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惜手下动作微微一顿,随后却是只能应了一声。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再说别的也不合适。不过,这个话题上不说了,她来这里本身的目的,却也是不妨碍的:“太后您之前不是不喜欢陶姐姐?怎的这次却是又松口让她当太子妃了?”

太后看了顾惜一眼,无奈叹了一口气:“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太子新丧,不合适重新大张旗鼓的进新人,而且,她毕竟生养了孩子,总不好亏待了她。况且,她名声也一向不错,陶家也是慢慢的恢复元气,选她也不算是将就了。”

说完太后又看了顾惜一眼:“你以往不是挺喜欢她的?怎的今儿听你这个意思,却是不看好她?”

顾惜一怔,随后垂眸道:“倒也不是不喜欢了,只是总觉得陶姐姐身份毕竟低了一些,只怕不能服众。”

“也不没什么,太子身边的女人,倒是也没有比她身份更好的人了。”太后微笑言道,又问起别的事情:“你呢,皇帝可有提起给你进位份的事儿?”

顾惜摇摇头:“皇上忧心国事,倒是没功夫关注这些小事;

。我也不敢拿这些事情去烦扰皇上。”

太后赞许的拍了拍顾惜的手:“做得好。女人啊,识大体懂规矩才是最重要的。你看看太子妃,不就是因为这个才得了太子看重?你也别担心,不管是什么时候,谁也不会亏待了你。有我和太子呢。”

顾惜羞涩低头浅笑:“我听太后您的。”顿了顿又怅然道:“若是我也能有个孩子就好了,日子也好打发些。如今皇上不用我服侍,又没到您这里的时候,颇有些无趣呢。”

太后挑了挑眉,“哦?那我倒是有个好提议不若你多读读佛经罢。他能让人心平气和,更有许多大道理。且也颇能打发时间。”

顾惜没料到太后会这样说,倒是怔神了一下才应了声:“好,我回去就试试看。”

太后便是又闭上眼睛继续惬意的享受。

顾惜看着太后满脸的皱纹,眼底闪过一丝情绪,不过很快就又低头继续与太后捏腿了。

太后闭着眼,心里却是微微的叹息了一声。

陶君兰抽空去了一趟陈家陈赋回来之后,她倒是还没过去看过。也不知陶芯兰如何了。不过虽是没瞧见陈赋的样子,李邺回来的时候也是曾经和她说起过陈赋的情况的。

只说陈赋人是瘦了也憔悴不少,不过却没什么大碍。

见了陶芯兰的时候,陶芯兰果真神色倒是比以前更鲜亮几分,显然是因为陈赋回来的缘故。当然,肚子也是越发的明显了。

“这下你可放心了?”陶君兰忍不住笑着打趣了一句。

陶芯兰倒是也不觉得不好意思,大大方方的点点头;“如今可算是放心了。他这一回来,我婆婆也是分走了不少注意力,倒是不再只盯着我了,我可松快不少。”就是平日里喝不下的补汤之类,也算是有人帮着喝了。

陶君兰见状忍不住笑着摇头:“你呀,身在福中不知福。”随后又问了几句陈赋的情况,这才罢了。

现在因还没正式册封行大礼,所以她去了陈家倒是也没闹出太大阵仗:不过众人来请安行礼却是少不了的。

待到打发了旁人,陶君兰便是幽幽的叹了一口气:“待到以后进宫了,想来看你都不成了。就算想见见你,也是只能召你进宫去。偏宫里规矩又多。”

陶芯兰笑盈盈的;“只要去见姐姐,再远我也是舍得跑的。再说了,宫里怕什么?说白了规矩不就是人定的?将来姐姐想怎么,便是怎么样规矩就是了。”

陶芯兰这话颇有些狂妄的味道。

陶君兰却是舍不得斥责她,只提醒了一句:“好了,不说这些了。我今儿来看看你,也是想着给你涨涨威势,好让你们府中那些人睁大眼睛看看,别想着欺负你,你可是有靠山的。”

说到最后,陶君兰自己都是忍不住笑了:“不过如今看来,却是我多虑了,以你的个性,谁能欺负了你?”

陶芯兰这才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不过随后又道:“改日咱们一起去看看哥哥吧?以后你进宫了,想见哥哥可不容易了。”

女眷倒是方便,可是想要见男子,哪怕那是自己亲弟弟,却也不那么容易。除了重要宴会上,几乎陶君兰是不可能见到陶静平的。也不能请陶静平去后宫。

想到这个,陶君兰便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舍不得。之前一直盼着进宫,可是如今要进宫了,她才陡然觉得时间真是太匆忙了,许多事情也都很舍不得。

“不过,总归这是好事儿。”陶芯兰悄悄的和陶君兰咬耳朵:“姐姐以后可别太心软了。要我说,还是得寻个机会彻底扳倒了皇后才行。不然这么一尊大佛压着,做什么都不能称心如意,那可真是糟糕极了。”

陶君兰看了一眼陶芯兰一本正经的样子,轻轻拍了她一下:“好了,我难道还要你提醒?我心里有数,你别操心,好好养胎早日给我生个侄儿才好。”

陶芯兰嘟起嘴:“怎么都盼着我生儿子?万一生了女儿怎么办?”

“那也是我的侄女,谁敢嫌弃?”陶君兰故意板起脸来言道,不过这也不全是玩笑话就是了,她是真这么想的。有个太子妃姑妈,谁敢嫌弃?只怕以后只愁没法选夫婿,因为求亲的人太多了!

陶芯兰破涕为笑:“福清也说如果生了女儿也不会嫌弃。还算他识相。”

“姑娘也挺好。”陶君兰笑着道;“先开花后结果没什么不好。就是九公主那边,真生了女儿下一次再努力就是了,也不碍着什么的。姑娘也更和娘亲近一些。”

“嗯。”陶芯兰笑着点头。末了又悄悄问:“你上次不是说孔家来找你了?这么久了,难道他们也没动静了?”

提起孔家,陶君兰的面色冷了几分:“相信很快就会有动静了。”不管之前是孔家害怕惹火烧身还是怎么样而不肯听她的话,帮着陶家翻案。可是现在却是不同了,孔家这一次必然不会再坐得住。

“那姐姐你真打算放过他们?”陶芯兰皱着眉头轻声问,说实话,想起当年被孔家拒之门外,只得了一张退婚的信,她就恨不得让孔家人都去死,就是已经死去的孔玉辉,最好也是要再从坟墓里拉出来,挫骨扬灰!

陶君兰微微摇摇头:“自然不能轻易便宜了他们。只是,我却也不会胡乱动手脏了手,更留下别人拿捏埋汰我的话柄。当年,他们落井下石,如今自然就要承担上一个诬陷的罪过。我要让他们一家人都分开,这辈子都再团聚不得!”

虽说不是孔家害得陶家家破人亡,可是孔家却也是添砖加瓦,有一定因素的。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颠沛流离之苦,一家不得团圆之苦,他们却必须要尝尝的。

而且,活着远比死了更受罪,不是吗?

(当当当~月票加更到~有票票的童鞋,可不要在藏着啦~另外小提示,最近天气各种反复无常,大家一定注意身体,预防感冒哦~)

第一卷 第615章 进宫

对于王家的处罚,最后不过是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了。皇帝念在旧情,到底没赶尽杀绝,却也是选了一个最让王家人没脸的法子:削爵。且收回了御赐的牌匾。

如今王家人身上,是彻底没了爵位这个优势了。只剩下了王家还尚在朝中的几个官员支撑着门面。

一夜之间,王家的门客都是散去了一大半。王家的情况已经是可以用凄凉萧条来形容。

王老爷,也就是昔日的镇国公这是真病了,且一病不起。据说连床也不能下了。

可皇帝只是派遣李邺过去慰问了一番,却是没有再多的表示。

皇后也是一病不起,据说日日梦到慧德太子,然后日夜哭泣。王夫人和王侧夫人则是身着素衣,跪在佛堂替皇后祈福,替太子诵经。

不过这些自然和陶君兰没什么关系。她如今正忙着整理收拾东西,准备着搬进宫里去。还有十天就要举行册封大典,而明日她们就要搬入宫中,她不忙就奇怪了。而接下来,她自然也是要忙得一塌糊涂的搬进宫去后,不仅要将人都安顿好了,更是要将收拾好的东西该拿出来的拿出来,该入库的入库。

而且,如今端亲王府里的人马也是不能全带过去的。带的几乎都是心腹和一些重要的人,至于以往本就无关紧要的,或是充入宫中当宫人,或者就干脆留下来看宅子。

沉香院里的人,跟着陶君兰去的则是明显多于其他几个侧室那儿。毕竟作为太子妃,陶君兰名下宫人的份额就要多上许多,自然不愁安置不下。

就是拴儿和明珠身边的人,陶君兰也是让一并跟着进宫去。孩子太小,若是换了人还不知道多不习惯呢,所以干脆一个也不换。

不仅是拴儿和明珠,果姐儿也是如此。

第二日一大早,端亲王府门口便是浩浩荡荡的出现了一个马车队。其中有搬东西的,有坐人的。繁杂喧闹。

陶君兰和李邺听着外头的动静,忍不住互相对视一笑。李邺伸手握住陶君兰的手,轻声道:“咱们又进宫去了。当年我做皇子的时候,就盼着能出宫松口气,如今却是偏又迫不及待的想要进宫去。你说可笑不可笑?”

陶君兰听出了李邺话里的感慨之意,当下微微一笑低声言道:“当初出宫,和如今进宫,可俨然不是一个处境了。当年是身不由己,而如今,却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总而言之,他们才是最大的赢家,又何须感慨?

“当日出宫之时并无人陪伴左右,颇有些萧索。”李邺看了一眼外头熟悉的街道:“当时我就想,若是你不曾出宫,肯留在我身边,纵是不能出宫,其实我也是愿意的。”

李邺这一番话,可谓是情深意切。

陶君兰微微有些歉然:“当年却是我钻了牛角尖。”的确,若是一开始就在一起的话,少走多少弯路?不过要说后悔,却也不尽然:当时的她,就是那样想的。而事实也证明,她当初的在意也的确是对的;

没有哪一个女人,愿意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亲热生子,谈笑亲密。

“如果以后太后再提起进新人的事儿,你打算如何?”说起这方面的事儿,陶君兰到底还是没能够忍住,故作轻松地问了一句。

当然,心里是非常在意的。甚至于手心里微微都有些冒汗,背脊也忍不住挺直了几分。

李邺看了陶君兰一眼,本有心玩笑两句,不过看到陶君兰紧张的架势之后却是不舍得了。一本正经的保证道:“自然是要一口回绝的。当初那是没法子,如今既然自己能做主了。那自然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女色并非我所好,我也不是那等朝三暮四贪新鲜之人,所以你尽可放心。不会再有别人了。”

最后一句,却是郑重其事的保证了。

陶君兰一怔,意识到李邺大约是看穿了她的心思,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可要说不敢动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不过,越是感动,她便越是想问下去:“可太后的拒绝了,其他人的呢?以前是无可奈何,可是以后未必也不会有。那时候,又该怎么办?”

李邺当然知道陶君兰说的以后未必不会有是什么意思。做皇帝,也并不是就永远都能称心如意的。甚至,有时候利益的平衡,权力的集中和分散,只会让人更加头疼和为难。

“高祖能只有一个皇后,我为何不能?”最终,李邺只是如此言道。“高祖作为第一人,承担的压力自是最大的。我如今,好歹还有个先例可循照呢。”

顿了顿,李邺冷哼一声道:“再说了,自古权力就不是靠女人的腰带来拴住的。我若是能将他们都拿捏住,又何需利益联姻?”

李邺这话,倒是对那些利益联姻的皇帝表达了一种轻蔑之意。

陶君兰却是不知该如何回应了。不管以后能不能做到,李邺此时有这样大的决心,已是叫她无比满足了。她笑了笑,轻轻握住李邺的手:“若是没有,我自然高兴。可若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也不必真死撑着或是牺牲什么。只要这辈子咱们能一直这般下去,我便是也心满意足了。我不敢期盼和高祖皇帝的皇后那样幸运,但是我想我总算是比其他女子更幸福一些。”尤其是宫里的女子们。

就这般说着话,马车便是进了宫门。一路往端本宫行去。

对于端本宫,陶君兰倒是没去看过,只是看了图纸。不过,她也没想过端本宫是如何美轮美奂。事实上,多年不住人的宫殿,纵然好好打整收拾了,也远远不如新修的或是一直住着人的宫殿来得鲜亮有活力。

对于端本宫,她想只要能过得去也就行了。别比当年的德安宫差就行。

不过显然她是要求太低了:看见端本宫全貌的时候,她便是忍不住低呼了一声;“好有气势的宫殿。”

是的,十分有气势。比起其他宫殿或是华丽或是秀美,又或者是精致的风格,端本宫就像是粗粗凿出来的古朴石雕,虽然简单却是别有一番气势和风味。

端本宫的屋檐,看上去都似乎比别处更高一些。而格局也是大气磅礴的格局;

。端本宫占地极其宽广,安置他们这一大家的人却是足够了。

甚至,端本宫还自带了个花园子。虽说比不上端亲王府里的,比起宫里别处却是又要好许多了。

“其实,端本宫是当年高祖皇帝给长子修建的。不过后来他的长子战死沙场,高祖皇帝不许旁人在住,一搁置就是好些年。”李邺看陶君兰震撼的样子,便是笑着解释:“当年高祖皇帝对长子寄予厚望,从端本宫便是可见一二。”

陶君兰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说句实话,若是端本宫没荒废这么多年,那必然如今是比太子宫还要强几分的。

别的不说,只说这份气势,就着实是别处无法比的。怪不得太后建议他们选端本宫,端本宫的确也不会辱没了李邺的身份,不比太子宫差多少。

“那咱们要改名吗?”陶君兰收回目光,轻声问李邺。

李邺摇摇头:“就叫端本宫罢。不过,太子宫却也不适合再让旁人住下去了。”

陶君兰微微一怔,随后便是忍不住笑起来:“你倒是和太后一个想法了。不过也是,既是咱们的地方,纵然自己不住,也没有白给旁人住的道理。宫中这么多的住处,随便给慧德太子的女眷们寻个地方,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这事儿上两人达成了统一意见后,陶君兰便是接着和李邺商量:“我们住正殿,其他地方怎么安排,是让他们自己选,还是怎么着?”

李邺对这个没什么意见,只摆摆手道:“也别叫她们住得太近了,看着闹心。你拿主意罢。我却是不管这些了。”

陶君兰笑着摇头,然后便是吩咐红螺:“你就照着之前安排好的,让她们各自去熟悉一下自己的屋子罢。如今比不得宫外,地方到底小了些,大家都将就将就。”

端本宫其实挺大,除开正殿之外,还有几处偏殿。不过,根据宫里的规矩,桃枝和静灵这样的,显然是没有资格独自占领一处了。

静灵还好,毕竟身边有果姐儿,总不能委屈了。至于桃枝,陶君兰直接将人安排在了古玉芝住的地方。到时候古玉芝住正房三间屋子外带两个耳房,而桃枝则住厢房,大小也有三间了。

当然,这样安排也是有另外一层意思的。

待到这头吩咐得差不多了,陶君兰和李邺就带着几个孩子过去给太后请安了果姐儿还是第一次抱到太后跟前呢。

当然,给太后请安之后,还要去给皇帝和皇后请安。

如果不出意外,以后陶君兰每日也要去给皇后太后请安了事实上,宫里的女人每日也没多少事儿,除了请安之外,要做的事情着实不多。至少以前端亲王府还有些田产铺面需要打理,算算账什么的。不过以后显然是不用再做这些了。

再做,那也是等到成了皇后之后或者名正言顺的将管理宫务的事儿接手过来。不过陶君兰想,那估摸着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实现了。在那之前,她是清闲的。所以最好是要趁着这段时间赶紧熟悉宫中才好。

第一卷 第616章 直接

因打算提了古玉芝做良娣,所以陶君兰第二日去给太后和皇后请安的时候,便是带上了古玉芝。

古玉芝显然从她这番举动之中猜到了什么,当即又是紧张又是兴奋。甚至于整个人状态都有些和平日不同起来。

陶君兰斜睨了古玉芝一眼,然后淡淡出声提醒;“不过是请个安,切记稳重一些,别叫人看了笑话。”

古玉芝被这么一点,顿时忙肃穆起来,笑着行礼:“是,太子妃。”

陶君兰点点头,起身招手叫拴儿跟着自己:“咱们去给皇祖母请安可好?”太后也只有拴儿去的时候,显然情绪高昂不少,所以李邺也是让她多带拴儿过去。

当然,拴儿自己也喜欢过去。没办法,谁叫太后最纵容他?不管想要什么太后从不肯委屈了拴儿,任凭拴儿上房揭瓦也是笑呵呵的。

太后倒是一下子就猜到了古玉芝是谁,眯了眯眼睛仔细打量了一番后道:“这是古氏?”

古玉芝忙上前去给太后请安:“妾古玉芝给太后请安,祝太后福寿绵长。”

太后笑了笑:“不错。”只是这个不错却是不知指的是什么方面了。不过古玉芝显然还是十分激动的。

随后太后赐了座,又说了几句话便道:“你们还要去皇后那儿罢?去吧,拴儿留在这里陪我一阵子。回头我叫人送回去。”

陶君兰便是起身告退了。太后显然对古玉芝也没有别的心思,除了一开始问了两句话之后,后头也没再和古玉芝说过话。

古玉芝心里是微微有些失望的,一路低着头,也不知道想什么。

陶君兰看在眼里,笑了笑也没多说话古玉芝最好看明白些,知道自己的定位,否则的话以后会有苦头吃的。这个良娣,着实不能代表什么事儿。

若古玉芝真因为这个身份生出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那么她是丝毫不介意帮着古玉芝好好“清醒清醒”,让她认清楚局势的。

到了皇后宫中的时候,前太子也就是如今的王夫人也是在。

陶君兰大大方方的冲着皇后行礼,不过对王夫人却只是简单的一笑:“大嫂也来给皇后娘娘请安?”

王夫人像是没看见陶君兰在行礼上的变化,当然更没有要对陶君兰行礼的意思,倒是更像是平常人家里头妯娌相处的架势:“弟妹也来给母后请安?不过,怎的如今还叫皇后娘娘,不叫母后呢?那听着多生疏啊?”

陶君兰和李邺都是不愿意的,所以也就一直没改口。昨儿和李邺一起来的时候,皇后也没计较过这个事儿,如今没想到倒是王夫人提了出来。

当下陶君兰笑道:“还是叫皇后娘娘罢,显得更尊敬一些。”

皇后也是开口了,语气里带了几分笑意:“真真是见外了。都是一家人,这是做什么。”

显然,皇后也是想让陶君兰开口换个称呼。

不过陶君兰只是笑:“既都是一家人,哪里有什么见外一说?不管叫什么,不过是个称呼,何必那么计较呢?是不是这个道理?”

古玉芝这点分寸还是有的,眼看着气氛就要冷场,所以她毫不犹豫的站在了陶君兰身边:“正是这话呢,都是一家人,不管叫什么都是一样的;

。”

陶君兰赞赏的看了古玉芝一眼:能有这样觉悟,说明古玉芝倒是真不蠢,至少提她当良娣倒是不至于后悔了。

古玉芝见众人都看她,便是有些羞怯胆小的低下头去。当然只怕并不是真的羞怯胆小就是了。能说这话,就说明古玉芝的胆子小不了哪里去。

而被古玉芝这么一打岔,皇后和王夫人显然已经不好再坚持逼着陶君兰改口了。

皇后淡淡的看了一眼古玉芝:“说起来,我方才倒是没听清楚,你是谁来着?”

皇后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不过眼底却是有些发冷。

也不等古玉芝开口,陶君兰便是率先笑道:“这是我们宫里的古氏,我和太后商量了,打算封她为良娣。”

“我恍惚记得,你们宫里只有你和姜氏生过孩子罢?那么古氏就是没生养过了。既然如此,她怎么好和姜氏平起平坐?”皇后笑着问了这么一句。却是正好问到了关键处。

古玉芝本还因为陶君兰的话再窃喜,不过皇后这话却是一下就让她的心情跌落了谷底。她有些忐忑的看了一眼陶君兰。

陶君兰笑容不改,却是半点不肯示弱,几乎算是强势的言道:“古氏端庄识大体,服侍太子有功,自然是有这个资格的。毕竟,太后和太子都是没有意见,那就说明古氏本身是担当得起的。”

眼下之意,却是也淡淡提醒了皇后:既然大家都没意见,最好你也闭上嘴。

且陶君兰又转移了话题:“说起来,我倒是有个事儿想和大嫂商量一二。”

王夫人微微挑眉:“哦?不知弟妹想和我商量什么事儿?只要是能做到的,我必是答应的。”王夫人面上的笑容得体,却又透着些微的无奈和识趣。倒是叫人看着颇有几分可怜的意思。

不过这屋里就这么几个人,做戏给谁看呢?陶君兰丝毫不在意王夫人的神色是怎么样,她只是笑着说明了自己想要和王夫人商量的事儿:“昨儿一个小宫人不经意之间的话却是提醒了我,我琢磨着,我们虽说住在了端本宫,可是大嫂你们继续住东宫是不是也不妥当?外人看着,倒是只说大嫂的不是。也觉得不合情理没有规矩。”

陶君兰将这番本来难以启齿的话说得在自然坦荡不过。当然,这本也是一件应该坦荡荡的事儿。毕竟,理亏的可不是她们这边。

皇后和王夫人却是显然不认为这事儿是应该的。

皇后没说什么,王夫人便是就红了眼眶,却是细声细气道:“弟妹说得是,一会儿我就带着其他人搬走罢。”

陶君兰看着瞬间像是受了委屈的王夫人,扯了扯唇角,心底一片讥讽。如今王夫人倒是不如做太子妃的时候强势了,反而走起了这种楚楚可怜的路子;

。也是,身为未亡人,王夫人倒是真是可怜的。

“其实搬出去也好,东宫经历多年风雨,又本身不算大只是位置不错罢了。如今搬动一下,皇后娘娘给指一个好的宫室住着,自然是更好。”陶君兰笑盈盈的,故作热情的言道。

皇后也不知道是在想什么,倒是轻易的也答应了这件事情。

陶君兰也不管皇后肚子里是不是憋着坏水,只是略坐了一坐后,就起身告辞了。

出了皇后宫中,古玉芝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倒是忽然开口言道:“如今大家都觉得太子妃可怜,这般让她搬家,只怕宫人私底下难免议论。”

陶君兰冷笑一声;“既是该我们的地方,我们纵然不住,也没有让她住着的道理。东宫象征着什么不言而喻,她若是识趣早该自己提起来。如今这般,我看谁敢说什么?待到她们搬家的时候,叫我们这边的人多去帮忙,另外,回去之后我选些东西,你亲自替我送过去。务必招摇。”

古玉芝顿时就明白了陶君兰的意思:招摇的将东西送过去,这是为了表示太子这边对慧德太子的遗孀个还是十分敬重的。这样一来,宫里流言就会少上许多了。

陶君兰这一手,自然是玩得不错。

古玉芝更加下定了要紧紧跟随陶君兰的决心:“太子妃只管吩咐奴婢,奴婢必然竭尽所能办好,决不让太子妃失望。”

陶君兰含笑侧头看住了古玉芝,只道:“你有这样的心思便是好的。以后做了良娣,便是不能再像是以前一样了。桃枝和你住在一起,我很放心。你好好看顾她,提点她,可明白了?”

古玉芝模糊摸到陶君兰的想法,当家忙道:“明白了。”

陶君兰满意的点点:“你有这样的想法,便是好的。”刚才古玉芝自称奴婢,便是故意在效忠的意思。不得不说,古玉芝还真是挺有眼力。只是这份见风使舵的性子,处处想着某好处的性子,让她不喜欢。

“你只要好好的帮了我,好处自然是少不了你的。”为了让古玉芝坚定心思,陶君兰索性直接将话说破了;“你也别想其他的,这端本宫里,没人能越过我去。就是放眼宫中,除了太后之外,也没人能越过我去。哪怕是皇后,也不能。”

除非古玉芝能说动太后当她靠山,那么就别想出了她的手心。

古玉芝战战兢兢:“太子妃放心!”

“好了,回罢。”陶君兰笑道,领先了两步。

从那之后,古玉芝倒是真老实了许多。也知道自己改做什么。更是叫陶君兰满意。

而数日之后,随着太子妃一场浩浩荡荡的搬家行动,则是让宫里议论纷纷。自然,大多数人都是同情太子妃的,觉得是陶君兰太过小气了。

陶君兰也并不去辩解什么,甚至并不理会,让端本宫的人也不去理会。这样的事情,越是理会越是辩解,那就越是越描越黑。

第一卷 第617章 真相

王夫人她们搬到了流霞宫,离端本宫倒是不远。搬过来当天,袁琼华倒是带着阿武过来找拴儿玩耍了。这样许多觉得慧德太子遗孀和新太子这边肯定不和的人大跌眼镜。

同样的,也是无形之中破了王夫人精心营造出来的气氛:让人觉得她们受了委屈的气氛。

陶君兰自然是欢迎袁琼华的当然心里也很明白袁琼华这是在表明立场,甚至于有些讨好自己的意思;

对于这样识趣的人,她自然是没有理由不欢迎。

袁琼华同时带来了一个消息:“如今皇后其实分心在调查慧德太子当初的事儿,七皇子带回来的消息,说是当初太子之所以受伤,是因为有人故意泄露了太子的行踪,且暴露了太子的行藏。这事儿你知道吧?”

陶君兰自然是知道这个事情的,事实上李邺当日便是跟她说了。而她甚至有怀疑过那个人是不是李邺,或者干脆和李邺有关系。不过看着李邺那副淡然沉静毫不心虚的坦然样子,她又默默的将这个怀疑打散了。

只要不是李邺所为就好。至于到底是谁,陶君兰也就不关心了。

“想来应该是太子身边的亲信之人才能做得出这样的事儿罢?”面对袁琼华试探的神色,陶君兰沉吟片刻后如此猜了一句。

袁琼华便是抿了抿唇。随后点头:“的确是太子身边的亲信之人。”

陶君兰随意点了点头,忽然又觉得有些不对。当即狐疑的看住了袁琼华,低声皱眉质问:“你怎么知道?”

袁琼华看着陶君兰,盈盈一笑:“太子妃不是猜到了吗?”

陶君兰瞪大了眼睛,随后便是压低声音斥道:“你好大的胆子。难道就不怕被人查出来?”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儿!

“当然不是小事儿。”袁琼华“吃吃”笑起来,神色之间颇有些得意:“放心罢,查出来也是我做的,和你没关系,你怕什么?”

“可阿武”陶君兰又急又气。

“查不出来的。那个报信之人,已经死了。我亲自毒死的。”袁琼华满不在乎的言道,又笑:“不过他本身也不只是被我一个人收买了。庄王在里头,可是有不小的手笔。”

陶君兰一怔,“庄王?”这下子,她不由得联想到了许多事儿。庄王为什么收买太子身边的亲信?他想做什么?那太子的死,和庄王有没有关系呢……

“我手里有证据。”袁琼华笑呵呵的言道。

陶君兰看着袁琼华这样,便是明白了袁琼华的意思,当即问道:“你想要什么?”