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政垂手道:“是。奴才以前是御书房的,十年前先皇调了奴才来此专门服侍大庶人。”

真宗一怔,站住了脚:“先皇——”想起太宗与楚王父子之间的种种恩怨,心中不胜感慨。先皇虽然废庶囚禁了楚王,可是却又将自己的近身侍从专门派来服侍于他。这种种关怀,却又是远胜于对其他诸兄弟。他低头想了一想,问道:“这十年来,可是有谁来看望过大皇兄?”

周怀政垂手道:“禀官家,这十年来,只有皇后、哦,奴才该死,如今应该是太后她老人家来看望过大庶人。”

真宗怔了一怔,问道:“先皇不曾来过吗?”

周怀政答道:“不曾。”

真宗再问:“也没有派人来过吗?”

周怀政脱口道:“只有…”忽然似想起了什么,慌忙住口。

真宗顿时起疑,喝道:“大胆奴才,你敢欺君吗?”

周怀政忙跪下求饶道:“奴才不敢,还有那、那王继恩也是来过的。”

真宗声音骤然变得冰冷:“那王继恩是何时来的?他与大皇兄又说过些什么话?”

周怀政道:“半年前,王公公来的时候,要求与大庶人单独说话。大庶人说,事无不可对人言,王公公就没敢再说,悄悄地走了。”

真宗冷冷地问道:“此后再没来过吗?”

周怀政磕头道:“奴才敢拿性命担保,王公公此后再没来过。”

真宗轻轻地吁了一口气,顿时觉得全身都轻松了,微笑道:“你起来罢!十年了,大皇兄,还是朕的大皇兄啊!”

黄昏残照,紧闭了多年的南内宫门,被沉重地推开,那门似被锈住了,被推得“扎扎”作响,惊得里面的人个个神情紧张,不知所措。这扇门,从雍熙二年到今天,还是第一次被人打开。在此之前的整整十三年里,只不过是开一个小门送些必须品。

这十三年里,头几年的皇后李氏、近年来王继恩虽然也来过,但也只是与楚王隔窗说话,像今天这样宫门大开,还从未有过。里面不过是王妃李氏带着几名老内侍,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更没有想到真宗会亲临这里,都吓得面面相觑,连跪下叩头请安都忘记了。

此时被废的楚王元佐,正是坐于炕上,缓缓地放下手中的书卷,欲要站起,却是一个踉跄,李氏忙扶住了他。见元佐正欲下跪行礼,真宗一步抢上来,扶住了他:“大皇兄,不必多礼!”

元佐蓦然抬头,真宗心里猛地一惊,十年不见,但见元佐两鬓已经斑白,整张脸因为多年的囚禁而变得苍白瘦削而枯槁,早已远非昔年那英姿焕发如天人般的王子了。

元佐挣开真宗的手,艰涩地道:“君臣分际,礼不可废。草民元佐,参见吾皇万岁!”他似是好久没有说过话了,语声暗哑难听,一句话未说完,便猛地咳了起来。

真宗还未回醒过来,这边元佐已经是磕下头去。真宗抢上前去,用了好大的力气,才将元佐扶起来,硬按着他架到炕上去。但觉得元佐身上一股子寒意透骨,竟是叫人打个寒噤。

真宗只觉得自己的声音也嘶哑了:“大皇兄,是我,我是三弟,我是来看你的。”

元佐的咳嗽声慢慢停息,垂下眼帘,淡淡地道:“元佐是待罪之身,已被废为庶人,不敢领受皇上这一声大皇兄称呼。”

真宗当场怔住了,只觉得一腔热望,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顿觉得手足冰冷。但见元佐的眼神冷淡而疏离,两人虽然相距得如此之近,却只觉得隔得极远极远。

元佐只觉得真宗扶着他肩头的手不住颤抖,凝望着他的一双眼睛充满了委屈和不解,那一刻神情仍似极那十几年前在他怀中撒娇的小弟弟,心头一动,待要伸手去握住他的手,心中猛然一惊,暗道:“我这是怎么了,还当是十几年前吗?他如今是皇帝了,再不是我的小弟。”他的手在袖中颤动了一下,终于仍然垂下,转过头去,淡淡地道:“南内阴寒,不宜久呆。官家还是请回罢!”

真宗只觉得一股子气涌上来堵在喉头上,踉跄着退了两步,两手在袖内紧握着双拳微微颤抖,脸色顿时变得惨白,只得勉强维持住皇帝的尊严,强笑道:“好,那朕先去了,改日再来看望大皇兄!”也不等李氏等跪下送驾,转身待要离去,却听得后头元佐冷冷地道:“此处不祥之地,非天子所宜到的地方,请皇上以后不必再来了。”

这一句更如雪上加霜,真宗顿觉得心头刺痛,他抚住心口,只觉得此处阴寒入骨,一刻也不愿意停留,疾步而出。

出了南宫,真宗径直去了翠华宫。刘娥连忙出来接驾,却见真宗脸色煞白,整个人怔怔地直走进来,也不理会她,也不说话,直直地走到书桌前坐下,竟是一言不发。

刘娥吓了一跳,她从未见真宗如此模样,一时竟不敢上前。悄悄地拉了张德怀去问,张德怀不敢多说,只悄悄地说了两个字:“南宫。”

刘娥轻吁了一口气,心道:“原来如此!”

她与真宗在一起十五年了,真宗与楚王的兄弟之情,以及楚王当年之事,她自然是深知的。更有真宗登基之前,有王继恩企图拥立楚王继位之事,这其中的恩恩怨怨,当真是一言难尽。眼见真宗今日有般大异常态的情景,也不禁心疼。

她虽然一时不知道南宫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显见得一不关已身,二不关朝政,却是可以上前劝慰的,当下上前柔声道:“官家今日辛苦了,是否让妾身为您擦把汗,喝口热茶罢!”

真宗沉着脸,只是嗯了一声,刘娥接过侍女递来的热巾子,轻轻为真宗拭了脸,又轻轻地拭着手心,却见真宗的脸色稍松了些,又亲手捧过热茶来,真宗就她的手中饮了一口,便推开了。

刘娥挥退左右,坐到了真宗的身边,轻轻握起他的手,柔声道:“三郎,咱们以前说好了,什么事也都不会自己藏在心里。你若是不开心,只管对着我发脾气来出气,只是别闷在心里教我担心,好吗?”

真宗怔怔看着她,忽然长叹一声,沉默片刻,便把方才的事慢慢地说了出来,说到后来已经是嘴唇煞白,怔怔地道:“大皇兄,他为何要如此待我!”

刘娥轻叹一声,轻轻地伏在他的怀中,道:“三郎,还记得那一晚吗,那是在揽月阁,你也是这样的神情,那是刚刚得到楚王发病的消息时…”

真宗轻叹一声,抚着刘娥的长发道:“怎么会不记得呢!唉,我原是个最省事的人,只愿做个太平亲王,逍遥一世足矣。明知道做皇帝最是烦恼不过的事,我争这帝位,只为着两个人。第一为着能够救大皇兄出来,第二是为着能够与你名正言顺地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可是为什么,大皇兄竟然会变得如此模样,却是叫人心寒心痛。”

刘娥抬起头,望着真宗轻声道:“三郎,昔年他是兄长,你是幼弟,凡事他包容着你爱护着你,你在他跟前使性子,不必有半分的忍耐。可是如今,楚王在南宫囚禁了十几年,任何人处在这种位置,只怕都不可能还像以前一样的好性子。他又带着病,又是这样的性子,昔年连先帝都包容了他,三郎,你何事不能包容你的兄长呢!”

真宗怔怔地看着她:“包容?”

刘娥肯定地点了点头,道:“你是天子,包容天下,怎么不能包容了你亲哥哥的一时言语冲撞呢!”

真宗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神色顿时轻松了许多,点头道:“也是!”

刘娥捉过真宗的右手,方才真宗的拳头捏得基紧,竟可见掌心深深的几道指痕,刘娥将这手掌握在自己的手心中,轻轻揉捏抚平,这边含笑道:“方才楚王那一番话,虽然听着无礼,细想来,却也并非完全无理。”

真宗眉头一挑:“这又是什么话?”

刘娥微笑道:“楚王如今是什么身份,他是个被废的庶人,又被囚禁在南宫。三郎却是以当今天子的身份进去,您这是见兄长还是探监,不明不白的。他不以君臣之礼相见,却是以什么礼相见?再说王继恩做乱,却又是拿他当幌子的,他身处嫌隙之地,待罪之身,三郎尚还没给个说法,你叫他如何当没事人一般地与你共叙兄弟情?南宫是囚人之所,自然非吉祥之地,身为天子,不宜多涉,否则既伤身子,又招物议,这原是楚王关爱三郎之意,三郎如何听不出来呢!”

一番话说得真宗最后一丝不悦也去了,他低头细细想了一回,道:“这么说起来,倒是我的不是了?”

刘娥抿嘴笑道:“凡事统共是有一个不是的,我待要认下是我的不是,我却是至今未曾见过楚王,怕是三郎也不肯信。三郎要爱惜哥哥,自己担下这个不是来,我却还有什么可说的!”

饶是真宗方才一肚子的闷气,此时也掌不住笑了出来:“不得了,我竟不敢与你说话了,绕了一圈,统统是我的不是了。那依你说,如何才是呢?”

刘娥笑了笑才要说话,真宗想了一想不甘心又喝道:“倘若你出的主意也不中用,那可是所有的不是,都叫你担了!”

刘娥扑噗一笑,却是拿起方才真宗用过的茶盏,自己先喝了一口茶,这才慢慢地道:“三郎可还是疑着楚王吗?”

真宗回思之才这的般情形,楚王的为人心性自然已知,当下笑着摇头道:“胡说,朕的亲哥哥,朕还能不知道他的性子。”

刘娥放下茶盏,道:“既如此,三郎先下一道旨意,赦他出南宫,还他楚王封爵,赐他府第,让他与家人团聚,如何?”

真宗点了点头,道:“朕正要如此。”

刘娥微微一笑,道:“楚王身上带着病,被囚于南宫十余年,此时身受牵连,任是谁也冷了心肠。待他回府,好好地将养一阵子,与家人团聚,自然暖了身心。待过得些时日,三郎带齐了诸王们再一齐相聚设宴,那时间和乐融融,自然是有叙不尽的兄弟骨肉之情。我倒不信那会子楚王的心肠还会是冷的。”

真宗抚掌笑道:“说得正是,原是朕没考虑周全。”他低头轻叹一声:“十余年过去了,大哥看朕,朕看大哥,都不是从前的模样了。”

次日,便有旨意下来,赦元佐出南宫,起复为楚王之爵,并重修当年的楚王府赐还。楚王的长子允升,当年因楚王遭禁,而由太后李氏亲自抱养,此时也一并出宫回府与父母团聚。

却是这一道旨意,又掀起一场风波来。

第七章

这日真宗方上朝,雷允恭自内宫中出来,在门口悄悄地向张怀德说了句话,张怀德脸色大变,立刻没作声息地走到真宗身后,悄悄地把话传了。

此时正是宰相李沆在禀报水灾之事,正在那里说着,真宗听了张怀德幕埃成蟊洌溃骸敖袢针抻行┎皇剩顺±钕嗔粝拢蛐佟!?

李沆怔住了,众臣还未回醒过来,就见真宗已经站起,匆匆入宫了。众臣这才慌忙地向着真宗的背影跪送。

真宗乘了车驾,匆匆向西宫嘉庆殿行去。

过了几处宫墙,遥可见嘉庆殿外,挤满了宫娥内侍。张怀德喝了一声:“皇上驾到!”唬得众宫娥们纷纷散开跪下,便有数名嫔妃自嘉庆殿中匆匆跑出来接驾。

未等车驾停稳,真宗已是跳下车驾,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闹成这般样子?”

此时已经听得宫内哭声震天,听得真宗到来,哭声如同被一刀截断,骤然停下。停顿片刻,却又有几声呜呜咽咽的哭声又起。

真宗顿足叫道:“皇后呢!”

郭后急忙迎了出来,她一向雍容华贵的仪表,此时也显得较为狼狈,发乱钗斜地跪下道:“臣妾参见皇上!”

真宗道:“起来罢,怎么好端端地,闹成这个样子?”

郭后站起忙道:“正是为昨天和今天的两道上谕,一是请太后移宫,二是令允升回府。太后今天接了旨,就哭得昏了过去,口口声声直叫着要去见先帝!”她说得急了,一口气上不来,脸儿急得通红。她当年于王府中处理下人们各色杂事得心应手,但是初遇上事关太后这等重大之事,也把她慌得没做手脚处了。

真宗哼了一声,道:“上谕又有什么不对?”

郭后道:“臣妾不敢说上谕不对,只是太后口口声声,说是死也不愿意去上阳宫,又舍不得允升。看这样子怕会出事,官家,要不然先收回这两道上谕吧!”

真宗脸顿时沉了下来:“上谕已发,岂可收回!”

郭后涨红了脸,待要说话,真宗已道:“朕倒不信严重至此,朕自己进去看看!”说着,已经向内行去。

郭后无奈,只得跟在他的身后进去。

真宗走进嘉庆殿内殿,但听得哭声更响,李太后坐在床上,紧紧抱着皇长孙允升,已经是哭得双眼红肿脸色煞白。众嫔妃宫娥黑鸦鸦地跪了一地,此时见得真宗到来,纷纷转向迎驾。

李太后听得真宗到来,咬着牙抬起头冲着真宗道:“皇帝,哀家原是有罪,你三尺白绫也好,一杯鸩酒也好,爽爽快快地,却不能叫我折辱于奴辈!只两桩事:我老了,别叫我搬来挪去的;允升这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你别怪罪了他,便是我念您的恩了!”

真宗微微一笑:“母后这是说得哪里话来,朕做错了什么,母后只管教训,说出这等重话来,做儿子的怎么敢受!原是朕得知母后迁出正阳宫后,竟未迁入上阳宫。以为是奴才们不经心,这嘉庆殿是偏宫,怎么让太后住这里,岂不是有违祖制。”

李太后冷笑一声:“偏宫也罢,正宫也罢,那上阳宫鬼气森森的,我死也不去。”这上阳宫本是历代太后所居,最初是太祖之母杜太后所居,后来太宗继位后,将太祖皇后宋氏迁居在上阳宫。个中的情形,她却是知道的,宋后临死前几年,怨恨极深,凄厉咒骂,连太宗最后去看她时,也被吓出一身冷汗来,小病了一场。宋后死后,宫中传说她在上阳宫阴魂不散,原上阳宫的宫女们也纷纷吓病。李太后对此中经历一直深知,更不敢住到上阳宫去。

真宗却不明白李太后为何对上阳宫有此莫名其妙的心结,闻言笑道:“太后既不喜欢上阳宫,那朕便为太后另起一座新宫。否则,让太后住在偏殿,岂不教天下人说朕不孝!”

李太后冷笑道:“什么孝不孝的,这话休要提起,我也不敢承受!”说着垂下泪来:“我只求你不要活活拆散我们祖孙,便是开恩了!”

真宗皱了皱眉头,道:“太后有话好话,何必出此重言!”说着,看看了身边的郭后,示意她上前。

郭后方才已经碰了一鼻子灰,如何还能上前,只得硬着头皮道:“母后,官家也有为难之处,上谕已发,若是允升不出宫,如何对天下交待。”

李太后厉声道:“我不管,我与允升相依为命十余年,谁要夺走他,除非踏着我的尸体!”

郭后被她这一厉声,倒一时不敢回话了。

正是着急之时,却听得一人柔声道:“太后请息怒!”

真宗转头看去,却见刘娥与杨媛二人匆匆自外进来,大喜道:“你来得正好,这事就交给你了!”

刘娥微笑道:“官家,太后素有贤名,此事是传话有误。太后明了官家的好意,必不会再生气了。”

李太后却不去看她,厉声道:“你是什么人,哀家自与官家说话,有你什么事?”

一语既出,众人都唬得白了脸色,杨媛上前一步,待要分辨道:“太后…”

李太后此时却是谁也不理会,哼了一声道:“没你什么事,下去!”

杨媛见势不对,忙拉了拉刘娥的衣袖,暗示她见机退下。

刘娥却是脸不改色,越过众人,径直走到李太后床前,啧啧称赞道:“皇长孙长得真是仪表不凡,真不愧是太后一手教养的人。当年楚王遭难时,皇长孙才刚刚断乳,到如今已经十三年了,从一个手抱的婴儿到如今的英俊少年,太后一番心血,煞是艰难!”

李太后听得她说起往事,心中一酸,眼泪不禁掉了下来。她不欲在人前表现软弱,这边抱着允升,这边扭过头去拭泪。

刘娥微微一笑,道:“幸而天佑人愿,如今官家有旨,楚王依旧复了王爵,要一家骨肉团聚了,皇长孙出落得一表人才,楚王夫妻见到这样的儿子,岂不惊喜感恩,这才不枉负太后这十几年的心血和期盼啊!太后,您这十几年含辛茹苦抚养皇长孙,为的不就是这一天吗?”

李太后听着听着,不由地慢慢松开了紧紧抱着允升的手。

刘娥上前一步,轻轻拉住皇孙的手,柔声道:“臣妾知道,太后素有贤名,岂会不许皇长孙去与亲生父母相聚。只是这十几年来,太后与皇孙日日相伴,骤然分开,自然是舍不得的。”

李太后抽泣道:“可不是这话,若不是为这孩子,我早早随了先帝去了,这孤家寡人的,有何生趣!”

刘娥笑道:“太后细想,莫说允升是皇孙,便是亲生的皇子,长到十四五岁这个年纪,依着宫中旧例,也要出宫分府另居。打楚王起,到官家与诸位王爷都是如此。便是八王爷,那是先皇特例要多留着他两年,到如今也分府另住了。再说,皇孙这一出去又不是不回来了,只要太后喜欢,随时可以回来看望太后。不但是皇长孙,太后喜欢皇孙,诸家的皇孙都可以时常来看望太后,到时候,只怕太后嫌吵得慌呢!”

真宗立刻道:“说得正是呢,赶明儿皇后多带着佑儿来给太后请安。且四弟五弟六弟的孩子们也都是玉雪可爱,轮着来给太后解闷儿才是。”

那皇孙允升已经十四岁了,原也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先前见李太后大哭大闹,吓得不敢说话。此时见双方都有些停歇,这才怯怯地拉着李太后的袖子哭道:“皇祖母不要伤心,叔皇也是一片好意,送升儿见爹娘,升儿一定会常来看望皇祖母的。

李太后听得这孩子这番懂事话,不禁掉下泪来,她长长地叹了一声,依依不舍地抚着允升道:“我岂是不明事理的人,只是我抚养这孩子一场,断不可这般草率地出去了。待明后日选个好日子,以宫车轩乐送回给他父母,才是正理。”她心里明白,真宗两道旨意,原就是继位那场风波的余波。真宗虽然已经放过李继隆,她也本以为此事已经过去。谁知道,这场风波毕竟还是未沿完全过去了。她本来是想憋着一口气,拼着闹个天翻地覆,否则此时退让一步,她这太后的日子,往后也是难过。因此上借着此事,逼真宗自己收回成命,以后不敢寻衅。否则教文武大臣们知道,真宗亦要得个不孝的名儿。却不料却被刘娥一番知冷着热的话儿,倒把一腔怒气缓缓消除。且左一句“太后素有贤名”,右一句“楚王也感激太后”,倒弄得自己也无言以对。若要再闹下去,却像是自己自私,不叫人家骨肉团聚,一番原以为理直气壮的事倒变没理了,枉负了一世贤名,难道老来倒落得个无理取闹。

此时见着真宗态度已软,便顺着台阶儿下了,回过头来对真宗道:“升儿自然是要出去的,我原也是这么打算,只恨奴才们无礼,却不知道这是官家的意思,还是他们自作主张?”

真宗顿足道:“这帮可恶的奴才,朕好好的旨意,却叫他们传成这样,险些儿叫我们母子失和,朕必要好好追究,决不宽贷!”

刘娥笑道:“移宫之事,官家会也待新宫落成之后,太后看了满意,才做算的。”

李太后长叹一声:“这倒也罢了,我还有几年可活,大费这些周折做给人看,有何意趣!”

刘娥柔声道:“太后,官家孝顺关心太后,并不是做给人看的。否则也不会在这会儿还在上朝,一听说太后不开心,便连朝会都中止了赶来劝慰!”

真宗顿了顿足道:“正是呢,李相方才正上奏齐鲁一带灾荒,才说到一半,朕也只得叫他先候着!”

李太后长叹一声:“我一个老婆子算得什么,宰相奏事,那是头等要紧的事。官家回去罢,莫教我耽误了朝政,倒是我的罪过了!”

此时杨媛忙使个眼色,轻声令道:“还不快服侍太后、皇孙梳洗!”那边四五个宫女忙捧了玉盆、巾帕、铜镜等上来,跪于李太后榻前。

真宗见李太后梳洗,趁机道:“朕有朝事未完,太后有什么事,只管吩咐她们几个罢!”

李太后点了点头,道:“升儿,替我送官家!”

允升忙擦了擦眼泪,跪送真宗。真宗抚了扶他的头,赞一声:“好孩子!”这边对郭后使个眼色,便出去了。

郭后忙也趁机告退,跟了出去。

这边宫女们捧了热水上来,杨媛忙亲自上前,服侍太后挽起袖子,那边刘娥也拉了允升过去洗脸。

服侍李太后梳洗完毕,太后吩咐宫娥们领了允升下去,这边长叹一声对刘娥与杨媛道:“你们也坐下罢!”

刘娥忙笑道:“太后跟前哪有我的座儿,我原是该站着服侍的!”

李太后笑道:“你这会子倒跟我装怯,刚才皇帝皇后都不敢跟我说话,你倒敢了!”

刘娥垂首道:“方才是逼不得已,难道看着太后与官家生分不成,也是急出来的罢了!”

李太后长叹一声,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可惜了!”

刘娥笑道:“多谢太后体谅!”

她本有意避开太后引发的话,杨媛却没听出其中的奥妙来,倒顺道太后的话问下去了:“太后,可惜什么?”

李太后幽幽地道:“我只是想起王德妃了!”

杨媛不解:“德妃怎么了!”

李太后叹道:“这一世若论尊贵荣宠,王德妃是万般不及我。可是只一桩事,她便胜过了我,到如今我竟是万般不及她了。”

刘娥忙劝道:“太后多虑了!”

李太后看了看她,点头道:“她有一个儿子,而我没有。因此上如今她安享儿孙之福,而我却孤苦零丁,遭人作践。但凡我若有一个亲生的儿子,今日何至于会出这种事。”说着不禁垂下泪来:“你看允升,不是亲生的骨肉,不管我待他多好,也不过是说去就去了,那边才是他的亲生父母啊,我又算得什么呢!”

杨媛忙劝道:“太后放心,允升是个重情义的孩子,断不会忘了太后的!”

李太后冷笑一声:“你们两个都是聪明的孩子,我告诉你们我这一生的教训:在宫里,什么君恩哪荣宠哪位份哪,都是虚的,唯有自己有一个儿子,那才是实实在在的一辈子的依靠!”

刘娥只觉得心头一颤,整颗心顿时沉了下去。

第八章

却说这边真宗走出来,却往正阳宫走去。郭后忙跟上来,一直跟进内宫,真宗挥手令侍从退下。见郭后侍立一边,真宗沉吟片刻,才缓缓地道:“皇后,这么些年在王府中,你把一切都理得井井有条,朕从不操心,这是你的一桩功劳!”

郭后忙道:“这是臣妾份内之事,这些年也是有官家包容着臣妾。”

真宗点了点头,道:“如今你是统御六宫的皇后,因此朕更要给你留着体面,不能在人前说你。今日的事,原不该办得如此…”

郭后忙请罪道:“臣妾知错了…”

真宗摆手止道:“朕不说,恐怕你自己也不明白错在何处。第一桩,你一开始就不该让太后这般闹将起来;第二桩,出了事你原该及时告诉朕,今日若不是刘美人及时通知朕赶来,太后若真的出了什么事,岂不要朕负个不孝的骂名?这第三桩更为可笑,你糊涂了,竟然劝朕收回旨意?你却不想想,朕的旨意已经叫人曲解了,若是再收回,岂不显得朕心虚,无私也有弊,倒成了当真不怀好意,有意欺辱太后不成?”

郭后只觉得背后一阵冷汗直下,吓得忙跪下颤声道:“臣妾糊涂,请皇上降罪!”

真宗道:“起来罢!朕若是要怪罪于你,便不会叫旁人都退下了。朕只是要你记住,你如今是皇后了,是一国之母,举动影响着不再是一个王府,也不是一个皇宫,而是天下人在看着,今后做事要三思!”他顿了一顿,道:“今日的事,如此处理了甚好。你以后有拿不准的事,宁可多问些老成的人。”

郭后颤声道:“臣妾遵旨!”

真宗点了点头,道:“起来罢!”

郭后欲要站起,只觉得双腿发软,却见真宗含笑扶了她一下,这才略觉得安心,不觉增了些力气。且才站定,便见真宗已经转身出去,只得再跪下相送。

她扶着桌子,坐在真宗方才坐过的位子,只觉得椅子上余温犹在,却不知是什么时候,自己已经浑身冷汗湿透。忽然只觉得又回到了初进王府,那种什么都抓不住,把握不到的感觉。曾经有一度,她以为这种感觉已经没有了,她已经战胜周围的一切,把握住了手中的一切。可是,从王府到皇宫,从熟悉到陌生,那种失去掌控的感觉又回来了。她轻轻地,却是用力地握紧了拳头,她痛恨这样的感觉。

“娘娘——”她惊觉地抬起头来,却是她的贴身侍女燕儿已经站在她的身后。

郭后一惊:“燕儿,什么事?”

燕儿恭声道:“娘娘,乳娘抱着小皇子在门外等着呢!”

郭后长吁了一口气,道:“抱进来吧!”

便见乳娘抱进才五岁的二皇子,郭后伸手抱过幼子,只觉得这一团软软暖暖的身躯,娇娇糯糯的声音,顿时把方才的惊惧虚弱完全驱散。她微笑着逗着孩子牙牙学语,手中抱着一个实实在在的皇子,又怎么会有虚弱无力之感呢!

郭后静下来心,这一日抱着皇子佑教玩半日,到傍晚时分,等候前殿的侍女来报:“回娘娘,官家今日不来正阳宫了,请娘娘自行早些安歇。”

郭后点了点头道:“官家可是又去翠华宫了?”

那侍女应了声是退下后,燕儿忙道:“娘娘,这刘美人不可不防啊!自她入宫以后,日日霸住官家,官家已经有多日未到正阳宫了。今日更有意背着娘娘去请官家,分明是故意陷害。我就最恶心她和那杨婕妤进来手拉着手那样儿,不过几日的交情,倒好象几百年的亲姐妹似的。如今又在太后跟前讨好卖乖,又在官家跟前踩娘娘。娘娘若不教训于她,更是让她要爬到您头上了。”

郭后眉头微皱,道:“燕儿,你去请秦国夫人来一趟!”

这秦国夫人,便是真宗的乳母刘氏,于真宗有养育之功,自真宗继位后,令中书援汉唐封乳母为夫人县君的旧例,加封她为秦国延寿保圣夫人,住于宫中奉养。

此时秦国夫人已经老了许多,也已经多年不管事,只是每日里关门念佛。此时听得皇后宣召,连忙来到正阳宫。郭后抬眼见了她,忙笑道:“嬷嬷来了,快请坐!”

秦国夫人谢座后坐下来,见郭后正抱着小皇子,又上前请了安道:“小皇子好,小皇子长得真是越来越像官家当年了!”

郭后微微一笑,让燕儿抱下小皇子,这边笑道:“嬷嬷服侍官家这么多年,原是有功的人,以后在我这里,也不必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