娘侍奉老太爷左右。安氏老实本分,却也通透明事,万事皆以老夫人马首是瞻,虽并不得老太爷爱戴,却是成为这后院中除去老夫人之外唯一立起走到最后之人。

这安氏儿孙满堂,日子顺意,深知一切福泽皆是老夫人授意的,自是时刻盼着老夫人的好,老夫人待她也不薄,两人关系似主仆似姐妹,不是一般言语能够形容。

老太爷问了庶子嫡出的孙儿沈子聪的学问,见所问皆能回答上来,一时满意。那边老夫人见沈雅心,沈雅囡两姐妹性子天真烂漫,一时又欣喜又欣慰,直对安氏道:“相貌随你,这性子么,倒是随了相宜那丫头!”

相宜指的便是郑氏,这是她的闺名,一般唯有亲近之人才会这般唤她。老夫人见那郑氏气色不好,甚是疲惫,一问这才知道,原来已经有些两个月的身孕了,这真是老蚌生珠,一时惊喜。

郑氏一脸羞涩,其实她也不过才三十出头而已。这沈衝锦也难得窘迫,直到:“也是刚回京才诊断出来,是以还未来得及禀告太太!请太太责罚!”

老夫人直道:“此乃双喜临门之好事,作甚责罚!”

沈家一时喜事连连,福运不断。

又过了两日,这沈家三房也到了。只是这三房的沈衝瑞却一路艰难跋涉,引得旧疾病发,一时才刚回来便绕过了世安苑被直接送往了三房的瑞雪居,老夫人听闻却是大吃一惊,一阵心惊胆寒,立即亲自赶往了瑞雪居,一时间,丫头婆子乱做一盘。

这沈衝瑞乃身患旧疾,完全治愈却是不可能了,只唯愿能暂时控制住病情,延缓其发散。一直到大半夜,众人才渐渐散去,旧疾稳住了。

沈府开始张灯结彩,沈府的大宅各个院里皆挂起了大红色灯笼,系上彩绸,贴上了双喜字。沈府的门楣上用红绸缠绕,八个硕大的大红宫灯十分醒目,此宫灯制作工艺复杂,呈八角状,骨架间以绢纱和玻璃镶嵌制成,并绘有各色图案,此宫灯出自大内,长期为宫廷所用,此刻悬挂在沈家大门口,无不彰显着雍容华贵及喜庆之气。

府里的下人由管事下至跑腿的丫鬟小厮皆按照品级配发了两套新衣裳,衣裳皆是镶了红色锦绣,绣了鸳鸯戏水,吉祥如意的图案,寓意美好。且近三个月每人月例翻倍,按照品级每人赏赐了不同的饰品配件等装饰物,厨房里放食加餐,一时间,无论走到哪里,院中每个人脸上皆是一片喜色。

春生被安排在凝初阁里帮忙直至婚宴结束。因大婚当夜,那凝初院里院外皆得派人守院,并且人数得为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古语两人结为夫妻,有情人终成眷属,即指“好事成双”,合其心意。经过清点,凝初阁的人数是单数,是以把春生留下了,与那双卉两人夜里守在院外。

沈府上上下下忙碌不堪,宾客络绎不绝,特提前三日摆放客宴,场面空前盛大,还未到那婚宴当日,便已是高朋满座,宾客盈门呢。

待到那婚宴的头一日,忽然有贵人到访,一时间更是光耀门庭,原来所来之人竟是当今九五至尊之子的九皇子。

第34章 大婚

九皇子驾临元陵亲自来沈家拜宴,顿时让这沈宅蓬荜生辉,锦上添花,更是为其增添了皇亲国戚的威武权势之气焰。其实这沈家原本就是九皇子的外家,沈家一门显赫,这九皇子亦是与有荣焉。

十月秋末,已有丝丝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