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第一卷,我曾经贴过,后来发生过一些不太悦快的事,再加上书商要求,所以我删贴了,内容简介也贴出来了,不过如果有许多人还是要看的,我或者可以跟书商商量一下,选个时间外放,也许会选在五一长假期间吧。

前几天在晴老川的专栏有点小烦恼,嘿嘿嘿,老实说原创专栏里的都不太在乎分分,晴老川实是大冤枉,她前面那么多好文都静静地躺在那里呢,偏生韦帅望的事被人误会。所以俺正看着这件事,赶紧回个贴子请大家不要刷分。

其实,分数毕竟表示读者对作者的认同,我当然是在乎的,但是分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看了贴子,对人物对故事对这一段章节随便吐口口水,跟作者多交流,好让俺知道这一段写得究竟如何?如果不满意不喜欢也尽管放心板砖,只要是对文不是人参公鸡,都米关系。

谢谢!

欢迎多吐口水!

真宗亲征,准备甚多。

此时寇准忧王钦若通晓史事,能言善道,深恐他在京中会影响真宗亲征的决定,因此在朝堂上,一力举荐王钦若出任镇守边关的天雄军府兼都部署。王钦若知自己已招寇准所忌,只得愤然赴任。

真宗下旨,毕士安、寇准、王旦等群臣随驾亲征,封雍王元份为东京留守,镇守京中代行王事。其余诸王除楚王外,皆随驾亲征。

雍王元份之子允让,已经是宫中嗣子,此时又留守京中代行王事。众人心知肚明,一旦前线战败真宗有事,雍王就成了太上皇了。

此番亲征,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石保吉为西边排阵使。李继隆是刚刚去世的李太后之兄,石保吉为晋国长公主的驸马,虽然两人均为皇亲国戚,却也都是身经百战的宿将。

天子亲征,御驾刚出汴京,消息传到澶州,已经使得军心大为振奋。消息传来,王钦若刚到天雄军上任,便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将攻打天雄的辽军打得大败。

澶州离汴京只有两百余里,天子车驾第三日到了韦城住下,时近隆冬,次日起来继续上路时,已是满天鹅毛大雪。

张怀德早备好了貂帽狐裘,此时见天上下雪,忙捧出来给真宗换上。真宗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叹道:“如此天寒地冻,冷的又岂是朕一个人。这貂帽狐裘,能够人人皆有吗?朕既然来到前线,便当与将士们同甘共苦。随驾的文武百官,前线将士都没有寒衣御冬,朕身着重裘,如何出现于千万将士面前?”

张怀德只得捧着狐裘就要退下,刘娥正随侍在傍,见状道:“官家,貂帽狐裘可以御寒,官家既然不用,何不将其裁成几领护肩,也好赐与守澶州的将帅们御寒,让他们可以分享圣恩?”

真宗嗯了一声,道:“这倒也使得,只是行程匆匆,又没有带宫坊的匠人。”

刘娥拿起狐裘看了一下,道:“不妨,这女工活儿倒也简单,臣妾试试看这几日赶工,能不能做出来。”

真宗点了点头:“就交给你了。”

也正在此时,澶州城北城门上,威武军的军头张环正领着手下,大清早地抬着床子弩出来了。

本朝因缺少马匹,因此各军中皆以步兵为主。因为要对付辽人的剽悍铁骑,其时军中近一半以上皆为弓弩手,但是就算是弓弩手,也有高下之分。象张环这一种,就算是弓弩手中的顶级了。

张环掌的是床子弩,而且是床子弩中最为强劲的三弓八牛弩。整张弩弓由三张大弓组成,拉动这张弩需要八牛之力,弩弓大如铜床,因此得名。每次动用床子弩,需要百余名兵士分别绞轴张弦,方能将弩箭发出。床子弩本能一射七百步,开宝年间,大匠魏丕对床子弩作了改进,增造至千步。虽说千步,但是素日最多也只射过七八百步,过远则难免失去准头。

张环掌弩二十余年,从最普通一人可掌的单弩开始,直到如今率百名军士掌这军中最强的三弓八牛床子弩,这军中多年生涯,他也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弩,射杀过多少敌人。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的生命都已经和这弩弓化为一体了。

清晨的阳光照得床子弩上,反光映得张环微眯了一下双眼。忽然听得耳边兵士叫道:“有辽人来探营。”

张环向城下看去,却见远处辽军营门大开,有一队辽人的骑兵,约有上千人向澶州城而来,显见是辽人乘着清晨时分来探营。

“他奶奶的,辽人也学狡猾了,前几日射杀几个探营的辽将,如今都知道缩在千步之外了。”身边的兵士见有敌兵来了,拿着弩弓上的望山量了半天,却无法瞄准,气得直骂。

张环温和地笑了:“别急,掌弩人最戒心浮气燥,一弩要发射千步之外,稍一焦燥,捺不下心来,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他微眯着眼看着远处这一彪辽人骑兵,由于长年掌弩瞄准的缘故,他的眼睛就在平时也是微眯着,看上去似乎整日睁不开眼,然而仔细看了,却是从他的眼睛细缝中透着一点寒光。看任何事物,都像是在冷冷地观察着一处可以瞄准射击的目标似的。他长年掌弩练准头,整个人的脾气也变得极为耐心细心,轻易不动喜怒,然而只有他最贴身的小军才知道,他所有的耐心细心,都只是为了等待猎杀猎物的那一刻。

但见这批辽人,直到站在千步之外一处小山上便止步不前,当中一人居中指挥,辽军分成一支支小队散开,在城外驰骋交错,查探军情。

这些人骤忽来去,无法瞄准,气得城头的众军士直乱骂不已。张环伏下身子,探出城头观察了一会儿,才站起来拍了拍手地道:“以三百步手弩,耐下心来瞄准骑兵前方六步射出,先拿这一小队的骑兵试试看!”

一队手弩兵上来,排成队依着张环所教射向所瞄准的骑兵前方,但听得唰唰连声弩箭破空而出,那一队骑兵奔驰飞快,却哪里抵得上弩箭破空之快,一轮急驰上去,竟是一个个前赴后继地直向箭头飞扑上去似的。但见箭头射处,黑压压一片仆倒,整队辽兵不是伤人便是伤马,纷纷坠地。

忽然见一道电光闪过,一骑飞驰出十余步外,方见断了两半的箭头坠地,但见黄沙滚滚,那一骑辽军早去得远了。

张环看得分明,失声道:“三百步弩弓竟然能被此人一刀削断,此人身手绝非普通探马,至少是个百夫长。”

身边众军士聚了过来,听他此言忙问道:“张军头,那又如何?”

张环微眯着眼,努力要穿透强烈的阳光,看清远处小山丘上的辽军人马。他的声音已经因为强抑着激动的心情而显得有些沙哑:“能够让如此好手为他作探马,身边又围着这么多辽将的人,必须是辽军营中,地位不低。兄弟们,这说不定是条大鱼,咱们开弩,想办法试试能不能射到他。”

副军头正学着张环的样子远远地瞄了瞄远处,听到张环的话不由地吓了一跳:“张军头,那个小山丘离咱们这里起码千步之外,咱们的床子弩已经是军中最好的弩弓了,它虽然号称千步,但是顶多只射过八百步,八百步外就没射过。想要射到那小山就已经不可能了,更别说是射到那辽将。”

张环猛一回头,那副军头正站在他的后面,忽见他转头四目相对,但见张环平时永远眯着的双眼陡然间精光大炽,眼神中竟似有一种赌徒似的狂热,也许军人是一种更狂热的赌徒,有时候在战场上他们的一个决定,就是赌命。

张环的声音低沉暗哑:“张环掌弩三十年,从来没有射过千步以外,也从来没有射过辽人大将。如今机会送上门来,射中了,那便是射杀辽人一员大将。若是射不中,顶多我张某冒失顶罪罢了,于战事上来说,划算得很。”

众人皆凌然,张环一声令下,百余名弩箭手各司其位,张环登上弩台,六名兵士抬上一支足有六尺长的箭矢,齐力一声吆喝,将这箭矢安放在弩架上。这三弓八牛床子弩的箭矢以硬木为杆,精钢为簇,生铁为翎,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则像三把剑一样,世称“一枪三剑箭”。这样力度的弩箭一旦射出,便是城下敌将穿着铁铠甲,手执盾牌挡阻,也难免盾碎甲裂,一命呜呼。

张环大喝一声,众兵士齐声大喝,扳动索盘,但听得轧轧连声转动,这床子弩已经在众力之下缓缓张开了一大半。张环伏下身去,双眼眯得只剩一条细缝,这细缝中却聚集了所有的寒光杀气。他的眼睛,从一枪三剑箭的尾部,成一条直线,以弩臂未尾一个突出的铁制望山为校准,一直望到远处的小山上。

床子弩上有八道黑线,从两百步到八百步各有刻度,越到中间,刻度越密,数百步的距离,有时候哪怕只是细如发丝的一点偏差,那便是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不同了。事实上在六百步以上,就差不多要大半靠掌弩手个人的眼力手法和经验,才能决定射出的成败了。

张环以望山为校准,缓缓地调整着高低角度,他似乎在看,但是人的眼力,能穿越这么远吗?他的整个精气神像是附在了这支弩箭的上面去,那亮晶晶的弩箭头仿佛化为他的眼睛,在遥远的旷野上寻找焦点。那一刻城墙已经不在,身边的所有人马也已经不在,甚至前面的一片旷野也已经不在,唯一清晰的只有那闪闪发光的弩箭头,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小山上。渐渐的,那喧天的黄尘在他的眼睛里一寸寸变得清晰,那远处极细小的兵马人群,竟似乎大了一些,看得更清了一些。他看到那旆旗招展,看到那旗下辽将,也看到辽将前面整排的盾排兵挡在前面。

他迸住呼吸,周围所有的声音似乎都消失了,只听得自己的心在胸口跳动的声音,响得像打鼓般的又急又快,只差一点就要撞破胸腔似的。他抿着嘴,将弩弓的角度微微抬高三分,弩箭走的是弧形,千步之外,什么角度才是它的落点?

张环眼中蓦地一道精光闪过亮得骇人,低低地喝了一声:“射——”语音未了,但见一道寒光离弦而出,仿佛一道银光闪闪的白龙,直冲空中,扑向远方那处小山。

千步之遥,六尺弩箭,这银光在空中只一闪便消失了,只一刹那功夫,那小山上的旆旗忽然一片乱倒,所有的人马立时簇成一团。城头上众兵将一片欢呼:“射中了!”

张环忽然间只觉得全身大汗淋漓,四肢仿佛不似自己的,全身脱力,缓缓坐倒。

“好——”忽然听得身后沉声喝道。

张环缓缓转头:“张大人!”

张环的上司寿光节度使张光世已经站在他的身后,按住他的肩头:“张环,好样的!”回头喝道:“开城,随我出击!“

对方辽将不料身处射程之外,忽见六尺长的弩箭从天而降,直穿破数张盾牌,那余力竟将那辽将直撞下马来,不禁军心大乱。方自惊魂未定时,澶州城开,张光世率军扑击过来,数千辽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张光世本冲着那为首的辽将而来,不料辽人悍不畏死,直将张光世军队拖住,却有数名将士,抢了那受伤的辽将拼死冲杀出去。

数千辽兵,大半战死,只有数人被抓。当晚,御驾先锋官石保吉已经得到信讯,已审问出受伤的辽将竟然是辽军主帅,萧太后最倚重的重臣萧挞览。

消息飞报御营,真宗得知大喜,立刻下令,连夜起营,快马直向澶州而去。

第二日正午,已到澶州南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这章里有关于床子弩的描写,上次看到某写宋朝的强人,说到床子弩射死萧达揽的时候,左一箭右一箭把萧达揽射成了刺猥,把我华丽丽地雷到了.床子弩不说是宋代的导弹也算得上火箭炮级别了,你以为是手枪啊,可以把人射成蜂窝?床子弩有两米多长,擦上个边就能够重伤致死了,可以左一下右一下地挨上几十下,敢情萧达揽是施瓦辛格的扮演的未来战士?

第三十七章

第二日正午,已到澶州南面。

澶州城分为南北两城,中间隔着一条护城河,称之为澶渊。

三军将士,遥见真宗车驾,已经是欢声雷动,山呼万岁之声几可惊天动地。

真宗早一日已经有旨,除有关人员外,各军将帅必须镇守原位,不得擅离接驾。

此时打前战的李继隆石保吉等人已经在道旁接驾。真宗车驾停下,自车驾内送出数袭狐裘护肩,赐与诸将领。众将听说是皇帝将自己的狐裘裁作护肩分与众将,皆感动地山呼万岁。

李继隆接驾后禀道:“天子亲征,军心振奋。臣李继隆禀皇上,圣驾未到澶州,昨日便已经有了捷报。”

真宗心中甚喜,打起帘子问道:“有何捷报?”

李继隆见车驾边有一青衣护卫骑马侍立,容貌甚熟,连忙低下头去禀道:“辽军听说圣驾亲征,欲来个下马之威,前几日加重兵攻陷德清城,对澶州形成三面合围。臣等到此后日夜均设伏兵,昨日威武军见有一辽将带领一支轻骑前来探察地形,被军头张环以床子弩射伤。那辽将虽然被救了回去,但是据被我们抓住的辽军招供,此人竟是辽军主帅萧挞览本人。”

真宗大喜:“太好了,三军不可易帅,辽人军队未发,先伤了主帅,这一战打得漂亮!李继隆,你将有功之人报上,朕要重重有赏!”

李继隆乘机说道:“官家未到,声威先至,将士们立刻打了大胜战。官家一路辛苦,请入城休息吧!”

寇准上前一步道:“请官家入北城。”

李继隆忙道:“北城街巷狭小,不能容纳御帐,南城已经准备好一切了。况且此时天色已经不早,也来不及渡过到北城了。”

真宗点了点头:“既如此,便在南城驻跸吧!”

当晚,真宗驻于潜龙院中。澶州城素来是龙兴之地,这潜龙院原是后唐明宗的旧居,后唐灭后,改为僧人寺院。后周柴荣为澶州节度使时,此地又为本朝太祖、太宗皇帝所居住过。

因此真宗弃知州府衙而居于此地,亦有不忘先人之意。

一路行来,刘德妃本与真宗同车而行。将近澶州城,因虑到真宗必卷帘见三军将士,此时不便有妃嫔出现,刘娥便换了侍卫青衣,侍于车前。

此时到了潜龙院,刘娥恢复本装,侍奉真宗安寝。

天刚蒙蒙亮,真宗才睁开眼睛,就已报寇准求见。

寇准此来,就是为劝真宗过河进澶州北城的:“澶州前线,乃是北城,陛下已到澶州,如不过河,则等于未到澶州。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此时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在一边,寇准说:“陛下若以为臣是文臣不足谈武事,亦可问高太尉!”

高琼立刻上前,奏道:“寇准所言甚是,陛下奉将天讨,所向必克,若逗遛不进,恐敌势益张。臣请陛下立刻过河!”

真宗尚在犹豫间,高琼是武人,性子又急,就已经在吩咐侍卫们准备真宗起驾渡河北上了。

枢密院佥事冯拯正也在一边,见高琼如此性急,不由地站出来道:“大胆高琼,竟然挟持圣驾吗?”

高琼不听犹可,一听大怒道:“朝庭大事,就是叫你们这些只会拍马的文官弄坏了。你不过是会舞文弄墨而已,做到两府之位。如今敌人大军压境,你却只会在这里骂我无礼。想来冯佥事自有高才,请立即赋诗一首,退敌三百里罢!”

乱世之时,书生遇上兵,那是有口也占不了上风,冯拯气得发抖,却真的生怕高琼将他推到两军阵前去退敌,只得恨恨退下。

这时候高琼本是负责真宗身边护卫,立刻催命卫士,准备好一切,推出辇驾就请真宗立刻登辇过河进入北城。

辇车出了潜龙院,直接往北出城,城外便是黄河滚滚浪花。澶州南城北城,正处于黄河之间,中是以浮桥搭上,接通南北。

车辇到了浮桥前,辇宽桥窄,真宗掀开轿帘,自车中看去,更是只见黄河浪头一片,卷得万物不见,心中一阵感慨,不由地怔住了。

见真宗看着车外,辇夫连忙停了车辇。

高琼正在车辇最后殿后,见车辇停住,立刻催马到了辇后,他本是手执长戟,立刻以长戟挥在赶车的辇夫后背,喝道:“圣驾已经到了黄河边上,还不快快过桥,更待何时!”

那辇夫忽然受了高琼一戟,直觉地反应就立刻挥鞭——辇驾吱吱地上了浮桥三尺。

真宗在辇中忽然受到震动,差点摔倒,惊愕了一下,回过神来看了一下高琼,点头道:“过桥!”

过河之后,真宗直接率文武百官登上了北城城楼。

北城城外,一望数十里,尽是辽军与宋军的营帐,数十万两国官兵阵前对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忽然澶州城的城头上,出现了明黄的幄盖,大宋天子率文武百官出现于城头。宋军三军将士,立刻欢声雷动,山呼万岁之声,竟响彻辽军营帐。

坐在帐中的萧太后,也被这一阵欢呼之声,惊得站了起来。

辽国三军的阵营,竟因此而阵脚大乱,整个士兵的队列也为之凌乱。

真宗遥向三军慰问之后,便问及射伤萧挞览之人。李继隆引路,接见了前日射伤萧挞览军头张环,并观看了放在城楼上的床子弩。

真宗方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庞大的弩弓,不禁好奇动问,张环躬身在旁恭谨地一一应答。刘娥侍立在一旁,看着张环一一介绍,有可以数枝连发的连弩、有单手可开的手弩、也有把弦踏在地上拉开的脚弩等,甚至还有用牛来开弦的车弩等,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张环不敢在驾前出示兵器,只是演示弩弓,均未上箭。倒是刘娥扮成内侍可以方便行事,她走了几步,拿起放在架子上的一簇箭头,仔细打量起来。但见箭头呈现三棱形状,各个剖面光滑异常,切口也非常锋利,显得寒光闪闪。

刘娥将箭头拿给真宗看:“官家,您看这箭头全成三棱!”

真宗令周怀政将箭头递与张环,张环奏道:“禀万岁,这也是前人传下来的,三棱状可在射击时令弩箭破空更加平稳,且在击中敌兵时更加锐利,普通的木板铠甲也可破甲而入!”

刘娥遥望着辽军阵营,只见远方一处营盘旆旗招展甚为集中,问道:“那是何处?”

张环道:“那就是辽军王营,您看王营之下旗帜最多的地方,那一点红袍飞舞,便是萧太后亲自出营在看咱们这边的情形了。”

刘娥啊了一声:“原来那就是萧太后!”她忘形地扑在城墙上,极力探出身子,想要看清楚远方的那点红袍。那千军万马尘土飞扬,那千万亮铮铮兜鍪银甲中一点红袍,哪怕隔得极远显得极小,仍是极鲜亮招展的。

千军万马,只簇拥着一个女人,千万头颅,只为她一言而落。这个女人,执掌着最骁勇的军队,执掌着大辽帝国。多年来辽国在南朝的北征之下只会节节衰退,这个女人令英勇无敌的太宗皇帝在一而再地在她的手中折戟沉沙,这个女人令衰落多年的契丹王朝反败为胜,在继辽太宗之后,跨越数个皇帝,第二次可以拥兵南下。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女人?她如今虽然岁已老志未衰,她执掌一个大帝国的时候,她两番打败太宗皇帝的时候,却比现在的自己还要更年轻。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女人?她曾经多次听过萧太后的故事,然而,却只有此刻,她站在高高的城楼上,遥望对面数十万军队中那一点红袍时,她才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传说中女人的威力。两个帝国的兴衰,上百万男儿的生死决战,只在她的一个意念之间。

伏在真宗的身上,一时间觉得极热,一时间又觉得极寒。自城楼中回来已经足足大半天了,她的思维似乎仍然沉浸在城楼上无法自拨。

“怎么了?”真宗看着她的脸色,有些忧虑:“朕不应该让你随朕上城楼的,你初见战场,必是吓着了。”

“我不是吓着了,”刘娥的声音有些恍惚:“只是从一室宫墙,忽然走到了千军万马之中,觉得很兴奋;我也觉得害怕,站在城头,感觉天地万物之间,小小的一个我,是多么渺小啊!”她的脸色苍白,双眼却是寒星般发亮。在城楼看到萧太后的那一刹那只想到:“她和我一样,都是女人,她能做到的,我为何做不到?”忽然间一股狂热的野心升了上来,直烧灼着她站立不安,同时,却又被自己忽然冒出来的这股意念,吓得浑身冰冷。这一冷一热地交替着在她的身心反复来回,只觉得整个人已经不似自己了。然而,她看着真宗,她敢告诉他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吗?她连自己都不敢面对这个想法。

真宗不虞有他,也叹道:“是啊,朕次巡视边关的时候,感觉也同你一样,又兴奋又害怕。脑中只想到两句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刘娥喃喃地道:“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轻叹一声。

忽然听得帐外周怀政的声音,刘娥问道:“何事?”

周怀政低声道:“官家方才令人去打探寇相在做什么,已经有回报了。”

刘娥知北城狭小,真宗便在城下驻营,而寇准则负责军务驻守城头。白天真宗遥见辽军阵容,不知寇准应付如何,晚上便令人去察看寇准在做什么。

真宗嗯了一声道:“消息如何?”

周怀政道:“探子回报说寇相刚才与杨亿大人,在那里喝酒赌博呢!”

刘娥有些吃惊:“喝酒赌博?”

真宗倒是有些会心一笑:“朕倒是知道寇准的算计,如今的澶州城,防御攻战,自有将领在。朕的御驾亲征,寇准的喝酒赌博,都是为了安定军心。朕原还怕他初掌军务,会乱了阵脚。如今看来,朕倒是多虑了。”

刘娥嗯了一声,心中想着:“我们能打赢这一仗吗?”

第三十八章

自真宗亲征澶州,几番交战,颇有小胜,与辽军形成僵持之局。再加上上次萧挞览探营被床子弩所伤,辽军慑于宋营弩弓的威力,也不敢太过逼近。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辽军深入宋国腹地,粮草供给线漫长,寇准又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辽军一路所进州县,粮草都已经搬光。原本辽军并非一路过关攻城而来,而是一路纵深到底,因此初期边关各镇都未及分兵,及至真宗亲征澶州,全国各地驻军重镇都派出勤王军,陆续向澶州进发。

萧太后进退两难,只得打出手中的一张秘密牌来。

一日,真宗正在帐中,寇准报上来:“禀陛下,辽军派来王继忠求见陛下。”

真宗哦了一声,道:“原来是他!”

真宗于王继忠自然不陌生,他是真宗在蕃邸时的旧臣,真宗十五岁开府之时,就已经侍候真宗了。真宗登基,王继忠升为定州知州。去年也就是咸平六年四月中,王继忠与王超、桑赞领兵战辽,结果王超、桑赞临阵退师,王继忠虽然力战,但还是被萧挞凛所俘。真宗初以为王继忠已经战死,甚为伤感,下旨追封大同军节度使及侍中,荫封其三子官位。

谁知道今年十月中,就在真宗于亲征还是迁都的犹豫之中时,竟然接到了王继忠送来的议和信,才知道他战败未死,竟然已被萧太后招降,封其为户部侍郎,又赐宗室之女为妻,更赐其辽国国姓为耶律,改名显忠。

此时王继忠却是代表着辽国前来和谈。

早在真宗出征之前,王继忠就已经受萧太后之命,通过莫州守将石普,递上和谈的折子。

真宗曾把王继忠的折子拿给宰相看过,数千年来,各国对于战争的看法虽然各不相同,却也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所谓战争,也不过是两国之间的利益关系用经济已经无法解决时,才会发生。

当年太祖赵匡胤在取下江南之后,得获南唐府库,亲自赐封,并说:“待一统天下之后,将以此府库之财赎回幽云十六州。如若不能赎回,则以此府库之财,作为攻打幽云十六州的军费。”

太宗晚年,因为急于收回幽云十六州,不顾宰相赵普的劝说,发动了雍熙北伐之战。这一战不但没能取得幽云十六州,反而令得宋军元气大战,国库空虚。河北一带,因为征兵过多,几乎田地无人耕种。

真宗于亲征前,便与重臣们有过统一,以当前国力尚未恢复,实是无力收回幽云十六州。虽然辽国先提出和议。但真宗不愿先开口言和,以为这是示弱,所以才接受亲征提议,也有向辽证明大宋并非一味软弱之意。辽军深入,宋军以逸待劳,各地勤王之师不日将来,纵然是和谈,也要先打几个胜战,以战促主,才是良策。

便是一力主战的寇准,当年在太宗皇帝之时,亦曾说过这样的话:“唐朝的宋璟不奖赏边疆战功,最终形成开元年间的太平安宁。臣以为边境的武臣求取功劳而招来祸患,才是深可鉴戒的事。”

此时真宗御驾亲征,连获胜战,亦是已经达到以战促和的目地了。辽军果然按耐不住,先行派出议和使者,这一次议和,宋军已经先占了上风。

真宗接见了王继忠。

王继忠一进宫帐,便跪伏在地,哽咽道:“罪臣万不料今生今世,仍能有幸重见天颜,实是惶恐无地啊!”

真宗和颜悦色地令其平身,问道:“朕现在该是称你为耶律显忠了吧!”

当时大宋开国不过数十年,五代十国时的遗风犹在,臣子们朝秦暮楚,所念及的不过是故主恩情厚薄,倒没有多少国与族的不共戴天。象冯道似的事奉五朝十帝,非但不以为耻,反引以为荣。当年杨业曾经是后汉之臣,后投效大宋,却并非忠臣不事二主,陈家谷兵败后绝食,重多的是报效太宗皇帝的知遇之恩而已。

王继忠听了真宗此言,不禁泪流满面,跪地悲声道:“罪臣有负圣恩,但罪臣今生今世,绝不做有负官家之事。苍天可鉴,罪臣虽投辽邦,仍然心怀故主。”

真宗暗暗点头,王继忠十几岁上就跟了他,十几年下来来也算得故主情深。此番王继忠前来和议,他并没有一开口就问罪他投敌之事,反而有意挤兑他一下,便是试探对王继忠仍能够控制几分。见王继忠依然是旧主态度,心里便有些把握了,便温言道:“你既有此心,也不枉朕与你君臣一场,起来赐座罢!”

王继忠恭敬地谢恩后坐下,才道:“去年罪臣与萧挞览作战,孤军奋战至最后,重伤被虏。本想一死殉国,谁知辽人防范甚严,一时不得便死。此后被押送到上京,萧太后与我三番长谈,罪臣与她订下约定,臣终此一生,只为宋辽和议出力,决不为与大宋交战出力。”

真宗眉毛一挑:“哦,萧太后到底与你说了些什么,能让你就此弃宋投辽?”

王继忠叹了一口气:“萧太后确是女主英杰,她说的话并不能招揽臣。可是臣却因此悟到,臣纵死,也于国无补,臣活着,才能够继续为皇上、为大宋效力!”

真宗微微一笑:“朕倒想知道,你如何继续为朕效力?”

王继忠抬头看着真宗:“皇上可知,萧挞览已死,辽军封锁消息,秘不发丧?”

寇准一步跨了出来,一把抓住了王继忠的手:“萧挞览真的死了吗?”

王继忠肃然道:“正是。若非萧挞览已死,萧太后也不会这么快提出和议。”

寇准喜道:“如今正是良机,乘着萧挞览刚死,咱们士气又盛,便可乘胜追击,将幽云十六州全部取回!”

王继忠欲言又止,只得退后一步。

宰相毕士安看了出来,咳嗽一声道:“寇大人,咱们是否先听王大人把情况说完,再请皇上定夺如何?”

寇准一向性气极高,连真宗都不便开口,亏了是毕士安才有这天大的面子打断他的话,亦是提醒他,此刻王继忠仍是辽国的使臣,商议下一步的军务走向,不便当着王继忠的面。

王继忠被寇准方才一冲,亦是一下子不知如此答话,沉默片刻才道:“皇上与宰相商议国政之事,罪臣没有资格与会,罪臣只是把自己这一年中在辽国的所知所见说出来,提供皇上参考。”他停了一下,道:“自辽太宗之后至辽穆宗,此时正是我中原后周柴世宗时期到我朝太宗皇帝时期,辽国国力日衰,基本上都是南朝北征,北国只有防守之功,无还手之力。后周时期夺回了幽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两州,辽国称之为关南之地。我朝开国以来,辽国又损失了属国北汉。直至辽景宗登基,萧太后掌权,阴差阳错,打了高梁河大战和雍熙北伐的两次侥胜。辽国建国以来,争乱颇多,萧太后以妇人之身能够长掌国政,主要是因为这两战的缘故。”

真宗轻轻喟叹道:“先帝两次北伐,不想竟成就了这一妇人。”虽然王继忠小心地用了侥胜二字,但是在座中人都明白,两次大战得胜,又岂能是“侥胜”二字所得来的。

王继忠停了下来,直至真宗点头,方才继续道:“萧太后以军功掌权,自然亦以军功固权。国内一有不稳,她便借着南征之名,调兵遣将,将军国重臣重新分派,以达到排除异已的目地,她虽是个女子,但心性坚韧、善于用人,文有室昉、韩德让,武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与萧挞览辅政。自以为先帝沙场百战,尚能胜之,欺皇上未历战场,因此数番南侵,却也是滋扰边境数城而已。然——”

王继忠话锋一转,见众人都凝神而听,又道:“然人寿终有定,萧太后年事渐高,动极思静。想当年辽太宗极盛之时,兵马进入汴京,在崇元殿上登基称皇。后来到了辽穆宗时期,后周世宗皇帝的兵马都打到了上京,若非世宗皇帝中途暴病而亡,险些灭国…”

真宗的脸色微微一变,当年后周世宗皇帝何等英明,却是因为在攻辽时半途得病而死,留下孤儿寡母不能掌国,以致于江山转手他人,这不能不是本朝历代皇帝长久以来的心病。

众人都在凝视听王继忠分析,一时竟无人观察到真宗的细微神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