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夫人逊谢道:“君臣有别,尊卑有分,老奴不敢越礼!”

郭后笑道:“今日劳动您老人家来,只为有一件事想请教!”

秦国夫人忙道:“娘娘千万别说这样的话,折煞老奴了。娘娘有什么事,只管吩咐老奴!”

郭后收了笑容,缓缓地道:“官家新纳了一个刘美人,如今住在翠华宫,不知道嬷嬷见过没有?”

秦国夫人本是垂手含笑坐着,听了此言浑身一颤,闭目片刻,方缓缓地道:“我老了,现如今有什么事,也都是懵懵懂懂,后知后觉的。”

郭后嘴角微微冷笑,道:“现如今的事,您老要懵懵懂懂,那过去的事情,就应该是清清楚楚的了!”

秦国夫人轻叹一声:“娘娘指的是什么事?”

郭后微笑道:“我听说在我入襄邸之前,官家曾经宠幸过一个侍女,就姓刘。如今的年纪,也应该是与这刘美人差不多吧!什么时候请您老过翠华宫看一看,是否认得这位刘美人?”

秦国夫人的手,神经质地数着念珠,好半日才道:“打开府以来,来来去去多少侍女,这十几年前的旧事,老奴年纪大了,更是记不得了。”

郭后冷笑道:“若是旁人,您说记不得,倒也罢了。只是这刘氏,当年可是您老人家亲自进宫去,在先皇跟前告得她一状,因此上惹得先皇大怒,下旨将她逐出京城,可有此事?”

秦国夫人忽然平静了下来,念了一声佛号道:“阿弥陀佛,原来娘娘说的是这事。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谁也不太记得了。”

郭后冷冷地道:“外人不记得了,当事人可念念在心,没齿难忘呢!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便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秦国夫人轻叹了一声,她的话说得很慢,却是一字字说得清楚:“老奴老了,从前的事,都记不得了!”

郭后冷笑道:“是啊,不记得最好了,我还差一点就不记得官家在娶我前头,还娶过一位潘妃呢!大凡新帝登基,都要把元妃追封为皇后,可是我听说连着三道提到此事的折子,都被留中了。看来这世上的事,不是自己一厢情愿说不记得,就以为别人也不记得了!您老人家是从小把官家奶大的人,如今又封了国夫人,本朝可谓荣宠一时无极。哀家素来敬重您老,今日说这话,也是为您老着想。否则的话,这陈年旧事,关我什么事儿!”

秦国夫人站了起来,道:“老奴明白,老奴铭记娘娘的恩德。娘娘是个厚道人,德能载福,如今您才是一国之母,小皇子又如此出色,这是没人能比得上的。先头的潘妃福薄,就是因为她不明白这一点啊!”

郭后似笑非笑地看着秦国夫人:“您说得对,是啊,我是皇后,我有皇子,这是谁也比不上的。”

秦国夫人长叹了一声,道:“红颜易老,这样的年纪,纵有恩宠能有几时?位份又低,又没个孩子,老奴造过一回孽,这十几年心里头一直不踏实,娘娘赐老奴睡个安稳觉吧!官家为人重情意念旧,娘娘放心!”

郭后冷眼看着秦国夫人,心里早已经骂了几百句“老奸巨猾”,见她左推右挡,一副打死都不会出头上阵的样子,却也无可奈何。

秦国夫人这最后一句“念旧放心”,既是说真宗念旧不会对乳母怎么样,亦是劝皇后,真宗如此待刘美人,亦不过是念旧而已。见她执意告退,郭后却也只得道:“但愿一切如您老所言,我也不过是看汉书下泪,白替古人操心了!”

冷眼看着秦国夫人出去,郭后暗自咬牙,今日之事当真是自她嫁与皇帝以来,前所未有的挫败。刘娥今日作为,当着太后的面,当着皇帝的面,在后宫妃嫔面前重重地削了她的面子,看在众人的眼中,她身为皇后威信尽失,这令她以后如何统领后宫?更令她难堪不已的,还是皇帝私下里对她的不满和轻视,皇帝那句“你以后有拿不准的事,宁可多问些老成的人”,分明是暗示她今后在处理后宫事务之时,还要三分让与刘娥,这等羞侮,又岂是她堂堂皇后能够咽得下的。

回想刘娥入宫第一夜时,她轻易地调走了真宗,自以为可以测出刘娥在真宗心目中的位置,也不过如此罢了。不料,今日之事,才真正看出了这位过去十余年中不显山不露水的无名女子真正的居心和咄咄逼人。

“刘美人,”郭后看着翠华宫的方向,心中冷笑:“看来我是低估你了。”

第九章

且不管正阳宫中郭后独自冷清,此时翠华宫中却是春意融融。

真宗回御书房把宰相李沆打发了以后,便立刻去了翠华宫,笑对刘娥道:“今日多亏有你出来安抚,要不然还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子呢!”

刘娥笑道:“我不过狐假虎威,只有官家站在嘉庆殿中一言九鼎,才容我凑趣儿说两句罢了。否则的话,我不过是个小小的美人,太后皇后跟前,哪有我说话的地儿。”

真宗握住她的手坐下笑道:“话虽如此,朕却也是你刘美人飞符召将急办差使的。今日首功若推你,定然是无疑的了。”说罢收起了笑容,道:“小娥,朕倒有一事托你呢。照今天事看来,皇后虽然贤惠,但是有些地方却不及你思虑周到。后宫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你以后多帮着朕留意些,朕不想后宫的事,影响到朝堂上去。”

刘娥抿嘴笑道:“官家这话说得好笑,皇后是名门出身,多年来执掌王府上下,井井有条。宫中事务,她能比我一个初入宫的人知道得少。我一个乡下丫头,知道些什么呀!我看她做人行事,哪是我比得上的,您倒叫我班门弄斧,没得招人笑话。”

真宗急道:“可是——”

刘娥已经是笑吟吟地道:“可是三郎总觉得小娥伶俐能言,那是我半瓶子醋老晃悠呢,哪及得皇后深藏不露的。皇后的好处,官家以后要细细地品味,才能知道呢!”

真宗气得恨恨地顿足道:“你这可恶的人,每每我说得一句,你便有十句等着噎我呢!”说着,却是放柔了声音道:“朕哪有空管别人的好处呢,朕这一辈子也只来得及细细品味你给朕的意外惊喜罢了!朕知道你是躲事儿,不想在后宫争这个风头罢了!”

刘娥笑道:“正是,官家知道我是最懒的人,要能躲懒自然躲过去了。”

真宗心知她的顾虑,笑道:“朕明白了,想是今日的事不曾得赏,因此下次便差不动了。要不然,朕下一道旨,封你为…”

“官家,”刘娥柔声道:“小娥什么都有了,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再说我刚刚进宫,官家待我太好,怕是会伤着了别人的心。”

真宗轻叹一声,将她拥入怀中道:“难道说你真的什么都不求吗?”

刘娥嫣然一笑:“我什么都不缺,也没有什么想求的…”说到这里,她似忽然想到了什么,停了下来,低头细细地想片刻才道:“若是官家允许,我倒是想替一个人,求一道恩旨!”

真宗想了一想,笑道:“你不为自己求,却为别人而求。嗯,朕猜猜,可是因为刘美与钱惟玉的婚期临近,你想替他们求一道御赐的婚旨吗?”

刘娥缓缓地道:“我说的这个人,是潘妃!”

真宗的笑容骤然凝滞在脸上,好一会儿,才不置信地道:“小娥,你说什么?”

刘娥的声音低低地,却有一丝苦涩慢慢地渗入真宗的心里:“当年太祖登基,即追封元配贺氏夫人为孝惠皇后;先皇太宗登基,亦是马上追封元配尹氏夫人为淑德皇后。当今皇上登基已经三月,朝臣们数次请旨追封元配潘氏为皇后,折子却都被留中了,是吗?”

真宗轻轻地抱住了刘娥:“朕怎忍心,在你心口再伤一刀。”

刘娥轻轻地偎在真宗的怀里,感受着他宽阔的肩膀上的力量,感受着他怀抱的热量,轻轻地道:“我知道,你是怕伤害到了我。什么追封之类的,无非是做给活人看,已死之人无知无觉,封号什么的,对她又有何用。可是天下百姓、文武大臣的眼睛盯着这个封号,潘美是开国大将,他的旧部下属也看着这个封号,看着官家会不会对旧人薄情。三郎,你妻妾内阃之事,不得为外人知,潘氏之恶,亦是不可张扬。你是天子,不能只考虑我的感觉,而不考虑天下人对您的看法。而我更不能因为衔恨一个死者,而令生者受损,更何况,是爱我惜我的人受损——”她一咬牙,推开真宗,跪了下去,昂首道:“臣妾请求官家追封潘氏为皇后,切勿为一妇人而有损官家圣德!”说罢,两行热泪缓缓流下。

真宗整个人震住了,好半天才能够反应过来,只觉得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俯身一把抱住了刘娥,哽咽道:“小娥,委屈你了!”

刘娥轻抚着真宗的脸,含泪道:“三郎,有你在,我任何时候都不委屈!”

真宗紧紧地抱住了刘娥,好一会儿,才缓缓平静下来,轻叹道:“想不到你竟能够以德报怨,你的气量之大,人所难及!”他亦非薄情之人,却也不是立了狠心置潘妃于不顾,只是顾虑刘娥,因此上迟迟不敢下旨。此时得了她此番言语,震撼之至,却也悄悄地放心了。

刘娥淡淡一笑:“三郎,要说我如今原会谅了潘氏,那是假的。我非圣人佛祖,做不到完全忘记过去曾经受过的伤害。可是,死去之人无知无觉,我把力气浪费在她身上,倒不如努力展望未来,珍惜我如今同三郎相守的每时每刻。我这番请求,为的不是潘氏…”她抬眼看着真宗,柔柔地道:“我为的是我的三郎!”

真宗心潮澎湃,好半晌才道:“小娥,这么多年来,你历经磨难,朕从前是无能为力,因此上才委屈了你。从今日以后,朕不会再教你受半点委屈,否则的话,朕枉为大宋天子!”

刘娥静静地倚在真宗的怀中,只觉得已经将全身的力量都放在了他的怀中,听着他一字字的说出这句话来,心中只是想着一句话:“这是天子之誓,这是天子之誓啊!”

第一十章

在真宗登基之后的第四个月,圣旨下,追封元妃莒国夫人潘氏为皇后,谥号庄怀。

旨意到了正阳宫皇后郭氏的手中,郭后凝视着手中的诏书,久久不动。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她终于拈出了美人刘氏的份量。但是,这却绝对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婕妤杨媛在刘美人刚刚入宫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上门结拜以示讨好,杨媛为什么如此曲意折节?嘉庆殿太后盛怒之下,连她皇后之尊都不敢开口,刘氏竟敢上前逼得太后不得不低头,她凭什么这般有恃无恐?秦国夫人以乳母之尊,为什么在自己这般明示暗示之下,仍然不敢得罪刘氏?

原以为潘妃不得追封,是刘氏衔恨在心故意阻挠,却不想她竟然主动自请追封潘妃为皇后。想到这里,郭氏栗然而惊,想不到真宗竟然为了顾忌她而不敢追封自己的元妃。这个刘氏在真宗的心中,竟是何等的地位?杨婕妤和秦国夫人的反常作为,是因为连她们都看出了这一点吗?

倘若当真如此,则自己将要何以自处,何以应对呢?

思量良久,竟是不得一计。正彷徨间,忽报郭夫人求见,郭后大喜,忙道:“快请!”

郭守文的妻子梁氏夫人,虽然贵为当今皇后郭熙的生母,但是从她的衣着举止上,却丝毫也看不出这等身份的盛气来。素日在家,她也只是粗衣淡食,但是今日进宫去,虽然换了命服,饰物却亦不奢华,仅仅是做到不失礼而已。

却说梁氏依惯例行礼坐下后,郭后收起心事,也不过说些家常话。过了一会儿,才迸退左右,轻叹了一声,把有关刘美人的事,淡淡地说了出来。

梁夫人眉头微颦,道:“娘娘意欲如何?”

郭后轻叹一声:“我正是为此烦恼,母亲来得正好,也给我拿个主意!”

梁氏轻叹一声:“娘娘天资聪慧,自幼时起言语举止便十分稳妥,连老身都不由感叹。此时老身听得娘娘的语气中,虽说为此烦恼,心中却已经有了主张吧!”

郭后微微一笑:“知我者母亲也!”

梁氏看着郭后,眉头却是深深锁了起来,她沉吟片刻,终于又开口道:“娘娘,当年先皇下旨,令娘娘嫁入襄王府,那时候老身心中,其实是并不情愿的,我家门第与皇家本是高攀了。但是那时候娘娘年方二八,行事却已经有超过年龄的沉稳,这许多年来执掌王府,深得官家的敬爱,如今更已为一国之母…”

郭后眉头微皱,她听懂了母亲话语中未说出来的意思,梁氏似乎是不赞同她对付刘娥。

“母亲,凡事防范于未然,总是好的。”郭后淡淡地说。

梁氏笑了:“娘娘,什么叫防范于未然?从古到今的帝王,会有多少宠妃,皇后这一辈子长着呢,要都这么防范于未然,何时是了局?您是皇后,又有皇子,只要您不出错儿,任何人都无法动摇得了您。从古到今被废的皇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罪名,却有一样是相同的,她们或没有皇子或叫人拿住了把柄的。从古到今能够威胁到皇后之位的宠妃,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取宠之道,但她们争的,都是自己儿子的太子位。没有皇子的嫔妃,再得宠亦是过眼云眼。娘娘,潘妃的前车之鉴尤在眼前,千万慎之!娘娘是皇后,又有了皇子,早已经立于不败之地。红颜易老,刘美人已经年近三旬,她又没有皇子,还能得宠多久呢!反倒是那些有皇子的嫔妃,却是巴不得娘娘出个错儿,她们就有机会了。娘娘不为自己着想,也为小皇子着想,何必轻举妄动呢!”

郭后沉默良久,才道:“母亲说得却也有理!”她本是极聪明的人,当日在襄王府步步为营才站稳了脚跟,这一番道理听在耳中,怎么会不懂呢。不知道为什么,自王府中搬入大内,从王妃而一跃为皇后,于她来说,忽然从一个极有把握的环境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心中有说不出的惶惑,只想紧紧地抓住一些什么,证明一些什么。同样的话,自秦国夫人口中说出,她只觉得说不出的反感,而此刻由自己的母亲口中说出,再将当日的话一对照,她这才算是听得进去了,回想这些时日来的举止,确是心浮气燥了些。她是皇子,她有皇子在,一切,自能胸有成竹地缓缓行来,何必计较一时得失呢!

第一十一章

春天梅雨季的时候,下了十几天的雨,下得人全身骨节都发着霉酸了。

天儿才放晴,这天早上杨媛按例去中宫请早安,这才听说翠华宫的刘美人今日告了病。自中宫出来,她便忙去了翠华宫。

才一进门,雷允恭忙迎了出来,杨媛一边进去一边问道:“姐姐身子怎么样了。前儿还好好的,可请过太医了!”

雷允恭忙回道:“谢婕妤关心,我们主子无碍,不过是见昨晚天刚刚放晴,贪看月色着了点凉。太医已经开了方子。”见杨媛已经进了院子,忙追上前几步道:“娘子稍候,容奴婢进去回禀一声!”

杨媛奇怪地看着雷允恭:“我素日来,都不见你这么蝎蝎蛰蛰的,今天是怎么了?”

雷允恭压低了声音道:“娘娘,官家在里头了!”

杨媛啊了一声,平日这个时候正是真宗上朝去了,一时倒不曾想到这个,忙笑道:“我来得不巧了,呆会儿再来看姐姐罢!”这边正要退出去,却听得里屋刘娥的声音道:“允恭,你跟谁外头说话呢?”

杨媛只得道:“姐姐,是我呢!”

刘娥啊了一声道:“是媛妹,进来吧!”

侍女打起帘子,杨媛进来时,却见刘娥与真宗并肩儿站在桌前,拿着一样东西正在看着。两人均只着了家常小衣,刘娥单挽了一条大辫,竟是不施脂粉。杨媛凝目看去,岁月似乎对她格外青睐,竟未在她的脸上留下多少痕迹,依然是肤若凝脂,却是因为今日室内暖炉生得旺了些,映得脸儿更加红艳娇媚。

此时见了杨媛,刘娥笑道:“妹妹今儿来得早,不想还有人比你更早吧!”一边说,一边笑瞥了一眼真宗。

杨媛忙行下礼去,真宗笑道:“罢了!在这里倒不拘些个礼数。”这边奇怪地问刘娥:“你如何称她为妹妹!”

刘娥含笑道:“官家,我与杨家妹妹一见就投缘,结义为姐妹,还未曾禀过官家呢!”

真宗甚喜道:“如此甚好。朕还怕你初入宫怕陌生,却是多虑了。以你的性子,自然是人人都会投缘的。”

杨媛忙含笑侍立一边,心中却空空落落地,象长满了草似荒得紧。

她自服侍当今天子,也已经有五年了,真宗看似温和,却淡淡地远远地高不可攀。此时见他与刘娥站在一起,穿着家常衣服笑嘻嘻地,两人举止并不格外亲呢,可是言行举止却是说不出的自然默契,竟是毫无君臣之分,帝妃之别。

却见刘娥向她招手道:“妹妹过来,也看看这希罕东西呢。”说着把手中的一张楮色的纸递给她,却正是方才她与真宗一起在看的东西。

杨媛接过来,却是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只见这楮纸比平常的纸约厚一些,宽六寸长三寸,上面印了一排铜钱,下面画着小人店铺的图案,正反面却又是密密麻麻的凿了许多朱墨间色的印章与暗记花押,隐隐认得是一些中间又有“十六家商号通用并同见钱一千五百文文流转行使”等字样。

她看了好一会儿,却认不得是什么来,只得交还刘娥笑道:“我看不出来,好像有些像传说中的当票子呢!”

刘娥接了这张楮纸笑道:“这可不是当票子,你们不曾见过当票子,我却是见过的。这是昨天益州知府张咏夹在奏折里头带来的,听说叫什么交子的。莫说你不认得,我也不认得,只怕通京城通天下也没几人认得。你别小看这一张纸,在蜀中可以实当一千五百文大钱呢!如今蜀中民间商号中都用这个当实钱用呢!”

真宗皱眉道:“蜀中铁钱份量重却又不值钱,张咏在奏折上说,如今市价买罗一匹,要蜀钱两万,两万铁钱实重就一百三十多斤,蜀中山高水远,携带不便。李顺造反,铸钱局停工多年,铁钱更是不够用。就有商号之间用交子来代钱流转行使。只是如今为这个商号之间起了不少讼诉,容易成为民乱。”

刘娥拿着交子道:“张乖崖必不是没主意的人,想来他的奏折里总是说了解决之道。”

真宗点头笑道:“果然如此。张咏请旨,一则是禁了交子之事;二则是收归官办。这样也可免些纷争。”

刘娥想了想忽然笑道:“他这是留了余地,请官家给个更英明的决断呢!”

真宗知她已经会意,笑道:“偏是你鬼灵精,朕已经下旨,交子既有好处,何必禁呢。叫他先在蜀中试着官督民办,先试试其中的利弊,等成熟了些,再看着。”

真宗今日听说刘娥受凉了,便有些无心朝政,早早退了朝,也不往勤政殿里去,素性带上奏折,搬进翠华宫里看,倒也自在。这边拣了几件有点意思的政事给刘娥说着解闷,听着她妙语连珠,倒不象平日独看奏折这般无聊。

刘娥抬头看了看窗外,叹道:“这天也真是的,昨天刚晴了一天,看这天色,明后日必还有雨。这样的下雨天,咱们倒也罢了,那些住低洼地的贫民,可就把家都给冲了。”

真宗叹道:“何止呢,城外的汴河水涨,若是雨一大就容易冲坏田园庄稼。年年修,年年积淤泛滥,京城中养兵马数十万,居民百万家,天下漕运都要从此河中来,此河却是最令朕头疼不过了。”

刘娥道:“我也听说过每年的十月河水枯干时,都会关了运河来清淤,为何还会年年积淤,莫非是清理得不够,没有一个限定!”

真宗道:“这河水清淤到几尺,却是无法限定。这一层层都有敷衍了事之人,先皇当年曾经为督办此事,还亲自跳进都是泥水的汴河中,以晓喻群臣,也不过是好得几年罢了,时间一长,照样惫赖起来!”

刘娥微笑道:“这有何难!”

真宗笑了:“小娥说得好生轻松,几十年的痼疾了,朝臣们都没议出一个真正有效的办法来!”

刘娥道:“臣妾记得小时候在都江堰边,听老人们传说,打从李冰治河开始,就在河底下埋下三个石人做为水则,水涨过石人脖部,就该提早开闸放水,免得洪水泛滥。水底下又有石板,水枯时清理河道,必要挖到露出石板,才算合格。”

真宗重重地一击书案,喜道:“正是,如此一来,便可解决汴河的难题了!”

刘娥颦眉道:“臣妾只是不明白,都江堰治河之法,已经上千年了,何以汴河治水,竟不知其法?”

真宗点头道:“皆是因为历代战乱的缘故,许多民间的好法子没有传下来。都江堰治河之法虽好,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消息不通,也是一个原因。”

刘娥道:“既如此,皇上何不下旨,令各地地方官吏,搜集灌溉农田的好法子,上呈朝廷,再由工部审定,颁行天下。岂不是能让天下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得沐皇恩。”

真宗大喜,拉住了刘娥道:“看来朕从今以后,都不必去勤政殿召群臣们议事了,只需要拉着你议事便成了!”

刘娥娇嗔着挣开手道:“皇上说什么,咱们开开玩笑罢了,倒没得教杨家妹妹笑话!”

他二人机锋对答,杨媛不懂政务,饶是她素来伶俐,却也听得云里雾里的,站在一边却是插不上话来。此时听刘娥说到她,忙笑道:“原是我不该站来的,倒没得做了一支大蜡烛。”

刘娥扑嗤一笑:“好了好了,咱们不说这么没趣的话了,挑些别的话儿说说罢。媛妹好意来看我,倒把你搁一边儿了。”

三人坐下来,挑了些有趣儿的话说说笑笑,不觉竟是到了黄昏,但见着一轮红日如火,慢慢地西斜。下了这十余日的雨,倒觉得今日的落日格外好看。

刘娥挽留着杨媛用晚膳,杨媛心中感激,知道是刘娥怜她多年空房寂寞,教她有机会得近圣颜。虽然只是陪着说说话儿,她却是自襄王府开始,便从未有机会能与真宗似今天这般能坐到一起说说话话。

却是晚膳开始,见宫女们先是送上三只玉碗,碗内只盛了白饭,竟是无菜无肴。杨媛看着这碗白饭,竟不知道是不是可吃的。却见真宗与刘娥不以为意,先捧碗一粒粒地吃进去,竟是细细地品味。

杨媛正自骇异,却见刘娥同她笑道:“媛妹尝尝今日这米饭,可有什么不同吗?”

杨媛知道必有用意,忙学着她的样子也拨入一口,细细品尝了一下,笑道:“姐姐,我竟不晓得时下要艰难节省如此,宫里头连一道菜都上不起了。连这米饭,都还不及我素日吃的香滑。”

刘娥笑推真宗道:“这是今日官家带来的,你且问他去。”

真宗笑道:“你哪里知道,这东西比你们素日吃的御梗香米贵重得多了。却不是咱们中原的东西,倒是从千山万山外的安南国进贡的占城稻米。”

杨媛哦了一声道:“原来是打外国来的稻米,倒是怪稀罕的。”

刘娥捧起碗,又尝了一口,神情庄重:“倘若只是一样远道来的稀罕东西,倒不值得特地品尝这个。”

真宗点了点头道:“正是,这占城稻咱们吃来口味虽糙,却是有一样顶稀罕处,它是一年两熟的。你们想想看,倘若这种稻米,能够在咱们大宋境内到处种上的话,那该如何?”

杨媛出身贵家,一时倒未回过味儿来。刘娥凝视着手中的碗,缓缓地道:“那就是大宋的万年江山啊。汉亡于黄巾之乱,唐覆于黄巢造反,便连前几年的蜀中李顺之乱,也都是因为饥民暴乱的缘故。倘若这天下都种了占城稻,百姓们的一年能收上两次稻米,则不是孔夫子说的‘三年之内可以无饥馑矣’,而是百千年都可以无饥馑了。”

杨媛喜道:“唉呀,这可真是比珍珠还要金贵了。既有如此好事,官家何不下旨,令各州府都种上这种占城稻?”

真宗笑着摇头道:“谈何容易,有道是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南方的水稻,到了北方,气候水土都不一样,一则不容易种活,二则便是种活了也与原来的品质有异。中原素来以麦子粟米为食,咱们宫中平日吃的也是这些,偶而吃的稻米,除了御田里种有少量,大多也都是打南方进贡来的。”

刘娥点头道:“是啊,昔年汉武帝曾建扶荔宫,打从南方用了无数人力物力把已经成活的荔枝树移到宫内,结果也只成活了一年。唐代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便得千山万水地打岭南送过来,弄个民怨沸腾,却也只为长安城内,种不活这东西。安南离开封,比岭南离长安还远呢。”

一番话听得杨媛咋舌不已,笑道:“阿弥陀佛,这里头还有这么多讲究呢。怪道人家说,一方土养一方人呢,却是可惜了…”

刘娥笑道:“话虽如此,可是事在人为,有这样的东西,咱们总是要先试着种种看的。”

真宗点头道:“朕已经让人把稻种在御田中先试种着,看看能不能种活了。”

刘娥想了一想,道:“官家,臣妾也想讨一些稻种在宫中试着种种看。”

真宗失笑道:“哈哈哈,你也要种稻子,这是农人之事,辛苦得很,可不是养花研茶般地好玩儿!”

刘娥撒娇道:“我知道不是好玩儿,我是认真的。我早年曾受离乱之苦,如今有这种利国利民之事,我很想亲手去试种一二啊!这种感觉,却又是不一样的。”

真宗笑道:“好好好,你有这种心,朕焉能不成全了你!”

杨媛乘机道:“皇上,臣妾也请求同种占城稻。”

真宗大喜:“好啊,朕的爱妃们都是爱民的贤德之妃,朕何其有幸了。”

刘娥对雷允恭使个眼色,雷允恭走到门边打起帘子,侍女们捧着金盘鱼贯而入,这才是今天的晚膳正式端上来。虽然于刘娥宫中,已经是简便了些,却也有五六十个花样的菜肴。

刘娥因受了风寒,只拣了几样素淡的小菜另坐一边吃了,却让杨媛服侍真宗进膳。今日倒有几样小菜甚是可口,真宗不禁多下了几筷。张怀德走出门去,叫赏今日做“花炊鹌子”与“芦蒿鹅掌”的厨子。

刘娥笑道:“怀德回来,这两样菜原不是御膳房做的。”

张怀德忙转回房中,笑道:“原来这是娘娘小厨房的私菜,怪得这么合万岁爷的胃口!娘娘恩典什么时候请这位厨子教教御膳房那几个小的,省得老不合万岁爷的口味。”

刘娥妙目在杨媛身上一转,抿嘴笑道:“这可不是我的私房菜,这厨子是杨家妹妹宫里的,我不过借来两天。官家既爱吃,以后让媛妹随时备着便成。”

杨媛心头狂跳,一句“这不是我宫里的厨子”差点冲出口忙咽了下去,连忙低下头去不敢看真宗,嘴角却已经微微扬起笑容。

却听得刘娥的声音道:“我今日着了风寒,也不敢留官家,媛妹,你服侍官家到你长春殿中去吧!”

真宗已经用膳毕,闻言笑道:“也好,你身子不爽,也早些歇息!”站了起来。

杨媛按下心头狂喜,连忙跟着站起来,服侍真宗同行而去。

这些日子她与刘娥走近,便也知道了许多真宗平常喜恶之事。这一夜,便殷勤服侍,无不妥贴。真宗对她本是无可无不可的,却见她温柔妩媚,别有一种动人,未免也有些怜惜之意,

次日一早,真宗上朝之后,刘娥便把昨日做菜的厨子送给杨媛,杨媛心中感激,更是暗喜自己走对了这一步。

第一十二章

次日一早,真宗上朝之后,刘娥便把昨日做菜的厨子送给杨媛,杨媛心中感激,更是暗喜自己走对了这一步。

却是这几日刘娥患了风寒,真宗便连着三日,都宿于杨媛宫中。自刘娥入宫后,真宗不过是逢着正朔日按例歇息在中宫,其余日子,大部份皆宿刘娥宫中,其余几名嫔妃,经月不见真宗一面,也是常事。除刘娥外,亦没有嫔妃能够连着留住真宗两夜的。

宫中之人,皆是何等明眼慧心,此时见杨婕妤得宠,立时猜到其中关键,诸嫔妃只恨自己眼浅,竟然让杨婕妤下了先着,悔不改听信皇后教唆,得罪刘美人。

一时间翠华宫竟然门庭若市,人人打着探病的名义,赶着来奉承刘美人。巴望着她能够为自己说上几句好话,纵然是得不着象杨婕妤这般的好彩头,拖延在翠华宫里,好歹也能让皇帝多看到自己一眼。

这一来,竟然将皇后中宫弄得冷清了下来,人人过来请个早安,再不象从前这般陪着皇后讨好解闷,却是点个卯,便急急跑到翠华宫去了。

众嫔妃既来到翠华宫讨好,刘娥本又是个极聪明的人,言语接待,将众人哄得一团高兴。她原来薜萝别院中招待天下才子,此时将风雅的玩意儿带入宫中。众人在翠华宫中玩些琴棋书画诗酒花,品尝着她私房小菜,兼之刘娥言语谦逊风趣,手面慷慨,别人有一分的好处,她便已经看出来说出十分来了。因此上众嫔妃原来虽是抱了目地机心过去的,却觉得翠华宫另有一种吸引力,浑忘了原来的目地。

一来二去,翠华宫的刘美人,虽然独占皇恩,却依旧得了人人赞好的名声。

过得数日,正是楚王元佐的寿辰将至。元佐自赦出宫后,真宗下旨重修楚王府,又令其子允升以绿车宫乐送回府中,又下旨为其复位为王,再封检校太师、左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可是楚王元佐从回府开始,便一直以疾病告假,真宗知他心情,恩旨听其养疾而不必上朝。凡有恩赐,楚王也必是逊谢谦辞。

此番是楚王出宫后的第一个寿日,真宗早早叫人准备好,欲率众兄弟们齐至楚王府为其庆寿。却是才开始准备,楚王得知讯息,忙上了一个奏折谢罪,自称病重,不敢庆寿,且称以君为臣贺寿,于礼不合。甚至于在奏折内道:“圣驾虽来,臣亦不敢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