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情愿以死谢罪!”皇后此时是真的什么都顾不得,索性破罐破摔了。

皇帝看着这时的她,就如同在看一个陌生人,过了好一会儿,才摔袖而去。

他一踏出殿门,皇后就软倒在地了,痛哭失声。从李家陪嫁来的宫人哭着上前劝道:“娘娘何必如此?夫人若泉下有知,也会为娘娘心痛的!”

皇后流着泪摇摇头:“我顾不得了…我的母亲…我可怜的母亲!她才不满四十岁,若不是李家人相逼,又怎会死…”

皇帝回到乾清宫中,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儿,决定还是召个人来问一问。他心里也有几分惭愧,觉得燕王对他这么好,他不该怀疑的。可是皇后如此信誓旦旦,连性命都能拿来打赌,想必也有她的道理。他既不愿相信燕王是奸臣,也不愿意与皇后反目。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事实说话!

找什么人来问呢?那些老臣是不行的,他还没忘记他们曾经有多热衷于说燕王的坏话,可后来的事实却证明那都是无中生有的;宗室他也不敢去问。他还没忘记前些天那几位上窜下跳意图取他而代之的兄弟呢,哪怕是藩王们,也不可靠,他生父就曾有遗愿要削藩的,他对他们不过是面上恭敬,却从来没忘了要提防他们;本来章家是最得他信任的,可章家父子都不在京中。他也没处问去;最后,他选中了李家,正是新任的武陵伯,也是皇后的伯父。虽然皇后曾经指证他不忠,但皇帝不相信。当初在北平暂居时。武陵伯曾多次来探望过他,言谈风趣而慈爱,是个亲切的长辈。

于是仍在守孝的新任武陵伯就进宫了。面对皇帝吞吞吐吐的问题,他的表现就如同被雷劈了一般:“皇上这话是从何说起?!都是皇后娘娘说的么?”接着就当场大哭:“娘娘糊涂了!她这是怨微臣呢!微臣的二弟妹,也就是娘娘的母亲,病了几个月,昨儿终于不治了,必定是娘娘得知了消息,误以为微臣一家没能照顾好弟妹。一时生气,才会说这等话的!可是微臣冤枉!二弟妹卧病多时了,便是真有个什么好歹,也没什么出奇啊!微臣夫妻一直细心照顾她起居,怎么如今反而成了错处呢!”

皇帝听得吃惊不已:“岳母去世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怎么没报到宫里来?!”

“今日早上已经报了,兴许皇上还没看见讣报。”武陵伯抬头含泪看向皇帝。“微臣不敢隐瞒,二弟妹她…她原本病得不算重,只是前些日子她娘家兄弟一家来瞧她,不知说了些什么话,人才走,她就吐了血,之后就一直昏迷不醒,拖到昨日终于撑不下去了…”

皇帝心中已明了,必然是自己那不能人道的消息传到了李二太太耳朵里,加上她娘家人来抱怨,才会将她气死的,皇后将气撒在亲人头上,实在是误会了。他叹了口气,就沉默下来。

武陵伯哭了一阵,见皇帝不说话,就开始为自家辩解:“若说当日将侄女选为皇后,其实是燕王妃做的主。不瞒皇上,燕王妃与李家都有些私心,不过当时京中承平不久,有资格出皇后的世家也不多,当中年纪合适、品行又出挑的女孩儿其实没几个,又要防范当中有建文旧臣之家出来的,会心怀不轨…皇后娘娘会中选,也是因燕王妃召见亲戚族中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儿时,她的表现格外优异的缘故。原本还顾虑到她没了父亲,福气不足,但最后还是因为她孝名在外,品行比别的女孩儿出挑,才最终定为正宫皇后人选。燕王殿下当初还说过,皇上流落在外多年,在京中没有根基,若挑个娘家势力太强的,就怕皇上受委屈。微臣的侄女毕竟有些孝名,只要她母亲能在李家生活无忧,她为了孝道,也不会在宫中做出不合宜的事,让皇上受累…”

皇帝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您不要再说了…朕已无地自容…”他心中已经明白了,燕王没有什么阴谋,皇后只是因为误会李家害死了母亲,才会出言报复的。无论她是出于什么想法这样做,自己受了叔叔大恩,却因为妇人几句挑拨,就生出疑心,日后怎么有脸去见叔叔呢?怪不得叔叔与弟弟常劝他要有主意些,连姨祖父章寂也再三苦劝,原来自己真是个耳根子软、不明事非的人,真真是不配坐在这把龙椅上!

他赐了武陵伯几样财物,又独自在屋里哭了一场,才去见皇后,也不多说,只将武陵伯所说的李二太太死亡真相告诉了她。皇后听得呆住了,还未反应过来,就听得皇帝说:“皇后若有怨气,为了母亲不顾祖宗,抛开了往日的孝名,那只拿李家出气也就罢了,为何还要挑拨朕叔侄不和?若没有燕王叔,你也做不成这中宫皇后,你实在不该忘恩负义的。当初朕听说你是个孝女,才觉得你是皇后的最佳人选,如今却觉得…这简直就是个笑话!”说罢就起身要离开。

皇后慌得从床上滚下来,扑上前抱住他的腿:“皇上,皇上!臣妾句句都是实话呀!即便臣妾误会伯父害了母亲,可当初燕王与伯父嘱咐臣妾的话,却都是真的呀!”

皇帝已认定她说谎,哪里肯信,只是道:“你不必再说了,朕是不会相信的。相反,朕听了你的话,反而有了个想法。朕这样无德无才,实在不该坐在这龙椅上,燕王叔智勇双全,又是忠义之人,待朕更有大恩,他才是最有资格做皇帝的人。况且朕的身体已经废了,无力为皇家延绵子嗣,燕王叔却早已生下嫡子,没了后顾之忧。既如此,朕就索性下旨昭告天下,将这皇位让给王叔吧!”

皇后惊呆了,她万万没想到皇帝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全身都在抖个不停。皇帝见状,就掰开了她的手:“你好生养着吧,待李二太太出殡时,朕许你出宫去送她一程。”

皇后猛地紧抱住他双腿,哭道:“皇上!臣妾错了,您只管罚臣妾,千万不要有那种荒唐的念头呀!”哭了半日,见皇帝丝毫不为所动,只得咬牙换一种说法:“您即便真有心要让位,也该让与亲兄弟,燕王是您隔房的叔叔,论血缘实在太远了,便是真的登上皇位,也难以服众!”

皇帝不以为然:“弟弟若有此意,当初就不会拒绝过继之事了。他走了这大半年,朕月月有信去北平,提及此事,他总是拒绝的,说他寄情于山水之间,不希望一辈子被困在宫墙之内。朕心里愧对他,也就允了。如今既然要将皇位让给燕王叔,自然不会给弟弟,让他也经历朕受过的苦。至于王叔继位能否服众…”他低头看了皇后一眼,“朕从来不担心,相信王叔会有办法的。”

他仿佛卸下了什么心头重担似的,撇开皇后的手,步履轻快地离开了,只留皇后在后面泣不成声。但他连头也没回,只是一直向前走,脸上的神色却越来越轻松了。

回到乾清宫中,他扫视殿中熟悉的一切,却没有生出舍不得的想法,反而开始期盼起将来的生活来。

胡四海含泪颤抖着走到他身后,扑通一声跪下:“皇上,您不能啊…”

“胡四海,没什么是不能的。”皇帝平静地答道,“当年皇爷爷和父亲都曾担忧过,我不是个明君的料子,做了这一年多的皇帝,竟没有一件事是能做成的,你对此是再清楚不过了。我这辈子最轻松最自在的日子,不是从前父亲还做太子时,也不是我登基之后,反而是在德庆象牙山上的小屋里…那几个月,我什么都不用理会,闲了只管看书,或是欣赏周围的山景,无忧无虑…哪怕是生活清苦些,也比如今要快活。”他回过头来,对胡四海露出一个微笑,“你也希望我能过得快活些,对不对?”

回答他的是胡四海的痛哭失声。

【更新】关于这几天的更新

(给大家道个歉,我表姐要出嫁,我去喝她喜酒,明日出发,起码要二号才能回来,由于住的地方没有网络,因此更新时间不定,但我会尽量保持一日一更的。不过明天由于要坐长途车,到了地方恐怕已经是晚上了,未必来得及找网吧,所以,如果九点后你们还没看到更新,就不用等了,我会在后天上午发出来,当然后天本身的更新是不会缺的,请各位见谅。)

【第四卷 宅门春】第九十七章 纷争

皇帝要让位给燕王的消息震惊了整个京城,无论朝野,无论文臣武将,勋贵世爵,宗室皇亲,人人都想尽了办法进宫见皇帝,劝他打消念头,就连当事人之一的燕王,也含泪跪在廷上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苍穹斗圣最新章节列表。

皇帝见状,反而更确定燕王是真忠臣,皇后那些话完全是在造谣中伤,而自己居然因为她的中伤就对燕王起了疑心,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他也含泪与燕王对跪,请对方接受自己的好意,两人你求我推了半日,皇帝甚至连“君命不可违”的话都说出来了∴王仍是不答应,还哭得十分伤心,身体摇摇欲坠,最后因为长跪不起,腿上的旧伤犯了,只能被人扶着下了朝,当晚就请了太医去,第二天就宣告卧病在床,只是每天都要上一本奏折,请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心中已经下了决定,认为燕王迟早会被自己打动的,对他的奏折一律视若无睹。至于其他反对的人,他则拼尽全力说服对方。

对于承兴朝老臣为首的一众文臣,他把燕王这几年在藩地与京城的施政一条条列出来,向他们证明燕王的执政能力,又把燕王对自己的大恩一再重复地说明,甚至还说,以建文朝的乱相,若不是燕王,大明江山只怕已经保不住了,蒙古大军也早就南下中原,自己身为帝王,什么都没做,拯救江山社稷的事都是燕王在办,以燕王的大功,原该登基为帝的。面对他的理由,文臣们都默然无语。谁不知道燕王做皇帝比今上靠谱?可名份两字大过天,建文被认定是暴君,一开始就是因为他不守名份篡位为帝所致。

对于亲近燕王的武将与勋贵们。皇帝倒不用费什么力气,只不过他们当面还是要劝几句的,都声称燕王本无此意,皇帝这么做,倒让燕王处境尴尬了÷这么一位贤德王的名声要受了连累。皇帝心中更加愧疚。却没打消念头,反而认为以燕王的贤德与威望当了皇帝一定比自己更称职。

最麻烦的要数宗室皇亲们,他们当中也有人自诩身份与皇帝相若,要是皇帝不坐龙椅了。理当先轮到他们∴王是太祖皇帝的孙子。却只是先帝的侄孙,饶他再能干,功劳再大,也轮不到他坐上那个位子。大不了看在他功绩的份上,日后立了新君。多重用他就是了。对于这些人,皇帝心里也有几分忌讳,并不理会他们的话,只命宗正管束宗室子弟,免得他们闹出承兴末年的惨剧来。

宗正原是宗室长辈,算起辈份来,跟先帝是一辈儿的,正经是位老王爷,宗室里谁的资格都没他老,却一向与燕王来往颇为密切。他心里早就看皇帝不顺眼了,也更倾向燕王登上大位,见皇帝主动下了旨,便真的使手段将宗室里那些上蹿下跳的小年青们压制住了,旁人要怪,也只会把账算到皇帝头上去。

不过,宗室中除了那些野心勃勃的人士外,还有更多的是消维持现状的人。皇帝虽然无能,但胜在性情宽厚,即使知道这些宗室叔伯兄长们在悼仁太子遇难时,一句好话也没为他们一家说过,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落井下石,但皇帝登基后,大手一挥,说不追究就不追究了,除了藩地的大权回不来,其他的尊荣依旧,他们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渐渐地也习惯了没有大权的日子。

可燕王上了位,情况就不一样了∴王是个武将,杀伐决断,想要对付什么人,从不手软!更要紧的是,当初老燕王一家出事时,其他藩王们没少算计他这个遗孤,有人还私下侵吞了他的产业,若不是悼仁太子护着,他还未必能活到这么大呢。当日建文帝纵容冯家残害宗室,谁也没胆子反抗,只有他带兵杀入了京城,将建文与冯家连根拔起,可见他的厉害。如今他只是藩王还好,一旦手握大权,那些曾经得罪过他的人还有活路吗?

至于建文旧臣,他们在这种事上没有发言权,不过他们私心里跟宗室那些期盼维持现状的人也是一样的态度妖天下快眼看书。皇帝宽仁,会接纳他们继续在朝为官,他们仍旧过得风风光光,可燕王上位却是未必。再说,燕王手下也有不少能人,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换了,朝臣们肯定也要换。那些好的官职就这么些,要安插新人,就必得有旧人被淘汰,什么人是最容易被换下的,还用问吗?

时间一长,众人开始分裂为三派,一派以老臣与部分宗室为主,仍旧拥护昭宣帝朱文至,认为他虽然能力平庸些,但性情宽厚,又能接纳大臣意见,是个合适的君主人选,至于子嗣,未来他也许会生下皇子的,就算不能,过继宗室子也行;另一派则各类人都有,赞成燕王继位,毕竟昭宣帝太无能了,本来就是大乱之后需要大治的时期,再被他乱搞几年,百姓还能活吗?再说,他要是生不出儿子,将来的皇位由谁来继承?倒不如选一个有能力又有子嗣的君主代替;最后一派同样成分复杂,宗旨则是两不相帮,认为皇帝没必要退位,但也不能再继续亲政了,可以让燕王做个摄政王,主持朝政,这样既保证了皇帝是出身最正统的人选,也能避免朝局因今上的无能而出现混乱,日后再把燕王嫡孙过继给皇帝为嗣,皇储的人选也就有了♀三派各有支持者,彼此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也看不出哪一派占了上风,朝中的局面就僵持住了。

京城里如此热闹,章家远在踌,自然也收到了风声÷寂听说是皇帝主动提出要让位,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文龙一再重复这个事实,他还无法接受,忍不住起身道:“赶紧收拾东西,我们回京去!我要向皇上问个清楚,这真是皇上的想法吗?!”

明鸾却相信这是事实,忙劝道:“祖父您先别着急,这事儿朝里闹得不可开交。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决定下来的。您先稳住了,派人把事情打听清楚,咱们即便要赶回去,也不急于一时。您的身体要紧!”

因为她不是劝祖父别回去,章寂倒是能听进去她的劝:“听说了这样的事。我哪里还坐得住?皇上好好的。怎会下这样的旨意?必有缘故!到底是皇上自己起了念头,还是有什么人故意诱导皇上这么想?!”

文龙欲言又止,章寂眼尖看见了,喝问道:“你可是知道些什么?快讲!”

文龙忙跪下道:“孙儿不敢隐瞒,其实是…皇上身体欠佳的事如今已经传开了。朝野俱知皇上子嗣艰难♀事儿…都是小沈氏闹出来的!”

“小沈氏?”章寂此前并不知道京中发生的闹剧详情。只是听大孙子略提过一提,知道石家长孙昏迷不醒,石家人厌弃了沈昭容之类的,哪里知道里头还有这么多内情?此时自然是一头雾水的。

文龙只得缓缓将事情尽可能轻描淡写地说了一遍☆后还强调他本来没想到事情会牵扯到皇帝身上,因此就没向祖父报告。然后尽可能详细地叙述了沈昭容与皇后那位表妹的所作所为。

章寂没有起疑,只是气愤于沈昭容的厚颜无耻,声音都在发抖:“她还有脸说这种话?!皇上欠了她什么?一再宽容到了过分的地步,她居然还敢将污水泼到皇上头上去!”对于宫中妃嫔曝出皇帝不能人道的内幕,他则将责任算在皇后身上:“皇上又不是没有嫔妃,况且有这样的难处,本该尽可能瞒着生人才是,皇后为何坚持要他纳自家表妹?若果真是个好的也就罢了,才进宫几日,居然就敢将宫闱秘事私自宣扬出去,这哪里象是个有家教的女孩儿?!皇后先是没能把好关,让这样不堪的女子进了皇上的后宫,后来又没能堵住她的嘴,以致皇上的病情外泄,最后还未能劝阻皇上生出退位的念头,真是太不象话了!如今最该退位让贤的不是皇上,而是皇后才对!”

骂完了,章寂又盯上了文龙,拿他出气:“会教出这样女儿的人家,能是什么好人家?你们却只是认定李家前程不可限量,便将大丫头许过去,如今好了,李家要守孝,大丫头的终身都给耽误了!”

文龙低头不敢顶嘴,章寂发过火,也渐渐冷静下来了,指示明鸾:“去叫人收拾行李,你四婶体弱,就叫她带着两个孩子留在这里,不必回去了校园修仙全文免费阅读。你们兄妹二人随我回京,要打听消息,踌哪里比得上京城方便?!”忽然又想起了朱翰之,“也跟怀安侯说一声,最好让他也回去。我看皇上对他这个兄弟倒是看重得很,若是他能劝几句,比所有人都强。”

明鸾心中暗暗叫苦,忙道:“祖父忘了么?他上回来时,就说过这几日要往苏杭去的,我们上哪儿找他去?不如留封信给他,等他看了信,再回京不迟。”

章寂面露疑惑:“他是这几日去的么?我怎么没听他说起?”

明鸾干笑:“您忘了?他原就是打算往那边去的,只是在踌遇见我们,才拌住了脚,因此前儿才说,趁着这几日没雨,天气晴朗,先过去逛几日,看有什么新鲜土产,就买些回来,陪您取乐。您还嘱咐他路上小心些呢。”

章寂皱皱眉,倒是想起一些了:“我记得他是这么提过,但没听他说是哪一日走,没想到这时候已经离开了。”敲敲脑袋,“真是老糊涂了。”

明鸾咽了咽口水,赔笑道:“等他得了消息,从苏州过去,也跟从踌过去是一样的。为了以防万一,咱们还可以给杭州大伯父那里捎个信,请他寻一寻怀安侯的下落,有了消息,就即刻通知他,您觉得如何?”

章寂点了头,明鸾便以打包行李的理由告退出来,却立刻写了封信,命细竹交给她哥哥王宽,火速送去给朱翰之,免得他不知情况撞上门来,害她穿了帮。在信里,她也将家人得知的京中信息一一说明了,询问他的想法。

细竹去了,明鸾独自坐在房中发呆,想起皇帝居然会主动退位,可见燕王的计策还是很成功的,当初朱翰之一再说不会有政变,他哥哥不做皇帝后,也不会被灭口,想必就是这个意思了吧?燕王的皇位要是朱文至让出来的,那他登基后为了名声,一定要善待前任,就算是要灭口,也要等上好几年时间,再神不知鬼不觉地让前任合情合理地“病逝”。而皇帝在旨意中指明要将皇位让给燕王,也能让朱翰之避免成为燕王的挡路石,被燕王视为眼中钉。

明鸾想起这几年的种种,忍不住再次叹息。其实朱文至不是个坏人,只是有些糊涂,才能也平庸,若只是个普通的贵族子弟,自然是无伤大雅的。可惜,他是皇帝,身边一群拖他后腿的亲友,身后还有人对他屁股下的龙椅虎视眈眈,要是能顺利脱去龙袍,平安终老,也是他的福气。但愿他的心愿能成真吧,不然,以燕王这几年所付出的心力,怎么也不可能让自己的野心落空的,万一又演变成流血冲突,还不知有多少人要倒霉呢,更不知道章家会不会再次被卷进去。明鸾回想起章寂方才的反应,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她茫然坐了半日,脑子里什么念头都有,忽然听得门外有动静,还以为细竹回来了,忙起身开门,却发现是文龙。他在门外来回徘徊,似乎有什么难事,想要寻她商议,又犹豫着不肯敲门。

明鸾疑惑地问:“大哥来找我做什么?是遇到难事了吗?可是祖父有什么叫人为难的想法?”

“不是祖父。”文龙吞吞吐吐地,“方才在他老人家跟前,我没敢说…可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到底什么事?”

“家里来了信,说皇上要退位的消息传出来后,母亲大受打击,当场就吐了血。”文龙面带忧色地道,“母亲想要进宫见驾,只是二娘和你大姐姐拦着,未能成行,但她的情形实在不妙,你大姐姐的她有个好歹,让我尽快赶回去,可是…我怕她到时候又要我做什么事。虽说她病情听起来危急得很,可她吐血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也不知是真危急还是…”

【第四卷 宅门春】第九十八章 怨恨

明鸾目瞪口呆地望着文龙,有些不敢相信这话居然会出自一向对其母孝敬顺从的堂兄口中。以前她劝着他和大堂姐元凤少听些沈氏的话,别理会沈氏的无理要求,他们兄妹总是嘴上应着,行动照旧,叫人头疼不已,没想到今日文龙居然听到母亲病重,也要猜疑着不敢回去了!

不过细心一想,明鸾觉得他有这样的想法也不算奇怪的。从前他想着沈氏流放在外多年,受了不少苦,自己兄妹却是养尊处优,心里有愧,又有孝道压着,难免多顺着沈氏些,既使知道她的要求无理,还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也忍不下心说个“不”字。但随章寂出了京几个月,他一直过得轻松愉快,既没有沈氏纠缠着要他去做难为情的事,也不必为京中诸事烦心,每日除了偶尔替祖父办点事,就是随心所欲地游山玩水,还认识了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每日高谈阔论,品茶手谈,小日子过得极美,咋一听说母亲又病倒了,要催他回去,他自然有些舍不得。况且沈氏病重也不是头一回了,次次都是有惊无险,还有过故意把病情说得重了,逼着儿女替自己办事的前科在,怎不叫他犯嘀咕呢?

想了想,明鸾就对文龙道:“不管怎么说,大姐姐来信催你回去,你要是不回,又未免叫人说闲话,不如就跟我们一并回了,要是怕大伯娘的病情有假,大可以回去后再细问大姐姐。大伯娘若又有什么无理的要求,你只不理会就是了。以她如今的情形,就算你不肯照她的意思去做,她还能怎么你不成?”

文龙耷拉着脸想了想,叹了口气:“也好,祖父既要回京,我做孙子的没理由不随行护送的,我就随你们一同回去吧。若是母亲又象从前那样。拿病情逼着我去做些什么不该做的事,我只在祖父家里躲清静就是了。”说完了,他又开始后悔,觉得自己好象把担子推到亲妹妹与庶母身上了。有些不厚道,忍不住偷偷看了明鸾一眼,见她没有露出异色,显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的,又暗暗松了口气。

送走了文龙,没多久,细竹就回来了。对明鸾道:“侯爷正准备起身呢,因来不及写回信,就让我哥哥给姑娘捎了口信回来。”

明鸾忙问:“他都说了些什么?”

“侯爷说,已经走出了那一步,过后就不妨事了,姑娘只管放心跟老人回京去,只需小心别让老人家跟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待一块儿,别的就随他去。只是侯爷自己不方便这时候回京。怕有人见了他要生出别的想头来,因此还要往别处躲一躲,日后在京城相见就是。”

这一段话有些没头没尾的。但明鸾听明白了,也就放下了心,吩咐细竹与萱草带着人收拾行李去了。

朱翰之的话很有道理,如今皇帝已经提出要退位了,而且态度还很坚决,如果燕王麻利一些,不那么贪虚名,这时候应了,一切好说,就算他非要弄那什么三请四请的戏码。中途出了变故,有皇帝的旨意在,也没有了那篡位的嫌疑。章家现在回京,除了会被人吵到烦,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倒是朱翰之有些危险,万一他回去。叫人想起皇帝还有个亲弟弟,要传位也该先传给他,要过继也该先过继他的儿子,朱翰之就算不接受,在燕王心里也是根刺,反正他都躲了这么久了,索性就躲到事情尘埃落定吧。

章家祖孙三人匆匆收拾了一番,在明鸾有意无意的拖延下,到了第三日也不得不起程了。这一路倒是无风无雨,虽逆水行舟,但十分顺利,不到四天就抵达了京城。才到京城,老张就收到信赶到码头相迎了。据他带来的最新消息,朝中如今是第三派暂时占了上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燕王出面摄政,皇帝做个傀儡,将来燕王嫡长子有了嫡孙,就过继给皇帝为嗣子,继承大统。

这种局面大概连燕王也没料到吧?只是不知道他打算怎么收场?如果是做皇帝的老子,他也许会勉为其难,但做皇帝的爷爷——他只怕没这么好的耐性!

老张带来的还有另一个消息:沈氏这回是真的病重了。

她大概是没想到自己寄与厚望的皇帝会做出退位的决定,多次要求见圣驾,也不得回应,最后皇帝还派了胡四海来见她,声明这是皇家事务,请姨母不必操心。

这话真是要了她的命了!

同时,皇帝会陷入这般境地,她一向看重的侄女沈昭容功劳不小,弟弟沈儒平又疏远了她,她现在还有什么指望?连一直以来为之拼搏奋斗的目标都没有了。她那口血,是真的伤心透顶,才吐出来的。想要见儿子,文龙又拖了几日才回京,等到进府时,她已在弥留之际了。

文龙后悔不已,跪倒在她病床前痛哭不止,只觉得自己真是太不孝了,连亲妹妹亲笔写信告诉他母亲病重,他也要推三推四,若不是祖父正要回京,只怕等到他亲娘入了土,他还不知道呢。此刻他看着哭红了双眼心怀怨怼的妹妹,实在是无言以对。

倒是奉章寂之命送他过来的张路白在旁为他说了几句好话:“哥儿一听说大太太病了,差点儿当天就要起程回来的,只是咱们侯爷也要回京,身边只有三姑娘陪着,哥儿怕他年纪大了,路上有个闪失,况且不过是前后脚的事儿,才陪着一同回京,哪里知道大太太已经病到这样了!”

元凤的神色缓和了许多,心里也少了些怨气,坦白说,若不是沈氏病情恶化得快,这早一天晚一天,也没什么要紧,主要是她在家中,除了袁氏这个即将临产不管事、还要靠别人照料的庶母,一个依靠也没有,万一沈氏真的咽了气,她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才会埋怨兄长回来得晚了。

袁氏也在旁挺着大肚子劝道:“凤姐儿,你哥哥也是为了孝顺祖父,这原是应该的。谁也没想到大夫人的病情会如此危急。”

元凤已经被劝过来了,低声道:“罢了,母亲等哥哥等了许久,哥哥靠近去见她最后一面吧。”

文龙已哭成个泪人儿般。勉强挣扎着起身走到床边,见亲生母亲面如金纸,形销骨立,比起他离京时瘦了不止两圈,心头不由一痛:“母亲…”

沈氏眼皮子微动,似乎清醒过来,半睁开眼。眼中只透露出茫然的浑浊。

文龙忙再叫了一声:“母亲!儿子回来了!您看儿子一眼哪!”

沈氏眼珠子一转,盯住了文龙的眼,却怔怔地没有反应。文龙又唤了她几声,她却一直沉默着,忽然间,发出微不可闻的声音:“皇上…”

文龙一愣,脸色有些难看地回过头:“母亲在唤皇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