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忠犹在继续道:“…国之运势,有盛衰之分。后世子孙,未必人人能如萧太后之能。因此萧太后不能不虑及此点,打算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为子孙后世留一份安定基业。自雍熙大战之后,辽国国内一直不少大臣主张夺回关南之地,萧太后亦不得不对国内有所交待。因此倾全国之兵,来犯中原,以夺取黄河以北为最大目地,底限也是要得回关南之地。虽然天佑我朝,元帅耶律斜轸半途死中军中,却仍未能令萧太后打消此念,稍作休整,便又任命萧挞览为主帅继续南下。虽未夺回瀛莫二州,却攻城掠地直到澶州,已得十几座城池,自以为用以交换关南之地,已是绰绰有余,却仍想得到更大的利益。幸而皇上天威所至,萧挞览死于床子弩,这才令萧太后为之气馁。眼见已经无法再进一步,便生了退意,因此派臣来和谈。”

真宗点了点头:“继忠,你的看法呢?”

王继忠犹豫了一下道:“萧太后老之将至,希望在自己的手中达成百年和议,安心归去。此时乘着其兄萧挞览刚死,她心神大受打击之时,若能够在萧太后手中达成合议,实对我朝大大有利。否则错过此时,辽国皇帝年富力强,未肯轻易妥协,这一拖下来,两国又要数十年交战了。”

毕士安沉吟片刻道:“辽国皇帝若不肯轻易妥协,便是我们与萧太后签订了和约,将来未必不生变故。”

王继忠道:“萧太后威望极高,她手中订的合议,没有极大的理由,后人未必敢轻易推翻。且辽国皇帝事母至孝,此约一定,于他这一世,必不也推翻。”

真宗点了点头,道:“这倒也罢了,你且先下去罢!”

王继忠告退后,真宗转头对帐中的重臣们道:“你们都听见了?”

众臣们忙应道:“臣等都听见了。”

真宗点了点头:“都下去好好想一想,拟个条陈上来,明日再议!”

第三十九章

次日,真宗令阁门祗候曹利用出使辽营,与辽人作初步议和,这边则由毕士安等人商量议和的细则。

曹利用进入辽营,萧太后问韩德让:“这曹利用是什么人?”

此时的韩德让已经身兼多职,拜为大丞相,兼任南北二院枢密使,封为晋王。

萧太后曾于数年前率身边重臣近侍,驾临韩德让的王府,举行家宴。她与韩德让虽然未正式诏告天下举行大婚,但那一晚宴上珍肴,与民间婚礼均是一样,众臣赴宴时,亦是心里明白太后与韩德让已行民间之礼结为夫妻了。

那日之后,萧太后便赐韩德让赐国姓耶律,封为晋王,姓名列入皇族宫籍,位于诸亲王之上,便是当今圣宗皇帝,亦尊称他为一声“叔王”。韩德让无子,与圣宗关系甚为融洽。

此时听了萧太后的问话,韩德让道:“曹利用是曹彬的侄子,曹彬为宋朝开国第一名将。听说他临死前,宋皇亲往探视,曹彬于众多子侄之中,只推荐曹利用一人,可见一斑,此人机辩无伦,慷慨有志操,确是个佳选。”

萧太后点了点头,与韩德让商议了一会儿,便召了曹利用进来。

曹利用进得宫帐,一眼看去,但见一个身着契丹服饰的贵妇坐在上头,红袍红帕,剃去前额的头发,归总到后面盘成辫子,显得前额更为广阔,脸上涂着一层厚厚的黄粉,便是契丹族妇女常饰的“佛妆”,但见这萧太后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英姿焕发,不见老态。

与萧太后并肩而坐的是一个着契丹王袍的老者,看似温文,却有不怒而威的气势,显见此人便是辽国实质上的太上皇韩德让了。

坐在两人下首的,则是身着汉服的辽国皇帝耶律隆绪了。自辽太宗耶律德光以来,辽国惯例是皇帝着汉服,太后着契丹服临朝听政。

皇帝之下,便是辽国几名重臣。

韩家三代辽国为臣,早已经契丹化了。曹利用暗忖:此时韩德让着契丹服,辽帝却穿着汉服,不知情的人倒是看不出谁是契丹人谁是汉人来。

曹利用见过萧太后与辽帝,便开始谈判。

此时萧太后已经占据了十几个城池,心中自觉得筹码极大,道:“关南之地,本是我国所有,其余所占诸城池,如果贵国皇帝真有诚意议和,我大军远来军费甚大,把军费岁币谈下条件来,我们自可酌情退出部份来。”

曹利用正色道:“太后此言差矣,关南之地系我国疆土,怎么说是贵国所有。臣来之前,皇上曾有言在先,大宋疆域,寸土不让。”

萧太后冷笑一声:“关南之地,乃是北晋割让与我国,被后周柴宗所占去,如今还我,理所应当,怎么说不是我国所有?”

曹利用道:“北晋后周,与我朝无关。太祖太宗开国之时,便已经有了关南之地。若是让与贵国,让皇上将来如何见列祖列宗,万不可能。甚至于军费岁币,这也要看皇上的旨意如何!”

萧太后怒极反笑:“和谈是双方得益的事,贵国狮子大开口,一毛不拔,这不是和谈,是开玩笑来了。就凭你们宋国节节败退,让我们打到家门口来了,还敢谈条件?你回去吧,等我们打进开封城,自与你们谈判!”

曹利用从容道:“近日来节节败退的,是贵国,还是我朝?太后一生功业,恃的是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和萧挞览三人,如今这三人俱死,三军无帅,辽军还能再进半步吗,更何谈打进我们京城。太后孤军深入我境,如今各路的勤王大军都已经向此地推进,和议不成,太后便是想全身而退,都很困难!”

萧太后一听大惊,立刻看了王继忠一眼,冷笑:“显忠,这是怎么回事?”

王继忠强作镇定,只觉得心头一寒,这一眼竟像是要剜了他的心去似的,只觉得悸动不已。

曹利用微微一笑:“前日我们在郓州,抓到一个贵军的细作问斩了。贵军的细作能够派到我们城中来,你们深入我大宋境内,到处是我们的耳目,又能够有何事瞒得过我们?萧元帅的死,太后虽然封锁了消息秘不发丧,却瞒不过有心人。那日太后亲临棺车,恸哭失声,又为萧元帅之辍朝五日,消息当然早就走漏了!”

王继忠趁机跪地奏道:“臣一进宋营,寇准就劈头问臣这一句话,臣也给吓坏了!”

萧太后脸色稍敛,闭目想了想道:“你这个人不能谈事,我明日另派使臣,到宋营亲见你们皇帝,你下去罢!”

曹利用微一鞠身而下,萧太后见着他的背影,长叹一声,只觉得一阵倦意袭来,转头问道:“德让,皇儿,不想宋人如此难制,你们意下如何?”

辽圣宗耶律隆绪看了看韩德让道:“但不知叔王的意思如何?”

韩德让沉吟片刻道:“曹利用此人棘手,还是照太后的意思,釜底抽薪,我们直接派人与宋皇谈判。”

萧太后点了点头:“何人可用?”

耶律隆绪道:“儿臣认为,飞龙使韩杞可用!”

韩杞亦是韩德让的族人,精明能干,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萧太后点了点头许可,次日,便派出飞龙使韩杞直至宋营谈判。

过了几天,契丹使臣韩杞,随同曹利用回到澶州求见。

曹利用上奏真宗:“辽国欲得关南地,臣已拒绝,就是金帛岁币,臣亦未尝轻许。”

真宗点头道:“此番和谈,首要条件就是辽人全部退出所在占土地。关南地归中国已久,决不可与。至于其他方面,在汉唐之时,均有以玉帛赐单于的故例旧事,倒是可以商议的。”当即传了韩杞进见。

韩杞向真宗行过礼,呈上国书,也同时说了辽人和谈的底线:索还关南地即可订盟。韩杞道:“关南之地,在本朝穆宗皇帝手中失去,全国上下,无不引以为国耻。当今皇上继位之初,全国上下,便都无不以恢复关南之地为已任。此番倾全国之兵南下,并非为占南朝的土地,而是要恢复故土。如今关南之地虽然未得,我们愿以手中现有的宋国十余座城池关换。我们若是只得金帛回去,太后与皇上,都无法向国人交待!”

真宗道:“关南之地,乃祖宗所传。朕既已经御驾亲征至此,若是要割地求和,朕宁可率大军决一死战。你不必说了,留下国书,且下去罢!”

韩杞怔了一怔,想不到宋帝态度如此坚决,竟然说出决一死战之言,看来倒是他们先前小视了他,太后釜底抽薪之计,只怕不成。心中暗忖,也只得先行退下。

韩杞退下后,寇准奏道:“以臣认为,现在辽国来求和,非但不与金帛,而且还要他上表称臣,献还幽蓟十四州之地,方是长治久安之计。否则数十年后,辽国必然又会来生事了。”

真宗看了寇准一眼,点头道:“寇准此计甚好,明日你且将这番话,说与韩杞听罢了!如此,更能促使萧太后放下幻想,早日达成合议!”

寇准大惊:“皇上,臣并非以进为退,臣说的是实情!”

真宗笑道:“倘若真叫你这样说,这场合谈就完蛋了,那是非打不可了。这一战下去,胜败究难预料,就是战而获胜,也要伤亡无数,朕心总觉不忍。本朝立国不久,天下未定国库空虚,当年汉高祖开国之初国力尚弱,也曾赐金帛于匈奴,后来文景之治国力强大,这才有汉武帝发下那‘凡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来。朕且数十年后,子孙果能英明,自能重兴大国雄风来!”

寇准还要再言,毕士安拉了拉他的袖子,递个眼色,道:“臣等告退!”硬拉了寇准出去。

第四十章

出了宫帐,寇准愤愤地道:“老相爷,你何以阻止下官!”

毕士安点了点头道:“你到我营帐里说话罢!”寇准无奈,只得随毕士安离开。

寇准为人,本就桀骜不驯,当年在先帝太宗面前,尚还心有敬畏,当今天子为人性情谦和,更添了他几分傲性。满朝文武唯一能令他稍作退让的,也只有毕士安了。

真宗为开封府尹时,毕士安便为开封判辅佐,真宗为皇太子,毕士安则接替真宗为开封府尹,真宗继位,毕士安则先后辅佐吕端、李沆为副相,精通政务善于处事为人老道,深得真宗倚重。

照说寇准的脾气,那是见谁顶谁,不过奇异的是这么多年来一直也有人欣赏他的脾气,毕士安就是其中的一个。先皇太宗皇帝临终前将寇准贬职,真宗继位之后,宰相吕端与寇准脾性不太合,也没特别地想起他来,吕端告病后,李沆继位为相。毕士安便提起寇准来,这才召寇准回京。李沆去世后,真宗便打算起用毕士安为相,不料毕士安却极力举荐寇准,真宗以为寇准好刚使气,毕士安多次劝说,这才使得真宗打消顾虑,准备起用寇准为相。

不料刚刚准备任寇准为相,寇准便卷进一桩谋反案中去了。有人密告寇准结交安王元杰图谋不轨,寇准险些被陷下狱。又是毕士安出面力保,并亲自过问此案,为寇准洗清冤清,并将诬告者处死。直至这番辽人入侵,毕士安再度力荐寇准,真宗下旨令毕士安与寇准同时为相,毕士安位居寇准之上,却并不十分插手,任由寇准处置。

有了前后这多次的恩遇提携,寇准对于毕士安十分感激敬重,再加上毕士安为人持重,思虑深远,虽然出言不多,但是偶发一言,却正是寇准所不足之处,令寇准也不禁为之畏服。

因引寇准虽然心有疑惑,却还是忍了下去,跟着毕士安进了他的营帐。

毕士安年纪已老,走了这几步便有些喘息,寇准忙扶他坐下,才道:“老相爷,您现在可以说了吧!”

毕士安递给他一叠的卷宗,道:“寇准,你先看看这个吧!”

寇准将信将疑地看了毕士安一眼,坐下来看着那叠卷宗,越看脸色越是难看,看完了,抬起头来道:“这,真的到了这步田地吗?”

毕士安叹了一口气道:“寇准,你天纵奇才,远在我之上,因此我数次全力荐你为相,不管做任何事情,我都全力支持你。年轻人血气方刚,一心建功立业,我也年轻过,自然都能明白。可是先皇两次北伐,已经耗尽了大宋的元气。你可知河北一带,连耕种的壮年农夫都找不出来了?”

寇准道:“那以老相爷之见呢?”

毕士安摇了摇头,道:“我能有什么见识,只不过当年我曾有幸聆听老丞相赵普谈北疆之事,确是极有道理。他曾说:观历朝历代的各国相处之道,若能以财帛平息,便兵戈不兴。只有用金钱解决不了的纠纷,才会发生战争。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何等威风,犹有筑长城防匈奴之举;隋炀帝远征高丽,以致于财尽民怨失了江山。北方部族的侵扰,并非自我朝始,亦不会自我朝而结束。历朝历代以来,中原安定,则北国不犯,中原板荡,则北方骑兵大举南下。自唐末以来百余年战争不息,直至我大宋立国,百姓方有这太平日子。立国之本,以民为贵,战乱连年,非是国家的祥兆。他认为我们只消得在边关一带,加强防护。城高河深,契丹人都是骑兵,难以进攻。中原地大物博,只消得有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国自然富,民自然强。辽人南下若是无所得,北方苦寒,必为争夺水草而自相残杀,我们自可得渔人之利。”

寇准道:“对,此番萧太后急着议和,亦是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何不借此逼他们达成我们的目地。”

毕士安欲要说话,忽然只觉得一阵心悸,伏下身去喘息半晌。寇准急忙上前扶住唤道:“老相爷、老相爷——”只觉得手上扶住的这个老人衰弱无比,那一头白发此刻瞧上来格外地令人心惊。

毕士安喘息住了,才道:“寇准啊,和议和议,双方必然有所和解,方才议得成啊!你一点余地都不留给别人,那这战就停不下来了。就算签了协定,也保不长啊!萧太后虽老,辽帝还年轻啊!”

寇准不服道:“老相爷的意思,还是主和了?只是好不容易御驾亲征,才落得个这么一点成果,下官实不甘心,下官不能附议!”

毕士安看着他,缓缓地道:“你必须附议。你可知道,军中已经有人传言,说你寇准挟主邀功,希图久掌兵权,所以不允和议!”

寇准一听,只觉得一股血气涌上,怒道:“这是诽谤!”

毕士安叹:“我知你知,这是诽谤,但是既有此言,五代十国挟兵弄权的事太多,本朝最忌这个。寇准啊,你的性子太烈,有我一日,我有时候还能够阻止一下你,另外官家还能听得进我几句倚老卖老的话。我只怕我去了之后,你处处要强,这样的诽谤会不止一个啊!如今和议已定,你不要再坚持了!”

寇准仰天长叹道:“忠而见谤,我尚有何言啊!”

毕士安闭目养息片刻,睁眼道:“寇准,我力主和议,除我朝情况和辽国情况均是到了应该议和的时候,还有第三点…”

寇准看着毕士安:“第三点是什么?”

毕士安缓缓地道:“宋辽和议达成,对辽国来说,夏州李继迁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我们正好借此收回银夏五州。”

寇准浑身一震,缓缓施礼道:“是,老相爷深谋远虑,寇准所不及也。”

因寇准不再坚持,两方使臣奔走多日,和议终于初步达成。真宗有旨,虽然是有汉唐前例,和亲亦是国耻,因此必须“一不割地,二不和亲”。

辽人放弃关南之地的要求,但是辽国穷困,要宋国每年都付给金帛支援,称之为岁币。

毕士安叫三司使丁谓算出,一旦宋辽和议达成,除却省下军费以外,每年光是宋辽边境中榷场贸易中就可得一百五十万贯。和议达成,这每年榷场收入,算是额外所得,正可用来支付给辽人的岁币。

毕士安在上报时,以决不可动用现有的收入,请真宗按最保守估计为每年榷场收入所能得到的一百万贯作为谈判底线。

真宗将这个数字亮给曹利用,曹利用领旨后出了宫帐,寇准已经早候着他了。临行前,寇准对曹利用道:“皇上虽有敕旨给你一百万贯和议,但是你听着,若是答应的数字若超过三十万,我便以皇上所赐的御剑先斩了你,再向皇上请罪。”

曹利用心中一凌,道:“寇公放心,曹利用必不负使命!”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12月,宋辽和议达成,史称“澶渊之盟”,主要内容如下:

辽兵北撤,退出所占的十几个城池。宋国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辽国,“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双方交换誓书,彼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并且约同“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这条约也永久有效,所以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书中两方都称宋皇为“大宋皇帝”,辽主耶律隆绪则为“大契丹皇帝”,不称辽。

议和成功,大赦天下。朝廷收瘗战殁遗骸之余,也同时停太宗当年为北伐所增一的江南榷酤钱,及罢民间飞挽。宋辽互市后,进行榷场贸易,每年给辽国的岁币,皆从榷场岁得之息。此后宋辽不加兵者一百二十年。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军撤出已占领的十余座城池,退至雁门关外,两国罢战。

黄河以北的这块土地,自唐末以来一百多年,就从未停止过争战。便是中原定鼎之后,黄河以南的百姓已经得到安居乐业,而这里却仍然是受战火侵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先是后晋占据此地,然后是辽太祖南侵,此后又为北汉所占据。后周世宗柴荣攻辽,得回了关南之地。宋太祖三次北伐,灭了北汉得一胜战,高梁河之战、雍熙之战却是两败。此后辽国报复,年年举兵侵扰。虽然是两国交兵,互有胜负,却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边境百姓子不识父,妻不见夫,或因战乱遭劫倒毙路边无人收尸,或因两国相互报复被掳埋骨异国,或因被临时征兵抓伕血溅沙场…多不胜数。

如今竟知道可以两国罢兵,边境互市,不少老人相扶着涌上街头,竟是伏地痛哭道:“不想此生此世,还可以活着见到太平日!”

辽人北撤,真宗亦派出使臣,到受战争侵害的各州,安抚流民,开仓放粮,掩埋尸骨,促进农事等。

真宗亦亲自驾临澶州附近慰问军队与百姓。车驾到处,无数百姓遥望着车驾磕头,山呼万岁。真宗自车驾中遥遥见到,心中感动,对身边的刘娥道:“人生能得此时,夫复何求。中国百年板荡,但得百姓能有百十年安定,也就罢了。若是天下不定,枉自征战,到头来还不是与他人作嫁衣裳!”

刘娥沿途看着百姓的欢呼,她的感受比真宗更深。自从随真宗出征以来,沿途所见的赤地千里,沿途所见的百姓逃难,时时令她想起昔年的蜀道逃难之情。她想到王小波、李顺等人,想到百年征战,今日终于有了一个结束了,心中感慨万千:“官家,古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从古到今,有多少为君者都是挂在嘴边,真要放下自己的虚心名而能做到,能有几人!臣妾幼年受离乱之苦,于此深有体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真是胜过任何表面上的丰功伟业!”

真宗点了点头,辽军虽撤,他亦是不忙着回京,意欲多巡视边关。不料京中急报传来,留守京中的雍王元份忽然重病不起。真宗大惊,因车驾到京,还需数日,因恐京中无人,立刻派了参知政事王旦快马回京,权任东京留守,暂主持大局。这边立刻传旨,准备车驾回京。

第四十一章

过了数日,车驾回京。此时和平消息,已经传扬京城,此时汴京繁华,已经有五六十万百姓安居,繁华日子过惯了,原听说辽人逼近京城,都是惴惴不安,此刻听得辽人北撤,天下太平。家家户户备了香案,早早准备迎接圣驾还京。

回到京中本已是岁末,景德二年开春,真宗以与辽国达成和议,大赦天下,同时,大量裁减河北诸州的士兵回乡。此一举不但省下大量军费,而且春分正是农耕时节。河北诸州之地已经荒了数年,转眼已见到处兴盛之势了。

刘娥回到了京中,从广阔的天地回到宫庭,忽然间,她对这个住了许多年的宫庭,感觉到不习惯起来了。虽然出征前后,也不过未到一个月时间,然而这一个月的变化对于她来说,却比这十几年来得更加强烈。

她站在院中,四周是高高的宫墙,只有头顶上一方小小的天空,这一方天空她看了十几年,从紫萝别院到嘉庆殿,都是这么一方小小的天空。她十几年以来习惯了这一方小小的天空,然而现在,她却感到无比的压抑,她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出征路上沿途看到的那一望无限的旷野,那策马飞驰的自由,那城楼上的床子弩闪着寒光,那城楼下千军万马中的一点红袍飞扬。

回宫之后,她依例去拜见皇后出来后,没有回宫,而是走上了宫墙城头,站在城头向远处遥望,缓缓地吐出心中的一口郁气来。现在她明白,为什么真宗那一次远征回来之后,会天天来到城楼上遥望远方一会儿了。

她原可以如出征前一样,在皇后宫中呆足一天,可是她却只请过安之后就匆匆离开了。她已经失去那份耐心,失去了那种从容闲笑着和皇后斗着机锋口角的心情,过去她不管顺境逆境,她都可以永远以微笑相处。忍不下的,硬生生也忍下,该得意的,也可压抑三分以免刺激到对方。多年来,她周全完美,她喜怒强抑为了什么,为了息事宁人,为了不起风波,为了永远不让自己再度遭受当年的被逐,被弃,为了让别人无可挑剔,她处处求全,她永远在被动地接受着挑战,永远要在事前做足准备,事中被动应战,事后一忍再忍。

忽然之间她累了,厌倦了,如果不是这一次的出征,这一次的险被谋害,这一次的拼死脱逃,这一次的走出宫庭,也许她不知道要过多久,才会跳出这一方宫墙,仔细地看看自己,看清周围的一切。

“取镜子来!”刘娥忽然道。此时她出行走动,自然也有一二十名宫女内侍跟随,带着一应用具。她一言既出,一面铜镜立刻递了上来。

这么多年来,她天天看着镜子,却只为整理容妆,看看自己的表情笑容是否不到位,可是此刻,她却只是想认认真真的看清自己。

“这是我吗?”看着铜镜中那张雍容华贵的宫妆美人,重重的脂粉,永恒的微笑,仿佛一张假面具似地套在脸上。她有多久没这么仔细地看过自己了,记忆中那个爱哭爱笑、敢言敢怒、俏生生的小姑娘到哪里去了,那张曾经对着皇泽寺的则天神像发问,对着强横无比的桑老大据理力争,对着太宗皇帝倔强申辨的面容哪里去了?

完美无暇的微笑忽然间有了裂痕,她轻轻地颤抖起来,“我要这样永远永远用这样的表情,过完我的一生吗?我何必要强颜欢笑,何必要甘守其位?”那一刹那,皇后的暗讽、雍王妃的明嘲、皇泽寺的则天像、澶州城下的大红袍…一骨脑儿涌上心头来。

“啪——”地一声,那面精工巧制的铜镜从高高的宫城上面飞了下来,越过积雪的树梢头,扫下一堆积雪摔落在地面,摔得四分五裂。

刘娥一拂袖:“回宫!”

次日,真宗亲自驾临雍王府,探望雍王元份的病情。

刘娥静静地坐在嘉庆殿中,泡了一壶消滞化气的药茶,等着真宗回宫。

一个时辰之后,真宗回宫。

未进内殿,远远听到走廊上真宗的脚步声已经充满了怒气,过了片刻,真宗掀帘进来,刘娥含笑站起来问候:“官家今日探望四爷,他的病可好些了?”

真宗哼了一声:“不消说起了。有这么一个女人在,四弟的病,还不越来越重了!”

刘娥早料定此事,故作不解:“怎么了?”

真宗坐下,喝了一杯热茶,这才说了今日所见。却原来雍王妃十分悍妒,雍王元份重病,身边竟然连一个侍女也没有,只用些僮仆侍候。真宗当场暗怒,却碍于雍王病重,不便当着他的面发作,只坐了一会儿,便要起身离去。

刘娥听完笑道:“原来为此事生气,这有何可气之处呢,臣妾有个主意,不知道成不成?”

真宗问道:“什么主意?”

刘娥笑道:“雍王身边既没有侍女照顾,甚是可怜,官家是他的亲哥哥,不知道倒罢了,如今知道了岂能不管不问。雍王妃敢将雍王身边所有的侍女逐走,可是官家御赐几个宫中女官照顾雍王,谅这雍王妃也不敢将宫中之人怎么处置。如此,雍王有人照顾,官家也放心了。”

真宗点了点头:“这倒也罢了,就依你的主意。”转念一想,怒气不息道:“当日朕未登基时,便听说此人悍恶,王弟身边所有侍女,略亲近些,都会被她鞭杖而死。近年来不闻她的恶行,只道她年纪渐长晓事些,谁知道依然如此不堪!”

刘娥淡淡笑道:“官家做了天子,日理万机,哪里顾得来这些寻常家长里短的言语,自然是到不了您的耳边。人家或看雍王的脸面,或以为她是皇储的生母,许多事不敢说不敢传的,这人种种可笑的不堪的事儿多着呢!”

真宗挑了挑眉:“哦,还有什么更不堪的事情不成?”

刘娥早令雷允恭等人退下,这边喝了一口茶,才闲闲地道:“臣妾也只敢告诉三郎,听说雍王妃自恃是皇储的生母,俨然以未来的皇太后自居,背地里把自己衣服器皿上,都偷偷弄上皇家的龙凤式样,底下人不许称她为王妃,要称她为娘娘。她还纵容府里头自己娘家的人,私下里结交大臣,如今就开始封官许愿,说将来允让这孩子做了皇帝会如何如何…”

真宗脸色大变:“反了反了,这是结党谋逆。哼,朕还没死呢,她是不是现在就想咒着朕早死了?”

刘娥叹了一口气,道:“臣妾只愁,将来她自恃着皇子生母的缘故,插手朝政,弄得母党专权,天下岂不是要大乱了!”

真宗脸色铁青,自齿缝里挤出一句话道:“朕知道了。如今元份病着,且再容她几日罢了!”

目送真宗远处,刘娥咬牙笑道:“将门之女,闺阁中也能杀伐决断?可笑你我无怨无仇,你却做事太不给自己留后路了!”她轻轻吁出一口长气,含笑回头对如心道:“可笑皇后借的这把刀怕是要废了!”

如心心中一凌,退后一步恭身道:“是!”

刘娥悠然道:“有空经常把小皇子抱来,这孩子可怜劲儿的,虽然名义上两个母亲,可怕是以后谁也照顾不过来他了!”

第四十二章

作者有话要说:

郭后…俺还米把她杀死呢!

此时京中诸事皆是忙乱,随驾北征的老丞相毕士安与大将李继隆都因年事已高,先后病倒。到了八月中旬,先是雍王元份,重病不治去世。

真宗大为悲伤,追封元份为太师、尚书令等爵,又派朝廷重臣治丧,葬礼极尽哀荣。甚至还派在宫中的皇储允让,到雍王灵前行了一礼。

雍王妃李氏在雍王死后,将当日真宗派去雍王府的四名宫女奉还宫中,真宗叫了这四名宫女来问话。这四名宫女是当日真宗探望雍王时,见雍王身边无使女侍候,刘娥献言特地遣出照顾雍王的。雍王妃李氏为人奇妒无比,在此前府中若有使女敢亲近雍王者,都被她或打或杀的,弄得一个皆无。此四名宫女,是皇帝所留,又未正式赐于雍王府,雍王妃不敢动她们,却也没有好脸色给过她们。此时雍王一死,便迫不及待地上表将她们送回宫中了。

这四名宫女身为宫中女官哪里受得这个,回到宫里,便跪于真宗面前,将雍王妃种种恶形恶状诉于真宗。又说雍王病重,雍王妃只顾自己作乐;又说雍王是被王妃恶语冲撞,活活气死;又说雍王妃在雍王死后,不但不哀伤,而且有不少对当今皇上不敬的言辞;又说雍王妃在府中日日扬言“我儿子做了皇帝如何如何的”等等的话。

真宗大怒,立刻叫周怀政拟了旨意,待要发放,想了一想,却又先放下了。

雍王府的丧事过了头七,雍王正式下葬之后,文武百官们散去,整个雍王府顿时空了下来。只有雍王翊善晁迥先带着雍王府的属官们,还在料理诸项后事。

宫门大开,一队宫卫飞骑直抵雍王府,周怀政手捧圣旨,昂然直入:“圣旨下,雍王妃李氏接旨!”

晁迥先在王府经历的事多,此时看着周怀政入府的架式,大有当年王继恩入许王元僖府杖杀张良娣气势,心中已是冷了半边。连忙请出雍王妃与王子,摆下香案接旨。

此时妾侍所生的次子允怀已经不知何故夭亡了,只有雍王妃所生的长子允宁,才不到十岁,茫茫然地随着母亲下跪接旨。

周怀政站在灵堂中间,大声宣读圣旨:“察雍王妃李氏,生性悍妒凶残,杖杀婢女、气死雍王。又察先帝驾崩之时,戚里皆赴禁中,伊称疾不至。衣服器用皆饰以龙凤僭越逾制。又察伊居元份丧,无戚容,而有谤上之语。且结交外臣,有谋逆之言,又纵容母族行为不法。着削去李氏雍王妃封号及一切爵禄国封,贬为庶人,立即迁出雍王府,置之别所。雍王府翊善翰林学士晁迥先辅佐无状,降为右司郎中。钦此!”

李氏听着周怀政朗声读着圣旨,仿佛被人当头一棒打下,顿时化为石像。直到周怀政宣读完圣旨,还没回过神来,傻傻地跪在那里。周怀政催了数声,见李氏仍然怔怔地,只得将圣旨交由晁迥先道:“晁大人,日落之前,李氏要迁出雍王府,事情就交给您了!”

晁迥先无奈,只得走到李氏身边道:“王妃——咳,夫人,周公公催着呢,您是否该…”

李氏如梦初醒,抬起头来发出一声绝望的呼声:“不,这不是真的——”她毕竟是将相门第,此时回过神来,早收起往日的骄横之气,忙一把将允宁紧紧抱在怀中,冲周怀政磕下头来道:“圣上明察,公公当替我辨白,我是叫小人诬陷了。我对圣上一片忠诚怎么会有谤上的言语,我亲生儿子都入宫了我怎么会有谋逆之心,我与王爷结发夫妻几十年相濡以沫衣不解带地侍奉他啊!千不念万不念,生母蒙冤叫皇储以后怎么面对臣子,我儿允宁还小怎能没有母亲顾料啊…”

周怀政面无表情地道:“夫人何必为难我们这些奴才,我们也只是奉旨行事罢了!圣上是最仁厚的人,夫人自己种的因结的果,到此时还诬圣上冤枉了你不成?夫人若有怜子之心,就该早早起身出府,何苦再继续连累宫中的皇储、府中的小王爷!”

李氏神经质地抱紧着怀中的儿子,仿佛是抓紧救命的稻草,不停摇头,不停地抽泣。周怀政咳嗽一声道:“圣上有旨,小王子尚小,乏人照顾。宫中赐下四名嬷嬷,并由许王妃就近照顾。夫人可以放心去了!”

晁迥先心中暗叹,雍王妃的罪过较之当日许王府的张良娣要重,但是所受的处罚也仅是废爵出府,较之当年张良娣灵前当场杖杀,当今圣上已经是仁厚许多了。却就为当今圣上素来性情仁厚,李氏估计错误,以为仗着有儿子做护身符万事皆可,却不知道再仁厚的天子,也是逆不得龙鳞的。心中想着,却也不免帮着周怀政,将李氏半哄劝半强迫地拉开,押送出府。

昔日威风赫赫的雍王妃,此时只着了一袭麻质孝衣,没有半点首饰行李,没有一个侍从,被押上马车,送到城西一座废弃的旧行宫,幽居起来。

第四十三章

雍王妃被贬为庶人的消息,几乎是最快的时间内被人报到了寿成殿,郭后正服完了药,听了这个消息,只觉得服下的药汤全部化成了冰水,哽在胸口,顿时咳嗽不已,咳了半日,终将方才的汤药全部呕了出来,伏在枕上喘息不已。吓得来报的刘承规忙跪在地上请罪。

郭后喘息了半日,抬起头来冷笑道:“好、好、好个刘妃,我倒她真贤惠了,不承想她如果才见厉害了!”

侍女莺儿在一旁忙扶着郭后,恨恨地道:“奴婢当日就说,娘娘休教她给哄了。果然不过安静得几天,娘娘眼错不见的,她那里就对雍王妃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