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赵王的态度又该如何解释?众人皆知,在赵王府里的,孟侧妃比赵王妃得宠,难道赵王真是一个为了袒护心爱的人,而置于大业不顾的人?

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竟只是小众,且是那种极为明白内情的人才会如此想,对于朝中的一些大臣来说,他们才管不了这些复杂的事,他们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好消息就好。

附庸赵王的一些朝臣最近几日可是趾高气扬,面对一些附庸成王的老对头们,腰杆格外直了许多。而那些附庸成王的朝臣们,除了暗里各种商讨如何应对此事,也对成王的耕耘大业表现了一下关心之意。

新的一年刚开始,长安城内便上演了一场大戏,至于这场大戏的后续走向如何,外人还暂且看不分明。

*

纯和殿,内殿中只有刘贵妃和赵王母子两人,其侧一个服侍的人也没有,俱是去门外守着了。

与平日在外面春分得意的样子不同,赵王今日的脸色十分沉凝。

也难怪他会沉凝了,外人只看到他最近风头很盛,没人知晓他每日承受着什么样的压力。如今的赵王府就像是黑夜中一盏灯笼,无数蚊虫飞蛾以扑火之势纷涌而来。这才没过多少日子,赵王府私下里便抓了六、七个探子,打死了几波对赵王妃暗里下手之人,还要成日里去应对各方上门前来探虚实的人马,可谓是让赵王焦头烂额。

女子怀胎需十月,如今才不过三个多月,剩下这六个月还有的熬。

“母妃,这种日子十分时候才是个头儿,您说婉儿肚子里那孩子能保得住吗?”

赫,原来赵王妃是真怀孕,而不是假怀孕.

最近有不少人猜测赵王妃说不定是假孕,这其中又以成王和萧皇后为主。按照这两个人的思路惯性,赵王一系不是傻子,这种时候把自己作成众矢之的,肯定是有什么阴谋。至于作为靶子的赵王妃,肯定是假怀孕了,换着是谁真的怀孕了,也不会主动捅出来,而是藏到藏不下去了才会说出来。

“保得住也得保,保不住也得保。”刘贵妃捏着茶盏,小指微翘,啜了一口茶,神情淡然道。

“可让儿臣来看,恐怕很难。”

赵王浓眉紧锁,倒是不若刘贵妃淡定。其实赵王此人一直算不得一个能沉得住气的人,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能和成王分庭相抗,大多还是刘贵妃在其后出谋划策的功劳。

俗话说,母强子弱,母弱子强,这种话并没有说错。

刘贵妃精明太过,算无遗漏,相对比之下,在其羽翼之下成长的赵王,便要弱了那么许多。同理,萧皇后算不得上是一个多精明的人,成王便比赵王强了不少。

不过这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比较,而是双方势力相对比,在承元帝这么多年来刻意为之的情况下,赵王一系和成王一系一直处于平手的状态。

“镇定,忘了母妃怎么跟你说的吗,只要能稳住,这一局咱们必胜。”

“只要能稳住,这一局咱们必胜……”赵王喃喃道,想起之前商议好的计划,很快他眼中绽放出一种势在必得的光芒。“放心,母妃,儿臣一定会把握住这次机会。”

“对于成王府那边,也别放松了,至于楚王……”刘贵妃顿了顿,沉吟道:“此人一向心思深沉,让人看不清楚深浅,如今乃是非常时期,既然插不进去手,索性暂且放开吧。”

“可若是……”

刘贵妃知道儿子想说什么,道:“放心,且不说即便是他能折腾个嫡子出来,但以他那个身体状况,还要绕很大一圈才能谋上那个位置。这么多年你难道没看出来吗?那楚王就是你父皇手里的一把刀,为太子一脉准备的一把刀。既然是工具,就得老老实实的,倘若不然你父皇就饶不过他。”

“母妃大智慧,儿子知道了。”

*

同样的讨论也发生在和鸾殿,但比起赵王母子两人的成竹在胸,萧皇后和成王就显得焦头烂额了许多。

这一局是赵王那边先出手,至于能不能破局,成王这边暂时还没看不出什么希望。

因为直到此时他们也没猜出这赵王母子二人到底想干什么,其实别说是他们了,旁人也何尝不是如此。

“你母后我与那刘贵妃斗了这么多年,太明白此人的阴毒狡诈了,此事定然没有这么简单,肯定另含猫腻。”

还有一些话萧皇后没有说,她与刘贵妃斗了这么多年,其实一直没怎么占到上风,若不是她乃皇后,身份天生高了刘贵妃一等,早就是一败涂地死无葬身之地了。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承元帝暗里的帮衬,就如同对待成王和赵王那样,萧皇后和刘贵妃之间也维持着一种平衡,一种承元帝想要的平衡。

其实即使萧皇后不说,成王心里也明白,所以他敢去轻视赵王,却从不敢去轻视刘贵妃此人。

“儿子知道这其中肯定不简单,可到底是哪儿不简单,暂且还没有章程。时间不等人,那赵王狡诈,竟等到过了三个月胎坐稳了,才透露出此消息来。时间过得越久,咱们想下手就更难了。”

“你外公那边怎么说?”

“外公说徐徐图之。”

一想到这徐徐图之,成王就难掩烦躁,什么事都可以徐徐图之,唯独这件事不能。且不提那赵王妃有没有福气诞下个男丁,光这其中潜藏的阴谋,便足以让成王坐立不安了。和赵王一系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成王太清楚了,那刘贵妃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必杀招式。

例如许多年前太子受刺一事,因为此事他们背了多么大的黑锅,遭受了多大的重创,只有成王自己心里清楚。幸好那件事被楚王阴错阳差给挡下了,即是如此,成王回想起当初承元帝看自己的眼神,都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那种眼神让他想到了死。

萧皇后点点头,沉吟道:“你外公即是如此说,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如今这种情况也只能徐徐图之。你也别太担心,还有人比我们更急。”

“母后说的是——”

“你心里明白就好,这种事却是不宜拿出来说的,就是那病秧子太子,你以为他真如表面上所表现的那般淡泊宁远吗,本宫才不信!那么好的位置放在那里,却是碍于破败的身子只能一步之遥,他心里怎么可能不恨不愤,只不过不好表现出来罢了。他表现的越是弱势,你父皇越是心疼他,这母子两人将这一手玩得简直太好了,也就你父皇吃这一套。”萧皇后笑得讥讽至极。

她当年可是眼睁睁看着承元帝是如何将魏王妃捧在手掌心里的,要说不恨是假的,若论萧皇后这辈子最恨的几个人,孝贤慧皇后要排在首位,幸好那人身子不争气,生了一个像她一样的短命鬼儿子。

“所以你也别着急,母后保证你父皇比你更急。”

☆、第140章

第138章

承元帝在东宫呆了许久才离开。

待其离开后,太子苦笑道:“父皇这是急了啊。”

只有福泰留在一旁服侍,其实不光太子看出来了,福泰也看出来了,虽然承元帝当着太子并没有说什么,甚至提都没提赵王妃有孕那事。

福泰知道自家殿下心情很复杂,换谁他都复杂,被寄予那么高的期望,却屡屡让人失望。而陛下今日反常举动下的意思很明显,他已经下了决定要去做点什么。

与公,太子是当朝储君,是赵王的兄长,虽然很多人都知晓太子与赵王几个兄弟并不亲近,但福泰服侍了太子这么久,了解自家殿下的心性,想着一个小生命将会因自己消失,太子心情没办法舒畅起来。

与私,太子承元帝最疼爱的儿子,承元帝给他的东西太多太沉重,这么一年年的积累下来,那些想要劝阻的话根本说不出口。

他怎么说得出口?他没办法去忤逆承元帝对他的‘好意’!

只是‘好意’真的是好意吗?

也许很久以前是,但经过了这么多年,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一座大山沉重的压在太子肩上,让他每每想起就喘不过气来。

东暖阁中,太子轻咳不止的声音再度响起,一声接一声让人听了心颤。

福泰赶忙命人端来梨水,去了太子身边服侍他饮下。福泰声音微微有些颤抖,又带着一丝乞求:“殿下,您不宜多思多虑,那些、那些事不关咱们的事,您就不要多想了。”

太子咽下一口梨水,挥挥手靠躺回躺椅上,双目疲累的半阖。

东暖阁中,昼夜都燃着的六角宫灯散发出来的晕黄光辉,照在太子的脸上,让他脸色少了几分青色,增添了一抹晶莹的透明感,隐隐看去就仿若人就要消失一般。

*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上元节’。

这历来是大齐朝最为热闹的欢庆佳节,即使如今长安城内风波四起,也被这股过节的热潮暂且冲淡了。

各坊间纷纷开起了灯市,其中又以东西两市的灯市最为繁华热闹。长安城内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了数盏不等的花灯,略微富贵些的人家还在门前立起了高矮不等的灯树,更富贵些的则会在路口或坊门处架设灯棚、灯楼。

至于众王公贵族勋贵大臣们,自是每年不拉的在朱雀大街上设起了灯棚,朱雀大门前的广场上,承元帝也命人架设起了鳌山高灯。

今年的承元帝似乎对上元节格外上心,从初一开始,朱雀门前的广场上便有人在架设鳌灯,待到十四这日那座以金龙为主体的鳌山高灯才算完毕。到了夜幕降临,试灯的工匠将整个鳌山高灯点亮,站在朱雀大街的另一头都能见到那条张牙舞爪腾空欲飞的五爪金龙。

承元帝见之,大喜,便命人彻夜不熄,好来迎接明后两日的盛典。

到了十五这日,承元帝在宫中设宴,宴上不光有众位妃嫔以及皇子皇子妃,还有一些位高权重的勋贵大臣们。

宴罢,承元帝协众人出宫观灯。

楚王府今年也在朱雀大街上设了灯棚,这朱雀大街上的灯棚可不是随便可以设的,不光灯棚的位置极为讲究,各府所展的花灯也另有玄机。总而言之,就要秉承着一个道理,可以出风头,但不能大出风头,这风头怎么出,怎么能即出风头,又不越过不该越过的人,里面学问可是大得很。

楚王作为皇子,自然是没有这种顾忌,不过楚王夫妇二人也用不着拿这种手段来邀宠,便不是很上心,只是吩咐下面人去办。总体来说,楚王府的灯棚合乎规制,所展花灯即不是太显眼,但也不会落了楚王的面子,保持一个中庸而已。

其他几位皇子差不多也是如此行径,倒是排在后面各家各府灯棚前所展示的花灯要用心的多,或是精致华美,或是别具匠心,十分夺人眼球。

当然,最为耀眼的还属承元帝吩咐人架设的那座五爪金龙的鳌山高灯,那风头是任谁也抢不走的。

朱雀大街门前的广场上,紧邻着那座鳌山高灯旁设下了几座高台,其中一座上点缀着明黄色帘幔,其他几座也是挂红结彩。

承元帝协同皇后众嫔妃以及各位皇子皇妃到后,众勋贵大臣拜下高呼几声万岁,承元帝便挥手道,今日乃是举国欢庆的佳节,不用多礼。

之后便是坐下赏灯看戏了,承元帝带着皇后及众位嫔妃坐在最中央的那处高台之上,其侧伴着的是诸位皇子以及数位位高权重的勋贵大臣。往下左右两处看台,一处坐的都是女眷,以几位王妃公主为首,还有一些则是各勋贵大臣家中的女眷。另一处看台上则是坐着众勋贵大臣。至于再往下的两处看台所坐之人地位便要差一些了,不过能坐在这处陪着当今赏灯看戏,那俱都不是常人,也算是位列大齐朝最上层的位置。

场上的气氛十分热闹,戏台子上的表演也十分精彩。什么吞火、吞剑、变戏法,一出接着一出,让众女眷们看得俱是花容失色,又觉着十分新奇。

至于在场的男人们自是不把这些小戏法放在眼中,注意力全都聚集在承元帝以及和各家结交之上。

上元节有花灯烟火,自然也少不了吟诗作对。不光太子吟了两首诗,连一向喜武不喜文的齐王也吟了两首应景的酸诗。

是的,太子今日也来了,带着太子妃、太子侧妃陪侍在承元帝身旁。正值正月,天气还是比较冷的,太子拢着厚厚的狐裘大氅,有着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倒是不显其满脸病色。

九娘坐在下面,身边伴着一众女眷和命妇们,不时有人找她笑着说话,九娘面上应付着,眼睛却是一直四处观察。

“五弟妹,看什么看得如此专注?”坐在九娘身旁的齐王妃突然问道。

“这戏法可真精彩。”九娘答。

“看样子五弟妹平日里也是甚少出门的吧,其实这些戏法都是障眼法,人怎么可能把那么锋利的剑吞进肚子里,都是骗人的。你若是多逛逛西市那边的夜市就知道了,比这更为稀奇的戏法都有,这些不过是哄咱们开心逗乐的。”齐王妃武茜用帕子掩着嘴笑道。

她长得小圆脸,大眼睛,乍一看去有些稚嫩天真,不过九娘暗里也是观察过她的,这不过只是个表象罢了。不过她与此人素来没什么交往,也不过保持几分面子情,其为人到底如何,也与她没有什么关系。

又有命妇上前与九娘搭话,九娘便侧首过去应付了,齐王妃见九娘一副不想与自己深交的模样,掩在帕子下的嘴角撇了撇,便正过脸去看戏台子上的戏法。

与九娘搭话的人正是崔氏郑氏二人,今日安国公府家的女眷也到了,只是坐的稍微靠后了一些,萧如竟然也在,用那种欲言又止的眼神看了九娘好几眼,九娘懒得搭理她,便做出一副没看见的模样。

“祖母今日没来?”

“阿家她老人家年纪大了,不想凑这个热闹,所以今日是臣妾二人带着家中的小辈前来,公公他老人家陪侍在陛下身旁,至于娘娘的几位伯父则在对面看台上。”

这毕竟是在公众场合,虽崔氏郑氏乃是九娘的长辈,也是要秉承着君臣之礼。至于安国公陪侍在承元帝身边,九娘早就看见了,承元帝所在的那处看台之上,除了皇后刘贵妃几个高位的嫔妃,以及几位皇子和太子等人,便只有那几个位高权重的勋贵老臣了。

安国公即是承元帝的岳丈,又是安国公府的当家人,自然少不了他的席位。

九娘点点头,又与两人寒暄了几句,两人方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九娘感觉到有一道目光正在看自己,侧首望去,竟是昌平公主。

在这处看台上,昌平公主算是地位最高的女眷了,身边围了一众想奉承巴结她的命妇。不过九娘见昌平公主脸色并不好的样子,与上次见她时相比苍老了不少,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昌平公主的年纪摆在这里,岁月不饶人啊。

但九娘知道不光如此,楚王曾跟她说过如今昌平公主的日子不怎么好过,明眼人都能看出如今承元帝待昌平公主不如以往,换句话来说,就是昌平公主失宠了。只是此事毕竟乃是皇家内部之事,所知的人并不多,若不然今日也不会有这么多命妇女眷上前去奉承她。

作为一个公主,也许看起来确实高高在上,但公主不能掌权,失了圣宠,留下的不过是一层光鲜壳子。

九娘虽是与她有仇,不过众目睽睽之下,表面功夫也是要做的,遂恭敬一笑回之。

昌平公主接受到这抹笑容,不禁气堵的抚了抚心口,到底大脑还是清明的,知晓这萧九娘如今身份不同以往,大庭广众之下也不能无缘无故找对方的岔。

九娘正过脸去看戏台子上的表演,内心却是有些不安。

一种说不出来的不安感,但她笃信自己的直觉,每次当她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便会发生一些危险的事。

危险的事?

九娘抬眼去看对面的那处看台,台上之人把酒言欢甚是愉悦,她又去看为首的那处看台,承元帝满面笑容,正在与身旁的太子说着什么,赵王成王等人围在一旁,楚王也在。而自己身边,也都是一些女眷,似乎并没有什么异常。

可她依旧觉得很是不安。

“阿姐——”

正是心绪纷乱之时,萧如竟不知何时来到她的身边。

☆、第141章

第139章

九娘侧首看了萧如一眼。

今日的萧如打扮得十分漂亮,上身穿着松江白绫短袄,下着粉罗月华裙,外披白狐裘皮斗篷。纤纤的小腰一把,巴掌大的小脸在白狐裘蓬松的绒毛衬托下,更显晶莹如玉,在一众打扮华贵艳丽的贵妇中十分惹眼。

九娘微微皱起柳眉:“有事?”

萧如的眼光不禁往一旁斜了一斜,又怯怯的垂首下去。九娘顺着那道眼光看过去,刚好看见王家的几个女眷,王大夫人赫然在其中。

九娘顿悟。

这是又想拿她来做筏子,这萧如就不能来点别的套路吗?

“阿姐,你帮帮我。”

萧如的声音极为细小,几不可闻,满满都是哀求之意。

九娘心中本就烦躁,如今萧如又找上来想拿自己做样子,这让她心情更加不好了。且别人不知道,她可不会被萧如可怜表象所迷惑,可怜的人会明知别人不待见自己,还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这副样子来?

说白了,萧如不过认为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要保持自身的形象,想将自己架起来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罢了。

有这种小心思的人不少,但这个人若是萧如,就让九娘格外不能忍。

上辈子被利用了一辈子,最后落了个命丧黄泉的下场,要说九娘不怨恨是不可能的。她这辈子之所以会没报复萧如,不过是看在她什么都还没做,再加上月姬临终遗言的份上。所以九娘早早打定主意与此人划清界限,离得远远的最好,可对方却是屡屡不放弃,一再厚颜靠上来。

九娘眉头皱得更紧。

旁人不知晓这其间的机锋,在她们看来这两名女子凑在一处,就像是一副绝美的美人图。一个纤纤弱质,如弱柳迎风,另一个却是灿若春华,皎若明月,满身富贵气息就仿若是那最名贵的牡丹。

再认真看去,两人眉眼之间竟十分相像,那鼻、那眉、那眼,竟像了五六分。其实并不止五六分,只是两人气质截然不同,所以才只剩下了这五六分的相似之处。即是如此也让很多人十分惊诧,旁人只知晓这名前来找楚王妃说话的少女,是安国公府上的人,如今看来,恐怕还是姐妹。

只是没听说过萧家的女儿中有此人啊!

“这可不光是姐妹,还是一母同胞的双胞胎姐妹。”有那明白内情的女眷,小声在人群中说道。

了解内情的自是不好奇,但还有许多不了解的,俱是纷纷好奇的问着。当然这些都是私下里的小动作,场上本就嘈杂至极,声音略微放低一些,旁人也是察觉不出端倪来。这些个贵妇们日里参加各处筵宴花会,这种本事还是具备的。

“阿姐,咱们毕竟是一母同胞,你就不能帮帮我吗?”萧如依旧压低着腔调,声音却是尖了起来,她也是被逼急了。

最近这段时间,她的日子十分不好过。那日九娘回门闹得不欢而散,安国公夫人本是要找九娘说话的,谁知却被人破坏了,一问才知道竟是萧如触怒了九娘。

这还得了?

安国公夫人会对九娘好声好气,但不代表她也会如此待萧如,不过是个没名没分靠着她的赏脸过日子的一个小贱胚子,安国公夫人收拾萧如那是分分钟的事。

萧如被罚禁足一个月,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王家那边王大夫人正在四处奔走想为王四郎议亲,王四郎被禁足在家中,萧如本就见不着他,这会儿自己也被禁足了,更是艰难。

好不容易解禁出来,又临近年节,待年过罢,这两日萧如忙着联络王四郎,却发现怎么也联系不上。以往那个服侍在王四郎身边,帮着两人递信传话的小厮消失不见了。同时,萧如也听到一个让她更为震惊的消息,那就是王大夫人相中了户部侍郎家的嫡女,两家人正在议亲。

萧家是指望不上了,安国公夫人最近待她甚是冷淡,如今只有萧九娘能够帮她。

只要萧九娘能帮她,她还有一线希望,这就是萧如此时唯一的念头。

所以她才会找了上来,所以她才会借着这么好的机会,想在人前表现一下自己和亲姐姐的姐妹情谊,让王大夫人能够看在眼里,希望能改变她对自己的成见。

楚王炙手可热,权势滔天,楚王妃是承元帝如今最为看重的儿媳妇。作为亲妹妹的她,是够格嫁入王家的,只要萧九娘愿意帮她。

可她竟然不愿!

萧如哀求的目光中隐含着一丝激愤,她已经如此低声下气了,她明明什么也没有做过,为何作为亲姐姐的她竟然冷酷至极?!

“你想让我怎么帮你?我可不想帮出一个白眼狼来。”九娘冷冷的道,因为上辈子的记忆,她看萧如的目光也分外冷酷。

白眼狼?

萧如从九娘眼中看到冷酷、讥讽、嘲弄,甚至隐隐有一丝恨意。

恨意?

萧如心中隐隐闪过一个念头,却是一闪即逝,没有抓住。她的呼吸粗重了起来,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

“咦,你说楚王妃和这少女是一胎同胞姐妹,本公主怎么没有听说过这个消息?”

却是昌平公主。在这吵嚷的氛围中,昌平公主的声音分外清晰,场面顿时静了下来。

就在这一会儿的时间里,关于萧家内部的一些事情,乃至九娘和萧如之间的关系,已被众多人所得知。

在这偌大的长安城里,哪家哪户都少不了一些阴私,就好比这以庶充嫡,各家都没少干过,反正不过是个名头,谁也不会真去当真。真要是去议亲的话,不光要考虑对方的家世,还有对方的母族,谁也不会被蒙骗。

若是按照九娘原有的轨迹,没有县主的身份在身,没有楚王这个大靠山,以她的身份大抵也嫁不了多好,毕竟身份摆在这里,说是萧家的嫡女,也不过是个假嫡女罢了。可她偏偏运气极好,先有钦封的县主之位,这等于给她了一个身份上的,之后又被当今赐婚给楚王。

私底下谁没议论过这楚王妃运气极好啊,就算楚王是个残废,他也是当今的亲儿子,也是一个位高权重的残废,常人高攀不得。

这楚王妃嫁入皇家之后,身上本就话题不少,这一会儿又冒出个不在萧家嫡女行列的同胞亲妹妹来,也难怪众人会如此好奇了。

坐在昌平公主身边的那位中年命妇,面色有些难看。她承认自己好说是非不假,也是存了心思想讨好昌平公主,但并不代表她是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